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國畫書法為什麼沒有油畫素描發展火熱?

作為一名初級書法愛好者,不明白為什麼在國畫書法的發源地中國這塊兒土地上發展的並不如西方的油畫素描之類


很簡單,行政干預的結果,比如現在把全國美院教育體系全改成國畫體系你看看會什麼結果!
建國初期,中國美術教育體系全部釆取的徐悲鴻西畫教育的一套,素描色彩是基礎,高考全考這個,國家全方位的支持,當然西畫佔上風,國畫沒有完全被消滅,就已經算是傳統力量巨大,生命力頑強了,那還指望佔上風!
往遠了扯,民國時國力衰微,一些圖強的精英認為是傳統文化有問題,至力於改造傳統文化,國畫書法屬於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自然逃不脫被改造的命運。後來文革又一番打擊,自然是日漸衰微,近年來似有重視的跡象,然而終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我個人有一些思考,並不一定對,分享來與朋友們一起探討。
這個話題,如果擴展來講,其實是一個相當大的話題。
我覺得,藝術形式與社會生活的關聯比我們通常認為的要大得多。
今天一提畫油畫,大家就會想到用平頭豬鬃油畫筆蘸著厚厚的油彩在亞麻布上恣意揮灑的畫家的形象。
但是在一百年前不是這樣。
平頭豬鬃油畫筆只是在十九世紀末才被發明出來並隨著印象派繪畫的外光寫生而普及,之前的西方畫家用什麼筆?圓頭的貂毛筆、獾毛筆之類的小型食肉獸的毛。這些動物的毛圓潤細膩而有一定的彈性,適合古典畫法。
人類不是沒有嘗試過食草動物、大型食肉獸和人類的毛髮,但不同的畫法適用不同的工具。
羊毛太軟,彈性不足,豬毛太硬,彈性過強。大型食肉動物的毛過於剛硬且不易獲得,也不用考慮了。人屬於大型動物,毛髮也太硬。在蘸著油彩繪畫時,還是貂等鼬科動物的毛髮適合畫的細。無論東西方繪畫,早期都相似。
而中國水墨畫,由於色料基材是水性的,有時用羊毛筆就夠了。
中國毛筆里講的狼毫筆,實際泛指黃鼠狼和它的親戚們,鼬科動物。
西方油畫筆里講的鼠毛油畫筆,依然指的是黃鼠狼和它的親戚們。
西方油畫筆系列裡的豬鬃筆,公認最好的來源是中國四川產的大白豬的豬鬃,這方面我們國家有一點點材料優勢。
但在大部分畫材方面,我們國家沒有發展出西方油彩繪畫是有天然短板的。
我們缺亞麻。
亞麻原產於地中海沿岸,距今有五千年歷史了。但傳到中國來只有一千年歷史,而且直到1906年,亞麻才經過俄羅斯重新引進到國內,可想而知這一千年的種群退化,否則怎需要「大規模」重新引進?
亞麻在中國最早叫「胡麻」,大體分為纖維用亞麻和油用型亞麻。最妙的是,在成熟的西方油畫體系里,這兩種亞麻製品都用的上而且位置極其重要。
亞麻油相對其它大部分食用植物油具有快乾特性,生活中常吃的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統統不適合油畫,因為乾燥的太慢。
西方油畫里,亞麻籽油是常用的調和劑和色料黏合劑,其它的胡桃油啦紅花油(跟中國治跌打損傷的正紅花油完全不是一回事)啦罌粟籽油啦先不提了。
而亞麻製成的油畫布是布面油畫的基本配置。
這兩樣恰好中國都缺。
需要提一下的是無論東西方,古代都是走油性顏料路線的,但後來分道揚鑣了。
例如中國的古代很多墓室或佛寺壁畫,也是用油性顏料的。
而西班牙法國山洞裡發現的原始人壁畫也是油性顏料的,這盡人皆知。
但西方後來發展出蠟畫,坦培拉(蛋彩畫),是與西方國家的宗教建築與城市生活中的壁畫相適應的。
中國的造紙業由於一枝獨秀走在世界前列,就發展出適應中國紙的水溶性礦物顏料的繪畫形式。油畫
中國人講,書畫同源。
(寫到這裡有人敲門,打開門一看是兩個美貌無雙的羅剎國女警搞戶口普查,知道克里米亞檢察長大人吧,這兩位比檢察長大人也不遑多讓,你說你們長成這種規模當警察幹嘛?美女警察驟然看見我這麼英俊的外國人也有些嬌羞,全程微笑。我就暈了,把個人信息和手機號都交代了)。
書接上回,為什麼中國人操著一支毛筆把寫字和繪畫的活都幹了呢?
這要把話題轉到本文的真正觀點上來了。
因為中國太大了,大的不適合匠人精神生存。
中國的面積和整個歐洲相當,
在廣袤的土地上,如果我是亂世梟雄想稱王制霸,是
拼勁所有家底儘力把手下不多的部隊裝備精良武裝到牙齒更有效,還是用同樣的錢糧招募更多裝備一般的部下更有效呢?
涿鹿之戰給了我們啟發。
《山海經》載,蚩尤部落以金為兵(青銅器)炎帝部落以石為兵,石器時代,黃帝部落更慘,以木為兵。
黃帝部落單挑蚩尤,被科技碾壓,吃癟了,
炎帝部落單挑蚩尤,被科技碾壓,也吃癟了。
兩個擼瑟本來有仇,一合計,聯合吧,與蚩尤會獵於涿鹿,以人海淹死了蚩尤。
從此以後奠定了中華大地群雄逐鹿的基本原則:合縱連橫的權謀政治的力量大於器物本身精良的追求。鄙視匠人和匠氣。
有人說,山海經不是信史,對,它的確不可採信,但後來的中國歷史無數次證明了,在中國大地這樣一個廣闊天地之中,把自己縮在一個小地方鑽研質量提升的小而優思維的小國小勢力總是會被不求精緻細膩只以浩蕩大氣氣吞山河作為立身之本的的勢力吞沒。
中國古代軍事還有一個特點,除了南北朝時期和金兵鐵浮屠等幾個短暫時期之外沒有發展出西方十五至十七世紀那種鐵罐頭式的全身重裝鎧甲,為什麼?
因為在廣闊天地征戰,機動性的意義遠大於防護性。
經典戰例----李愬雪夜襲蔡州,千百年被人津津樂道,如果全軍穿著鐵罐頭盔甲想長途雪夜奇襲,.....完蛋了。
中國古代名將,要麼善於攻守城池,要麼善於長途奔襲,大機動大迂迴,分進合擊,包抄奇襲。沒一個名將是擅長以重裝鎧甲緊密隊形的部隊在不大空間的野戰里和敵人硬懟而青史留名的。那是西方軍事傳統。
霍去病要是像斯巴達溫泉關那樣對匈奴硬懟,怎麼可能封狼居胥呢?
說了這麼多,和中西繪畫有什麼關係呢?
文武之道,本為一家,存乎一心。
從氣質上來說,中國水墨畫和書法,從開始,就注意大氣,整體的氣韻,不講究精緻細膩,不尚雕琢修飾,若來來回回修改會遭人鄙視。講究每一個動態的瞬間都要到位準確。
而西方繪畫,步驟複雜,程序繁雜,工具龐雜,今天我們印象里的西方印象派繪畫,是受到東方藝術影響之後的西方繪畫,氣質有了改變。
畫師就像金字塔,塔尖就那幾個人,塔基堆著萬千庸材,無論中西都是。
中國畫和書法的庸才們中間,最不缺的就是大量小姐心丫鬟命的狂生,大氣有餘,工謹不足,還有大批匠人,只有把大氣和工謹結合有度有法的人才能出頭。我親戚家收藏有民國舊傢具,上面也有木匠為了裝飾床櫃而畫的梅蘭竹菊之類,其實齊白石大半輩子就在干這個,他的國畫是做木匠活的同時練出來的。
而西方繪畫呢?最不缺的就是「小家子氣」的畫匠,一副畫面盡量畫滿東西,盡量細緻,充滿了師傅帶徒弟一輩輩傳下來的作坊式的套路,庸才的庸畫比比皆是,汗牛充棟,但我去博物館看畫時最喜歡看這些庸手的未完成的作品。
為什麼?西方庸手小學徒只跟師父學到了套路但不懂藝術處理,不會融會貫通,但我們中國人學西方繪畫時恰好學了它們的尾巴,對發展脈絡,對西方繪畫的古典繪畫程序的了解是十分欠缺的。不懂這些套路,提起筆就畫。
富有中國特色的高考水粉畫套路就是這樣形成的。
中國社會生活文化里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一器多用。
一把菜刀可以切劈剁剔鏟,一雙筷子可以夾菜扎肉卷麵條,攪拌雞蛋,筷子方的一端可以甚至可以剝土豆皮。
但西方生活不然,一樣功能發明一樣工具,切披薩餅的刀,家禽剪刀,切肉叉,去果核器,打蛋器,肥肉餡灌注針,義大利麵條夾,蝸牛夾,麵包刀,火腿刀,葡萄柚刀,生蚝刀,切肉刀,剔骨刀,餐叉,甜品叉,切魚刀......不列舉了,列舉不完。
在中國人看來,真是閑的蛋疼。
究其原因,恐怕還是由於西方自文藝復興以後社會家庭生活相對安穩,像中國古代社會這樣一改朝換代天災人禍就要焚毀宮室屠城推倒重來,既存不下器物,也不利於靈活轉移與攜帶。
中國水墨書畫在古代不是像現在這樣掛在客廳牆上,而是手卷的形式,閑暇時展開或鋪開賞玩。
水墨書畫的工具也是隨手可得,筆墨紙硯和書桌就在平時讀書寫字的地方。而現代的書房空間緊張,寫字用的筆墨和紙跟中國水墨書畫用的筆墨和紙根本是兩個系統。相當奢侈了。
西方油畫所用的畫刀,使用方法和他們吃飯用的餐刀大同小異,而油畫筆和刷油漆的油漆刷,乾脆在英文中都叫「brush",會用自家工具棚里的油漆桶油漆刷刷牆的西方人就會用油畫筆刷兩筆。
油彩顏料在塗抹時候的手感跟他們每天用餐刀往麵包上塗抹黃油時沒太大區別。有的大型畫刀長得乾脆就跟做蛋糕的蛋糕刀一樣。而蛋糕在西方人生活里是一種日常食物而不是節慶食物。
應該指出的是西方繪畫從木板繪畫為主轉為布面油彩為主是文藝復興以後的事。而他們的壁畫傳統始終沒有斷絕。
最後再看看我們今日的中國,中國水墨書畫為什麼感覺比西方式畫法的繪畫式微了呢?
第一點,別的知友已經指出了,教育評價體系導向。
無論你在大學裡學中國畫還是書法還是油畫,高考都要考素描色彩,西方美術體系的產物,為什麼?因為西方美術教育體系(主要是蘇式)下的美術作品是相對可量化可評價衡量的,而這正是高考甄別的要求。並且掌握了結構透視造型準確性等東西對中國式水墨書畫也是有助益的
第二點,中國水墨書畫所依託的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已經沒有西方繪畫所依託的種種東西和我們的現代化生活更緊密。
第三點,農業社會的思想方式被城鎮化工業化社會的思想方式逐漸取代。
第四點,在目前,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油畫畫匠工廠,銷往世界,這有利有弊,你畫同樣多的中國畫和書法作品往海外賣,賣不動啊。人家西方小戶人家也會掛點小風景小花卉什麼的,而不會掛個「杜甫能動」(勤能補拙),「好狗邊上飄」(「風景這邊獨好」),「婦女之寶」(賓至如歸),「心在情婦那」。
第五點,其他網友也已經指出了,素描和色彩等作為美術基礎知識技能,是全世界共同總結的基礎性研究成果,由於它的科學性、理論性、嚴謹性和系統性,能方便的作為其它設計行業的基礎性技術。


推薦閱讀:

初學書法,老師讓我每天不要練多了?
根據視頻自學書法好嗎?
兒童幾歲可以練習書法?
硬筆練五個月,毛筆練一個半月,真心求教。?

TAG:書法 | 國畫 | 中國畫 | 毛筆書法 | 中西方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