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里為什麼有部分台詞用人聲, 但大部分劇情台詞又通過字幕卡的形式?
工廠里老闆視頻監控的語音, 以及部分台詞都是通過人聲
-
一、
影史最早的有聲片「爵士歌手 ( The jazz singer )」是1927年上映。
卓別林非常抗拒「有聲片」的技術,最好的例子,是「城市之光」。這電影上映時,已是1931年,但他還是堅持「默片」型式。為了表明態度,他甚至把「有聲片」這個元素拿來嘲弄,變成喜劇的一部份。
比如「城市之光」開場,廣場上有雕像在剪綵典禮,主持人呱啦啦在演講。
你細聽,就能知道,那其實是「小喇叭吹的怪聲」,卓別林用呱呱叫的喇叭,來嘲弄人的說話。
二、
「摩登時代」上映,又比「城市之光」晚了五年(1936年),這電影發行時,進入有聲片時代都已經快十年了。可想而知,在世人眼中,卓別林的固執,簡直是老骨董、老恐龍的行徑。
其實,「摩登時代」是以「有聲電影」發行的。但,卓別林在裡面故意堅持「默片型式」,不管以藝術創作的手法,還是以影史的觀點來看,那都是無比絕妙的「電影大師創見」,他的這種怪異手法,反而提升了「摩登時代」的「文本意義」。
什麼意義?
在電影中,主角,是人類,是默片時代的真實人類。
而片中的老闆,是電視上的怪物,他是未來,是恐怖的科技文明代表。
這是特意製造出來的「角色對比」,可以「戲裡戲外」產生對比,觀眾看到電影中的卓別林,被困在機械文明的世界裡,不得逃脫,而後,聯想到他以「默片英雄」的身姿,去勇敢抵抗有聲片、彩色片的來臨,這,正是當年觀眾進戲院看電影時,產生的觀影(電影文本閱讀)的樂趣。
虛構的電影,和真實的世界,兩個卓別林在呼應。
三、
是的,卓別林不但抗拒「有聲電影」 ,他更抗拒「彩色電影」。
就在「摩登時代」上映前的四年前,1932年,技術成熟的 Technicolor 三色系統,已經產業化,影史第一部真正技術成熟的電影,已經上映了。(狄士尼的動畫「 flowers And Trees 」)。
在有聲片時代來臨的九年後,彩色片時代來臨的四年後,「摩登時代」以英勇的姿態面世。
這電影,不但是部落伍的默片,更是一部落伍的黑白片。
可也就是這兩點「落伍」,更貼近了影片的主旨。
卓別林被稱為偉大的創作者,影史大師,勇敢的產業經營者(聯藝公司創始人),不是沒有道理。
-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卓別林CharlesChaplin | 默片 | 摩登時代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