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定律讓你印象深刻並認為有指導意義?


楞次定律吧——離開一個人和接近一個人同樣阻力重重


複利。
複利決定長期回報要優於即時滿足感,可這與人類大腦的本能相悖(古代,我們見到肉就要搶,見到女人就要上,才能保證生存和繁衍)。
複利意味著你現在微不足道的每一步,30年後都會利滾利變成你巨大的財富。

為啥李嘉誠,巴菲特那麼牛逼。大哥你看看他們的年齡好么,複利這個東西,越往後越恐怖啊。。

所以每當我早晨不想起床,但是又有書要看的時候,就會想到複利定律,想到現在這微不足道的1個小時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幫助,想著想著我就睡著了


墨菲定理(英文:Murphy"s Law),具體內容是「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必定會出錯」,指的是任何一個事件,只要具有大於零的機率,就不能夠假設它不會發生。
另一個反面就是凡是有可能變好的事情,一定不會變好。
引申為日常交流則變成DO not ASSUME定律:不要假設你正在交流的對象100%的接收了你的想法,和你想的是一樣的,除非你聽到他說的和你想的是一樣的。
墨菲定理就是絞殺一切僥倖心理的定理。

人生的大部分悲劇都是因為覺得好像不會錯,但是還是出錯了。或者覺得我和他說了呀,結果發現誤會了。
------------------------------------------------------------
例:當你計劃一個項目的時候,不能假定每件事都會按照正常的方式發展,所有可能出紕漏的地方,都應該做好這件事會出紕漏的準備,準備好預案。
其他的答案有提到小概率事件,評論也有提到畏首畏尾,其實墨菲定理並不適用於做一個決定,墨菲定理適用於你已經做了決定,並必須要完成的一件事。
關於小概率,如果這個小概率事件可能導致整個項目的失敗,那麼就是只有很低的出現概率我們也要做一個考慮。至於我們考慮到多低,那一般取決於項目的重要程度和失敗的損害程度。
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墜毀,太空梭外部隔熱瓦受損問題的概率也是極低的,低到墜毀前很多人都不覺得這會是一個問題,結果呢?以後的每一次發射,隔熱瓦都應該被清查,並準備隔熱瓦問題的預案,這不是畏首畏尾,這是嚴謹和負責。


神馬都看臉定律。


分享一個我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總結的定律:「主客定律」(名字隨便起的)
這個定律說起來很簡單:在沒做分析之前,不要盲目將突發的事情聯繫起來,單獨解決,之後再找其中聯繫。
這個定律讓我做到了極致的客觀和理智,基本消除的先入為主的影響和片面。對我工作和人際關係都有極大的幫助。

在工作上
我是做銷售的,管理三個省區的業務。每天都會面對各類大小市場上的問題,面對各種數字和報表。我發現,一件一件的單獨解決,解決之後再從數字中,從與人員的溝通中再去尋找之間的聯繫和問題,能讓我做到最客觀,理出最清晰的思路,找到最優的解決辦法。而在還沒解決之前就在考慮其中聯繫往往會讓人陷入一個錯誤的方向。

舉例:
1.小明是A市業務員,最近工作有點不上心。
2.A市銷量下降。
3.客戶對公司有投訴。

很多人看到這幾件事都會直接聯繫起來,認為是小明的不作為導致銷量的下降,從而批評小明,讓其好好工作,或者滾蛋。
我的做法:
1.先不評論,與小明溝通,問其是不想幹了?家裡出事了?或是有其他什麼困擾?
2.分析A市近半年銷售數字,精確到每個客戶,找出下降點。
3.與投訴的客戶溝通,看問題出在哪裡。

之後再找這三件事之中聯繫,該批評小明就批評,該做別的就做別的。

在生活上,這種思路對處理人際關係兩性感情也十分有用。讓我能做到遊刃有餘,八面玲瓏(我知道這是個貶義詞)。
舉例1(朋友關係):
1.半年前我資金周轉不開,問朋友軒借5K,軒說沒那麼多,沒借我。
2.軒在外地出差,網銀壞了,打電話讓我幫其買張火車票(著急),我給其買之。
3.一個月後,軒隻字未提火車票的事,沒有還錢。

人際關係處理不好的人,一聯繫這幾件事情,主觀認知就會產生了。根據溝通能力的強弱,產生誤會的大小不同,嚴重點可能會慢慢疏遠最後連朋友都沒得做。
我的做法:
1.考慮他以前做事的人品,或許真是沒那麼多。有機會再跟他聊聊,看他最近工作生活上是不是真的用錢的地方比較多。
2.他在著急情況下能想到我,說明對我足夠重視,認為我是個能幫忙的朋友。
3.他可能的確忘了。這點小錢無所謂的,不還就不還了。

結果就是,我覺得這不是個事,改天約出去一起吃個飯,聊聊大家工作生活近況,順便說下火車票的事讓他給我把錢還了。還能增進下感情。

舉例2(愛情中):
1.半個月前和女朋友吵架了。
2.發現女朋友在和別的男的聊微信。
3.女朋友今晚回來的晚,並且對去向撒了謊。

好多人到這裡都會氣急敗壞,但我不會,我的做法:
1.就吵架的事再跟她溝通下,道歉(不管對錯,男的嘛,該道歉的時候就要道歉)。
2.從她口中問問聊微信是什麼情況,只聽她說,不否定不猜測。
3.深層次的溝通,並且在溝通過程中儘力不發生情緒波動,多找自己做錯的地方。同時自己搜集信息,如果信息不利自己,給自己設置容忍下限(比如只要沒發生關係都可原諒)。

整個過程保持尊重和體貼。因為所有情況自己都考慮過了,所以照著想法一步一步走就可以了,整個過程都是以客觀導向的。如果容忍不了,給予祝福,分手。如果接受,此事翻頁,再也不提,愛她依然。


洋洋洒洒寫了這麼多,說聲抱歉。簡單總結:以全局角度統籌的看問題很難避免不帶主觀判斷,從而方向錯誤甚至鑽牛角尖。分開解決再找聯繫是最客觀效率最高的辦法。

以上。

~~~~~12.10補充~~~~~
方法永遠都是第二位,認知最重要。
從認知來區分,我將人分為兩種:
一種是偏向於腦子裡什麼都不想的,純憑感覺和經驗做事和生活的(狹隘型);
一種是偏向于思考分析和總結的(思考型)。
區別在於,前者先做後想(甚至不想),後者先想後做。
我偏向於後者。
但思考型的人往往由於體系的不健全和種種性格缺陷或是人生閱歷的淺薄經常會在思考過程中患得患失,畏手畏腳,被假想敵打敗等種種弊病,導致鑽牛角尖或者誤入歧途(比如我)。
後來我就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辦法:先逐個擊破再去找聯繫。
一方面繼續做思考型,一方面避免自己成為一個狹隘的人,同時保證三觀運行正常。

以上。


說一個比較小眾的定理:戴維南定律。

沒有學過電路原理的人大概不會知道,學過電路原理的人大概也會在考試後不久就還給老師和戴維南。
而我對這個定律記憶極為深刻,則是因為當年考研的專業科目是電路原理。


該定律的具體原理其實很簡單,說的是一個線性電路網路,可以用一個電壓源和電阻串聯來對外等效(廣義上說,也可以擴充到非線性電路網路)。

之所以印象深刻,一是因為當年考研的時候做的題太多,見到電路的第一直覺就是用戴維南定律來等效一下看看規律。當時有個前輩在指導我考研的時候,曾說你什麼時候領略到了戴維南的博大精深,你的電路原理就算入門了。當時不解,等做了N多題之後,發現戴維南確實太好用了,一道複雜的電路題到手,召喚戴維南兄處理一下,電路結構就全豁然明朗了。
二是,也是更重要的是,教會了我後來受益頗深的看似簡易的人生哲理:
再複雜的網路,可以劃歸為簡單構件的疊加,無非就是主觀動機與客觀約束。做事做人,都是如此。
現在以及相信以後的生活中,戴維南定律會一直是照亮我思維的一盞燈。

以下部分寫給學過電路原理的人的,沒有學過的請直接無視
----------------------------------------------
沒想到有這麼多人點贊,實在受寵若驚,那就再補充一點個人認知,以承厚愛:
首先,從電路原理上來講,電路無非就是研究電路的電壓電流之間的約束關係(電荷、磁鏈部分請出門左轉直行至物理部門),攤開來講,也就是元件約束(電阻,電容,電感的電壓電流關係)加拓撲約束(由基爾霍夫定律闡明)。
而在電路研究特有的定律裡邊,戴維南大概是最重要的定理了,因為戴維南不僅非常有利於計算證明,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電路研究思維的特點:等效.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同樣,世界上是本沒有純電阻的,我們所稱的電阻,其實說白了就是電壓電流的線性約束的具象化而已(真正研究電工的知道,現實世界中的再純的電阻其等效電路應該是電阻串聯電感),就像廣義相對論所闡明的,我們所謂的引力,其實只是質量引起的時空扭曲而已(沒真正學過相對論,說錯了請拍磚)。
其他元件,如電容,電感,也無非如此。
那麼既然兩點之間的電壓電流關係可以等效為一個電阻或者電阻與電感的串聯,那麼一個網路又該如何等效呢?這就是戴維南所要闡明的:可以等效為一個電壓源和電阻的串聯(有電感和電容的時候,此處的電阻替換為阻抗後依然成立)。
這個有什麼應用呢,那就是在想要知道電路一部分的情況時,只需要將其餘部分進行戴維南等效,然後電路就會變得極其簡單,舉個例子:

左邊的電路夠複雜吧,想想如果要計算AB兩點之間的電壓和電流,沒有戴維南的話,仁兄就慢慢疊加著算吧,有了之後就變成了一個初中電路題。很強大的有木有!
除此之外,電路其他的一些定理,如諾頓定理、互易定理什麼的都可以由戴維南來證明。二埠什麼的就不用再提了哈。

前面寫的是面向專業人員的,下來,說說對我人生觀的啟發吧。
人生是一個」網「,一個成年人要應對的關係和約束太多太多,怎麼辦呢?戴維南告訴我的是,把自己剝離出來,對「介面」之外的東西進行等效約束變換,然後再將自己代入。雖然簡單甚至粗暴,但真的奏效。比如當年考研的時候,要學的東西蠻多,有時候心裡蠻亂的,但後來把外在約束劃歸為兩類,一類是時間約束,一類是分數約束。然後就按部就班,朝著自己的目標分數,靜心的分配複習時間。當然,後來奏效,我來到了我想到的地方。

最後,想說一個與戴維南原理相關但又更本質的原理:奧卡姆剃刀原則。有興趣的可以百度一下。

有些悟到的東西還沒寫透,稍後有時間了再補充吧。


會者定離。

---------------------分割線-------------------
有新評論,點來一看,差點把答案改成「出場自帶反對定律」。
昨天答題後就被問什麼意思,然後有各種評價,整的我鬱悶了半天,本來覺得自己夠客觀了,但還是嚴重高估了群眾的理解力(這次說的夠委婉了嗎?)。
不再評論里一一回復了,放到這裡:
這句話呢,去google了下,比較合適的翻譯是「常會之人必有離散之時」。
我呢是相信每個人都如塵埃一樣,在宇宙中不斷揚起、跌落、碰撞。
莫說同窗情、手足誼,執手偕老之人也必有一天生死相隔,是為「會者定離」;而「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此謂「去者必返」。
唯有無常是恆常。

同時不妨參考下@葛巾 的簽名,「一期一會」。
請惜緣呀。


楞次定律: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要阻礙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變化。勒夏特列原理:在一個已經達到平衡的反應中,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條件之一(如溫度、壓強,以及參加反應的化學物質的濃度),平衡將向著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以上是高中學的定律,卻可以用《道德經》里的一句話概括:「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些不同學科的定律暗合一定是揭示了一個更普遍的規律,這個規律在人類社會中也會發生作用。


生物中的穩態概念:

小到每一個細胞,甚至是一個細胞器,再到一個生物個體,生物種群,大到一個生態系統,甚至是整個生物圈,都遵循著某種平衡,各個因素的相互制約,共同達到一種平衡。要是說開了的話,楞次定律也可以是看成負反饋的一種,在穩態的調節中還有著正反饋。穩態就是研究平衡的學問,研究各種因素在系統內部的調節作業,還有系統與外部系統的交換。

當然,在社會關係中,人也可以看成是一個系統,平衡著各種平衡。


經濟學十大原理:

  1. 原理一:人們面臨均衡取捨(people face trade-offs)
  2. 原理二:一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他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3.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4.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people respond to incentives)
  5. 原理五: 貿易使每個人的經濟狀況變好(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
  6. 原理六: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式(markets are usually a good way to organize economic activity)
  7. .......

說實話,半個學期的微觀經濟學選修課其他的什麼東西沒學到,但是第一節課的經濟學十大原理足足把我震驚到了,特別是原理二,在我看來,完全就是以另一種方式定義了 價值 ,特別是當我自行腦補聯繫到 鋼煉 中的 」等價交換「 原則之後,越發覺得其精妙。

經濟學十大原理完整版本:經濟學十大原理

模糊理論:在對其的驚鴻一瞥 —— 蝴蝶效應 之後,完全覺得那就像一個黑洞一樣,隱藏著無數的奧秘,人類還只是觸碰到了其邊緣而已。


還有《三體》系列中的 黑暗森林 法則。


最後的話,可能還要加上 岸本的回憶必死定律 吧。


熱力學第二定律

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能解釋宇宙終極目標的定律——熵增。
有機體的形成、人類活動的意義,其實放在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層面來看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

作為一個熵值很低的有機體,人類的形成就是熵增的直線的一次意外而又劇烈的波動。實際上,這樣的一次波動完全可以被看作是宇宙為了熵增的終極目標,而進行的一次投資。人類文明的進程,也正是對能量控制能力進化,更有效地增加熵增的過程。
無論是科學技術、社會架構還是倫理道德,人類都走在一條能使用更多的能量,能盡量增加熵值的道路上,從捕食食物、利用火等化學能再到核能級以後可能的各種獲取能量的方式,我們都在幫助這個宇宙的整體更快速走向熵值更大的道路上。雖然我們做每件事情背後都有各種實際並且與熵無關的理由,但是這個宇宙的規則還是讓我們不自覺的選擇去學會並實際使用了更多的能量。

可以想像,任何一個文明,甚至任何一個生命體,更不用說那些非生命體,在一個總能量封閉的環境下,都在進行著熵增的過程,而且,做得越好的,就能存在的越久。

了解這個定律之後,我就覺得人類探索的精神,追求速度、力量、權利的本能,都有了更廣博的背景。


納什均衡。有時候,即使每個人都作出了理性的最利己選擇,最後的效果也可能適得其反。

這個定理對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提出了挑戰。亞當斯密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如果每一個人都從利己的目的出發,最終全社會就會達到資源最優配置。而納什均衡證明了,每個人都從利己角度出發,最後的結果也可能損人不利己,比如囚徒困境

下面我會舉一個納什均衡的例子以及拓展一些博弈論的基礎知識,供有興趣的朋友品玩。

1. 例子

納什的傳記電影《美麗心靈》中有一個很生動的例子:4個男生追5個女生,其中有一個是女神。從個人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每個男生都會去追女神,但最終也只有一個人有可能追到。其它的3男4女就會非常寂寞。從整體福利來說,這並不是一個最優的分配,但是每個男生都覺得追求女神才是利己的最佳選擇。

2. 非合作博弈

一般認為現代博弈論(game theory)的主要內容是非合作博弈理論,而非合作博弈理論的核心是納什均衡。要說明納什均衡就必須弄清楚何謂博弈,何謂非合作博弈。

博弈是≥2個的參與人,相互制約進行決策,決勝負的競技格局。That"s why it"s called Game Theory.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做出涉及到除自己以外的人的決定,都是博弈。

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共同構成博弈。兩者的區別在於相互發生作用的當事人之間有沒有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沒有,就是非合作博弈。在非合作博弈情況下,每個人的行動都會對另一個人的福利造成影響,但每個人的決策都是自主的,無法與其他參與人商量合作得出決策。

3. 納什均衡

納什均衡就是博弈中每個參與人,各一個策略構成的一個策略組合。其中每個參與人的策略,都是根據針對所有其他博弈方的策略構成的,並且是最佳反應。所謂「最佳反應」,指的是該策略帶給採用它的博弈方的利益或期望利益,大於或至少不小於其他任何策略能夠帶來的利益。平狄克在其所著《微觀經濟學》中將納什均衡定義為:「給定它的競爭者的行為以後,各廠商採取它能採取的最好行為。」用一句很繞的話來通俗表示:「給定你的策略,我的策略是我最好的策略;給定我的策略,你的策略也是你最好的策略。」但是納什均衡的結果,卻可能並不是最優的。如前例所述。

4. 納什其人(偏題)

看《美麗心靈》時深受感動,可是嚴格意義上說,它並不是一部好的傳記電影,因為它與事實出入實在太大。22歲的博士論文就提出」納什均衡「,此後卻一直深受精神分裂症折磨,納什均衡大行其道,納什卻鮮為人知,直到1994年,66歲的他因納什均衡獲得諾貝爾獎時,大多數人的反應是:原來他還活著!電影中,詹妮弗康納利飾演的妻子一直對他不離不棄,用愛幫助他戰勝精神分裂症。女孩都愛這樣的故事,可惜事實又如何?

左圖為納什真人結婚照,右圖為電影截圖。下為一篇原載於2013年《上海文化》的一篇關於納什的文章:

《我所認識的約翰納什》

 我必須寫寫我所認識的約翰?納什,可我難以下筆。一個開頭就是一個定義、一個基調,而約翰?納什恰恰是難以定義的。在普林斯頓的四年我有多次機緣認識他,「認識」,卻不「了解」,每一次認識總是推翻前次剛形成的定見。事到如今,這些複雜的事實和感觸,層層重疊在一起,我只能指著他嘆息:「看啊,這人……」所有的讚美、憐憫、嘲諷,看啊。

  一

  那就看吧,看看這人。不過他老了,我入學那年他已經八十歲了,不常在校園裡走動了。我是在大一的尾聲才第一次見到了約翰?納什,在那之前倒是經常見到他的兒子。大一時我在工科圖書館找了個閑職,清晨和半夜在圖書館裡坐上兩三小時,掃掃借書者的條形碼。這種時段的圖書館總是很冷清,同學們要麼還未起床要麼已經休息,倒是幾個住在附近的瘋子和傻子,雷打不動,圖書館一開門就來,搗鼓些瘋瘋癲癲的事情,直到半夜你在他耳邊三請五請才走。我記得其中一個總穿著寬鬆的毛衣、一臉絡腮鬍子的胖子,在電腦前一坐就是七八個小時,他大概得了某種極嚴重的癲癇,每過幾十分鐘會突然剋制不住地呻吟起來,鼻子翕動著,腳扭動著,這麼大聲發作約半分鐘,他又像沒事人似的全好了。他的體內養著一頭難以控制的野獸,隔段時間就得大聲嚷嚷自己的存在。我開始覺得很恐怖,直到某天,同在圖書館工作的學長告訴我,那個瘋胖子是維基百科的正式編輯,每天在電腦前審訂無數詞條,我才對他肅然起敬起來。時間一長,對經常光顧圖書館的瘋子的種種狂狀熟視無睹,漸漸少了害怕,多了親近,在深夜聽見癲癇病人夢囈般的呻吟,恍惚像母親口中的搖籃曲。

  這些圖書館瘋子中有一個,四五十歲了,頭髮鬍子又長又臟,坑坑窪窪。他總是穿一件普林斯頓的套頭衫,兩腿大開地躺倒在椅子上,手裡一本厚厚的書,經常是不打開的,就放在手上,醒著的時候眼睛直直地看著前方,睡著的時候就仰著頭像死去了一樣。其他的瘋子我還常常看見他們清醒時正常的表情,只有這個瘋子,他雖然很安靜,但總是陷在極端迷茫煩擾的狀態。他經常呆若木雞地坐上好久,然後驀然劇烈地擺動脖子和臂膀,眉毛鼻子緊緊擰在一起,嘴裡大口大口喘氣,像是正在經歷極大的苦痛。某一天,他正如此發作著,學長指著他說,「喏,這是約翰?納什的兒子。」「什麼!」我大吃一驚,「他兒子不是哈佛畢業生么?」「那是《美麗心靈》編出來的。精神病是遺傳病。」學長冷笑著說。

  那次殘酷的邂逅是我第一次得以把《美麗心靈》與真實的約翰?納什區分開。後來我還有幾次從數學系的同學那兒聽說約翰?納什兒子的瘋狂事迹。據說,他兒子常常呆在數學樓的公共休息室,在黑板上寫滿離奇瘋癲的公式,其中一個廣為流傳的公式是這樣的:

  1 = 水星
  1+1 = 金星
  1+1+1 = 木星

  如此種種,直到他把自己所知的星星都寫完,甚至連「英仙座」、「大熊座」都有。

  得知他兒子真實情況不久,我終於見到了約翰?納什本人。大一末的某天偶爾在路上走,迎面走過來兩個老人,男的高大而乾枯,女的矮胖而臃腫,他們穿著正裝,大約要參加什麼儀式。我認出了男人是納什,很興奮地推推邊上同行的朋友。他說,「早看到啦。」我又問邊上的女人是誰,「還有誰?當然是他老婆。」我心裡又吃了一驚,這形象與詹妮弗?康納利飾演的美麗妻子實在相差太大。朋友看我怔怔的,便半是勸慰半是嘲諷,「年輕的時候大約挺漂亮的,現在老了嘛。說起來,《美麗心靈》里講得他們如何神仙眷侶,其實他瘋了不久後她就要要求離婚,這麼多年他們住在一幢房子里,只是同住人的關係,直到2001年拍了電影,他們才又復婚。」兩位老人從我們身邊走過,步履蹣跚,一聲不吭,他們間是那麼疏離,既像是陌生人的疏離,又像是熟識無睹太多年的疏離。《美麗心靈》在我心中營造的那個關於愛的奇蹟的泡沫就這麼被戳破了,我只是看到一個尋常老人的卑瑣晚境。

  二

  所幸大部分普通人還是被電影的泡沫鼓舞著,一提起納什總想到《美麗心靈》;就像許多學者被博弈論的泡沫鼓舞著,想方設法在自己的研究里加點博弈論趕時髦。這些年博弈論在各類學科前沿炙手可熱,我在普林斯頓的許多課堂上聽到納什的名字,越是那些像是離博弈論差之千里的領域,譬如生物、比較文學、歷史,越是有學者絞盡腦汁想和博弈論攀上些親戚。在那些講座里,納什的名字總是和「納什均衡」等同起來。只有一次,我在截然不同的語境中聽教授說起納什。那是一節異常心理學講座,「今天我想跟大家談一個有趣的精神分裂症病例,病例的主人公是著名的納什教授。」心理學教授搬出一座龐大的老式錄像帶播放器,在投影儀上給我們放了一段訪談,我還清楚地記得訪談中旁白的第一句話:「約翰?納什曾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可他堅稱他的疾病是全靠意志力治癒的。」

  約翰?納什曾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症,可他堅稱他的疾病是全靠意志力治癒的,他痛恨精神病院、痛恨藥物,至今說起他妻子將他強行送入精神病院的情形,他都一臉心悸。他共有兩次入院經歷,第一次入院在專治上層階級的麥克林醫院,那裡的醫生把精神分裂症當作心理疾病,成天做心理諮詢,詢問童年經歷。他的同事唐納德?紐曼(Donald Newman)去看他,納什說:「唐納德,如果我不變得正常,他們是不會讓我出去的。可是,我從來沒有正常過啊……」第二次入院在特倫頓精神病院。訪談人和他故地重訪,納什站在草坪上,凝視著巍巍聳立的暗淡的建築,拒絕再靠近半步。「他們給你打針,讓你變得像動物一樣,好讓他們像動物一樣待你。」在這裡,他被迫接受了如今已被西方醫學界停用的胰島素昏迷治療:大劑量注射胰島素,讓精神病人陷入昏迷狀態。而病人清醒時,也狀如行屍走肉。他開始只吃素食,以此抗議醫院的治療,當然沒人把這當回事情。在長時間胰島素昏迷治療後,他終於「變正常」了,他生平從沒有如此謙遜有禮。同事妻子回憶說:「他看起來乖得就像剛被人打了一頓。」

  半年後,謙遜有禮的約翰?納什終於從特倫敦精神病院出院。他換下骯髒的病患服,交出自己的號碼(半年來他沒有名字,只有這個數字標識),他踉蹌地走出醫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童年好友,「和我講講我們一起玩的事情吧。那個治療把我的童年記憶給抹掉了。」

  如果回歸理性僅意味著對社會標準的馴服、意味著喪失記憶,治癒還有多少價值?尤其是對於納什這樣一個把數學視作「唯一重要的事情」的天才。納什教授心中最純粹的數學不是理智,而是靈感。理智不過是溝通這種靈感的手段,而若重獲理智也意味著靈感喪失,他情願放棄理智。一個朋友在他住院時去看望他:「你發瘋的時候聲稱外星人和你說話。可是你這樣一個理性的數學家,怎麼可能相信外星人這種無稽之談?」納什回答說,「數學的創見同外星人一樣進到我的腦子裡,我相信外星人存在,就像我相信數學。」他在筆記本上寫道:「理性的思維阻隔了人與宇宙的親近。( Rational thoughts impose a limit on a person』s relation to the cosmos.) 」

  從特倫敦精神病院出院不久,納什拒絕接受任何藥物治療,因為治療讓他感覺遲鈍,不能想數學。他過去的同事在普林斯頓大學給他安排了一個研究員的閑職。於是學生們常常看到一個穿著紅跑鞋的中年人形容枯槁地在校園裡遊盪,在整塊黑板上寫下不合邏輯的公式,拿著幾百張前夜剛演算好的數學公式出現在某教授的辦公室,他有了個綽號,「數學樓幽靈」,很少人知道這個瘋子到底是誰。

  而在七八十年代,他周圍的親友開始注意到,納什漸漸不瘋了。他的眼神變清澈了,他的行為有了邏輯。「那麼,不靠治療,你是如何康復的呢?」訪談人問他。「只要我想。有一天,我開始想變得理性起來。」從那天起,他和他幻聽到的聲音開始辯論,駁倒那些聲音,「以理性分辨非理性,以常識分辨錯覺。(I reasoned myself out of the unreasonable; I became disillusioned of my illusions.)」

  「只要我想。」在納什這個個案里,瘋狂與理智似乎變成了一個自由意志的選擇。我甚至不再相信他真正瘋過;或許,他理性地選擇了瘋癲,又瘋癲地回歸了理性。如此看來,《美麗心靈》是A Beautiful Mind的嚴重誤譯,應作《美麗的頭腦》或《美麗的智性》更符合真實。Mind固然有頭腦和心靈的兩重釋義,而在納什從瘋癲重獲理智的歷程,我們看到的是過人的意志和理性壓制著瘋狂的心靈。或者,說得更準確一些:從七八十年代的某一天起,他有意識地選擇將一部分的瘋狂運用在數學的靈感上,而將剩餘的瘋狂用理性囚禁起來。

  訪談的錄像帶放完了,異常心理學的教授說:「納什不藉助藥物治療而康復的案例引起了許多精神病學家的興趣。他們研究他的生活起居和周邊環境,希望他的病例有推廣價值。不過在我看來,真正治好納什的也許不是他過人的智力和意志力,而是榮譽。七八十年代,博弈論在經濟學上飛速發展,納什聲名漸隆。1994年他奪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一夜間開朗了許多,簡直變了一個人。領獎後他在街上散步,常常有陌生人向他致敬,『納什教授,祝賀你。』」

  心理學教授的這番評論並非無稽之談。納什發瘋之時,自恃甚高的他正苦苦追求數學界最高的菲爾茲獎而不得。倘若他能及時得到菲爾茲獎,也許就不會在失落和壓力下發狂了。更進一步講:榮譽降低了社會標準的尺度,在榮譽的光環下什麼都變美了、變正義了。狂亂的行為在正常人身上被貶斥為「發瘋」,在諾貝爾獎得主身上便被讚美成「特立獨行」。那麼,有沒有可能納什教授的瘋癲並沒有被治癒,倒是普羅大眾治癒了他們審定瘋癲的標準呢?

  三

  那就講講我所經歷的一則納什和普羅大眾間的故事,講講學術聲譽在這座慢條斯理的大學城裡扮演著什麼角色。大二春天我陰差陽錯地當選了普林斯頓數學俱樂部的主席,從此和一幫超級古怪的數學天才成了朋友。這個俱樂部除了定期請教授講話、周末玩玩需要耗費過多智力的桌面遊戲,一年也就搞三次大活動:夏天派隊去參加國際大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秋天組織面向高中生的普林斯頓數學競賽、春天組織數學教授和本科學生同樂的正式聚餐。我新官上任沒幾天,就要搞正式聚餐,怕來的人少場面不好看,就向前任主席請教。他說:「請教授是很容易的,你電子郵件群發所有數學教授,便完事了。至於請學生,你就在海報上寫,『想見見約翰?納什的真身嗎?來參加數學俱樂部的聚餐吧!』保准無數人跑過來看熱鬧。」我照辦了,果然很快就有許多同學報名,也有不少教授表示會參加,只是從未收到約翰?納什的回復。

  聚餐那天是五月的第二個周末,我們包下了數學樓最高層的大廳,放上十幾個圓桌。赴宴的學生還一個未到,我們正在擺放器皿和食物,就看到電梯門一開,出來三個人,正是約翰?納什還有他的妻兒。我慌慌張張地去迎接他,「納什教授,你來大家會很高興的,聚餐還沒正式開始,你不如先坐這桌。」

  「你是發郵件的沈小姐?」他這麼問道。

  「是,是我發的郵件,我叫Lily。」我這麼答道。

  「沈小姐,你好。」他彷彿沒聽見我的答話,「約翰?康威會來嗎?我聽說他會來。」

  「康威教授的確回復說會來,他還說他要為聚餐致辭呢。」

  聚餐不久就開始了,康威教授沒有到,我打電話去他家,他妻子說,「太不好意思了,他徹底把這事忘了。」於是康威教授不會來了,更別指望他致辭。那些回復說一定會來的教授,也有一大半沒有出席。「沈小姐,約翰?康威會來嗎?聚餐已經開始半小時了。」納什教授又問我。我說,不會了,他忘記了這事。「是嗎。」納什有些失落,於是我也有些失落,不過同學們倒都不怎麼在乎,個個歡欣萬分,「不是有納什在嘛!」大家的眼睛都向著納什坐的那桌張望,有不少人在去拿吃食時故意走遠路,從納什身邊經過,靦腆地打個招呼:「納什教授好。」高年級的學生向一年級新生介紹,「那是納什,那是他老婆,那是他兒子。」炫耀著自己見多識廣。只是沒有一個人,敢在納什一家坐的一桌坐下來。相比之下,其他教授身邊圍著學生和同事,大家言笑晏晏。我動員我認識的朋友,「你們情願這麼多人擠在這桌,去納什那桌不是更好么?想想看,以後可以跟人吹,我和納什吃過飯……」朋友們有些躍躍欲試,卻都開玩笑似地互相抬杠,你推我我推你,誰都沒有換位子。這麼拖拉了幾次,聚餐快結束了,納什那桌仍然只坐著他和他的家人,剩下七個位子孤零零地空著。他的兒子趴在桌子上,機械地捶著自己的腦袋,他的妻子一言不發地板著臉,叉著手端坐在那裡,而納什默默地極緩慢的吃著一片肉。我看著這番孤獨凄涼的景象,自責卻無計可施。

  正在這時候,一個大一的女孩子走到納什面前,結結巴巴地說:「納什教授,我能和你合影嗎?我真的——我覺得——你真偉大!」納什愣了愣,點點頭。她站在約翰?納什身後,甜甜地合了影,然後拿著相機,奔向自己的朋友,又是笑呀又是嚷呀,像是剛做了件頂了不起的事情。大家受了感召,紛紛站起來,走向約翰?納什,自覺排起了隊,有的手裡拿著相機,「教授,能和您合影嗎?」有的手上什麼都沒有,那是真正對數學有激情的孩子,想聽納什講講博弈論和納什嵌入定理。突然,和我同桌的大四數學系畢業生也站了起來,他平日里總一副憤世嫉俗、據傲不羈的姿態,這時他手裡竟然也有個照相機,他自嘲似地為自己辯解,「他媽的我在數學系混了四年,天天被噁心證明題虐,到頭來連張他媽的納什合影都沒有,說出去不要他媽的笑死人了?」

  我想告訴你,那個晚春的傍晚所有男生都穿著襯衫和西褲,所有女生都穿著花裙子。我想告訴你,數學樓是全校最高的建築,數學樓最高層的大廳360度都是沒有間隔的觀景玻璃。透過玻璃看出校園美如畫:卡耐基湖畔盪獨木舟的遊人正在悠悠地往回劃,研究生院的塔樓下幾隻大肥鵝笨頭笨腦地在聊天,教堂和美術館前還有很多人在拍照,而布萊爾拱門下曬日光浴的孩子們恐怕已經覺得涼了,收起毯子準備回家,那些遍布校園角角落落的幾千隻灰色和黑色的松鼠們呢,他們恐怕又在忙活著籌備寒冬的一場盛宴,或許能從這個食堂偷一隻甜甜圈,從那個寢室偷一塊巧克力……我們排著隊等著和納什拍照,順便透過觀景玻璃張望著校園的一草一木,而夕陽也張望著我們,大家的臉上身上都覆蓋著玫瑰色的光暈。我想告訴你,《美麗心靈》里那讓人動容的授筆儀式完全是導演的杜撰,可是,那個傍晚,在數學樓頂層排著隊等著和納什教授合影或談話的年輕人們,他們的結結巴巴、推三搡四,難道不比那個子虛烏有的授筆儀式更讓人感慨?「納什教授,我真的——我覺得——你真偉大!」

  納什教授已經從瘋癲康復了;或者說,自諾貝爾獎和《美麗心靈》後,不再有人覺得他的不正常是件非糾正不可的事情。而他還是孤獨的,學生們不敢和他講話,更別提和他一桌吃飯。但是,那個晚春時間為納什排起的長長隊伍,還有諸多類似於這樣的溫暖的軼事,大概就足夠支撐著他保持淡泊平和,度過自己的晚境。

  四

  最後,我還想講講納什教授瘋癲的起源。納什生來便是個古怪傲慢的人,數學天才多如此,這本不足為奇。那麼,一個本性古怪的人如何突然被親友認為「在發瘋」呢?三十歲的某天起,他突然聲稱共產主義者和反共主義者是一夥的,他們全是「陰謀家」;他稱艾森豪威爾和梵蒂岡教皇對他沒有絲毫同情;中東的動亂讓他深感不安,他打匿名電話給親友,說世界末日到了。「這些想法在表面上不是理性的,但它們有可能發生。(These thoughts on the surface are not rational, but there could be a situation.)」 1959年在歐洲遊盪的九個月里,他數次去當地政府求助,希望放棄美國國籍;他到了日內瓦,因為這座城市以對難民友好著稱,他向瑞士人說,「美國的體制是根本上錯誤的」,沒人相信他。他被送上飛機遣返回國,事後他自稱:他被送上了一艘船,像奴隸一樣被鏈條鎖著。

  冷戰的鐵幕終於落下了,納什被親友們認定的瘋言亂語如今看來幾乎是先知的預言。納什的恐懼不單單是個體的體驗,而是那個時代集體潛意識裡的恐懼。而納什被斥責為瘋癲,被強行打胰島素進入昏迷狀態,難道不是那個時代的極權主義對於個人良知的迫害嗎?我注視著納什像奴隸一樣被鎖鏈束縛著的船隻。當這艘愚人船在汪洋上恣意漂泊,米歇爾?福柯正在自己的畢業論文《瘋癲與文明》中為它賦予深刻的哲學意義。如果瘋子不僅僅是瘋子,而是那些揭露了這個社會根本弊病的智者,他們只能被送上愚人船,順水漂向不可知的遠方。古老的河流賦予了愚人船神秘性,瘋子被神聖化地隔離起來,作為社會制度的祭品殺一儆百。我想我恐怕已經扯得太遠了,雖然我不得不說,1962年起至今,約翰?納什教授定居在普林斯頓附近,每天到學校上班。如果普林斯頓這所大學對納什教授的康復有何功勞,那就是它固有的包容和自由拒絕把瘋子送進愚人船。瘋子們像鬼魂一樣地遊盪在校園裡,而人們仍然尊重體諒。他們自由進出公共圖書館,發病時喊出駭人的響聲,卻還有人告訴你:「別打擾他,這個瘋子是維基百科的編輯……」

  上周二,約翰?納什教授在我所選的博弈論課上做客座演講。「我想講講納什均衡的歷史。」四十分鐘里,他一直在講他所寫的幾篇論文,太深奧了,恐怕學生中沒一個能聽懂。可是這不妨礙整個教室坐滿了聽眾,不但有選這門課的學生,還有聞訊而來的旁聽者。

原文還有一部分,因某些原因不能過審,有興趣者移步:我所認識的約翰納什 (美麗心靈 影評)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叫巴萊多定律,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明的。他認為,在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的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非決定性,因此又稱二八法則。

舉例:在知乎,超過80%的「贊」和「關注」被不到20%的用戶拿走了o____o!!!


其實是馬太效應

很殘酷地讓我不斷努力。


熵增定律,感覺就是宇宙的起因


熱力學第二定律


有很多,,,

比較經典的是熱二。
就是熵增定律。

熵總是增加,意味著這個宇宙不是輪迴的,不是可逆的,他只能向前,總熵永遠增加,永遠不可能減少,直接在物理學層面上證明了宇宙整體不可逆,任何封閉的系統發生的任何變化系統內不可逆


木桶定律,即短板定律。
短板決定了木桶的容量而不是長的木板,要做成一件事情,要彌補短處而不是發揮長處。作為團隊的Leader,認識並填補整個團隊的短板才是最重要的,你是這個團隊最長的板子對這個團隊一毛錢用都沒有。


馬太效應
資源總是會自發的集中起來而不是平均分布,強者的資源會越來越多,使得強者更強,弱者的資源只會越來越少,最終被淘汰。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價值定律
簡單說就是給別人想要的,而不是你有的。別人不想要的東西你有多少都沒用。送禮送別人喜歡的,不是自己喜歡的。

購物定律
買之前思考需要付出的代價,買之後思考怎麼創造價值。簡單說就是買之前要想的是自己能不能買得起,買之後要想的是怎麼能充分的利用它。買都買了,買之後再去想自己花了多少錢是沒有意義的事情,買之前老憧憬能給自己帶來多大價值會讓買了就後悔的概率提高。


以前在博客整理總結過,特意分享 2014-1-9 更新:

1.二百五十定律
拉德認為:每一位顧客身後,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您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 名顧客。 在你的網站訪客中,一個訪客可能可以帶來一群訪客,任何網站都有起步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此定律尤其重要。

2.達維多定律
達維多認為,一個企業要想在市場上總是佔據主導地位,那麼就要做到第一個開發出新產品,又第一個淘汰自己的老產品。 國內網站跟風太嚴重,比如前段時間的格子網,乞討網,博客網,一個成功了,大家一擁而上。但實際效果是,第一個出名的往往最成功,所以在網站的定位上,要動自己的腦筋,不是去撿人家剩下的客戶。同理,買人家出售的數據來建站效果是很糟糕的。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指,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決定了整個組織的水平。 注意審視自己的網站,是速度最糟糕?美工最糟糕?宣傳最糟糕?你首先要做的,不是改進你最強的,而應該是你最薄弱的。

4.馬太效應
《新約》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 「主人,你交給我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 於是國王例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里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 在同類網站中,馬太效應是很明顯的。一個出名的社區,比一個新建的社區,更容易吸引到新客戶。啟示是,如果你無法把網站做大,那麼你要做專。作專之後再做大就更容易。

5.手錶定理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
一個網站,你只需要關注你特定的用戶群需求。不要在意不相干人的看法。

6.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不要過度seo,如果你不是想只做垃圾站。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美化再美化頁面,優化再優化程序,在你網站能盈利後,這些事情可以交給技術人員完成。

7.彼得原理
勞倫斯.彼得認為: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陞提拔,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晉陞到其不稱職的地位。每一個職位最終都將被一個不能勝任其工作的職工所佔據。層級組織的工作任務多半是由尚未達到不勝任階層的員工完成的。
不要輕易改變自己網站的定位。如博客網想變門戶,盛大想做娛樂,大家拭目以待吧。

8.零和遊戲原理
當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遊戲」。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 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分,而輸棋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不要把目光一直盯在你的競爭網站上,不要花太多時間搶它的訪客。我們把這些時間用來尋找互補的合作網站,挖掘新訪客。

9.華盛頓合作規律
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 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 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
如果你看準一個方向,你自己干,缺人手就招。不要輕易找同伴一起搞網站,否則你會發現,日子似乎越過越快了,事情越做越慢了。

10.邦尼人力定律
一個人一分鐘可以挖一個洞,六十個人一秒種卻挖不了一個洞。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你需要有計劃。

11.牛蛙效應
把一隻牛蛙放在開水鍋里,牛蛙會很快跳出來;但當你把它放在冷水裡,它不會跳出來,然後慢慢加熱,起初牛蛙出於懶惰,不會有什麼動作,當水溫高到它無法忍受的時候,想出來,但已經沒有了力氣。 如果你是soho,注意關注你的財務。不要等到沒錢了再想怎麼掙,你會發現那時候掙錢更難。

12.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 做網站畢竟要遭遇這樣的階段,搜索引擎不理你,友情鏈接找不到,訪客不上門。這是磨練。
事業中總有種種不如意,但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卻能將逆境變成順境,能在挫折中找到轉機。相反,有許多人,因為缺少生活的磨鍊,一旦遭遇突如其來的挫折或不幸,一次輸給了自己,就永遠地輸給了自己。所以說,一帆風順的人很難取得超常的成就。

13.奧卡姆剃刀定律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把網站做得簡單,再簡單,簡單到非常實用,而不是花俏。google的首頁為什麼比雅虎好?

14.巴萊多定律(Paredo 也叫二八定律)
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來自於你20%的付出;而80%的付出,只換來20%的成果。 隨時衡量你所做的工作,哪些是最有效果的。

14.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係,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有試驗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周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第二階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係,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參加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讚賞的,我們只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儘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了警鐘。

15.馬蠅效應
林肯少年時和他的兄弟在肯塔基老家的一個農場里犁玉米地,林肯吆馬,他兄弟扶犁,而那匹馬很懶,慢慢騰騰,走走停停。可是有一段時間馬走得飛快。 林肯感到奇怪,到了地頭,他發現有一隻很大的馬蠅叮在馬身上,他就把馬蠅打落了。看到馬蠅被打落了,他兄弟就抱怨說:」哎呀,你為什麼要打掉它,正是那傢伙使馬跑起來的嘛!」 在你心滿意足的時候,去尋找你的馬蠅。沒有firefox,不會有ie7,firefox就是微軟的馬蠅之一。馬蠅不可怕,怕的是會一口吃掉你的東西,像 ie當初對網景乾的那樣。找一個刺激自己進步的理由,如一個好的對手,一個需要實現的夢想等。

16.最高氣溫效應(天道酬勤)
每天最熱總是下午2 時左右,我們總認為這個時候太陽最厲害,其實這時的太陽早已偏西,不再是供給最大熱量的時候了。此時氣溫之所以最高,不過是源於此前的熱量積累。 你今天的網站流量,是你一個星期或更長時間前所做的事帶來的。你今天的成功,也是之前一點點的努力得到的。

17.超限效應(溢出效應)
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 別到別人論壇里發太多廣告。別在自己網站上放太多廣告。別在自己的論壇里太多地太明顯地誘導話題。凡事適度,物極必反。

18.懶螞蟻效應
生物學家研究發現,成群的螞蟻中,大部分螞蟻很勤勞,尋找、搬運食物爭先恐後,少數螞蟻卻東張西望不幹活。當食物來源斷絕或蟻窩被破壞時,那些勤快的螞蟻一籌莫展。「懶螞蟻」則「挺身而出」,帶領眾夥伴向它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 不要把注意力僅僅放在一個網站上,即使這個網站現在為你帶來一切。你要給自己一些時間尋找新的可行的方向,以備萬一。在蟻群中的「懶螞蟻」更重要,在企業中注意觀察市場、研究市場、把握市場的人更重要,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
有句話叫「會者不忙,忙者不會」。凡是像那隻忙碌的蜘蛛一樣,在企業里忙得昏頭昏腦的老闆,一定是一個不懂管理的老闆。如果一個管理者不懂得管理,他就永遠不會發現問題的關鍵
管理人員平時大多數都會陷入事務性的繁忙之中,忙著上傳下達,忙著打電話發Email,忙著完成KPI指標,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近視眼」-只著眼於眼前具體事務,而忽略了整個外部環境的變化。因此作為一名管理人員,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一定要拿出一定的精力用來觀察和思考方向性的東西。而且職務越高,就要更多的做一些決策性的東西,這樣就需要具備更多的懶螞蟻的特質。
每一位優秀和卓越的領導者都是一隻懶螞蟻,萬科董事長一年中幾乎有三分之一在登山、跳傘、玩極限運動,SOHO董事長潘石屹也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懶螞蟻,整天忙著玩微博,但這都不妨礙他們有了更多的機會遠離戰場,從而以一種更高的角度來審視戰場。正如經常和王石一起登山的企業家羅紅所說,「野外探險給了我最好的思考時間和思考空間」

19.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
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權力的危機感,是產生帕金森現象的根源。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尋眼鏡一個鐘頭,查地址半個鐘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佔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20.酒與污水定律
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說,不在於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會造成一個整體的破壞。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以對付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與木桶效應很相似。團隊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容忍的基礎上的,但它也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木桶定律」和「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是團隊中的破壞力量,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或者拴起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而「最短的木板」卻是水桶中有用的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他部分差一些,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無法消除,我們只有儘力幫助它提高,才能保證整個團隊的水平。

21.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e)
路徑依賴性,它的特定含義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制度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即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還是「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輕易走不出去。第一個使「路徑依賴」理論聲名遠播的是道格拉斯·諾思,由於用「路徑依賴」理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道格拉斯·諾思於199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因為背後都有對利益和所能付出的成本的考慮。對組織而言,一種制度形成後,會形成某個既得利益集團,他們對現在的制度有強烈的要求,只有鞏固和強化現有制度才能保障他們繼續獲得利益,哪怕新制度對全局更有效率。對個人而言,一旦人們做出選擇以後會不斷地投入精力、金錢及各種物資,如果哪天發現自己選擇的道路不合適也不會輕易改變,因為這樣會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變得一文不值,這在經濟學上叫「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是路徑依賴的主要原因。
路徑依賴導致了美國太空梭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竟然是兩千年前便由兩匹馬屁股的寬度所決定的。

22.凡勃倫效應
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反而越願意購買的消費傾向,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注意到,因此被命名為「凡勃倫效應」。
核心理念:價格有時越高,東西卻越好賣。
應用要訣:抓住消費心理,注重感情因素。

比如憑藉媒體的宣傳,將自己的形象轉化為商品或服務上的聲譽,使商品附帶上一種高層次的形象,給人以「名貴」和「超凡脫俗」的印象,從而加強消費者對商品的好感。

23.搭便車效應
搭便車效應是指:在利益群體內,某個成員為了本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內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則由這個人承擔。由於利益集團的利益是由組成集團的每個成員的需求和動機決定的。因此,每個利益集團成員只有聯手努力才能獲得共同利益。如果有人沒有為此而努力,而另外人付出了努力,那麼這就會抑制集團成員為本利益集團努力的動力;如果利益集團內每個成員都共同努力,則個人成本就會相當小。
「搭便車」心理可能會削弱整個合作小組的創新能力、凝聚力、積極性等。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組的規模較小,由於每個小組成員的努力對整個小組都有較大影響,其個人的努力與獎勵的不對稱性相對較小,會使「搭便車效應」明顯減弱;而且縮小規模的另外一個作用就是社會惰化現象會削弱,能夠取得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一般的這種現象的產生是因為工作的分配不明確,只要把工作的分配做得更加的明確的話,就可以多少的避免掉一些這樣的問題。

24.破窗效應
應用破窗效應不僅僅是古人所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那只是吸取教訓,非常膚淺,而管理強調的是成本效益、行為經濟。大型的企業猶如千里之堤,人、事錯綜複雜,維護好千里之堤是有很巨大的成本,在實踐中,當管理者面對各種不良現象時,層出不窮,這個時候談防微杜漸是沒有意義的,怎麼樣像紐約市交通警察局長布拉和「紅牌效應」那樣,扭轉形勢,解決破窗效應所產生的問題,保持持續改進和優化,才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主題。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信息,這種信息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紐約市交通警察局長布拉頓受到了「破窗理論」的啟發。紐約的地鐵被認為是「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的場所」,針對紐約地鐵犯罪率的飆升,布拉頓採取的措施是號召所有的交警認真推進有關「生活質量」的法律,他以「破窗理論」為師,雖然地鐵站的重大刑案不斷增加,他卻全力打擊逃票。結果發現,每七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每二十名逃票者中,就有一名攜帶兇器。結果,從抓逃票開始,地鐵站的犯罪率竟然下降,治安大幅好轉。他的做法顯示出,小奸小惡正是暴力犯罪的溫床。因為針對這些看似微小、卻有象徵意義的違章行為大力整頓,卻大大減少了刑事犯罪。
日本企業的「紅牌作戰」通過詳細的5S方法 【Seiri(せいり,整理)、Seiton(せいとん,整頓)、Seiso(せいそう,清掃)、Seiketsu(せいけつ,清潔)和Shitsuke(しつけ,仕付け,素養)】,將不清潔的設備、辦公室和車間貼上具有警示意義的「紅牌」,也將不合理的工作程序或方式增加「紅牌」以促其迅速改觀,從而使工作場所變得整齊清潔,工作環境變得舒幽雅,企業成員都養成做事耐心細緻的好習慣。久而久之,大家都遵守規則,認真工作。實踐證明,這個方法對於保障企業的有效運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5.鯰魚效應
當一個組織的工作達到較穩定的狀態時,常常意味著員工工作積極性的降低,「一團和氣」的集體不一定是一個高效率的集體,這時候「鯰魚效應」將起到很好的「醫療」作用。一個組織中,如果始終有一位「鯰魚式」的人物,無疑會激活員工隊伍,提高工作業績。
鯰魚效應」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企業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引入職工隊伍中甚至管理層,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和官僚帶來競爭壓力,才能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二是要不斷地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管理觀念,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市場大潮中搏擊風浪,增強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如果鯰魚代表團隊中一員,那麼它就意味著新、奇、異,包括觀點的不一樣、行為的不同、習慣的迥異,正因為不同,才會激發智慧,一個團隊需要不同性格、不同技能、不同工作經歷的人加盟,如果都是清一色的員工,那麼這個團隊產生奇思妙想、產生高績效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在注重團隊建設、致力團隊溝通的今天,適當地吸引一些鯰魚加入團隊,會給整個團隊帶來活潑的工作氣氛,帶來創新,帶來多贏。但是鯰魚的數量應當加以控制,全是鯰魚的話,整個團隊就會出現「個個是英雄、整體是狗熊」的現象,因為個個鯰魚都想堅持自己的觀點,合作和溝通就不存在了,整個團隊就烏煙瘴氣了,所以日本有些企業信奉「一流管理者、二流員工」的用人信條,既然一條鯰魚能夠帶動一群魚翻騰攪動,那就沒有必要再放第二條了,一山不容二虎也是這樣的道理。從這個角度看,團隊中的鯰魚分子應注重良性溝通、影響力的塑造,其他員工對待團隊中的鯰魚,也應該在工作的基礎上與其加強合作。

26.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也被稱為「從眾效應」。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自己並不會思考事件的意義。羊群效應是訴諸群眾謬誤的基礎。經濟學裡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沖右撞,但一旦有一隻頭羊動起來,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顧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遠處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
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上,而且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佔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羊群就會不斷摹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裡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裡「淘金」。

27.鱷魚法則(沉默資本,止損)

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由於人性天生的弱點,時時不自覺地影響我們的操作,一次大虧,足以輸掉前面99次的利潤,所以嚴格遵守止損紀律便成為確保投資者在風險市場中生存的唯一法則。止損是證券投資的一項基本功。
也是美國投資界有一個有用而簡單的交易法則,就是「鱷魚法則」(Alligator Principle)。所有世界上成功的證券投資人在進入市場之前,都在反覆訓練對這一原則的理解程度。這源自於鱷魚的吞噬方式:獵物愈試圖掙扎,鱷魚的收穫愈多。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它咬著你的腳並等待你掙扎。如果你用手臂試圖掙脫你的腳,則它的嘴巴便同時咬你的腳與手臂。你愈掙扎,就越陷越深。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務必記住:你唯一生存的機會便是犧牲一隻腳!

28.虛假同感偏差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我們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遊戲,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遊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你的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性就叫做「虛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會影響你的這種虛假同感偏差強度:
(1)當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
(2)當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
(3)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
(4)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學習受到某種威脅時;
(5)當涉及到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時;
(6)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是相似時。

29.和尚分粥定律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個廟,廟裡有一個老和尚和七個小和尚,香火不旺,和尚們每天只能喝粥,而且粥還不夠喝,只能喝半飽,一直以來都是老和尚負責分粥,雖然有時候會有點不公平(他會給自己喜歡的弟子多一點),但小和尚們還不敢挑戰老和尚的權威,
後來老和尚死了,小和尚們選了一個道德最好小和尚每天分粥,剛開始這個小和尚很老實,分的很公平,沒有人感覺不滿,可後來這個小和尚每次都給自己多一點,而且越來越過分,終於其它和尚反抗了,不讓他分粥了
可總得有個分粥的啊,和尚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輪流掌勺分粥,一星期一人掌勺一天,開始很成功,但後來不知誰帶頭,不僅給自己很多粥,而且還藏起來一些,下次吃,於是和尚們每星期飽一天餓六天。
似乎沒有什麼公平的方法了,後來一個聰明的小和尚想了一個辦法:堅持輪流分粥,但要制定規則,分粥的分好粥後,不分粥的先挑,分粥的要吃最後一碗, 現在和尚們很幸福。
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公平。就算是超凡脫俗的和尚也不例外。

30.共生效應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是通過共生關係和生存競爭的雙重作用而自然形成和發展的。自然界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之為「共生效應」。事實上,我們人類群體中也存在「共生效應」。
在猶太經典《塔木德》中,有一句名言:和狼生活在一起,你只能學會嗥叫;和那些優秀的人接觸,你就會受到良好的影響。因此,多與優秀的人交往,多受他們的影響,能讓你變得更優秀。如果你已經很優秀了,再與優秀的人交往,那麼你們就能產生共生效應,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1.首因效應
即第一印象很重要,即使在多年後的交往中也會佔到40%。


32.牛鞭效應
「牛鞭效應」是營銷活動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因為當供應鏈上的各級供應商只根據來自其相鄰的下級銷售商的需求信息進行供應決策時,需求信息的不真實性會沿著供應鏈逆流而上,產生逐級放大的現象,到達最源頭的供應商(如總銷售商,或者該產品的生產商)時,其獲得的需求信息和實際消費市場中的顧客需求信息發生了很大的偏差,需求變異係數比分銷商和零售商的需求變異係數大得多。由於這種需求放大變異效應的影響,上游供應商往往維持比其下游需求更高的庫存水平,以應付銷售商訂貨的不確定性,從而人為地增大了供應鏈中的上游供應商的生產、供應、庫存管理和市場營銷風險,甚至導致生產、供應、營銷的混亂。
零售商往往根據對歷史銷量及現實銷售情況的預測,確定一個較客觀的訂貨量,但為了保證這個訂貨量是及時可得的,並且能夠適應顧客需求增量的變化,他們通常會將預測訂貨量作一定放大後向批發商訂貨,批發商出於同樣的考慮,也會在匯總零售商訂貨量的基礎上再作一定的放大後向銷售中心訂貨。這樣,雖然顧客需求量並沒有大的波動,但經過零售商和批發商的訂貨放大後,訂貨量就一級一級地放大了。在考察向其供應商,如3M公司的訂貨情況時,她也驚奇地發現訂貨的變化更大,而且越往供應鏈上游其訂貨偏差越大。這就是營銷活動中的需求變異放大現象,人們通俗地稱之為「牛鞭效應」。

33.長尾效應

長尾效應的根本就是要強調「個性化」,「客戶力量」和「小利潤大市場」,也就是要賺很少的錢長尾效應,但是要賺很多人的錢。要將市場細分到很細很小的時候,然後就會發現這些細小市場的累計會帶來明顯的長尾的效應。以圖書為例:Noble的平均上架書目為13萬種。而Amazon有超過一半的銷售量都來自於在它排行榜上位於13萬名開外的圖書。如果以Amazon的統計數據為依據的話,這就意味著那些不在一般書店裡出售的圖書要比那些擺在書店書架上的圖書形成的市場更大。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夠擺脫資源稀缺的限制,潛在的圖書市場將至少是目前的兩倍大。曾在音樂行業擔任過顧問的風險投資家KevinLaws是這樣總結這一現象的:「最大的財富孕育自最小的銷售」。
Google是一個最典型的「長尾」公司,其成長曆程就是把廣告商和出版商的「長尾」商業化的過程。數以百萬計的小企業和個人,此前他們從未打過廣告,或從沒大規模地打過廣告。他們小得讓廣告商不屑一顧,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曾想過可以打廣告。但Google的AdSense把廣告這一門檻降下來了:廣告不再高不可攀,它是自助的,價廉的,誰都可以做的;另一方面,對成千上萬的Blog站點和小規模的商業網站來說,在自己的站點放上廣告已成舉手之勞。Google目前有一半的生意來自這些小網站而不是搜索結果中放置的廣告。數以百萬計的中小企業代表了一個巨大的長尾廣告市場。這條長尾能有多長,恐怕誰也無法預知。無數的小數積累在一起就是一個不可估量的大數,無數的小生意集合在一起就是一個不可限量的大市場。

34.替代效應
一種商品的名義價格(nominal price)發生變化後,將同時對商品的需求量發生兩種影響:一種是因該種商品名義價格變化,而導致的消費者所購買的商品組合中,該商品與其他商品之間的替代,稱為替代效應(substitution effect)。

35.毛毛蟲效應

墨守陳規、理論迷信、懼怕風險、盲目崇拜、閉門造車。
無論在工作、生活還是學習中,我們經常會犯毛毛蟲似的錯誤,一是思維存在惰性,二是目光短淺,三是害怕風險,四是缺乏膽識和魄力,五是缺乏創新的思想,六是缺乏可行性目標。

36.安慰劑效應
使用安慰劑時容易出現相應的心理和生理效應的人,被稱為安慰劑反應者。這種人的人格特點是:好與交往、有依賴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好注意自身的各種生理變化和不適感、有疑病傾向和神經質。安慰劑效應是一種不穩定狀態,可以隨疾病的性質、病後的心理狀態、不適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評價,以及醫務人員的言行和環境醫療氣氛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就出現了安慰劑效應有時明顯,有時不明顯,或根本沒有的現象。我們應當記住,在病人中安慰劑效應是較易出現的,大約有35%的軀體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會出現此種效應。也正由於病人有此心理特點,才使江湖醫生和巫醫術士得以有活動市場,施展其術。
一個性質完全相反的效應亦同時存在——反安慰劑效應 (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療有效,可能會令病情惡化。反安慰劑效應(拉丁文nocebo解「我將傷害」)可以使用檢測安慰劑效應相同的方法檢測出來。例如一組服用無效藥物的對照群組(control group),會出現病情惡化的現象。這個現象相信是由於接受藥物的人士對於藥物的效力抱有負面的態度,因而抵銷了安慰劑效應,出現了反安慰劑效應。這個效應並不是由所服用的藥物引起,而是基於病人心理上對康復的期望。

37.名人效應
廣泛見於各種廣告。類似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8.投射效應(虛假同感偏差,小人之心)
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認知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它能使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產生失真。人們在對他人形成印象時,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就是假定對方於自己有相同之處,通俗的說就是「以己推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比如心地善良的人總也不相信有人會加害於他;而敏感多疑的人,則往往會認為別人不懷好意。投射使人們傾向於按照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來知覺他人,而不是按照被觀察者的真實情況進行知覺。當觀察者與觀察對象十分相像時,觀察者會很準確,但這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知覺準確,而是因為此時的被觀察者與自己相似。因此,導致了他們的發現是正確的。投射效應是一種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辯證地、一分為二地去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應的良方。

39.棘輪效應
棘輪效應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一句著名的話來概括: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出自他寫給兒子司馬康的一封家書《訓儉示康》中,除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著名論斷,他還說:「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司馬光秉承清白家風,不喜奢侈浪費,倡導儉樸為美,他寫此家書的目的在於告誡兒子不可沾染紈絝之氣,保持儉樸清廉的家庭傳統。
在軟體開發過程中,如何評價開發人員的業績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項目經理總是希望評價標準儘可能客觀一些,因為評價標準越客觀,對開發人員的努力水平的推斷越準確,激勵效果越明顯。由於軟體項目開發本身的信息不對稱性,開發過程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確定因素,項目經理對開發人員的評價標準是逐漸完善的。即通常情況下,項目經理是將開發人員過去的業績作為評價標準,並以此制定新的工作計劃。然而,開發人員的水平參差不齊,努力程度也高低不一。比如說,有一個開發人員能力水平高或努力工作,提前完成了項目經理分配給他的任務;而另一個開發人員能力水平低或工作偷懶,結果沒有按時完成任務。那麼,項目經理有可能認為前者的工作量小,需要提高工作量;後者的工作量大,需要減少工作量。這時,「棘輪效應」出現了:作為理性的高水平或努力工作的開發人員,是不會選擇繼續努力工作的,因為他們清楚,越努力項目經理評價他的業績標準越高,自身利益損失越大。
三個條件:1.長期合作。2.信息不對稱。3.理性人
經濟學裡,「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或者「經濟人」。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的「理性人」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
解決:1.工齡工資 2.加強溝通 3.相對業績(統計量) 4.道德人(集體利益)

40.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其發現者是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鳥籠效應」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規律,人們會在偶然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礎上,自覺不自覺的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原因是這樣的:即使這個主人長期對著空鳥籠並不彆扭,每次來訪的客人都會很驚訝地問他這個空鳥籠是怎麼回事情,或者把怪異的目光投向空鳥籠,每次如此。終於他不願意忍受每次都要進行解釋的麻煩,丟掉鳥籠或者買只鳥回來相配。經濟學家解釋說,這是因為買一隻鳥比解釋為什麼有一隻空鳥籠要簡便得多。即使沒有人來問,或者不需要加以解釋,「鳥籠效應」也會造成人的一種心理上的壓力,使其主動去買來一隻鳥與籠子相配套。

41.海潮效應
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業激勵人。
由於物質需要是人類的第一需要,也是基本需求,所以物質激勵是激勵的主要模式,在我國,由於職工收入較低,所以更是我國企業內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種激勵模式。物質激勵主要是改善薪酬福利分配製度使其具有激勵功能。
一是用拉開檔次的方法,這一點在集團公司的工資改革中已經體現了出來。
二是對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者提供報酬(使這一部分的收入占員工收入的相當比例。
三是完善多種分配機制。對不同類型人員,不同工作性質的單位或部門應該制定不同的薪酬方案,使之能發揮激勵作用。比如機關與基層單位的管理和技術人員,供應、銷售與其他部門的人員,高級與一般管理和技術人員,技術工人與普通工人,等等,他們的薪酬方案應該有所不同,我們可以結合績效考核情況,完善薪酬分配方案,使之適應不同類型人員的需求,發揮薪酬激勵作用。
四是管理階層應把握住企業創新的原動力,採取國際上通行的技術入股、利潤提成等措施,通過公平的分配體制,實現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的高度一致,使員工感覺到:有創造力就有回報。只有分配關係理順了,員工才會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發揮創造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個人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非物質激勵包括職位的遷升、權利的擴大、地位的提高,這些使他們在精神上產生滿足感,同時也包括如進修、學習等提高其自身素質和生存能力的培訓。每個人都有對職位、權利、地位等的追求,這是因為人具有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所以當一個人的工作業績很好,雖然得到了物質激勵,仍然有這種對職位遷升、權利擴大、地位提高的需求,如果這種需求長期不能得到滿足,必然會嚴重挫傷其工作的積極性。所以必須對員工的這種需求有所考慮,並通過適時的激勵,提高其工作績效。

42.空白效應
中國有個句子叫:「此時無聲勝有聲」。它是指在特定的環境中,語言變得蒼白無力,人們早已從作者描繪的場景,人物的心理活動、行為舉止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果,這就是空白效應。


43.德西效應
一位老人在一個小鄉村裡休養,但附近卻住著一些十分頑皮的孩子,他們天天互相追逐打鬧,喧嘩的吵鬧聲使老人無法好好休息,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把孩子們都叫到一起,告訴他們誰叫的聲音越大,誰得到的獎勵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據孩子們吵鬧的情況給予不同的獎勵。到孩子們已經習慣於獲取獎勵的時候,老人開始逐漸減少所給的獎勵,最後無論孩子們怎麼吵,老人一分錢也不給。結果,孩子們認為受到的待遇越來越不公正,認為「不給錢了誰還給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聲吵鬧了。
人的動機分兩種: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如果按內部動機去行動,我們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驅使我們的是外部動機,我們就會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為它的奴隸。老人的算計很簡單,就是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快樂地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為美分玩」,而他操縱著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為。當有一天滿足不了孩子的願望了,自然就有辦法對付這些頑皮的孩子了。
「德西效應」是指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在某些時候,當外加報酬和內感報酬兼得,不但不會使工作的動機力量倍增,積極性更高,反而其效果會降低,變成二者之差。

43.標籤效應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了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彆強調犯人們每周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如果我們老是對著學生吼著「笨蛋」、「豬頭」、「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這位學生就真的成了你所說的「笨蛋」了,「貼標籤效應」也因此發揮出了它的負向功能的作用。因為這樣的語言會在不知不覺中扼殺孩子的上進心,傷害孩子的自尊。所以,老師們必須力戒嘲笑羞辱、歧視絕情、責怪抱怨、威脅恐嚇、敷衍欺騙性等語言,多用目標激勵性的言語,對學生多貼正向的標籤。當我們看見一個大孩子欺負一個小孩子的時候,使用不同的語言會起到不同的效果。「怎麼搞的,比你小的都要欺負,你是虐待狂啊!我跟他的父母講,也揍你一頓,看你怎麼辦?」「我知道你是一個好孩子,你不是真的要欺負小朋友的是嗎?」兩種說法,兩種效應,結果截然不同。筆者曾聽一位對孩子絕望的家長對孩子說這樣的話:「我只求你做一個寄生蟲(沒出息,我只好養你一輩子)千萬不能做害人蟲(違法犯罪)!」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這句俗話反映了一種不良社會現象,但如果換個角度看問題,放在心理學的範疇來分析,卻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個人的成長尤其是在兒童時期,不但受制於先天的遺傳因素,更脫離不開後天環境的複雜影響。在種種影響因素中,社會評價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

44.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這種現象是由於近因效應的作用。前後信息間隔時間越長,近因效應越明顯。原因在於前面的信息在記憶中逐漸模糊,從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時記憶中更為突出。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朋友之間的負性近因效應,大多產生於交往中遇到與願望相違背,願望不遂,或感到自己受屈、善意被誤解時,其情緒多為激情狀態。在激情狀態下,人們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和對周圍事物的理解能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容易說出錯話,做出錯事,產生不良後果。因此,凡事在先,須加忍讓,防止激化。待心平氣和時,彼此再理論,明辨是非。
一般而言,認知結構簡單的人更容易出現近因效應,認知結構複雜的人更容易出現首因效應。

如果2個選擇一起給出,過了一段時間再讓對方選擇,他們會選擇第1個,
如果第一個選擇過後隔一段時間(幾天)再給出第2個,馬上選擇時對方會選第2個,如果你想讓對方同意你的意見,你知道該怎麼做了吧

45.淬火效應
由此在心理學與教育學中衍生出的含義為長期受表揚頭腦有些發熱的學生,不妨設置一點小小的障礙,施以「挫折教育」,幾經鍛煉,其心理會更趨成熟,心理承受能力會更強;對於麻煩事或者已經激化的矛盾,不妨採用「冷處理」,放一段時間,思考會更周全,辦法會更穩妥。
「冷處理」是相對於「熱處理」而言的。所謂「熱處理」就是以正面教育為主,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化學生。當學生犯錯時及時指出,給予教育矯正,遏制事態的進一步發展,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與行為,使其得以健康發展。如批評一個遲到學生,目的在於使其下次不再遲到。如果不及時批評教育,就會使其產生「慣性」,以至在錯誤泥潭中越陷越深。但是當學生情緒激烈,產生逆反心理或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時,不妨進行冷處理。在充分掌握其情況的基礎上,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予採取教育措施。所謂「冷處理」,就是當學生做出不良行為時,不予理睬,使他得不到關注,久而久之這種不良行為就可能消退。

46.緘默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基本上不使用強迫手段並不難。人們雖然會在皮鞭面前屈服,可那不過是表面上的服從,內心卻充滿了反叛、仇恨的複雜感情。不僅在感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正確信息的傳播受到限制的現象。對統治者,人們大都願意挑對方喜歡的、迎合對方的話來說,盡量避免說讓對方不快或有可能降低自身價值的話。這就叫"緘默(MUM)效應"。

47.刺蝟效應
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與下屬保持心理距離,可以避免下屬的防備和緊張,可以減少下屬對自己的恭維、奉承、送禮、行賄等行為,可以防止與下屬稱兄道弟、吃喝不分。這樣做既可以獲得下屬的尊重,又能保證在工作中不喪失原則。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要做到「疏者密之,密者疏之」,這才是成功之道。


48.冷熱水效應
人處世上,難免有事業上滑坡的時候,難免有不小心傷害他人的時候,難免有需要對他人進行批評指責的時候,在這些時候,假若處理不當,就會降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巧妙運用冷熱水效應,就不但不會降低自己的形象,反而會獲得他人一個好的評價。當事業上滑坡的時候,不妨預先把最糟糕的事態委婉地告訴別人,以後即使失敗也可立於不敗之地;當不小心傷害他人的時候,道歉不妨超過應有的限度,這樣不但可以顯示出你的誠意,而且會收到化干戈為玉帛的效果;當要說令人不快的話語時,不妨事先聲明,這樣就不會引起他人的反感,使他人體會到你的用心良苦。這些運用冷熱水效應的舉動,實質上就是先通過一二處「伏筆」,使對方心中的「秤砣」變小,如此一來,它「稱出的物體重量」也就大了。

49.重疊效應
在一前一後的記憶活動中、識記的東西是相類似的,對於保存來說是不利的。這是因為重複出現內容相同的東西時,相同性質的東西由於互相抑制,互相干涉而發生了遺忘的結果。柯勒把這種現象命名為「重疊效應」(eclipsing effect)。也有人把它用解釋遺忘的機制。 記憶是相當微妙的東西。表面上看來類似的內容,實際上也許並不一樣。而性質相同的內容 集中在一起時,記憶很容易混合,因此就很難造成再生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此為重疊效應,重疊效應一出現,記憶也就失敗了。
為了防止這種重疊效應,可以使用一本筆記本記多種內容的辦法。比如說,筆記本的第一頁到第十頁,作為記英語單詞用,第11頁到第20頁則月用來記數學筆記公式,第21到第30頁,作為記歷史的內容用。也就是說,把一本筆記本多元化,會增加記憶的效果。假若翻閱筆記本,每一頁都是英語單詞,音標,英文,句子。看了都會使人頭痛。如果硬是記憶,也會因為重疊效應而使記憶被抑制,即使花了很多時間效果依然很小,這就是所謂的事半功倍。一本筆記本多項內容,可以避免心理感受達到飽和的狀態,可以使記憶鮮明而持久。

50.門檻效應
「門坎效應」是指個體一旦接受了他人的較小要求以後,為避免認識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進而接受他人較大的要求。運用這種方法讓人接受要求,叫做進門坎技術。
研究者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個人意願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一個人若是對於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當他捲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後,便會產生自己以行動來符合所被要求的各種知覺或態度。這時如果他拒絕後來的更大要求,自己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而恢復協調的內部壓力會支使他繼續幹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並使態度的改變成為持續的過程。
可以應用到目標分解法。


以上。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正態分布,讓我明白自己也是大多數里的一個。


「不轉不是中國人」定律是最牽動我心的定律,我願用盡一生等它生效。


感悟最深的是
第一:高斯公式,從1+2+3………+1000這在我小時候看來要花一天時間算的難題,換個思維,尋對方法,竟然只需幾秒!
我明白了不管做題做人還是做事不能僅靠死功夫,要抓規律,找方法,尋弱點 。

這也間接引起了我對世界本質的關注,尋找表象背後的東西,抽離出規則和本質


第二:.牛頓第三定律,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同時發生。
早期我用其理解了電磁感應,即感應也是相互同時發生,沒有先後順序,否則會陷入一個電生磁,磁生電的怪圈。
後期我把它擴展到人性,愛和恨也是相互感應的,一個人成長之時,在環境中得到的是關愛,那麼長大後也會關愛這個世界。得到的是猜忌和不信任,他也就會懷疑和猜忌這個世界。
而相愛的兩個人,往往一眼對視,便可心意相連。


第三:太極圖案。
我將其理解為宇宙的真理,這是我見過最精妙絕倫同時最和諧的圖案。
從圖案分開看,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無固有之白,亦無固有之黑,相生相滅,幻化萬物。

從整體上看,宇宙是矛盾而統一的整體。
推及到人,人是複雜的社會性動物。

沒有絕對的好壞,善惡,是非,榮辱。
事物就在那裡存在或消失,道德,善惡,價值,不過是人類強加的意志罷了,不是本質。

這個道理讓我學會: 跳出立場看世界。


推薦閱讀:

曾經經歷過人生重大打擊或者是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到後來樂觀積極的生活,請問你是怎麼做到的?
找不到人生目標,很是迷茫,各位大神給些建議可否?
除了金錢,你的職業帶給你最大的成就感是什麼?

TAG:理論 | 人生 | 定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