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宅在家裡,在古代通訊那麼差的情況怎麼了解天下形勢的?


1、諸葛亮的背景:他的岳母和劉表的後妻是親姐妹,都是蔡諷的女兒,蔡瑁的姐姐。這樣算下來,劉表是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諸葛亮妻子的舅舅,諸葛亮本人則是蔡家的外孫女婿。劉表是荊州長官,蔡家是襄陽望族,曹瑁是劉表親信。因此這樣算起來,諸葛亮算是半個「圈內人」。
2、諸葛亮的圈子:事實上劉備認識諸葛亮,是徐庶推薦的。另外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等人,對諸葛亮的評價也很高。「卧龍」的稱號就是司馬徽送給諸葛亮的,龐德公還讓自己的兒子娶諸葛亮的二姐為妻。可見諸葛亮當時雖然隱居草廬高卧隆中,卻是「談笑有鴻儒,來往無白丁」。和他有關係或者有交往的,不是高官,就是名士。這樣的關係放到今天也算是一個很好的政治資本。
3、諸葛亮的志向:《魏略》說,諸葛亮曾經對他的三個朋友──石韜(廣元)、徐庶(元直)、孟建(公威)說,你們從政,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朋友反問,足下呢?只有微笑,沒有回答(亮但笑而不言)。其實答案早就有了──「每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什麼人?名相。樂毅是什麼人?名將。這就再清楚不過,諸葛亮的理想,既不是稱王稱帝坐北朝南,也不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輔佐賢明,廓清四海,賓士天下,定鼎中原。
4、諸葛亮的考量:在當時諸葛亮擁有極好的背景,令人羨慕的圈子和遠大的志向,因此可以分析得出他有四個選擇:劉表,孫權,曹操和劉備。但是問選擇前三者的原因是其也是有考量的。比如當時中原士人到荊州來避難的很多,劉表卻一個都不提用,因此即使諸葛亮主動追隨劉表(這幾乎不可能),他得到重用的可也是微乎其微,再加之和劉表「沾親帶故」的關係和諸葛亮並不平庸的志向,因此不可能追隨劉表。而在曹操那邊,卻是人才濟濟,而且曹操自己也是很有才華的人,後世稱其為一代梟雄,那麼即使諸葛亮當真去了,他的才華也未必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反而會被埋沒。《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說,孟建投奔曹操時,諸葛亮就說:「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也能偶看出諸葛亮對於曹操勢力的考量。至於孫權的勢力而言,吳的重臣都是江東的氏族,他們的家都是在江東,而且利益是和他們一致的,所以才會得到重用。而即使諸葛亮投奔了孫權(這也幾乎不可能),由於孫權是比較意氣用事的,而且他沒有曹操的霸氣和膽略。還有,龐統也是東吳的,但是最終還是投靠了蜀。不得不佩服諸葛亮考量之精準。
5、諸葛亮的雲遊:諸葛亮本人是一個很喜歡旅遊的人,會動不動就出去玩個一年半載的,加之前面分析的諸葛亮的背景,圈子,志向和考量來看,他的「雲遊」實質上是去考察自己的政治市場,從而驗證或推翻自己的政治判斷,直到三顧茅廬事件成為他出山的契機。
6、《隆中對》:隆中對是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內容,隆中對中有兩個細節很值得細品。一個是「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這一句,一個是體現了劉備的對卧龍先生的尊重,另一個是劉備看人也異常精準,深諳諸葛亮的心思與想法,表意誠懇,並有了「如魚得水」的高度評價。還有一個細節是「先主曰:『善!』」這表明諸葛亮與劉備的政見已經非常相通,並且諸葛亮發表了一大通他對於時事的理解與判斷,也得到了劉備的支持。

因此,諸葛亮表現出在當時的信息條件下對於形式的絕對精準的把握在於:1、極好的政治背景;2、絕佳的名士圈子;3、明確的志向來指引他的判斷;4、深思熟慮的考量與人事分析來促成他的判斷;5、一年半載的雲遊來驗證他的判斷、對於時事的更新和他對於自己決策的更新。所謂的「了解天下形勢」事實上對於諸葛亮而言是一個包含著時事,人事和政事的現有情況以及他的相關判斷和分析的綜合體。《隆中對》則成為了他展示自己對於時事,人事,政事的綜合判斷和理解的完美舞台,而卧龍先生的傳奇則就此開幕。


劉備找了3次才找著,這也算宅在家裡呀!


他不是宅在家中。

一方面他有一個政界的朋友圈子。
另一方面他也出去雲遊。


許多名士所謂的隱居,只是等待機會而已,並不是真的與世隔絕。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怎麼會甘心,躬耕於南陽?


諸葛兄的老丈人和荊州劉表他們有關係,還有蔡瑁他們,真別以為他真是什麼平頭屁民老百姓。


推薦閱讀:

年羹堯為什麼失寵?
武則天為什麼能成為我國唯一的女皇帝?
除了三國演義這個因素外,為什麼陳慶之的名聲完全沒有趙雲大?
為什麼嘉靖皇帝把明太宗改成明成祖?

TAG:歷史 | 三國 | 諸葛亮 | 三國演義書籍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