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三國演義不是正史,那讀起來有什麼意義?

首先我並沒有否認三國演義的過人之處,只是有時候有些不解,既然三國演義與正史有較大出入,那麼讀三國演義豈不是扭曲了對真實歷史的認知?而且我發現在平常的交流中,許多人會把三國演義所虛構的事情誤以為是歷史事實,這樣真的好嗎?我覺得三國演義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扭曲了許多中國人對真正歷史的認識!
PS:因為本人確實不喜歡像三國演義這種三分真七分假的寫法,歷史就是歷史,小說就是小說,這種真真假假的到底算什麼? 故因此好奇而發問


謝邀!

  1. 題主,難道你認為世界上講述歷史的書籍,只有正史這一種題材么?
  2. 《三國演義》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你看看其他三部分別是什麼?

藝術跟生活的區別就是,
生活中的一切發生的事都沒有意義,
人搞藝術加工,
就是人為建構起一個有意義的世界。


正史,野史本來就不應該對立,要感謝古人私人著史的執著,不然《萬曆野獲編》,《清稗類鈔》這些比較有趣的歷史方誌,風土人情,豈不是都得燒掉?


謝邀。
三國演義只是小說,沒有讓你當正史看,消遣而已。不然你上歷史課是幹嘛的?


首先,歷史是怎樣的,沒有一個人能完全了解。而歷史是人些的,而換朝換代的歷史由勝利者寫的,所以說現在的歷史還回去找很多民間傳說然後分析判斷出來,而你看的三國志,並不一定就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原貌,一些東西不能是,一些東西需要修改一下,這都是史官們不得不這樣寫的,要殺頭的,而史官們寫的也是前人的東西,不是當事者,所以你看的也不一定對。
再然後,三國演義的成功之處還在於沒有任何一段歷史能夠讓這麼多人大致了解是什麼樣的,沒有之一,再怎麼假,人們也知道劉備,曹操,孫權。那又有多少人記得宋朝的那個皇帝呢?
再者,你應該不是直接就去看三國志的吧,你也是通過三國演義然後在去看的三國志的吧。就是因為有一定愛好才去看的。
最後,這是一部充滿民間藝術色彩的小說,無論是從三國開始還是影響到現在,其發揮的價值不是任何一段正史能夠比擬的。
最後的最後提醒,不要因為別的東西有什麼不足而去否定他,人還是需要的是包容。


慶幸吧,你還有三國志能瞅瞅。

你看咱隔壁的日韓

都拿演藝當正史了,不也天天傻逼呵呵的活著呢么

別在乎那麼多細節

中華上下五千年,頭幾千年也都是神話神話故事

西方人都是亞當夏娃的孩子

讀史尋的是理,而不是實

眼見為實,沒人活得了那麼久的兄弟


吃飯不按時按點吃一日三餐 偏愛吃零食 有什麼意義?


很有好處,因為你可以和大家一起玩割草系列和三國殺了…


個人看法:我們應該把歷史和關於歷史的知識分開來。其實不管《三國志》也好,《三國演義》也好,都是關於歷史的知識。歷史真相如何恐怕還需要自己去追尋,別人寫出來的未必就是歷史。對於《三國志》尊魏的態度,在下不敢推測和其父為諸葛亮所殺有關;陳壽本人修史也有索米做佳傳的記載;《三國志》中的硬傷也是很多,不一一列舉,有興趣的可以一讀清人趙翼的《廿二史札記》,其對於曹操的種種回護之處顯而易見。《三國演義》也不見得就是虛的,舉數例,《三國演義》中有一曹操殺呂伯奢及其全家的情節,後京劇將其編為《捉放曹》的戲劇,《三國志》中絕口不提,但該事卻絕不是捕風捉影,胡編亂造。唐人裴松之注釋所引諸史中均有記載(王沈《魏書》《世說新語》,孫盛《雜記》)。再如《三國志》中關於曹操之父被害一節,《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說:「為陶謙所害」,然而韋曜《吳書》給出的說法是陶謙部將張闓見財起意,並非陶謙授意。陳壽這樣記載等於是給曹操起兵攻打陶謙給了合適的理由。倒是《三國演義》詳細記載了其中經過。再如,張綉降而復叛的原因,《三國志》只有:「太祖納濟妻,綉恨之」的記錄,其實就是曹操臨時包養了人家的嬸嬸,人家氣不過才反了,《三國演義》中記述就頗為詳盡。陳壽筆下閃爍其詞的地方過多,不再一一列舉。若世間只留陳壽一書,恐非史家佳音。正史與野史,史家講史與小說家講史,很難說何者才具有「合法性」。「白首可期,汗青無日」,古人都懂的道理,今人更應該明白。其實替曹操翻案是我朝太祖喜歡曹操,當日於北戴河召見郭翦二公,語之曰:「歷史是由人書寫的,我們把過去寫錯了的現在改過來就行了(大意,不是原話)」,告辭後郭有《蔡文姬》,翦有《應該替曹操翻案--從〈赤壁之戰〉說到曹操》,奉旨修史,連陳賡將軍都看不過去了,譏之曰「我看曹操可以入黨了,郭老做他的入黨介紹人」。讀史如不能對比參照,還讀什麼史?憑記憶作答,疏漏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三國演義,演得比較有意思,看得來勁。

正史文言文,又有幾個看得懂。


既然是四大名著之一,當然是小說,而不是歷史。

不過,歷史除了人名,都是假的;小說除了人名,都是真的。中國最好的史書,在真實性上,恐怕都遠遠不如《紅樓夢》。


西遊記也不是正史,讀起來有什麼意義?


(●"?"●)ノ舉個列子:有一個大學,有AB兩個老師教歷史。A老師在課上講的都是乾貨,沒有一點水詞。一部分學生覺得老師說的實在,能學到東西。但大部分學生覺得老師講的太枯燥了,沒意思。這大多數的學生,有部分放棄了歷史轉去學別的專業。
還有一部分聽說b老師講課很有趣啊,於是就到b老師的課上去聽。B老師講課的風格跟A老師不同,一堂課他用60%的時間講歷史,40%的時間講故事。雖讓b老師講課乾貨少,不時還出點錯。但勝在故事講的好,所以聽他課的學生比A老師的要多不少。
小明最早也在A老師課上聽講,但是A老師講的太枯燥了。於是他就轉到B老師那去學歷史,聽了B老師幾堂課。小明對歷史的興趣愈發濃厚,他喜歡跟別人探討。但B老師講的東西,乾貨太少裡面還有不少錯。每次跟A班同學談論,小明總是被打臉。漸漸的小明發現B老師講的東西不能滿足自己,於是他又轉到了A班。

小明:大家好!我是小明,我想到A班學習更好的了解歷史。但是轉班費需要642元。600元轉班費,42元材料費。現在我手上只有314元,急需328。望好心人予以支持,事先聲明我不玩爐石也不知道什麼龍爭虎鬥加基森。不過老師說了付戰網點也可以。


只要一個故事寫的是人心, 就沒有假不假這一說



讀的爽啊!三國演義能被評為四大名著之一絕不是浪得虛名,那文學手筆不是蓋的。

其次么 ,了解古代人民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吧


《三國志》與《三國演義》在普通老百姓當中誰更讓老百姓熟悉……


那你學歷史有什麼用?


以前我也思考過這個問題

後來我琢磨明白了

電視劇都不是真實的歷史,但是這不重要,老百姓喜歡,這就夠了

你去面試

面試官跟你聊北宋,你能侃侃而談跟他講半個小時讓他目瞪口呆,你就勝利了。

這就是了解這些東西的意義!

你了解吳亦凡,你就能輕鬆加入小姑娘的交流圈子,就這麼簡單。

至於真正的歷史,誰了解呢?

真的有李世民嗎?真的有朱元璋嗎?真的有諸葛亮嗎?

即便在網路這麼發達的今天

無數人、無數媒體眼睜睜的對著馬融和王寶強,但是誰又知道真相呢?

人云亦云是這個世界的一個特徵

把握好這個特徵你可以利用這個特徵


只補充一點,題主的潛在意思是,正史=真實歷史么?

然而我們讀的《史記》之類的正史,如陳勝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是司馬遷站在陳勝的角度,替陳勝說的。可以說,《史記》也是一本小說。而且,沒有任何一本書能夠還原真實的歷史,只能不斷接近。


推薦閱讀:

諸葛亮宅在家裡,在古代通訊那麼差的情況怎麼了解天下形勢的?
年羹堯為什麼失寵?
武則天為什麼能成為我國唯一的女皇帝?
除了三國演義這個因素外,為什麼陳慶之的名聲完全沒有趙雲大?

TAG:歷史 | 文化 | 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