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國演義這個因素外,為什麼陳慶之的名聲完全沒有趙雲大?
從正史的角度上來看,陳慶之大破三十萬大軍等等的事迹並不遜色與趙雲,甚至進行關公戰秦瓊式的比較的話,個人感覺陳慶之除了個人武力不及趙雲,作為武將其他方面都似乎優於後者。常聽人說,歷史欠陳慶之一本《三國演義》。那麼除了三國演義之外,還有什麼因素使得陳慶之的名聲如此低於趙雲。
謝邀。
在人民大眾那裡:
先軫、司馬錯、嬴疾、李信、王賁、項燕、章邯、灌嬰、周亞夫、趙充國、路博德、李敢、祖逖、劉琨、鄧羌、楊大眼、韋睿、曹景宗、周德威、裴行儉、劉仁軌,我都懶得列下去了。
就是不如:
項羽,樊噲,關羽,張飛,趙雲,呂布,馬超,黃忠,秦叔寶,尉遲恭們有名。
甚至還不如虛構的:
羅成,宇文成都,李元霸們有名。
因為人民認的就是戲曲和小說。
耶律休哥明明是遼國不世出的名將,但在《楊家將》里,老是給韓昌打下手,沒啥風頭可出。
楊六郎楊延昭明明是楊業長子,但大家就愛聽七郎八虎的故事。
陳慶之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他已經算幸運了,以《南史》和《北史》那麼模糊的敘述,加上一次傳奇的七千人北伐,有本朝太祖和田中芳樹給他立傳,讓大家知道了。
誰又會替秦瓊和尉遲恭鳴不平呢——明明是當時天下無雙的兩個怪物。
硬是在評書里他媽被李元霸宇文成都雄闊海羅成新文禮魏文通這些不知道哪兒冒出來的傢伙壓在頭頂那麼多年。
黃仁宇說過一個想法,認為官方史家寫大歷史,所謂great tradition,而民間認小歷史little tradition,這兩個是斷開的。
中間是偶爾會有一些人寫一些通俗普及讀物來溝通這兩種歷史,但免不了要被民間以一種八卦的、民間眼光的看法來篡改到帶有神話和傳奇色彩。
但是,趙雲不只是《三國演義》才成名的。
我想補充的是,這方面有馬太效應。一個人在民間越是有名,各類以平民為訴求對象的媒介就越愛編他們的故事。比如許多故事都會附會到蘇軾、徐文長和乾隆身上,因為大家愛聽。
比如,史書里明明沒有五虎上將這玩意。但是元朝關漢卿就寫了:
(末雲)關雲長他弟兄五個,他若是知道呵,怎肯和你甘罷! (魯雲)可是那五個?(末唱) 【滾繡球】有一個黃漢升猛似彪;有一個趙子龍膽大如斗;有一個馬孟起,他是個殺人的領袖;有一個莽張飛,虎牢關力戰了十八路諸侯,騎一匹畢月烏,使一條丈八矛,他在那當陽坂有如雷吼,喝退了曹丞相一百萬鐵甲貔貅,他瞅一瞅漫天塵土橋先斷,喝一聲拍岸驚濤水逆流。那一夥怎肯干休!(魯雲)先生若肯赴席呵,就與關公一會何妨?(末雲)大夫,不中,不中!休說貧道不曾勸你。
以上,是在《三國演義》出現之前就有的民間素材。是宋元平話和戲曲的功勞。
趙雲在這方面,無疑是極其幸運的。
宋元時期的戲曲和小說。使他在民間足夠有名。
元曲和《全相三國志平話》里,給他加了大量戲份。
於是到《三國演義》,人物成型。
說到底,人民就是認八卦,認熟臉。編書的人也願意隨著人民編。
南北朝牛人很多。但是就像 @鍾磊所說的,普及度太低了。三國的故事光是史書就有魏、蜀、吳三家。後來因為陳壽的認可度比較高,所以《三國志》被列為正史。後來有評書、小說、演義,對於這段歷史的傳播和普及起到了可以說是決定性作用。(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楊家將、岳飛身上,正史里楊家將根本就沒有多牛逼,相反,楊家將里反派主角潘仁美的原型潘美是宋朝名將,而機械防禦大師孟珙戰績不遜於岳飛,但是知名度不及岳飛1/10。)所以,不是說進入史書就意味著名垂青史,史書里大部分人都在歷史的風波里銷聲匿跡了。相反,有些人雖然沒進入正史,但是在民間廣為傳頌,也有較高的知名度。比如大宋提刑官宋慈、奉旨填詞柳三變、還有古代士人頗為推崇的三外野人鄭思肖、南宋節度使王堅(我貌似也就知道這四個比較有名的)都沒被《宋史》收納。
然後再說說陳慶之——在《梁書》《南史》《北史》里都有傳,說明這個人確實很牛逼,這樣的人整個南北朝也找不出幾個,照理來說應該名垂後世的。但是,就像剛剛說到的,他的民間傳頌度不高。幾乎沒人把他的故事改成話本、小說、演義,也沒人把他的事迹寫入文學作品——有也大多散佚了。就像狄仁傑,如果沒有高羅佩在地攤上淘到一本古典小說,據此寫了《大唐狄公案》,估計現在也沒多少人知道他是誰。
至於發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再分析一下:我們學南北朝文學的時候,前期的比後期的豐富、南方的比北方的豐富,足以說明當時的戰亂對文化生產影響極大。這個時期的文學創作,整體上看,前不及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後不及初唐四傑,更不用說盛唐氣象了。(庾信大大的粉不要罵哦,我說的是整體上。「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還是說得很好的。)這就註定了這個時期的人大都要被歷史的洪水淹沒——沒人給他們做宣傳啊!可以聯想一下一個沒有經紀人的明星,肯定是混不走的。
陳慶之可能會更悲催一點——這是個人猜想。陳慶之打敗過爾朱榮——就算不能說打敗,但是爾朱榮的優勢兵力沒有在陳慶之手裡討到好,還讓煮熟的陳慶之給逃了。爾朱榮是誰?南北朝十大名將里絕對有他的席位。當時他手下猛將如雲,有這麼三位也進了史書:高歡、宇文泰、侯景。高歡、宇文泰後來分裂北魏,分別是北齊、北魏奠基人——想了解他們的話可以百度百度。侯景的的話,「侯景之亂」可以說是南北朝最有名的歷史了。想想這三個,哦,是四個大牛都在陳慶之手裡栽了跟頭,他們是肯定不會把這件事當成榮耀的。所以,能抹殺就抹殺,不能抹殺也不可能大題特提,沒見侯景在陳慶之死後把蕭衍和他兒子都給弄死了嗎?這就叫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所以,陳慶之在身後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再往後想要翻案就難了。
最近兩次提到這段歷史,一次是毛主席多次看陳慶之傳,親筆批註「再讀此傳,為之神往!」還有就是田中芳樹的《奔流》。《奔流》是歷史小說,有歷史,有虛構,而且是講「鍾離大戰」的,陳慶之的戲份被梁祝、韋睿、曹景宗大大削弱。畢竟,鍾離大戰不是他的主場。可惜的是,毛主席的話沒有被錄入《毛主席語錄》,《奔流》的知名度又不高,所以……
當然也有些特例,比如蘭陵王(高歡之孫),因為《蘭陵王入陣曲》而名滿天下,而且蘭陵王不僅打仗厲害,個人生活也頗具傳奇色彩,所以流傳度要稍微高一點,但是和趙雲之類比起來還是要差太多。話說,《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里的趙雲差別很大,也間接說明了民間文學對歷史人物的塑造的重大作用。
話說,陳慶之可能還算是比較幸運的了。南北朝是個猛將輩出的時代,但是除了那幾場出名點的戰爭,基本上很多人都被遺忘了。比如王猛、韋睿、祖狄和劉琨(聞雞起舞二主角)、羊祜、冉天王(和呂布、李元霸一個級別的人物)、蕭摩訶(當然,他們都算是比較出名的了,還有大把大把的武將根本就叫不出名,苻堅、謝安、石虎、石勒這些都不說了)。
另一方面,「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對於出身寒門的陳慶之可能也有影響,畢竟,可能有人不希望他這個非主流顛覆歷史和大家對這個時代的認知。
名聲完全在於宣傳,如果想做到讓普羅大眾都有耳聞,那就要通過大眾喜愛的方式宣傳。例如小說,戲劇,詞曲,評書等等。如果沒有這些手段的記錄,基本就被遺忘在史書,甚至消失在歷史中。
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一個雜號將軍,又沒什麼戰績的趙雲。無論如何是不會獲得如此關注和讚譽的。
如果沒有田中大神,陳慶之也許名氣還要更小一些。
西晉的馬隆,赫赫名將,比陳慶之不遑多讓。後來涼州的張軌,一個人震住西晉的西部,讓匈奴,羌族不敢染指;他麾下的北宮純,赴洛陽述職時,僅帶部屬數千人,就能殺退匈奴圍城大軍,讓洛陽小兒傳唱「涼州大馬」的威名。這些事,這些人在南北朝時如群星璀璨。但現在又有幾人知。
唐朝的名將也是流傳者少,湮沒者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薛仁貴他家以及那二位門神了。
像初唐的黑齒常之,縱橫青藏,吐蕃,西突厥都是手下敗將;還有那位一兵一卒不帶差點滅了印度的神級外交官--王玄策;中唐時的李晟,李愬父子。在民間都沒什麼名聲,但誰能說他們不如那二位門神。
又像岳飛,被譽為中興四名將,但另外三位又有幾件事為人所知呢!岳飛是由國家來平反,又有他孫子不遺餘力的宣傳。又得益於南宋豐富的市井文化,得以流傳至今。
所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才是後世名聲的基礎。
題主把三國演義除了就把這主要原因給除了。主要是南北朝歷史記錄太混亂。。。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啊。。。
滎陽城一戰,陳慶之3000人追著十幾萬人打。。還打得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
什麼概念?3000人砍十幾萬,然後只有兩個人跑了。。。。
這尼瑪不是地球人啊。。。。趙雲這個屌絲弱爆了啊!!
我覺得,就算是讀書人,看到這一段也直接跳過了。。。更別說普及給別人了。。
大家說的很好,知識覆蓋面很廣,邏輯也很強,大部分人還是把原因歸結為民間小說的功勞,這的確是個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因為這無法解釋為什麼民間小說不偏愛陳慶之。
那麼根本原因是什麼呢?就是政治需要。
可能大家覺得我很牽強,聽我啰嗦幾句。
文學的作用是什麼?為人民服務。這是對的。文學需要為人民確立一種正確的價值感。什麼樣的價值觀才是正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這就是正確的價值觀。但是在以前,這不是正確的價值觀,因為當時的政權不是現在這個民主的。
我們知道了文學的作用,也知道這種作用是一種政治需要。那麼趙雲的家喻戶曉就是這種政治需要的產物。
在三國時期,認可的還是曹魏政權而不是劉蜀,這點也是可以理解的。一直到了宋朝之前,曹魏還是站在正統的地位,直到南宋政權偏安南方,南宋出於政治需要,劉蜀的政權才慢慢在民間變成正統。
分析下為什麼會有這種政治需要。南宋佔據的地方類似於三國的蜀吳,而北方的金類似於曹魏,而且南宋在政治旗幟上也有著劉蜀一樣的政治優勢,就是自己的血脈——皇室血脈。所以,南宋更像蜀國而不是魏國。所以出於政治需要,當時的文學創作的方向就扭轉了人民的價值觀,劉備也就慢慢被扶上了道德制高點。
劉備成為了正確的,他的小弟就是直接受益者。最代表的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一個是智慧的化身,一個是忠義勇的化身。隨著廣大人民群眾認知的提高,對劉備,關羽,諸葛亮的認知都出現了挑剔的聲音,而那個一身白袍一匹駿馬一桿銀搶的子龍將軍卻獲得了大量的粉絲,原因就不解釋了。
宋,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此時出現的大量民間演義故事為明朝小說積累大量素材,同時決定了小說的創作方向。
然後順理成章的,三國演義就寫成了現在這樣。趙雲脫離了歷史成了演義中的趙雲。這就是為什麼趙雲會出名,就是出於南宋的政治需要。而陳慶之,就沒有這方面的優勢。南北朝不熟悉,就很難詳述了。
從這道題也想到一個現象,就是現在的抗日劇。為什麼英勇的八路軍總能以少勝多大獲全勝,國軍就只能消極避戰製造摩擦。現在信息渠道太多,如果再以偏概全恐怕只會惹人嗤之以鼻。中國需要責任的導演編劇,也需要大度的廣電總局,更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老百姓。題外話了。
實在不喜歡有些人回答問題的態度,看過幾集電視節目,吃過幾回歷史快餐就左一個雜號將軍右一個雜號將軍。易中天這個歷史販子造就了這麼多歷史帝啊?雜號將軍就狗屁不是?你們的左將軍馬超大人的祖宗馬援是伏波將軍,也是雜號。武帝七十二將,東漢開國元老。對待古人能尊重點么?正史中的趙雲確實官職都沒魏延高,也並未斬殺什麼名將,但不代表對蜀漢政權的建立做出的貢獻不大,在劉備最慘的時候入伙,直言敢諫,忠貞克己,有著其他武將沒有的政治遠見,定軍山遭遇曹操大軍,鎮定指揮,利用心理戰破敵,都體現他的能力。縱然攻城拔寨他不如那幾個大牛,但他就像灌籃高手裡的木暮,沉著冷靜,關鍵時候可以體現自身價值。他不能打么?能打,只是關張光芒閃耀,馬超世家子弟,黃忠也不錯。有些人以為自己什麼都懂就噴這個無能那個打醬油,和貼吧的噴子有什麼區別?能在三國志里立傳的沒誰是醬油,
缺少群像圖
陳慶之很NB
他的對手爾朱榮本來也很NB,問題是大家不知道爾朱榮很NB因為他的對手及小夥伴們不及三國時期那些猛人一樣鼎鼎有名。
有誰知道秦良玉嗎?二十四史唯一單獨列傳的女將,巾幗英雄第一。
因為這段歷史記載太混亂了,真正讀歷史的話會發現這段歷史並不可靠。他的傳奇戰績是百年後的史書首次記載的,但是成書日期離他最近的史書並沒這方面的記載,後來資治通鑒的時候已經不能分辨真假了,所以歷史學者大都不認為其事迹是史實,畢竟孤證不立!
這麼說吧,我一中國人,通過一日本人(田中大神)才知道的他,你覺得他的知名度能有多高?
那段歷史真真假假說不清楚,南北朝的史書各種自相矛盾,亂成一鍋粥了,而陳慶之的傳奇色彩又實在是太濃,狀白袍之常勝而近妖,可信度相應就低,再加上缺少《三國演義》這樣的極有影響力的大作來宣傳
接觸層面不同,你問老百姓鳳凰傳奇,大家都能唱出來,你問李叔同華彥均,人家連聽都沒聽過。
爾朱榮,高歡,宇文泰,賀拔兄弟,候景……陳慶之的那個時代這麼多厲害的將領,只知道他一個人,他其實已經很幸運了。
名師大將莫自勞,千軍萬馬避白袍
惡搞一個,你知道白毅,息衍,姬野,呂歸塵嗎?
知道:瀛台白,呂德嗎?
確實冤枉,陳慶之和爾朱榮的那場對決絕對是戰神之間的對決。
首先說說趙雲,他是我的偶像之一。但我崇拜他主要在於正史中的德行而不在於演義傳播的勇。
在三國時代的名將中,私德很好的不少,比如夏侯元讓和夏侯妙才,但論公德加上私德,無人超過趙雲。
唯有子龍一人,是心懷百姓福祉而奮戰一生的武將。
子龍被世人推崇的主要原因,一是由於三國演義,二是由於日本動漫遊戲產業,前者造就了他在泛中華文化圈的影響力,後者造就了他的世界影響力並反哺中華。
而反觀陳慶之,公德私德都乏善可陳,論公德,縱容部下屠殺無數百姓,論私德,用詭詐權謀對付敵人之餘也用詭詐權謀對付部下,並且諂媚權貴,實在不怎麼樣。
近年某些人對陳慶之的吹,主要原因是少兒心態對強者強權的崇拜,如同對飛天小女警或恐龍小金剛的崇拜一樣。
哇!這個夠猛!這個夠威!
..........崇拜.......
順便說一句,
陳慶之某次建立「奇功」的戰場正好在我家鄉,但我家鄉的縣誌完全沒提到過。這說明在人民心中,他不算英雄。
雖然這倆都是我特別喜歡的名將,先說一下倆人在為人知的一面的共同點:
1.以寡擊眾:
趙雲長坂坡一把西瓜刀兩萬人七進七出;陳慶之七千人北伐,收復洛陽累計擊敗四十萬人。「我要打十個」本來就是一句很硬氣的話,更何況二人巔峰戰績打的遠不止十個
2.美感:
也就是帥,白馬銀槍趙子龍已經成了大家心中趙雲的標準形象,任何導演拍三國,劉備可以丑的像狗,但沒人敢把趙雲拍難看了;陳慶之那七千白袍軍,浩浩蕩蕩雄赳赳氣昂昂齊刷刷閃瞎狗眼的白袍,在一望無際的曠野賓士,什麼樣的腦子也不可能把帶頭的主帥想丑了啊啊啊啊啊啊
3.沒有改變歷史:
趙雲雖然人品很好,治軍有方,但也不過是一個雜號將軍,如果沒有趙雲,還有陳到,就算阿斗死在亂軍之中,劉備還是有別的小兒子的,有他沒他對歷史的大趨勢沒有多大影響;陳慶之北伐連戰連捷,可是曇花一現,北伐失敗了,蕭梁在南方一樣小日子好好的,北邊還是一樣亂
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陳慶之和趙雲有這麼多共同點,為啥趙雲現在這麼火?以下是一家之言:
第一點:
趙雲赳赳武夫,還深明大義,會帶兵,而陳慶之手無縛雞之力,可又不是智謀極其出眾的神運算元。
文學作品想突出一個人的武很簡單,就說一個人連續打了多久多久,砍死多少多少人,跟哪個哪個名將單挑不分上下,刺激的嗷嗷叫;但是,突出一個軍師的神機妙算就太難了,要表現戰略眼光,表現外交手段,表現排兵布陣,說著簡單,但是想表現,可就要用很長的篇幅交代各種各樣背景,情況,甚至用一本書來表現。
南北朝智將如雲,寫寫慕容恪,高歡(家族的淫蕩生活),宇文泰,韋孝寬,韋睿,比陳慶之爽多了,陳慶之跟他們一比,就突出不了什麼了。所以後世文學作品寫趙雲這種會帶兵能打架還深明大義的很多,陳慶之就不多了。
第二點:
現在人的渲染,趙雲能有今天這麼火,我認為易中天老先生和光榮公司功不可沒,易中天老先生讓三國火了起來,有的人把他的百家講壇錄音放mp3里翻來覆去聽,現在我身邊無論讀書多少的朋友,張嘴都能來一兩段三國故事
光榮的各種各樣三國遊戲,把趙雲刻畫成一個超級超級大帥哥,《三國無雙》幾乎每代遊戲的開場動畫都有趙雲,雖然割草遊戲詬病很多,但是單獨看開頭動畫,沒有理由不喜歡。
三國題材被做成各種影視作品,遊戲作品,趙雲在其中基本都是重要角色,這是真的。
然後陳慶之就可憐多了,至今我是沒有見過任何一款南北朝為歷史背景的遊戲(血色衣冠就不用說了。。。)相關題材的翻拍也不多,有也跟陳慶之沒啥關係,不火也很正常。
出名不出名,和雖然和成績有關係,但是和炒作宣傳關係更大。奧運會中國那麼多金牌,為啥當時就劉翔這麼火,滿屏幕溜達。口口相傳,媒體宣傳,真的挺重要的。陳慶之北伐快到洛陽,目睹北地民風物化,說過一句「乃知衣冠人物,盡在中原,非江東之所及也」,可見,北朝最終作為統一的一方,在南北朝後期雖然戰亂不斷,但除了軍事有優勢,在文化上仍然也處於強勢地位,也就是說,相對於南朝的文化界,北朝的史官們主導著話語權,所以,陳慶之大概就。。。
推薦閱讀:
※為什麼嘉靖皇帝把明太宗改成明成祖?
※明朝有哪些有作為的皇帝?
※秦滅六國,為什麼反秦都要以楚國為旗幟或口號天下就景從響應?
※秦始皇焚書坑儒,到底是焚的那種書?
※這個結局來自哪個電影或者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