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吳蜀兩國有沒有對北方翻盤的機會?

不論單獨的還是兩國一起的


謝邀。

我現在電腦里三國志13還有兩個存檔,我一直打不過。

我選的周泰作為主公,統一了整個中國長江以南以及巴蜀、漢中、長安以西所有城池,也算人才濟濟,卧龍、鳳雛、司馬懿、郭嘉、周瑜、陸遜、呂布等全部在我麾下、佔領了大半個中國,

但是就是打不過統一了北方中原的電腦曹操。

我任命的三大都督打不過,我的城池雖然多,兵員雖然廣,但是南方的城池相隔甚遠、舟車不便,往往援兵到時已經是士氣全無、糧草耗盡,而曹操的城池集中,相隔不遠,調兵異常方便,糧草豐盛,以逸待勞,士氣高昂,往往能集中優勢兵力擊破我軍重要據點。

三大都督周瑜、諸葛亮、陸遜也算是當世人傑,一流統帥,加起來和曹操打了5次襄陽會戰,3次鄴城攻堅戰,2次建康保衛戰,輸多贏少,即使拿下來也守不住。

我自己10W人就可以橫掃天下,但是打下來隊友守不住,每次都是我拿下來,然後三大都督守衛打會戰,都督打不過戰死讀檔。


有啊,唯一的機會是關羽威震中原的時候,如果同時間劉備進攻關中,孫權進攻淮泗,三路進攻曹操必然無法兼顧。
但是孫權選擇幹掉關羽。


有的。
機會,單論機會,那就是說一個可能。可能性是有的。關羽北伐的時候,威震華夏,曹操的腹地宛城叛亂,許都有人謀反,曹魏統治區很不穩定,就是隆中對里的天下有變曹操都差點遷都。這時候如果孫權不插盟友,插曹操合肥,徐州戰場威脅中原腹地,劉備命令上庸地區的劉封孟達配合關羽行動,關羽的北伐要打很久,這時候劉備歇息幾個月派偏師張飛魏延等大將出關中地區,策動西羌少數民族部落,關中能不能守住就是一個問題。
三個拳頭三個方向,都是精英,曹操估計頭風又要犯了。
題主說的機會,我根據情況做了點假設,不喜勿噴。


沒有,絕對沒有。我不想列舉什麼戰術戰爭什麼的,前邊有朋友已經幫我回答了。我就說說別的吧。三國時期,最大的事情是什麼。統一全國,那手段是什麼?戰爭,戰爭打的就是經濟。

三國時期,曹魏佔據北方,蜀漢佔據西南,孫吳佔據東南。經濟最好,統治最穩固的曹魏,尤其是在曹丕登基後,實行了九品中正制,穩定了局勢,獲取了士族的支持。並且在淮河流域,關中地區實行屯田。而且最關鍵是,曹魏地區佔據了當時中國最好的養馬區。


謝邀。
單獨是不可能能贏曹魏的,無論是諸葛亮和劉備的隆中對,還是魯肅和孫權塌上策都達成了一個共識:曹魏一時是無法攻克的。然後雙方的謀士都給自己的主公制定了相同的戰略:三足鼎立。
也就是說,只有三國鼎立才有機會戰勝曹魏。道理很簡單,無論是曹魏要南下還是劉備、孫吳要北上有一個地方是必須要拿下的,就是荊州。
事實也是因為三家要爭荊州才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為什麼荊州那麼重要?諸葛亮給劉備做的規劃就是佔據荊州和益州,然後曹魏一旦發生了內亂,荊州出兵宛城,直逼許昌,益州也可以從漢中出兵長安,從函谷關向東擊破曹魏,兩路並發,只要有一路成功了,那這個戰略就已經成功了一半了,同時荊州在長江的中游流域,曹魏一旦攻破,便可以從順江而下直取孫吳。
魯肅的算盤同樣也是佔據荊州。同樣的,一旦曹魏有變,孫十萬可以一路向合肥直逼徐州和淮南,一路向宛城直逼許昌城。當然魯肅是希望益州都拿下跟曹魏隔江對立,但是我覺得益州這個可有可無,反而有可能適得其反。
曹魏也是一樣,要南下滅掉孫吳就必須要佔領荊州,很簡單的道理,孫吳除了人和、精銳水軍以外,最大的障礙就是長江了,荊州不僅可以順江而下,即使劉備這時已經拿下了益州,荊州就相當於攔腰斬斷了蜀吳的聯繫,可以逐個擊破。
這就是荊州的重要性,對蜀和吳來說,誰掌握了這地方,那麼唯一要等的就只是曹魏發生內亂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三國鼎立才有機會戰勝曹魏?這就要回到魯肅的戰略規划上了,魯肅的三足鼎立是北方曹操,南方孫權,西方劉表(驅逐到益州去),然後再找個機會滅了劉表,與曹魏隔江對立。假設這個戰略實現了會發生什麼?就是短期到中期雙方誰都吃不掉誰。這個可以參考南宋,只要荊州這個地區沒有被攔腰斬斷,在冷兵器時代就基本上是很難有什麼戰果,益州這個地方又易守難攻。同樣南方多以步兵為主,北上的話,中原地區大部分以平原為主,孫吳除了偷襲,恐怕也是很難在正面戰場上打贏騎兵為主的曹魏了。
那基本上南北朝就可以提前兩百年了,那三國鼎立的好處是什麼?就是互相牽制,互相利用。南北對峙有個缺點就是戰線太長,加大了補給的難度,然而三國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南邊的蜀和吳,地盤相對平均,戰線都不算長,補給快速,雖然不能進攻,但堅守還是能撐很久的,那戰線過長這個debuff就反而轉到了曹魏這邊,而且還要面對兩個政治力量的攻擊,還是那句話一旦有變,那曹魏根本招架不住。
最後結語我只能說很可惜,雖然說三國鼎立才有機會戰勝曹魏,但是是有一個大前提的:就是曹魏一旦有變。而曹魏這邊由始至終都沒有過這個變,是什麼變?就是曹魏和士族階級決裂,雙方發生混戰。這個很重要,因為說到底,魏蜀吳三國都不是士族階級的政權,諸葛亮和魯肅要等的就是這個變,只可惜曹操晚年或許還有些機會,但是到了曹丕繼位,頒布了九品官人法後,蜀吳兩國就再也沒有機會戰勝曹魏了,而曹魏,就算被司馬家篡權那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士族階級依舊維護北方政權,最後三家歸晉。


三國時期蜀漢其實是有機會的,但是諸葛這個人攬權太重,而且用人方面過於苛責求全,導致蜀漢並沒有抓住歷史上唯一的機會。

要明白這個問題首先你需要搞明白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和兵力配置以及內部狀況。很多人因為曹魏佔據的地盤大並且繼承曹魏的西晉最終統一了三國,於是就覺得曹魏面對孫吳和蜀漢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並且一定能夠統一三國,其實這種想法是非常錯誤的。

首先,曹魏面對蜀漢和孫吳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這個優勢並不是大家想當然認為的地盤大人口多,而是佔據北方養馬地以及北方民風剽悍加上地形優勢導致的。養馬地大家都懂,曹魏佔據了所有出產戰馬的地方,但是地理優勢大家就未必能夠了解了。

中國的地形是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簡而言之就是西北和北方在地形上是居高臨下的,這在軍事上有很大的優勢,另外就是江南一帶水網密布,這就導致相對而言人口差距並不是太大的東吳水軍實力強大但是陸軍實力相對薄弱。

東吳的地形導致他可以佔據荊州和江淮一帶自守,但是東吳陸軍的劣勢導致他很難在陸戰中擊敗曹魏,更何況奪取曹魏防守的城池,加上曹魏擁有大規模的騎兵部隊,這就導致東吳一旦上了岸就被曹魏趕下去,而且曹魏的精力一直放在東吳身上,所以東吳實力雖然最接近曹魏但是卻最沒有希望統一三國。

南方水網密布導致南方的軍隊水戰強大但是陸戰很渣,加上缺乏戰馬,所以在面對北方的時候很難主動出擊並且擊敗北方,因為南方部隊戰鬥力本身就弱,加上沒有騎兵導致打贏了無法擴大戰果只能擊潰無法聚殲,而一旦打敗了就會面臨被北方包圓的危險,因為兩條腿的人肯定跑不過四條腿的戰馬。

自古以來中國統一路線一直是從北到南,很少有從南到北能夠統一的,古往今來以南統北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朱元璋,一個是蔣介石。蔣介石之所以能夠統一一方面是由於他外交工作做得比較好,另一方面是因為火器時代騎兵重要性下降。

朱元璋能夠統一全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元朝的馬政,元朝的馬政導致中國戰馬產地不再僅僅局限於北方,南方也出現了大批量的戰馬。朱元璋就是借著這個機會訓練了一批精良的騎兵部隊,加上元朝處於朝代末期腐敗無能,所以能夠順利的擊敗北方的元朝統一天下,但是這在中國冷兵器時代是唯一的一例,除此之外再無一例以南統北的情況。

說完了東吳我們再說蜀漢,蜀漢在三國之中實力是最弱的,夷陵之戰蜀漢的精銳部隊又損失殆盡,那麼蜀漢有可能統一三國嗎?很多人都以為蜀漢沒有可能統一三國,而少數認為蜀漢有實力統一三國的大多是蜀漢的粉絲,其依據就是三國演義對諸葛的神化(實際上我一直覺得羅貫中是蜀黑,他這樣其實是在反諷蜀漢和諸葛,但是這裡與本題無關所以不再贅述)。

因此主流的聲音是認為蜀漢是沒機會統一三國的,但是實際上我認為蜀漢其實是有機會的,雖然從歸類上講我是一個蜀黑,但是實際上蜀漢是有機會統一三國的,這與蜀漢的地理位置以及三國的形勢有關。

在分析蜀漢能否統一三國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以及兵力配置,這樣大家才能夠了解三國時期三方面到底處於什麼樣的境地。根據史料記載曹魏的實力最強,人口大概在四百多萬,根據十民一兵比例算曹魏的兵力大概有四十多萬,孫吳的兵力據記載應該是二十三萬左右,蜀漢的兵力在十萬人左右。

蜀漢和孫吳的實力加起來有三十多萬,與曹魏的兵力四十多萬有差距但是並不是什麼壓倒性的優勢。不過戰爭並不是簡單的數字加減,大家還要考慮三方的兵力構成以及地形後勤和將領能力等多方面。

其中曹魏佔據北方和西北所以擁有大規模的騎兵部隊,所以在野戰中佔據很大優勢,而且曹魏一開始頒布唯才是舉令導致大批量人才崛起,後來曹丕採納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雖然導致了士族越來越無能,但是當時而言卻起到了緩和曹魏和士族關係的作用,導致曹魏人才輩出。

蜀漢剛剛經歷了夷陵之戰所以精銳士卒和經驗豐富的江陵大批量戰死,加上諸葛這個人用人過於苛責求全,所以蜀漢人才凋敝,但是蜀漢北部邊防軍由魏延率領的漢中一帶的兵力因為防備曹魏而並未參加夷陵之戰,所以北部邊防軍實力損失並不大。

孫吳一方雖然出了東吳四英將和江東十二虎臣,但是孫吳無論是軍制還是用人制度其實都是三國之中最差的,孫吳手下的江東士族非常強大,而且孫吳兵制是最落後的部曲制度,也就是說士兵都是將領的私產,而這一點蜀漢和曹魏都已經在名義上實現了軍事國家化.(完全國家化是不可能的,畢竟現在咱們還是黨指揮軍隊,並未完全實現軍事國家化)

也就是說曹魏雖然在兵種以及人才儲備上壓到蜀漢和東吳,但是在實力上並不存在壓倒性的優勢。(說實話曹魏要是真有壓倒性的優勢早就統一三國了,怎麼可能還跟他倆撕逼,又不是玩遊戲為了遊戲趣味性故意不去統一。)

說完了三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我們再說說三個國家之間的兵力配置。蜀漢和孫吳兩方面不用說,雖然他們互相之間有矛盾,但是都知道曹魏才是生死大敵。所以蜀漢和孫吳之間也有部隊駐防,但是實際上雙方之間的兵力部署並不是太多。兩方面的兵力大多部署在與曹魏接壤的地方,但是曹魏跟他們兩個的情況卻不一樣。

曹魏跟蜀漢和孫吳都是敵人,所以他兩方面都要布置大量的軍隊,但是我們都知道不要同時在兩個戰場上進行兩場決戰。曹魏掌權人是三國之中水平最高的,沒理由連我們這種屌絲都不如,因此曹魏在吳國和蜀國邊境的重視性是不同的。

歷史上曹魏的主力部隊大多數都長期駐紮在和東吳接壤的前線,曹魏在蜀漢邊境布置的軍隊最多的時候是鍾會和鄧艾滅蜀的時候,史書記載是十八萬,也就是說三國時期曹魏在蜀漢一線部署的軍隊是遠低於十八萬的。

因為曹魏在滅蜀之前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東吳一方,在西北戰場上面對蜀漢大多數時候是採取守勢的。大家都知道戰場上弱勢的一方才會採取守勢,你要是實力比對面強肯定不會樂意被對面壓著打,畢竟別人進攻自己不反擊是很丟士氣的。

然後就是曹魏在東吳一線一直是採取進攻態勢的,還是那句話,實力強的一方才會選擇進攻。孫吳的實力我們說了大概是二十三萬,除了山越之外孫吳後方並沒有太大的威脅,所以孫吳在跟曹魏接壤的地方兵力至少在十五萬以上。

兵法有雲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曹魏雖然有騎兵的優勢但是孫吳也有水軍和守城的優勢。所以曹魏如果想要壓制孫吳而不至於被孫吳打一個防守反攻戰的話,他在孫吳一線的兵力需要維持在三十萬上下。

我們剛剛說過曹魏的人口有四百多萬,兵力應當在四十多萬五十萬左右,在孫吳一線應當有三十萬左右,加上還要防備遼東的公孫氏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再加上曹魏地盤是最大的,在內部至少要留一些守備部隊,所以曹魏在西北的兵力應當是低於十萬的。

這樣一來大家就會發現曹魏面臨蜀漢和孫吳的總體實力是有很大優勢的,但是因為他注意力主要放在東吳一方,所以曹魏在西線的兵力其實是少數蜀漢的部隊。但是這並不意味這蜀漢面對曹魏的部隊就能夠處於優勢,因為曹魏有戰馬,他可以組建大規模的騎兵部隊,西北又是戰馬產地,騎兵數量應當相當的大。

但是不管怎麼說,曹魏在西線的兵力薄弱確實事實,而諸葛敢於多次主動出擊襲擊曹魏也是因為曹魏在西線其實優勢並不是太大,甚至可以說曹魏在西北一帶其實是處於劣勢的,不然司馬懿沒理由面對比自己弱的人死守。

有人說司馬懿老謀深算故意的,我只能說你太小看了曹睿,曹睿這個人是跟在曹操身邊長大的,他的性格更像曹操而不是曹丕。曹操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多疑,曹睿也是著名的雄猜之主,司馬懿敢再曹睿眼皮子底下玩這個用不了半年墳頭都長麥子了。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漢的地形,提到蜀漢的地形大家肯定就會想到蜀道難。但是實際上我要說的不是這個,我要說的是蜀漢毗鄰涼州關中。毗鄰涼州就有機會得到戰馬產地,毗鄰關中就有機會佔據關中休養生息,實際上關中自古以來就是出帝王的地方,中國古代大多數統一的王朝起家之地就是關中。

說道戰馬大家很好理解,孫權很苦逼的起家於江浙一帶,後來雖然襲擊劉備得到了荊州,但是荊州也是不產戰馬的。孫權要獲得戰馬只能從兩個方向獲得,一個是從幽州并州,但是這條線他首先要擊敗曹魏打到河北才有可能,說實話我不建議孫權這麼干,因為他要是有實力擊敗曹魏還找什麼戰馬,早就抄起板磚干他丫的。

另一個方向就是通過涼州,但是孫權和涼州還隔著益州和漢中上庸,除非孫權把蜀漢滅了不然他是沒機會攻打涼州的。然後我也不建議孫權這麼干,因為蜀漢和東吳加起來都不夠曹魏揍的,上游咽喉之地荊州又控制在手。孫權此時已經不再擔心劉備順流直下滅了他了,所以沒必要跟蜀漢死磕讓曹魏有機會撿便宜了。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孫權下輩子都沒希望能夠獲取戰馬產地,但是蜀漢不一樣。蜀漢跟涼州是挨著的,而且他不光挨著涼州,還挨著關中,可以說涼州和關中對於蜀漢而言是夢寐以求的。獲得了關中和涼州蜀漢就可以據守關中,然後訓練大規模的騎兵部隊。

等到曹魏和東吳打的筋疲力盡的時候蜀漢就可以出秦川,趁機收拾疲憊的曹魏,然後再憑藉實力擊敗孫吳。實際上諸葛亮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頻繁的發動北伐,除了可以借北伐打擊競爭對手李嚴壓制潛在對手魏延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有機會反叛。

但是諸葛亮的戰略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他覺得關中實力強大涼州實力薄弱,所以他決定柿子撿軟的捏,多次進軍涼州。但是諸葛這一思路有很大的問題,因為涼州實力弱小,自保有餘而進取不足,這就導致諸葛亮攻打涼州的話涼州可以自保,但是諸葛亮打關中的話涼州就很難對他產生致命的威脅。

也就是說諸葛進攻涼州需要面臨涼州的守備部隊,同時還要小心關中的從背後襲擊他,蜀漢實力本身就沒有壓倒性的優勢,面臨前後夾攻怎麼可能勝利?但是換個思路諸葛攻擊關中的話就不同了,諸葛進攻關中的話涼州的部隊是無力對諸葛形成威脅的,因為進攻和防守是兩個概念,涼州的部隊可以防守但是進攻諸葛就是找死,一旦諸葛回師涼州部隊沒有守城的優勢就容易被諸葛輕易擊敗。

換句話說就是打涼州看似簡單但是要面臨涼州和關中的前後夾擊,而打關中則只需要面臨關中的威脅。關中的軍隊我們剛剛分析了,跟蜀漢的實力對比其實並不存在壓倒性的優勢,甚至可以說在實力上未必比蜀漢強。

打涼州需要面臨涼州和關中,勝利的希望很低,而且即是勝利了也只是得到涼州,還要面臨關中曹軍的威脅,避免被曹軍切斷歸路,一旦被卡在涼州那麼蜀漢整體就很危險了。但是打關中則只需要面臨關中的曹軍,涼州的曹軍其實很難對諸葛形成大的威脅,只需要留下一隻偏師扼守要道就可以全力進攻關中。

涼州和中原河北之間隔著關中,一旦諸葛能夠攻克關中那麼涼州就是蜀漢囊中之物,也就是說打關中只需要面臨關中的曹軍但是收益卻是關中加涼州,到時候蜀漢只需要緊守關中的雄關險隘就可以安心的坐山觀虎鬥。

那麼接下來的關鍵就是蜀漢有沒有希望攻克關中了,那麼蜀漢有希望攻克關中嗎?答案其實是有的,蜀漢的機會就是子午谷。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不是萬全之策,但是說實話戰爭中弱勢的一方連危險都不願意冒那麼請問你拿什麼取得勝利?

子午谷奇謀一旦取得勝利蜀漢就可以消滅曹魏在西北的主力,進可以趁機攻擊洛陽許昌,退可以緊守關中自保,即使失敗了也不過是損失一個魏延和五千精兵而已。說實話從諸葛北伐開始魏延的軍事和政治生涯基本上已經可以說是完了,即使子午谷失敗魏延去世對於蜀漢而言也沒有太大的影響了。

至於在某些人口中無比重要的五千精銳也沒有他們說的那麼重要,諸葛本身面臨曹魏就有一定的優勢,五千精兵即使失敗也不可能全部戰死,縱使五千人都死了也不過只佔據蜀漢實力的二十分之一不到,最多到時候諸葛亮採取守勢罷了。

然後就是有人說魏延即使攻克長安也未必能起到什麼作用,而且夏侯楙未必棄城而逃,還舉了闖王高迎祥的例子。但是我覺得拿高英祥舉例子並不恰當,因為蜀漢的部隊並非高英祥手上的農民軍,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孫傳庭也絕對不是夏侯楙能比的。

如果硬要找一個實例的話其實偷渡陰平與兵出子午谷更相似,因為雙方都是主力在對峙,派遣精兵偷襲對方的後方基地,而夏侯楙的能力在三國中與劉禪不相上下。偷渡陰平與兵出子午谷相似性實在是太高了,不能不令人拿來作比較。

成都是蜀漢的大後方,長安也同樣是西北曹軍的大後方,後方總指揮夏侯楙和劉禪性格能力很相似,鄧艾和魏延也都是三國名將。其實子午谷奇謀如果能夠實施的話成功的可能性是很高的,一旦魏延攻克長安,只需要燒掉曹魏的軍糧曹魏大軍就會不戰而潰,到時候諸葛亮可以趁機擊潰西被曹軍。

曹魏大軍面臨多處敵人,兵力本來就捉襟見肘,內部空虛是一定的,即使新招募了軍隊戰鬥力也無法保證。到時候諸葛無論是趁機攻擊中原河北還是收拾涼州都是可以的。


其實我想說皇叔有點點背,其實他早點拿荊州占巴蜀趁著曹馬戰的時候還是有機會翻盤的,而且皇叔在徐州荊州的人望很高,皇叔想辦法趁曹馬戰的時候搞掉豫州打回徐州基本上季漢就再興了。


謝邀

首先歷史沒有如果

其次,三足鼎立的局下面是不可能翻盤的

那麼可能性只能在這種局面形成之前

先讓周瑜續命40年

死在曹操之後

然後我再來開IF腦洞


機會還是有的,比如淮南三叛的時候,但是受限於當時的通信條件,都白白喪失了,最後只能被魏晉各個擊破...


幾乎不可能!
經濟重心都在北方,吳蜀之地難以抗衡


軍事上是有機會的。戰略上困難。


有機會一點點蠶食曹魏,一舉翻盤的機會基本不存在。
非要說的話,曹操在潼關之戰時裝逼,帶隊斷後差點被馬超截殺應該算一個。


有不少機會,分為4種,1.沒抓住。2.看到了沒力氣去抓。3.眼看抓住了自己作死又跑掉了。4.這種最扯,明明出機會了,你這邊準備得差不多了,「biaji」一下,又沒了。

我特別懶,所以胡亂列舉一下,肯定有錯的漏的,大家別在意。

1類型

218年耿紀、韋晃勤王,失敗太快,劉備方無法接應。

石亭之戰,朱桓提議追擊,陸遜過於求穩,錯過了進一步大勝的機會。

司馬懿遠征遼東。孫權明明可以去牽制一下,結果小家子氣發作,撿個小皮夾就走了。

2類型

曹操攻馬超,由於劉備、孫權裂痕已生,無法利用,劉備便去益州了。

侯音反正,關羽力量不足,沒抓住。

孫狼等義軍搖動各地,然而關羽被孫權偷襲。。。。。。

曹丕篡位後的各地勤王行動,劉備要奪回荊州,無力利用。

3類型

張魯撤離漢中前後,劉備本應迅速迎接,然而還是晚了(不過收不到邪教分子也不算太可惜)。

諸葛亮一伐曹魏,著名的街亭選擇,不說了,多說都是長嘆。。。。。。

一伐曹魏期間的孟達反正,錯雖在孟達自大,然而武侯不肯援手也是一份責任。

淮南三變之毌丘儉。孫峻繼續吳國的小家子氣傳統,10萬大軍偷襲壽春,大新聞搞成了毌丘儉訃告。

淮南三變之諸葛誕。天佑奸人加上孫綝操作力低下,竟然輸了。。。

4類型

魏諷與關羽聯絡勤王,結果被曹丕這個酸丁迅速搞定。

淮南三變之王凌。「刷」一下就被司馬懿捉住了。

還有今早吃一個煎餅就好的,為什麼要多吃一個啊!午飯的炸豬排吃不下啦!


由南向北的逆襲,朱元璋,孫中山,一個元末,一個清末。

共同點一: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

共同點二:都是唐朝宋朝以後。為什麼,唐宋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才南移,南方的人口才開始追上北方。

共同點三:火器登上歷史舞台。所謂人力終於可以從比較大的程度逆轉地利。

所謂地利,就是地緣政治-中國南北方地利梯度差,降雨(量與天數)、溫度、地形(北方更傾向大平原,南方更傾向丘陵)。南方降雨120天每年,北方60天每年,在古代的土路,軍事物資等等調運在雨天下十分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也就是北方有著更大的機動性。低溫比高溫對戰鬥力的打擊更大。


沒有。

有人從自然地理跟地緣解析過歷史以來成功統一的政權的佔有地盤,蜀屬於一開始就完蛋的類型,吳屬於有經濟沒有軍事防禦能力的,遲早要完。


推薦閱讀:

三國時期朱桓和朱據有親戚關係嗎?
三國時期帥是什麼職位?
如何評價三國殺武將張嶷?
三國時期廖立是個怎樣的謀士?

TAG:中國歷史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