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內地絕大多數的建築設計風格較為單調統一?
相對於歐美國家許多賞心悅目的城市如巴黎、波士頓等,為何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現在絕大多數建築風格簡單粗暴,既缺乏創新設計感、也缺乏傳統古典美呢?
謝邀。
2014.05.05:這個題目原來為」哪些因素使中國大陸的城市都很醜陋?與共產美學、意識形態變遷有哪些關係?「。今天發現提問者做了修改。答案就不再修改了,因為基本說的也是一個事。
作為中國萬千建築師中的一員,看到友人邀請時,我以為我有一點責任回答這問題。但我還是猶豫過。
事實上,如此這般的房屋建築,其設計最終乃成於規劃師、建築師手中,儘管很多時候,設計方不過是充當了代人捉刀的無辜角色。關於中國城市與建築之病態,一直以來是盛傳於民間的問題,這內中有大眾認識的誤區,更多的竟是簡單而直指人心的評價。然而給不曾從事建築設計行業的朋友們講述「我們的建築是否糟糕、為何糟糕」,是件比較不討好的事,說建築師沒問題,顯然十分招罵;說建築師應承擔一切後果,顯然過於虛偽。我人性的陰暗面瞬間顯露,問題這麼大,回答起來不知要寫多少字,何必呢。但我最終還是認為,如果我的文字能讓人對中國建築有哪怕更深入一點點的了解和思考,或許也不算太壞。
——————————————————————————————————
2014年3月5日補充:
2013年11月22日,「中國當代建築設計發展戰略國際高端論壇」在南京舉辦,參會人員都是建築界的大師級、大佬級人物,他們針對當代中國建築設計發展的現狀和諸多突出問題做了系統全面的調查研究,也提出了未來的發展戰略。負責程泰寧院士為此撰文,我特抄錄其中一段,這簡短的兩句話,是所有中國建築人乃至中國建築,都需要面對的事:
「中國儘管擁有五千年文明,但長期以來卻面臨傳統價值體系已」被解構「而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建立的尷尬狀況。中西文化比較的陳舊話題,」路在何方「的困惑,在建築設計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也是我們在研討中國建築設計發展戰略時,不得不面對的文化現實。 ——————————————————————————————————
我的一個建築師朋友,在畢業10年同學會上,介紹自己這10年的經歷時說:我這些年來其實什麼也沒幹,我不過是一直在禍害A市的城市建設。此話當即引得滿場會心之笑,令人印象深刻。我深深地欣賞這樣的自嘲和自知。在我的建築從業生涯中,我將一直記住這句話。
問題較大,所以答案會較長,為使它簡單易懂,我分兩個方面寫,歷史和格局,體制和建設。在中國洋洋洒洒的建設中,我不過身處其中的簡單一員,小得無以復加。所以我無意給設計者開脫,也不會強加不是給某些既定團體。我會盡量客觀,但所學畢竟有限,泛泛與不對之處,還多請指正。
1、歷史與格局
從滿清滅至1949以前,中國歷經連年戰火,除了層出不窮的各國殖民建築,零星復古建築,以及廣大鄉鎮村莊的民房、自髮式本土建築,幾乎沒有像樣或成規模的的中國建造。在那樣的年代裡,廣大勞動人們能吃飽、能活下都算無上幸運,大多數是沒有好房子甚至沒有房子住的。我們的祖輩父輩吃糠咽菜,哪能談到房子的問題呢。這段時間裡,可供討論的中國建築活動,基本為零。哪怕是傳統建築的發展,也在這段時間裡,被戰火與動蕩活活折斷。到人民歷經艱辛、「當家做主」的時候,留給中國人的建築基礎,一無所有。
而1949建國以來,我國的房屋建築設計模式,總體上則大量沿襲了前蘇聯及美國傳入的「國際式」建築格局。這種格局二十世紀初發源於歐洲,之後影響全球。其特徵為結構統一明確、外觀一反傳統格局、杜絕繁複裝飾、極為重視使用功能,形體簡單方正、門窗富有規律、外觀線條整齊劃一。換言之,所謂國際式,即它沒有任何地域特徵,在任何國家都可以這個模樣:方盒子,平屋頂,橫平豎直的立麵線條,規律統一的門窗,極少或根本沒有的多餘裝飾,表情木然的外觀,乏味低調的色澤。人類終於發展出全球通用的建築模式,開創了所謂「現代建築」的新局面。
國際式建築的出現,其本身,無疑是一個人類建築史上的創舉。如今我們城市裡看到的很多房子,都是它的各種衍生產品。二戰後,它很快成為瀰漫全球的建築設計模式,直至今日,還在繼續深化擴發。而當初傳入中國的國際式,又主要受蘇聯老大哥的影響,也是這位大哥已然消化過的食物。在我們飢餓得無以復加、根本無力選擇食物時,蘇聯的建築體系彷彿只能是我們的榜樣。原本當時的口號是「社會主義內容,民族形式」,但最終,還是淹沒在社會主義內容中。所謂的民族形式,則歷經反覆折騰,陷入廣受詬病之尷尬,徹底淪為復古風和一廂情願式的粗暴大屋面。
一個或幾個國際式建築,是現代化的表現;而一個城市裡出現一大堆這樣的建築,顯然就十分呆板無趣。國際式沒有特點對吧,沒有中國傳統氣息對吧,那就在這些房子上強行而瘋狂地加上被誤以為等同於「民族形式」的大坡屋面,這就成了災難。沒有人能夠接受我們的建築成為災難,於是坡屋面又在罵聲中拿掉了,最終,還是表示我們很現代的國際式佔了上風。
客觀說,國際式建築從人類發展角度看,是一個進步。它是對傳統建造的徹底更新,是對城市人口劇增導致大規模建設的有效回應。它是建築標準化的前世今生。為了更快、更高效、更完善、更相同、更省力地修建房屋,只能把建築物造得盡量規範化,標準化,同一化。在此前提下,建設周期、建築材料、施工技能、建築設計乃至建築管理、使用,都會得以快速高效,總之就是快。我們沒辦法想像用木頭去修建幾百萬人的城市,那也會是災難,不是嗎。在技術成熟後,現代房子的修建進程比之古代近代房屋,堪稱飛速。在某個多快好省的年代,如此多快好省的建造體系,當然非常適合躍進式的城市膨脹式發展和大量建築需求。而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人們也更願意大量性地選擇這樣的建造模式,因為它們實在太好做、太好修、太好懂、太好用了,更何況,它們可以令中國人在短時間內即取得可見的實際成果,享受相當的便利,創造更多的價值。從這一層意思說,這種房屋建築的模式,實在能夠PK掉很多想法奇特、結構異端、用材費事的房子了。
任何進步都是雙刃劍。國際式建築格局,是導致建築物個個相似的重要前提,如果不加思索地沿用和推廣,只會發展為另一個極端,即建築們毫無表情、千篇一律、缺少動人的細節、毫無文化感與歷史感,從而喪失美感、喪失認同、喪失創新,最終,也就喪失建築本應有之的靈魂。
在太多的西方科幻片中,我們看到未來的城市像一部部了無生趣的巨大冰冷機器,漠然,同一,整齊,重複,繁雜,共同造就一種令人絕望的寒冷。在押井守著名的科幻「攻殼機動隊」中,整個都市密密麻麻地雲集起那一幢幢高不可攀的機器化建築,各部又盤根交織,錯綜龐雜,成為一叢叢上不知何其高,下不知何其深的大型末世都市構築物,飛鳥旋旋而無法飛至其頂,彷彿空氣都只能在其間喑啞無語,令人嘆為觀止。在我看來,這無疑是導演對現代化都市的深深詰問與諷刺。也許,只有抹殺一切差別,才能贏來最大限度的高效?試問無限高效之後,人類又將如何?此番場景,想必將令很多人無限興奮與謳歌,也將令無數人深深憂慮。而最令你我悲涼的,莫過於,在一部部巨大而冰涼的城市機器中,只可能存在同樣漠然與無動於衷的超級現代人,他們將行走於石材與機器構築的叢林中,人與人,人與建築,人與城市,終將不復有任何交流,也不再需要交流。問題是,我們是否真的需要,把我們自己的棲居之所變為如此同一麻木的巨大機械型工事,同時拋棄差異、拒絕個性、喪失自我,以獲得生產生活的無上快捷與高效?
好吧,讓我們還是認為那只是末世的誇張表達,讓我們除卻上述悲涼的末世場景,回到現在。而今之事實是,全世界除了極個別的城市,大部分城市形象正在趨同,這是全球化的格局和趨勢。從空中看下去,很多城市是一樣的。清晨,如果我們在中國大部分城市的賓館裡醒來,窗外的景色都有可能極為雷同,之所以這樣,實在得益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國際式建築模式。我想我們現如今需要做的,是不斷思考建築設計如何在客觀進步的結構體系下,因地制宜地保存特別的建築文化和傳統藝術,而絕非反對整個全球化。越來越多的城市甚至是中國城市們,也開始在洶湧的全球趨同浪潮中,找尋自己的特殊和不同,希望自己與別的城市產生差別性,所以它們陸陸續續地開始挖掘本地文脈,並迫切地公諸於眾。總體來看,我覺得這是好事,儘管它們中間,也有很多屬跟風和噱頭,但好在,畢竟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無條件地、被動地失去本應有之的個性和特徵。在這一點上,台灣建築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樣本,儘管建築基因、建築成長的路徑相去甚遠,但這內中,仍然存在很多學習、研究、借鑒與嘗試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國際式房屋是適合中國的,沒錢沒技術,人們還要搞建設。但是,在倉促成型、以快為主的社會發展模式中,這種格局的發展一直延續,以至於越走越偏,越走越遠。若用一句話概括,那麼可以這樣說,自1949以後,中國建築的發展,是西方建築在中國的再生史,模仿史,學習史,外加曲解史。這是中國建築無法不承認的深刻烙印,從中國建築出生那一刻,已然深入血肉。它好也罷壞也罷,悲劇也好喜劇也好,始終是我們無法逃脫的現實。今天,在中國大陸很多城市,有思考有沉澱的好建築其實不在少數,但以更大數量充斥於你我城市中的,還是數不清的無法受到人們普遍認同的建築及建築群。中國建築真正的發展,其實大約只得30年。試想,用30年的時間,就要造出西方上百年經營的城市與建築,在建設數量如此龐大的前提下,其質量可以想見,會是怎樣的低劣、怎樣的差強人意、怎樣的良莠不齊。
作為一個身處其中的建築師,我同樣對中國城市建設和大部分建築不甚滿意,甚至還有怨言與藐視。但即便是在如此高速前行的建設列車中,我仍然也不斷可以看到,那些時常閃光和凝聚心血的建築,也能時常看到,那些奔走呼號式的言辭和文字。因為它們的出現,我仍然會欣喜和觸動。所以,對中國建築,我還不至於徹底悲觀。成長,總是需要代價的,不修房子,就永遠不會為它而犯愁,不是嗎。我們從一個一無所有的時代走來,形成今日的城市,其最深的弊病,莫過於快速膨脹的觀念與舉動,但或許這一切,仍存在機會去討論,去改變,但如果只是一味地詬病我們的建築,只是對其感到絕望和無言,則無疑是對整個中國建築的無知式否定,也無疑是對若干年來廣大勞動者們的忽視。只不過,我們斷不能對糟糕的現狀裝作不見,從而放棄思考和必要的努力。對中國建築建設群體來說,重要的不是用新奇怪大高來欺騙自我、迷惑民眾,而是真正地面對現實,接受這個還非常不如人意的現狀,然後花可能很長的時間去改變它。
王澍之所以獲獎,與墨西哥建築師巴拉甘一樣,最重要的,是他能夠在如此強大的趨同潮流中思考、希望同時更加努力地找回我們自己的傳統建造和地域傳承,把本土文脈同現代建築交融,同時通過身體力行,使之變為現實體。這種理念本身即是一種深刻而智慧的對抗,它無疑像一道白光,刺破瀰漫在中國城市建設中的妥協、退讓、不思改變與無所作為。也許,這對於中國建築,終將會是一個啟示錄。
2、體制與建設
體制,以及整個建設系統,無疑是造成中國城市無趣木然的最直接現實的原因,或可稱為中國特色的體制與建設系統罷。當我們任何時候談論中國城市和中國建築時,都無法、無力避開它,除非它們根本不存在。
客觀說,中國建築界儘管起步落後於世界,但也從未放棄過對建築的思索、改變和努力,也從未放棄對中國古代建築、傳統街道、傳統技藝、地域文脈與建築的關係等周邊事物的討論、呼籲和具體嘗試。我們仍然能看到,在如此突飛猛進、以快為尊的建設背景中,出現過一些令人心動、值得評價的建築或建築群。但是,它們實在無力抵抗飛速發展的社會步伐,無力抵抗全國性的大規模建造,更無力抵抗,要快、要多、要大、要高的中國式建設慾望與需求。
沒有思考和琢磨的房子,大多是不好的。沒有好的建設者的房子,大多也是不好的。體制是不容反駁和質疑的體制,體制認為要快,渴望要快,追求要快,你就得快。一人發話,全村計劃,一人布局,全村建設。具體的建設者,貌似也顯得十分無辜。而要修房子的人都沒有時間等待,又哪來太多的思考和琢磨?有句話說得實在,一個好房子,最重要的是好業主,而不是好設計。什麼人在做業主修房子?當然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和它們膨脹的發展慾望。而修建主體,最終還是落到有權有勢有錢的人手中,他們懷揣或宏偉或平庸的藍圖,手握重金,絕大多數都不懂建築,也無暇略微學習建築,其中大部分人所會的,就是要求設計者們按照他們的想法甚至程序修建房屋,程度嚴重者,已達頤指氣使之地步。我出錢,你設計,我說話,你閉嘴。在這種時候,對話是無力的,障礙的,不對等的,如果他們想要辦成某些不可理喻的事,他們就可以創造無限可能,甚至扭轉遊戲套路與規則。
在中國,建築師的地位並不高,主要在於業主方與設計方的不對等。幾乎每一個中國從業建築師,都多少會對「業主」二字感到無形壓力。他們的關係,傾近純粹的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而不是理論上的委託與被委託,更不是合作關係。在中國建築師眼中,業主近乎是折磨、煩躁、蠻橫、無知、兇狠、悲劇的集大成者,是建築師頭上永懸的達摩克里斯。大部分業主與其說不尊重設計,不如說,它們也是建設程序中比設建築師更為焦慮的被動者。「某局、某廳、某某、上頭、領導、老闆、」要XXXX,我們就得XXXX,而你們,也趕緊給我XXXX,否則就要出事,否則就要天崩地裂。而這些「上頭、領導、老闆」,最終不過是整個高速建設里,某些具有更大召喚力和話語權的執行者罷了。他們高高在上,貌似遙遠而深不可測,但當你有可能與他們同坐一室時,你會深深感到,他們竟然也是如此的焦慮而無奈,是如此的可憐,可悲,可笑,可氣,可恨以至於,可嘆。
於是,生產一線的建築工作者們,逐漸成為滾滾車輪上的塵埃。遠離象牙塔和虛無飄渺的理論,什麼建築未來,什麼建築理想,什麼建築之心,統統是有錢有閑的奢侈品。是的,對他們來說,駕車的人馬斷然是無力阻攔的,所以,更重要的是杜絕埋怨、放棄思考、服從安排、乖乖設計、埋頭製圖,在工作單位里成為設計或繪圖的機器,成為快速畫線的刀筆吏,以期在高速列車般的社會中,求得一席之地。如果作為一個建築師,你連機器的功能都無法具備,還好意思與人設計?還好意思在這裡回答一個關於中國城市的話題?那也實在太可笑了一點。對於大多數建築設計者包括我本人來說,妥協、退讓、繁瑣而不必要的解釋、某些被動式而毫無意義的勞動,長期以來都是工作的重要部分,幾乎不可避免。然而,假設你想在這樣的工作中有所突破和區別,那麼你一開始就需要認識到,作為一介建築師,始終不能脫離那一點創造的思考和努力,始終不要放棄那一點點僅剩的自尊和自知,始終要去尋找,一種理想與現實的平衡,同時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建築設計中,一不至於愧對自己,二不至於愧對使用者與大眾。否則,連抗爭的心都死了,何談怎麼去做?人之所以為奴,莫過如此。中國現階段的建築師,其實更像在無形之籠中點點生存,於我自身,直至此刻我也無法驕傲表示,我已然衝破了那層無形而強大的牢籠。我不是高人,更不是高尚的人,我與大部分建築師一般,有著不易改變的局限。我能夠慶幸的,是還好我始終知道自己是誰,亦常提醒自己聊以記之。
我見過太多太多的建築工作者,最初是那樣激情四射,那樣感染人心,最終也只是淪為,製造房屋設計圖紙以快速賺錢的行走機器。生存與理想,現實與理論,彷彿一直只是二選一的單選題。我在方案彙報中曾多次引用鄭智化的歌詞:是不是頭殼壞掉,才能活得更好?倒也時常引得眾人誤以為我在幽默的笑聲。其實那並不是在幽默,那只是對某些腦殘監督管理集團故意的揶揄、暗地的諷刺,頂多是偷偷的反抗。沒有人會以此為意,偶有過度敏感者,會報以兩聲冷冷乾笑和兇惡眼神,我自然裝作沒看見,如是而已。但事實是,也許一半以上的建築師將要回答,是的。也許這就是令我們無奈的真實,而我更願意相信,這也只是一個過程,一個無法跨越的過渡,一條達成那最終良好狀態的必經之路。
不能不提,一個彷彿已是眾望所歸的因素,那就是設計行業本身的難辭其咎。新世紀以後的12年,中國建築設計群體也隨著這個國家的飛速建設而迅猛膨脹,快速龐大得像一個國家的軍隊。各種院校爭先恐後地設立建築系及相關設計專業,大量招生,於是也向社會大量輸出整體素質偏低的設計人員。與此同時,高速發展的建設環境,也在不斷容忍和放寬對從業人員專業素養的限制與要求,甚至發展到,進入這個行業貌似不需要太多門檻,你只需要會畫線,機械式的勞動總會讓你學會如何成為一個「派得上用場」的繪圖者甚至設計者。相信我,在宏大而高快的建設浪潮中,一個會思考但不太會高效繪圖的人,一個不習慣飛快做設計的人,一個不習慣跟業主經常說謊的人,一個不習慣經常違背心意胡亂吹噓的人,可能並不適合做建築師,只適合做一個心存善意懷揣夢想的理論者。有時候很像武俠小說里那樣,一個半路出身的快刀手,卻實在好用過一打本功紮實的祖傳武者,你剛擺好架勢,人家那邊白光一現,凜冽的刀卻已到你身前,你卻不知道這是哪門子武功,居然能如此快准狠?這就是中國建築從業人員的客觀現實。
假若我們對比一下西方國家對建築從業人員的嚴苛要求,中國建築設計行業顯然十分中國特色,人們會使用很多軟體和奇技淫巧,不能拒絕加班,更會做出很炫的效果,但卻沒有時間思考,學習和培訓,更沒有時間遊歷和採風,所以大多也就失去本應具備的設計動力乃至創造能力。在數量上,中國目前建築設計從業者應該已是歷史高峰,而設計人員的整體素養又客觀偏低,加之生存壓力導致的浮躁和激進,更直接造成業主的不信任和整個建設的低質量,而這些後果又反過來影響整個設計業的成長和成熟,形成惡性循環。這樣的循環加之在整個社會浮躁、高速、最快時間出最可見成果的整體心態下,再加上施工行業、監理方、運營方的利益心,相當數量的建築最終淪為失敗產品,立在城市裡,成為我正在回答的這個提問的真實源頭。
我暫時能想到的,基本這些。這內中仍有很多紕漏,但大致原因也莫過如此。有一些確實還不夠詳盡,但我也實在擔心,這麼多文字是否是在挑戰觀者的耐心。其實一切的一切,逃不過「責任」二字。如果體制對人們深感責任之重,整個社會深感責任之重,建設、設計、施工等各個部門都以此為重,何愁城市不美,建築不良。我還是那個觀點,我們可以詬病中國建築,但無需要對其絕望和悲觀。因為只有心存希望,我們才可能像《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那樣,最終在一個雷雨之夜,打破牢籠,迎來另一番天地。
———————————————————————————————————————————
為了避免可能的誤解,後補充幾點說明:
1、由於當初是回答一個「為什麼不好」的問題,那麼我在回答的時,有切膚之痛,也有宣洩之感。看了去年年末的建築設計國際高端論壇的一些討論成果,對比這個貼,感覺自己說的還算靠譜。中國建築的問題,其實不是秘密,我只不過按自己的理解,梳理出一點文字。只是過些日子再看這貼,貌似語調倒有些沉重悲觀。一些建築學子也向我提出了他們的看法,我覺得誠實而中肯,也頗有積極之意。我的描述,特別是第二段體制與建設,我只是強調了部分業主,不代表所有。我覺得中國的業主成為這麼一個與建築師對立的群體,與成功無關,甚至與他們自己關係也不大,全是他們的德智體美勞沒有在小時候進行全面發展、成年後也沒有得到合理引導導致的。那麼這是中國教育的問題,現階段無解。整個中國目前是一個長長的過渡期,業主群乃至設計群本身,都存在很多的問題,這是一個實體上某幾面的關係,所以我覺得一個一年級生提出的「換個模式、改變業主」想法非常好。她甚至還提到了通過哲學、心理學和洗腦等方式去做出應對。這令我很高興。能在一年級就想到這些,實在可喜。我在一年級成天擔心被踢出建築系。其實,在實際的設計工作中,在目前的大量的建築師工作中,我們其實也是一直在思考與致力於,如何通過自己的水平、能力、閱歷和體驗的不斷提升,以及交流方式、態度、思路引導技巧等等,達成業主的要求,完善建築師的想法。這一切本就是一門學問,而且這個學問如果搞得好,絕對是可以是雙贏的。其實,這些也是被逼的,但如果事情能朝好的方向發展,業主滿意,設計滿足,社會認可,可別提有多好了。
2、題目所提「中國大陸的城市醜陋」不是建築學的常規定義。當然,我不得不說建築學丫就沒有什麼定義,有也大多很模糊。不過,建築學還是不會用「醜陋」概括城市。這打擊面不是太大,而是徹底否定。全盤否定的事,建築學一般不會幹。我最初學習設計時,我對設計結果的好壞優劣感到無邊恐懼,而我的啟蒙老師對我說,不要覺得自己的房子差,建築學哪有差這個詞!建築學只有好,和更好。你需要做的,就是想想,你的房子怎麼才能更好?儘管後來我發現他其實是騙我的,但十餘年來這番話還在一直激勵我,令我在最差的日子裡也沒有退出。那麼面對所謂的「醜陋」,我也不得不表示一下對恩師的尊重。如下:
所謂的大陸「城市醜陋」,應該是相對綜合性更好的城市而言。比如歷史保留、文脈傳承、現代城市空間及設施、以及它們之間的融匯、交織、層疊等等。概念上講,城市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包含了建築實體、環境實體、交通實體、以及時間、空間和諸多人類活動,更有相應的城市文化。城市的概念不可與單體建築的實物性等量齊觀,所以,我們也不太可能用「醜陋」或「不好看」去描繪一個或多個城市,我們頂多可以說這個城市的某些建築物比較丑,或者他們的組合方式比較丑,比較雜亂無序。綜上,與其定義城市為醜陋,不如說城市的系統化程度不足、城市現代化完善程度不高、處理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明之間的關係不當、建設程度欠佳,城市建築物實景效果較差,等等,最終,我們的城市空間尚不理想。所以我上述的回答並非已然默認大陸城市「醜陋」,而是討論其為何不理想。
3、「共產美學」不知是什麼詞,可能是自造。比較適合在論文題目中出現。如果說城市建築、城市空間的不理想可以被認為與體制有關,這倒說得過去。但體制本身不會催生美學。體制和國家能催生的,只是社會審美的畸變和審美的異化,以及畸變和異化形成的習慣型審美舉動。所以,我不認為有什麼共產美學可言。
4、意識形態的變遷,與城市建設關係密切。本來意識形態就很寬泛,再則城市從物的角度,是由交通、景觀、各種活動空間、各功能建築實體及建築群體組成,而建築本就是不同時代意識形態的表徵。還有,意識形態由上而下,更會影響建設模式和規律。從這層意義說,意識形態與城市的不理想,有且有大關係。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與我2017年12月16日晚19:30的Live非建築專業,如何學習並從事建築設計?
建築商要求效益、實用、工期,以外立面要求雖然有的說要漂亮要現代化,但真正對於什麼樣算是現代化,大多數要求不會太過細
正常應該對建築立面負責的應該是設計師。我接觸的建築設計一般來說總是先有效果圖,再有平立面方案,然後是施工圖,而且一般畫效果圖的和做施工圖的都不是同一個人,這是前題。一個效果圖出來正常來說還是不錯的,雖然也不是說多有特點,但一般來說(不算及個別現象)從體形啊感觀啊色彩啊都算過得去;但是!從效果圖之後再做方案,因為做效果圖的時候還沒有平面方案呢,所以都是從美觀上考慮的,比例了常常都是失調的,與其說是建築設計,不如說是美術作業,但是方案從平面的功能布局上考慮,一定要實用好用,常有效果圖上細長的小窗6個7個,做到平面上只能做2到3個,不然窗就會變得太小,而且也沒有人家效果圖上那種細長的效果,於是看起來就很土了,但是效果圖甲方又認證了,於是一般不是自己的職責範圍,也不能改,而且自己出的圖紙不用拿去施工,所以細節問題可以留給施工圖的人去處理,所以一般都是差不多就行。於是就這樣交給畫施工圖的,畫施工圖的拿來什麼條件就用什麼條件,因為都是甲方認證過的平面和效果圖,不是自己做方案是沒有權利改的,於是只能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把不合理的、違反規範等問題處理了,美觀問題基本很難過多考慮,於是常常會發現,效果圖和建起來的建築有非常大的差距
總的來說,一個建築要分給三層人去設計,一種只考慮圖面的美觀不考慮實際,一種只考慮實用而無視美觀,所以一個本來可以有85分的外立面,做出來可能還不到60分也是常常有的事,再加上有的甲方的要求本來就不倫不類,就更是不土不洋了
順路舉個實例,我當年做過一個綜合樓,當時效果圖是別人畫的,方案和施工圖都是我,那效果圖,照型也還獨特,感覺很漂亮,一共四層,做方案那會我是非常用心的讓我的圖紙可以達到效果圖的效果,但是還是達不到,大約也就能做個80%的樣子吧。然後做施工圖的時候,甲方說我們不要四層了,要三層,效果圖不變,於是我改成三層,一個四層的建築,一個小了1/4,你想想一個體形很好的姑娘一個少1/4的身高,胖瘦還不變,那會是個什麼樣子,於是,出施工圖的時候,就是個矮趴趴的小樓。沒出一月,甲方回來說要改,說要改成五層,依然是效果圖不變(他們在玩我,一定是的),然後我又改方案,那感覺就像一個30多的人穿個蘿莉裝。後來建成後我去看了,細部都是和效果圖一樣的,但是完全沒有那個樣子
別說建築師不負責任,總體來說我們就是個畫圖的,畫效果圖的就想把活先定下來,怎麼漂亮怎麼來,至於之後能不能做得出來也不是他們的事,而做一個項目能拿到手的錢真的不多,於是只能以量取勝,所以能思考的時間也不多,真正的方案公司相對的還是對方案用心的程度好像是比設計院要高的,主要的原因是人家方案公司要的方案費那是設計院設計費的幾倍了,必竟都是要生活的
我覺得這是建築不好看的原因之一,應該也還有很多人文和政治的原因吧
題主所說的內地絕大部分建築「風格的單調統一」是不確切的。既然你說到巴黎,巴黎老城滿眼都是奧斯曼改造後的街道;我國古代,同一文化地區建築風格也是十分類似,這些難道不是單調統一?之所以這兩者你不覺得單調統一,那是因為它們的風格對你來說是新鮮的,是某種程度上異域風情的,正如我國單調統一的建築在外國人眼裡簡直就是太不可思議了一樣。
然而我知道題主真正想要問些什麼。拋開「風格」這個模稜兩可的辭彙,你說的是一種單調統一的觀感和體驗,你看到的是建築,但問題本身波及到了城市和社會層面。從這個角度說,巴黎、波士頓確實異常豐富,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內地絕大多數的建築的單調統一」。
是什麼原因呢?這真是一個太大太大並且可能就是無解的問題,如果我能在此答案中列出1、2、3,則必然有人能列出4、5、6。我們內地的當代建築,或者引申為建成環境,本身已經成為了一個巨大裝置藝術,可以從各個角度來進行解讀了。
我想從我自身的一次經歷來說一下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2011年夏天最熱的時候,我和我的好兄弟一起騎自行車從上海出發,做了一次長途旅行,終點成都,歷時19天。從出發當天開始,我們就開始了一堂生動活潑的國情教育,所見所聞皆是新奇,關於建築,關於城市。
第一天由於爆胎,沒出上海,停在了上海邊緣一個叫西岑鎮的地方。借宿酒家,房間如同我住過最老式的國營招待所。晚上氣溫稍降,出門覓食,只見鎮上髒兮兮的水泥路上老頭老太太悠然自得的散步,那好像是一種記憶深處80年代社會主義大院職工般的主人翁感覺。早晨6點起床,隔壁的早餐鋪子已經準備就緒,在暑熱未起之前,為過往顧客準備好熱粥和包子。這個小鎮,如果在我的工作中作為場地現狀出現,則一定毫無保留的理由和建築學上的價值,逃不掉全部拆光的命運。然而我看到的卻是生氣勃勃的新鮮與近在咫尺的陌生。
第五天到達安慶。從長安南岸大渡口上輪渡,過江抵達市區。我本以為安慶又是一個和中國無數不幹沒落的內地城市一樣,是一個辟了新區修了大路引了產業編造文化大幹快上的地方,結果沒想到,以上這些我在安慶幾乎都沒看到。我十分困惑,一個長江邊的前省會城市,卻滿眼2000年以前的老建築,好像這個城市是一夜之間建成的,然後再也不動一磚一瓦。這也讓我思考,看不到修路架橋,看不到熱火朝天的房地產開發,反倒是稀奇了?
第九天到達武漢。專程去看長江大橋。橋頭堡里壁畫、標語、無精打採的工作人員,年代感的門票,破損的窗玻璃,直接構成了時光機器,將我一路送回我還沒出生的年代,震撼。今天我們在知乎上討論中國蘇式現代主義的濫觴,殊不知這些僅僅幾十年前的東西現在也是蹤跡難尋了。如果說武漢這個城市是不單調不統一的話,這些碩果僅存的偉光正建築恐怕要佔一席之地。
在到達重慶地界後,開始不停的翻山。兩山之間兩條國道交匯的地方,出現一個縣城叫大竹。國道兩側有些停車吃飯加水調動平衡之類的店,無甚稀奇。然而一個路口過後,宏偉的大竹1號,大竹豪園們出現了。那個場景拍下來掛牆上就是藝術,文字闡釋一下就是論文。至於說開發商哪裡來的自信還是大竹存在什麼秘密的產業人口,我也不想知道了。大竹是一個令人驚奇的地方。
旅程結束,當我再去回味這個過程並試著回答知乎上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前面所說的豐富和單調又變的難以捉摸了。
單調嗎?不僅不單調,而且比在國外旅行還要豐富的多。從國際大都市到邊緣小鎮,從沒落地區中心城市到山裡大搞房地產開發的縣城,從社會主義大橋到資本主義住宅,從三線建設隱秘的工廠到路邊一切為司機服務的店鋪。。。。而這一切,竟然都是在一個以集權和大一統著稱的國家裡發生的。
豐富嗎?全部旅程所見到的建成環境,都不超過60年的歷史。不僅建成環境本身不夠厚重,其承載的信息更是單調無比,無非是傳統鄉鎮的潰敗,現代都市的冒進,和編造附會的歷史文化。和歐洲城市相比,這一切並不能帶給我們精緻、優雅、懷古的體驗。
最後想說,題主的問題很大,正如我們的國家很大。一個運動,一道命令,就可能抹殺所有的多樣性,而當那些曾經千城一面的時代遺存進入歷史,自發生長,呈現出豐富的細節和滿載的信息時候,另一波塑造千城一面的力量又會再次來襲,將它們毫不留情的摧毀。
我們可能真正需要的並非高超的設計,而是對時間的尊重。由於美與丑是一個較為主觀的問題。樓主可以自問為什麼覺得中國大陸的城市都很醜。
步驟1:百度或google中國大陸城市的數量。
步驟2:在紙上寫下去過的中國大陸的城市名稱。
步驟3:用任何繪圖軟體在中國地圖上給你去過的中國大陸城市的區位打上點。
步驟4:目測去過的城市是否局限在某一片地域內。
步驟5:如果哪都點到了,還覺得中國大陸的城市「都」很醜陋,請給這個答案點上沒有幫助。
希望知乎不只是一個解答問題的地方,還是一個自我發現,開心互動,歡樂提高的地方。
一個原因肯定是環境因素,舉例:前陣子我們極力說服一個領導不要給他們的辦公樓考慮玻璃幕牆,結果對方一再堅持,結果半個月就要清潔一回,否則就有厚厚的一層灰塵,在西北城市尤為明顯。
一個原因是規劃因素,如今每個城市的建築外立面顏色都要由規劃局批准、建築高度、外牆材質都要審批認可,先不考慮那些「爺」們的理想是什麼,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毫無特點,城東一片死灰、城南一片赭石色,還有類似步行街統一牌匾材質、顏色的報道等等
再有的原因還是人為因素,設計的再好,領導拍腦門就改,這就不說了
最後當然還是人民群眾的素質問題,總之原因很多。政治因素。
現在城市規劃都是初中文化的領導大筆一揮就決定的事。在小縣城尤其明顯。
您提到了好幾個問題。得長篇的回答了。
先反問一個問題,您覺得什麼樣的城市才不是同質化的?或者說什麼時期?
城市的面貌是地理(氣候也算地理)、社會、文化、技術等多方面決定的。所以大的來說,中國差不多有南北(大尺度的)、西北、華南的差異,再加上民族、文化的差異。相距不遠的城市、地理差不多,文化習俗也差不多,本來就類似。
古時候全國不也都是民居粉牆黛瓦、官式建築雕樑畫棟嗎?
其實,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以下幾點
1.臟;
2.空氣能見度低,有幾天刮大風,我們這能見度飆升,感覺城市真的漂亮多了;
3.那種密密麻麻的小長方形瓷磚都用爛了。
你抄我,我抄他,抄來抄去當然都一個樣。
設計時間短,甲方天天催屁股後面要圖,不抄怎麼辦。
甲方沒啥見識:我就要XXX那樣的!我看XXX就挺好的!
步子跨太大,容易扯到蛋。當下就是已經被扯疼了的中國建築行業。
最核心的原因,太窮。現在慢慢富裕起來的很多地方,已經越來越美了。關鍵是,你有發現美的那雙眼睛嗎?你會為這美麗加上自己的色彩嗎?
工業化的初期發展對趨同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加上大多數城市的起點是零,或者是劫後餘生,具有傳統意象的建築本身就少,僅存的也在追求快速工業化的時代找不到適當表達,就比如說現在一個具有特色建築的鄉村有人要蓋新房子,請問他是會蓋水泥房,還是蓋一個木頭房子?
這裡要說的,其實和宏觀的什麼大背景沒有關係,什麼政治經濟文化不談,談的是每一個個體在遇上這樣的情形時的個人選擇,這裡提幾個問題:
第一個,你願意住木結構夯土牆的房子還是鋼筋混凝土的房子?
第二個,你願意住老老實實的房子還是看起來狂拽酷炫的房子?
第三個,你願意為在房子上雕梁畫柱,或者歐式浮雕花錢嗎?
第四個,你現在是領導,新中國剛建立,面對滿目瘡痍的城市,你有一筆錢,你會選擇按原來的古城樣式重建一個木結構的充滿中國風的城市,保持自然經濟的持續穩定,還是利用這個機會開啟這個城市的工業化,建造鋼筋混凝土的房子,以帶動城市工業化的發展?
第五個,現在你是領導,在預算有限的前提下,你願意每一幢建築找不同的設計師,感受不同的建築體驗,還是將一個方案反覆使用,以期成本最低?
.......
其實面對每一個選擇,你其實都是有猶豫的,原因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這樣的猶豫,就正好證明了,你對所謂追求美,沒有特別大的熱情。
所以很多時候,這樣的所謂千城一面,醜陋的城市,正是一個個紮實在生活的人的選擇。而這種大多數的個人選擇其實都是每個人,領導也好,百姓也好,他們內心對生活需求的表達。
但是!
中國的很多普通建築其實很多都是很有意思的,最土的都有一定的內在邏輯,這件事最有趣。
就比如
醜陋,普通,千篇一律。
但是,在這個醜陋的建築有意思
比如你看到的這個大樓梯井,其實相當於脫離建築之外的一個獨立系統,而這個系統將每家每戶的家庭都聯繫起來,上樓下樓的都要經過每個人家門口那一些被自己圈進來的走道的公共空間,這樣曖昧的空間,是追求和諧鄰里生活的一種表達。
土,丑,亂,臟
同樣也是我在路上隨手拍的,但也有自己的邏輯
被所有答案廣泛詬病的中國人的素質低下,髒亂,這張圖應該算一個表達。
但是,
因為這些隨意的挑出,建築的立面實實在在的被豐富了,形成了凹凸的關係,而在住宅內部,因為一個一米的挑出能晒衣服放雜物,又拓寬了內部陽台的實際面積,實在是很有用。
當你在說很多建築醜陋的時候,同時,這些建築的使用者卻是在扎紮實實的過一種生活。
「美的反義詞不是醜陋,是空」
這些建築,作為生活的承載者,以單調,冰冷,實用,大量的出現,在中國人的生活里,被賦予新的用途,新的立面,這樣的生活里改造是沒有醜陋的,因為以人為出發點的改造都是有自在的邏輯,他們自在的活出了一種生活的狀態,而這樣的狀態實在不應該被評判。但是,這些建築,這些改造後的建築就不無聊了。
原先最簡單直白,為了生活的選擇,在這裡,又被生活改變。
多有趣
而說的最多的千篇一律,沒有中國味,其實,這些論調在這些建築面前都顯得單薄。
因為建築真的沒那麼重要,徽州的白牆黛瓦不是中國味,福建的土樓不是中國味,蘇州的園林,北京的宮殿不是中國味
真正的中國味,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紮實的生活,向公共的空間里圈出一塊地方自己用,這樣的曖昧空間有中國味。在道路兩旁花壇中間種菜自己吃,這樣的農田有中國味。在一片難得的空地上大媽們相約聊天跳舞,這樣被使用的空地有中國味。
中國味嘛,不是中國的樣子,是嘗起來的味道,生活出來的點滴呀。
引用一段,然後推薦原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663200102e0id.html
自從上世紀90年代爆發新建築浪潮以來,庸俗象徵主義的趣味就操縱城市建築設計,並製造出各種惡俗的具象建築,由此形成古怪的建築丑學浪潮。台灣設計
師李祖原,一位被媒體讚譽為以「具象設計,微物放大」的手法、打造「講中國語言的世界級建築」的「大師級人物」,在此間扮演了一個頗具諷刺意味的角色。李祖原的戲劇性在於,一面在台灣推出高雄85大樓、中台禪寺、台北101大樓等上乘之作,足以表達設計師的良好素養,一面卻在中國大陸推出瀋陽民營企
業大樓和北京盤古大觀等低劣作品,此兩件榮登中國最醜陋的十大建築之列,而瀋陽方圓大廈還先後入列英國《衛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旗下網站的
世界最丑建築排行榜。這是設計師在中國語境中發生自我分裂的樣本。
偶然上知乎,題主的問題也是我很久的疑慮。從大學開始讀書到現在輾轉從設計院到甲方,還是沒有得到一個標準的答案。
很有幸有幾次出國經歷,去過幾個大城市。一方面是從業者對於建築的態度,一方面是從事設計者在建建築,造城市這一過程中的權利。
第一 我們的城市迷戀巨型建築。從開放商拿地到設計院參與,設計用地動輒上萬平米,建築尺度動輒幾萬平米,如此大的巨型建築設計,不論從設計方到策劃者,都不足以完全把握和認識,更不要說設計以及設計中的諸多細節考慮。更何況我們的設計周期之短,對於建築的虛妄更是外國不存在的。
第二 我們的建築投資建造者並非為自己使用而建造,大多的開放商以建築為商品。如果你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為自己的宅做設計,自然會從自己的生活出發,自身的需求出發。
第三 土地所有制度。為什麼我們不得不做集合住宅,我和老朋友曾數次討論過這個問題,我們的土地不夠么?並非如此,日本一座小島,人口密度更大,為什麼並非我們這樣大興集合住宅。那麼建築丑,城市丑,交通不便,這些問題都有解釋。
另外,題外話。如果我們這樣不負責的蓋下去,難道今天的城市等到50年後,全部拆掉重建么。也許某一天我們作為建築師是該向城市道歉。
我覺得有三個關鍵因素:文化斷層、計劃經濟、功利先導。樓主所說的共產美學、意識形態變遷這兩個因素,雜糅在這三個因素裡面了。
一、文化斷層
歷經改朝換代,再經歷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中國人在審美方面發生了一系列複雜的變化,文化根基也被動搖了。傳統的中國建築風格不會被認為是唯一的選擇,而西化傾向更加嚴重。
東京等城市的傳統建築之所以保存很好,是因為日本人從來不認為他們的以前是錯的。而我們的教育,從小就開始給我們灌輸封建社會的罪惡,灌輸宗教迷信對人是有害的。那些廟在N年前也果然被拆掉了,宣揚道統的老學究們果然也被潑個大花臉遊了街了。
全球化作為一個鮮明的表徵,事實上催進了中國城市建設的國際化,但中國人的文化迷失,也是個不爭的事實。沒有認知根基的全球化,在某些層面上來說,絕對是災難。所以帝都中軸線上、天安門廣場上,會多個鳥蛋;CCTV於是就成了大褲衩……
與文化斷層相呼應的,是中國社會各階層的認知分裂。能夠決定城市建成啥樣的那撥人,與實實在在生活在這個城市中的絕大多數黎民,在「何種建築風格是妥善的」問題上,總歸是針鋒相對的。而且這種針鋒相對,往往又不僅僅是單純的審美所導致的……中國的各種糾結其實都由此而起,不只是建築風格和城市格局。
二、計劃經濟
大陸各城市現在發展的底子,大部分都是在計劃經濟占絕對主導的時候確定下來的。而計劃經濟,實是中國發展至今所有弊病的淵藪。計劃經濟時期決定了各城市的基礎,後來的各種城市發展,其實都是從這個基礎上開始的。而這個基礎大部分都是古怪的……
以北京為例。在全民一根筋只聽命於神經中樞的瘋狂年代,科學發展、嚴謹規劃等話語,只是個屁。北京要成為全中國的首都,在很多人心目中,必須是高大全強的,不但要成為政治中心,還要成為文化中心、金融中心甚至製造業中心。在國民黨時期,華北的製造業主要在天津,因為天津占港口之利。而在1950年代,北京突然決定要成為製造業中心,首鋼轟轟烈烈地開始組建。那時燕山富蘊鐵礦,天津鋼廠一向是在采燕山的礦,在計劃經濟之下,燕山鐵礦理所當然地劃給了首鋼。天津鋼廠於是苦逼地在河北灤縣又開闢了一個鐵礦,還專門鋪就了灤縣至天津的鐵路線。天津鋼廠的很多職工被迫遷往灤縣……成本核算,經濟效益,人文關懷,統統都被意識形態給抹殺了。北京也好比是一個被逼著成為全才通才的孩子,註定了以後的畸形發展道路。
北京的這個特例,在其他幾個大城市也都存在,甚至在各個省會城市都顯端倪,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所以,中國上點規模的城市,都不顧地域特色與定位考量。要建開發區,一擁而上都建了……
計劃經濟的首要目標,其實都是要達到計劃所要的結果。所以這也決定了很多建築只能批量複製,所以沒辦法考慮美學等相關的困素。而且在計劃經濟占絕對主導的時候,也正是物質稀缺的年代,實用至上,美學是個相當靠後的追求。
三、功利先導
GDP保八,這是中國全民功利化的核心。而首當其衝的,就是那些高層——地方大員、地產精英。他們正是那些決定城市面貌的人。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社會發展速度雖快,但至今仍然是在宏觀層面的發展,也就是說,高層人士能夠從宏觀層面更快地獲得政績,紅頂商人也能夠從宏觀層面更快地獲取財富。宏觀層面解決的一直是那種有沒有的問題,而深化細緻、造就普通百姓幸福感的微觀深入發展,一直滯後。
正是功利因素,導致中國的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多了高樓大廈的壓迫感,少了美感與閑適。
當今政府所強調的城鎮化發展方向,我覺得有入微、增強百姓幸福感的追求在。所以我覺得在百年之後,中國相當一部分城市,或許會有改觀吧。
憐我世人,憂患實多!雖說是一個複雜的論題但是核心的原因是天朝屬於發展中國家,一直以來大力推行的是發展經濟。於是房屋建造也需要以一個很快的速度進行。多快好省往往成為最實際、最具決定性的因素~
另外天朝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可以充分發展個性的地方,設計師不是給自己設計東西,甲方的意見經常重於天哇。不像國外,請了一個特定的建築師,建築師有相當大的權力可以堅持自己的設計思想。關於這點,密斯的范斯沃斯住宅那場官司也能說明點問題。。。
1. 在中國,不少風格創新,而且不錯的建築,都會被人詬病。
2. 建築風格單一能夠使得建築群整體上不顯得雜亂無章。
3. 人們的需求沒有重點放在風格上,而是更多地放在了實用性、開銷、建造周期上。
國人從來就沒有過上好日子
中國經濟發展 但是審美的發展不匹配
某種意義上說審美是在倒退
就是那種農村進城的感覺
在國外都是有專門的城市規劃人 專業學歷都是很高的
而且城市規劃的錢也有專門的資金 (美國的房產稅大部分就是用來改善周圍的環境)
看到這個問題真是忍不了了。誰說中國大陸的城市都很醜陋了?請定義什麼是醜陋,什麼又是美?
題主自己覺得中國大陸的城市醜陋,那麼應該問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問題中的提問方式,等於默認自己的審美評斷就是被普遍接受和認可的客觀事實了,非常不妥。
康德說:The object of satisfaction without any interest is called beautiful.[1] 從這個角度說,題主覺得中國大陸城市醜陋,是不是因為身處其中時自己的利益需求得不到滿足呢?
[1]Kant, Immanuel. Critique of the Power of Judgment. Translated by Paul Guyer and Eric Matthews. Edited by Paul Guy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1968.土地使用權就70年,搞那麼漂亮幹啥。
生活中不缺乏美,缺乏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雖然不得不說中國城市建設起步比較晚,
但是東南沿海的大城市,還是絲毫不比西方城市遜色的。
樓主,不要太自卑。
推薦閱讀:
※雍正的批條真的這樣文白夾雜的風格么?
※蘇雪林評價魯迅為小人之,以及其他作家或名人的對其負面評價恰當與否?出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