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電影所用鏡頭和普通單反鏡頭相比有什麼區別?
12.27更新一些電影頭的資料和視頻。
-----------------------------------------
我只是搬運工以下為轉帖:《為什麼我們需要電影鏡頭》
原作者:瑞安·帕特里克·奧哈拉(Ryan Patrick O"Hara)
編譯:馬文
不是所有安裝在電影攝影機前的鏡頭都叫電影鏡頭。電影鏡頭不僅擁有最頂級的光學素質,而且其機械結構的設計也充分考慮到了電影製作的專業需要。由於這些鏡頭是特別為影片拍攝環境量身定做的,放在其他領域可能不太適用。在一顆相機鏡頭上安裝跟焦齒環和改造無級光圈並不能讓它變身為電影鏡頭,雖然有人不這麼想,但電影鏡頭的構造遠不止這麼簡單。
隨著低成本,大尺寸感光件的攝影機不斷湧現,一種鏡頭少,機器多的產業格局開始逐漸形成,數家鏡頭廠商開始將相機鏡頭做些改裝和粉飾,使用電影鏡頭或是「電影風格」鏡頭的名義推向市場。在很久以前的好萊塢,兩種鏡頭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如今卻是另一番景象,而且隨著廠商逐步推出更廉價的電影鏡頭,兩者之間的界線還會持續變得模糊,為了實現更低的價格就必須犧牲一些關鍵的電影鏡頭特性。今後我們會看到相機鏡頭被當作電影鏡頭,而低價電影鏡頭卻更像是相機鏡頭。
在這個「夠用就行」的時代,有那麼一群攝影師,攝影助理和導演並不想忘記真正電影鏡頭的價值,它們存在的意義以及帶來的好處。這篇文章便是以這些人的名義寫的。本文將從光學特性和機械設計方面介紹電影鏡頭並講解其與相機鏡頭的區別。也許讀者在看完本文之後,會對這些名貴的鏡頭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進入正題之前有一點先要弄清楚,就是不管相機鏡頭還是電影鏡頭都有非常優秀的代表。是它們的使用方式決定了兩者設計上的區別。靜幀攝影師只捕捉某一特定時刻的一幅畫面,他用一張照片代表一個完整的故事。電影攝影師則將時間作為媒介,他拍攝的影像通過剪輯合併在一起,形成由多個鏡頭組成的連續動作進行敘事。顯而易見,敘事方式的不同可以從根本上改變機器使用者的需要。
光學素質要求
銳度/反差
按照21世紀的工藝水平來講,造出一顆成像足夠銳利的鏡頭不是什麼難事。當然超過某一標準之後,進一步提升銳度不僅困難而且還會大幅增加成本。鏡片數量多的鏡頭(如變焦鏡頭),超廣角及大光圈鏡頭設計起來都很有挑戰性。說實話,在本文作者的記憶中,過去十年間沒有任何一顆因為拍攝1080p或更高解析度視頻銳度不夠而被棄用的電影鏡頭或高品質相機鏡頭。之所以這麼說是由於很多人認為電影鏡頭好就好在銳度高。於是這些人就順理成章地相信,解析度高的相機鏡頭完全可以替代電影鏡頭。儘管很多電影鏡頭佔據銳度排行榜首位,其實不少相機鏡頭的銳度也毫不遜色。銳度對於電影鏡頭來講只是冰山一角。雖然銳度有它的重要性,但在衡量一顆鏡頭或是一組鏡頭的時候它的參考價值並沒有那麼高。
曝光暗角
電影鏡頭和相機鏡頭製造商都在努力消除不均勻的成像光量或是「暗角」。儘管如此,所有鏡頭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暗角,高品質的鏡頭可以把暗角控制得非常輕微,即便是最敏銳的眼睛也察覺不出來。而比起相機鏡頭,電影鏡頭對於暗角的控制更苛刻。因為電影里的暗角比起照片里更容易被注意到。照片中的輕微暗角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巧妙隱藏起來,而連續播放的影像如果有暗角的話,畫面中的物體進出暗角區域或是鏡頭搖移運動的時候都會讓暗角顯得更加突兀。
暗角的成因有幾種,其中廣角鏡頭主要受反射及折射定律影響。當成像光以零度垂直入射角照射在未鍍膜的鏡頭上時,大約有4%的光量會從鏡片表面反射出去,剩下的96%會進入鏡頭內部。威廉·斯道爾,ASC在1940年的時候寫過一篇關於第一例鏡片鍍膜技術的文章。其中介紹未鍍膜鏡片的部分提到的數字要大一些,每個空氣玻璃界面都有5.22%的反射率。而一顆普通定焦鏡頭含有7至14組鏡片,想像一下,14組鏡片的定焦鏡頭每組鏡片都會產生4-5.22%的光量衰減!當然,現代的鏡頭鍍膜技術可以大幅削減這個比例,不過這些數據僅僅是以光線垂直入射為前提。廣角鏡頭的構造使得它可以接收寬廣視角範圍內的所有入射光。從鏡片周邊進入的光線並不是垂直於鏡頭,此時的入射/反射角會變成鈍角。當光線以這種角度照射在前端鏡片的時候會產生更多的反射光,真正穿透鏡片的光量會減少。隨著入射/反射角度偏離垂直狀態,反射光量會相應增加。這就是廣角鏡頭特別容易產生暗角的原因之一。
反射/折射定律
「Cooke鏡頭的鍍膜可將反射率降低至0.1%。每組鏡片都覆蓋了氟化鎂淬硬的硅鈦混合物塗層。這個塗層的厚度只有1納米(一百萬分之一毫米)。人臉上鬍鬚在剃掉之後一秒鐘內生長出的長度都比它多。」
——約翰·福爾(Jon Fauer),電影與數字時代《Cooke鏡頭寶典》PDF
為了儘可能減輕這種暗角現象,鏡頭的製造工藝必須非常精密,而且偶爾還需要在使用過程中對鏡頭進行陰影修正以抵消周邊光量的衰減。本文作者認為,體積更大的鏡頭對減輕暗角更有利,許多相機鏡頭使用最大光圈的時候暗角嚴重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相機鏡頭由於便攜性的考慮需要保證外形輕巧。大尺寸鏡頭就意味著鏡片尺寸的增加,於是售價也會相應提升。所以說暗角不僅屬於技術問題,同時也受到成本的制約。也許就是因為這一點,不少相機鏡頭廠商允許產品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暗角,以便縮小鏡頭體積和縮減成本。暗角會隨著光圈的縮小而減少,因此從最大光圈值收幾檔之後暗角基本上就不可見了。
關於電影鏡頭,請看下面幾點:
阿方索·帕拉,AEC,在測試了幾顆CookePanchro/i鏡頭之後,發現這些鏡頭在畫面周邊區域最多損失2.1%的光量。而表現最好的鏡頭只損失0.99%,即便是經過專業訓練的眼睛也無法辨別。如果計算無誤的話,畫面周邊2%的光量損失大約等於1/25檔曝光值。
阿方索·帕拉正在測試亮度均勻性。
圖片來源:阿方索《電影攝影技術測評》
我們再來對比使用率高的一些相機鏡頭。在一台感光件尺寸接近S35毫米的APS-C裁幅相機上,ZeissZE 18mm f/3.5 Distagon在f/3.5光圈時畫面周邊的光量損失高達1.5檔。ZeissZE 21mm F/2.8 Distagon在f/2.8光圈時也在畫面極邊緣處損失了1.5檔的曝光值。相比而言ZeissZE 28mm F/2 Distagon表現就要好一些,f/2.8光圈時僅在畫面極邊緣處損失半檔曝光值。
大部分佳能L系列紅圈變焦鏡頭配合APS-C裁幅相機在f/2.8光圈下會產生半檔左右的暗角。佳能EF20mm f/2.8最大光圈下的暗角差不多有兩檔。24mmF/1.4最大光圈下在畫面邊緣處損失1.5檔曝光值,光圈收至f2.8時則損失3/10檔。很多L系列紅圈定焦鏡頭在使用非全副機或是收小光圈的情況下暗角都比較輕微。不過所有這些相機鏡頭在最大光圈時的暗角都無法避免。而現代電影鏡頭在設計製造的時候就考慮到最大程度消除暗角現象。
最大光圈下,甚至是佳能EF35mm f/1.4 L系列紅圈定焦都產生了超過一檔的暗角,50f/1.2 L系列紅圈定焦也是一樣。當然,光圈收到f/2.8的時候,畫面周邊的光量損失大約為3/10檔,屬於可以接受的範圍。
圖麗11-16變焦鏡頭性價比很高,Duclos也推出了PL卡口的電影鏡頭版本。這顆鏡頭在11mm焦距下在極邊緣處有1.5檔的光量損失,16mm焦距下則為一檔。
Zeiss ZE 21mm f/2.8 Distagon @ f/2.8
(中部方框= APS-C 畫幅)
Canon EF 14mm f/2.8 L-Series @ f/2.8
(中部方框= APS-C 畫幅)
Canon EF 20mm f/2.8 @ f/2.8
(中部方框= APS-C 畫幅)
Tokina 11-16mm f/2.8 @ f/2.8
畸變
和暗角一樣,電影鏡頭對於畸變控制也有非常高的要求。動態影像的畫面畸變往往比靜態照片看起來更明顯。枕形或桶形畸變一旦在畫面出現動態元素的時候就會立刻現形,而攝影機主觀視角移動的時候會更嚴重。由於銀幕尺寸的原因,電影鏡頭絕對不允許出現相機鏡頭的那種畸變,如果影院觀眾的視野範圍內出現太過明顯的畸變,那麼有可能導致運動眩暈症。所以電影鏡頭的像場必須儘可能平直,這就涉及到更複雜更昂貴的製造工藝。「魚眼鏡頭「這個名稱很有意思,聽起來像是一種特別設計,其實主要是指畸變程度誇張的超廣角鏡頭。一般來講,相機鏡頭和電影鏡頭對於畸變的控制都沒什麼大問題,不過電影工業對於鏡頭的要求更嚴格,尤其對於廣角電影鏡頭來說,畸變控制是相機鏡頭無可比擬的。
枕形畸變和桶形畸變
圖片來源:Arri/Zeiss對比評測,比爾·本內特,ASC拍攝
兩顆鏡頭的價格差別約為22000美元
色彩匹配
影響鏡頭成像色彩風格的因素有很多,雖然它們都非常細微,但重要性不可忽視。很多人都知道相機鏡頭之間的色彩匹配度不如電影鏡頭,為什麼不一樣呢?這就說明電影鏡頭和相機鏡頭按照使用方式的區別採用不同的設計。靜幀攝影師只拍攝靜止的照片,一次只用一顆鏡頭,混用不同風格的鏡頭並不影響大局。而電影攝影師則捕捉多個畫面並將其排列組合在一起形成一段連續的影像。在中近景和大特寫之間切換的時候,絕不能出現中近景畫面偏冷而大特寫偏暖的情況。這種視覺上的不一致可能會讓觀眾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察覺到影像的人工痕迹。因此保證畫面的連貫流暢十分關鍵,否則觀眾很難融入到這些虛構的故事之中。當然,現在的數字中間片校色可以修正任何一處鏡頭色彩不匹配的問題,只不過這種工序費時費錢。要是有人用未經色彩匹配的鏡頭拍一部劇情片的話,那麼有兩種選擇:要麼不校色直接發行,要麼後期花錢花時間去補救。校色的花費可能高達每小時幾百美元,而後期已經有夠多工作要做了,匹配鏡頭色彩這種事在片場拍攝的時候就可以輕易完成,再花錢就顯得很不值得。
色彩匹配度測試,來自阿方索·帕拉的CookePanchro/i測評
圖片來源:阿方索《電影攝影技術測評》
鏡頭相差
相差,英文簡寫為CA,是指鏡頭無法將所有波長光線準確屈光時發生的現象。由於不同波長頻率的光構成人眼可見的色彩,鏡頭必須對入射光進行屈光並儘可能以直線方式投射到底片/數字感光件上。當鏡頭內部的鏡片進行屈光的時候,有時會像稜鏡一樣分離一部分波長。這些被散射的波長在抵達成像面的那一刻會與其他波長出現些許的位置偏差,從而形成畫面中的彩色鑲邊。色差的具體表現就是這種細細的彩條,顏色會根據鏡片散射的波長頻率改變。在之前講暗角的部分提到過,廣角鏡頭的視野範圍非常大,這些鏡頭入射光的角度都非常誇張(折射角度也同樣如此),在屈光至成像面的同時還要儘力保證光線波長不會被分散。所以相差效應在廣角鏡頭上發生頻率很高。
鏡頭測試展示了多種不同的相差及嚴重程度。
(左:輕度偏黃,中:輕度偏紫,右:重度偏藍)
機械要求:
電影鏡頭的機械設計充分考慮到了拍攝現場的專業需求,使用起來不僅精確度高,而且牢固可靠, 維護成本低,能在片場節省時間,在高強度拍攝的情況下出問題的概率極小。
外形一致性
長度
電影鏡頭在設計製造的時候都會被做成相同或者類似的長度。配合承托導管和遮光斗使用的時候,如果鏡頭長短不一,那麼每次換鏡頭就需要調整遮光斗及膠圈的位置,不僅麻煩而且費時。如果使用斯坦尼康拍攝,那麼一旦改動遮光斗的位置,整個系統都需要重新調平衡,使換鏡頭的過程更加耗時。
圖中每顆ZeissMaster Prime定焦鏡頭都是8英寸長
前埠徑
電影鏡頭通常與遮光斗一起使用。和相機鏡頭使用的螺紋濾鏡和卡扣式遮光罩不同,電影鏡頭靠遮光斗來阻擋雜光及安裝方形濾鏡。由於不需要重新拆裝任何濾鏡,遮光斗可以讓換鏡頭更快捷。不過,使用遮光斗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光線從後方射入造成眩光,因此遮光斗後部的膠圈、遮光環或卡扣必須完全貼合鏡頭前端。把一組鏡頭做成相同的口徑就不需要更換任何前面提到的固定部件,不僅省時省力而且還可以把承托部件的數量減到最少。
重量
有一小部分電影鏡頭的多個焦段之間重量幾乎一致,這種情況比較罕見,實現起來也非常困難。一般來說這些鏡頭都屬於標準焦距,廣角鏡頭和長焦鏡頭的光學設計比較複雜,會略重一些。一組重量相近的鏡頭能為斯坦尼康、遙控伺服系統及手持拍攝等對機器平衡性要求高的場合節省寶貴的時間,
對焦/光圈環位置及卡齒
一組電影鏡頭中各個焦段的對焦齒環和光圈齒環位置都相互匹配,這樣一來換鏡頭的時候跟焦器或是三軸驅動馬達就不用調整位置,能給攝影助理省不少事。相機鏡頭通常沒有配合跟焦系統使用的齒環,對焦和光圈環都是紋理設計,方便操作者手持抓握。如果需要配合專業手動及遙控跟焦系統使用的話,那麼對焦/光圈齒環必不可少。
Zeiss/Arri Ultra Speed定焦鏡頭是外形一致性最高的鏡頭組之一。16mm至100mm焦段之間所有鏡頭都正好是143mm長並且統一93mm口徑,對焦環和光圈環位置也完全匹配。每顆鏡頭的最大光圈都是T/1.9,24mm至85mm焦段之間的鏡頭也都是2.2磅重。
Zeiss ZE系列相機鏡頭素質非常不錯,也能很好地說明鏡頭按使用方式進行有區別的設計。該系列的每一顆鏡頭都以最大程度的輕便性為目標,並不考慮各個焦段之間的一致性。它們的前埠徑、鏡身長度及對焦光圈環的位置也是五花八門,沒有配備用於跟焦系統的齒環。
如果在片場使用這類相機鏡頭的話,每次換鏡頭攝影大助就得調整遮光斗在承托導管上的位置,還要更換不同口徑的膠圈/卡扣/遮光環,跟焦器的位置也需要動,如果是斯坦尼康的話必須重新調平衡。雖然對於攝影助理來說不是什麼力氣活,但是這些額外工序佔用時間,對於經常換鏡頭的大製作來講,這些時間累積起來相當可觀。
除此之外,很多新推出的高端相機鏡頭已經沒有光圈環了!製造商將手動操作的機械式光圈改為由鏡頭內部的電子晶元控制。這些鏡頭需要依賴相機機身以數字方式調整光圈,放在大部分數字攝影機和所有膠片攝影機上就無法使用,因為這些機器根本沒有對應的控制電路。像Birger卡口這種解決方案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兼容性,目前為止,只有轉接環是較為理想的選擇,還有一個土辦法就是先用相機設定好光圈,拆下之後再安裝到攝影機上使用。
光圈環哪裡去了?
對焦環旋轉結構與距離觀察標記
靜幀攝影師不需要考慮對焦時的流暢度或是對被攝體進行實時跟焦,在這裡速度才是關鍵。對焦完全由拍攝者自己掌握,通過遠近調整來確定焦平面。此時拍攝者手握鏡頭,從取景器觀察畫面。他看不到也沒有必要去看鏡身的距離標記,對焦單憑手眼協調,靠直覺按下快門。而電影攝影師不能這麼做,拍紀錄片的時候這種對焦方式還勉強可以接受,對於常規拍攝而言一定要避免出現攝影機穿幫的情況,拉風箱式的對焦就是一個例子。電影攝影師必須通過精準優雅的對焦過程引導觀眾的視線。攝影助理的任務就是在攝影機與被攝體相對運動的時候對畫面主體進行跟焦。拍攝的時候失焦是萬萬不能的,因此需要依靠鏡頭的幫助來準確跟隨目標,也就是鏡身上的大量觀察標記。
相機鏡頭的對焦行程通常都比較短,稍微轉一下就能從最近對焦點調到無限遠。這種設計適用於捕捉稍縱即逝的瞬間,很多靜幀攝影師都善於利用這一點。不過,對焦行程短會增加實時跟焦的難度,特別容易失焦。而且相機鏡頭上的距離標記都很少,精確度也很一般,也沒有設置觀察標記線。
現代電影鏡頭的對焦行程通常在300°以上。電影鏡頭由於光學設計的原因尺寸都偏大,所以對焦行程會超過300°(小尺寸鏡頭上300°的對焦行程比少於300°對焦行程的大尺寸鏡頭實際行程要小)。在高端電影鏡頭上,每顆鏡頭的對距離標記都是特別刻制的,以最大程度保證準確性。而且,現代電影鏡頭會配置兩套對焦刻度,分布在兩側,這樣攝影助理就可以在攝影機的任意一邊操作了。
50mm Cooke S4/i 對焦刻度對比50mmRed Pro Prime.
(圖片來源:EvinGrant,http://RedUser.net)
鏡頭材質
對於靜幀攝影和電影拍攝環境哪個對於器材要求更苛刻也許還存在爭議(我認為是電影拍攝環境),不過電影鏡頭做工更紮實這一點無可爭辯。電影鏡頭必須適應拍攝環境中最嚴酷的考驗,全金屬製造的鏡筒可以承受各種酷暑極寒,維修和硬體更改都非常方便。電影鏡頭最常見的卡口PL和PV是最目前牢固耐用,最能適應各種環境的卡口設計之一。
Cooke S4鏡頭使用陽極化鋁製造,適用於-13°至131°華氏度。鏡筒沒有使用螺紋設計,而採用了凸輪系統,因此不需要任何潤滑。
T光圈值下的線性光圈
電影鏡頭不像相機鏡頭那樣有固定的光圈檔位,因此調整光圈的時候可以自由設定任何數值。大多數現代PL鏡頭配有線性光圈環,光圈值標記以三分之一檔為間隔。由於電影鏡頭使用T光圈單位,在不同鏡頭之間精準匹配曝光非常容易。相機鏡頭採用的固定光圈檔位會限制光圈值選擇的範圍,對於不使用固定光圈的相機鏡頭(如尼康手動鏡頭),曝光單位都是以f光圈值表示的,而且也沒有細分每檔光圈的標記。
T光圈值與F光圈值
電影鏡頭以T光圈值為單位,「t」表示「進光量」,而相機鏡頭則以f光圈值為單位。T光圈值代表實際進入鏡頭的光量。每顆鏡頭在經過測試之後才會標註T光圈值。F光圈值則由一個簡單的公式計算特定焦距和光孔下鏡頭的理論進光量,雖然精確度夠高,但這樣計算並沒有考慮鏡片對進光量的損耗。這樣一來每顆鏡頭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偏差,所以使用F光圈值總會和實際情況有些出入。
最大光圈一致性及光孔結構
電影鏡頭組在設計製造時都會將最大光圈保持一致。雖然最大光圈的一致性不是必須,但在實際拍攝中會非常實用。如果一組鏡頭的最大光圈各不相同的話,攝影師必須在曝光的時候考慮光圈最小的鏡頭,否則更換鏡頭的時候有可能因為光圈不夠的原因無法匹配現場已經打好的燈光。雖然這麼說,其實光孔結構對於畫面的影響更大。使用長焦鏡頭光圈開的比較大的時候,淺景深畫面的焦外會顯現出光圈葉片的形狀。鏡頭之間一致的光圈結構可以保證焦外形狀的匹配。CookeS4及CookePanchro/i有著完全相同的光圈結構設計,兩者搭配使用的話不僅色彩匹配,連相同光圈下的焦外質感都完全一樣。要是一組鏡頭中光圈結構有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的話,焦外看起來區別會很大。對於保持畫面的一致與連貫性非常不利。
Cooke S4/i與Panchro/i 8片式光圈構造
圖片來源:arturojacoby
Zeiss Standard Speed T/2.1 9片光圈構造
圖片來源:arturojacoby
鏡頭呼吸
鏡頭進行對焦的過程中,內部的鏡片組會發生一連串的位移,將特定距離的入射光聚焦在成像面上。當在多個焦點間移焦的時候,鏡頭內部鏡片組的位移可能會輕微改變畫面視野大小,看起來就像稍微變焦了一樣。這就叫鏡頭呼吸,對於相機鏡頭而言呼吸效應沒什麼大不了,除了幾乎無法察覺的構圖改變之外,畫面不受呼吸效應的影響。要完全消除呼吸效應的話,鏡頭在設計的時候就必須加入應對措施,因此相機鏡頭廠商並不太在乎這一點。
而對於電影製作來講,畫面內進行追焦或在不同主體之間移焦的手法很常見。所以電影鏡頭在消除呼吸效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就在不久以前,Zeiss為MasterPrime鏡頭系列設計了雙重浮動鏡片組,完全解決了呼吸效應。這項設計榮獲了2012年奧斯卡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鏡筒延伸
講呼吸效應的時候提到過,鏡頭對焦或變焦的過程中鏡片組會產生位移。設計鏡頭的時候如果讓鏡筒自由伸縮的話,鏡片組的移動可以更簡單。很多相機鏡頭對焦或變焦的時候鏡筒會跟著鏡片組一起移動。由於電影鏡頭使用接觸式的跟焦齒環,遮光斗和濾鏡,伸展式的鏡筒不合適,因此鏡片組的位移必須完全在鏡頭內部實現,外部不能看出絲毫痕迹。
雖然第二排相機鏡頭安裝了遮光罩,它們伸展式鏡筒的設計還是非常明顯。
圖片來源:www.the-digital-picture.com
變焦過程中焦點及曝光一致性
電影變焦鏡頭的廣角端和長焦端光圈都是一樣的,比如傳奇般的Angenieux12x變焦鏡頭從24mm到290mm都完美保持了T2.8的最大光圈,而且這顆鏡頭還包括了很多讓人嘆為觀止的光學與機械設計,所以說它像炸彈一樣的誇張外形就不足為奇了。
Angenieux 24-290mm T/2.8 Cine Zoom變焦鏡頭
有很多相機變焦鏡頭的光圈也是恆定的,也有些鏡頭為了輕巧和低價而犧牲這一點。
結語
說實話,不管是相機鏡頭還是電影鏡頭都可以拍出好作品。不過,由於它們本質上的區別產生了靜幀攝影師和電影攝影師之間不同的需求。把相機鏡頭用在電影拍攝中只會額外增加更多的潛在問題。
用電影鏡頭拍照片也是一樣的道理。拿MasterPrime照相會顯得很可笑。首先,這顆鏡頭有8英寸長,重約5磅,手持靜幀攝影跟手持電影攝影不是一回事,電影攝影可以把重量都轉移到肩膀上,而靜幀攝影全靠手腕,拍新聞照片帶幾顆電影鏡頭顯然不現實。而且想快速對焦的時候需要在鏡筒上轉好幾圈,花費的時間更長,可能會失掉捕捉瞬間動作的機會。
照這麼講,一些視頻拍攝工作可能也不適合使用電影鏡頭。比如拍紀錄片、婚禮或者活動記錄之類,需要長時間在無任何預演的情況下手持記錄,這時一顆輕巧的相機變焦鏡頭會顯得更實用。
本文中談到的幾個設計要點是現代電影鏡頭組的理想設計,並不是所有電影鏡頭組都包含這些特性,比如老電影鏡頭和一些低價版電影鏡頭。相機鏡頭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些相機鏡頭擁有電影鏡頭的特徵,比如ZeissZM系列的鏡筒上有1/3光圈值的細分標記。
Zeiss 15mm f/2.8 ZM (萊卡卡口) 及1/3光圈值刻度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一定要選用最好的鏡頭拍電影。先了解這些鏡頭的優點和缺點,拍攝的時候再儘力揚長避短。簡單講,電影鏡頭缺點更少,優點更明顯,能讓各位攝影師把精力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面。
分割線-------------------------------------------------------------------------------------------------------
有朋友私信我 想看一些電影頭的資料,12.27日更新一些電影頭的資料。
常見的大廠牌有:蔡司Zeiss,愛展能(安琴)Angenieux, 庫克Cooke,Panavision(只給自家機器用)。
百度文庫有PDF介紹:(僅限分享,如果有侵權可以私信我刪除)
Cine.Lens.Tours.3.Zeiss 蔡司電影鏡頭公司
Cine.Lens.Tours.1.Cooke 庫克鏡頭公司
Cine.Lens.Tours.2.Angenieux 愛展能 安琴鏡頭
小廠牌:Optar Illumina,Focus Optics(Ruby)。
新廠牌:徠卡(Leica),施耐德(Schneider),佳能,富士龍,索尼。
視頻資料:
(VIMEO用https打開。複製到地址欄即可觀看。)
庫克電影鏡頭製作視頻:
https://vimeo.com/61895294
還有很多手工改裝電影鏡頭的小廠牌。國內外都有。可以把相機鏡頭改裝成電影鏡頭。
改裝鏡頭優勢是便宜,但不適合嚴謹的電影創作。
這顆是國內改裝的適馬18-35
這顆是國內改裝的圖麗11-16
這顆是國內改裝的佳能300 F2.8
這顆是國內改裝的佳能135 F2
下面視頻是大家熟悉的佳能相機鏡頭和佳能電影鏡頭畫質對比:
(VIMEO用https打開。複製到地址欄即可觀看。)
https://vimeo.com/53654367
佳能電影頭還有EF卡口:
(以下是部分)
定焦鏡頭:
CN-E 24mm T1.5 LF
CN-E 50mm T1.3 LF
CN-E 85mm T1.3 LF
變焦鏡頭:
CN-E 14.5-60mm T2.6 L S/SP
CN-E 30-300mm T2.95-3.7 L S/SP
定焦平均每隻5k美金,變焦平均每隻4.5w美金 價格算比較低廉了。
下面是來源於matthayslett.com的測試:
測試了常用到電影拍攝的定焦電影鏡頭,
測試了鏡頭的解析度,反差,耀斑,散景,呼吸,畸變,色彩等。
測試攝影機:RED 6K紅龍
測試場景:
下面是紫邊測試:
徠卡的summilux 全開無紫邊,嚇尿!色彩測試:
散景:
解析度:
簡要回答。
1:對焦行程不一樣。單反鏡頭是180度 電影盡頭是300度。
2:鏡頭呼吸
(就是在對焦的時候,後鏡頭組焦點對於感光元件的變化)單反會很明顯,尤其是變焦單反鏡頭。電影鏡頭不會有的。
3:光圈制式
單反是f制的,與真實的光線通量有一定的誤差。而電影鏡頭是t制的。不存在誤差,對於電影的精確補光有的積極作用。
4:成像質量
電影鏡頭與單反鏡頭在同樣焦點的情況下都要比單反的體積大。這是因為內部的光線組建更為複雜。鏡片模組要多。 有利於鏡頭有的更好的成像質量。 比如紫邊控制。鏡頭的色彩還原。畸變矯正 暗角等等。
5:變焦鏡頭的變焦阻尼
單反變焦鏡頭的變焦阻尼都不是很均勻,在拍攝變焦鏡頭的時候易產生卡頓現象。 而電影鏡頭的變焦阻尼都是特別勻順的。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補充一個超廣角鏡頭的視頻吧,超廣角對比起來更明顯一點:
阿萊的 UWZ 9.5-18mm T2.9
對角線覆蓋34.5mm,在Alexa XT上可以做到片門全開,這時等效全副12.x-23.x mm。這樣一個廣角變焦頭做到了無暗角,無畸變,無邊緣解析度下降,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
視頻里有 UWZ 與傳統廣角鏡頭的直觀對比。
ARRI UWZ9.5-18 - 騰訊視頻視頻
對焦行程更長,一般木有自動對焦。
呼吸效應更小
光圈用t數來算
手感更好
更貴
當你的鏡頭介面變成PL時,恭喜你擁有信仰了,以後慢慢充值你的信仰吧,哈哈哈
區別:
電影鏡頭光孔T比普通鏡頭相對孔徑f更精確,是根據實際透光率進行透光,當兩個不同焦段或者相同焦段鏡頭透光率一樣時,通過鏡頭的光線是相同的。
對焦行程更長,鏡頭呼吸感更小
成像質量更好,邊緣畸變率更小
變形寬銀幕鏡頭特點:點光源拉絲效果、焦外散景橢圓形光斑我不是資深業內人士,所以從最實際的角度長話短說。(個人假設題主是想為拍片購置鏡頭)
一、畫質上
就我們業餘所能用到的級別,電影鏡頭只是商家的噱頭,甚至某些所謂的電影鏡頭比單反鏡頭畫質更差(紫邊、銳度等),而蔡司的電影頭畫質當然更好,但也沒比單反鏡頭好太多,至少差別沒有差價那麼顯而易見。
二、使用上
涉及到拍電影必不可少的一個動作,跟焦,需要焦程更長,阻尼更適中。佳能的低端鏡頭與之相反,焦程短,阻尼澀,但是,在我用了一兩年的低端鏡頭(50 1.8)跟焦之後,我接觸到高端鏡頭的時候(在跟焦手感上各家的高端鏡頭都差不多),覺得完全符合跟焦的需求,至少對我而言,對電影鏡頭不再有那麼多念想。
看了樓上的回答,感覺確實漲姿勢。
但是,一個很明確的事實就是,搞電影或者搞影視的人,和拍照片的人,完全是兩種不搭邊的人。
尤其是在中國,大多數人可能拍點一下午100個鏡頭的國產劇,拍點自己作為攝影師都尷尬的不行的海誓山盟,做點5000塊錢往裡拖一個現成的模型的那種坑錢特效,很難有什麼職業上的成就感。
你要是獨立的自媒體,就國內這些個串流服務的質量,人民對WiFi的依賴度,以及寬頻的普遍網速決定了,做點720P的東西全解析度顯示的人都沒幾個,你還想做4K?殊不知很多人1080P的屏幕都覺得字太小,還有很多人認為4/3更有效率。你問問他們買不買你的賬?這樣你如果追求畫質,認真拍一個東西,面對這麼一群用戶或者觀眾,你能沒有挫敗感?
而靜態攝影,大多數相機的持有者並不把它當做吃飯的傢伙。很多可能只是有錢沒處花的一群人。而且是買器材擺著的一群人。
但是有錢到什麼地步上呢?沒事閑的買一個RED拍著玩?那倒也沒有。
或者說,最近幾年才開始有的,有些人開始燒攝像機,還沒有燒到有錢買RED的那群人身上。
所以你說,搞攝像的人,和一個玩單反的人,聊一個設備的好壞,那不是雞同鴨講么?
----
你要是說早年間,電影鏡頭吊打靜態攝影的鏡頭,那我是相信的。但是現在你再說這話,基本上就有點往老法師那個方向去了吧。
你問畫質,我說「來來來上A7R2上測測就知道了」。
——8K橫向解析度,放在哪部電影里會不夠用?
你問暗角,我說「你拍的片子幾比特的啊?我給你修修」。
——數碼時代的人還把直出放在第一位的人,不是壞就是蠢。
你說體積不行,我從褲襠里掏出一個手榴彈,然後掰成三根一樣粗細的,21mm,35mm和50mm的
——蔡司Loxia系列鏡頭。
事實就是,絕大多數吹噓電影鏡頭的人,面對攝影鏡頭都是一個這樣的態度:
「攝影鏡頭,我見得太奪辣。」
但是事實上如何呢?你去問問,很多可能也就用過24105,頂多是大三元級別的。這些鏡頭能代表攝影鏡頭么?
我覺得幾年前可能行,但是今天靜態攝影的頭,至少需要由適馬的Art系列,蔡司的Otus系列代表它們最頂級的畫質。
就比如說我上次說的,手機剪視頻的體驗吊打很多PC。一堆人在底下酸不出溜的,旁敲側擊問我這個能不能支持那個能不能支持。
但是實際上呢?大多數Windows筆記本它就是剪不了H264的視頻素材,而iPhone7Plus就是能剪。它不光能剪,還是P3色域的剪。
我要說什麼呢?
搞電影的人並不知道攝影鏡頭好在哪裡,差在哪裡;
而搞靜態的人又崇拜價格,一看見幾十萬的鏡頭蛋蛋都癟了,一上去就跪舔。
「你看看人家安琴,那麼專業的公司,但是人家支持定製紅藍兩色的膠皮,多有情懷。」
——這是我小時候說過的話。
現在看來並不錯,但是現在我眼裡的安琴已經是一家賣10w價位及以上的T2.9恆定變焦鏡頭的公司了。
大概什麼時候我認為它的價值可以cover 20 支不同焦段的攝影鏡頭,我說不定就會去買吧。
附上我昨天的一個回答:
如何評價一支電影鏡頭的好壞?主流的包括蔡司、阿萊、庫克、安琴;便宜的品牌包括佳能、索尼、Samyang - 知乎我覺得有必要吐槽一下所謂「電影鏡頭」了。
其實都不用我說,就你看看無忌那些,1080P 這種 AV 畫質都要哭爹喊娘求廠商給超採樣的老法師們,你再看看吹捧老安琴順便吹捧新安琴的人,這兩種人他們的重合度有多高你就知道了。
你再看看所謂畫質吹上天,這個幾千萬像素解析力了,那個上億像素解析力了,這些個新老電影鏡頭,他們的畫質到底怎麼樣,有沒有和大量的普通單反鏡頭的對比測評?
你就沒覺得不太對勁嗎。
你再看看生產電影鏡頭的廠子,他們的產品線上有沒有非電影鏡頭,他們之間有什麼差距?
你就不懷疑么。
什麼需求用途不一致,怎麼比之類的話還是省省吧。再不一致,花的錢都是人民幣。你看看佳能的 50/1.2,攝影版和電影版差了幾倍價錢?有沒有一位影視行業的工作者能給我解釋一下,差的這 20000 塊錢,到底滿足了什麼電影行業必不可少的剛需(滿足了系統的焦距標尺,無極光圈,是剛需沒錯),而技術含量又超過一輛二手夏利?
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個行業的人都比較能掙錢,也從不購買器材。
但是你去嘚瑟什麼解析度,什麼球差相差彗差炫光鬼影,是什麼居心?讓小白們去買?買了最低端電影頭以後發現還不如 FD 口一千塊錢買一送一的破爛?
但是好在世界上還是有人識貨的。
以前你要說你拍個片子,不是這個畫風你都不好意思出門:
https://pic3.zhimg.com/v2-658fba844c328ec518ffeef4d65eeb8a_b.jpg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突然出現了一個異教徒:
https://pic1.zhimg.com/v2-f73d35d939919883f408a0cdea42074c_b.jpg
眼尖的電影行業從業者可能已經發現了,機器還不錯,但是這個鏡頭,看起來像是單反頭啊,垃圾。
行。
那請您找出一支,可以和下面這隻 18~35mm T2.0 媲美的其他超廣角 S35 變焦鏡頭?
https://pic2.zhimg.com/v2-0bd2040c832aad497019787ec6e31469_b.jpg
這是同一顆鏡頭哦。只不過就是電影版的價格上漲了五六倍吧。
但是你可千萬別怕沒人用。這顆 1835 的攝影版,在電影版出來之前,出鏡率真的已經可以和 doge 媲美了。而電影版更是增加了行程達到 180° 的對焦環,330° 的變焦環和 60 度的光圈環。
什麼 Σ(° △ °|||)︴這就漲了五六倍?
對。而且我告訴你,它不僅僅要漲五六倍,而且還能保證自己在電影鏡頭領域的性價比保持在一個很無敵的位置。
就像 4000 塊錢的 Art50mm 敢和蔡司 20000 多的 otus 比,20000 多的 1835T2.0 也敢和六位數的安琴入門變焦比。(具體來說的話就是安琴的 1640T2.6-2.8,適馬速度快接近一檔,焦段掐頭去尾,安琴 16mm 好評,適馬體積和重量完勝。畫質不好說。但是姑且相信列位 RED 用戶的判斷吧。畢竟一套 RED 一般也二三十萬呢)
所以結論就是,如果你不需要環上的齒輪卡預先設計好的位置,那麼你是 100% 不需要電影鏡頭的。
如果你需要卡位置或者上跟焦器,你考慮清楚是不是你的每一支鏡頭都需要。
如果你需要,那麼請你考慮一下在上面綁一根齒條可不可行。
如果你覺得即使綁了齒條,行程方面也太短,而且我還想無級光圈,那你考慮三陽的電影鏡頭。
如果你希望所有鏡頭有相似的尺寸和完美的畫質,請你考慮蔡司的 LOXIA 系列的三支鏡頭。
如果你害怕呼吸效應,建議你去蹭玩,摸一下就知道有沒有。這不是什麼特殊的技術難關。一個鏡頭可能剛好呼吸效應很重,也可能剛好很輕微或者幾乎沒有。
不要覺得害羞。沒有必要再三陽前面加上甚至二字。大大方方用。你用省的錢買了個如影,別人只能手持。
中一光學用戶也是。別人比比你理他呢。你的光圈 (0.95) 比他大 3 檔,他用 ISO6400,你用 800,別人畫質再好也得糊。
你看高票答案也只敢找軟柿子捏,就說了三陽的鏡頭畫質不行。你倒是說說其他攝影鏡頭哪裡不行了?
你看,像是蔡司的 FE55/1.8 這種,四千多的頭,誰敢說它畫質不行?8K 解析度的 A7R2 喂得飽飽的,餵飽 FS7 有懸念?
謝謝。
如果也是關注影視的人,應該也注意到,好多微信公眾號已經在寫電影鏡頭和相機鏡頭的差別,好多博客也在出相關視頻,講解二者區別。樓上答的太全面了:銳度、呼吸、紫邊、眩光、色差、畸變、反差、暗角、散景、焦外光斑、對焦距離、變焦阻尼、T光控和F光圈。我個人覺得最大的幾個好處和區別就是:
- 電影鏡頭可以手動控制,而且對焦齒方便跟焦。
- 電影鏡頭口徑統一、方便換鏡頭後不用調整太多。
- 變焦電影鏡頭推拉時焦點不變、不丟焦點。
再強調幾個問題:
- 電影鏡頭不是指拍電影用的鏡頭,而是達到電影級光學素質的鏡頭。
- 拿電影鏡頭拍視頻和拿相機鏡頭拍圖片,沒有好壞之分,不能說誰好誰壞。電影鏡頭就是為高端專業的視頻而生,而相機鏡頭就是為圖片攝影而生。除非拿相機鏡頭去拍攝視頻時,跟電影鏡頭比才有意義。
- 不一定所有「電影鏡頭」都是電影鏡頭,不一定所有「電影鏡頭」都比相機鏡頭好。比如有的廉價、低端電影鏡頭,其實光學結構和同品牌的相機鏡頭是一樣的,長得像電影鏡頭罷了。但是,即使是低端的、相機結構的電影鏡頭,也還是比低端的相機鏡頭好,因為價格至少也有八千元了,只不過是跟高端的比,是差的。
這個電影鏡頭我還是深有體會。首先是光圈,相機是f,電影頭是t。t值真的太好用!!前段時間拍東西的時候,雙機位相機鏡頭一個24定 一個70 200,同是f2.8進光是不一樣的…………還有就是重量,上穩定器電影頭換頭,不用做過多的調整。相機換一個頭,要調好半天的平衡。電影頭大小一致,遮光斗不用調位置……又省時間了。1分錢1分貨,1毛錢4分貨,所以電影頭賣那麼貴咯。片場真的是每分鐘都是錢啊,工作人員那麼貴,場地那麼貴!演員更貴!省一分鐘幾百塊就省了……。 還有電影器材,我們一般是租的,不會買。買的人一般是租出去的。
最堅固耐用的鏡身設計
最頂級的光學結構
最符合電影工業的設計
幾乎沒有呼吸效應
器材黨是一種執念,根深蒂固,你我都有。我們都知道拍攝對象、內容以及後期才是決定性的,但我們還是忍不住去關心器材,彷彿有了如意金箍棒,就能吊打諸神,卻不知道自己真正缺少的是72變。作為琢磨器材成癮的人,我希望可以從這一刻開始改變,放下執念。
推薦閱讀:
※《意外之旅》中瑟蘭迪爾不準備幫助矮人屠龍為何派兵去?
※電影票房的票補是什麼意思?
※怎麼評價電影《Margin Call》的專業性?
※在電影院看電影,如何有效制止鄰座情侶的評論和劇透,后座觀眾蹬踏椅背之類的行為,又不會導致被罵或被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