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年,高祖評漢初三傑,首推張良,為何之後論功封侯,蕭何居首,曹參第二,而張良僅排到第62位?
這個問題應該是這樣的:
1. 從論功勞角度來講,這個功勞主要是軍功,張良、陳平等人其實排名都不高,因為主要是做參謀,不參與打仗;
2. 可能有的同學看過第一條會直接反駁,那蕭何也絲毫沒有軍功,為啥能排名第一?實際上這段在蕭相國世家裡面有說,面對群臣對平陽侯曹參的評價,劉邦的回答實際上不算客氣,當時他說:蕭何是功人,其他將軍是功狗,意思是蕭何的作用是保障了大後方的支援,使得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雖然屢戰屢敗,但是愈戰愈強,項羽就沒那麼好命,有蕭何這樣的臣子,結果雖然連戰連捷,但是最後卻輸了。這樣群臣才服氣,所以可以說,蕭何的第一戰功是硬推上去的。
3. 張良本身也可以仿照蕭何的成例被劉邦按照蕭何的待遇排的比較靠前的,但是他推辭了。原因我估計不外以下幾點:一是人家小時候是貴族,見過大場面,不在乎這個;二是太招搖了有風險,很多例子都在;三是信奉的是道家,不願意沾這個了;四是關係真心沒有那些劉邦的同鄉近。
4. 以上憑記憶寫的,有疏漏的話,歡迎指正。
這種歷史地位比較高,智者型的在當時排位較低,其實是個普遍現象,看其他朝,英公衛公在當時的功臣排位,也不及他們的歷史地位,而劉伯溫,也只是封了個伯爵,還有很多類似例子。
這其中,表面原因是分封以軍功為排序依據, 深層的潛規則在於分封是平衡各個勢力間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一個人的排位也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事,還代表了他背後集團的地位,這個潛規則,從古至今,概莫能外。
功臣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類型:1、兼并的其他山頭頭目或策反的敵對勢力中的骨幹,且仍然保留勢力的;2、從起家就跟著自己的親信;3、人才。
第一類人分封的時候肯定是排到最前,即使做為老大,對這類人還是非常忌憚,但他們分封時最風光,結局卻往往最慘,比如韓信、彭越、英布;第二類人跟著你最久,冒的風險最大,最忠心,因為親近,如果你封的不好,還會找你哭鬧,這類人是創業家底,最不能寒的就是這群人的心,蕭何固然功高,但排在最前,跟他是豐沛集團的領軍人物有很大關係,這和朱元璋分封時淮西集團的李善長、徐達排最前同理;第三類人,固然有專業技能,在創業路上一般在轉型過程中做出關鍵貢獻,但大部分是半路入伙,沒有叫板資本。當然,對他們另有補償安撫方法,在群臣面前表現的言聽計從,極為尊重,戴幾個高帽子,這類人也都有自知之明。具體到張良,雖然排序較低,但當初劉邦可是讓他「自擇齊三萬戶」,雖然張良推辭不受,不過最後也是僅有的三個萬戶侯之一。
再想想現代的公司,老闆們固然重視僱員的才華,但真正身居要職的,大部分是要麼掌握稀缺資源,要麼是親信,一個道理。首先這本書並不是一開始就叫《史記》,「史記」是魏晉以前對史書的統稱。
《史記》原名叫「太史公書」、「太史公傳」,或者直接叫「太史公」。從名字就可以看出個人情感色彩很濃。舉例:項羽最高只做到大王,但是項羽進入了本紀。因為太史公說:「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陳涉也是同樣的例子,因為陳涉有首開先河的功勞,影響很大——「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史記》中的人物傳記分三類,本紀、世家、列傳。這是按傳主的地位以及影響劃分的。這個劃分只是規劃,
本紀:帝王的行事關係到全國的政局,對後代政治也有很大影響,是立國之本,故其傳記稱「本紀」。《史記》中有十二篇「本紀」。
世家:王侯是一個地區的實際統治者,世代保有其國,對全國政局有一定的影響,故其傳記稱「世家」。《史記》中有三十篇「世家」。
列傳:列傳則是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傳,如《滑稽列傳》《遊俠列傳》等,《史記》有「列傳」七十篇。
韓信
太史公曰: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史記》
韓信功勞很大「於漢家勛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封過王,後來這人毛病多,主要是功勞太大,剛打下齊國,就想做齊王那時候劉邦也才是漢王啊。典型找死,先是削爵位,後面就是死了。還被滅族了,所以按太公的標準只能進入列傳。
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常稱病不朝從。 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史記》
陳豨當時和韓信關係不錯,時常走動,後來陳豨謀反了。韓信竟然派家臣前去送信說要助他。劉邦親自去滅的陳豨。劉邦大流氓回來之後聽說韓信已經被誅殺了,又是可惜又是高興,加上韓信後悔的遺言,可見韓信是有謀反之心無謀反之實。但是對於帝王來說,這些已經夠了。
張良(不要說沒有最牛逼,只有更牛逼,這就是最牛逼。)
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高官N代,世家子弟。比習大人背景牛逼。)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風雲際會)
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為劉邦謀立錐之地)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注意是世襲的封地。你看看人家多知道進退)
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余。(不問朝市,化外散仙)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太子黨大功臣;四人:指商山四皓)
出生在世家大族,家世好,背景好;師從名師,功勛卓著,本事好,功績高;洞悉朝野,抓住潛力股,眼光好;長得帥,沒事在家打打太極拳喝喝茶,天天還喜歡生病,做人很低調;修道辟穀快餓死了,還得到呂雉親自問候,呂雉是什麼人,那傢伙吃人不吐骨頭,善終;這就是完人。歷史上血的教訓不少。可這樣人屈指可數啊。
蕭何
蕭相國何者,沛豐人也。以文無害為沛主吏椽。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這關係鐵的!什麼叫刀筆吏?這是秘書,往後看來,還是特高級秘書大管家型的。)
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世襲,當然功勞並一定最大,關鍵人家是從龍元老無人可比。)漢王數失軍遁去,何常興關中卒,輒補缺。上以此專屬任何關中事。(看人家這屁股擦得。)·······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
今君胡不多買田地,賤貰貸以自污?上心乃安。」於是相國從其計,上乃大說。(裝傻充愣,保平安。)
人家和皇帝、皇后認識早,感情深(很深)。又是一個好秘書、好管家,又會給皇帝擦屁股。還能裝傻充愣。大政方針上,絕不含糊。
這裡面可能牽涉到繼承人的問題吧,張良支持的是呂后,不合劉邦的心意,故有所打壓。
我過去曾寫過一篇議論文,對此有些微的涉及。
呂太后名叫呂雉,是劉邦當年還沒發跡時就跟隨他的女人,按理說關於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的成功女人,應該會有很多故事可以說,可《史記》中講述呂太后的事迹,卻是從她日後登基,死後謚為「孝惠」的兒子劉盈引出的——劉邦發達之後,寵愛戚夫人,愛屋及烏,就越看越覺得戚夫人生下的趙王劉如意頗有當年自己的風采,對比之下,就認定劉盈和自己一點都不像,把他立成太子真是不值,於是轉動心思,想找個啥緣由廢掉劉盈,改立劉如意。
劉邦的意圖幾乎就要達到了,當時的情形,是「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后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后,幾代太子者數矣。」不算漫長的客戶經理生涯教給我一個道理,梳攏人脈講究的是「見面三分情」,不能見面,就很難從別人那裡得到成功的機會。呂太后年紀大了,劉邦看起來也像是個喜新厭舊的人,她能得到的恩寵日益減少,兒子的地位也變得岌岌可危起來。老子找兒子的茬,想把家業傳給另一個兒子,這是很多港劇和清宮劇里都會有的狗血劇情(感謝偉大的計劃生育政策!),那麼,呂太后將如何破局呢?
破局的關鍵就是張良。說來也怪,呂太后處在奪嫡之爭中的弱勢地位,為爭取群臣的支持,該做出謙卑一些的姿態才行,可她對張良的態度卻非常強硬。為了讓張良給自己出謀劃策,呂雉派自己的哥哥建成侯呂則硬逼著張良站在自己這邊,《留侯世家》中描述道:」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居然湊效了,張良扭捏一番後,向呂太后推薦了四個人,他們分別是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合稱「商山四皓」,這四人原先是秦朝的博士,在秦末的亂世里避居商山,很有名望。據《留侯世家》記載,在這四人擺明車馬錶達出支持劉盈登位的意圖後,劉邦就果斷地放棄了改易太子的念頭,和戚夫人一起哀唱一曲楚歌后,就再沒了下文。司馬遷評論說:「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四個隱居多年的前朝博士,一句話就決定了皇位繼承者的人選,這真是個奇蹟!至於你信不信,總之我是不信的。
官史檔案里,這是張良做的最後一件大事,之後,他逢人便表示自己「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還做起了辟穀道引,彷彿就要出塵避世了。這時候,是呂太后阻止了他,在劉邦的喪期對張良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又強逼著張良大吃大喝,正常飲食,「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辟穀之舉被徹底破壞。緊接著,司馬遷記載道:「後八年卒,謚為文成侯。」這其中大有名堂。
張良找來四位博士的時間,是在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這四位博士在劉邦面前表明態度以支持劉盈的時間,是在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也於當年駕崩;張良之死,是在八年後呂雉全面接管政事的西漢高後二年,即公元前186年。從張良的辟穀之舉被破壞到張良之死的這八年中,難道沒有發生其他事了嗎?司馬遷刻意地把這兩件事情聯繫起來記載,用心究竟是什麼呢?
劉邦死後,張良不立功、不立德、不立言,存在的痕迹似乎被刻意地抹去了。對此,司馬遷還欲蓋彌彰地提示了一句:「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最早一批跟隨劉邦的英豪,一舉一動都牽涉天下,「非天下所以存亡」的講法肯定是站不住腳的。張良受到的這種不公正待遇,也許與他的政治投資失敗很有關係。
劉盈登上帝位,是為漢惠帝。可是這個皇帝長期生活在強勢母親的陰影下,心理狀態一直很壓抑——大權旁落,親眼見識母親把父親的寵姬戚夫人變成「人彘」的手段,束手無策地坐視兄弟們被殘殺,他的心理逐漸崩潰,沒幾年就死去了。惠帝死時,呂雉「哭不悲」,顯然已有所圖,侍中張辟強應和道:「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台、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惠帝的兒子還小,太后畏懼大臣,如果封太后的兄弟們為高官,讓太后心安,你們這些大臣也就平安了)這真是赤裸裸的誘導和威脅,丞相陳平違心接受了呂氏掌權的局面,「呂氏權由此起…元年,號令一出太后。」
侍中張辟強是什麼身份?張良的次子,他對陳平口出威脅之言,代表了張良與呂雉之間已經全面結盟。
幾年後,以周勃為首的擁劉派絞殺呂雉的勢力,成功逆轉局面後,擁立劉恆即位,就是之後的漢文帝。於是很正常的,在漢文帝五年,張良一家得到了清算,長子張不疑因為一個語焉不詳的理由「坐與門大夫殺故楚內史」,被奪爵,傾盡家產才自贖為城旦變成苦力(這是《漢書·高惠高後文景功臣表》重的記載,而《張良傳》中則說是「三年,坐不敬,國除」)。總之,張良的勢力在大潮漲落間徹底覆滅。
西漢初年,高祖評漢初三傑,首推張良,為何之後論功封侯,蕭何居首,曹參第二,而張良僅排到第62位?
這個功不是那個功,第一個功是軍功的功,可以量化的,那都一筆筆清清楚楚記著吶,象曹參,軍功簿上就明明白白記著: 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 第二個功是泛指的功勞,象蕭何的功勞,誠如鄂千秋說的:「 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 」高祖說這個功更貴重,立這個功的才是功人,打仗的那些都只是功狗。將軍們只好吃癟。張良的排名62,應該僅計算的第一種功-----直接參贊軍事戰鬥的軍功。
至於論功封侯,當然要綜合參考各種功勞。蕭何曹參張良,都封的萬戶侯,這也許是漢初僅有的三個萬戶侯。雖然高祖功人功狗之說,明顯把蕭何功勞擺在曹參前了,但封得最大的仍是侯裡面軍功第一的曹參----------一萬零六百三十戶,蕭何初封只是八千戶,後來高祖說,我做亭長那時候,出差咸陽,大家送份子錢,每人三百錢,唯獨蕭何多送了兩百錢,現在連本帶利,我給他加兩千戶,這才給蕭何湊了個萬戶侯。
至於張良,那功勞與別人又沒法比,不說那些歷史重要關頭的決策,完全可能改變歷史走向------譬如分封六國之後的問題等等,就沖戲下分封時,張良拿自己的錢行賄項伯,為劉邦多爭取到一個漢中郡,這就不止值一個萬戶侯吧?所以劉邦也很爽氣,讓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劉邦很明白,這才對得起張良的功勞,可張良也很明白,真要了三萬戶,他就成了眾矢之的了,所以張良說的很漂亮:君臣際會,也是蒙你信賴,我才能展平生之學,實現人生的抱負,我只要我們相遇的留地的一萬戶。君臣雙方都做得很漂亮,實在來說,一萬戶也很不少了,一起封的蕭何當時才八千戶,唯一一個超過一萬戶的是身被七十創的曹參----------一萬零六百三十戶,不過比萬戶多了個零頭。君子不為最先,這才是張良嘛。
說起漢初的這次大封侯,可以玩味的地方很多,好比說公元前202年十二月,第一批十個侯,第一名封的是曹參:一萬零六百三十戶,有零有整,很像是細心的蕭何根據總的功勞排了一個公式,嚴格折算出來的,而蕭何自己封侯八千戶,則晚了二十多天---------公元前201年正月下旬才發布,還是和封一萬戶的張良名單排在一起的,不要以為是武將的軍功好算,先封了武將們,文臣落在了第二批-------------實際上,資歷、人脈遠比不上蕭何的陳平是跟曹參一起第一批封的,五千戶,那張良蕭何為什麼要等後面一批?我看著高祖功臣年表,好像活脫脫看見一個小心謹慎又有點狡黠的老官僚。蕭何是拿跟豐沛功臣集團關係不怎麼樣的陳平放在第一批試水,陳平的五千戶,大家反應不激烈,那自己封個八千戶,應該上下都沒有話說,安全起見,再跟封一萬戶的張良排在一起,怎麼著有意見也不會對著他來了,至於張良,你們不滿意也沒用,老闆說他該封三萬戶呢。
當然必須是蕭何功勞最大了呀。
論打江山,毫無疑問的韓信、彭越、黥布功勞最大,所以這三人都封了王。
我們需要了解蕭何、曹參、張良這些人都是幹嘛的,以及這些人的陣營,然後才能評判這些人的功勞。
劉邦這輩子最大的敵人是項羽,經常被打的到處亂躥找不著北,最終幫他幹掉項羽的就是韓信、彭越、黥布這三個人,他們是真正帶兵上陣砍的,而且砍的很有效果——項羽被滅了。所以這三個人被封為王,同樣是王,他們跟其他王比如張耳、盧綰之流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這三人都有軍功,不得不封,而且手底下有傢伙,實力強大,這就不講了。
除了漢初封的七個異姓王之外,其他人都在漢朝同殿為臣,這些臣就要論功行賞。
在這些人當中,除了劉邦自己之外,就數曹參有點軍功了,其實曹參的軍功也是跟著韓信混出來的,一路從陝西打到山東再到滅項。主要是韓信太牛了,跟著韓信打,那當然是一場打下來都是多少城池的算。至於其他的樊噲什麼的,都是打一仗按多少人頭來領工資的,當然人家人頭拿得多那也是本事。
與曹參不同的是,蕭何沒有軍功,而是負責關中的政務與前線後勤軍需之類。劉邦馬上取天下,要是沒馬怎麼辦?管蕭何要。打過戰略遊戲的都知道,打仗是要花錢的,而且是花錢如流水。在實際中,打仗不僅花錢,還要糧食,要武器,要服裝,要馬匹,要人命!按劉邦那種弱渣的打法,基本打一仗就是大放血,打一仗就得把手往後方伸,這種主怎麼伺候?蕭何的本事就體現在這裡,相才!不管劉邦前線打的多渣,只要開口,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兵有兵,要人才有人才!書上說「足食足兵」。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做起來,那是真辛苦啊。《孫子兵法》說:「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這十萬之師都這麼不容易,劉邦那都是幾十萬幾十萬的送,完全不當是自己的,這就是因為有蕭何坐鎮後方,送得起。反觀項羽,那就沒有一個穩固的後方,所以雖然他百戰百勝,但是最終一敗就全部輸光了。
再說張良、陳平。這兩個人給劉邦出了很多奇謀詭計,對於戰爭的戰略制定有很大功勞。尤其是張良,他的戰略性規劃總是高人一籌。張良、陳平的智慧那都是當世僅有的,但是問題在於,他們基本上(主要是張良)上不怎麼負責具體事務,只是動動嘴而已。他們是屬於戰略策劃類的人物,本身的執行力並不強,也就是他們的戰略需要有人來實施,相當於幕僚那樣的存在,而劉邦、韓信、蕭何這類人都是執行力超強的,都可以單獨拉起一支人馬打天下的,所以若不是蕭何、韓信對劉邦太忠誠了(這也是劉邦的能力之一,讓人對自己死心塌地的),劉邦哪裡能取得了天下。從事功的角度來講,張良的功勞是比不了蕭何的。
綜上,漢初三傑,韓信功勞最大,成了藩王。劉邦的自己人中,蕭何的功勞最大,這是無可爭議的。
張良只是謀主,定江山基業以軍功為首,這就是為什麼群臣嚷嚷要曹參第一功臣,劉邦費了好大勁定了蕭何,蕭何還是管理型功臣比謀主功臣還有負責行政工作後勤。但即使這樣劉邦給張良自擇齊地三萬戶為食邑,第一功臣蕭何食邑才是八千封在酇縣,軍功第一的曹參萬戶出頭。而讓張良擁有自己選擇權利(張良很聰明的拒絕選在和劉邦相會的地方,感嘆一下二人才是君臣關係的典範),還是富庶的齊國,這個地方劉邦開國後不願封給韓信,最後讓自己親兒子管理的地方,可見對張良尊敬
第一、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漢初三傑」指的是在三個方面(戰略謀劃、後勤保障、統兵野戰)最傑出的人才而不是漢初三個功勞最大的人。
第二、功勞和功臣表的排位沒有正相關的聯繫。唐初的顏師古對於張良的排位就說過:「高祖自雲得天下由張良,稱其才也。敘位次,乃以曹參比蕭何,校其勤也。至如戶數多少,或以才德,或以功勞,亦無定也。故稱蕭何功第一,戶唯八千。張良食萬戶,而位過六十。它皆類此。」
張良的功勞不是體現在排位上的,而是封侯食邑上的。劉邦對於張良是「自擇齊三萬戶」(最終張良只要了留地,食邑萬戶)。
漢高祖之能,從他評價三傑就可以看出來:打仗不如韓信,計謀不如張良,治理後方不及蕭何------如此有自知之明,如此知人善任------中國有史以來有此能力者有幾人?
這個是按軍功排的,張良雖然前期一直幫劉邦,但是從官方來說他是韓王成的人,真正歸漢是在韓王成死後。蕭何排第一是因為他是劉邦欽定的,漢朝建立後需要治國的人才,武將打天下厲害但是治國還是要靠蕭何。蕭何,曹參和張良他們的實際所得食邑是,蕭何八千戶,曹參一萬二,張良一萬。另,所謂的謀士說客所遇到的危險未必就會比武將小,比如酈食其。再另,推薦一篇孤閑寫的關於高祖功臣封侯的神帖http://tieba.baidu.com/p/100265139
漢高祖時功臣只排了前十八位的先後,其他都是呂后時期排的。
徹侯的本質是軍功侯,排序主要是「差列侯之功」,「用力曰功」。除了蕭何等特殊情況外,其他都是按秦制辦事罷了。
蕭何是劉氏集團公司創業初期的老臣,原始股,後勤部長兼hr兼cfo,張良是公司發展階段引進的技術大牛,cto。你是董事長,等公司取得行業壟斷地位後論功行賞時,你把誰排前面?
大漢名相曹參,為秦朝沛縣獄掾,蕭何的下屬,劉邦的上司。他的不出名主要源於兩個原因:名字太柔弱,讓人以為是文官;蕭規曹隨這個成語很容易讓人覺得曹丞相只是一個庸碌守成之人。其實,這都是誤解,曹參不同於蕭何,他是武將出身,名字雖文弱,卻是猛將,《史記》中說:攻爰戚及亢父,先登。攻城拔寨之時,第一個功上城樓,可不是每個武將都能做到的。他的戰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在漢初評定功勞的時候,眾臣推薦曹參,說: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此處可見曹參的武功,可以說是相當豪華了。
他是出將入相的典範,接替蕭何之後,他的核心執政思想便是:蕭規曹隨。這四個字看起來很簡單,甚至有點窩窩囊囊的感覺,但是,曹參能做到這一點,實在是不愧名相之稱。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背景,曹參和蕭何的關係並不和睦,他們是有隔閡和矛盾的,「參始微時,與蕭何善;及為將相,有卻。」在評定功臣時,由於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兩人的間隙進一步加大。但是君子不以私情廢公事,曹參雖與蕭何有矛盾,但是依舊能夠做到蕭規曹隨,這一點是很偉大的。並且,執政為官,最難的不是大上快乾,而是克制大幹一番的衝動,盡量保持前任好的制度,這才是無為而治真正的踐行。
在歷史上文治武功能與曹丞相相比的,不是很多見,太史公曰:曹相國參攻城野戰之功所以能多若此者,以與淮陰侯俱。及信已滅,而列侯成功,唯獨參擅其名。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後,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
張良自己不要的!
以功勞來看:
1、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
2、良說項王曰:「漢王燒絕棧道,無還心矣。」乃以齊王田榮反書告項王。項王以此無西憂漢心,而發兵北擊齊。
3、鴻門宴救過劉邦的命。
光憑這三項就足以封萬戶侯了,更別提其他各種事關國家安危的戰略。
以人緣來看:
1、劉邦入秦宮,樊噲勸不聽,是張良勸的。且『忠言逆耳利於行 ,毒藥苦口利於病』,願沛公聽樊噲言。
鴻門宴是張良叫樊噲進去的。
2、韓信封齊王是張良勸的。張良說漢王,漢王使良授齊王信印。
3、雍齒的什方侯是張良勸的。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
4、劉敬的「都關中」是張良勸的。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
5、太子的位子是張良出的主意。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
6、蕭何的相國是張良的點子。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
張良:老子幫了你們這麼多,位子排的高一點,你們有意見?
另外,張良跟陳平有很大的不同,張良正經八百的「革命家」出身,資歷要深得多。
居下邳,為任俠。項伯嘗殺人,從良匿。
後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餘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遇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漢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當劉老闆打敗項老闆後,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慶功宴,這次慶功宴是為了實現劉老闆多年前畫下的大餅。
在酒席上所有人都很嗨,喝的有點高,說話也就不分輕重。每一個打了幾次仗,殺了幾個人的都開始嚷嚷,有的還扒下了自己的上衣,對著旁邊服侍的小姐說:你看,你看這條疤,是當年跟劉老闆進咸陽時候留下的;你看,你看這條疤是當年跟劉老闆在滎陽的時候留下的;你看你再看這條疤,是當年跟劉老闆在垓下抓項羽留下的。
熱熱鬧鬧的酒宴上,就一個人沒有說話,這個人姓蕭。只有他躲得遠遠的,一個人坐在角落裡喝酒,沒人向他敬酒,也沒有人找他說話,他就一個人在那裡坐著,盯著眼前的花生米,一粒一粒的夾。旁邊坐著劉老闆笑么滋地看著他!
終於又人開心過了頭,大聲嚷了起來:大家靜一靜,靜一靜,劉老闆發紅包拉!
他想鼓動劉邦發一波福利,也好讓自己心裡踏實一點。這句話一說出口,整個宴會開始變得靜悄悄的,除了有人吃撐了、喝多了不停地打嗝外,剩下的就是此起彼伏的手機開啟聲,卡擦、卡擦連成一片。每一個人的臉都被屏幕的亮光照的慘白,還有人額頭上滲出了斗大的汗珠子,不住的咽唾沫,焦急的切換著網路,4G/WFI。
就在所有人凝神靜氣的等待劉老闆從天而降的恩寵的時候,一連串的叮咚聲響了起來。這一霎那,所有的臉上都放出了明亮的光,而這一瞬間的光很快就被緊皺的眉頭取代。每個人都在手機上都出現了這樣一個紅包《一等功紅包/蕭何收》。
這時笑聲沒有了,打嗝聲也消失了,剩下的是沉悶的呼吸聲,而且這聲音越來越大,越來越大!有人開始在微信發消息:不公平、老闆讓人心寒、老闆頭等功不能是蕭何的。
微信群裡面的消息越來越多,每個人都在抱怨老闆偏心,坐在劉邦身邊的蕭何,拿著手機的手慢慢地開始發抖,終於一顆沒有夾穩的花生米從筷子中間滑了下來,滴溜溜的滾到了他的長筒靴里。
有細心的人,看到可蕭何的表情,就更加大膽的站出來說到:蕭何一個小白臉書生,做過什麼?憑什麼頭等功?就是、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在前線打了那麼多次仗,憑什麼不如一個蕭何?有人跟著起鬨。要說頭等功給平陽侯曹參還差不多,畢竟打了那麼多硬仗。有人開始捧曹參。
看著越來越失控的局面,劉邦沒有生氣,從座位上站起來,站在後面的秘書大聲喊了起來:大家靜一靜,聽老闆講話。
場面再次冷靜下來,劉邦咳了兩聲清了清嗓子問:各位,知道打獵嗎?
聽到這個問題,很多老粗將軍大笑了起來:老闆打獵誰不知道,我去年還跟您打了一頭大野豬呢。有人在下面叫嚷。
聽到員工的回答,劉邦又問了第二個問題:各位知道獵狗嗎?
聽到這個問題,所有開始笑了,敷衍的說:知道、知道。心想:竟然問我們這個問題,老闆你家裡那麼多的好狗都是我們送的。
這時劉邦頓了頓,拿起酒杯喝了口82年的拉菲,環視了一下每個員工說:打獵你們都知道,就是抓兔子,打野豬,對了,老王上個月你給送的那頭野豬,肉還沒吃完呢,有空一塊兒吃啊,賊拉嗎好吃!這時劉邦又喝了口酒接著說:但是你們你知道不,打獵的時候有獵人和獵狗,這個獵人啊就是找獵物在哪兒的,這個獵狗呢就是專門抓兔子的,你們說蕭何沒功勞我看他就是獵人嗎。
有人聽到這話不以為然,哼了一身,聲音不大卻很清晰,劉邦看了他一眼接著說:你們都說自己功勞大,我看你們那個都不能跟蕭何比。蕭何這個人我一開始創業就跟著我,你們算算多少年了,還有你們這些跟著我就是為了點錢,有的還準備隨時跳槽,你們說說在滎陽的時候你們有多少人想跳到項羽的公司,在我困難的時候,蕭何這個人把全家老小都帶到公司加班,你們說,你們怎麼比?
還有不服的戰功派員工的不忿大嚷到:那也應該是曹參曹將軍頭等功。
眼看員工左右不服,劉邦心裡開始不高興,這時一個叫鄂君的人看出了老闆的心思站出來說了一番話,具體細節《史記·蕭何傳》記錄如下。
關內侯鄂君進曰:「髃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常失軍亡觽,逃身遁者數矣。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萬觽會上之乏絕者數矣。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於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上曰:「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於是因鄂君故所食關內侯邑封為安平侯。
終於,所有人被這翻話說服了,劉邦很高興,關內侯也加了賞。心滿意足的劉邦看了看平靜下來的員工,在群里發了幾十個大紅包,一片叮咚聲再次響起。
之後劉邦又悄悄的給蕭何轉了一個紅包,紅包是這樣的:謝謝你當年多給的二兩錢。
這次慶功宴後沒有人在說什麼話,在這之後的不久,陳豨反了,韓信反了、黥布反了,盧綰也反了。後來一個叫司馬遷的人知道了這個故事說:蕭何一開始是個做文秘的沒什麼大本事,後來靠著劉邦,謹守管鑰, 「因民之疾奉秦法,順流與之更始」,官做得越來越大。
PS:蕭何大事紀年
一/高祖為布衣時,何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
二/劉邦去咸陽送徭役時,吏皆送俸錢三,何獨以五。
三/劉邦沛縣起義,蕭何是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後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
四/劉邦為漢王,蕭何為丞相,推薦了韓信。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征,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
後來呂后想要殺掉韓信,
或告信欲反狀於呂后。呂后欲召,恐其黨不就,乃與蕭相國謀,詐令人從上所來,言豨已得死,列侯群臣皆賀。相國紿信曰:「雖疾,彊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五/漢二年、劉邦和項羽戰,蕭何留守。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輒奏上,可,許以從事;即不及奏上,輒以便宜行事,上來以聞。
五/漢三年,蕭何送宗族數十人到前線。
漢三年,漢王與項羽相距京索之閑,上數使使勞苦丞相。鮑生謂丞相曰:「王暴衣露蓋,數使使勞苦君者,有疑君心也。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於是何從其計,漢王大說。
六/漢五年劉邦開慶功宴,蕭何工居第一。
大家說的都很有道理,一一拜讀了
很簡單,親疏。為什麼滅異性王和去雞眼似的,滅同性王墨跡半天?很簡單,親疏
雍齒
史記還是通鑒記不清了,寫的很清楚了,蕭何保關中之地,不停運送補給和兵源,劉季就算打了敗仗,也是經常打敗仗,也能收拾收拾,繼續戰鬥。曹參這樣的就算少了,也不會影響到大局。而且我感覺應該是建國後用文官去壓制武官,也是常理。至於張良,人家真心是帝王甲胄之家,幾代人都是貴族,不太在乎這個,該完成的都完成了,名次就無所謂了。我記得書上說張良體弱多病 ,沒打過仗,一直跟隨劉季身邊,知道的事是不會少的,包括丟人的事,主上能容忍一個知道太多事人經常在身邊晃悠么。他退而保護自己,不進入權利圈子,不僅是智慧,也是自己大富大貴的出身看淡了這些吧。 也不知道自己說的可對,大致就這麼多。
因為張良的服務面太窄,無法服眾。
蕭何是財政+後勤總負責人,全部將士都在他的服務範圍之內。
韓信當年渡陳倉平定三秦,手下的將士沒少跟著沾光,服韓信的也多,當然後來他分兵了,服務範圍就變窄了,所以論功勞不如蕭何。
張良呢,就跟個秘書似的,成天在劉邦旁邊耳語,服務範圍窄之又窄,根本無法服眾,在劉邦以外認同度太低。
但這應該也就是他能功成身退的主要原因,因為勢力、威望都沒建立起來,離了主公就是孤家寡人,所以主公非常信任這樣的人。
前期是論軍功,建國之後就是論政務能力(大體對應官職)。
蕭何、曹參是相國,張良好像沒有官職(只有爵位,漢初爵位大體是軍功的體現)。
ps 我認為:那些開國武夫,如果沒有治國能力(畢竟與造反相差太大)還是主動退休養老為好。否則被清洗也活該。
推薦閱讀:
※陳平年輕的時候家裡特別窮,為什麼卻有很多長者開著小車來看他?
※蕭何憑什麼認可韓信?劉邦又為什麼敢把全軍交給一個沒有實戰經驗和戰績的人?
※能評價一下漢昭帝嗎?
※就性格而言,汲黯和海瑞是同一種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