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家怎么修行?

希望是有实际操作性的。
比如吃素。

------------------
我就说了下吃素,没想到引来这么多人纠结于这个。

我个人比较看重生活中一些可操作的东西。虽然经常因为懒惰坚持不了。
比方早起,比方跑步,比方洗衣服。等等。
我觉得很多行为必然能带动正面的情绪。你找不到为什么,但就是这么神奇。
跑步能让你增强信心,尽管你一个小时前还认为你手上的事情你一定办不成。
洗衣服能让你取出烦恼。很多次我洗完衣服都觉得神清气爽。当然是洗自己衣服。
然后我就想到了佛教,以前佛家中的一些“清规戒律”能有一定道理的。
所以才来知乎发这个问题。希望知道更多他们的“清规戒律”帮助自己。

另外,我是一个非常非常肤浅的人,有些知友说的太高深莫测,比如修心,我听不懂。
我只希望有更多跟我一样形式主义的人来告诉我更多的形式。

补充于:
2013年6月15日 16:16:43


不出家,可以如此修行:
挤地铁的时候,往后让一点,让旁边人先上。——这是布施。
公司朋友聚会,不要喝醉,以免给周围人带来麻烦。——这是持戒。
遇到别人有怒火时,纵然他不对,礼让一下。——这是忍辱。
平日常常提醒自己不可懈怠。——这是精进。
时时留意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处。——这是禅定。
思量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是智慧。


楼主真打算知道佛教应该如何修行吗?

佛陀已经说得很详细了,还出现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答案,真是让人费解。出家不出家都只是这个方法.

依佛经为准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拘楼瘦,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

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云何为四?

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

这个是佛经的制式,以『如是我闻』开头,此是佛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在集结佛经时说的话,意思是我从佛陀那里听到的是这样的。

阿难回忆到,佛陀那个时候在剑磨瑟昙拘楼都邑这个地方说法,告诉比丘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如来都是用四念处法门来获得无上正尽之觉的。那什么是四念处呢?

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也称观受如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

这里我采用的是汉传佛典,只是说有一道,在南传的佛典里,则把四念处称为“唯一道”,认为是佛教修行的唯一方法。而在汉传佛典里只强调了,三世诸佛都是以四念处法门证得无上正觉的。

四念处的修行,是佛教徒出家众和在家众的修行方法。或者可以说,就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如来们以此修行得觉悟,弟子们以此修行断生死。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什么叫观身如身念处呢?走的时候知道走,站的时候知道站,躺着的时候知道自己躺着,睡觉的时候知道自己睡觉,睡醒的时候知道自己睡醒了,休息的时候知道自己在休息。

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所谓保持正念,无论你在做什么,保持清晰的觉知,这个是正念修行。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再者,平时行住坐卧倒时候,抬头低头,伸手收回,仪容庠序,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总之,要保持绝对清醒,如实观自己的身体的行为,如实的!

这个样子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个就叫观身如身。

外出托钵的时候,也必须保持绝对的正念,伸手接受供养时要知道自己动作的过程,穿袈裟和托钵等威仪都要正念清晰得觉知。

(外出托钵时保持正念,内心正念知道:我正在走,我正在走,左脚、右脚、左脚、右脚…………一直保持正念不放逸)

(接受供养时也对手部动作的屈伸保持正念)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再者,有恶念不善念的时候,以善法念对治。就像木匠师傅,木工弟子,拿着墨绳,来做木匠活儿的时候。(那种一拉紧,就特别直的木工道具。古时候没有直尺,用这种道具做直线用),用这个墨绳来锯木头,让木头出来都是直的。

修行也是如此,有不善的念头出来的时候,用善法对治。
这个样子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个就叫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士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如是比丘齿齿相著,舌逼上腭,以心治心,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再者,修行的时候要牙齿紧扣,上下啮合,舌头顶住上颚。以心治心,如同两个大力士捉住一个很瘦弱的人,不断逼打。

这个样子,齿齿相扣,舌头顶住上颚,以心治心,治断灭止。

这个样子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个就叫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
(一)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
(二)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
(三)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
(四)学止身行息入,学止身行息出。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再来,念入息知道是入息,出息知道是出息,入息长知道入息长,出息长则知道出息长,入息短要如实观照入息短,出息短则如实知道要出息短。

学一切身息入(此处身指呼吸身,非全身身体的意思),学一切身息出。

学习停止身体活动而出入息,学习停止身体活动而观出入息。(这个是四禅境界,生理活动停止)

这个样子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这个就叫观身如身。

这个就是安那般那法门,也称安般法门,是利用呼吸来入禅定的方法。一般正结跏趺坐来休息此法门。佛制出家人应该在森林处正结跏趺坐修行此安般法门获得禅定。

(在森林处为佳)

(正结跏趺坐修行)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工浴人器盛澡豆,水和成抟,水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遍。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休习安般之后,非常容易得定。观身如身到这个地步后,就能证初禅了。

初禅叫做离生喜乐。其感受润泽全身,无处不在。就像搓澡工拿着澡豆(古时候的肥皂,要先发一发的那种),润泽全身,无处不在。这个样子得初禅。

这个也是观身如身的法门。

再读一遍,太有韵律了。

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犹如山泉,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四方水来,无缘得入,即彼泉底,水自涌出,流溢于外,渍山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再来,修行观身如身更加深入,就能获得二禅,定生喜乐。也是润泽全身,无处不在。就像山泉一样,清净不浊,充满流溢。像喷泉一样,从泉眼迸发出来。

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犹青莲华,红、赤、白莲,水生水长,在于水底,彼根茎华叶悉渍润泽,普遍充满无处不周;如是比丘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观身如身法门继续深入,就有无喜生乐。也是润泽全身,无喜生乐,无处不遍。这个就是三禅境界了。就像莲花的根,在水底一样,这个根润泽一切茎叶。修行观身如身的,也是这样。

这个无喜生乐,有的地方也叫离喜得乐。是三禅的境界。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犹有一人,被七肘衣或八肘衣,从头至足,于其身体无处不覆;如是比丘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再者,观身如身,以清净心意解心开,遍布全身。身体中,清净心无处不遍。就像一个人,被衣服从头到尾覆盖。这个是四禅的境界。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暗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白天晚上都有修光明相。无论身上身下,身前身后。胸部背部,头上脚下,都要修光明心。心中不给黑暗吞噬。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善受观相,善忆所念。犹如有人,坐观卧人,卧观坐人;如是比丘善受观相,善忆所念。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再者,善于观受相,善忆所念。就如同另外一个人,坐着的人观躺着的人,躺着的人观坐着的人;这个样子修行。

如同另外有个人观察自己一样,这个是总结上面的观身如身念处的一个技巧。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髄、涎、痰、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芥子;如是比丘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髄、涎、痰、小便。’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接着说不净观。从头到脚,要仔细观察,观种种不净,我身体有头发,毛发,指甲,牙齿,皮肤,血肉,筋骨,骨头、心、肝、脾、肺,大肠,小肠,胃,粪便,脑,脊髓。有泪、汗、唾液、鼻涕、脓血、血液、脂肪、骨髓、痰,尿液。就像器具乘了种子。有眼睛的人都能看见。

就是要透视自己的身体,给自己照个X光。

从头到脚,细细观察。这里佛陀说了两遍,大家要仔细体会。是按照四大来区分的。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地于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观身如身,就是身体中的地、水、火、风。

就像屠宰牛的时候,把皮剥了,各个器官部分在地上仔细观察。

修行者也要如同庖丁解牛一样,分析自己身体的组成部分。

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鸟鸱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观尸体,比较惊悚一点。看尸体腐烂,要想自己也是必死的,以后我的身体也是这样。这个是不净观和无常观双修。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食半,骨锁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看尸体腐烂的细节,我的身体也是如此。和上面基本一致。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连,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色,赤若血涂,腐坏碎末,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身如身者,是谓观身如身念处。

(观身如身念处结束)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
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

如果觉得快乐,如实知道,如实观察。

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
如果觉得苦,如实知道,如实观察。

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
如果不苦不乐,如实知道,如实观察。

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
身体舒服,不舒服,没什么感觉到时候,都如实知道,如实观察。

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
喜欢现在的心理状态,不喜欢,觉得很苦,或者没什么感觉,都要如实知道,如实观察。

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
对有东西吃的时候,产生喜欢,不喜欢,无所谓的受的时候,都要如实知道,如实观察。

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
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有喜欢,不喜欢,无所谓的受的时候,也都要如实知道,如实观察。

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
产生欲望的时候,喜欢有欲望的境界,讨厌有欲望的境界,无所谓的境界,都要如实知道,如实观察。

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
没有欲望的时候,喜欢没有欲望的境界,讨厌没有欲望的境界,无所谓的境界,都要如实知道,如实观察。

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觉如觉者,是谓观觉如觉念处。
这个就是观觉如觉念处。

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觉如觉。
观觉如觉念处,有的经典上又名:观受如受念处。

这个比观身如身短多了,观觉如觉结束了。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接下来是观心如心念处。有欲的时候知道有欲如真。无欲的时候知道无欲如真。有嗔,有痴无痴,有污秽,无污秽,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任何心理状态,都要如实知道,如实观察。如同第三者,旁观者,观照自己的内心活动。

心有解脱,知道是解脱相,如果没有,知道没有。不能骗自己,心里是什么样就什么样。都要如同真实一样知道,观察。做到绝对清醒。

是谓比丘观心如心。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心如心者,是谓观心如心念处。

观心如心念处竟!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什么是观法如法念处呢?眼根缘色(视觉神经系统认取对象),如果有结(系缚的意思,也就是烦恼的意思)。要知道有结如真。没有结,要知道没有结如真。

没有生起结,知道没有生起如真。没有结,刚刚生起来的时候要如实知道。已经有了结灭掉的时候,也要如实知道。

不光是眼根缘色。耳根缘声,鼻根缘香,舌根缘味,身根缘触,意根缘法。生起结,没有结,没有的时候生起,有的时候灭掉。都要如实知道。

这个样子,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有没有五盖缠身,都要如实知道。欲望有没有,都要随时知道,有欲望知道有欲望,没有欲望要如实知道没有欲望。本来没有欲望的,生起欲望的时候,要如实知道。本来有欲望,灭掉了。这个过程也要如实知道,非常清醒。

瞋恚、睡眠、掉悔,很疑盖也是这样。如果有,知道有,如果没有,知道没有。如果本来没有,生起来的时候,要知道过程,如实清晰得观察。如果本来有,现在灭掉了,也要知道过程,如实清晰得观察。

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修行七觉支,也是如此。
(一) 念觉支,心中清明,常念于禅定与智能。
(二) 择法觉支,依智能选择正法,舍去假法。
(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不懈怠。
(四)喜觉支,获得正法而喜悦。
(五)轻安觉支,身心轻快安隐。
(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
(七)舍觉支,心不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

内心有念觉支的时候,要知道有。没有的时候,也要如实观察到没有。刚刚升起念觉支的时候,也是一样,如实观察知道。有念觉支的时候,不忘不退转,都要如实观察自己的真实情况。不要骗自己,如实观察。其他六个觉支也是如此。

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这个就是修七觉支的法门。

经文开头讲:
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是的,三世诸佛,都是这样修行的。都是在四念处正住,修行七觉支,获得无上菩提道。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是在四念处,修行七觉支,获得无上正尽之觉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如果七年坚持修行四念处,必得二种果报。如果不得阿罗汉果,就一定是阿那含果。(阿那含是一还果的意思,一生之内,必然证阿罗汉果)。别说七年,如果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一年。认真修行四念处,都可能证果。

别说一年,如果七个月认证修行四念处,必然得到阿那含果,或者阿罗汉果。别说七月,认真修行,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乃至一个月认真修行,都能证果。

别说上月,七天认真修行,乃至六天,乃至一天一夜认真修行。如果认真修行只有须臾之短,立心正住四念处,早上修行,晚上就有实实在在的进步。晚上修行,第二天早上就有实实在在的进步!

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说完这部经后,比丘们都很高兴。以此修行。

佛陀在世的时候,是应该这样修行的,那佛陀入灭后呢?

汉传大乘的典籍《大般涅槃经》的记载:

阿难,如汝所问,佛去世后,以何为师者?阿难,尸波罗蜜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

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依何住者?阿难,依四念处,严心而住。

——《大般涅槃经》

从汉传的佛典来说,佛陀涅槃后,以戒为师,以四念处为修行的方法。

南传把四念处当做唯一的修行方法,南传的相应部经典里记载:

『乔达摩大师,是什么因、什么缘;为什么如来灭度后,圣教不能常存?又乔达摩大师,是什么因、什么缘,如来灭度圣教得以常存?』


『婆罗门,这是由于没有实修;由于不多修行四念处,如来灭度后,圣教不能常存……』(相应部-尼柯耶,大品)

佛陀把四念处是否有人修行作为佛法是否会昌盛的唯一原因。唯一!


在知乎上找到自己最精通,也最在乎的話題。然後只看不說。


慧海禅师的一则公案很能说明问题。

有人问慧海大师:“和尚修行,还用功吗?”禅师回答说:“用功。”问:“如何用功?”禅师说:“饿了吃饭,困了睡觉。”问:“一切人都是这样,跟大师您用功一样吗?”禅师回答:“不同。”问:“怎么不同?”禅师答道:“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觉时不肯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

说到底修行是为了修心,而在家也能修心,就看你怎么闻思佛法,怎么证悟正见。当你做到慧海禅师那样“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你出不出家又有什么所谓呢?不过是名相罢了。


出家,守或不守门内戒,本质是加入组织。好不好,对不对,另论。
在家,守或不守门外戒,本质是组织编外。行不行,准不准,也难说。
试试回到源头。
若敬三宝,佛法僧,不进组织,似乎说不过去。若是大胆,只敬佛,法僧都敢放下,似乎组织也没那么重要。
若敬三藏,经律论,不进组织,似乎有狂妄嫌疑。若是大胆,只敬经,律论都敢放下,组织好像也可有可无。
若敬四谛,苦集灭道,进不进组织,似乎关系不大。若是大胆,只敬空,见本性,四谛都敢放下,即身是佛。
我读书杂,慧根浅,业障重,俗务多,敬佛,可又烦佛后面跟的那一大串,名相繁琐。
愿敬愿学的是释迦本师,本源是人生态度,或说,哲学。宗教这层仪轨是后来的,南泉斩猫,斗胆不奉陪了。
寺庙好比学校,僧众好比教员,信徒好比学生。注册入籍按规矩上学,校服统一,校规严整,课程妥当,互帮互助,气象森严。
如果像我一样,修为不够,不愿按时上学,也不适应教育机制,和老师同学也没办法相处,那就替人省事,自己省心,在家自学。
相信以释迦老师的胸襟,无数方便法门,也会点头赞许吧。
最后的结论是:无缘入门,甘在门外。法藏无边,只从本经。恕不信佛,愿学佛法。


前两天陪朋友去了嘉兴石佛寺,朋友想咨询禅修事宜,于是有幸于里面的师傅聊了聊(不知道师傅名字,因为我只是去陪人便没细问)
朋友说自己是大学生,专程去庙中不太方便,但想体验下禅修的感觉。师傅就取了一个大钵装满水让她捧着绕大雄宝殿三周。她出去后我们几个陪她来的同学听师傅讲话。
有两点我印象深刻,并且非常赞同。
第一,也许平时的禅修会让人觉得领悟良多,明白人生智慧。但当你真正在生活中碰到一些事情,你会发现之前的修行并无多大帮助,你还是会痛苦。真正的修行是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
第二,于大部分人,在有需求时前往庙中烧香拜佛但并不皈依,宗教的作用只是一种寄托。所求的实现与否,真的与佛有关?我们只是把未知的交给神明。
然后我同学捧着钵回来了,水撒了一点。她似乎感悟良多,我无法感同身受地描述,建议题主不妨自己试试。
其实那天最让我惊奇的是供奉的瓜果扯下来后是可以吃的,那师傅剥柚子剥的真好,比我们宿舍楼下水果店的阿姨还好。
还喝到了很香的普洱。可惜我之前午饭吃多了,胃里不大舒服,蔫嗒嗒地提不起精神。


有的人已累生累世便是修行之人,即使今世身未出家,心性上亦会走向寻求真理之路。有的人仅仅是形式上,削发遁入空门,但心性上仍被五欲六尘所牵挂,这反而并非真正的修行人。

那么就从世间修行说起,虔诚心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虔诚心又分为几种层次,第一种源自于迷信,浅层的虔诚心,是对因果,对神明的敬畏,与对地狱的恐惧,所产生出来的虔诚心。第二种是建立在一种理性的认知之上产生的虔诚心,最后一种,则是相对来说比较高级的,超越了所谓自我意识与理性认知的虔诚心,你会发觉自己所谓的智识与理性认知是如此的有限。当虔诚心愈发增长时,就会逐渐转化为智慧。

还是拿我自身举例,刚开始学佛时,还是个在校大学生,那时我陷入了某种误区,偏执的觉得做坏事起恶念是要遭报应的,我开始强制性的改变自己生活的轨迹,杜绝一切污言秽语和娱乐活动,强制性开始让自己吃素,每日诵经,听经,但是,表面上看似精进,那时我陷入了某种执念里,我总是执着于对与错,好与坏,甚至有时会把自己的意志无意识的强加到别人身上。

这都缘自于我只在形式上去尽善尽美,唯独忘了观照自性,不带有分别心的去观照自己细微的每个念头,我之前一起恶念,只会强制性的打压它,觉得恶念是可耻的,起了善念,便总潜在感到满足。始终带着分别对立的心被这两种交织的情绪操控着,哪能真正的看清自己的心呢?

所以,在这种只进行形式主义,而未深入从心下手的情况下,有一度我甚至觉得修行是种枷锁,谈什么前世今生,说什么因果报应,何不以今朝有酒今朝醉,当下快乐不就行了。何必折磨自己的心念,努力去修正它又有何用呢?修行真正的目的何在呢?

带着这种困惑与不解,还是选择坚持下去吧。潜意识仿佛告诉我,这一切都是必经的心路过程,决不能轻言放弃。

后来确实也发生了很多神奇又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经历,我再没怀疑过佛菩萨的真实存在。很惭愧的是,我最初这种对佛菩萨的虔诚心更多的像一种相信奖惩机制的幼童,是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比如遇到心结就想寄托神明,来化解心头不安。

直到有一日,我出门在外时,分文未带,手机被偷,赶回家时骤然下起瓢泼大雨,淋湿全身,到了家门口,钥匙却被锁别断两截,进不了家门。我觉得我怎么那么倒霉,站在雨里哇哇大哭了起来,但随即愣了一下不由自主的笑出了声,感慨这霉倒得太有连贯性了,跟过电影一样。

我笑出声的那一瞬间,似乎忘了我是谁,像是看戏一样看着自己经历的一切,那是第一次真正的全然抽离出来看自己,所有的情绪一下子都消失了。对与错,美与丑,好与坏,也不复存在了。

从那之后,当好的感觉坏的感觉再次出现时,我再也不急着执着善恶,反而就静静的观察,观察我的愤怒,我的嫉妒,我的不安,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绪?一般什么事情会引爆这些种种不同的感官情绪出现?

当愈清晰的看到这些无明情绪的来由,不带有任何成见的只是去看它,随它来,随它去。就这样,自我愈发消融的时候,那些曾在修行过程中让我痛苦焦躁不安的一切就慢慢消失不复存在了。

其实有些人,尤其是刚开始修行之人,容易面对某种极端分化,比如说偏执的执着于“看破放下”,那么世间所有的责任与义务都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对于金钱,享受,感情等等嗤之以鼻,将其视为罪恶堕落的源泉,并总是以审视批判的角度要求对待别人,比如自己持戒不杀生不饮酒,看到食肉者就如同看到未来地狱的阶下囚似的。

但其实形式上虽是讲求放下了,内心却陷入了更深的执着,引发严重的分别心和傲慢心。佛法从来不是教人离弃生活的,反而,你该赚的钱,渠道正当,你就去赚。要保养皮肤,你就去保养。要享受美食,你就去吃。

如果你真的踏上修行这条路了,你依然可以在这娑婆世界里做这些,但是,和普通大众的不同是,对于一个真正下决心修行之人,心底会清醒的意识到所享受拥有的这些都是无常的,当你坚持修行,向内自省,你即使做这些世间人都在做的事情,你也逐渐不会再对物质感到不安,也不再对皮肤的衰老感到恐惧,更不会沉迷在对食物的贪婪里。

你也不会去控制要求别人要怎样怎样去做,而是真正的站在平等的角度上有了深层的理解与悲悯,那时,因为懂得,所以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慈悲。

那样的话,就会自然而然的升起专注求道之心,不会再逼迫自己放下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而是,它们从本质上就变得不会再对你有吸引力,你的心性会发生转变,带你走向更为宽宏广阔的多维次空间。

我隐隐感觉到,对于一个修行者而言,也许生命里最终的挑战,就是源自于他所修行的道。


在家修行
第一要行善
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自己周边的人,有能力就去帮助其他人。心境不一样后,善待万物。方才入门。
吃什么,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不浪费不吃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第二,读书明理。不论你信佛信道,都各自有自己的理论,需要不断的看书学习。至诚专一学修并举,方是正路。
第三,生活作息规律化。适当的运动,戒掉坏习惯,按时睡觉。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日日是修行。


天地之大,你能出到哪里去?能飞出太阳系,还是能飞出银河系?你连地球都飞不出去。从一个房子,位移到另一个房子里,这叫出家?这只能叫做搬家。

见得了天地的人,会以天地为家。以天地为家的人,处处都是家,天为屋顶,地为床榻。见不了天地的人,到处搬家,以为能通过搬家见得了天地,这是多么的滑稽可笑。

但凡还在拘泥于搬家的人,在搬家上面做文章 人,都是未曾见过天地的人。未见天地,任你再怎么搬家,也见不了天地。再怎么折腾,都还是跟蚂蚁一样的渺小可怜。

修行是什么,不是做样子,不是吃什么不吃什么,不是做什么不做什么,不是耍猴卖艺,不是跑江湖拜师说相声,不是刻意做作的戒律,不是装神弄鬼,不是磕头撅腚,也更不是把自己当个玩意一样的把玩来把玩去的,这里划几刀,那里补几针。这都是有病,不是修行。

真正的修真,是见小为明,见大为通。这些都是比见天地,更高的境界,因为这是见道。

都未曾见过自己的人,又哪里能见得了天地呢。都未曾见过天地的人,又哪里能见道呢。为什么你搬了一个家,又般了一个家,还是迷惘?因为你连自己都弄丢了,才需要迫不及待的,试图通过搬家来寻找到被自己弄丢的自己。

跑出家里面到处寻找自己,美其名曰,出家。而其实,你一直都在家里住着,从未离开过,你跑的越远,越不可能找得到自己。你越出家,就会越迷失。因为,你本来就住在家里,不住在家外面。

所谓的出家人,不过就是一群为了寻找自己而离家出走的人。一个人,到处去寻找自己,再没有比这个事情,更令人惊悚的了。越是丧家之人,越找的悲凄惨烈。出家越远,丧家越甚。也更会越来越可怜。

见得了纯素,便不用再修。见得了自己,便不用再行。修者,行者,皆是病人。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悟彻色空禅,何劳说此梦。
莫问如何修,心澄自然通。


假设题主所指的修行是以最终能够「不再遭受不断生老病死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无穷尽的循环」为目的的话,那么可以这么做。


那就是,在「十个事项」上下功夫,即:布施、持戒、禅修、恭敬、服务、分享功德、随喜功德、听闻佛法、弘扬佛法、正直己见。


这十个方面,也被称为「十善业道」,即十种积累善业的途径。出自《清净道论》,一本用来注解《巴利三藏》的论书。本质上,这十件事,对于在家人和出家人,是共同的。只不过,在佛陀的正法律中出家的僧人,有更好的践行条件。譬如,出家的比库持守佛陀制定的 227 条根本戒,因为这份持戒的德行,是堪受在家人护持「衣物、食物、住所、药物」的。因为在家人的护持,所以比库们就能够很好地持守「不持金银钱财」的戒律,成为一个清净的出家人。同样地,因为不需要为衣食住所而奔波,于是有了充裕的时间,致力于禅修实践。

回到题目。布施,是指物质上的无偿给予。持戒,对于在家人来说,有 5 戒、8 戒、10 戒三种,持戒是对自我言行的主动净化与不作恶。禅修,在家人也可以做,我的很多朋友,他们是在家人,便有着每天修习止禅的习惯。恭敬有德行的出家人和在家人,师长或前辈。服务是指给予体力的布施,做义工之类都可以。分享功德,是指做了善行后,将这些功德分享给众人,让众人都能够为你的善行而高兴。随喜功德,即是为他人的功德或成就而高兴赞叹,这能很大程度上削弱人心对他人的嫉妒。听闻佛法,这里的佛法指的是「以帮助了解轮回的苦,以及如何断除轮回之苦的方法」为主题的「佛陀的教导」(the buddha"s teachings),和后世因为历史流变和地域文化掺杂后称为的「佛教文化及现象」是两回事。弘扬佛法,那在家人就谈不上「弘扬」二字了,就叫做「分享」吧,把正确的佛陀教导,分享给别人。最后是正直己见(straighten one"s views),使得自己错误的见解被摆正,即纠正邪见。

这十项福德事,是身为一个在家人,一个想要积累善业,并以此善业作为支持,最终断除轮回之苦的人,可以做的「修行」。

以上。

GET MORE SUMEDHA
专栏 / 知乎 / 播客 / 网盘


我是一个流浪者,
流浪者就是流浪着的人。
我流的很慢,不如水。
水看似流动,其实是和时间平行的。

有一次,水和我说:“你知道吗,在我们水的眼中,你们这些固体才是液体。”

我就把这话说给师傅听。

师傅说:“别听水胡说,你还是体液的时候,它就是液体了,现在你都可以体验了,它还是液体,它这是嫉妒。”

我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师傅可以耐心的给我解释水的疯话。
却因为我偷吃了2两猪肉包子,就把我逐出了佛门。

逐出就逐出吧,反正我也觉得这样不对,人应该像液体一样活着,于是我就开始流浪了。

因为我流的不如水快,所以我经常坐公交车。

我从来不主动占座,但是有人让座的话,我就坐。

因为让座是一种施舍,是布施。
我坐下,就成全了施主的布施。

有一次,我在车上遇到一个瘸腿施主,就给他让了个座。施主觉得我面善,非要给我十万,让我做一场净土之法。

我觉得奇怪,低头一想,明白了:我是穿着僧衣出走的。

我有点心虚,我金刚经才只背会半本,别的都还没看。
又一想,金刚经不是说:修一切善法吗。法事就是善事!

于是我就做了法事,收了十万元。

我继续流浪。
因为有钱了,所以经常坐出租车。

有一次,我带着打包的KFC香鸡腿,拦了一辆出租车,司机说,“哟哟哟,咋还吃上肉了?”

我说:“吃肉是为了不杀生,不杀生只是一种训练善意的方法,其实人怎么可能不杀生呢?

每时每刻,都有几亿的细胞死去活来,一个鸡腿成就众多的微生物,福德大的不知哪里去了!”

司机说:“小师傅你说的对,西部飚歌城到了,您给两百吧!”

我说:“不是20吗?”
司机说:“是啊,可是您不是自己呀,您这可是几亿众生呢,200已经打折了。”

我觉得施主说的对,就给了他两百。
司机临了还说了句:“傻逼!”

我没还嘴,我知道每个人都是正负平衡的。施主骂我一句煞笔,身体的负能量就少些,变成了正的,我此刻一回嘴,就抵消了这份正,抢了福德。所以我不回嘴。

但是回头,我就把僧衣扔了,买了一身阿迪达斯,愤愤的走进西部飚歌城。

门口的姑娘说:您好,欢迎!

声音真甜!笑容更甜!

我觉得她像一个人,就说:“你出台吗?”

然后,她就哭了,骂我是个流氓,说自己也是没有办法,情哥哥的妈病得厉害,情哥哥天天开着出租车宰客,心理压力很大,刚才还跟她说,又宰了一个和尚,怕是积了阴德。她也是看不下去,才出来兼职赚钱。

于是我就把剩下的九万六千五百块,都给了姑娘。

姑娘又笑了,说自己虽然不出台,但是愿意陪我聊一夜。

但是我没搭话就走了。
因为我现在需要的是想一想,不是聊一聊。

我在想:
是不是说,众生愿意受苦,皆因心中有爱。
是不是说,众生忍心作恶,皆因苦水太过。

我似乎明白了:“乐无涯,苦有岸”的道理。

原来,不能反对作恶,只可支持行善。

我蹲在马路牙子上,正想着,一只狗过来,抢走了我的KFC香鸡腿。

后来天就黑了,黑的好快。

再睁开眼,就见一把刀子放在脖上。
“小和尚你还挺有钱,还有多少?都拿出来,钱不出来,血就要出来了,快说!”

原来不是天黑,是我被打晕了,我正要暴走,突然记起金刚经里,佛说:我被割利王节节肢解时,如果取相,就会生嗔恨。是人行邪道。

我想,是我忍辱的时候了,就对说话的人微笑。

我认出了,这个人就是出租车司机。

我刚要惊讶,刀就下来了,我觉得自己随着血液,喷出了体外。

我看见司机后面的女孩,她像极了一个人,像极了请我吃包子的女孩。

那时,为了她,我破了戒。
此生,因了她,我了了劫。

我顺着血液,流到地沟里。
看到了老朋友“水”。

水说:“等你好久了!”
我说:“真久!”


后来我成了法师,法号“摩托骡拉”。

大家都说,你为何取个如此怪异的法号?

大家不知:摩托就是众生,前面的骡子就是修行者。

人生的本质,就是接受怪的自我,了解异的他物。


这个问题真想好好的回答一下,奈何自己实在是浅薄。唉,姑且露怯一次,谁叫我也曾是一个,在这世上为修行纠结过的人。将现有的答案一个个看下来,给了几个赞,哪几个?“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认真生活就是修行”,“得法”。这在我心中是最贴近修行真意的答案,下面就仔细分说。

一,什么是修行?

道家讲修行,先修肉身再修心,一步步往上去,佛家讲修行,先修心佛法护持走轮回舍肉身。大道三千,左道八百,修行之路太多了。佛门八宗,显密不同,更有方便之门。修行的方法,太多了。可在这么多的方法中,问一问,为什么修行?为什么要出家?普度众生?了生死,脱苦厄?修行的缘由姑且不问,那这么多的方法,次第,修行到底是什么?

修行,就是让自己的生命起质变。

这也是我一直对佛学心存景仰的地方。那并不是什么宗教,如基督一般,而是一个觉者一群觉者,如同一个大学的老师,弟子,一个个的走在修行,走在让生命起质变的路上,互相扶持,互相引导。而这种修行的质变,是心上的,也是肉身上的。了解了这一点,修行是让自己的生命起质变,自然很多东西就通透了,如果做的每件事,都在提升自己的心境,都在锻炼自己的肉身,无论修行的效果与否,你都走在修行的路上了。而那些方法,都是从前的觉者,他们开悟留下的经验与方法,这就是为什么把从前的觉者称为先师的原因。而那心境,就是清明平静喜乐。为什么是质变,是因为修行是境界的提升,是生命状态的改变。只知道到了明白念头,没用。


二、为什么俗世修行?

因为修行太难了。记得前段时间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一般人玩不起的爱好有哪些?”我回答,“是修道。”财师侣地,有哪个是那么容易就得来的?我说我想修行,无论佛道,守静总是第一步的,每天花出两个小时来打坐,恐怕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我花这个时间,修行的法门呢?想找个能指点的师长也是很难的吧?把时间精力都花在修道上了,阳精泄不泄?老婆怎么办?没孩子父母能乐意么?种种种种,谁不知道修行是利于千百世的好事情,可修行哪里是那么容易的。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从古至今,多少修行人,有几个证了果?不是每个人都有修道的天资的,哪怕你财师侣地具备,也不一定修行有个成果,上上人之资修道,这真不是空谈。

有太多人真的太小瞧了修行了,事业坐不下去了,人际关系处不好了,唉,我去修道吧。殊不知,与修道的艰难相比,那些真的是太小儿科了。甚至说,修行,就是把你千百世面临的问题,统统拿出来让你解决一遍。佛学讲轮回,你这一世没解决的问题,下一世你避不过,这一世你解决了,下一世你也不怕这个问题了。

我记得还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历史会倒退么?”我回答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为历史的主体都是人,人都是差不多的,但,人是会进化的,历史也总是进步的。”这就是修行的道理。哪怕你没有像传统意义上的修行一样,找个洞子,找个庙,定下来专心修道,但你总归还是在慢慢进化的,哪怕是稍微慢了一点。这也是俗世修行的意义。

以我个人来说,我数息入门,修白骨流光观,我能享受修行的乐趣,心里平安喜乐,无忧无虑,安静的不得了。但当我有一天,忽然发现,我对我喜欢的女孩子的那种心跳的感觉,没有了。并不是说我觉得那种平安喜乐的宁静不如对女孩子的心跳,而是,这世间没有绝对的好事,包括修行。你得到了什么,自然要放下什么。以我来说,我更想在这红尘中打打滚,我想哭,我想笑,我想失眠,我想工作,我想爱,我想恨,我想吃,我想醉········我想在这个红尘里一点点经历,一点点开悟。修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道。

这就是俗世修行的原因。第一,条件不具备,没办法出世修行。第二,道不同,碍于认知,碍于什么什么,放不下,没到出世证果最后冲刺的时候。

三、俗世修行可不可行?怎么修?

俗世修行当然是可行的。就像刚刚我说的,出世修行,也不过是把你千百世轮回面临的问题,统统拿过来让你集中解决罢了。俗世修行只是慢了点。所以要坚定道心。

怎么修?就像那几个答案说的,认真生活,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仔细想想这个,真的很难做到的。儒家有个修行的次第,正心诚意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直就是俗世修行最好的方法论了。而现代社会,人修行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求个心安罢了。说什么成正果,了生死,脱苦厄,人不一定信了。


所以有说法说现在是末法时代,也是有道理的。心安怎么求?别说什么心本来都什么没有,安什么?那种机锋,普通人少打。没那个禅定的功夫,你参也参不出来。心安怎么求?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就认熊吧。


俗世修行怎么修?就这么修,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就认熊。

四、谈谈心安

什么是心安?心中无挂碍,不纠结。清明平静喜乐。怎么才能不挂碍?不要违了本心,你本是个很讲究道德的人,很在意自己的操守,但因为某种原因,你就要去贿赂一下,然后你纠结纠结,纠结了很久,最后劝自己,哎呀,这就是这么个社会,这就是这么个现实,大家都这么干了,没什么的。你就去贿赂了,结果事情办成了,结局也蛮好,但对你来说,心里总是过不去这个坎,哪怕你过了很久已经忘了这个事情了,但你的心里也已经有了刻痕了,你违了你的本心。

不过还有一种状况,是你觉得,自己怎么从前这么傻,然后你完全转变了自己的观感,开始玩权术,讲政治,更庆幸自己能够不那么迂腐,开始活泼泼的享受战斗的乐趣了。这其实也就没有刻痕了。

总归一句话,价值观没有对错,只有坚定与否。修行也是这样,心安与否与外界的什么关系不大,关键是自己的心,大道三千,左道八百,都有正果吃,关键在于护持与修行,杀猪与放生,都可以是修行。善养本心,知道自己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自然就有了决断。

不过,给我们这样普通人的建议是:还是选择正常意义上的正道为好。我们千百世生活的环境,内心的刻痕,都是以向善为主,你修持向善的,自然外界的反应要好,一点点的,一是容易证果,二是,往往那些恶的行为,都是心魔催生的。总之,暗黑系的,不是很适合人类。

再者,在生活中很容易面对一些无法抗拒的东西,比如说上初中的时候一个特别恶毒的老师,把自己打击的不行,简直想起了当时的日子就觉得活不下去了,心痛的不得了。就是那种心里一阵别扭着疼,有过这种感觉的人都能体会,这实际上就是道家所说的元神受伤了,也可以说是一种心魔,一般面对这些,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观想,就不停的去想它,重新回到那个情境中,不要怕,忍着疼,慢慢的就感觉,去你妈的,这算个什么事儿?好的,你已经战胜它了,它已经影响不了你了。第二种,可以称之为坐忘,想想宇宙演变,想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渐渐的就觉得,那都是空幻的,都不一定存在······好的,你已经不在乎它了。

一般能知道自己的本心所在,自己不给自己找别扭,又知道了怎么面对不可控的这些恼火事情,心安也没什么找不到的。至于那些运动啊,洗衣服啊什么的,也行,这是圣经的路子,认知心理学嘛。不过我不喜欢,与其去找心安,不如直接就心安了。

五、针对题主说几句。

题主想要各种修行的形式,我就想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喜欢框框,喜欢在体系里面,有安全感,心安。这个,怎么说呢,为了持戒而持戒,意义不大。要是真想俗世修行,先给自己来个价值观分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然后再谈修行吧。


蟹妖
佛陀在世的时候,要求弟子出家、乞食、静虑修行。
为什么要出家、乞食?
说白了就是这世俗生活带给人的烦恼束缚太多了,太不爽了,不如一朝出家去,天空海阔好修行!
所以你看,你想不出家修行些什么?
如果你是日常生活常有不顺和烦恼,想要通过修行灭除之,我觉得至少你出发点是不太正确的。出不出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只不过,出家后已经断绝了世俗生活这个大烦恼源而已,但日常的烦恼情绪还是存在的,相对而言,在家人不断绝世俗生活因而各种烦恼情绪也就更多些。事实上,克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情绪,恰恰是日常修行的内容,当你在克服这些情绪的时候,你就在修行中了。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你的修行目的是我前面说的这个,你,骑驴找驴了。
那佛教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嗯,也是灭除痛苦烦恼啦,但不同的是,佛教追求的是永久的、一劳永逸的灭除痛苦烦恼,而不是今天我有个烦恼我解决了,明天又有烦恼起来什么的,这种短暂的解决在佛教的眼光来看,等于不解决。
佛教追求的是真正的永恒,任何非永恒的东西,其实都不是佛教真正要追求的东西。
所以说了这么多,主要想和题主说的是,佛教修行什么的其实不是什么心理调节手段,那些效果最多能称作副作用而已。
然后,假定你就是想追求真正的永恒,永久的灭除痛苦烦恼,在家不出家可以修行吗?
当然是可以的。
怎么修行呢?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到寺院找善知识指点,然后如法修行就是。要知道“和尚”的意思即是“老师”,这个老师就是教修行之道的。
找不到老师怎么办?看佛经。依佛经修行就是。
佛经也阅读不到怎么办?那我这里告诉你居士五戒,请守之,曰:戒杀、戒盗、戒妄语、戒邪淫、戒酒。这个,其实相当的具体了。能做到不起杀心、盗心、妄语心、邪淫心其实好难得的,但是你每次起这些心念的时候能自省并克服,就是修行了。
倘若能坚持做到,也是好修行。


若不能驾驭自己,支配自己,管不住自己,出家在家都无法修行。修行人,就是一个可以管得住自己,驾驭自己的人。佛教称为有大力的人,世间人称其为自主自律性极强的人,或者称为超人。


首先,对于题主说的跑步、洗衣服的神效,我表示赞同。人确实能通过外界活动,引导自身向上之心的振拔。至少我坚持跑步四个月以来,精神状态大不一样。

其次,虽然答非所问。但你是做功夫的人,这篇东西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吧。

参看一下这段文字(节选自梁漱溟《儒佛异同论》)

孔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训,有合于佛家破我、法二执之教义,固可无疑;然其 间之有辨别亦复昭然不掩。试略言之。——
如前论所云,两家同为在人类生命上自己向内用功进修提高的一种学问。然在修养实践 上,儒家则笃于人伦,以孝弟慈和为教,尽力于世间一切事务而不怠;佛徒却必一力静 修,弃绝人伦,屏除百事焉。问其缘何不同若此?此以佛家必须从事甚深瑜伽功夫(行深 般若波罗密多),乃是根本破除二执,从现有生命中解放出来,而其事固非一力静修, 弃绝人伦,屏除百事不可也。儒家所谓“四毋”既无俱生执、分别执之深浅两层,只在其分别意识上不落执着,或少所执着而已。在生活上儒者一如常人,所取、能取宛然 现前,不改其故。盖于俱生我执固任其自然而不破也。
不破俱生我执而俱生我执却不为碍者,正为有以超越其上,此必不为形役也。物类生命 锢于其形体机能;形体机能掩盖了其心。人类生命所远高于动物者,即在心为形主,以 形从心。人从乎形体不免有彼此之分,而此心则浑然与物同体,宇宙虽广大可以相通而 不隔焉。唯其然也,故能先人后己,先公后私,以至大公无私,舍己而为人,或临危可 以不惧,或临财可以不贪,或担当社会革命世界革命若分内事,乃至慷慨捐生、从容就 义而无难焉。俱生我执于此,只见其有为生命活动一基础条件之用,而曾不为碍也,岂 不明白矣乎?
佛家期于“成佛”,而儒家期于“成己”,亦曰“成己、成物”,亦即后世俗语所云“ 做人”。做人只求有以卓然超于俱生我执,而不必破除俱生我执。此即儒家根本不同于 佛家之所在。世之谈学术者,其必于此分辨之,庶几可得其要领。
然而做人未易言也,形体机能之机械性势力至强,吾人苟不自振拔以向上,即陷于俱生 我执、分别我执重重障蔽中,而光明广大之心不可见,将终日为役于形体而不自觉,几 何其不为禽兽之归耶?
是故儒家修学不在屏除人事,而要紧功夫正在日常人事生活中求得锻炼。只有刻刻慎于当前,不离开现实生活一步,从“践形”中求所以“尽性”,惟下学乃可以上述。
儒佛两家同事修养功夫,而功夫所以不同者,其理如是如是。


就举吃素的例子吧。

佛教为什么提倡吃素?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种道理真的对吗?如果不对,不对在什么地方?

道家为什么不提倡只吃素?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这种道理对吗?如果不对,不对在什么地方?


道家和佛家有那么多差异,那些差异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吃素根本不是修行,明白自己为什么吃素才是修行。


先了解什么是存在感。
再尝试把自己的存在感降到最低。


推薦閱讀:

請問,這張唐卡上的人物分別是誰?
鳥綱下面佛法僧目的命名從何而來?
「八部天龍」在佛教中是什麼意思?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究竟講了什麼?為什麼被稱為領悟佛法的根本法旨?
佛門說慧根,根器,那道家對於一個人的天資怎麼說,能詳細解說下嘛?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