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電影《Margin Call》的專業性?


電影很專業,許多場景值得細品
另,已根據評論區反饋更新,感謝眾多知友的分享...


==================分割線================

  • 專業場景1:Peter建模

先看圖

提問:Eric和Peter做了什麼工作?
答:他把MBS動態資產池進行了現金流回測。首先用兩年的統計數據,統計回測風險因子同資產池單個資產的現金流關係,估計參數出模型,然後把波動率水平延展了大概10%~15%,並把從上上周四到這周三風險因子的實際表現輸入到了這個新模型,觀察CDO的表現。驚訝的發現現金流的實際損失出現的頻率和程度超過Var和模型預測,尾損過大,意識到模型可能有問題。

然後就是Eric沒做成功但是Peter成功的地方,他首先把流動性衝擊對資產池的影響做了計量更正,然後把市場極端對copula相關矩陣的計量影響也做了更正,最後還把賬簿上沒有出表等待打包的MBS資產和已經打包但是還沒轉手的CDO價值做了正確的計量更正。然後發現有不少MBS資產中隱含的看跌期權按老模型估值顯示的是虛值期權,但是按新的模型測算有相當一部分都是實值期權(Red flag)。同時根據模型4,一旦市場繼續下行25%,期權行權帶來的損失會超過公司目前的市值!(註:MBS內涵一個看跌期權空頭頭寸,具體的答主下面也會提)
之所以他被裁掉的老闆Eric沒做出來,原因有兩個,第一,關鍵的流動性風險因子隱藏在殘差項里沒有被正確的描述出來,回測也無法通過統計P值顯著性測試(一般是參數的T檢驗);第二,copula矩陣用著簡單做起來難,衍生出來的統計學課題是全世界博士生每天熬更守夜在研究的問題(公益廣告:珍愛生命,遠離PHD)所以你會發現明白為什麼早在一年前,Eric,沙拉,凱文斯派西,CEO,等等一票高層雖然都已經知道MBS蘊含超大的風險,卻沒有人敢站出來說,來!我們把MBS資產清倉了!不做CDO生意了!原因就在於你雖然知道有房地產泡沫和利率上升對CDO有巨大負面影響,但你既不知道影響程度(magnitude)也不知道影響的方式(房地產到cdo市場的傳導機制)。你啥都不知道那你還站出來說那不是和股東、董事局都對著幹麼?全劇里只有工程師出身的Eric一根筋做了傻事兒,華麗被裁。而我們偉大的Peter同志MIT火箭專家出身加上運氣不錯,加班建模成功,深藏功與名。

有很多知友對風險因子模型比較有興趣,這裡展開補充下 (鳴謝@沉喧 的提醒)
對於單個資產估計信用風險是容易的,但對於一大堆資產的話就比較麻煩了,一般學校里教的是CreditRisk+模型(答主還清晰的記得自己還是小鮮肉的時候,主課老師朱波說你把CreditRisk+模型搞懂了就能在銀行風控系統橫著走。唉,被騙好慘...)
CreditRisk+模型本質上是一個實證主義的產物,他不解釋信用風險的來源,而是認為資產的波動性是一個內生本質,在時間上連續,在統計上可計量(類似於對市場風險的處理)所以它就直接把所有資產的違約率看成一個個隨機變數進行統計,然後以此來描述整體違約率的概率分布。這種方式的優點就是在運算過程中,直接把一些系統性風險,比如宏觀經濟,對違約的影響劑量進去了(因為你在運算過程中波動率,聚類分析等都是input,這個就比挨個算違約率的協方差矩陣要顯得實證的多)
所以沒錯,Peter和Eric大方向上應該都是順著這個思路來尋找風險因子的,區別是前者失敗了,後者成功了。


  • 專業場景2:為什麼不能拋?或者說拋不掉?
  • 大家先看圖

  • 第一小問:傑拉德力主馬上拋售,卻被凱文老師一口回絕,原因何在?

答:兩個原因:
1.第一個很好理解,因為報價。mbs是做市商交易制度,每一個參與者的報價都是同時報ask和bid的,只賣不買的話等於自己bid的報價就沒了。做市商玩單邊是很恐怖的事兒,市場流動性會被迅速吸干,類似於股市諺語「坐莊坐莊做成了死庄」。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於目前國內搖搖欲墜的新三板市場(好吧欣欣向榮的新三板市場)
2.影響公司聲譽,進而影響公司其他業務,比如上市承銷,財務諮詢.....這些劇中凱文斯拍戲說過了,不多提。

  • 第二小問:為什麼傑拉德要問風控官沙拉,資產價值能計量到多少?

看對話

答:傑拉德關注資產價值主要是想確認公司的資產端不會因為這幾天市場的糟糕情形而發生大規模減記

主要是會計方面:在金融危機前,根據IAS39國際會計準則對於金融資產的計量採用MTM公允價值計量的原則,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做市商可以通過MBS價值的高標價膨脹自己的資產負債表,而膨脹的資產負債表又鼓勵他們用更大的槓桿來購買更多的MBS資產,這是一個危險的正反饋過程,會迅速地形成泡沫。
在極端情況下,比如說叫交易部瘋狂出逃。會在很短的時間內造成MBS資產價格大幅度下跌,那你資產負債表的左邊和右下邊都在縮水,右上邊卻不動,媒體往往叫「失血」(bleeding),會嚴重影響公司股東信心,甚至可能導致破產。


  • 第三小問:為什麼沙拉的第一個回答是why are they still on the books?

答:翻譯有誤,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為什麼這批mbs資產還會在我們的資產負債表上?
一般而言,資產證券化的一個關鍵步驟是吧mbs資產裝入spv,也就是出表。很明顯公司廣泛採用了動態資產池結構,即所有mbs資產照理說都是spv里的,發行方不會在會計上確認它。所以沙拉作為首席風控官,他日常工作里從沒說過要把這一部分資產的價值進行計量(因為它們都不在賬上),所以作為思維慣性,她覺得資產都不在我負債表上,是表外的,那我為什麼還計量它?
那麼現在,流動性大幅度下降,作為計量價值的前提,交易,變得非常稀薄,定價模型又是面向歷史的,自然而然就很困難。

  • 第四小問:為什麼沒人願意買是個嚴重問題?

答,之前提過,如果沒有人願意持有這項MBS,這群資產就砸在發行人手裡,出不了表,即使強行裝入spv,只要沒人來購買(也就是過手)那就只能確認這批資產,同時確認背後的負債。那麼如果發生大規模減記,就會發生第一小問中的失血問題。傑拉德深知其中利害,直呼fxck me,而且為了免於走漏風聲,支開了交易組的3人。

  • 第五小問:為什麼光是資產的計量就要用時好幾個月?

答:這個設計到會計知識,會計準則規定,對在市場上公開交易的資產統統按公允價格計量,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

但當流動性極度缺乏的時候,市場上沒有成交價,只有求售單。資產又必須按照公允價值計量,而公允價值計量的基礎又是存在交易。這就是個死循環,因為沒人買你的CDO,所以你需要在會計上確認資產的公允價值,因為你要確認資產的公允價值,你需要有人買你的CDO......那怎麼辦呢?我總不能讓會計標零吧?於是就等交易!等幾周,幾個月總會有的!或者我做內在價值計量,用基準利率加上信用風險息差來給你的沒有交易的CDO估個價,但這裡估計名義現金流又是個問題。
這就是為什麼沙拉說在不流動的市場里我估值困難,要block by block的原因,因為你要對資產池裡所有單項資產全估計一遍現金流,然後做一個影子評級,最後折現來估值。。。。。。天啦嚕,想想都覺得好多

專業場景3、支開風控交易3人組以後,傑拉德的決議
大家還是先看圖

本來這一場景我沒截圖,後來看評論區里很多人問資產池協方差矩陣和copula模型什麼的,乾脆就補充一下
這一場景里最有代表性的對話就是COO傑拉德那句接地氣又切中肯綮的那句「一加一再也不等於二了?」
是這樣的,在CDO的資產池裡,最重要的風險因子子項就是單項資產和單項資產之間的相關度。定量分析中一般採用統計分析,得到單因子高斯copula矩陣,然後求解。原理是下面這個方程式(原諒,我用不來知乎的公示插入器)
(CDO的名義現金流)/(無風險利率+信用利差)=(CDO經過風險調整的現金流)/無風險利率

計算機都有現成的程序,跑完就可以計量出資產的價值

這個copula模型有一個比較大的爭議,就是他假設資產和資產的相關度(p)是時間平穩的,也就是靜態的

客觀公允的說,這個假設有他的實際意義,首先計算簡單,而越簡單的模型越容易被更多的人檢查,錯誤率低,第二,這個假設是物理自平衡的,也就是說當裡面的資產在某個極端情況下都往一個方向偏移的時候,有自我回復平衡的趨勢

但是當市場極端(acute)的時候,copula矩陣描述的情況可能是和實際情況出入很大。注意,MBS,CDO的定價強烈依賴copula方陣,所以容易出現錯估等問題

那為什麼講1+1不再等於2呢?這是因為在COO眼裡是這樣的:CDO的定價的方程式咱看不懂,大道理我知道:把所有資產的現值加起來,扣除copula方陣告訴我的相關性懲罰,不就是資產池的價值么?但是現在peter很明確地指出(而不是像沙拉啊,凱文斯拍戲啊之類的人只是強烈地「暗示」)你的copula方陣有問題,計算出的懲罰連帶也有問題。這還不算,我還把新的估計相關度的方法計算出來了,你資產的真實價值是負的,還負不少....完了,我必須給老大打個電話!

所以劇中你會發現,當沙主任(就是在囧叔daily show里的那個喜劇演員,他在劇中演一個合規總經理)說話的時候,傑拉德excuse me跑出去,就是給CEO大佬打電話去了。

  • 專業場景4、執行委員會會議
  • 第一小問:董事長為什麼只和一個人握了手?那個人究竟是誰啊?

答:因為那個人是獨立董事,代表中小股東利益,具有非常特殊的法律地位,獨立董事本身不是公司的股東,也不是僱員,但是如果公司有重大或緊急決策時他必須在場。半夜把這個人物(人家不是公司的正式僱員,也不是股東)請過來在美國是一件非常失禮的事兒,所以導演特別給了董事長一個握手致歉的鏡頭。

  • 第二小問:Peter向董事長解釋的風險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答:理解這個問題需要對MBS業務有相當的了解,而普通觀眾可能連MBS是什麼都不知道,那怎麼讓觀眾理解劇情呢?導演採用了折中手法,即讓peter說專業術語,董事長用接地氣的漢語再重新解釋一遍,那麼,究竟peter說得事情是怎麼回事兒呢,這裡簡要分析下

先看對話

第一小問:這裡的槓桿率和我們平時會計學期末考試里考的那個槓桿率是一個意思嗎?
答:不完全是,會計學裡的槓桿率是一個很古老的概念,就是總資產比所有者權益的倍數,描述的是整個資產負債表的結構(典型特點是靜態,線性);這裡的槓桿率是衍生金融工具語義下的辭彙,描述的是投資成本和可變收益之間的函數關係(典型特點是非線性)

下面要分兩種情況討論了,第一種情況我們假設Peter公司做的主要是MBS類生意;第二種情況要複雜些,我們假設Peter公司做的主要是由CDS合成CDO的生意,這裡要感謝 @Mu Tian 提供的答案,寫得非常精彩,強烈推薦閱讀。

情況一:Peter公司做的主要生意是MBS類CDO

答:這裡先普及一個知識:還沒有進行真實銷售的MBS資產對持有者而言等於賣出了對應份數的看跌期權(凈空頭頭寸)。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如果受託人(就是這家公司)賬簿上有1塊錢的MBS資產等待證券化。但是還沒來得及出表MBS對應的房產抵押貸款就發生拖欠甚至違約,只值50美分了,那這50美分的損失你要承擔。因為是CDO受託人在這個過程中本質是一個信託行為,這1塊錢面值的MBS你在入表的時候資產的借方只記錄了10美分甚至是沒有確認(表外融資),但是損失卻是50美分,翻了五倍。所以對應的風險槓桿就是5倍。

至於為什麼風控沒有識別出這個5倍槓桿呢(英文叫red flag)原因就在於它平常很快就出表了,不再風控VAR統算範圍內(考過CFA或者FRM的人應該能夠回憶,VAR有個關鍵參數,時間地平線T,一般MBS出錶速度都比T要短),。所以歸根到底,peter模型最偉大的地方在於把流動性對資產的損失(同時涵蓋流動性損失,copula相關矩陣扭曲等所有風險因子)進行了準確的函數表達,算出來當市場在下降25%的時候流動性是什麼樣的,資產損失又是什麼樣的。

明白了MBS在低流動性時等於賣出一個看跌期權這個道理以後,你應該就懂為什麼對話里說,公司之前掙了很多很多錢了。簡言之,做賣空期權的寫方生意等於:當房地產上升時,公司大把掙錢,當房地產下降的時候,公司破產。

情況二:我們假設Peter公司做的主要是由CDS合成CDO的生意
答:在次貸危機之前,除了典型的MBS類交易,市場上也活躍著不少CDO資產的交易。CDO大致分為三類:現金流CLO(SPV購買商行貸款然後過手型CDO),市價CLO(資產池錨定一定抵押折扣率然後隨著資產公允價值而浮動的CDO),和合成CDO(由多份CDS凈空頭頭寸組合的CDO)
根據劇情,我們通常猜測Peter公司發行和交易的是最後一種合成CDO,因為他的典型槓桿率一般,潛在槓桿率卻很大,風控模型稍有疏忽就能釀成大禍、

以下是粘貼自 @Mu Tian 的答案

======引用他人的分割線(起)==========

........Sky講的是基於實際按揭資產的CDO會出現的情況,實際上金融危機時絕大多數CDO是基於CDS的合成CDO(只有CDS合成的CDO才能跟index掛鉤做成標準化產品,獲得流動性)。所謂合成CDO,就是arranger一邊寫CDS給兩房等金融機構,為他們的資產提供違約保護;一邊把自己手裡按揭貸款違約風險再打包加結構化,轉嫁給投資人。因為投資人並不需要立即為underlying assets付款(僅在按揭貸款違約發生時才需要付protection payment),所以CDO有很高槓桿,投資人買來的CDO的價值遠低於其對應的按揭資產價值。在電影中該投行一手發行一手做市,手裡有不少此類CDO;相當比例又可能是劣後級。一旦出現違約,CDO市場流動性迅速衰竭,砸在手裡就賠光底褲也不夠了。現實中投行為了鼓勵投資人加槓桿,還會給投資人提供貸款,一旦違約,代為支付費用;而CDO作為OTC產品,誰也說不清自己的對手方頭寸是多大。最後就算沒砸在手上,就算有SPV的隔離保護,投行依然逃不掉不能收回貸款的巨額損失。

======引用他人的分割線(完)==========

PS.上面 @茶茶 的回答中關於槓桿風險的論述有誤。部分首付制度帶來的槓桿效應僅僅針對貸款銀行(也就是MBS的發起人或者叫委託方)。而對於整個資產池拖欠或者違約的信用風險一般用PSA模擬【 感謝@underdog的評論,更正並解釋下,PSA是美國住房抵押協會對於住房抵押貸款組合違約率對時間的一個約定模型,默認的速度參數是100%,如果抵押資產預期風險高,模型使用者就把參數調高,如120%,反之亦然。注意在風險測算的時候,早償和違約都是用PSA模型測算的,也就是講風險類別是兩個,但是測算模型是一樣的,希望能再次和你交流 ^_^@underdog 】。這個測算技術相對成熟容易,屬於「我們知道我們不知道」的風險,沒有突發性。而Peter指出的槓桿來源的本質是因為流動性枯竭導致的出表困難,衍生導致本來是虛值的MBS看跌期權突然變成實值期權,承擔非常巨大的而且非常突然的當期損失,而且這個損失在之前的財務報表和風險提示中全部都沒有揭露,屬於「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同理 @Bill Zhang 同學答案中對於為什麼風控會突然無中生有搞了個大新聞也可以解釋了,之前流動性問題不大,風控利用copula矩陣來計量相關度並進一步計算在險值(VAR)是合規的。但是當流動性問題太大甚至都影響到一個動態CDO資產池的出表的時候,老的方程式就不再適用,而必須使用Peter構建的,充分計量了流動性懲罰的新方程式(相信我,這個方程式人類還做不出)

  • 專業場景4.5:為什麼凱文斯派西一句話把CEO惹毛了?

先看圖

注意這段對話,不少人把這對話簡單理解為導演在渲染華爾街從業者的貪婪和無情,而忽略了其中蘊含的法律背景

  • 第一小問:為什麼董事長之前還是溫文爾雅,凱文斯派西說了句「而且你知道你賣出的東西一文不值」後突然口氣變得強硬、威脅?

答:按照美國的消費者保護法(沒錯,在神奇的美帝,消費者保護法還能管得到金融交易),賣方在向買方兜售商品時,必須如實披露商品屬性,否則構成違法,輕則可以申請交易無效,重則涉及懲罰性賠償,構成fraud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
凱文同志一時間氣昏頭,說了句:「而且你知道你賣出的東西一文不值」。別小瞧這句話,這等於是在執委會會議上公然警告CEO說你如果銷售一個你已經完全知曉有巨大當期風險(peter的模型告知)的金融資產,卻不向客戶disclose,是一種詐騙哦!是詐騙哦!是詐騙哦!哦!
CEO同志自然也不是吃素的,人家編程不懂模型不懂法律比誰都懂:「我們以公允價格把金融資產賣給有意向的買家」。也就是說這裡的法律邏輯是說,不是講我有意隱瞞、欺詐客戶,而是我這裡是一個公開市場行為,價格由市場交易決定,資產是市場公開接受的,價格是買賣雙方公允決定的。欺詐要件不構成。
至於這個到底在司法上夠不構成欺詐?嗯,請各位百度JP摩根銀行 空格 巨額司法部罰款

  • 專業場景5:開盤後交易,交易員的「行話」解密

先看圖

  • 第一小問:為什麼你買債券還不在乎發行機構??

答:(感謝 @underdog的反饋已更正)
不在乎發行機構的原因可能性最大的是這麼種情況:交易的標的恰好是Agency MBS。也就是房地美和房利美打包並發行的MBS.這一類的標的因為有美聯儲的聯合信用擔保,違約或本金損失概率較低,信用登記次於國債高於州券和縣券,交易的主要風險因子還是流動性啊早償啊和隱含期權這一類,所以劇中的美女交易員直接說「no, not really"。證據是帥氣男主角will反問的那句"where it from?do you care",語氣反諷,暗示這個美女交易員平時專門做angency MBS,別的重來不碰

  • 第二小問:為什麼是375million這麼一個不零不整的怪數字?

答:因為它是金融工程切割出來的。這裡是一個15年到期,票面利率libor+150bps的優級證券,總發行資產1000,結構化後切割切成375 375 250三個層級,交易的恰好是375.

有問題歡迎留言

===================分割線=====================
後記:其實寫答案的初衷很簡單,就是覺得字幕組很多翻譯是有錯的,知乎上的答案感覺也都隔靴搔癢,所以手賤打了一段。寫完後也沒有人看,滿沮喪的。

大概是寫好後一周吧,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被頂到首頁里去了,然後好像就病毒了,點贊和關注度都直線上升,自己漸漸地也不好意思,畢竟第一版答案寫得很粗略,有些地方還有偏誤。遂根據知友的斧正重新編輯,還加入了些許內容,希望能夠亡羊補牢。感謝評論區的知友,感謝知乎編輯,感謝讀者。在知乎,寫得人總是比看得人更有幸福感。

至於《商海通牒margin call》電影,可能不少觀眾都被華爾街精英一絲不苟的著裝以及令人羨慕的獎金所吸引,甚至萌發投身金融界的豪情壯志。然而天底下沒有免費午餐,精英光鮮的背後也有著外人看不到痛苦和孤獨,劇中的Sam縱橫職場,連CEO都要敬他三分,生活中卻是個和狗相依為命的小老頭子,導演安排Sam去前妻家埋狗作為結尾,其中深意耐人尋味(當然啦,答主是希望大家都能家庭事業雙豐收)

後後記:今天放CPA成績,一盆冰水澆到底,真是夜裡思量千百計早起依舊磨豆腐...


9月8號update了一個劇中人物在投行部門中的關係圖在底部(不過應該沒什麼人會看= =)本文雖然只是沒什麼乾貨也不太親民的概念科普,不過也算是我在知乎第一個有質量的原創回答了,挺有紀念意義的所以還是想把它完成好。

↓ ↓ ↓ ↓ ↓ 以下是正文↓ ↓ ↓ ↓ ↓ ↓ ↓
看完這部電影然後寫讀後感是我在美國商學院念研究生的時候教授布置的作業之一,簡直是把它當作case study了。其實本片的主題還是關於金融行業存在意義的思考,從片中一開始Seth自嘲自己的工作就是敲幾個數字騙磚家還有Eric和Will關於那些造橋的那段對話都能或多或少看出作者的態度。

不過既然問題問的是專業性,那麼從0:45『開始的會議中的以下內容就差不多包括了整部電影或者說這次事件中的專業知識:

Peter: 在過去的三四年中,我們公司一直在把一系列不同信用級別的抵押貸款證券(MBS)打包成一種證券產品來出售。您應該也注意到了,我們從這種產品中獲得了巨大收益。公司每天都在大量進行這種產品的交易。

上述描述是準確的。整個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過程簡單說來就是買房的人用自己購買的房子做抵押向抵押貸款機構取得貸款,向該機構定期還款,包括本金和利息。而這些抵押貸款公司把貸款本身和投資者的還款都一併轉手賣給投行,投行將抵押貸款池中的貸款按照不同的指標分級,同級別的一捆抵押貸款當作一個證券產品出售給機構或個人投資者。下圖是CFA二級notes里截出來的,雖然比較簡陋不過對應的差不多就是打包銷售的過程。

整個資產證券化的流程這張圖還挺清楚..片中投行就是這個issuer的角色。來源:http://www.augustforecast.com/2007/11/30/global_bankers_seek_to_raid_taxpayers_over_subprime_fiasco/

順便貼個關於MBS的中文官方解釋當作參考資料好了: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

Peter: 但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公司需要花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來正確地為這些產品進行分級,這對風險管理部門來說是個挑戰——我們持有這些資產的時間比預期的要長。但關鍵的問題是,這類產品的本質就是抵押貸款,和其他情況相比,抵押貸款很容易把財務槓桿放大,放大到超過我們願意承受的範圍和交易限制,因此當前的風險預警機制無法提示真正的風險。……
。而這表示如果在我們持有這些資產的時候資產減值25%,我們的損失將超過整個公司目前的市值。

以上關於財務槓桿的描述在專業上也是準確的。抵押貸款本身帶有很高的財務槓桿——買房的時候如果首付是25%,你買的資產相當於4倍首付,那麼財務槓桿是4倍。而金融危機之前很多抵押貸款中的財務槓桿達到幾十倍甚至100倍。再加上銀行本身的財務槓桿的放大效應,總的槓桿可以被放大到上千倍。而被財務槓桿放大的不僅僅是收益,還有損失,所以在這樣的槓桿下損失超過整個公司的市值是可能的。


下面Sam和John的對話很清楚地說了未來發生的事:

Sam:在交易員每天6:30的例會上告訴他們真實的情況,因為不管怎麼樣他們最後都會知道。所以你必須給他們點大甜頭。然後,你需要在暴風雨來之前脫身。不進行任何互換交易。10:15之前拋售掉40%,11點之前清倉。要不然在午飯時間消息就會傳開,等到下午兩點,就算你運氣好,1塊錢資產也只能賣到65分。而且美聯儲會過來百般阻撓你的交易。即使我們能這麼干,真正的問題是,我們賣給誰?
John:賣給過去兩年一直和我們交易的老客戶,或者市場上隨便哪個願意買的人。
Sam:但是John,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你會毀了整個市場,好幾年。一切都完了。你在出售你明明知道一文不值的東西。
John:我們用當前的市場價賣給願意買的人,我們會存活下來!

具體清空資產的時間細節在@Bill Zhang 老師的回答和@Danny W 老師的評論里都吐槽過是不可能一上午完成的了。還有美聯儲上門查水表(為啥不是SEC?難道這是個bug?)的細節我也無法考證只能求行業中的神人了。不過Sam說的「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你會毀了整個市場,好幾年。一切都完了。」這倒是非常專業的判斷...因為已經被現實證明了。其實Sam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和他們交易過的客戶幾乎都掛了。

順便說一句這部電影關於拋售資產這個行為是否正確/正義的大討論里,我認同的John的觀點。

在@蕭瀟 老師建議下,這兩天試著自己做了一個劇中人物在投行組織架構中的分布圖。資料比我想像中的難找,最後用了網上找到的高盛的組織架構,也不知道準不準確,歡迎吐槽提意見。劇中沒提到Jared是什麼職位,只說是Head of the Division所以把他放到CIO位置上去了。做圖的時候也發現了,風險管理手下的兩個小兵再怎麼裁員也很難被合併到Sam手下,而且貌似風險管理這塊下面的人都被裁光了這樣真的大丈夫= =?!


Margin Call是我最喜歡的金融題材電影,我看了很多遍,還在我的隨筆專欄里有一篇觀後感作文:)

@Zhang Sky 答的很好,我就其中的槓桿效應做下簡單補充:

Sky講的是基於實際按揭資產的CDO會出現的情況,實際上金融危機時絕大多數CDO是基於CDS的合成CDO(只有CDS合成的CDO才能跟index掛鉤做成標準化產品,獲得流動性)。所謂合成CDO,就是arranger一邊寫CDS給兩房等金融機構,為他們的資產提供違約保護;一邊把自己手裡按揭貸款違約風險再打包加結構化,轉嫁給投資人。因為投資人並不需要立即為underlying assets付款(僅在按揭貸款違約發生時才需要付protection payment),所以CDO有很高槓桿,投資人買來的CDO的價值遠低於其對應的按揭資產價值。

在電影中該投行一手發行一手做市,手裡有不少此類CDO;相當比例又可能是劣後級。一旦出現違約,CDO市場流動性迅速衰竭,砸在手裡就賠光底褲也不夠了。

現實中投行為了鼓勵投資人加槓桿,還會給投資人提供貸款,一旦違約,代為支付費用;而CDO作為OTC產品,誰也說不清自己的投資人客戶頭寸是多大。最後就算沒砸在手上,就算有SPV的隔離保護,投行依然逃不掉不能收回貸款的巨額損失。


聲明一下,本片挺好的,不是我認為不優秀,而是@findtea 同學已經說很全面了,我就想說點別的。全文最後,有一些補充。
----------------------------------------------------------------------------------
總體來看很優秀了,勝過華爾街2等等。好話就不多說了,但也有不少瑕疵。 比如,

(1) VaR (Value at risk) 在投行中,大家都直接念"哇"(四聲),而電影居然拆開念"V-A-R",單獨拼讀。當然,不排除導演為了明確告訴外行觀眾的可能性。而且,一般每天End of Day都要由market risk 部門做壓力測試(stress test), 包括對forward volatility進行建模,以及Tail Test (針對黑天鵝事件)。但電影里,在某一晚突然被發現,感覺特別戲劇性。如果真是這樣,那風控老大嚴重失職,被開除是必然的。

(2)電影中,被裁員的market risk manager(那個原先造大橋的)和 一幫trader VP/Associate, 都report給Director(就是Kevin Spacey)。但在生活中,根據合規部門(Compliance)的要求, front office risk 和 trading是兩條business line, 不能都同時report 給 Head of Sales Trading.

(3)電影中,MBS在一天內就能平倉,但實際上這塊市場的liquidity非常不好,尤其是這種OTC產品,不可能一天就處理掉。僅憑賤價甩賣(即不計代價的unwinding)。不但馬上能引起其他counter-party的懷疑(人家也都是professional,圈子很小),而且intra-day造成的市場波動,很快會引起監管部門的處理。恐怕下午SEC(和Bloomberg的記者)就會上門的。

當然,瑕不掩瑜,其優秀之處,不僅在於展示了投行內部的工作流程,也講述了有美國特色的「辦公室政治」。

2年前看的,有些生疏,先想到這些。

-------------- 分割線,補充於9月8日 -------------

(1) 關於@findtea 」順便說一句這部電影關於拋售資產這個行為是否正確/正義的大討論里,我認同的John的觀點「..... 我贊同的,因為MBS這種複雜產品,是由許多」成熟、專業而理性」的」機構投資者「參與的,這一點也是監管政策指定的一個重要依據。「按規則和合同辦事,自負盈虧,願賭服輸」 就是一個金融行業的普遍原則。至於道德困境(Ethical dilemma) ,一般只有上電視時、去教堂里和考CFA時才會被考慮到。

(2)關於@Danny W 認為影片中原型是Deutsche Bank,我有90%把握認為是不準確的;我猜測應該是Goldman Sachs和Lehman Brothers的結合體(藝術虛構了一下)。因為當時的情況是,Goldman 和Deutsche都在賣二手車(舉個栗子),都發現問題了,怎麼辦呢?前者,提前賣出,清倉離場,然後隔岸觀火,笑看朋輩成新鬼;後者呢,趕快給二手車買了保險,這樣就對沖(hedging)了,而後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關於DB這塊,即Greg Lippmann short in CDO,已成為經典案例了,寫入Big Short那本書了。


在外商投行做過片中衍生性商品交易室sales trader位子,也回一下原作者問題:

Q1. 壓力測試是每日會做,但本片問題在於定價的公式錯誤,更精確的說是對VaR值的參數設定錯誤。如果自己及各交易對手所用的公式一樣,自然算出的價值會近似,因此才會有交易的產生。而本片的問題在於,風控主管被裁前試圖用另外方式(估計是VaR波動率的重估算)衡量MBS價值,所以得出結論是黛咪摩爾說的,「這公式被這小子解開了」,而且結果是手上持有的MBS價值被嚴重高估,所以才有下面拋售的情節。因此被裁的風控主管並沒有失職,被裁是辦公室政治的結局。

Q2. Front end 及風控的確分離,但在現實中仍可能會隸屬同一交易部門Director,只是有所謂行政及report line主管的區別,Kevin Specy 是風控主管及交易主管的老闆,但黛咪摩爾是風控長,是各個交易室配置之風控主管的report line主管。因為工作性質特殊,所以交易室風控主管是會有兩個老闆的,一個是行政上一個是業務上的。而交易主管的唯一老闆就是Kevin Specy。

Q3. 的確不容易一天賣掉,Kevin Specy也說了,要「Weeks」,要用「Big Bone」吸引交易員去賣,且本劇的假設是其他交易對手不知道這東西沒價值,如果低價買的話,還是可以一分鐘內再加價轉手賣掉賺價差(我的話就會)。我個人認為還算符合邏輯。

另外再多說一句,Simon Baker演的位置應該比較像COO, 因為後段他搭電梯是去「管理部門」評估各準備方案,在投行這通常是COO管的部門,而黛咪摩爾應是CRO風控長,才夠格當替罪羊,此外,她的角色也影射真實世界,一個非常著名的投行女高管以類似原因被裁。

這部片子應該是我個人看過最接近、最能反映真實投行交易室邏輯、風格、運作的電影了,值得一再欣賞。

By Brian Lai, still an I-Banker after years


@Zhang Sky@Mu Tian 幾位已經說的很好了,學到一大波知識。只是對Sky兄回答中的瑕疵提幾點補充:
1. 「第一,關鍵的流動性風險因子隱藏在殘差項里沒有被正確的描述出來,回測也無法通過統計P值顯著性測試(你也可以理解為R平方測試)」。就風險因子的提取,原理上應該用的是Creditrisk+那套東西。確實如答主所說copula矩陣中相關性問題是致命的。因為creditrisk+(包括後來衍生出的各種Creditrisk+變形)假設的是不同資產的風險因子之間的協方差都相等(這點你在copula中也提到了,要在時間上是平穩的),這不切合實際。不過在這裡,就我個人的理解,因子隱藏在殘差項里沒有被正確描述出來是不是就是Eric沒有對數據進行平穩化?一般來說一旦殘差是一個白雜訊我們就認為它已經沒什麼可提取的了。所以Eric在建模過程中可能沒有對數據進行足夠的平穩化。此外,一旦涉及平穩化問題,那麼很可能是時間序列方面的分析,在此,P和R^2是不一樣的。通常我們只看t顯不顯著,R^2即使很低也無妨。
2. 流動性風險最簡單的是(ask和bid之差/ask和bid之和)。一旦bid為0,流動性風險可想而知。當然,更重要的還是答主所說,做單邊太容易被懷疑,誰也不傻不是?


這個片子看了不下5遍,和Inside Job,Too Big To Fall、Arbitrage都是這段金融危機的傑出代表。Inside Job長處是馬特達蒙的磁性配音,但是紀錄片。《大而不倒》雖然以電影的形式重現了保爾森為代表的決策層處理危機的過程,但畢竟是演技而非我們認識的真實人物。《套利交易》很一般,不提也罷。本片勝在真實專業,包括我個人喜歡的音樂停止那幾句台詞和埋狗那段對白。同時赤裸裸的把部門間(風控和交易)、職員間(從Sam到peter)、管理層間和市場公司間(跳樓大甩賣)的爾虞我詐表現得淋漓精緻,是一部非常好的職場生存法則電影。
而且還有個優點是主角們都成了金錢的奴隸:Sam主導甩賣後承認需要錢而繼續工作,特別是他和公司大boss John的那段對話,Eric雖然被裁了但以顧問的形式每小時拿著超過17萬的報酬,will需要錢繼續花天酒地,男豬腳火箭科學家peter因為高報酬而加入投行,還有躲過片頭裁員整片一直討論薪酬卻片尾被裁seth,每個人都成了奴隸,對金錢充滿了渴望而對所作所為毫無羞恥。Sam出於對搞垮市場和個人名聲僅有的一點抵抗、男主peter從豪華加長車的車窗內感嘆普通人生活的艱辛這兩處體現良知的橋段最後在美元攻勢下完全消失。
還有個細節,片頭裁員當天下班後去酒吧喝酒,will吹噓時旁邊男的諂媚、崇拜的表情非常到位。大boss那句「we sell them to Willing Buyer at Fair Market Value」非常有意思,在那樣危機的環境下willing buyer和fair market value,買方不就是白痴么,但偏偏說得沒有法律漏洞。
另外,片中多處都有暗含違法或者灰色地帶的對話,如果有錄音且被公之於眾則牢獄之災難免,所以職場說話一定要審慎或者多(提防被別人或者出於保護而主動去)錄音。


要麼一起死,要麼我先跑

文/小馬鍋

金融風暴前24小時,華爾街某投行發覺危機將至,公司各層級間勾心鬥角,掙扎在利益與道德的漩渦,眾生如何抉擇?

影片開頭

人力走進辦公室開始裁員,人人自危

風險管理的頭艾力克第一個中槍,被保安禮送出公司

由於工作保密性,一出公司手機就被切斷信號

臨走時,他給自己的小弟一個U盤

告之近期正在研究這個,看起來不妙,小心

小弟彼得,芳齡28,MIT物理博士,專業研究火箭

畢業後,因為金融多金,來此投行,工作兩年

不知是被裁員風波嚇傻了,還是一如既往的敬業

他連夜加班分析數據,完善模型

無意發現過去兩周公司的資產已經觸動了風險控制的警戒線

由於槓桿過高,公司的預期損失將超過公司的市值

他連忙電話聯繫了同事,讓其把他們的頭兒也叫過來


這位同事賽斯,剛大學畢業,23歲

呆萌一枚,從頭至尾


他們的頭威爾在公司幹了10年

典型的金融男,精明老道

一看大事不妙,馬上聯繫了部門的大頭


大頭山姆在傷心,因為狗狗病了,肝癌

34年的老司機

接到電話,馬上趕回公司

意識到問題嚴重性後,聯繫其他部門的大頭兒

女高管黛米,風控官

男高管,終極大BOSS的眼前紅人

大家齊聚一堂,分析眼前危機形勢

仔細研究報告後,女風控對男高管說

我們錯了

男高管馬上回到

不,是你錯了

這兩人的眼神有貓膩

男高管不得不深夜打攪終極大BOSS

等大BOSS時三小兵來到樓頂透氣

新人問威爾去年是不是掙了250萬美元

威爾說是的不過都花完了

並算了一筆賬

250萬稅後150萬

30萬還房貸 50萬給父母 15萬車 7.5萬吃 5萬衣服 40萬存起來

剩下的主要花在妓女上


大BOSS坐直升機火速趕來

一干董事會成員亦趕來開會

會議結果

1公司的資產已成了一堆shit

2要麼賣給別人,要麼破產

會議決議明天拋售所有有毒資產

是的,你沒有聽錯,大BOSS要先跑

大BOSS能做到這個位置靠的不是智慧

而是把握音樂的旋律,這哥們是個音樂家嗎

是的,今夜無音樂

同時教訓小弟們做金融

要麼快,要麼精,要麼騙

他不想欺騙,所以跑

他一定精通三十六計

山姆不同意

1你可以賣給客戶Shit 但是你只能賣一次 而且從此以後 你的信譽為0

2 一拋售 市場很快就會知道這裡面有問題 很有可能你想賣 但最後沒人買

3 隨著拋售的進行 拋售成本會加大

4 就算拋售成功 整個市場會加速下沉 未來幾年市場會持續低迷

但是大Boss說 我不是在問你能不能 我是在問你怎麼做

大BOSS敲著桌子說 this is it!!!!

我不拋,難道等破產么

哦,對了

大BOSS說的是

以市場價格賣給想買的人

這是說話的藝術


電梯間

女風控官問男高管

你有何對策

沒有

真的沒有

沒有

別想讓我下水,否則咱倆一起玩完

他們不是在討論資產問題而是在說誰背鍋

從幾次男女對話可以看出

他們早知道會有問題

好了,大問題來了,出事了

總要有人背鍋

胳膊扭不過大腿

大BOSS親自出馬說服女風控官獨自頂鍋

於此同時新人和主管威爾去找回艾力克

防止他泄密

在一幢漂亮的大房子前

艾力克講自己造了一座橋

為人們節約了開車的時間

他原來是橋樑工程師

威爾告訴他

不用糾結,興許有人就喜歡繞遠路

臨了,你的房子真漂亮

暗示你還有房貸吧,乖乖跟我回去吧


回去路上

新人問威爾自己會不會被裁掉

威爾說:裁員都是從新人開始的,過去就好了

接下來一頓fucking normal people

普通人要房子

政客要政績

我們不過是給大家編了一個夢

現在夢醒了

大家都在享受,裝什麼無辜


回到公司

彼得問山姆拋售資產是不是正確的

山姆表示不知道

新人躲進廁所一頓大哭

碰到男高管在悠然自得的刮鬍子


上班後

山姆告訴大家公司決議

情況不妙,我們要先跑

乾的好的,鈔票大大的

雖然大家知道幹完這一票兒

自己肯定會上同業黑名單

職業生涯也終結了

一天拋售結束

山姆知道自己保住了,其他人立馬被裁

深感愧疚找大BOSS去辭職

Boss不讓他走並且說

1 金融本來就是零和遊戲 總有人要破產

2 錢只是數字 本身又有什麼價值

3 這次金融危機並只是歷史上諸多危機中的一次罷了

4 你阻止不了危機 你也許可以讓它慢一點到來 但你阻止不了 你只能適應

要麼大賺一筆,要麼橫屍街頭

山姆決定不再辭職

但不是因為Boss說得對

而是因為他缺錢

深夜

山姆回到前妻家

在門口草坪埋了狗


PS:曝一下投行中各個級別的年薪數目

開始拉仇恨

最初級的彼得和賽斯,25萬美元

交易主管威爾,250萬

大BOSS圖爾德,9千萬的分紅和年薪,身價數十億


哦,對了,帥哥彼得沒有被裁

他被升級了

聰明人自有用處

結束,散場


這個片子看了很多…很多次。前邊的大神已經從專業角度上評論了影片的專業性。

我也寫一下我看了很多遍之後比看第一遍多的感想吧……

也蠻簡單的:

1.其實大家都會覺得Johns或者Sullivan是講道理最多的人,最揭示金融工作本質的人。但在我看來其實Trader Will(特別是在車上和Seths說的話以及在Eric門前說的造橋的話)才是最接近金融工作本質的知識。我不知道大家第一次看的時候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但越看越覺得Will說的才是大實話。

2.大家第一次看的時候一定覺得Seths(Analyst)這個角色特別奇怪吧。

我也是……我一度以為這個角色就是用來闡述金融圈的工資的。最開始就說自己覺得金融市場好虛偽一幫賭徒拿幾十萬,後來解釋Will的年薪,Sam的年薪,John的年薪等等等等……

甚至一度我認為這個角色加進來是為了讓我們這些職場小兵有帶入感。。。

但後來我發現這個角色的存在,並不是為了塑造數字,而是為了塑造另一個角色和金融從業者的一大特色——無情。而塑造這個特色的角色不是別人,正是Cohen(CEO)。影片通過Will的話語塑造了Cohen(Killer)的形象,又以Sam對Cohen的爭吵來顯示出Cohen的果決無情。還讓Sara(Risk head)與Cohen互相甩鍋的電梯橋段來進一步把Cohen推的更冷更無情,再再再讓Cohen追出車庫,找到Will確認Will會做「正確的」選擇,也被Will拒絕了甚至。最後很重要的片段是Seths在洗手間與Cohen的對話。Seths是一個什麼人啊? 領導被fire了自己第一反應是我們沒事吧?我們沒事我就先走了啊……然後到處打聽工資。。。甚至舞女的工資。 不太care自己的工作。這麼一個很……Care nothing的角色,不管任何事情的角色在廁所哭了。這是全劇最明顯的哭泣,算一個小你高峰吧,然後推門遇到Cohen, 說我喜歡我的工作。 Cohen連TM呵呵都沒有說,好歹回復個interesting啊不是……就繼續掛鬍子了。。。

所以說Cohen比WILL無情比SAM無情比SARA無情比SETHS都無情。

但是最後依舊被John挑選留了下來。。。為啥呢……

因為John說,最後我們需要什麼呢?

Be First, Cohen可以因為他很冷靜無情的說「Sell them all」;

Be Smarter,所以Sullivan被留了下來沒有被開。

Or Cheat...John自己不Cheat...但是Sam/Will其實最後的交易日乾的都是Cheat...的一種吧。。。誰又說得好呢……

【最後其實Eric說造橋的那一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這段我也沒完全弄明白意義,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吧 】:)


高槓桿高收益,死的快.
精彩的地方 斬倉


這部戲裡唯一不專業的地方是Kevin Spacey這種位置的人,是不會講出這麼有良心的話的。如果他有這個良心,他爬不到這個位置。而他手下的Trader們根本不會因此而被黑名單掉。在這麼糟的環境下成功賣出這麼多貨,他們的經驗非常值錢。

能夠留在遊戲裡面玩,能夠活下來就是勝利。

2008年時的對沖基金分析員漂過……


接著樓上findtea同學的回答,解答一下她的疑問

至於具體他們原來用的是什麼模型,為什麼發現不了潛在損失,希望有高人來回答=A=。

發現不了潛在損失,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評級機構(SP,Moody『s)給那些CDO評級都很高,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一個沒有風險的事情。為什麼沒風險,簡單來說,投行把那一個pool里的資金給切割成了不同的layer,比如加州的貸款和紐約的貸款綁在一起,通過地域分散,他們認為這一個捆里的貸款同時違約的可能性太小了,所以風險被分散,而評級機構基本上是聽投行的,所以就給了高評級。然後投資人很高興的就買走了。但是沒有人想到房地產會全國坍塌,這樣不管你如何地域分散都沒用,全美帝的人民都在違約。但是在華爾街聽到風聲之前,他們又開始大規模買CDS,這東西基本上等於是違約保險,而這裡承保的就是AIG這種傻公司。在CDO還沒跨之前,CDS是很便宜的,因為違約風險越低,這東西越便宜,所以AIG以為自己是白白賺到了保費,但市場一跨,AIG就必須履行約定,於是他也撐不住了,美國政府就介入了。

具體的時間細節還有美聯儲上門查水表(為啥不是SEC?難道這是個bug?)

又重新看了一遍,這裡的確貌似不太對,按理說危機還沒爆發,不該是聯儲來管。的確應該是SEC啊……不曉得為啥……
另外,我總覺得這是影射雷曼啊,Dick Fuld和鐵絲叔演的Tuld,太像了點……


好電影,首先,角度選的好,很平常的一個通宵,映射了投行的日常工作。 電影基本寫了 金融危機前的那一晚上。 點很小,缺很大。非常接地氣。

其次,專有名詞非常多,從抵押 泡沫 mbs 到各種風險模型,cfa的我表示 有時候看單詞也要想一會。

裡面可以看出企業的 級別和階層。 老闆上面有老闆,上面還有董事會,最後ceo。 有一定參考性。

最後說一點,裡面最好玩的是 一位學火箭動力學的來 進入投行的風險控制部。 那句話說得很好, 都是計算,只是對象不同,投行的薪水還更高。 有一定諷刺的感覺。


離職了為什麼還能帶u盤出去。。


反正衣著真的是講究啊!
作為實習生,襯衫袖子捲起來,領帶松一點看起來很有幹勁
我炮哥的戧駁領三件套一看就是TomFord 我真的相信那句台詞「大概58萬買衣服」
而作為在華爾街從年輕到大腹便便的「總統」(紙牌屋的角色深入人心...)是劇中唯一一個穿的傳統背帶褲 估計他也是從一開始進去華爾街到這次金融危機,看過了街上的起起伏伏 資歷的象徵吧


史派西開會頂撞上司,讓人覺得好像他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避免公司倒閉!?


史派西的上司說I don"t see any other chioce...史派西立馬怒道what does it mean u dont have choice ??fuck you u don"t have choice...!!!


。。

希望有金融相關工作經驗的人來回答
假定 模型剛剛被內部人員發現缺陷,關鍵的vp也沒有被裁,只有利益相關緊密的核心人物知道

是否有辦法神不知鬼不覺的補救?
請大神獻計獻策


我覺得總是有一些高票數的答案不懂瞎說。J.C. Chandor導演的採訪遍大街都是,你怎麼能好意思大放厥詞?
我先把原文po上來,下面是翻譯:

The genesis of Margin Call occurred in 2005 when the film"s writer and director J.C. Chandor and some friends dabbled in New York"s red-hot real estate market. To their surprise, a bank lent them $10 million, with few questions asked, to buy a building on the edge of SoHo. The plan was to renovate the property, but they quickly found themselves in over their heads. In 2006, the godfather of one of the group -- a former investment banker whose unease about the market was growing -- told them, forcefully, they should sell. What seemed like a defeat at the time proved to be a blessing when the market collapsed.

"That was the first nugget," Chandor says. "That idea of the guy who is walking around and thinks he knows what is about to happen but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pressing the accelerator button."

The son of a former Merrill Lynch banker and visual art consultant, Chandor grew up in banker communities in New York and London, which afforded him insights into the world at the epicenter of the crisis.

Full interview by ProPublica http://www.propublica.org/articl...

簡單來說就是導演兼編劇J.C. Chandor因為貸款買樓而參與了這場金融危機,之後因為親友警告而躲過危機並大賺一筆。影片中男主角便是基於這段經歷而產生的。導演本身有著強大的投資家庭背景,所以賦予他在這部影片中對金融世界的獨到見解。

簡單來說,就是這部電影的文化絕對來源華爾街,細節和男主來自導演自己,而故事中的corporate有一部分借鑒雷曼兄弟的經歷。


潛水很久,但實在是看不慣不懂瞎說,冒充專家的。


1、一定是沒進入過股市就不愛看的。2、我喜歡,如同喜歡《華爾街》3、超級豪華的陣容,一個比一個的出場有陣勢。4、這不是真的戰爭,我們不是真的去傷害他們,很多人會破產,但那只是錢,虛構出來的東西。5、難以想像直接發行了DVD。6、還是回家多多陪陪父母,吃點好吃的,做做愛,運運動,遠離股市


我記得當初考frm時不是金程的梁老師就是李斯克推薦的 好牛的電影

今天又看了一遍,發現不專業的地方。。竟然把var念成v a r!


沒有


推薦閱讀:

在電影院看電影,如何有效制止鄰座情侶的評論和劇透,后座觀眾蹬踏椅背之類的行為,又不會導致被罵或被揍?
看了很多悲劇結尾的影視作品,如何走出鬱悶?

TAG:電影 | 投資銀行 | 金融危機 | 金融 | 利益風暴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