清朝有「滿洲戲」嗎?

今天看到個資料,叫「壽星打圍」,說明文字中提到,這戲演的乾隆下江南,特殊的是,一應演員唱念道白,全說的「滿洲話」。(據說還可以加進「雁門關」「羅漢渡海」一併串本演出。)

故有此一問:

請問,清朝宮廷迷戀崑曲、京劇,有沒有因為這樣的興趣,誕生「滿洲戲」嗎?
乾隆創立了「昇平署」大力推動崑劇、高劇,請問有同時推動「滿洲戲」嗎?
抑或者,原來史上的「後金」,就有「滿洲戲」的傳統?只是我少見多怪?
若是有的話,有沒有劇作大師?哪裡有資料可以看到?


有的
不過一般來講不叫「滿洲戲」,準確的說是京劇里的滿語念白
京劇《吳三桂請清兵》或者《請清兵》,又叫《山海關》,里有一段是多爾袞給吳三桂的詔書,是滿文,這段念白現在還留下來了,是晚清京劇界跟王府里學出來的。
據說清代也有一些其他的京劇里有滿語,不過多數沒有留下來。

順便把《請清兵》的戲詞放上來。

至於八角鼓啥的,那個不算戲曲,屬於曲藝了。


-

京劇的產生與流行在乾隆後期,演員會唱滿洲話並不奇怪。汪笑儂、唐英、金少山、楊小樓、程研秋等名家都是滿族人,清朝中後期,在京戲台班裡,滿族人是可以佔據半壁江山的。除此之外,粵劇、崑曲等舞台上,也有很多滿族演員。

在滿族人統治的朝代里,京劇也是深受滿洲文化影響的。其實,元雜劇和京劇這兩個流傳廣泛的戲曲形式,都和少數民族分不開。

正經京劇唱本之中,滿語唱詞也不罕見。在一些專門描述滿足故事的劇本之中,《挑滑車》之中金兀朮有一段滿語唱詞,《忠義璇圖》有一段滿語唱詞。到二十世紀,《請清兵》里還有一段聖旨要用滿語來念。還有慶典創作的《壽星大圍》,是傳統的全本滿語戲。京劇唱本在建國之後有過一次大的災難,若不遭此劫,怕是能留下更多。

不過,滿洲人也有自己的曲藝形式,只不過沒有形成自己的戲曲形式。滿洲曲藝的代表是「八角鼓」,擊鼓演唱,是在八旗子弟中流行的玩物。其中的「拆唱」法,是有演員角色之分的,雖然接近戲曲,但仍不能歸類為戲曲藝術。

後來真正扮上角,講故事的戲曲,雖然是從八角鼓發展而來,但也僅是硬配上京劇的體制,是生搬硬套的產物。這也是建國後的事情了,比如「新城戲」,流傳不廣,因為沒有特點而迅速衰落了。

所以說,有扮相的這種戲劇,是漢族發明的東西,但其中多少也滲透了外民族的內容。八旗子弟人數有限,就沒有發展出專屬自己的戲劇,但也有較為簡單的曲藝形式。至於純粹的「滿洲戲」,是建國之後,生搬硬套才有的東西,唱的也是漢語,可以說沒有出現過。

至於什麼東北二人轉,更是建國之後才流行起來的,跟滿清宮廷沒有半點關係。

感謝閱讀。


關於滿語的戲曲,我只聽說過一個清末的《煙鬼嘆》,可搜索一下《滿漢合璧劇本煙鬼嘆芻議》一文。之前是否有滿語唱的戲我就不太了解了……

前面有人提到薩滿唱詞,薩滿並非唱戲的,清代入關以後,宮廷薩滿主要職責是祭祀、祈福。民間的薩滿主要任務大概也只是祭祖而已。原本薩滿還負責治病還魂,不過皇太極時期就嚴令禁止薩滿再干這活——鑒於現在還是有跳大神的,可見這條法令效果有限。


樓上有人說山海關的滿洲旨,其實是從崑曲鐵冠圖裡就有的。當年國盡臣會這個,被尚小雲請到榮春社做教習。京劇是繼承的崑曲。
乾隆大力推行的是崑曲,每年臘月底祭灶時候,薩滿教跳神之前,他要親自坐在坤寧宮的大炕上打鼓唱羅貫中的訪賢:卿道是用《論語》治朝綱有方,呀!卻原來半部山河在上。聖道如天不可量,可見那談經臨絳帳。」
他為維護崑曲地位還打壓地方戲,做太上皇時候還命令嘉靖把秦腔戲班趕出京城。但他那會兒也沒有昇平署,昇平署是道光設立的。
滿洲戲的話,我倒覺得子弟書或者可以算,雖然是曲藝,不過現在會唱那個的人沒幾個了。


滿洲戲就不知道了,但是滿人入關前信仰薩滿教,印象沒錯的話。
然後薩滿教就有那種類似巫術的舞蹈和戲劇,現今很少了,但好像未入關的傳統滿人依舊保持著這種儀式。

查了下,也沒看到它是戲曲劇種的證明。我的理解,是不是就是將京劇譯為滿文傳唱,但這種形式其實還應當認作戲劇。就好比歌劇把義大利文換做漢文,它還是歌劇一個道理。


連戲說劇里的和珅都會崑曲 外來文化融合才是正道


推薦閱讀:

滿語的wakalambi和wakaxambi含義有什麼細微的差別?
清朝皇帝上朝的時候說的是滿語還是漢語?

TAG:清朝 | 戲劇 | 戲曲 | 滿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