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色調是如何後期的呢?對前期有什麼要求?

照片來自攝影師 穆穆vintage,侵刪~
想問問怎麼樣調出這種色調,自己調出來,顏色像蒙在上面一樣,不舒服~


作者來了!
刷知乎快刷困了突然看到這個。。沒想到居然刷到自己的圖,驚呆了。等我起床來答。

起來了起來了。首先感謝下題主對我照片的認可。然後我會詳細說明下這幾張圖片,保證真實可信,全面詳細。

先說後期,其實每個人調色方法不同,條條大路通羅馬,諸位大神的分析我很佩服,雖然我並不是那麼做的,但是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很多方法都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其實真相是這樣的:圖4-5是我用iPhone修的,沒錯,vscocam。濾鏡是C1。另外修改了高光、銳度等參數。

上圖,這是我電腦里的圖片信息,可以看到,下面的參數明確寫了是vscocam輸出。同系列的幾張其他圖片也是的。

至於為什麼用手機軟體修,是神器嗎?從省事的角度,是的。從唯一的角度,不是的,用電腦只會修的更好而不會更差,對細節的把控會更好。那為什麼用手機?因為這組照片是新聞事件,有時效性的,我並沒有蘋果電腦隨身修圖,就導到手機里修好,立刻發微博了。

修圖方法並不重要,手機電腦都是很好用的,各有優缺點。

前期那些你想不到的細節:

修圖方法不重要,那什麼重要呢?題主已經說出來了,前期。比起後期研究直方圖,我對地球緯度與日落的關係更有研究。比如拍攝地是聖彼得堡,5月初,不到北極圈沒有極晝,但是會很貼近,呈現高緯度獨有的特色。特色是什麼?日落比較晚,並且呈現非常長的日落時間(冬天也是同樣長的日落時間,只不過夜長晝短,也就是日落很早很早)。假設同樣天氣,在上海,北京和聖彼得堡,圖上這樣完美的光線在上海可能就10分鐘,太陽幾乎直著落下,在北京可能是15分鐘,太陽稍微傾斜落下,但在聖彼得堡可以長達一個小時,太陽明顯傾斜落下(以上還要受雲層等因素影響)。這就是為什麼我可以連續拍攝許多張系列圖片,卻有著類似的質感,其實就是把握了黃金時段,只不過人家的黃金時段真心很長。關於緯度和日落的知識,我覺得真正熟練學起來,比弄清楚光圈快門ISO一系列的關係要複雜多了,但對拍照的幫助性是絕對大的。

我很幸運,當天天氣很好,活動又恰好在日落前太陽最美麗的時段舉行。那麼我就找好角度(太陽在此過程中始終能順光照著遊行隊伍的角度)站好位置,這一點也很難,因為大活動豈止是人山人海兩兄弟……何況是戰鬥民族彪悍得很。如此重大活動,我是提前2小時選好位置站住的,第一排,活動開始後不斷被人試圖擠走,但我就是不走不走不走,堅持站住,在此期間感謝我老公一直幫著我維護我的位置,擠走試圖擠我的本地人。

所以,不要看我說後期很簡單,電腦都不用,動動手機就行了,然而前期這些知識和心思並不輕鬆啊。

好了,既然前期這麼重要,此處應有原圖啊。原圖來了,但為防止各種麻煩,我不上大的原圖,只給幾個小圖,有的還是廢片,反正講的是光線,這幾張比較有代表性,小圖看光線和色彩足夠,順便說下選片。

選片和調色思路:如圖可見,光線可以打亮人的臉,形成明顯的輪廓,但有的人可能比較白加上角度問題會過曝(第四張),這種如果調整,需要進raw降低高光。其他三張沒過曝的,只用JPG調整也是可以的。然後顯然第一張構圖,表情,內容比較好,於是選擇第一張,wifi傳到手機里vsco或者電腦PS都行,調色思路也很簡單:雖然光線美,但光比很大,暗部太暗,需要調整,壓暗高光,拉亮陰影。但是要適量!

個人認為,喜歡用raw的朋友,千萬不要用raw傻拉高光陰影,不然整個輪廓感和質感就沒有了,黃金光線的意義也就弱了!(加粗表示這句話是核心,核心,核心)手機vscocam可以直接調整亮部暗部,raw的話也可以直接調亮部暗部,PS的話用通道選中其中一個通道,然後蒙版曲線來做(具體的去搜各種PS教程,很常規的方法,也不難)。還是那句話,前期光比沒太大問題的,我是盡量不用raw的,一方面懶,另一方面喜歡jpg的感覺,個人愛好。 光比調整完之後,調色彩,思路是電影感,那麼就暗部以青藍為主,這一點PS曲線或者手機vscocam套用濾鏡都可以做到。另外稍微加了一點灰度,避免給人整張圖太過硬的感覺。最後說明下,我沒手動加暗角,有些鏡頭開大光圈暗角就是天然的,後期處理時對暗角是保留,去掉,還是加強就看自己的需求了。

手機調整完是這樣子,憑良心說,真的後期程度不大。後期重點強調了細節,而最最重要的質感基礎都是來自於前期。其他幾張大體相同,只不過區別在於有的光照亮人物的範圍更廣,有的更窄。調整思路和方法都是一樣的。

題主舉例的圖4小女孩這張照片,背景過曝厲害,可以說是硬傷,後期把高光壓了很多。但所幸主體比較有特色,於是還是發了出來,過曝的原因是小女孩個子矮,臉被前面的人群擋住而沒有被光直接照到,因此如果臉曝光正常,背景必然過曝。

圖5因為角度更偏向於順光,相對光線均勻,又不失質感,調整會更簡單(省略了壓高光 提陰影的過程)。

以上針對的是聖彼得堡遊行這組圖片。下面說說美食。

自然光拍美食:美食用燈光是很好的,但我家中面積有限,所以我在家從不用燈,但是光線是要好好選擇的,自然光也是有方向,有種類的。具體的請參照我寫過的一篇自然光在家拍美食的答案,在攝影師眼中,一張專業到位的美食照是什麼樣子? - 穆穆vintage 的回答

題主舉例的圖1和圖2都是在家拍的,方法參照上面的回答鏈接里的內容。圖3是在餐館拍攝,光線是右前方窗子進入,不強的下午光線,主要是餐具、菜品、背景都很好,剩下的只要好好找角度即可。

調色方面,同樣是jpg調整,沒用raw,因為圖片本身光比就不大,直接JPG就好了。修片思路同樣是細節調整-色彩調整這樣的順序,為了強調室內美食的溫馨感,可以試試調整飽和度,PS調整圖層分顏色調飽和度的那種,一般重點放在紅色、黃色、藍色,務必小幅調整,過猶不及。

如果PS調色很難沒思路,可以試試安裝vscocam或alien skin exposure濾鏡,另開圖層來上濾鏡,然後調整透明度。當然,圖省事的話,手機調也是不錯的選擇。

一些思路分享:

我並不是遵循套路來做後期的,我修圖從來不看直方圖(能看懂但真沒必要看),一眼都不看,也不會刻意去做壓暗角,疊加顏色這種泛泛的處理,同時,我主張效率的,那種一張圖修一個多小時的情況在我這非常少,只有個別創意、星空類照片會這樣做。普通的圖都是幾分鐘甚至更短時間修完,弱光的圖需要花15分鐘左右。

所以,我是永遠將前期後期一體化來看問題的。前期,我會看到這個天氣/場景/其他元素有感覺,有種獨特的優勢(例:黃金光線/陰天但陰得很有氛圍/有雨滴好朦朧/此處的光影組成非常有幾何感……),一瞬間就已經基本看到了修完的圖是什麼樣子或者說這張圖的優勢是什麼,然後去拍,後期時候就按前期思路來即可(和上面例子對應的:黃金光線主要調整細節,陰天的用曲線去加強氛圍,雨滴的加強質感彌補雨天灰濛濛的感覺,光影感的加強質感區的細節使之更顯眼)。

我絕不會用的修圖調整方法和原因(都指的是電腦PS調整,下同): 絕不動對比度/亮度(不自然,我會用曲線、色階代替),絕不疊加顏色(指填充個橙色藍色,設置透明度,這樣的方法我認為不自然),一般不會P掉人、柱子、電線、塑料袋等(這一點看題材,大體是紀實類照片最嚴格,一粒灰塵都不會動,人像和風景類稍寬鬆但絕對是有底線的),絕不無中生有(如給天空加個鳥什麼的。早期給陰天加過藍漸變,現在不喜歡了覺得好傻,再沒做過)。

我調整色彩的主要工具:曲線(100%圖片會用),色階(40%會用),色彩平衡(40%會用),色相飽和度(分各個顏色調整的,30%圖片會用)、可選顏色(10%圖片會用)。

以上工具全部在PS里,至於怎麼用,絕對是由前期和自己的想法決定的,不然你早都去使用一鍵萬能調整方法修圖了。這種情況,寫教程也只能說「本教程只針對這一張圖」,而不可能廣泛應用的。感興趣的自己多嘗試。經驗多了,自然知道此時應該用什麼工具。這就像做設計,你把PS功能都搞懂了,卻不一定能做出一幅平面設計作品一樣。然而如果你有想法,即便PS功能一知半解,也能做個差不多。

其他:銳化不用直接的銳化,用高反差保留來代替。活用蒙版、通道來調整照片的高光、暗部區域(壓高光,提暗部)。以上都可搜教程來學習。

如果想系統學習PS,可以看看書,因為做設計我PS學得比較早,現在什麼書好我不太清楚,當時是看一本Photoshop wow book的,很不錯,跟攝影的《紐約攝影學院教材》屬於一類,很全面,然而你可以選擇基礎部分+自己需要的部分看就好了,收穫也遠勝於亂七八糟的書。

關於手機修圖:vscocam和snapseed都非常好,喜歡膠片感的用前者,喜歡自然風光的用後者。其他軟體也可,看個人愛好。對了,手機拍照前如果來得及,記得擦擦手機攝像頭,你怎麼擦眼鏡就怎麼擦這個,別問我怎麼擦眼鏡,我不戴眼鏡都知道=.=

如果修圖缺乏思路,強烈建議用手機修修圖培養經驗和色彩感,電腦PS可以慢慢來。本人老公就是這樣,相機+PS玩到沒耐心沒信心沒想法,經我推薦轉為手機+VSCO,現在儼然成為朋友圈大神,後續再去深入學習就容易多了。

4.19更新:

我喜歡更新在後面,因為畢竟前面內容才是重點啊。 我覺得,有些詢問後期的問題,很多答案真的都太過於忽視前期了。動不動就說這圖之所以這麼好,是因為這裡調暗了那裡調亮了,我真的很想說,難道你相機里的原片全都是明暗均勻的么,本來白色物體就亮深色物體就暗,哪是調出來的,本來前期光影就對應了明暗,哪是調出來的啊……硬調並且經驗不足的話,後期出來的照片很容易不自然,而好的照片看起來很自然就是因為前期光線到位,後期只需加強而不是憑空捏造效果。

不詳說了,我只是因此想到了一個建議所以來更新。我自始自終強調的是,一定注意前期的光線。其實我以前也看不懂光線,後來有陣子,天天在家樓下固定位置固定構圖拍張照,建議選擇街道+天空的構圖,別選太小的場景。手機拍就可以了,白天、黃昏都可以拍一拍。手機+家門口,天天做到不難吧。拍多了你就知道陰天也原來也有這麼多種,天空雲量的多少可以讓照片看起來有多不同,原來每個黃昏都是不一樣的……當然你勤快的話,拿相機拍攝更好,配合不同的白平衡、曝光補償(如果用A檔,我就是A檔的)多拍一拍,你的收穫會更大。

按此方法拍+觀察,時間長了,你也能夠看一眼現實場景就大概知道它在相機里是什麼樣了。

2017.5.27更新:

這篇回答,信息量其實很大,大實話特別多,以後估計也難得會再寫這樣的大實話文章了。但文字比較多,技術解析較少,今天稍微又刪改了點文字,改了改排版。更重要的是,我想說,我開始寫後期教程了!

以前,拍完照片,真的是完全不想浪費時間,因為後期花的時間多了就等於前期拍照時間少了。更沒時間去做後期分享教程。然而這兩年出去拍照的機會大幅減少,做後期、整理照片、寫文章的時間突然變得充裕了。

所以呢,我開了個知乎專欄,會分享我的攝影集,旅行圖文,以及一些後期教程。後期教程從PS+濾鏡,到純凈PS調色,用RAW或者不用RAW,以及完全使用手機做後期,全都有。其中手機部分應該是對新手蠻友好的。歡迎關注。

知乎專欄:穆穆vintage的旅行圖文

專註於個人化的旅行照片/遊記/攝影教程。偶爾會有美食亂入。

我的微博@穆穆vintage


謝邀。

有時候吧,攝影后期真的需要一些「直覺」。

這個詞很玄乎對不對?

但是有時候就是這麼神奇,就像我第一眼看到這些圖片的時候,就已經能夠在腦海中大概的勾勒出它們的直方圖,以及可以達到的路徑。

後來打開直方圖一看,果然沒錯!

——————

例如這張照片,我一看到的時候,直覺告訴我直方圖的最右端應該是沒有像素的。

然後根據畫面的色調和視覺感受,我猜想可以使用正片疊底的混合模式達到類似效果。

但是這種感覺真的很難用語言描述出來,經過我反覆的思考和琢磨,終於明白了這其實就是一種條件反射,一種經驗的累積,它不是邏輯推理的過程,純粹就是調用已存在的資料庫的問題。

下面,我嘗試著用語言來描述一下我大腦的反應。

首先,看到這張照片時,出現在我腦海裡面的幾個詞語是:

濕潤、棕色調、高對比、暗角、鮮艷

濕潤對應的就是畫面高光的缺失。

棕色調這個從畫面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高對比這個更多的是依靠視覺經驗,當然我們也可以從人物面部的光影過渡平滑程度看出來。

暗角可以從畫面中看出來。

鮮艷是指色彩艷麗,這可以通過飽和度達到。

然後為什麼我的第一直覺是正片疊底而不是高光壓縮曲線呢?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看天空的顏色了。

天空一般而言是白色的,但是這時候天空變成了棕色,我們如果使用高光壓縮曲線天空更多的是變成灰色,而這裡卻也渲染了一層棕色,因此我推斷正片疊底+色彩層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

所以說我的後期思路就是:

1、複製圖層

這一步主要是保護原圖。

2、提高畫面的飽和度

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讓畫面的色彩更加鮮艷。

3、提高畫面的對比度

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畫面更加通透,對比更強烈。

4、新建圖層,填充色彩R191 G140 B95,混合模式改為正片疊底

這一步主要是渲染畫面的色彩。

5、為照片加上暗角邊框


——————


我們再來看這張照片:

它的直方圖是這樣的:

可以看到,它的最右端是有像素的。

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這張照片的高光部分被調整了,我們觀察人物後面的房子,是不是亮度顯得很高?

因此,我們可以提高一下畫面高光部分的亮度,這樣的話直方圖最右邊就有像素了。

——————


想要研究這個效果的,可以到這裡下載這個PSD文檔:

pola.online 的頁面

——————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潑辣修圖】,學習更多後期教程
微信搜索【潑辣修圖】即可


瀉藥
大神已經詳細的講過了。簡單說一下我個人的思路。
分析題主給定的照片,先抓他們的特點:
懷舊色調
高對比度
高寬容度
高飽和度
然後我從網上找來一張很普通的照片,如下:

解放軍在大太陽天訓練,曝光準確、色調真實。然後按照題主給定的最後一張照片作為目標進行仿製,結果如下:

過程是:調整曝光和色溫、壓藍天空、加對比度但避免暗部細節丟失、調整黃色和綠色的色相和飽和度,壓暗畫面。


首先是前期的光線,太陽在天空的高度決定了光位,空氣透明度(陰晴霧霾)決定了光的軟硬,這兩者,以及地面和周邊建築的反光度又決定了光比。然後就是選擇角度,順光還是逆光,還是側光、測逆光,下午接近傍晚時很容易得到完美的倫勃朗光的。然後才是後期。如果是穿土黃色衣服的人,陰天正午站在土黃色的背景里,你怎麼都拍不出來冷暖對比,後期也就白搭。


難道不是iPhone 的鉻ge黃濾鏡2333


(叫了若干年銘黃後被糾正的我)


前期攝影時,注意前期的對比,光暗對比度很重要,然後就是環境色。套對合適的後期濾鏡

稍後送上用iPhone 的作品給你看看,先佔個坑


看了一下作者相冊,美食攝影的部分基本上是燈光+柔光箱,比起後期,前期的這個流程更為必要。而且用偏振鏡的嫌疑頗高。
三個盤中餐,都是逆光,可以在鏡頭上加濾鏡(偏振鏡),增加受光面的飽和度。
兩張戶外,黑白灰整體壓的比較暗,黑影部分幾乎被壓死沒有細節,以求灰部的高飽和度。


暗調 高飽和 偏暖 這樣說知道方向了吧


我是過來圍觀的,感覺就是直覺!!


費那麼多勁兒幹嘛,直接上老膠捲。


飽和度 亮度 對比度 再加濾鏡

推薦app : Enlight


飽和度和對比度悄悄提高 白平衡也稍微調暖一點


樓上都答得的是暗角和高光了 難道最重要的不是暗部加青色嗎


手機略答一下。
1,單反raw格式。
2,但凡正經點的調色軟體都可以載入lut文件,達到你要的膠片感。
3,基礎上再微調。
困,不好意思。


典型的四周有暗角 高光壓縮 (個人觀點)你可以去看看葉明老師的講解


推薦閱讀:

這種圖叫什麼圖,怎麼做的?請教各位大神
用什麼工具製作信息圖 (Infographic)?
如何PS可以將這張照片修的清透?
校園風景照片轉手繪教程?類似新海誠風格

TAG:AdobePhotoshop | 攝影 | 攝影后期技術 | 攝影技術 | 調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