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寫古詩時總覺得 zi / ci / si 和 zhi / chi / shi 不押韻?

按理說都是同一個韻啊,應該很押的才對。用方言念還算好,為何用普通話讀總覺得不押韻怪怪的?


@poem的說法,是現代詩韻腳的特點。
我就說說古詩詞的古音。
古詩詞大多是用中古漢音(就是唐朝時的古漢語)來寫的,由於普通話發音和中古漢音是有比較大的區別的,所以現在看到的許多古詩詞總覺得它的韻腳不對。像zi/ci/si和zhi/chi/shi這種貌似不押韻,是由於現代普通話的區分而來的,在古詩里,用古漢語讀起來是很合韻腳的。
當然,不可能誰都會古漢語的讀法(至少我不會),但可以按照《平水韻》進行揣摩,大致臆想一下讀音,下意識的,就覺得讀的通順了。
zi/ci/si和zhi/chi/shi這種還算比較符合現代漢語規範的,而像《平水韻》中的入聲韻腳,由於現代普通話里根本就沒有入聲,所以裡面的讀音更不像押韻的。
比如十三職入聲:國德食蝕色力翼墨極殛息熄直值得北黑側賊飾刻則式軾域蜮殖植敕亟棘惑忒默織匿慝億憶臆薏特勒肋幅仄昃稷識逼克即唧弋拭陟惻測翊洫嗇穡鯽抑或匐。
是不是覺得完全不像是一個韻腳的?
這便是中古漢音與現代普通話的讀音區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然想起一點:詩詞的韻腳用現代普通話讀的問題,可以參照一下叶韻。具體如下:
叶音(音同「協音」)又稱為「叶韻」,指以改讀字音的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先秦的韻文,「叶音」此稱呼出自於朱熹。宋代之前,學者並沒有「古韻」的概念,當他們用自己的發音念先秦韻文時,發現並不協韻。有一些學者以為古書傳鈔有誤,便擅自改變用字(最有名的是唐玄宗)。而其他大部分學者認為,這些字不協韻的原因,是因為先秦的發音跟現在不同,所以必須改變讀音,例如朱熹在《詩經?召南?行露》二章與三章是這樣改變發音的:

第二章

誰謂雀無角(覺韻古岳切,朱葉盧谷反)

何以穿我屋(屋韻烏谷切)

誰謂女無家(麻韻古牙切,朱叶音谷)

何以速我獄

雖速我獄(燭韻魚欲切)

室家不足(燭韻即玉切)

朱熹認為這篇詩應該每個字都押韻,但是他用自己的發音念,「角」和「家」不押韻,所以他改變了這兩字的發音。

第三章

誰謂鼠無牙(麻韻五加切,葉五紅反)

何以穿我墉(鍾韻余封切)

誰謂女無家(麻韻古牙切,葉各空反)

何以速我訟(用韻似用切,葉祥容反)

雖速我訟

亦女不從(鍾韻疾容切)

相同道理,朱熹又改變了「牙、家、訟」三字的發音,卻造成了「家」在此兩章的發音不同。相同句子中的字,卻有不同發音,這是相互矛盾的。叶音事實上是對上古漢語韻部的一種誤解,尤其遭明代陳第研究駁斥,自此對上古音韻有所了解,知道哪些字在上古漢語中可以押韻,叶音的方法就被淘汰了。(引自維基百科)


大牛面前搔首弄姿
弱雞其實一無所知
明知別人道高一尺
卻還在乎幾個粉絲

題主說的是這樣么?
我自己也覺得挺難受。


發音不同,但是是押韻的


反正我是zi ci的


這是漢語變遷導致的。唐詩宋詞都屬於中古漢語,元及以後屬於近古漢語,最大的區別是蒙元一統後,蒙古語的zh- ch- sh- r-這四個翹舌音聲母進入了漢語,所以後來有一些字歸給了這四個音,而你要想明白,這四個聲母融入之前這些字就存在了,當時是不念zh ch sh的。

唐宋人編寫韻書(切韻,廣韻,宋平水韻)的時候這些字肯定是押韻,所以放在一個韻部裡面。元以後這些字的讀音變了,但是依然留在原來的韻部里,所以後人誤以為平舌音z和翹舌音zh是押韻的,其實不是。按理說現在編韻書應該把翹舌音分列出來,因為很明顯,即使是韻母相同,平翹也是不押韻的,比如你說的zi和zhi,我的耳朵也認為是不押韻的。然而事實是清代明明是典型近古漢語了,但韻書《佩文韻府》的韻部是完全照抄宋平水韻,連完全消失的入聲韻部都不刪,哪怕北方根本沒人發得出來。而除了普通話,南方方言基本都與古漢語關係比較近,比如吳語,粵語有輕唇音f但無翹舌音zh ch sh,是明顯的中古漢語遺存,而閩南語連f都沒有,是上古漢語遺存。所以你的感覺是對的,確實不押韻,讀唐宋詩詞,吳閩粵三語都比普通話好。


推薦閱讀:

關於寫詩詞押韻的問題?
「三笑徒然當一痴」如何理解?
有什麼驚艷的送別詩?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有沒有類似的詩句來形容:想見又不想見一個人?

TAG:詩歌 | 古詩詞 | 漢字讀音 | 押韻 | 詩歌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