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現代的人時不時就抑鬱了,而很少聽說古代有人抑鬱?
12-11
我想並非古代的時候沒有哦。最早對於抑鬱的描述可能是公元前400多年,希波拉底的體液說中對於膽汁質個體的描述。後來也有人用血型說來描繪抑鬱。在中世紀階段,精神疾病和神經症是沒有區分的,大家對於這些病人都存在偏見,很多都被關起來。
在看看中國這邊,其實凡文人騷客,誰不會有點多愁善感呢。對於抑鬱,從事文學藝術的人更多的體會到,因為他們的敏感才會創造出有內在體驗,能夠打動人的作品。加上時代的動蕩戰亂,所以古代存在抑鬱癥狀的個體也不會少。遠的不說,看看文壇,投江的有,各種鬱鬱而終的也不少。不得志,成為古代文人抑鬱的主要原因。例如杜甫,孟浩然,陸遊等等。在日本文壇上也是不少,例如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太宰治等。所以我們並不能確定過去的人比現在人抑鬱得少。
為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錯覺?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對於抑鬱的關注,過去我們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這種感受是抑鬱,而現在我們可能能更系統的將含有相同癥狀的個體劃分到同一類型,其二也與當下的生活水平有關。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當較低層次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更難談什麼更高的需求了。
瀉藥
古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體好一般不容易抑鬱。抑鬱的人多半沒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長期熬夜,長期不好好吃飯(吃垃圾食品,不按時吃,尤其速食麵調料裡面的大量味精被證實大量食用會導致抑鬱),長期不運動,長期不曬太陽(辦公室工作),長此以往遇到一些打擊非常容易陷入抑鬱。不過好好照顧自己,慢慢都會好起來。現代人注意好這幾點: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多親近大自然,你看看自己還會抑鬱不?
鬱鬱而終。
抑鬱症是一個最近數十年才被研究出來的病名,你不可能在古代聽說。客觀存在的事物總是在社會、科學的不斷發展中逐步被人類所認識。
我想到了另一個問題:為啥現代人動不動就同性戀了,而很少聽說古代有人同性戀?
不光人類能抑鬱,其他動物也會抑鬱呢親!
自從5-羥色胺的作用靶點被找到之後,診斷與治療抑鬱症就忽如一夜春風來。我這納悶了,為什麼不能像發現胃幽門螺桿菌一樣,頒個諾貝爾醫學獎什麼的?
可是那時候心理學還沒這麼完善吧
我覺得抑鬱這類的表現可能是從古至今都有的
之所以聽說古代的少大概可能是:
1.有類似癥狀的記載,但並沒有以「抑鬱」這類詞直接呈現。
2.由於心理學是近代體系化出現的,古代時對於抑鬱的狀態沒有像近現代這麼準確的感知和認識。
不過我很好奇
1.古代如果有這類記載,對相應人群的表現是如何記載的。
2.人類的大腦發育到什麼程度才可能出現這類「抑鬱」的狀態。
哈佛大學的積極心理學認為,抑鬱與我們每天運動量不夠,有很大的關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