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權力中心的諸葛亮還幾乎是一個完人?

看過一些歷史,總覺得歷史是一種很悲觀的東西. 大名鼎鼎的成功者大多精通權術,為了權衡利弊和增強自身實力做了很多有違道德準則或者民心的事情,而類似王陽明這種完人其實並沒有真正進入權力中心,為什麼諸葛亮卻幾乎做到了?


身先士卒並不能減少士兵的傷亡,兩袖清風也不會減少百姓的負擔。
但是士兵對於身先士卒的將軍會更有好感,不會因為可能戰死而責怪他;
百姓對於兩袖清風的官員也會有好感,不會因為生活清苦而責怪他。

自古不患貧而患不均,底層人民眼中,一個人的個人操守其實具有很高的評價導向型。
任何政策總有受益方和受損方,要為北伐籌措軍資,人民的生活品質下降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但是一方面諸葛用他卓越的政治才能降低損失提高受益,另一方面他的個人品格最大程度的壓制了因為政策帶來的非議,而成就了一代名相的聲名。

要說陳壽吹出來的諸葛亮,這種觀點實在是不敢苟同,蜀地和中南的百姓不是瞎子也不是白痴,更不會看了一個史官的記載再決定是不是要路祭武侯。


謝邀。我想說明的是,諸葛亮是來從政的,不是來當聖人,來當道德上的完人的。而諸葛亮幾乎沒有做過違道德準則或者民心的事情,這純粹是陳壽在諸葛亮本傳的過度吹噓。當然諸葛亮在道德上的不完美,並不妨礙諸葛亮擁有罕見的傑出才能。

題主可以看下面這個回復
諸葛亮窮兵黷武,為什麼還在蜀國官員及百姓中有那麼高的威望? - 大內義興的回答

我覺得某些人實在搞笑

商君書外內:故欲戰其民者,必以重法。賞則必多,威則必嚴,淫道必塞,為辯知者不貴,遊宦者不任,文學私名不顯。賞多威嚴,民見戰賞之多則忘死,見不戰之辱則苦生賞使之忘死,而威使之苦生,而淫道又塞,以此遇敵,是以百石之弩射瓢葉也,何不陷之有哉?


漢晉春秋曰:樊建為給事中,晉武帝問諸葛亮之治國,建對曰: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陳壽評曰: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諸葛亮無非是學習商君書的內容而已。
--------------------------------------------------------------------------------------------------------------------------------------------

我就簡要強調鏈接里的說明:

諸葛亮執政也好,北伐也好,政府行使行政權力或者打仗,就必然要花錢,以及消耗人力和物力。這是站在科學、唯物角度上必然會發生及客觀存在的事實。這些問題,不會因為他的名字叫諸葛亮或後人讚美諸葛亮,而不存在或從客觀上消失

首先,陳壽引用孟子【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的句子,以及在評曰寫道【刑政雖峻而無怨者】。這顯然在喻示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百姓所需要承受的兩個負擔

(1)喻示諸葛亮治下的百姓是要服大量徭役的。

(2)喻示諸葛亮治下的刑罰和政令是非常嚴苛的。


其次,諸葛亮掠奪南中,來補充國家費用


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三國志李恢傳:南土平定,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撲討,鉏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於時費用不乏

三國志譙周傳:後主猶疑於入南,周上疏曰:或說陛下以北兵深入,有欲適南之計,臣愚以為不安。何者?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偪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今以窮迫,欲往依恃,恐必復反叛,一也。


諸葛亮北伐的【軍資所出】,並非是諸葛亮會點石成金,或者後人唱兩句讚美詩就能從天上掉下來的,很大程度上是靠掠奪南中,也就是說諸葛亮把經濟負擔從漢地百姓轉嫁到南中少民頭上

諸葛亮窮兵黷武,為什麼還在蜀國官員及百姓中有那麼高的威望? - 大內義興的回答
反駁我,至少也要把我寫的東西看一下
--------------------------------------------------------------------------------------------------------------------------------------------
諸葛亮掠奪南中的財富,以及蜀漢百姓要承擔繁重的徭役,無論陳壽怎麼美化,這始終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諸葛亮在某些人的眼裡需要是一個完人,再加上他自身也比較愛惜羽毛,幾乎沒幹什麼屠城反叛之類實在是洗不掉的勾當,於是遂成完人
事實上你要想找他的黑點還是找得到的,要知道他首先是個軍閥,其次是個分裂主義分子
你要是以社會主義道德觀去衡量他肯定不是什麼好人
就算是以古代儒家民為貴的思想去衡量也是一個相當擾民的戰爭販子
不過瑕不掩瑜,古代也沒什麼戰犯一說,套用現代人的觀點去衡量古人那是刻舟求劍
政治正確的說他是個比較正面的人物吧,但是完人,這世界上就根本沒有完人,只有人


每件事都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比較好吧。

比如王陽明。

放在當今社會來看,他一個唯心主義者怎麼可能是完人。


其實這個和劉備是有很大關係的,千古魚水君臣不是吹的。劉備識人用人,他當然明白這個人是多麼有能力的人,所以劉備信任他,重用他。換到諸葛亮身上,這就是知遇之恩,在諸葛亮心裡,他是君,也是知己,所以他才會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報答劉備。

所以,他能進入權利中心,沒有用陰謀手段,那是因為劉備,他會有那樣的風評是因為他的個人品格,無關史官是否吹捧。


雖不是完人但近乎完人吧!已經不是普通人能夠企及的,要知道近代也就一個周總理


怎麼就成了完人了?他只是恪盡職守而已。


政治家不會有完人 政治家也不該拿這個標準去衡量


覺得諸葛亮並不是完人吧,感覺是一個好戰狂。


他不是完人,他老婆長得丑,說明他審美很差勁。
說正經的,啥叫完人?對老婆不專一的人是不是完人?雖然沒證據證明諸葛亮納妾,不過也沒證據證明他沒納妾,而且他兒子生的挺晚,而且那年頭有條件又不納妾的人反而容易被特別記上一筆。但你要是跟哪個老公出軌的女人說,雖然你老公搞了小老婆但這在道德上無可指摘,她可能當場給你一耳刮子。
同理,如果諸葛亮曾經做過抽煙喝酒說髒話,食用珍稀野生動物並使用其製品,砍了雲南所有的椰子樹,兔兔這麼可愛快捉來做五香兔頭……等等在我們今天看來可能無法成為完人的事,由於這些不是大事史料不予記載,我們就不知道他到底做沒做過了,因此並不能確定他是個完人。


推薦閱讀:

劉禹錫被認為有政治才能,曾被當做宰相苗子培養,但為什麼卻因為桃花詩兩次被貶?
中國古代是否有民意調查?
為何商鞅認為儒家學說於秦國有害?
北大漢簡《趙正書》中記載秦始皇傳位給胡亥是否屬實?

TAG:歷史 | 三國 | 中國古代歷史 | 三國人物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