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模仿古文翻譯腔?

文言文的翻譯腔眾所知之,已經形成了和歐美翻譯腔,日文翻譯腔一樣的獨特風格。
比如「貧瘠地方的人沒有不嚮往義理的」
「天子在春分的早晨就要穿著五綵衣服去祭日,並與三公九卿共同熟悉,體驗大地生育萬物的規律。」
「遵守先王的義禮,順應四個季節的天象,上下協調鬼神的溝通,這些都是作為天子不能不嚴謹遵守研究的事情。」
歡迎對古文感興趣的人來歡樂調侃。

進行某項活動的臣子們啊,請你們一定要小心一點啊!


L大里有一位學軟體工程的男生,平素刻苦努力,日日編程不輟,以至年未三七但看上去已經很老了。

那個學生編程至深夜,感覺很疲倦,決定在鍵盤上小歇片刻。夢中,但見一仙人飄忽而至。該生問:「是什麼人?」仙人說:「我是程序之神啊。」那個學生呆愣了一下,然後露出高興而自得的神色:「大神啊,你看我現在功力已經到了何種程度了?可以算得上編程之王嗎?」仙人冷笑一聲,伸出尾指:「你的伎倆,就像大海里的一片浮羽,又像無盡時空中的一顆原子,只能說連編程的影子還沒見到呢!」那個學生聽了這句話,感到很沮喪:「哎!我果真是沒有編程的天分嗎?」仙人說:「不是的,只是你還沒有遇到合適的機緣啊!」學生立刻向仙人拜倒:「大仙救我!」程序之神朗朗地說:「我正是為這事來的啊!你聽好了:天地不過是一個系統,自然不過是一個程序,萬物不過是一些對象。一個真正的程序員應該把研究這些作為自己的要務。不去做真正該做的事,卻把自己的世界局限於一方狹小的屏幕,這不是太愚蠢了嗎?」學生立刻向仙人磕了三個頭:「請大仙叫我統領天地的語言。」仙人聽了這句話,感到十分生氣:「你真是太愚笨了。這種語言如此玄妙,豈是我能一句一句教的來的嗎?」然後頭也不回的就走了。

該生醒後,回想起夢的內容,不禁十分氣悶。此後一段時間,他茶飯不思且未編一字,只是日夜思索仙人話中的含義。

三個月後,那個學生退學了,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

此後過了一年,我在妖都閑逛,竟偶遇了他。他的外貌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清雅俊朗,竟不似凡間人物了。我問他是否得到了什麼神秘的修鍊方法。他黠然一笑:「無他,就是了悟了程序之道啊!」我再問他退學一事。他說:「當時我思忖多日,終於明白了編程的真義。世上語言無數且變化萬千,通過常規手段是窮盡千生也無法全部知曉的啊!但是,根據全息原則,作為天地系統中的一個對象,語言的所有已經存在於我們自性之中了。如果明白了這一點,然後自觀其心,就可以當下開悟,得到「元語言」的真諦。而通曉了『元語言』後,學校也就沒什麼可教我的了。我自然要來到這個蒼茫世界,在數據之海中進行真正的修行。」

我驚訝不已,此人果真已經得道了。唉,以程序員身得道,這也是古所未有的吧!不過話說回來,在這個時代,還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呢?

——《次時代草堂筆記》【五卷一】程序之道·程序之神

=======================================

次時代草堂筆記收藏夾:次時代草堂筆記

次時代草堂筆記摘錄:

【七卷二】都市誌異·八卦樓

【七卷六】都市誌異·怪異的細菌


最便捷的方式是文言先寫一遍,再翻譯出來:

古有國焉,其上冊南島之主,親臨賀之。有一生廷上問「某公之主南島事也,善歟?」上曰:「善。」曰「南島之人不能自立其主,而待他人典冊,恥諸?」上動色,起身攘臂,數之曰「後生小子,妄議大事,何乃不知量!」生色慚,謝之而退。前日考諸墳典,得一典曰《知乎》者,載前人問答之語,中載此事,語焉而不詳,但得之大意耳。又有言其上之駁諸生時,洋洋大篇,煥然可章,而為時人所諱,不知何故,乃不得飽飫斯意,甚惜哉。

古時候有國家,它的皇帝冊立南島的主人,親自去那裡祝賀。有一個書生在大堂里問「某先生主持南島的事務,好嗎?」皇帝說「好。」書生說「南島的人不能擁立自己的主人,是恥辱嗎?」皇帝生了氣,站起來擼起自己的袖子,數落他說「年輕小子,隨意地議論大事,多麼不知道自己的分量!」書生便露出了慚愧的表情,道歉退下。前幾天考察古代的典籍,得到一本叫《知乎》的典籍,是記載以前的人問答的話的,其中記載了這件事,說得很不清楚,只能得到這件事的大概。又有說那個皇帝駁斥書生時,洋洋洒洒地說了一大段話,十分光彩,可以編成一篇文章,卻被當時的人忌諱說,不知道為什麼,於是不能飽飽地享用那段話的意思,真是非常可惜。


好久沒遇到這麼有意思的題了,姑且一試。

全二儒計亂華夏

帝國有隊長龍馬,年紀尚輕但是才能不輸於人,又有老將徐謀、新秀范鎮東並稱「三傑」,以(球)技精湛而聞名於世。

敵國讚美他們說,這三個人在當世是不可能輸掉任何一場比賽的。

禮部郎中全二儒,驕傲而不聽勸阻,喜歡重用親信而非有才能的人,盤踞高位,卻整日想著將自己的名聲隨著三傑等人傳遍世界。

有人獻出計策說:龍馬等人雖有才能但不通世事,可以通過更換教頭(的方法)使他們屈服。但是他們必然會反抗,可以選擇他們必須為國盡忠的時刻更換教頭,他們如若反抗必然遭到唾罵。

全二儒說,好。

在比賽之前,三傑失去了教頭,便聚在了一起。

龍馬說,世上的人稱我們為「三傑」,但是我們憑藉什麼能夠配得上這樣的名氣呢?現在兩位教頭的名聲遭到了詆毀,我們應當揭露全郎中的行徑。

(其餘)二人同意了他的說法。

三傑放棄了比賽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又連同其他人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放棄比賽)原因。

三傑獲得了百姓的支持,以為自己將要成功的時候,被全二儒以民族大義為名,公開道歉,宣告抗議行動失敗。

當道歉書公布的時候,全國的人都認為他們是不情願的,但又無可奈何。

後來世上的人把全二儒與秦檜、汪精衛並稱為「全檜汪」,鑄鋼像跪在火炬的下方。

有人寫詩說:

萬里長堤被野狗刨開而非因為螞蟻崩潰。

英勇的將領後背受到了同胞的箭傷。

鞍山何其有幸能夠成為忠正的歸屬之地。

鋼鐵為什麼鑄造成恥辱的模樣還要做防鏽處理。

《韓氏春秋》上說,全二儒計亂華夏,意思是說全二儒不配享用自己俸祿,所以不以官職稱呼他;他以小吏之身禍亂華夏民心,所作所為遠超敵國計策,故而稱之為「計亂」。


當年讀完袁珂先生的《中國神話傳說》,整個腦子都被這種古文翻譯腔佔滿。先生把書中用到的巨量古文材料,全部都翻譯成了白話,包括詩歌,原文一句都不留,一律放到注釋里。這還不算,翻譯的語言極其淺白,像是學齡前兒童的讀物,時代的烙印。當然,這都絲毫無損這本書的偉大意義。


這個問題好有趣。╰(*°▽°*)╯

目前所有回答都有點跑偏了。

題主問的是怎麼從零開始模仿寫古文翻譯腔,不是現成的古譯今,是今譯翻


隨手一摘,比如這個問題下如何看待 2017 北京「高考狀元」熊軒昂的言論?

熊同學說的:

高考是階層性的考試,農村地區越來越很難考出來,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能看到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是沒有知識一定改變不了命運。

這話雖然情理都在,但是不夠憂國憂民,講話層次也不夠分明,不像古文常有的先情後理的寫作結構。

如果替熊同學描補潤色一下,改寫補寫擴寫成古文翻譯腔就可能應該是:

今天在鹿鳴宴上,有許多在太學中認識、結交的同學也來了。我們生長在長安城中,跟從十分通曉聖人的道理的先生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很小的時候,我與同學堂的人常腳與腳相觸地同睡一張床上,一同探討侍奉君主、做臣子的道理,直到三更的時候,都沒有閉上眼睛睡覺。

在夢中的境界里,日月照耀著金銀做的知識仙府,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老虎彈奏著琴瑟,鸞鳥駕著車。成群結隊的仙人們乘著雲霧與流霞,將我接引到九天的宮殿中去。


但是我突然驚嚇著睜開了眼睛,從床上坐了起來。


哎呀呀!殿試是朝廷選拔取用人才的方式,而生長在郡縣裡貧窮人家的孩子,卻得不到這樣難得的機會。有才華的人就像閃亮的珠子蒙上了灰塵,他的才能和智謀不能全部地發揮出來。他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唉!這難道不是百姓和社稷的悲哀嗎?


秋天的風雨來得何其迅速,明月已經移動上了樹梢,照出了再也沒有睡意的我。

要模仿出古文翻譯的腔調,重中之重可能不是用詞搭配的文字技巧。

簡單來說,人人都能學會平鋪直敘地翻譯過來的腔調,大家都做過文言句子翻譯題。

難的是模仿文言文原文閃爍的古代人的思維慣性和文人情調。

破個題:如何模仿出古代人的思維方式,並且盡量在白話文中還原出來那種原汁原味"隔"?

傳統文化對文學要求反映在"文以載道"這四個沉沉的字上,更為沉重的一部分核心價值觀是"士為知己者死。"

古典文學裡總有些或隱或顯,或濃或淡的悲壯感,如果不以道制欲,就是不正乎禮義;如果文里無道,那就是靡靡亡國音。那還了得。

所以所有單純抒發個人沒有明確政治基礎、遠大抱負的憂愁苦恨,都不夠古典不夠翻譯不夠隔。

注意了句子里要體現出士人抱負和風骨後,還要注意古代人的生活方式:思想迷信、科學知識匱乏,必要時寫點求仙問道,崇尚黃白,祭祀祭祖,就更翻譯了。

文字技巧方面就簡單很多。

①. 注意善用比興手法。

②. 單位元組一律換成雙音節,千萬不要使用現代成語。必要時刻意營造一種冗長拖沓感。

③. 句子不寫主語,有些古詩文為了營造意境,本身就要淡化「我」的概念。

④. 出現不合時宜的類比反覆疑問句,比如魚和熊掌這個類比,現代人的表達習慣里很少出現,簡直拖了兩個毫不相干的來比。

⑤. 感嘆句要短促有力,讓人產生前不搭後語的錯覺。

⑥. 別有文采,要乾巴。

⑦. 專屬名詞不可譯,所以該有必要的古文常用名詞積累。

總結一下:古代的精神內核+一連串的病句。

總結了半天,喜歡的悄悄咪咪點個讚唄~和你拉勾勾啦~

下次見,bye~


訊人曰:「樞密,請您留步。糠賢者(子丁怦)曾經說過:冬氏留居太守是在迎合聖上的安排,請問確有其事嗎?」


樞密答:「未曾聽說。」

「那繼續在這個(擅長的)崗位任職呢?聖上有何意見嗎?」

「善。」

「是否會言之過早,讓人們產生誤會,以至非議聖上?」

「此種(重要)奏議,宜參照國法而進行(實施)……(鞠躬行禮)剛才你的問題雖深思熟慮,但卻有失偏頗。聖人有云:遇財不言則大發,遇事不言則安,盛矣。閣下年輕才俊,氣度不凡。但是心高氣傲,才廣而不精,速疾而不辨,大謬。傳言達訊,需務實勤學,苦修自問,方能遊刃有餘。余言語:善,此善非彼善。博自廣才通達,則悟得天地之大道。」


訊人還想問問題,卻被樞密的幫手止住了。


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生命也心甘情願
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災禍而躲開它


孔乙己到達了店鋪里,(店鋪里)飲酒的客人們都看著(孔乙己)發出笑聲,其中的一個(客人)對著孔乙己發出了喊聲,「孔乙己,你的面龐上再一次添加了傷疤。」孔乙己沒有回答,對著柜子里的(掌柜)說:「使兩碗酒變得溫暖,(還)需要一碟子的茴香豆。」然後在桌子上排列出了九文的錢幣。(客人們)再一次故意地放開聲音說:「(孔乙己)你一定是再一次偷竊了其他人的物品。」孔乙己將眼睛變得更大,在這之後說:「你(們)怎麼像這樣使我的清白變得污濁。」「什麼東西叫做清白?我在前天用自己的眼睛看見了(孔乙己)你盜竊了何氏人家的書籍,(被)懸掛起來鞭打。」於是孔乙己的臉龐變成了紅色,額頭上的青色的筋顯露了出來,爭著辯論說:「偷竊書籍不可以當做偷竊,偷竊書籍!讀書的人的事情,可以當做是偷竊嗎?」接著下來就是一些(令人)難以明白的話語,比如「君子堅守窮困」,比如「者和乎」,使得(店鋪里)的人們都發出了笑聲:店鋪的裡面和外面都被開心(的氣氛)填滿。


之前曾經在知乎寫過一篇《史記·托勒密埃及列傳》,節選如下:

托勒密之左右皆言曰:「先君托勒密隨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四夷,至於絕域,時羅馬不過一拉丁戎狄耳。凱撒,人子也;法老,天子也。戎狄豈及埃及,人子豈勝天子!埃及先民,篳路藍縷,蒙尼羅之恩賜,據天下之中原,恩及四土,三千年矣。而今乃向犬戎搖尾而乞活,埃及之民,下至奴隸,莫不痛心,奴才竊為陛下恥之!

今羅馬兄弟鬩牆、內亂連年,是天將棄羅馬而眷埃及也。方率萬民,以同欲之上下,擊反目之寇讎,戰必勝、攻必克,復法老、先君之業,計日而可待也!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竊為陛下三思!」遂率步騎二萬襲凱撒營,凱撒聞之,率軍大敗其眾,殺托勒密。法老者,埃及王之謂也。

所以,如果翻譯回來的話,大概是這樣吧……:

托勒密身邊的大臣都說:「先王托勒密跟隨亞歷山大大帝征討四方蠻夷,知道荒無人煙的地方,那時羅馬人不過是一群拉丁的野蠻人罷了。凱撒是凡人的兒子,法老是神的兒子,野蠻人怎麼比得上埃及、凡人的兒子怎麼比得上神的兒子!埃及的先人,駕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荒野,承蒙尼羅河的恩賜,佔據天下最中心的位置,恩德遍及四方,至今已經三千年了。現在竟然要向野蠻人搖著尾巴乞求生存,埃及的百姓,包括最低下的奴隸,沒有不痛心的,奴才為陛下感到羞恥!

「現在羅馬人像兄弟在屋內爭吵般內鬥、內部戰亂已經連續好幾年了,這是神將要拋棄羅馬而眷顧埃及的徵兆啊。應當率領萬民,憑著有共同慾望的上下,攻擊反目相爭的仇人,戰鬥必定勝利,攻城必定攻下,恢復法老、先王的功業,算著日子就可以等待到了!諸神所賜予的機會不去利用,必會反過來收到禍害,我懇請陛下反覆思慮!」於是(托勒密)率領步兵、騎兵總共兩萬人突襲凱撒軍營,凱撒知道後,率領軍隊打敗托勒密的軍隊,殺死了托勒密。法老是埃及國王的稱謂。


假如對國家有利,我將不顧生死。怎麼能因為有災禍就躲避,有好事就上前迎受呢?

在亂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奢望自己的名聲能傳到諸侯們的耳中。

假如有朝一日富貴了,大家不要忘了彼此。

假如糧食充足而且錢財有餘,有什麼事做不成呢?

假如(它)有值得觀賞的地方,那麼都可以使人快樂,不一定要是怪異、新奇、雄偉、瑰麗的景觀。

假如公子相助,怎麼敢不遵照您的命令辦呢?

假如不是我所擁有的,即便是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

@木直 小朋友續的《六國論》末句,「如果擁有這樣大的天下,卻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這又是在六國之下了」

To be continued……


以前飛·奇幻世界有個作者叫「本少爺」,寫的中國風仿古故事,幾乎都是這種古文翻譯腔,還有人寫信到編輯部說,這個人的風格像他們的語文課本翻譯(也不知道是誇呢是高級黑呢)。去找個期刊網站搜吧,知網就行。


例:《江湖異聞錄 余青鸞》
數年後有人曾在陝甘道上見過他與人爭鬥。對方是個穿五彩霓裳的老太太,拄著鳳首拐杖,面似老態龍鍾,而身姿卻比少女更敏捷活潑。拐杖挑、刺、砸、削、砍、敲,有十來種兵器的特點,而且勢沉力猛,有穿金裂石的威武之氣,令人不敢相信竟然是年邁老婦所能夠使出的武功。余青鸞端坐一塊約摸兩尺高的青石上,口中噴出一股股濃霧,形似青鸞,或卧或立,或雙飛,或斜掠,既可守住自身要害,兼又不住攻擊老婆婆的周身大穴,那枝鐵拐雖然密如驟雨也不能近身。


我認為凡是天下用中文寫作的人,首先要學習的是使用純正的中文,這種以小技巧,小細節,生搬硬套模仿一種語言的氣氛,卻不尋找它的意思,以表達自己的心思的手法,自以為得到了獨特的技巧,實際上正是正派寫作之人所不齒的。

嗯,我怎麼學也只能學到這個程度……


王朗說:「很久以前就聽說過你的大名,今天很幸運地見到了您的本人。您既然很熟悉天數變更的原理、也能夠認識到時下的情形,為什麼還要組織沒有名義的軍隊呢?」

諸葛亮說:「我尊奉皇帝的詔令討伐反賊,怎麼能說是沒有名義呢?」

王朗說:「天理的命數是可以變化的,國家的政權也會發生更替,最終歸屬到有德行的人手中,這是很自然的道理。自從漢桓帝、漢靈帝統治以來,黃巾軍首先叛亂,整個天下相互爭霸。等到了初平、建安的時候,董卓又製造了反逆,袁術在壽春僭越了皇帝的稱號,袁紹在鄴地區成為了霸主,劉表長期佔領了荊州,呂布也像老虎一樣吞併了徐郡。各地的盜賊和反賊像蜜蜂一樣多,像鷹一樣的割據勢力也相互競爭,國家就像堆疊起來的鳥蛋,人民的生命也處在很危險的地步。 我們魏的太祖武皇帝,掃清了六合勢力包卷了八荒;天下的人都有讓他做皇帝的願望,各地的人都敬仰他的品德。這並不是通過威權和勢力強取的,這確實是天命天理所註定的啊。我們魏的世祖文皇帝,神武聰明又睿智,所以可以繼承國家的事業,這符合天理對人運的要求,效法堯帝禪讓給舜帝,處在國家正中央接受其他人的朝拜,這難道不是天理的想法和人們的願望么?現在您有很大的智慧,高超的才能,自己要和管仲、樂毅相比,為什麼要倔強地違背天理和人情來做事情呢?難道您沒有聽古代的人說過:『順應上天的命理的才能得到昌盛,違逆上天的命理的就會滅亡。『么?』現在我們大魏帶領穿著鎧甲的士兵百萬人,優秀的將領數以千計。從腐爛的稻草生出來的螢火蟲所散發出的微弱亮光,怎麼可能比得上月亮的光芒呢?您可以扔掉戈脫去盔甲,以符合禮儀的方法來歸降,這樣您就不會失去封候的資格。國家安泰百姓快樂,這樣不是很好么?」

/*諸葛亮的實在太難了(主要因為太有名了),我用盡我的能力來做(劃掉儘力而為)

為了適應這種語調,有些地方做了一些小修改。

大家誰有更好的可以試試*/


孔明在他的車子上聲音很高地笑了出來,說:「我原本以為漢朝地位高、資歷老的重臣來說話,一定會有很高的知識水平的論斷,怎麼會想到你會說出這樣低下的話來!我現在有一些話要說,各位軍士靜靜地聽我說:以前漢桓帝、漢靈帝統治時期,漢朝的政權動蕩不穩定,宦官們製造了災禍;國家動亂每年都比上一年更嚴重,各個地方都躁動著叛亂。在黃巾賊的動蕩過後,董卓、李傕、郭汜等跟著上一個人的腳後跟都起來作亂,劫持漢朝的皇帝,並且強迫他遷移,他們殘忍地毀滅有生命的人民。(這些事情的發生)都是因為在朝廷的殿堂上,腐朽的木頭成為了官員,大殿和台階之間,動物吃著俸祿;有著狼的心和狗的行為的人,都在道路上走過來走過去,有著奴僕的臉面和婢女一樣彎屈膝蓋的人,都紛紛掌握著政治權力。/*這是極端的翻譯腔,課堂上真這樣翻譯會被老師打死的*/以至於國家成了一堆廢墟,很多百姓也都被埋在了焦炭里。

我向來就知道你的行為和事迹:(你)世代居住在東邊的海的海邊,/*極端起來專有名詞也翻譯,包括下面的舉孝廉*/起先通過舉薦孝順和廉潔的制度進入了仕途;從理論上講你應該匡扶、輔助君主治理國家,使劉氏的漢朝安定、興盛;怎麼會想到你反而幫助叛逆的反賊,和他們一起謀劃篡奪漢朝的皇位!你的罪孽是多麼深呀,上天和大地都不能容忍你!天下所有的人,都願意吃你的肉!

現在幸虧上天的意志沒有斷絕我們漢朝,昭烈皇帝在西川繼承了正統皇位。我現在尊奉新繼承皇位的皇帝的聖旨,組織軍隊討伐反賊。你既然只是一個喜歡說讒佞話的臣子,只需要壓低身子縮起腦袋,謀圖衣服和食物就可以了;怎麼敢在行進的軍隊前面,隨意地談說天理命數呢!

白色頭髮的男性平民!蒼白鬍子的年老反賊!/*老師,我對不起您!QAQ*/你就像一條斷了脊梁骨的老狗,我以前從來沒有見到過像你這樣有著很厚的臉皮卻沒有羞恥感的人!

你今天就會死亡,靈魂到九泉下面去,你有什麼臉面去見漢朝的二十四的皇帝呢!

年老的反賊趕快退下!可以讓反叛的臣子來和我共同決戰區分勝利和失敗!」


王朗聽完了諸葛亮的話,怒氣充滿了他的胸膛,說:「你...姓氏是諸葛的鄉村農夫...我被你氣得說不出話來!」

然後聲音很大地叫了一聲,用頭撞地,死在了他的馬下面。

後來有人寫了一首詩/*我也想吟兩句詩*/來讚頌諸葛亮,詩的內容是:

從秦地西邊發出兵士和戰馬來,很高的知識水平超過了數萬人。
輕輕地搖動他長度三寸的舌頭,談笑風生罵死年齡很大的奸臣。

語文書的插圖應該是這種風格:

諸葛亮(181~234)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中國有一句古老的諺語,不發出聲音才能獲得很大的財富。


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貼舊作一篇:

大唐武宗年間,長安大明宮內出了一件怪事:一連七夜,每當更深人靜以後,天空中就會遙遙傳來清麗鏗鏘的聲響,如同金石敲擊。更怪的是這聲音時而遠在九天之上,時而又好像近在耳邊,飄忽悠揚,宛如天籟,竟不似來自人間。不僅太監宮女夜裡能夠聽到,就連當今聖上也被怪音侵擾。皇帝很不高興,下令大內侍衛徹查。 可憐數百侍衛徹夜不眠,巡遍宮中,居然完全找不到這聲響的來源。而隨著時間過去,金玉敲擊的聲音似乎越來越激烈。一時間後宮人心惶惶,留言紛起。皇帝非常生氣,遷怒於羽林侍衛,諸多侍衛因此遭到重責,甚至丟了性命。正當大家走投無路之際,侍衛孫志恆從衡山郡歸來。


孫志恆是大內侍衛中的一名奇人。傳聞他早年師從名劍客,學得絕世劍法,可夜行千里,飛劍傷人。武宗之時,帝威不振,天下藩鎮紛起,其中不乏私自豢養遊俠劍客,擁兵抗命的諸侯。孫志恆因身負絕技,時常奉命遠赴邊地誅殺謀反的封吏。這次外出只不過十天,孫志恆便帶回了遠在千里之外的衡山節度使薛公的頭顱。孫志恆剛剛交割完畢名符,便被後宮的官員侍衛們圍住。眾人都覺得,能破解這樁奇案的人,非孫莫屬。


孫志恆聽罷眾人七嘴八舌的描述,也是一頭霧水。於是當夜便留在宮中,一探究竟。 入夜之後,孫手按寶劍,在一叢桃樹樹影下隱藏身形。月過中天后,金玉之聲又如期鏗然響起。孫循聲望去,不禁大駭:宮殿檐柱之上,見有一紫一灰兩道影子纏鬥搏擊。兩道影子飄忽迅疾,時而盤桓高樓亭閣之上,倏然又飄至花叢池水之邊,剎那間遊行數百尺。二道影子各持一劍,那金石敲擊之聲,就是影子交錯時寶劍碰擊作聲。孫恐惶不已,屏息不敢作聲。直至五更時分,兩道影子才相互分開,白影飄向城南,灰影飄向城北。奇怪的聲響隨之銷跡。


天明後,眾侍衛前來詢問,孫志恆如實相告:宮中連夜奇響,是有兩劍客在宮中比劍。二人劍術深不可測,因此宮中的人只聞其聲,不見其形。而他們的來歷,卻連孫志恆也從聞所未聞。有人不肯相信世上竟有這般劍術,孫志恆便從樹叢中尋得一根桃枝,這根枝條邊緣切口處光潔整齊,毫無滯痕,確是被劍氣劃傷的痕迹。眾人方才信服。


孫志恆隨即向宮內的總管太監稟報了此事,總管聽後又驚又恐。驚得自然是這件事怪異非常。恐的卻是大內重地,龍輿所在,居然可以讓江湖異人帶劍馳騁。高牆重衛,跟擺設一般,眾人都犯了失職死罪。總管令孫志恆不要聲張,疾速擒拿妖人。倘若不能馬上抓到兩位劍士,自總管以下,諸多侍衛只能以死罪下獄。


兩位深夜比劍的劍士劍術之高,從來都沒有聽說過,孫志恆自度遠非敵手,不知該怎麼處理。回到家中,詢問妻兒親友,也都沒有什麼好辦法。於是滿家愁雲慘淡,茶飯不思。孫志恆家裡有一名小奴,年齡不滿十歲。是受故友的託付,寄養在孫家,已經一年有餘。小童貪睡,每天都似乎是再夢中的樣子,孫志恆夫婦因此給他起名叫「寤兒」,平日里待他很好。寤兒自來到孫家時,隨身只帶了一隻小犬。小犬長不盈尺,通體雪白,憨態可掬,寤兒待它親逾骨肉。縱使自己挨餓,也會將食物讓給小犬。平時更是須臾不離左右。


寤兒見孫滿腹心事,便上前詢問緣故。孫志恆斥責他不懂事,寤兒卻面不改色,自稱隊劍道的事知道一些,也許會有所襄助。孫志恆覺得這個孩子很奇特,便將此事詳細得告訴寤兒。寤兒聽罷原委,向孫志恆討來被削斷的桃枝,細細觀察良久說道:「這是巨闕劍留下的痕迹,穿紫衣的用劍者應當是來自北方雁門郡的木貴人。能與木貴人比劍七日不落下風,穿灰衣的那個劍客應當是住在長安城南的沈屠子。」孫志恆聽寤兒說出兩名劍客的來歷,非常高興,急忙詢問如何將兩人擒獲。寤兒說:「兩人劍術精妙,絕非尋常人可以匹敵。更何況兩人大內中比劍,只不過是比較狂妄罷了。先生將兩人趕走就已經足夠,若非要緊逼,反而給自己引來禍端。我聽說百鳥之中,耳朵最靈的當屬仙鶴。你可以多捉一些仙鶴放在宮中,這兩人若還要潛入宮中,仙鶴一叫,他們就無法隱匿身形。」


孫志恆聽了之後大喜,如寤兒所言,差人捉數百隻仙鶴入宮,放置在水池渭河之中。月明星稀,木貴人與沈屠子再度潛入宮中,果然引來陣陣鶴唳。兩人比劍不成,掃興而歸。躲在暗處的孫志恆正要鬆一口氣,突然聽到耳畔有人聲:壞了我倆好事的,一定是你孫志恆!你的師父本來就與我們不睦,今日敗壞了我們的興緻,明日便將去你家裡將你刺死!孫志恆急忙轉身,卻見不到說話的人,詢問身邊的人,也都沒有聽到這個聲音。孫於是失魂落魄,恐懼不已。


回到家中,孫志恆將這件事告訴寤兒。寤兒頓時大怒,說道:「這兩人自己學藝不精,卻偏要遷怒與無辜的人。這是覺得天下之大,除他們之外再無劍客了嗎?先生不必恐慌,寤兒我也略通劍術,今夜可以跟他倆比試一下!」


孫志恆聽到寤兒的話,非常驚訝。詢問道:「你在我家住了一年多,從未見你有什麼異行。何況就算你精通劍術,你的劍又在哪裡?」寤兒笑而不答。


當天晚上,寤兒獨自捧著白犬,守在院子里。孫志恆也不敢熟睡。三更時分,寤兒低聲喚道:來了!只見一紫一灰兩道劍氣自天空中墜落,如風滾電馳。寤兒呼嘯一聲,他的手中射出一道劍氣,迎空而上。劍氣白如霜雪,粗若庭柱,光輝耀眼。空中傳來一聲金石脆裂的聲音,隨後狂風巨作,旋而星如雨下,擊打在窗欞牆壁上勃勃作響。孫志恆十分害怕,不敢再往外看。


天亮以後,寤兒向孫志恆作別,說道:「真正的劍客比劍,一擊便足以定出勝負,又何必纏鬥七天七夜?昨晚我只用一劍就將木貴人,沈屠子擊成重傷。這兩人必然不敢會再來找你的麻煩了。只是我的行藏已經暴露,不能繼續留在您的家中。因此特地向你此行。」孫志恆知道挽留不住,便拿出厚禮相贈,寤兒也不推辭。孫志恆說:「我練劍數十年,今天方才知道天外有天。只是我雖然有緣與你相識,卻從來沒有見過您所用的寶劍,未免有些可惜。若能讓我看一眼你用的劍,我就沒有遺憾了。」寤兒一邊撫摸著手中的小犬,一邊笑著說道:「在沒有見識的人們的眼中,真正的寶劍就算放到面前也不自知。如果這樣,見了還不如不見。」孫志恆沒有聽懂他的意思。


數日後,有個衣冠不整的道士來到了孫志恆的家中,對孫志恆說:「我,是周遊四海探訪寶劍的人。數日前我在淮陰,看到西北方向有劍氣沖向鬥牛之間,看顏色是龍泉劍。因此急忙趕來此地,您如果知道這把劍的下落,請千萬不吝賜教。」孫志恆見道士氣度不凡,便引入家中用上好的酒席招待。席間孫志恆問道士:「龍泉劍是把什麼樣的劍?」


道士回答說:「上古的時候,最優秀的鑄劍師是越人歐冶子。歐冶子平生造了數百把劍,其中最有名氣的寶劍有十餘把,龍泉便是其中之一。相傳堇山山體崩裂,露出了錫;若耶溪溪水乾涸,露出了銅。歐冶便用這些銅錫造劍。鑄劍的時候,雨師在天空中洒水,雷公幫助鼓風,蛟龍盤繞捧起了火爐,天帝幫助裝運木炭。寶劍在爐中翻動十幾天不能成形。歐冶殺了一隻白狗,祭入爐中,與金鐵相濡,最終鑄成了這柄劍。這把劍通體烏黑,劍刃卻白如霜雪,拿來切割金石,就跟切米糕一般,是劍中的神品。幾日前刺傷木貴人跟沈屠子兩個劍士的,就是龍泉劍。


孫志恆搖搖頭說:「我雖然見識低微,卻也知道龍泉劍是太宗皇帝的佩劍。那把劍雖然堅韌剛強,卻不甚鋒利,只能算第二流的兵器,而且龍泉劍在太宗死後便陪葬在昭陵。幾天前擊退木,沈二人的,不過是一孺童一乳犬而已,哪裡有什麼寶劍?


道士聞言,撫掌長嘆道:「可惜啊,天下無雙的寶劍,擺在眼前你都不能知曉!太宗皇帝墓中的雖然是真的龍泉劍,但劍的鋒刃卻早已不在。寶劍如果沒有了劍刃,又怎麼會鋒利呢?」


見孫志恆神色困惑,道士接著說:「龍泉劍失去劍刃,還是在一百多年以前。龍泉劍鑄成以後,一直輾轉流落在吳,越之間,擁有龍泉劍的都是一流的遊俠劍客。到了隋末唐初的時候,龍泉劍屬於長安的駝胡女。駝胡女家貧,跟丈夫在集市上製作銀器謀生。太宗皇帝跟隨高祖的軍隊進入長安後,聽說了駝胡女的事迹,便誠意結交,給予她很多恩惠。


長安東面的王世充憑據東都洛陽與唐軍爭奪天下,太宗皇帝便帶兵進攻王世充。洛陽城高十多丈,厚七尺,城牆用青石砌成,嚴絲合縫,堅硬無比,城外有州渠環繞,就算是最強勁的弓弩也射不到城頭,甚至比長安城更加堅固。唐軍聚集在洛陽城下,攻擊了整整八個月,卻毫無進展。士兵傷亡慘重,士氣低沉,糧草也接近枯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而竇建德又趁機率領十萬軍隊從北面逼近洛陽,形勢十分危急。太宗皇帝便驅趕士兵通宵蟻附攻城。一連三個日夜,照明的火把燃燒不息,死去的士兵填滿了護城河,忠勇的將領戰死了幾十人。太宗披髮仗劍站在陣前指揮,鮮血染透了披風,但洛陽城卻依然聳立如故。就在太宗皇帝無計可施之時,駝胡女懷抱寶劍從長安趕來,聲稱要幫唐軍打開洛陽城。太宗見她不過一人一劍,對她的話不以為然。」


「駝胡女趁著夜色來到洛陽城下,凝神聚力,對著城牆揮出一劍。劍氣擊中城牆,聲音就像霹靂一般,大地震動不已。洛陽城牆竟崩塌十餘里,城頭士卒震死無數。唐兵以為神助,高呼萬歲,爭先恐後從城牆塌陷處衝進入,佔領了洛陽城。駝胡女揮出破城一劍後便不知所蹤。相傳駝胡女揮劍的時候,龍泉劍的劍鋒化作一道白色劍芒射向了城牆。城牆塌陷後,白光滾落在地上,變成一隻白色的小狗,倏忽不知所蹤。從此龍泉劍的劍身與劍鋒分離。龍泉劍也沒有了原來的鋒利。」


孫志恆聽了龍泉劍劈開洛陽城牆,又化作白犬的故事,驚訝得說不出話來。道士嘆息道:「我猜想,你家小童懷抱的那隻白狗就是龍泉劍的劍鋒。用這樣的寶物和人爭鬥,又怎能不無堅不摧呢?只可惜劍客一擊之後,一日一夜便身在千里之外,如今也不知道再去哪裡尋覓蹤跡了。」


異史氏評論說:天下的奇人異物這麼多,又有誰敢自稱自己有真本領呢?或者能做到像那隻小白狗一樣的境界:合則賣萌,不合則咬人。快意恩仇,不過如此。


多翻譯幾篇,感覺就出來,盡量避免文縐縐的話,成語、典故盡量要用大白話說出來,避免駢文的四六字短語,之乎者也不能有,大量使用虛詞(因為所以雖然但是可是然而之類的),但是話又要說得正式一點,帶著法律公文腔,避免俗腔,也要規避這種風格(如何寫出元代硬譯聖旨公文體? - 知乎),說話自然會帶著古文翻譯腔的味道,所謂翻譯百篇,譯腔自見也~


接下來,非常欠手的,忍著噁心嘔吐的感覺,選用 @重昏侯 的名作來翻譯,大家體會語感:

降書順表是一種什麼文體?如何學習寫作? - 知乎

臣桓言:背恩致討,遠煩汗馬之勞;請命求哀,敢廢牽羊之禮。仰祈蠲貸,俯切凌兢,臣桓誠惶誠懼,頓首頓首。竊以契丹為鄰,爰構百年之好;大金辟國,更圖萬世之歡。航使旌絕海嶠之遙,求故地割燕、雲之境,太祖大聖皇帝特垂大造,許復舊疆。

未閱歲時,已渝信誓,方獲版圖於析木,遽連陰賊於平山。結構大臣,邀回戶口,雖諱恩義,尚貸罪愆。但追索其人民,猶誇大其土地,致煩帥府遠抵都畿,上皇引咎以播遷,微臣因時而受禪,懼孤城之失守,割三府以請和。屢致哀鳴,亟蒙矜許;官軍才退,信誓又渝。密諭土人堅守不下,分遣兵將救援為名,復間諜於使人,見包藏之異意。遂勞再伐,並興問罪之師;又議畫河,實作疑兵之計。果難逃於英察,卒自取於交攻,尚復嬰城,豈非拒命?怒極將士,齊登三里之城;禍延祖宗,將隳七廟之祀。已蠲銜璧之舉,更叨授館之恩,自知獲罪之深,敢有求生之理?

伏惟大金皇帝陛下誕膺駿命,紹履鴻圖,不殺之仁既追蹤於湯、武,好生之德終儷美於唐、虞,所望惠顧大聖肇造之恩,庶以保全弊宋不絕之緒,雖死猶幸。受賜亦多,道里阻修,莫致籲天之請;精誠祈格,徒深就日之思。謹予叔燕王俁、越王啤、景王杞、祁王模、莘王植、徐王棣、和王式及宰相百僚、舉國士民、僧道、 耆壽、軍人奉表出郊,望闕待罪以聞。臣誠惶誠懼,頓首頓首。謹言。」


辭藻華麗,奴顏婢膝,翻譯的本太師要吐了也!本太師怯里馬赤任上從未翻譯過如此文字……

臣趙桓說:(宋徽宗和我)背負了您的恩情,招致討伐,使您汗馬勞頓;哀求饒命,不敢廢棄牽羊的禮節。仰望祈禱得到您的寬赦,低身戰慄恐懼,臣趙桓誠惶誠恐,磕頭再磕頭。私下以為和契丹作為鄰國,想成就百年的友善邦交;大金建國,更希望能夠得到(大金)萬世的歡心。看著船上的使節旗幟在海邊山嶺下遠去消失在視野里,(宋徽宗)希望得到過去的領土燕、雲地方,蒙受太祖大聖皇帝特地的大恩,答應幫助恢復我過去的疆土。

可是不到一年,(宋徽宗)就違背了信誓,剛剛獲得了幽州,又立刻聯絡平山邪惡的賊匪(張覺)。勾結大臣,招攬逃亡戶口,雖然背棄了恩情,也還沒有因此遭到罪過。但是追索老百姓,還誇大應得的土地,導致勞煩元帥(完顏宗望)遠征京都(開封),太上皇因此搬(liu)遷(le),卑微的我當時受到禪讓,害怕孤城失守,割讓三府來請求和談。幾次派人哀求,很快得到了寬赦;官軍剛剛撤退,我又違背了信誓。暗中命令當地人堅守城池不投降,以救援為名義分別派兵,又派使者刺探軍情,以致包藏的不良動機暴露。於是勞煩您再度討伐,發起問罪的軍隊;又商議劃黃河為界,實際上在使您的軍隊產生疑惑。果然一切都難於逃脫您的英明察覺,最後自己招來了進攻,還守城抵抗,這難道不是抗命嗎?憤怒之極的將士,一起登上三里的城牆;災禍蔓延到祖宗,七廟的祭祀都即將被摧毀。(現在)已經免除了我手持玉璧的投降儀式,還勞煩為我安排住宿,自己知道自己得了很深的大罪,怎麼還有奢求活命的道理?

跪在地上想,大金皇帝承受天命,成就大業,不殺的仁慈就像前代的湯武一樣,愛惜生命的德行可以和唐虞媲美,我所指望的就是皇上聖明的再生的恩情,也許可以保全宋朝的香火延續下去不斷絕,即使死了也很榮幸。受到了很多的賞賜,(離黃龍府)道路艱險遙遠,對您的呼喚請求難以到達(屆けない);誠心誠意地祈禱,只能加深我對皇上的仰慕。恭敬地和我的叔叔們,燕王俁、越王啤、景王杞、祁王模、莘王植、徐王棣、和王式以及宰相百官、全國人民、和尚道士、社會賢達、軍人奉降表前往郊外,仰望您的宮殿,等待聽候您的懲處。我誠惶誠恐,磕頭再磕頭。如此恭敬地說。


會模仿了吧~


某高票翻譯的不全。
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怎麼能因為有福祉就追求,有禍患就避開呢?

翻譯要點:禍福與避趨一一對應,應該對應翻譯出來,因此某高票只能打70分,剩下的我也不以66666的形式給他。


可以參照馬伯庸的新誌異系列。


貼一篇我09年的雄文

論崑曲之不能用蘇州話唱

我曾聽說,崑曲發源於崑山,興盛於吳中,從元末崑山隱士顧堅開創崑山腔算起,流傳到今日,崑曲在吳中已將近六百年哩。遙想當年崑曲興盛的時候,虎丘千人石上,中秋夜半萬人同唱「錦帆開」的盛況,不能不使人瞠目結舌,連話都講不出,只有皚皚感嘆的份。真的呢,蘇州是崑曲的發源地,蘇州人都是崑曲行家啊。張岱說道「要不是蘇州,誰能理會得」,絕非虛言吶。

然而自從上海開埠設立租界以來,東南的人物財賦逐漸集聚到那裡。尤其洪楊匪亂之後,髮匪盤踞江寧,鋒鏑直指吳門,當時四方士人,紛紛攜眷屬家奴佃客部曲藏進租界。當時的租界,好比依憑天塹的江左,中朝衣冠文物全都渡江而來,而崑曲的重鎮,也由此隨著遷到了吳淞江之濱。於是淞濱的磨調一天比天精細,而閶門內的雅集一日比一日寥落,直到民國初年,最後一家昆班捲起鋪蓋坐上烏篷船,駛往湖州、紹興,崑腔在蘇州城內就此成了絕響。崑曲離開了它的發源地,曾經滿大街的「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如今卻成了絕響,哎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啊。

可是今天的蘇州,突然又聽說以崑曲發源地自居了。不僅自己儼然昆壇盟主,還要對各地的崑曲指手畫腳。他們的說法各種各樣,一會說北昆發音不準,一會兒又說上昆是唱京戲,一會兒說人家在唱普通話,一會又說蘇州話天生適合唱崑曲。種種指責如大雪紛紛而下,各種怪論如潮水般襲來,傳遞的速度比謠言還快,影響的範圍比三鹿還廣。這些怪論,囊括起來,不外乎別處的崑曲都是亂唱,只有蘇州的唱法最正宗。一面是蘇州不斷放出各種怪論,一面是各地曲家又懶得去駁斥,久而久之,「崑曲發源於蘇州,所以要用蘇州話唱」,幾乎成了不證自明的真理,再也無人過問這話的對錯了。

啊呀呀,這是什麼話呀,怎麼流傳那麼廣呢。我聽說四方歌者都奉吳門為正宗,曲家又多生於吳中,明代的魏良輔、沈璟、沈寵綏、李笠翁(這位不是吳人,為擴充文氣強行拉其入伙),清朝的葉懷庭、沈苑賓、俞氏父子,這些都是吳人,他們或是崑曲宗師,一聲咳嗽都是四方法則,或是曲壇盟主,一聲嘆息足以驚動四方。可是他們不但沒有說崑曲應該唱蘇州話,反而一再強調蘇州話不適合唱曲。魏良輔用北曲來糾正吳中的訛陋,沈寵綏專門寫過文章糾正蘇州的發音,李笠翁指出過崑曲不能夾雜方音,沈苑賓經常指導如何把吳音糾正到中州韻,俞振飛論曲提倡去除吳音,前人的話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崑曲不能用蘇州話唱,還有什麼好多狡辯的呢?現在的蘇州人是吳人,魏良輔、沈璟、沈寵綏、李笠翁、葉懷庭、沈苑賓、俞氏父子這批人也是吳人,同樣都說吳儂軟語,同樣都要循腔按板,為什麼今人的態度就和古時候不同了呢?

子曾經曰過:「老太爺來里個辰光,要看小囡個心思;老太爺死脫仔以後,要看小囡個做法;長遠弗去碰老太爺定來里個規矩么,才好算是好小囡啘。」今天的蘇州城裡,縱然家家戶戶都響起牙板,每個人的歌喉都遏住行雲,只要還是在用蘇州話唱,那也就不能算是前輩曲家的孝子賢孫啊。

昨天在youtube聽了一段蘇崑,所以才有這番感嘆,可是誰又能聽得進去呢。可悲啊,也許崑曲就要滅亡了吧。


我舉個例子來說吧。
不能太「意譯」,而是要一句一句地、「字對字」地翻譯,不能是這樣的:
落日銜山,白日將盡;黃河蜿蜒澎湃,咆哮入海;只有登高而望,才能一飽眼福,看盡美景。(這個翻譯同時也太「文藝」,顯不出「翻譯腔」。)

不能太文藝、太書面語,不能是這樣的:
1、夕陽傍著西山,漸漸沉下;黃河向著東海,滔滔奔流;若想把千里之外的風光盡收眼底,需要再登高一層。

2、一輪落日冉冉西沉下山,洶湧黃河滾滾奔流入海;若想覽盡千里之外的風光,還需再登高一層。

但也不能太通俗、太口語化,不能是這樣的:
太陽爬下了山,黃河流入了海;想要看得更遠,需要站得更高。

而是要一本正經地用書面語寫非常通俗的話:
太陽下山,黃河向著大海的方向流去。如果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要再爬一層樓。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歐洲有些國名、地名,在中文中的音譯發音,反而比地緣上更近的英語發音來得更接近其本土語言的發音?

TAG:語言 | 文學 | 文言文 | 翻譯 | 翻譯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