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化建築設計中,單純模仿古代文化中的某些原型(古代文字,圖騰等),抽取出建築造型的這個行為?

還有這種做法是否真的尊重了當地的歷史?
希望聽聽大家的看法


謝邀。當笑話看就夠了。
(多圖預警)這是家鄉的一座千年名寺:

94年地宮發掘,出土佛牙,轟動中外(當世僅存四顆)。這是當日維修寶塔時舊照:

而今:

寺前立了一座銀菩薩。注意歐巴桑與古寺中軸線盡端寶塔的高度關係。
這還不算完,塔的緊背後,人還規划了一堆金葫蘆:

放一張施工照,乃們感受下:

這麼震撼,乃們先消化下,我上個反例先:

這也是一座宋塔,不過是在上海松江。先看建築師如何回顧:

1、甬道由於城市道路與方塔基座的相對標高過低,為了體現方塔的崇高,為了強調遊人的觀塔感受,設計師有意把塔院廣場設計為下沉廣場,因此,大門與廣場的相對高差就有所增大,觀塔的效果更佳。甬道是指從北門往南進入塔院廣場的步行園路,是不斷轉換的直線下沉步道,左側有曲線形花壇,強調曲折對比,設計目的在於引導遊人的視線進入塔院廣場時只注重腳下,當抵達廣場時,豁然開朗,再抬頭仰視方塔,方塔的巍峨感油然而生。

2、塹道

塹道位於方塔園北部,是自東門,經垂花門往北,再往西進入塔院廣場,以花崗岩石砌兩壁的步道。設計意圖是為了遮擋原基地北側礙景的五層高的工房,同時塹道也有高差變化,空間也有收放,馮先生《方塔園規劃》文中解釋為「這是嘗試運用我國園林幽曠開合的處理手法」;

「不論是北入口的甬道,或是東入口的塹道,高低起落,都是為了彌補塔基過低的不足,通過甬道和塹道的標高變化以模糊遊人對塔基標高的概念。

這是宋塔全景,注意遮擋下沉廣場的圍牆:

登臨宋塔,二樓俯瞰,白牆的作用:

為更好的說明建築師的動作所在,回放一下總平面圖:

「甬道」即從北門入,過1、2,至於4,4即明代影壁,即到塔下;
「塹道」即從東門入,北折經7,至於3,3即遷來保護的清代天后宮,南臨宋塔。
6原系低洼泥塘,標高很低,正好鋪成緩坡草坪,登塔二樓見有如宋畫,抑或東山魁夷的畫的,即是它:

再回看總平,在水面之南的水尾,小橋之傍,還有一座魚亭,再望宋塔:

「踏勘時發現此處可以看到塔尖的一段倒影,故規劃中在此建水榭,並拓寬一角河面,使倒影完整,但塔不露根,避免像 『洋』 式公園中的紀念碑。」

古建築建成後年久日深,沉降幅度大於周遭,其標高低於城市道路標高,應是常識。何況現代城市天際線下,古塔已難與爭雄,故而這種欲揚先抑、自成天地的動作,一定程度上,也應成為通例。至少那種前有銀菩薩,後有金葫蘆的做法,可以休矣。且不說佛牙最初並不在東土,收在古印度的幾個小邦,後來如何求法東來,又怎樣從汴京經分封的宗室,賜在我們這裡,後來又如何湮沒或者保密的,安然至今,有多少故事可講,可以轉譯進設計里;——就說那一大四小五個金葫蘆,明明是金剛寶座塔的格局,明初才經印度僧人進貢從國外傳來,跟我們漢傳佛教有什麼相干?

三座塔依次坐落在北京,昆明,和景洪。可以看出那堆金葫蘆把自己定位到了哪裡。
換言之,——你見過新教教堂加建,堂而皇之的添入天主教、東正教,乃至飛面神教形式元素的么?

所以就當笑話看。做得好了,是低調是平穩;露出 low 了,就是笑話。
羊肉串是不妨加孜然的,但你吃的終究是羊肉,不是孜然。多吃必傻。


這個問題有幾個點。
從小往大了說:
1.抽取後的表現形式是什麼?
是像@野渡的例子中很多單純的仿古,不考慮其背後歷史意義的形式到形式的抄襲,還是像莫內歐古羅馬藝術博物館中抽取了拱圈的基本形式從新用新的材料、空間和手法表現?

我覺得後者在後現代的語境下還是充分考慮了與場地和文脈(context)的結合,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讓人感受到建築與場地、周邊的對話。因為從表現形式上看,至少要看手法用的是否恰當。

2.從不同人的立場上來看,對同一個建築也會有不同的觀點。
建築師覺得不好的東西,政府、商人、民眾不一定覺得不好。可能他們對歷史的認知,對文化的認知,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符號的基礎上。一座高塔、一幢大屋頂的建築、乃至「福祿壽」,未必對他們來說是不好的東西,可能會令他們更加印象深刻,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應。如果大眾的審美停留在這個層次上,為什麼建築師一定要做一些自己圈子裡喜歡的東西呢?

3.歷史是再演繹的歷史。
請容許我拿商業建築舉個例子,下圖是上海新天地。是一個里弄改造項目。

從歷史的角度講,新天地的房子都是歷史上真實的存在。它比新的符號化的歷史更加接近真實的歷史。但是即使是新天地這樣的古建築改造項目,也不能避免對歷史的演繹。比如建築師絕對不會把倒馬桶的場景展現給你看,以下才是真正的里弄生活。

建築師想給大家看的,是一種經過後現代或者商業邏輯閹割的,把記憶中,歷史中美好的部分保留下來的歷史,而不是赤裸裸的過去的苦難,悲慘。即使是一個歷史建築,也絕不可能把過去生活的體驗原本不動的移植過來。那麼剩下的只有2件事情,符號和符號引起的美化過的記憶。從這種層面上講,即使是擋住軸線的佛,還是那幾個寶葫蘆,又能怎麼樣呢?和那個塔一樣,不過是一種引發記憶的手段罷了。手段有高明和拙劣之分,但其本質是一樣的。


還要看最終成果怎樣。

建築設計立意的引子只是引子,它可以是古代器物,也可以是樹葉、蠕蟲甚至女人肥白的大腿。但是由引子最終形成建築,是複雜的理性的過程,最後結果可能好可能壞,和引子的好壞關係不大,和建築師專業素養關係很大。

上海的金茂大廈是好的例子,燕郊的天子大酒店是壞的例子。


牽強附會的設計手法,結果都是丑爆了


很正常,新舊中式建築間沒有形成一個設計的進化或著傳承。所以現代中式建築所有的設計手法都是在摸索。
任何文化元素都是在沒有準確的中式新古典主義的無奈之下的標籤---如果那些元素沒有的話,我們沒法向別人說明我們是在設計一個現代的中式建築……


本來是評論的,翻了一下答案,決定貼上來。

第一次去法門寺。嶄新的宏大的煙霧繚繞(水霧,不是香火)的前門,哇,好大好宏偉!

繞過前門,筆直開闊大路盡頭,是金光閃閃寺廟!兩邊是巨大巨大的菩薩。阿,我是到了小雷音寺的大路么?

毫不留情掏出觀光車錢,乘車前往法門寺!

哇,真的好大!排隊進門,等等!門口幾座巨大石碑上寫著捐款****,可把名字刻在供奉舍利的塔里!!!什麼情況???
順著長隊排隊去觀賞,哇,搖錢樹好大一顆啊!金光閃閃!

終於看到了!舍利前面的供奉飲料是半人高的王老吉!!!!
我和朋友如招雷擊!法門寺真的是這裡??我們是不是上錯車了???國慶西安旅遊太坑人了吧???
失魂落魄出門,翻出門票細看!哦,筆直大路旁一閃而過(叫你們做車!)的小門外才是法門寺!!!
我們抬頭看!遠處貌似真有個塔尖!

走!!法門寺,我們來啦!我是一個很喜歡建築的人。去各地旅行,都特別喜歡看中國傳統建築。靈隱寺、南普陀寺、塔爾寺、川西各藏傳佛教大寺,我都用心欣賞過。新法門寺,顛覆了我對中國傳統建築、園林的感知。土豪、爆發戶、淺薄。這裡,不是寶雞、不是中國、不是底蘊深厚的皇家園林。
默哀。陝西。


以藝術審美的借口,在歷史地區內採用過去的建築風格建造新建築是災難性的,無論以何種形式延續或引導這一習慣都無法容忍---1933《雅典憲章》


如樓上所言,還是要看最終的成果。
如果只是單純的抽取出形式的話,那就註定是失敗的作品;貝律銘在設計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時也抽取金字塔的外形效果,結合了周圍環境與光影效果後,使得建築物更加的突出。這裡設計師只是將形作為一個引子,然後將其進行深化。
所以說這種抽取文化形式是可行的,同時要結合建築的周圍環境、用途、文化等等才可行


為了利益,臉是可以不要的。比如棒子


這只是後現代建築的一種方式罷了,僅此而已,沒什麼low不low的,研究過建築史的都知道現在也只不過是在反覆的玩前人的東西罷了,只不過有的玩的多了看膩味了而已。


推薦閱讀:

有哪些值得購買的建築大師作品集?
為什麼建築攝影照片上一般沒有人但建築效果圖上往往 P 滿了人?

TAG:文化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