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分大學的校名是用毛澤東的集成字,這是什麼心理和動機?「偽造」的校名何以能在大學裡存在和流行的?
毛澤東親筆題名的大學並不多,如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安徽大學、湖南大學等,更多的是集成字。究竟他給哪幾家大學親筆題寫過校名?用集成字製作校名的學校「偽造」毛澤東的字不犯忌諱嗎?這是一件可以讓學生引以為榮的事情嗎?
雖然對這種ZZ挂帥的產物沒啥好感,不過把集字用作校名或報頭的行為本身倒沒什麼可指摘的,像 @李越阡 提到的中大校名我就挺喜歡的。而且集字這個傳統也不是現代才有的,唐代僧人懷仁從王羲之遺墨中集字而成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下面放幾個我感覺還算不錯的校名還有報頭的集字。
東南大學校名用的就是王羲之的集字,應該是從聖教序中選的:
《新民晚報》是中山先生的集字:
《太原晚報》是明代太原籍書法家傅山的集字:
上外是魯迅先生的集字:
《春城晚報》比較另類,用的是混塔風格,把鮮於樞和王羲之的字合一塊了:
日本《朝日新聞》的報頭則是取自歐陽詢《大唐宗聖觀記》,因為其中沒有「新」,還是用「親」和「析」拼湊而成的:
-----------------------
題外話,正好放個我高中母校的校名,這倒真是老毛自己寫的(順便說一句,當年高中時常去街對面的交大玩,對正門上的「交通大學」四個字一直記憶猶新,後來才知道,這四個字雖然不是集字,但其實是老毛當年為北方交大題的):
雖然很不喜歡老毛,但寫的這校名一直都感覺挺好的。當年江核也寫過一個,幸好當時校LD沒有腦子發熱,為了哄主子開心把校名給換掉:
網上有傳「北京大學」校名為毛體集字而成,其實是訛傳:
毛澤東為北大題寫校名一事毋庸置疑。他介紹說,1949年12月12日,經校委會主席湯用彤、秘書長鄭天挺同意,校委會秘書汪子嵩起草了給毛澤東主席的信,請文書劉椿年楷書謄寫後,送中南海毛主席辦公處。信中邀請毛主席在北大五十一周年校慶紀念日(十二月十七日,解放後的第一個校慶)之際為北京大學題寫校名,以備製作新的校徽之用。信中附寄了一張紙,紙上有文書劉椿年畫的一個長11厘米、寬3.1厘米的長方形框,框下標註「北京大學」四個字,供毛主席寫校名時作尺寸參考。1950年3月17日,中共中央秘書室將毛主席為北大校徽的題字放在一信封內送給北大,並附言:「寄上毛主席為北大校徽題字,敬請收查。」
據悉,毛澤東的題字原件現存於北大檔案館。
http://pkunews.pku.edu.cn/sdpl/2007-04/16/content_113432.htm
當時的大學基本都是兩個字「跟風」 ,什麼都是黨的,何況是字呢?
我是中山大學的學生,吾校的校名經歷了三代,比較奇特。1965年南門用的正是毛的集字,平心而論,各校領導真的以為毛的字有多高的藝術性嗎? 真可以代表一校之精神嗎?當然不是,這些都是摻雜了ZZ的事情,很無奈,正如當年文革帶給上一輩的不是紅色便是綠色的庸俗審美!
再多說一點,和這麼多學校仍然沿用毛集字不同,文革後吾校南門的字便又ZZ的換成了葉劍英的字……可謂更加沒有藝術性,ZZ家不是全才,怎麼可能文韜武略無所不能? 什麼,你說有? 那在朝鮮,哦,好吧。
之後,通過重建牌坊等工程,終於換成了名副其實的孫中山的題字,中山大學,當然,也是集字,拋卻ZZ我認為如果說字真如其人,中山先生的字還是我最喜歡的一版校名,方正大氣,遒勁有力。
回到主題,某人1976年卒,若按著作權50年計算,是不是這些仍然沿用某人集字的人,應該向少將支付版權費用? 還請專業的法律人士來回答一下。以上
武大曾有校友提出要更換校名中文標準字體,但是後來不了了之。反正人人上的原日誌是被刪了,不過還是能夠通過分享(??(?) ?? ??? ??)看到。粘貼如下,以饗諸位。內容豐富,嘆為觀止。(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於重新確定我校中文標準字體的建議
尊敬的校領導及校黨委宣傳部有關同志:
7月2日,校黨委宣傳部發布了《武漢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基礎部分)設計方案徵集公告》,向海內外公開徵集武漢大學校標(徽)、校名中英文標準字體、校標準色及校旗。讀罷此公告,筆者作為一直以來關注武漢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武大人,感到非常高興。值此機會,筆者謹代表個人向學校就重新確定我校中文標準字體一事提出一點想法和建議,以供各位領導和有關負責同志參考。
中文標準字體,是中國大學最為重要的直觀標誌之一。由於漢字書法的特殊美感和文化內涵,名人題字的校名往往具有獨特的魅力,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符號。近年來,國內各著名大學在中文標準字體的確定方面,都十分重視。我校此番徵集活動中,也包含了確定中文校名標準字體一項,足見茲事體大。
自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以來,我校曾經有過許多校名題寫的案例。但由於諸多歷史原因,直到上世紀50年代前,我校始終未有確定校名的標準字體。建國以前我校位於街道口的老校門,先後有木質牌樓和鋼筋水泥牌樓兩座,其正面「國立武漢大學」六字的題字人均已不可考(見諸一些書籍和網路等處的蔣介石、汪精衛、譚延闓、王世傑等說均無任何證據)。而校內報刊、書籍、公文等上的校名,也未有統一字體,多半採用印刷體。
建國後的1951年,武大出現了最早的通用校名題字版本——「陳毛體」。電機系黃凌校友回憶說:「1951年下半年,我當時在團委工作,有一天《新武大》編委會正在開會,見到毛主席給農學院農化系陳文新同學(陳的父親是毛主席的戰友)寄的一封信,大大的信封上,正好有毛主席親筆書的『武漢大學』以及陳文新的『新』字,就這樣產生了《新武大》的刊名和毛體『武漢大學』的新校徽」。隨後,「陳毛體」不但應用於學生佩戴的校徽,也開始逐漸廣泛流傳開來,應用於武 大的校報、刊物、公文、紀念徽章等。文革期間,位於街道口的老校門正面的「國立武漢大學」也被更換為了陳毛體「武漢大學」。改革開放後,雖然學校恢復了街道口老校門的「國立武漢大學」字樣,並且1993年在八一路修建的新校門也本著尊重歷史的原則,使用了「國立武漢大學」字樣,但學校官方使用的校名題字, 包括學生佩戴的校徽,以及1993年產生的代校標下方的「武漢大學」字樣等處,均沿用了陳毛體「武漢大學」,且一直沿襲至今。
基於對歷史事實和現實情況的充分了解,懷著對武漢大學的關心和熱愛,筆者謹就我校確定中文標準字體一事提出個人建議:不再使用陳毛體「武漢大學」字樣,重新甄選最為合適的校名題字確定為我校校名中文標準字體。以下謹就此問題予以淺析:一、為何建議不再使用陳毛體「武漢大學」?
「陳毛體」校名自1951年誕生,至今已存在60餘年,繼續沿用也固然可以找到一定的理由。但綜合分析,筆者仍認為學校有必要對此做出修改。
1、「陳毛體」不是毛澤東同志為我校專門題寫的校名,與我校文化聯繫牽強單薄,缺乏確定為標準字體的合理性
如前文所述,陳毛體「武漢大學」四字的來歷,是源於1951年毛澤東同志給我校農學院學生陳文新所寄信件信封上的地址。換言之,陳毛體「武漢大學」四字,並非毛澤東同志主動或應學校邀請而專門為武漢大學題寫的校名。縱觀國內兄弟院校,在著名高校中,使用毛體校名題字的,大多是毛澤東同志專門題字的,且其中不少學校,與毛澤東同志有密切的關係。比如北京大學校名採用毛體,乃是1949年12月12日,經校委會主席湯用彤、秘書長鄭天挺同意,校委會秘書汪子嵩起草了給毛澤東主席的信,邀請他在北大五十一周年校慶紀念日之際為北京大學題寫校名,以備製作新的校徽之用,隨後在1950年3月17日,中共中央秘書室將毛澤東同志為北大校徽的題字送給北大。清華大學校名,是1950年6月,毛澤東同志應張奚若教授(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常委等職)轉達清華師生員工的請求,為清華大學親筆題的。
毛澤東同志為復旦大學題寫校名的經過,則更加具有代表性。1950年11月29日該校校務委員會副主任陳望道教授致函毛澤東同志,請他為復旦大學題寫校名。1951年5月11日,復旦大學校務秘書長鬍曲園教授又致函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志讓先生(當時張氏兼任復旦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請他在有機會時當面請毛主席題寫校名,或能徵得主席辦公廳同意,暫從毛主席手寫體中輯取復旦大學四字制匾。23日,胡又去電報催問張,繼得回電「已面陳,蒙允題,可先將所輯字用」。復旦隨即取用毛澤東同志寫給周谷城教授信件的信封上「復旦大學」四字,趕製成匾,安置在校門門楣上。同年下半年,陳望道專門拜會了張志讓先生,重提請毛澤東同志題校名的事。不久後,張志讓又托最高法院副院長吳溉之請毛澤東同志親筆寫字。很快,張就接到了毛澤東同志的親筆函,內裝其題寫在白宣紙上的「復旦大學」四字。由此可見,復旦大學不僅最初使用的「輯字」版本毛體校名,是毛澤東同志本人同意並授意的,並且之後校方仍數次邀請,最終取得了毛澤東同志專門題寫的校名。反觀我校「陳毛體」的來歷,兩相對比,「陳毛體」武大校名所包涵的文化信息顯然過於單薄乃至牽強,使用「陳毛體」為武大標準字體的合理性顯然是不充分的。
更進一步地講,武漢大學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逐步確定「陳毛體」為校名字體,乃至文革時期改街道口老校門「國立武漢大學」字跡為「陳毛體」,都與改革開放前一段時間內「左」傾錯誤的不斷發展有關,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這一時期日益嚴重的個人崇拜的時代烙印。中國共產黨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經做出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提出要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武漢大學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大學之一,在改革開放已三十餘年的今天,適逢校慶來臨,學校重新徵集中文標準字體,筆者認為實在無必要繼續抱守這一極「左」年代個人崇拜泛濫的遺留產物。2、「陳毛體」已存在被濫用的既成事實,缺乏確定為標準字體的意義
「陳毛體」出現以來數十年間,特別是近年來,被除武漢大學以外的許多單位所使用。筆者僅就武漢市範圍內做粗略統計,就發現在目前存在的高校中,武漢理工大學、武漢工程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等校校名字體中的「武漢」二字皆取自陳毛體「武漢大學」,武漢紡織大學的「學」字也疑似由陳毛體稍作修改而來.更有甚者,武漢美術館所使用的館名字體中的「武漢」二字,以及武漢天河國際機場T2航站樓候機大廳頂上的「武漢」二字,均來自陳毛體「武漢大學」。 由此足見,「陳毛體」校名,已經存在被濫用的既成事實。不僅一些兄弟院校校名直接複製了其中的個別漢字,連與大學毫不相干的一些單位,也將其拿來使用。面對這樣一種歷史原因形成的既成事實,若我校此番繼續將「陳毛體」確定為校名中文標準字體,此舉的意義無疑已打折扣。雖然前文所述的部分兄弟院校和單位,將「陳毛體」中的個別漢字徑自取用,也是值得商榷 的做法,但正如上述第一條原因所說,武漢大學將並非毛澤東同志專門題寫,而是信封地址隨手所書的「陳毛體」拿來做校名題字,從根本上講上與國內其它一些單位題名「集毛體」的做法是無異的。另一方面,2010年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七章關 於高等教育的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此次我校所發布的《武漢大學視覺形象識別系統(基礎部分)設計方案徵集公告》中也明確提出,此次徵集的目的在於「進一步彰顯辦學特色,凝練文化內涵,提升公眾形象」,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的設計應「創意獨特、形式新穎、寓意深刻、簡潔雅緻」。 顯然,「陳毛體」武漢大學校名這一字體,已不符合以上這些精神和要求。其不僅因本身並非毛澤東同志專門題寫以及因帶有領袖個人崇拜的極「左」烙印而顯得「先天不足」,更因目前已存在被濫用的事實而更加缺乏特色與個性。因此,繼 續將「陳毛體」確定為標準字體,既無太大意義,其本身也缺乏合理性。
在國內兄弟院校中,中山大學的做法可為表率。中山大學與我國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有著深厚的淵源,但孫中山先生在世時,該校尚未定名「中山大學」。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該校校名使用的是首任校長鄒魯題寫的「國立中山大學」字樣。建國後,該校也曾一度使用集毛體的「中山大學」校名,但改革開放後,該校停止了集毛體校名的使用,改為從孫中山先生筆跡中輯出「中山大學」四字。儘管仍然不是中山先生專門題字,但鑒於中山先生與中山大學深厚的文化淵 源,「集孫體」的中山大學校名,也可以說是很好地凸顯了中山大學校園文化特色與精神。在國內眾多如出一轍的「集毛體」大學校名中,取自中山先生筆跡的「中山大學」校名顯得別具特色,令人印象深刻,可謂是一個成功的校名字體修改範例。二、我校校名中文標準字體可有多種更好的方案代替「陳毛體」
基於上述種種理由,筆者認為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應不再使用「陳毛體」校名字體。而關於新的校名中文標準字體的確定,筆者認為有多種更好的替代方案可供選擇。
1、從歷史資料中甄選我校歷史上著名人物題寫的「武漢大學」字跡
我校自1928年定名武漢大學八十餘年來,積澱了豐厚的校園文化,其中也包括眾多的名人題字。雖然八十餘年來,由於各種歷史原因,我校未能形成有明確落款 的專門題寫的校名中文標準字體,但在眾多的名人題字中,留下「武漢大學」字樣並有落款的題字仍不在少數。如在民國時期,我校的畢業紀念冊、同學錄、周年紀念刊、地域同學會會刊、迎新特刊等眾多歷史資料中,均有我校著名人物的題詞,其中許多都包含「武漢大學」字樣。這些題字雖然並非專門為用作校名標準字體而 題寫,卻也是為武漢大學的某刊物、某組織或某事件專門受邀題寫的,其產生背景與武漢大學存在密切的文化聯繫,其題寫人更是武漢大學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 物,這些都是遠遠勝過「陳毛體」之與武漢大學的文化聯繫的。
由於我校歷史上較高的辦學水平和社會聲望,在我校留下題字的歷史名人也非常多,要找出「武漢大學」幾字也並非難事。筆 者認為,甄選最為合適的校名題字,似應遵循以下原則:1、題字人應為武漢大學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須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人格威望,並在武漢大學的歷 史中扮演重要角色;2、所題寫的「武漢大學」四字,必須是出自與我校歷史密切相關的歷史資料,其題寫背景應與我校歷史文化有密切的內在聯繫;3、所題寫的 「武漢大學」四字必須同出一處,同為一體,原則上不使用集字。依照這樣的思路,筆者粗略翻閱了我校的部分歷史資料,整理出了三個校名字 體方案。該三方案分別為「國立武漢大學」時期的三位校長——王世傑、王星拱、周鯁生所題寫。三個方案來源均出自我校相關歷史資料,明確可查,且均有明確落 款(詳見附件說明)。三個方案中的字體各有特色,但均字跡清晰,一目了然。而這三位校長之於武漢大學,毫無疑問具有權威的代表性,他們不僅學術成就斐然, 而且均為武漢大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彪炳史冊的卓越貢獻,均為我校歷史上最傑出的校長之一。因此筆者認為,選擇這三個方案中的某個,均是較佳的校名標準字體新方案。當然,可供選擇的字跡資料還有很多,筆者也樂見學校組織對歷史資料的系統甄選,找出更多可供選擇的方案予以考慮。2、以校門牌坊上校名題字為中文標準字體
由於歷史原因,我校位於街道口的鋼筋水泥牌樓及更早時候的木質牌樓上的「國立武漢大學」字樣,題字人均已不可考。「文革」期間,牌樓上的「國立武漢大學」 字樣被改為「陳毛體」的「武漢大學」。1983年校慶前夕,恢復了「國立武漢大學」六字,此六字為著名書法家曹立庵所書。(世木按:此六字未必為曹立庵先生所書。參見 校牌「國立武漢大學」六字考 )而到了1993年校慶前在八一路 所建的新校門,同樣使用了曹體「國立武漢大學」。由於我校校門的標誌性意義和別具一格的古樸造型,此「國立武漢大學」六字二十餘年來已深入人心,廣為流 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該校名題字出自書法大家之手,字體端莊厚重,頗具審美效果,也與我校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碩的學術成就相契合。筆者認為,徑取校門上「國立武漢大學」中的「武漢大學」四字,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案。3、另請相關人士專門題字
此外,筆者認為,適逢我校舉辦校慶,只要明確題字人的考慮標準,學校專門另請他人重新題寫校名作為中文標準字體,也是可以考慮的一個方案。綜上所述。值此校慶來臨及我校徵集確定校名中文標準字體之際,筆者鄭重建議學校本著克服大學同質化傾向,彰顯武大個性特色的精神,不再使用來源牽強、缺乏個性且有極「左」年代殘餘色彩的「陳毛體」校名字體,重新甄選和確定新的最為合適的,具有武大特色並符合大學精神的校名中文標準字體。以上所述愚見,謹供 校領導及校黨委宣傳部有關同志參考。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
劉文祥
2012年8月22日附件:筆者選出的三件校名題字方案相關情況:
1、王世傑方案該方案為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著名教育家、法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王世傑先生所題,來源為王世傑1944年為《國立武漢大學校友會校友錄》封面題寫的書名,有「王世傑題」四字落款並蓋有「王世傑印」篆字印章。
2、王星拱方案
該方案為國立武漢大學第二任校長、著名教育家、化學家、哲學家王星拱先生所題,來源為王星拱1936年為《國立武漢大學附設小學校概況》一書題寫的封面。有「王星拱敬題」五字落款並蓋有「王星拱」篆字印章。
3、周鯁生方案
該方案為國立武漢大學第三任校長、著名教育家、法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周鯁生先生所題,來源為周鯁生1936年為《國立武漢大學歡迎新同學特刊》封面所題寫的刊名。有「周鯁生題」四字落款。
多餘的話:此信稍早已發給武漢大學黨委宣傳部。歡迎各位朋友轉發此日誌並就此話題展開討論。但僅限此話題本身,謝絕上綱上線,偏離主題,延伸到對政治人物的評價、對宏大歷史的詠嘆等歪樓現象。
首先要說明的是,這個在國內很常見,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當時的政治風向,另一方面當時也確實很多人都希望得到名人字跡做自己學校的題名,雖然有些封建社會皇帝寫題字的味道,但是這個其實無可厚非的,大可不必聯想到為了討好共產黨做什麼政治擋箭牌的地步。
在書法裡面,集字這個東西自古就有,前面說的《懷仁集王聖教序碑》就是集王羲之的字而來。近代只是對校名和報頭雜誌方面用的比較多,毛澤東因為盛產校名,所以顯得毛澤東的題字比較多。(也算是老毛對於教育的關心吧,而且客觀上講,他也的確對中國的掃盲運動起了很大的作用)
集字集得好的也不乏文化韻味,哈爾濱工業大學來源於毛澤東題寫的「哈爾濱鐵路局」和「工業學大慶」,好像為集字者天造地設,倒也給人一氣呵成的感覺。西南交通大學的後四字取自毛澤東題過的「北方交通大學」,前兩個字是由老校長茅以升找毛澤東補上的。
其他的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西安石油大學」中的「油」字,拘謹得甚至稱不上是行書,竟和行草為伍,疑是贗字;上海交通大學前兩字和後四字字體筆 畫、粗細差距都很大,不像出自一人之手;「滬江時報」四個字之間很不搭調,竟集了《人民日報》的「報」字,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紀念建黨90周年期 間,一個名為「光輝歷程」的出版物,由於不明白繁體字「暦」與「歴」的區別,竟集出了笑話。不知就裡的,還以為是毛澤東寫了錯字。
就書名、報名、校名而言,當然是正式題寫的為上品,當中蘊含著題寫者的構思、情感、個性。以幾個毛澤東題寫的報名為例,雖然「報」字大體相同, 卻有細微差別。大學校名也一樣,眾多的「學」字是有差異的,而集出來的基本上是「交通大學」的「學」一種寫法,放在「交通大學」中鮮活靈動,放在別處則有 些刻板。(http://culture.workercn.cn/c/2012/04/16/120416082326063571512.html)
在報頭方面,如前面幾位所述,的確報頭集字比較多,在這裡我引用soso的來解釋下:
組合報頭大多數是選取一人的字來構成。如《團結報》、《新民晚報》的報頭選自孫中山遺墨;《參考消息》及瀋陽、貴州、蘭州、錢江、新鄉、盛京、遼瀋、大連、鶴城、潁州、紹興等晚報,報頭書法全都從魯迅手稿中精選出,編輯加工而成。影響遍及全國的《市場報》也選自魯迅墨跡。我國省一級報頭基本都請毛澤東題寫,唯《浙江日報》字選自魯迅墨跡組合。毛澤東曾說,魯迅的字應該保留下來。毛澤東逝世後,有許多新創刊的晚報選拼毛體書法成為報頭,如曹州、撫順、周口、平頂山、湛江、南昌、工人、天津、岳陽、淄博、山西等十多家晚報均是。浙江《金華晚報》是從老報人邵飄萍墨跡拼合而成。郭沫若字跡遍天下,題寫的報頭上百種,如解放前有《進步日報》、《大鋼報》、《無錫日報》、《韶關報》、《淮南郵電》、《科學報》、《礦報》,僅新疆就有《烏魯木齊晚報》、《博爾塔拉報》、《綠原報》、《哈密報》等,但生為樂山沙灣人,卻遺憾地沒為《樂山報》、(今《樂山日報》)留下親筆報頭,由編輯選其手跡組拼,至今令許多人驚奇不解。
另一類名人字跡的選集組拼就頗費工夫且別有情趣。魯迅的一個「報」,與周恩來50年代書寫「中國紡織」合成《中國紡織報》;《上海譯報》由陳毅元帥文稿中「上海」和魯迅手稿中「譯報」組拼;近獲四川蒼溪縣辦的《川北剪紙報》,署名「紅軍」題報頭,原來是由四位老紅軍的題詞手跡組合,羅青長的「川、報」,蘇毅然的「北」字,任榮的「剪」字,李開湘寫的「紙」字,在復、印、縮、放的技術處理下,四位老紅軍聯手協作的報頭誕生於紅軍走過的地方。
選古人墨跡如晉代王羲之有重慶、石家莊、桂林、遵義、鹿城、燕趙諸家晚報報頭,集宋米芾字《襄樊晚報》、鄭板橋字《集報信息》等。古人聯手書報頭有唐顏真卿與晉王獻之的《新余報》、王羲之父子與宋米芾聯合書《北海日報》,情趣濃厚。大名鼎鼎的當屬《春城晚報》,報頭「春」字從元代書家鮮於樞《亭雲館法帖》選出,「城」得自《中華書法大字典》所錄古代佚名者書作,「晚報」二字輯自王羲之手跡,卻又分別覓自《淳化閣帖》 和《大觀帖》。可稱字字有來歷,成名實艱辛,經過千淘成瀝的選驗。這些由前人先賢、當代書畫名家墨寶集撰而成的組合報頭,儘管初意並非專為報而書,由於選 字精當,布局得體,呼應連貫,神韻天成,益顯情趣盈然。從某些方面來說,擁有這些報頭,能給人們以更多的知識藝術享受及精神愉悅。
不再更改換成更美觀的字也算是為了尊重這些前輩(就算換掉也比較麻煩),而字的風格也或多或少的反映了這些報紙的風格。當然,改名了會不會就不用了呢?呵呵,集字的好處就在這裡,改名了還可以繼續拼綴啊XD
有關於中國政法大學的校名
中國政法大學這個名字存在過兩次
(一次1949到1950,在中共接管北京夠於1949年把民國時期著名法科強校朝陽大學改名為中國政法大學,並且於1950年將其併入中國人民大學,成為了今天人民大學法學系的前身)
(另一次是在1983年5月7日成立至今,在北京市昌平區和海淀區兩校區辦學的中國政法大學)
所以
今天在中國政法大學(學院路校區),即研究生院掛著的牌匾,
號稱是毛澤東題字的中國政法大學,
我原以為是摳字摳出來的,
因為1983年毛不可能為中國政法大學題字了
後來發現是直接把毛給人家朝陽大學改名的人大法學系前身的那個中國政法大學的題字直接拿來了
直接拿來了
拿來了
拿....來....了.....
而其實毛澤東真真切切的為法大的前身北京政法學院題過字。
現在昌平政法本科校區的字是鄧公所題。
再補充一個
母校湖南大學的校名確實為毛澤東所題寫。
1950年8月20日,毛澤東應李達的請求,題寫了「湖南大學」,並回函給李達。
----------------------------------------------------------------------------------------------------
毛澤東的校名集字跟很多校園內的毛澤東雕像都是特定年代的印記和象徵,任何的修改都是需要做出很大的政治上的考量的。
張繼科的母校天津科技大學也是毛體:天津和大學兩字來自天津大學,科技兩字來自與電腦。科技兩字來自華中科技大學什麼的才不是呢!
請看:此科技非彼科技!
另外關於天科的校徽:
《TUST》
I Have a Nike~
I Have a Adidas~
Boom!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未完
說說我切身了解的一個,我的母校「北方交通大學」,現在的「北京交通大學」,以前「北方交通大學」是毛澤東在茅以升當老校長時親筆題的,估摸著是看在茅老的大面上。我剛進入大學時,我們很多新生都期望著有一天校名改為北京交通大學,包括我自己,要知道那時認為在北京上大學還是覺得很有面子的,不然老被人誤以為在其他北方城市,這是學生的想法。學校的想法估計和我們沒多大差異,為了更好地吸引注意力和生源,於是在03年被非典侵襲出大「丑」名後就改為了北京交通大學,不知其中是否還和非典有關。其中「京」字據說是從其他高校摘來的。
在下西南交大的,「交通大學」是耄為當時北方交通大學所題,「西南」二字是集字。北京、上海、西安三所交大,亦然。個人觀點,這六個字相當難看。
簡單方便易於辨認唄
難道弄個正楷或者微軟雅黑么,多難看= =
從何談起的忌諱?
讓學生引以為榮?算了吧……給宿舍安個空調可以么,晚上可以別斷電么
不過耄給我師的題字還是蠻好看的,真心話
當初題了三個送選,最後用了其中第三個
重慶大學的校名題字很有意思,現在通行的有林森和毛澤東兩個人題寫的版本。
1938年,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專程為重慶大學題寫過校名。
但在1949年解放後,為適應時代需要,先是林森的署名和印章被石灰糊住,不久後「重慶大學」四個字也被石灰糊住。大躍進開始後,時任重大美術隊隊長高敏老師在《毛澤東詩詞選》中尋找「重慶大學」四個字,然後按比例進行組合設計而成如下圖的「毛體」校名,至今也在其校徽或文件上使用。
-------來自網路。
我覺得挺好看的……
江南大學……
平心而論,毛主席的書法個人覺得是十分推崇的。
拋卻一些因輿論被過度引導而導致的偏見,我想說,毛主席是一個偉人...
用毛主席的集子,更多的我想可以解讀為一種精神的緬懷和寄託吧...
在特定的時代,用毛主席的字作校名可以避邪,可以被諸神保佑。
也許和毛主席像是同一個道理吧。
既然校名總要選一種字體,幹嘛要放棄這個表忠心的機會呢?
更何況,毛主席的字看上去很霸氣,寫在門牌上多拉風。
毛澤東給曾希聖的親筆信,其中提及給安徽大學題名、省會搬遷事項。
安徽大學老校區南門現有一塊石碑,正面為「安徽大學」四個字,背面為毛主席給時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的一封信,日期為1958年9月16日。
安徽大學原名安徽省立大學,1928年創建於安慶市。後因種種原因,安徽大學經歷了更名、停辦、復校、遷址等歷史風波,以至1952年因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被取消建制。
當時,合肥已為安徽省會,但缺乏一所綜合性大學。1956年5月20日,**安徽省委向中央發去一份電報,要求在合肥建立一所綜合大學。根據省委決定,在合肥建立的這所綜合大學當時擬定校名為合肥大學。「當時學校還訂做了一套茶杯,上面印的就是『合肥大學』四個字。」昨天下午,安徽大學教授方銘說道。
1958年7月5日,國務院第七次會議決定曾希聖兼任合肥大學校長,張行言、孫陶林任副校長。7月21日,省委決定成立合肥大學黨委,由張行言任書記,原解放軍南京軍區師範學校政委方誌明任第一副書記。同年9月16日,毛主席來到合肥視察,當曾希聖請毛主席題寫校名時,毛主席說:「還是『安徽大學』好。」
方銘教授告訴記者,這就是安徽大學現用校名的來源,從而使得它與解放前的安徽大學一脈相承。
現稻香樓賓館「西苑」,是毛主席1958年9月和1959年10月兩次視察合肥的居住地,安徽大學校名正是在這裡題寫。
據了解,毛主席兩次來合肥視察,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鄭銳時任省委委員、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省委決定讓他負責毛主席來安徽的接待、保衛工作。
1958年9月16日晚7時許,毛主席從安慶乘汽車經舒茶公社到達合肥,下榻「西苑」。據鄭銳回憶,那棟**房內陳設簡單整潔,辦公桌上放了歙硯、宣紙、徽墨、毛筆,床頭還放了一些史籍和安徽、合肥的方誌。毛主席吃的飯菜很簡單,有辣椒和紅燒肉就行,無人作陪。吃完飯總是用茶水蕩蕩飯碗,哪怕是碗里的幾粒飯,也連同茶葉一起吃進去。
當時,曾希聖向毛主席請示了兩件事,其中一件就是請他為安徽大學題寫校名。毛主席不顧視察的疲勞,於16日深夜一揮而就。接著,他又寫信給曾希聖說:「校名遵囑寫了四張,請選用。」
據安徽大學校史資料顯示,1958年9月21日,安徽省委一領導電話通知安徽大學黨委書記兼副校長張行言去省委,當面將四幅毛主席為安徽大學題寫的校名手跡交給他。張行言回校後,連夜召開校黨委會研究選用毛主席的題字。
1958年9月,毛澤東視察合肥。應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所請,毛主席為安徽大學題寫了校名,並附信請曾選用。
對於安徽省會是否由合肥搬至蕪湖問題,毛澤東在信中寫到:「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否要搬蕪湖呢?從長考慮,比較適宜,以為如何?」
此手跡被研究毛澤東書法藝術的專家譽為:「大氣凜然,宛若萬山躦動。」
Letter from Chairman Mao to Zeng Xisheng
During his inspection of Hefei in September 1958, Mao Zedong inscribed the name for Anhui University at the request of Zeng Xisheng. Chairman Mao"s handwriting has been praised by calligraphy experts as "full of noble aspiration and grandeur, like numerous peaks rising up."
曾希聖同志:
校名遵囑寫了四張,請選用。沿途一望,生機蓬勃,肯定是有希望,有大希望的。但不要驕傲,以為如何?合肥不錯,為皖之中,是否要搬蕪湖呢?從長遠考慮,似較適宜,以為如何?
毛澤東
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
我的母校,廣西大學。
當年與蔡元培並稱「北蔡南馬」的馬君武先生創辦於1928年。他是同盟會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理念,改造中國的封建教育體制、極力推廣現代高等教育的辦學思路。
1939年成為國立大學,陳煥鏞、陳寅恪、竺可楨、陳望道、千里駒、李四光、王力、李達等,都曾是廣西大學的教授或兼職教授。
到1949年,廣西大學發展成為擁有文教、法商、理、工、農等5個學院,下設22個系和4個專修科,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綜合性大學。
1949年11月22日,桂林解放。1950年2月下旬,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知名學者楊東蒓為廣西大學校長。1952年3月中旬,時任校長楊東蒓給毛主席寫了封信,請求毛主席為廣西大學題寫校名,4月,毛主席給楊校長回了信,並在信中附有親筆題寫的廣西大學校名。
這是校名的手跡。。。校史館只在大一時進過一次,現已畢業,沒有印象是否有陳列於其中了,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日常實際應用中的字體:
(題外話,實在不想吐槽,但是廣西大學真的是絲毫不注意視覺識別系統的建設。。主頁藍色,新換的校園路牌磚紅色,校徽又出現過n個版本。。。)
但1952年院校大調整後,廣西大學隨後即於1953停辦,建校最早的機械系、電機系(電力部分)併入華中工學院(今華中科技大學),電機系(部分)和化工系併入華南工學院(今華南理工大學),土木系併入中南土木建築學院(現分出部分併入湖南大學),礦冶系併入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農學院併入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大學)。相關師資、設備和圖書資料也分別被調出。1958年復辦,但學科建設幾乎是從頭開始。至今她依然在努力踐行「復興中華髮達廣西」的立校本意(更改於君武先生提出的「保衛中華髮達廣西」)
(立校本意出處,馬校長親自作詞的校歌)
毛體的字,見仁見智。。。但覺得前述答案中一些答主的態度有些偏激了。。。拋開一些不可描述的因素,平心而論,個人感覺確實耄的字是具備美感的。
馬君武先生確實是多才多藝,性格直爽勇武,也為廣西的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先前可能有老鄉或校友回答可以用馬君武先生的題字,可選擇的也不少:
(馬君武先生題寫的校刊名)
(馬君武先生題寫的校刊名)
(民二五【1936年】級畢業題詞)
(1939年廣西大學改為國立後馬君武三任廣西大學校長,其親自題寫的校名)
馬先生的字跡為北碑。其字跡與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 《石門銘》神似。
先前的回答不學無術,主觀認為馬先生字體不好看。。。深感慚愧。。。
(馬君武先生字跡翻拍自《廣西大學史話(1928-1949)》,蔣欽揮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侵刪,謝謝!)
我比較關心有哪些江體字的大學題字
重慶大學
林森 題當然是希望太祖保佑了啊
推薦閱讀:
※有哪些逼格很高的交響樂?
※在大學考試或者監考時你遇到了哪些趣事?
※大學裡不合群怎麼辦?
※說說大學有什麼你沒想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