徠卡相機和單反該怎麼選擇?
首先,俺是個窮學生;所以相機只能買一部,我也知道單反成像好速度快blablabla,但是真的很喜歡萊卡的外形,還有,單反實在太大了,出門不方便。。。哪位大神能給個對比啥的,萊卡8000RMB價位的和RMB8000的單反有啥優劣,還是萊卡沒有一條能比上的?
看到扯到徠卡的問題總是忍不住要來說幾句。
華麗分割
·······························································································································
首先,要告訴題主,所謂的「徠卡相機」是個很坑爹的概念,因為徠卡不是萬能靈藥,並不是每一部貼著可樂標的相機都是好相機。嚴謹來說正經被玩家認可的徠卡機僅包括M系旁軸和S系中畫幅,R系停產了不表。剩下的vario X, X系列還有lux系列其實不能算是真正的徠卡機,多是松下等日廠的貼標貨。大概是看到亞洲人民人傻錢多以及瘋狂的logo崇拜傾向吧,某些歐系相機廠有走奢侈品路線的傾向,搞出了一系列在卡片機領域內NB閃閃高大上的樣子貨,其中點名批評哈蘇的不厚道。
-----比起自家的太空機,503,swc,xpan等經典銘機,下面那兩貨真的不是哈蘇的卧底黑嗎?---
---左邊的X系列和vario X系列不多說了,對徠卡來說,右上才是徠卡的精華所在----
坦誠講,正經的徠卡玩主是不會真地在意這些貼標玩具的。這些東西的目標客戶群也多是圖個標、對相機半知不解的業餘客,但這些人本身不差錢捨得砸銀子買可樂標,所以各得其所和諧的很。
再者,簡單介紹一個問題:為什麼徠卡那麼貴?
對徠卡工廠來說,生產成本本身就比日系相機高很多。
徠卡研發的成本和周期明顯更長。
工料捨得,在日系廠商主要使用鎂鋁合金的今天徠卡還在大量使用黃銅,點贊有木有!
再加上部分工藝堅持人工操作避免全線自動化,德國本土資深技師的工資很高的喲。
還有市場定位,當年徠卡也考慮過價格親民和美能達一起推出了CL/CLE系列,結果逼死了自家的M5...雖然說M5自身不爭氣是客觀事實...
結局是徠卡傷心過那一次之後就始終堅持著高大上路線再沒賣過便宜貨。
-----------------------------------------位於德國索姆的徠卡工廠-----------------------------------------
--------------------------------------徠卡大量使用人力的裝配檢測線-------------------------------------
最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德系企業和日系企業的經營理念不同。歐洲家族作坊式的小企業認為:與其擴大產能,降低每台的成本薄利多銷去佔領市場,到頭來還是獲得等額利潤,不如專註做好產品的品質落個好口碑。因此,低產高質的匠人思維,導致單台機器的成本高居不下,再加上足夠的利潤部分,以及產品本身就定位高端客戶,這就是為什麼徠卡等一些列歐洲貨單價超過日系機器好幾倍,看上去很貴性價比很低的原因。
但是用戶用幾倍於日系機器的價錢有沒有買回幾倍於日系機器的紙面性能?沒有,絕對沒有!
攝影圈的量質關係是指數關係而非線性。
簡單來說就是一分錢一分貨。
一毛錢兩分貨。
一塊錢三分貨。
...
所以,如果用慣了日系自動相機再看徠卡,這貨就是個簡陋到寒酸的奇葩!
沒有自動對焦,測光模式單一,屏幕渣,連拍弱,儲存慢的要死還挑卡。
對於那些要靠商拍養家的人來說,方便不如數碼單反,畫質畫幅不如數碼後背的徠卡旁軸在多數情況下是不適合幹活的,
非要用徠卡幹活,一定會餓死的吧?
而且,最大的硬傷在於,由於聯動測距的先天限制,徠卡M系旁軸天生不能用長焦,那些靠70200/2.8和更長焦段大炮吃飯的自然攝影用戶可以先洗洗睡了。
而且由於旁軸取景的先天限制,徠卡M機的近攝距離只能到0.7m...微距用戶哭暈在馬桶旁...
啥?90近攝套裝?
呵呵...
要理解數碼浪潮下越來越強大的自動單反為咩要把大量功能自動化,你要首先了解影棚用戶幹活的需求。
以目前需求比較大的婚紗攝影為例,那種看上去特別唯美仙氣值爆表、讓無數姑娘傾倒的大片,從來不是一氣呵成單張出片的。
這裡用李小璐和賈乃亮的婚照舉個栗子,個人以為這套片子還是不錯的。
這種成套的片子基本都是團隊成熟流水線作業出品:
前期婚拍設計團隊負責踩點試拍搞定創作,後期商拍團隊們負責複製前者的「模板」。
但即使是這樣的批量生產,也需要成群的助理跟著拋婚紗打燈補光,新人跑動的同時幾個攝影師在導軌上跟著跑,相機自動開到每秒十張自動連拍一口氣掃射成幾百張。
回來再百里挑一張精修,就得到了姑娘們眼中的理想大片。
再說針對體育的賽事攝影,很多精彩畫面稍縱即逝不可能再來第二次。
這要求攝影師每次都必須做到不喊「咔」的一條過。
攝影師也是人,一個人沒辦法瞬間同時搞定這麼多的參數設定,這就要求幹活的相機要足夠智能化,把一切能代為攝影師解決的問題都預先消化掉。
機器本身要做到指哪打哪而且要打得准還要兼顧一定程度上的打得好,這才能把攝影師解放出來專註於構思和執行。
所以,自動對焦追焦,靠譜的曝光,過硬的聯拍和儲存成為數碼單反滿足職業攝影師工作需要而應該具備的硬性素質。
從這些標準來說,現在佳能和尼康各自和徠卡數碼旁軸價格接近的旗艦機是可以勝任這些苛刻的拍攝要求的,是功能強大的完美半傻瓜相機,是多少年前無數攝影人夢寐以求的理想機器,也代表了攝影器材多年來技術發展的成就。
但是,對於那些用慣了徠卡的玩主再回過頭去看數碼單反,又會有一種特別欠抽的高冷寂寞:這樣機槍一樣的自動掃射有什麼樂趣?
。。。
就好比說,你見過拎著機槍去打獵的嗎?
其實不奇怪,人往往有一種浪摧的天性,尤其是那些有錢有閑的玩主們,安逸好日子過慣了就要開始作著過,比如肉吃多了想野菜,白面吃過了想窩頭,大house住膩了哭著喊著要去無人區睡帳篷...
玩家沒有商拍攝影師那樣謀生的壓力,在千篇一律的自動化數碼化的大浪潮背景下,復古風終於又抬頭了。
在這個凡事都要講究理念與意義以完成自我升華的年代,摒棄電子時代懷舊機械時代的復古派,可以說是對攝影的重新思考定位,要慢下來。也可以說是對自我個性的追求,要留下自己獨特的印記和逼格。
反正,徠卡M系在這樣的背景下又重新火了一把。以至於好多相機牌子未必說得出十個的票友也開始鼓吹徠卡的神話。
這個過程中,小清新居功至偉,懷著對裝逼孜孜不倦的朝聖心態對一切原本美好的事物進行了無情捧殺。從麗江西藏到帆布鞋死飛,無一能夠逃脫小清新捧什麼么毀什麼的客觀規律。再加上各路微單轉接黨深信轉接了M頭就等同於玩了M系旁軸的奇葩邏輯,徠卡m系近兩年的行情基本已經到了相當糟糕的境地,這也進一步使得徠卡m系的市場定位泡沫化嚴重且不接地氣。
眼下感謝部分德粉徠粉祿粉還有轉接粉的獻寶鼓吹,08年之前躺店裡半年沒人要的七枚玉,現在市價炒到比的352a都貴...
哪說理去?
其實小清新們喜好的NB物件都滿足這麼幾條規律:貴、少、精、洋氣、純手工還得有百八十年的歷史,很不幸徠卡正好同時滿足了這幾條而被當做裝逼神器。
但是本著格物致知的精神我們來拷問一下自己的良心,徠卡M機真的足夠裝逼嗎?答案顯然是否定,之所以認為徠卡裝逼,是因為還沒有領略林哈夫阿爾帕仙娜等真正裝逼神器的魅力。
攝影器材圈各路裝逼妖孽的種種,在此不具體詳談了,大家可以參見我的另一篇回答:在你熟知的領域,如果由你撰寫一份《裝腔指南》,內容會是什麼?總之,攝影圈是不存在「燒到頭」這個終點的,靠器材裝逼是一條不歸路。
即使有這樣的終點,可能也只有極少極少數人能燒到那個終點。
真的。
---------------------------------------------------放個小毒-------------------------------------------------
當然了,徠卡M系旁軸是不是一無是處沒有優點呢?
顯然不是。
任何相機體系,撇開鏡頭群談機身都是耍流氓。
談到徠卡首先要談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徠卡的鏡頭群。
多年來的積澱給徠卡留下的豐富且高質量的鏡頭群,這也是徠卡號召力的主要來源之一。對徠卡來說,幾個主要焦段的產品線都基本由最大光圈的蘇米露,小一檔的蘇米康和再小一檔的蘇麥瑞構成,光圈再小的還有艾瑪和超級艾瑪之類的分線。
這其中每個系列的每代產品基本都是各有特色的精品,所以日系機器中出舊換新的情況基本很少出現。
以最常見的35焦段蘇米康來說,8枚、六枚、七妹到今天的非球七枚,每一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味道,使得每一支都值得留下把玩。個人以為只有玩過各款各代所有的鏡頭的高人才算是吃透了徠卡的味道,但這顯然是越來越不可能的。更不要提50焦段還有更多帶有傳奇色彩的銘頭。
精品眾多的鏡頭群構成了在日系器材中難得一見的徠卡文化:即使拋去光學素質不談,僅以徠卡鏡頭的精湛做工,集歷代名家大成之作把玩於掌心,堪稱穿越時空的對話,也是件難得的幸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徠卡玩的不再是單純的技術,而是部分上升到了收藏文化的高度。
此外單論徠卡的數碼機身,除了外形亮騷小巧,硬體上來說至少兩條優勢,一是法蘭距短,廣角超廣角天生有優勢,二是取景器有餘量方便構圖。
此外非要再加一條的話,手動機能讓人慢下來,多想想拍什麼而不是只想著怎麼拍。
最後,那塊全畫幅的CCD的確對得起觀眾。
啥?M240?
呵呵...
至於更為經典的膠片機,買著便宜但用著太貴,不再多說。
總的來說,數碼單反適合幹活,徠卡適合玩。
舉個栗子,正常人類扛著自動武器上戰場,拎著手動獵槍上林場。差不多就是這個道理,不太會倒過來用。
po主自己雖然也玩徠卡,但帶媳婦出門拍糖水討賞也還是用單反做主力。對大部分姑娘們來說,除了基本的構圖,其他散景用光色調搭配前中後景安排乃至攝影的理念和主義,都不如大光圈虛化和把領導拍瘦了拍美了拍出氣場拍出氛圍來得重要。
如果你非要用「這是用徠卡拍的」之類很瞎的理由反抗領導的審美,請先帶著感情用點心摸摸膝蓋想清楚自己是不是很享受罰跪,不謝。
所以,分清幹活和玩這兩件事,對人生幸福家庭和睦來說,真心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現在再來看單反和徠卡旁軸怎麼選,其實已經是個很直白的問題了:看你錢包有多深。
如果題主數碼單反玩熟了玩膩了,且有5萬以上的預算並還願意往裡面投錢,可以考慮徠卡M。
再加個10萬,可以考慮徠卡S。
再加個10萬,可以跳出135的圈子去玩數碼後背。
如果沒有,老老實實回家買佳能或者尼康去,然後就可以開開心心地和對面的尼康或佳能互掐了。這個過程中的歡樂與成就感,會讓你早早忘了不靠譜的徠卡。
~~~~~~~~~~~~~~~~~~~~~~~~~~~~~~~~~~~~~~~~~~~~~~~~~~~~~~~~~~~
文中大量圖片引自flickr和網路,不是本人親照,看過勿噴。
買了這台萊卡M9-p快一年了,經常拿著出去玩,一直沒怎麼用過,但相信過不了多時間,我就能學會調光圈了。
除了能拍些照片這些附加價值之外,他很好的執行了它本身的功能:
不懂行的妹子看見我,會說那個拿著萊卡的帥哥還有型,好有錢!
懂行的妹子看見我,會說那個脖子上掛著了萊卡的土豪好傻,好有錢!
我是看到目前票數最高的@天光 的回答才忍不住來吐槽的。
不忍直視啊!這個略顯誤人的答案,竟然已經存在了一年半之久卻一直無人進行指正與反駁。。。。。。
恰恰相反,徠卡比單反更需要熟練的操作以及對光圈、快門等一系列參數的認識。
首先,徠卡旁軸視窗沒有景深預覽,需要操作者對光圈和景深的感覺非常到位。
ps:雖然這功能本身對於135相機來說也比較雞肋,至少得45的大畫幅對著磨砂玻璃才能清楚得看出景深範圍,但許多別的相機都通過各種途徑來彌補,比如巧思的景深預覽尺,TC-1取景器里就有顯示的景深標尺等等。
其次,至於MF,就不多說了,不僅需要更強的手動能力,而且也比單反的無腦AF更鍛煉人。
最最讓我想吐槽的是您認為如果題主不了解「換鏡頭的意義」的話您反而更推薦徠卡。。。。。。您這不是在賣萌吧。。。。。。徠卡的主流、主力機型可都是跟單反一樣能換鏡頭的呢!這換鏡頭有沒有意義跟選不選徠卡有啥衝突的?
至於您評論里說的lux5拼不過單反。。。我只說一句:連感測器尺寸都沒搞明白,別在這忽悠了行嗎?lux5的底才多大?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也就8x5.5mm的尺寸,而asp-c的底大小是23.6x15.8mm。這就差了將近9倍了好嗎?您難道真的不了解底片大小對於成像的重要性嗎?雖然感測器尺寸並不是畫質的唯一指標,但卻是必要的首要指標。這9倍感測器大小的差距,可不是靠徠卡鏡頭就能彌補的。不用說同時期的單反了,早些年的單反和微單都能甩開lux5幾條街好嗎。lux5的定位本身就是卡片機,還非要跟單反比,甚至還比單反好。。。真不知道是怎麼想的。lux5充其量也就是在卡片機中還算不錯的了,不過你最後總算提到了句靠譜的,買lux5的絕對冤大頭,真心不如買lx5。但話說回來,買lx5又不如買rx100。
另,不要看不起狗頭。
好了,回到正題。
毫不猶豫地建議題主買單反,殘幅機身+狗頭套頭足矣。等你玩兒溜了再考慮別的。
在攝影器材這件事上,對於不懂的人,我經常偷懶性地跟他們說你買貴的肯定沒錯,當然了,當冤大頭是免不了的。
拋開價格不談,徠卡更輕便,並且快門所帶來的機震也略小,也算間接地提高防抖能力,135畫幅的底畫質也不錯。
總之,攝影這件事,是個無底洞,從數碼到膠片,從殘幅到135到120到45到810到1220最後濕板,從自己沖洗掃描到暗房放大,各種牛頭狗頭德頭日頭俄頭針孔啥的,永無止境!
可我想說的是,你一破窮學生玩什麼徠卡?
以你的消費能力來說,徠卡m6及以下的機型8000以下還是可以淘到成色功能都不錯的,但只有機身,而且這些還都是膠片機身,沒算上膠捲以及沖掃費用。不過如果你不那麼在乎成色,或者運氣不錯撿到漏的話,還是勉強能上一套的。
註:價格以大陸二手攝影器材市場作為參考。
再來說單反,徠卡能做到的它都能做,徠卡做不到的它也能做,操作性也更強,適用性更廣(像我前面提到的無腦AF對於抓拍、連拍還是挺有用的),唯一缺點就是稍大。但這缺點又不是不能接受,就一單反,能大到哪兒去?一個大男人,要是連單反都拿不動,還怎麼抱妹子?想輕便?玩兒針孔啊,自己回家整個小紙盒子戳一洞就能拍了,比你拿的滑鼠都輕!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公平的,沒有什麼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的事兒。
你是不是特想問徠卡也沒比單反強多少,咋就賣這麼貴?
膠片時代,成像跟機身沒關係,機身只為操作提供便利,之所以當時徠卡能占旁軸王者地位,因為他是唯一一個把機身、鏡頭都做的很好並一直堅持到現在的廠商。蔡司從早期的蔡司伊康到後來的康泰時,又到現代再次復活的康泰時(西德什麼蔡司耶納就不提了),也跟不少德、美、日廠商合作過,只可惜都斷斷續續塵封在歷史中了,你別以為現在的蔡司就是徳味,他跟確善能和索尼的關係都說不清,到底是日味還是徳味,呵呵,誰知道。。。。。。祿萊和福倫達(又是確善能)的命運都是賣了又賣轉手N次的悲慘命運。
徠卡堅持下來了,證明了他的強大。說白了這裡頭的企業文化就值不少錢了。
同時,徠卡做一個鏡頭需要花費52周,也就是一年,這也是他鏡頭賣的貴的原因,除了鏡頭素質高,成本也確實不低。所以,m口鏡頭的價格普遍都偏貴。價格排序大體上應該是徠卡原廠——蔡司/施耐德/柯尼卡——福倫達/祿萊/美能達(這排序只是我估計的,只能大體做個參考,因為畢竟每家廠商都有個別幾個鏡頭非常牛逼的鏡頭,價格也都不是他們常規鏡頭的價格,比如柯尼卡的柯尼卡M35/2,價格直逼一線鏡頭價格)。這些鏡頭的價格從兩三千起,上不封頂。沒有什麼幾百塊就能買到的狗頭。
另外,旁軸近距離取景有視差,越近視差就越大,畢竟鏡頭和取景器分離,而且有時候用的焦段機身如果不支持的話還需要另購個取景器,這破玩意兒最便宜的也得上千,又是一筆開銷!
總結下來,徠卡貴在企業文化(裝逼資本)、高素質的鏡頭群、昂貴的成本以及本身旁軸所具有的優勢。
想要亮騷,很容易,幾百塊錢的膠片單反套機多了去了,不可換鏡的旁軸也有不少,至於樣子,唬人是絕對有餘了。我要有8000塊錢,就去把我的掃描儀給換了。
最後的最後,告訴你們,其實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徠卡,都是些喝玻璃瓶裝可樂把蓋子給剩下的。
其實大家都講很好了.我也簡單講幾句,
首先, 我覺得8k買不到L牌的數位機身. X1,X2等都不夠.膠片機身買不可換鏡頭也OK,但膠片估計提問者也不一定喜歡.
其次, 如果你對單反的體積比較敏感,其實可以選擇微單類產品,實際上現在各家都有自己的無反光鏡高畫質系統,在體積上都可以.
最後,器材當然重要, 但我覺得買器材前不妨多了解一下,多摸摸,看看哪個系統在操控上你更習慣. 操控其實是遠比其他方面重要. 不必神話徠卡,M9的回放就很悲劇...
8000 塊錢買什麼徠卡……
搞個高端 APS C 或者入門全幅吧。最當緊的問題是"確定自己是為了玩攝影還是為了耍帥把妹"---主觀臆斷lz男
1.如果是認真玩攝影,先死乞白賴借相機玩。入了門知道哪是哪,再回來安排自己的8k(真不夠)。挑好品牌,n家銳利c家艷L玩個德味。自己多去了解一下。8k以後,怕是還有好多個8k要走。
2.如果是把妹,在你沒法把妹子拍的美美的、劈的嫩嫩的之前,你得到的回應一般都是「哎呀臉這麼大!刪了」、「哎呀這麼黑!刪了」、「哎呀老娘腿這麼粗么!刪了」
所以倆相機…沒差。拍不好,端著再貴的器材,你都跟黑夜中顫抖的右手一樣,你那是裝逼你知道嗎。
買台tr350老實做個男閨蜜。
單反干苦活,徠卡拍生活,兩種用途兩種感受。
8000到預算,只能買徠卡的卡片機。
綜上,還是買最基本的單反吧。
已刪勿念。
8k老老實實買個數碼單反才是正道,如果看上D-lux 那就直接去買松下的LX7吧,一樣的機器。8k要真正玩徠卡,可以買R系單反,可以買個R4,配個R28,差不多,不過大部分人不承認R系是徠卡,R系頭或多或少有幾個代工的。真正玩徠卡是指他的的精髓M系,M頭個個是牛頭。數碼版8k成色很差的M8不一定能拿到,注意,是機身。玩膠片的話,M3或者M2的套機成色不太好的可能能配到一套。
看了好多答案,感覺如果我是題主的話,看暈了也沒得到想要的答案。所以我斗膽也來試試回答。
首先我猜想題主的背景。題主自稱學生,那應該年紀二十齣頭吧。其次根據題主的問題來看,題主應該是我們常說的『小白』,就是新手了。可能問這個問題之前曾經問過不少人應該買什麼樣的器材,得到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主流的尼康佳能單反。這準備要買的機子很可能是題主的第一台相機,或者第二台也有可能。然後就是我判斷題主對徠卡的認識可能不深,但應該是見過朋友的真機,被樣子帥到了。最後題主的預算是8000,並且問了這個問題,那我判斷題主相信8000能夠買到他想要的徠卡,那麼他想買的機子基本上就在LUX,X的範圍,如果是M機,應該也就是M2或者M3。
我相信題主對單反的了解應該還是有些的,可能也聽身邊的朋友講過不少,甚至自己用過了。而徠卡可能了解不深。我對徠卡不能算了解深,但簡單介紹下還可以。題主想知道8000的徠卡比起單反有什麼優勢。也就是說『給我個買徠卡的理由』。那我根據上面的猜測,分兩部分講講。
第一部分,8000塊的數碼徠卡。目前在這個價格區間有幾台LUX,X1,還有二手的X2,XE和X Vario。先說說Lux系列。這個系列其實就是松下相機的貼牌款。比如比較好的D-Lux Typ109 其實就是松下LX100貼了徠卡標。從機身到鏡頭都是松下的產品。鏡頭方面號稱:『徠卡授權』,其實可以理解為完全由日本人自己開發的東西。
上圖:徠卡D-Lux Typ109
上圖:松下LX100
另外還有V-Lux系列,是大變焦為主的機子。
上圖:V-Lux系列
Lux系列機子的特點就是『小底』,最大一英尺,大部分機型是更小的感光元件。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卡片機』。至於什麼叫『卡片機』我相信不用展開,題主也知道了。所以Lux系列無論那款,都比不上單反,當然除了便攜。如果題主說的是lux系列,我推薦直接買松下對應款式,便宜一半。或者直接選擇單反。
如果不是Lux系列,那有可能會是X系列。X系列一句話概括就是『APS-C格式不可換鏡頭相機』。APS-C畫幅的感測器,就是我們常說的半幅。X1和X2都是配的23 2.8鏡頭,轉換135畫幅相當於35mm鏡頭,是最受歡迎的焦段之一。本人有幸曾經用過X1,並且擁有過X2,可以說下感受。首先X1是第一台X系列的相機,匹配了高素質的23mm Elmarit f2.8鏡頭,自動對焦,LCD取景。
上圖:徠卡X1
X1最為人稱道的是半幅領域極優秀的鏡頭表現。這支24 Elmarit鏡頭無論色彩,銳度,畸變等等各個指標都是頂級的,半幅的等效35mm鏡頭極少對手。X1的出片能十分出色的展現出場景的震撼力和立體感。加上徠卡對輸出色彩的出色調教,相片直出便能非常好地還原現場環境。在半幅領域,出片能與X1匹敵的單反配置並不多,價格也不會十分便宜。X1作為初代X系列機型,它的對焦能力和續航能力廣受詬病,並且LCD的精度也不夠,遠遠落後於同期的日本相機,給使用者帶來了一定的障礙。
上圖:徠卡X1所拍攝的樣片。圖片來源:Hannes Frick @ http://Flickr.com
徠卡X2針對X1的不足,進行了更新。
上圖:徠卡X2
鏡頭還是完整保留了X1的24mm Elmarit鏡頭,因為它實在太出色了。X2主要在電子性能上進行了加強。其中最大改進是對焦能力,已經提升到同期的平均水平(其實還是遠遠落後於單反和當時正在崛起的部分頂級微單),達到了大部分用戶可以接受的程度。增加了熱靴的擴展性,支持電子取景器。續航也得到了提升。總體上說X2達到了大部分用戶在使用方面的最低要求,不至於像X1一樣讓人使用得很痛苦,又愛又恨。我曾經擁有一台銀色的X2,出片我十分滿意。加上它小巧的機身,攜帶方便。我曾經帶它去印度出差,也拍了不少滿意的片子。
上面四圖是本人用X2拍的拙作。
X系列相機外形類似旁軸,但是沒有了光學取景器,感覺頭上少了一部分,但仍不失為十分帥氣的外形。我的X2曾經被許多不熟悉攝影器材的朋友和同事所喜愛,大家都非常喜歡他的造型。
上圖:加了手柄和光學取景器的X2外形帥氣程度直逼旁軸。
題主8000預算能買到的X系列(二手價格)還有一台,就是變焦的X-Vario。X-Vario機身比X1X2稍大,外觀和X1X2比較相似,鏡頭比較長。鏡頭配的是18-55變焦鏡頭,同樣鏡頭是不可換的。
上圖:徠卡X-Vario相機
X-Vario相機的出片和X1X2一樣,同樣出色,比起佳能尼康的半幅單反的所謂狗頭18-55要好出不少。當然,比X1X2的定焦會差些,這也是變焦頭必然的。比起X1X2,X-Vario能夠變焦,就帶來了極大便利,所以在歐美也是廣受歡迎的機型。國內據我了解對X-Vario評價沒有X1和X2好,有可能用徠卡的人群比較喜歡定焦吧。
另外有一點想說說,就是關於X系列的出身,眾說紛紜。有許多人說它和Lux一樣,不過是小日本的貼牌產品。我作為X2曾經的用戶,我是不太同意這種說法。主要理由有兩個,一個是從來沒見過松下或者其他日本廠商售賣過和X系列接近的機型,第二就是X系列機型的電子性能和日本機子還是差了不止一個檔次,如果是松下的技術,不會那麼差。所以我比較相信X系列的設計和生產都是德國徠卡自己搞定的。
上面是關於8000塊能買到的徠卡數碼相機。那麼比起單反他們有什麼優勢呢?首先顯而易見,便攜。從圖片可以看到,這些相機都是小巧為主,重量也不超過幾百克而已。比起單反動輒上公斤的分量,的確十分輕便。另外,同樣8000塊錢,半幅單反未必能找到可以完全在畫質上打敗X1X2的配置(等效35mm的範圍)。高畫質+輕便,便是他們對比單反的優勢。當然劣勢也不少的,首先不能換鏡頭對於很多人來說就是超級大的劣勢(我個人覺得還好)。定焦和不可換鏡頭的設計也令它們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大大減低(這個我個人也覺得還好,因為35mm很好用)。人都是貪心的,都希望手上的器材能夠多才多藝,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人會不喜歡它們。
然後我想說說題主的8000塊錢能買到的M機。基本上這個價格還要考慮鏡頭的話,我給個基本配置,大概就是M3+50 Summicron縮頭這樣的配置了,或者有別的配置,也八九不離十了。這個配置的機子長什麼樣兒呢?
差不多就上圖這個樣子吧。這個鏡頭好像不是縮頭,但也差不多是這個樣子了,大家別介意。
一部成色中上的M3現在市價大約5千吧,5cm summicron縮頭大概3千到3千5的樣子,加起來就8000左右了,剛好符合題主的預算。
那麼簡單介紹下這個相機鏡頭組合。M3和這個鏡頭都是來自上世紀50年代的產品。現在在二手市場上還有大量的交易。60多年後M3仍然可以被正常使用,證明了徠卡的設計和做工是多麼的『完美』。M3是徠卡M系列機型真正的初代。它的出現奠定了徠卡M系列在紀實攝影方面的統治地位。無數攝影名家用它拍出了不少傳世名作。而M系列機型從M3開始,逐漸走上神壇,成為了現在無數攝影迷夢中的器材。M3是一台『測距聯動相機』,英文叫Rangefinder Camera。它的對焦系統叫做Rangefinder,具體比較複雜,就不展開了。它最大的特點是取景窗和鏡頭是兩個光軸,所以中文把它叫做『旁軸相機』(因為取景光軸在攝影光軸旁邊)。在單反出現以前,旁軸相機是相機世界的統治者。但是旁軸相機有一個致命缺陷,就是取景和攝影不是同一個畫面,造成攝影時並不是『所見即所得』。此外旁軸的特點也導致它無法進行微距攝影,並且在長焦攝影時非常難對焦,所以一般最長的旁軸攝影鏡頭也只到90mm而已。後來單反出現,提供了一種『所見即所得』的拍攝模式,大受攝影師的歡迎,一舉推翻了旁軸相機的統治地位。從70年代至今,單反已經完全取代了旁軸,成為了攝影世界的主力機種。旁軸相機曾經也出過自動對焦的機型(Contax G系列),但是仍然無法挽回被淘汰的歷史潮流。嗯……歷史說多了。反正到了今天,旁軸相機基本上都沒了,而徠卡作為一直在產的旁軸相機生產商,以優秀的做工和良好的口碑,存活到了今天。今天的徠卡M系列相機與其說是攝影工具,倒不如說更像是工藝品和奢侈品,受到世界範圍內對做工和品質的用戶的追捧(也就是『土豪』喇,呵呵)。
回到M3,它的取景器放大倍率是x0.9(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看不懂不要緊,它的意義是說基本上你只能用50mm的鏡頭。35mm的取景範圍已經超出了它的取景器的範圍了。不過不要緊,50mm也是一個經典的焦段,無數名家都使用的。徠卡的鏡頭出了名很貴,而且,哦忘了強調,M系列相機是手動對焦相機哦,沒有任何自動對焦的。所以鏡頭全部都是手動的。50mm的鏡頭在所有徠卡鏡頭裡面,是最便宜的。現款最經典的50 f2 Summicron鏡頭價格大概是9千,題主是買不起的,但是不要緊,我們可以買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的同系列鏡頭。上面推薦的5cm f2 Summicron縮頭就是第二代的,市麵價格大約3千。
上圖:這就是二代縮頭。拍攝時必須拉出來,收納時可以縮回去。
那麼M3+50mm二代縮頭比起單反有什麼優勢呢。嗯……讓我想想。哦!首先,它是全畫幅的。8000塊錢應該是買不到全畫幅單反的(嗯……好像5D是可以的……)至於全畫幅比殘幅有什麼優勢,這個我不展開了。其次呢……它帥啊~是吧,我相信大家都會覺得它比單反帥吧!第三……它比單反輕便啊!好了我很辛苦想了幾個優勢出來。劣勢么倒是挺多的……首先,它是『膠片機』。這個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我覺得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應該是個劣勢吧。膠片現在快被完全淘汰了,也是因為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但是對於部分人來說,玩膠片可是很有逼格,並且很有樂趣的一件事(我也玩膠片),所以呢……呃不好說吧。另外,這款相機和鏡頭都真的很老了,60年了,能堅持到現在不容易,同時也說明他們不多不少都會有些瑕疵(否則的話8000買不到!)。比如這個鏡頭,它的鍍膜很軟,保存到現在,沒有發霉什麼的已經很難得,但是劃痕基本上很難避免了。機身的話,基本上都經過n次保養了。由於是純機械的設計,每三到五年最好去做一次大保健,才能保證一直處於良好的狀態。而每次大保健的價格一般不低於1000元,所以這應該也是劣勢吧。總體來說,M3是一台很帥,但是卻是手動+膠片的相機。它的很多特點在部分人眼中會是缺點,在另一些人眼中卻是優點,我不知道題主算是哪種人,所以就不能下結論了,題主你自己看著辦吧。一般來說徠卡M機還是比較適合追求情懷多於畫質的用戶。此外,8000塊能買到的M機也就M3或者M2這些了,M4和M5可能買的到單機身。其他M6、7、8、9那些就別想了,超過預算。
回頭看還是碼了不少字,不知道題主看了感覺怎樣呢?希望能夠回答你當初的問題。為什麼都是扯價位、逼格呢,或者器材黨似的說參數、畫質呢?
其實,用萊卡啊,還有什麼中畫幅大畫幅的人 和 用單反的人根本坐不到一塊去。
還是存在著不少的思維差異的。
看到大家的回答都太尖酸刻薄了,不過衷心的建議樓主拿著這8k先花個千八百的買個能加鏡頭的iphone的手機殼加鏡頭,然後帶著喜歡的姑娘去紐西蘭(新疆西藏蘭州)之類的地方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之後你會發現不管是徠卡的古典美還是單反的快捷,都沒有在旅途中用手機隨手拍下的喜歡的姑娘嘴角的笑容來的燦爛精彩。
8000塊錢的話,樓主我建議你還是買單反。8000可以買一套還可以的單反了,而且我建議你先把單反熟悉清楚了攝影技術稍微有一點兒了再考慮入徠卡。
而且說真的,8000塊只能買萊卡的卡片機或者二手膠片機身吧,如果你真的只是想隨便拍拍,那買什麼隨你,但是你如果是想照出點好東西的有志青年,那根據你的預算,果斷先入單反,以後有錢了再買徠卡。
我個人是先從尼康d700配24-70用起,用到很熟很熟臂力都鍛鍊出來了換了d4,最後再用的m9-p加28, 35, 50的三個定焦鏡頭。感受是單反和徠卡真的不可同日而語,但單反有自己方便的地方,畢竟如樓上各位所說,想用徠卡掃街還是有一定難度,畢竟不是人人都是bresson.
不過如果樓主有興趣,可以買個二手徠卡膠片機身再貼錢買個定焦鏡頭玩玩,膠片還是很有魅力的的,就暗房時間花太多了。放棄松下貼牌的那幾個卡片和長焦,不然你會經常聽到「還真有XX買這機器」。8k能買個成色很一般的M6機身,沒鏡頭,你可以在機身蓋上鑽個眼玩小孔成像【誤。
你要便宜的淚擦原廠的M口機也不是沒有(既然你只喜歡淚擦的外形那就幫你忽略掉BESSA和巧思等便宜量足的M口RF機),4k左右淚擦有個MDA,剩下3k多買顆VM,然後估焦去吧,沒一小時你就不想玩了。
所以,初學者老老實實去買DSLR,8k能買個中端機加個小痰盂或者人光精。
淚擦不適合新人。
8000這個價位 買leica 肯定是買不到的 X2都買不了! 8000rmb最好就是買fuji x100s 估計香港7300rmb能拿下 外形 質量都不錯
leica真nb,都可以自成一系去和單反陣營做比較了。看LZ的問題,什麼是單反什麼是旁軸都沒搞清楚吧?還有8000買leica你是幾個意思?你真知道leica是個什麼東西么。。?有個人買個qq前面再貼個bmw標,你見到了你會怎麼想?還自稱窮學生。。有8k用來買相機真挺窮的。。
純吐槽入個nex7 za 24的頭很贊的
為什麼大多在勸你不要想了?
8000的預算是可以弄一套m系的。
一台m3控制在4000以內,一隻福倫達 35 1.4mc帶濾鏡4000,完美。
測光么,不額外花錢的話,有兩個選擇,一是苦練人肉測光,一是手機下載一個測光儀APP湊活一下。或者再花點錢買一個福倫達測光儀。
不過我覺得手機測光儀也還算靠譜。
膠捲的話,如果機身3000出頭能拿下,那麼剩下的幾百塊能買好多卷。
何況,你能拿出8000的相機預算,那我好不懷疑,你有足夠買卷的錢。沖掃,網上店子也不少,勉強也算方便。
8000的徠卡都是松下代工的,就松下的那些卡片機的底,5000塊的M4/3的素質都可以輕鬆超越。8000的價位如果既需要徠卡的逼格又需要畫質,那請左轉富士,有X100S、X-E1/2等供你選擇。
等你有了8萬預算買相機的時候,就會認真看看區別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