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你印象深刻的行為藝術項目有哪些?

請寫出藝術家和項目簡述


怎麼沒有人提我最喜歡的行為藝術家Sophie Calle 啊,那我就來說說她的作品。
Sophia Calle生於1953年,法國人,是作家,攝影師,行為藝術家,她的作品有攝影、行為、裝置、影像。

我超喜歡Prestel在2003給她出的這本書,裡面涵蓋了Sophie Calle的大部分作品,裝楨極其精美,還有許多Sophie手寫筆記的模擬印刷,紙張的大小和材質都會根據描繪的作品而改變。這應該是我最喜歡的藝術家作品集。

總的來說,Sophie Calle的作品討論了「隱私」的問題,探討了一個個體身份在社會層面的構成,一個「私人」和「公共/群體/社會」的關係,包括個人信息,個人紀錄,公共監視等話題。她的作品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獨一無二的、極其主觀的判斷標準和衡量參考,她的作品啟發了1960年代法國文學的 Oulipo 運動,可以翻譯為「潛在文學運動」。她的作品描繪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 vulnerability(易傷,脆弱),主要研究了個體身份和隱私。她的作品總是包含了照片和她的私人筆記,文圖並茂,許多都可以作為社會學研究的參考案例。

我比較喜歡Sophie Calle早年的一系列作品,真誠、天真、浪漫而且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和幽默感。她是巴黎人,畢業後四處遊歷了7年,1979年回到巴黎。她說那時剛回來,也沒什麼朋友,每日閑的無聊,就去咖啡館坐著觀察陌生人。最後決定每天跟蹤一個陌生人,人家去哪兒她也去哪兒,人家幹什麼她也幹什麼,由此從另一個陌生人的角度探索巴黎這座城市。她一邊認真地寫下跟蹤日誌一邊偷偷摸摸地給被跟對象拍照,像個私家偵探一眼記錄下她看到的一個陌生人一天的一言一行,同時也寫下自己的解讀和想像。她的照片和文字構為了一個「subject(對象)」在文字和圖像上存在的客觀記錄,構建起了一個沒有內核只有表象的個體。

於是她做了Suite Venitienne (1979) 這個作品,跟蹤了一個陌生男人,給他取名為「Henri B」跟蹤記錄了他在巴黎的一天,給這個虛無的人建構了一個社會檔案。她用這個舉動探討了個人身份在社會表象層面的展現,一個由地點、時間、數據、行動等「硬性條件」構成的一個具體的人的身份。同時也質疑了這種「照片文字」記錄的真實性和可行度,包括公共領域的監控與監視這一社會隱私問題。她的這個作品被認為是當代藝術,尤其是當代藝術里 surveillance art的代表作,因為它突出地展現了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思想和初衷較最後作品本身更為重要的這一事實。法國思想家鮑德里亞 Jean Baudrillard還在他1988年的一篇論文里評價了這個重要的作品,認為這件作品展露了在追蹤者和被追蹤者之間的,相互的一種「個人意願」的損失。這是代當生活中,人們生存的公共關係跟私人生活相處的重要元素。

Sophie Calle玩得開心,後來還讓母親專門雇了一個專業的私家偵探,跟蹤了自己的一天,記錄下了自己作為一個subject在社會表像層面的文字和影像紀錄。成為了後來在西班牙古根漢美術館展出的作品The Shadow (1981)。她自己說,她想看看自己在陌生人眼裡的樣子,也給自己留下一個圖像的、客觀「真實」的、表象的個人存在記錄 (as an attempt to provide photographic evidence of my own existence)。

總的來說,個人隱私和私生活,包括私人生活的空間、場所、構成都是Sophie Calle的興趣點。

也是在80年代初,她也是閑的無聊,就做了一個請陌生人去她家睡覺的藝術項目 The Sleepers (Les Dormeurs),企圖用這種聽上去十分大膽刺激的方式探試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界限,做一個關於隱私的社會實驗。她號召了她僅有的幾個朋友,找了些朋友的朋友,甚至是街上完全的陌生人去她家,在她的床上睡八個小時。

『I asked people to give me a few hours of their sleep. To come sleep in my bed. To let themselves be looked at and photographed…』 (1996, p. 21).

Sophie Calle是用一種幽默的方式敞開自己的懷抱去迎接陌生人,她把自己的最私隱的空間借給陌生人,自己則在一旁做安靜的觀察者——她在床邊每隔一小時給來睡覺的人拍照,有時甚至跟他(她)聊天聊很久,在一個最私人的場所和地點跟一個不知名的陌生人進行親密而自然的談話。
這個計劃記錄下來很多有趣的信息,一個願意公開和分享私人空間的藝術家,還有許多願意主動奉獻上私人鏡頭和私密經歷的陌生人。除了大量的紀實照片外,Sophie Calle記錄下的,她與陌生人之間的對話內容也很好看。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早期作品是她的「酒店陌生人系列」—— The Hotel (1981)。

Sophie Calle去威尼斯的一家酒店當了一個星期的打掃清潔的chambermaid,她就連續七天進入不同的房間,給住店的旅客的物品拍照。像記錄犯罪現場一樣客觀真實的記錄每一樣物件的擺放、房內空間、當時的狀況,目的不是為了產生一張張好看的照片,而是記錄下一個人在酒店房間這個環境里存在的樣子。

"I spent one year to find the hotel, I spent three months going through the text and writing it, I spent three months going through the photographs, and I spent one day deciding it would be this size and this frame...it"s the last thought in the process."

這個作品一樣還是圖像和文字記錄一起,描繪了一些個陌生人,但也是社會上真實存在的人生活的「物像」,包括一種願意展示給他人的狀態。
而Sophie Calle的私家偵探般的觀看視角也再一次探討了侵入個人隱私的社會問題,一種觀看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係,一種公共和私人空間的界限模糊。

我特別喜歡Sophie Calle的作品,她後來的Address Book (1983)也是在討論隱私的話題,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搜搜。
而我也很喜歡她後期的很多帶有自傳體意義的作品,很感人。例如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上的Take Care of Yourself (2007),和2011 的 "True Stories",我都很喜歡。

希望你們覺得有用。
如果要轉載去除了《知乎日報》以外的媒體,請事前私信我哦。


都是出自Marina Abramovi?
(以下內容均出自豆瓣用戶「女屍」,在此特別特別感謝,如有不當,必當刪除)
1.Rhythm 0(《韻律0》)
「在&<韻律0&>中, Abramovi?經歷了人生中最驚險的一幕. 她在房間貼出告示, 准許觀眾隨意挑選桌上的72種物件與藝術家進行強迫性身體接觸. 在這72件物品中, 有玫瑰, 蜂蜜等令人愉快的東西, 也有剪刀, 匕首, 十字弓, 灌腸器等危險性的器具, 其中甚至有一把裝有一顆子彈的手槍. 在整個表演過程中, Abramovi?把自己麻醉後靜坐, 讓觀眾掌握所有權力.

72 objects, Marina Abramovi? , Rhythm 0, 1974

Marina Abramovi?, Rhythm 0, 1974

這個表演歷時6小時, 在這個過程中, 觀眾發現Abramovi?真的對任何舉動都毫無抵抗時, 便漸漸大膽行使起了他們被賦予的權力, 藝術家的衣服被全部剪碎, 有人在她身上劃下傷口, 有人將玫瑰猛然刺入到她腹中, 有位觀眾甚至拿起那上了一顆子彈的手槍, 放入她的嘴裡, 意欲扣下扳機----這是藝術家最接近死亡的時刻, 直到另一位觀眾驚恐不已地將手槍奪走. 在被施暴的過程中, 藝術家眼中漸漸充盈了淚水, 心中充滿了恐懼, 然而她的身體無法做出任何反應, 她清醒地意識到: 他們真的可以對我做任何事情.

Marina Abramovi?, Rhythm 0, 1974

麻醉結束後, Abramovi?從椅子上站起, 帶著累累傷痕, 雙目含淚, 她緩緩走向觀眾, 用目光對他們進行無聲的控訴. 面對藝術家那憤怒悲傷的眼睛, 現場觀眾反倒恐懼了起來, 他們紛紛後退, 然後開始四散逃跑.

Abramovi?在後來的訪談中說道: 「這次經歷令我發現, 如果你將全部決定權交諸公眾, 那麼你離死也就不遠了.」(What I learned was that… if you leave it up to the audience, they can kill you.)」

Confrontation, Marina Abramovi?, Rhythm 0, 1974

Confrontation, Marina Abramovi?, Rhythm 0, 1974

2.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情人——長城》)
「在12年的同生共死的表演生涯之後, 他們的感情在1988年走到盡頭. 「無論如何, (每個人)到最後都會落單.」Abramovi?如是說. 她決定以一種羅曼主義的方式來結束這段「充滿神秘感, 能量和魅惑的關係」. 這種奇異的方式竟然是來自夢的啟示和召喚. Marina Abramovi?和Ulay來到了中國.

以長征的方式, 歷時3個月, Abramovi? 從渤海之濱的山海關出發自東向西, Ulay自戈壁灘的嘉峪關由西向東前行, 兩人最終在二郎山會合, 完成了最後一件合作作品&<情人----長城&>(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我們各自行了2500公里, 在中間相遇, 然後揮手告別.」」

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

3.shaking and cring
「2010年5月31日的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 長髪長裙的Marina Abramovi?從一把木椅上緩緩站起, 宣告了又一件劃時代行為藝術作品的誕生, 至此, 她已經在這裡靜坐了兩個半月, 在這716小時中, 她巋然不動, 像雕塑一般接受了1500個陌生人與之對視的挑戰. 眾多名人慕名而來, 其中包括Sharon Stone(10分鐘), Alan Rickman(9分鐘), Lady Gaga(?), Bj?rk(4分鐘)等. 有些人甚至一接觸到她的目光不過十幾秒, 便宣告崩潰, 大哭起來.

Marina Abramovi?, shaking and cring

唯有一個人的出現, 讓雕塑般的bramovi?顫抖流淚了起來, 那就是Ulay. 隔著一張桌案, 這對曾經一道出生入死的戀人伸出雙手, 十指相扣, 在分手22年之後, 他們再度相遇, 宣告和解.

原文鏈接:http://m.douban.com/note/221479396/?session=8f36bd76
在此再次感謝「女屍」

ps.手機編輯真是累…


傳說中的「美術館電話亭開槍事件」。

藝術家肖魯在八.九.現代藝術大展上展出一副裝置作品?對話?,作品由兩個公共電話亭組成,兩個亭中間放了一部電話,話筒垂懸。

開幕展覽進行到一半,肖魯和唐宋(誰開的槍記不得了)忽然向電話亭開了兩槍。

向這場「對話」開的這兩槍為他們的作品畫上圓滿句號。同時也提前結束了畫展。兩位藝術家被逮捕。而最終,這個反映80年代生活現實(公共電話亭作為西方舶來的新事物的出現,年輕人「對話不能」的精神困惑)的作品以開槍藝術家因自己的家庭背景(美院院長)被警察釋放作為結尾,似乎也更加證實了所謂現狀。

這打向無謂對話的兩槍無論如何都是中國現代藝術發展中的重要行為。從星星畫展到85新潮到8.9大展,那時的中國還是自由的。

用手機打字太累了...


謝德慶的「一年」系列啊。第一年每隔一小時打一次卡(全天候),第二年全年不待在任何遮蔽物底下,第三年全年用一條數米長的繩子把自己和一個女人綁在一起,第四年不做任何藝術,第五年做藝術但不發表。


Yves Klein & 1960 ,

Yves Klein & 1960

Yoko Ono & 1965

Bruce Nauman & 1966-

GilbertGeorge & 1969

Otto Muehl Vienna Actionist 會用動物內臟和排泄物

Gunter Brus Vienna Actionist 他吃別人吐的痰

Vito Acconci & 1970 自己咬的印子

Vito Acconci & 每分鐘30步的節奏上下

Vito Acconci & 1972 歡迎體驗親密的手淫

Chris Burden & 向自己開槍 1971

Carolee Schneemann & 1964
看過個電影裡面都是肉體的歡愉,還有吃糖,粉色的糖,還有畫濃妝的婦女上電視節目,貌似是南斯拉夫的,沒啥對白,名字忘了,誰記得告訴我,謝謝。

Carolee Schneemann & 1975
朗讀一本叫《塞尚,一位偉大的女畫家》的書

Mariko Mori &

1994 人工智慧女郎求領走

Marina Abramovic & 2012 看到這看哭

國內還有許多值得注意的行為項目,但看下來最大的感受是,國內曾經震驚我的行為藝術原來外國人都實踐過了,有點失落。行為藝術從身體上來,從強調存在主義,本質主義,拋棄身體實踐,到身體與直覺的再次回歸,整個過程驚心動魄,充滿活力。大家沒事,平日里也可以玩玩。


徐冰二零零四年的裝置作品:「何處惹塵埃」(Where Does the Dust Itself Collect?)http://www.xubing.com/index.php/chinese/projects/year/2004/where_does_the_dust_itself_collect_chinese

關於「何處惹塵埃」的作者自述:http://www.xubing.com/index.php/chinese/texts/ondust/

這件作品首展是2004年在英國威爾士國家博物館。我將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塵吹到展覽中,經過24小時的落定,在展廳地面上由灰塵顯示出兩行中國七世紀禪師六祖慧能的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展廳入口處牆面上有一組照片,敘述了如何將這些粉塵從紐約帶到威爾士的過程。

展廳象被霜一樣均勻且薄的灰白色粉塵覆蓋,有寧靜、肅穆之美。但給人一種很深的刺痛和緊張脆弱之感,哪怕一陣輕風現狀都會隨之被改變。

……

Every thing comes from dust and goes back to dust.

陸興華寫過的一段文字:

作品沒有內外,上下,在框內(parergon)沒有作品(ergon),藝術品是幫助我們進行個人藝術理論反思的社會理論。

作品強加的邊框,題目,簽名,創作傳奇等等,都不能打亂關於繪畫,其作品,其買賣,其評估,其剩餘價值,其炒作,其權利和其等級的話語的內在秩序(德里達《繪》 14)。


馮驥才先生寫了一段觀看現代藝術展的經歷,很有趣,發給大家看看。(下文選自馮驥才散文集《激流中》2017年9月出版)

——————————————————————————————————————

1988年的農曆春節,在日曆上已經是1989年初了。今年這個春節讓現代藝術展鬧得有點奇頭怪腦。頭年入冬之時,致力於推動當代美術運動的高名潞到天津來找我,說中國美術館已同意他們在年底舉辦首屆中國現代藝術展,展覽由中國美協的《美術》雜誌等幾家主辦,年前擇日開幕,要我出席他們的開幕式剪綵,還希望我主編的《文學自由談》作為主辦單位給一些經濟上的支持。

那時辦了幾年的《文學自由談》以其前沿性和批評性在國內評論界很有一些影響了。我說,中國的當代藝術還處於試驗性和開拓階段,我會支持的,只是《文學自由談》資金有限,我們就拿出一萬元吧。當時一萬元也不算太少。臨近春節時高名潞通知我畫展籌備就緒,開幕式定在農曆臘月三十上午十點,要我無論如何趕到。

我那天很早起來,乘坐市文聯的一輛伏爾加車趕往北京,妻子同昭也去了,同去的還有《文學自由談》的編輯劉敏。這天是大年三十,人們都在家準備過年,路上車輛明顯稀少,我對司機小孫說: 「哪有大年三十舉辦畫展開幕式的,這群現代派故意選在這天表示叛逆,反傳統。」

待到了沙灘的美術館,只見美術館前邊寬闊的院子的地面幾乎被幾塊巨型的大布鋪滿,這些布都是黑色,上邊印一個「不能向左和迴轉」的交通符號,色彩刺目,氣氛很異常,這也算一件當代藝術作品了。不少人站在這些大黑布上等候藝術展開幕。有的人披頭散髮,有的留著長鬍子或梳一條小辮,一看就知是現代畫家;還有肩挎著長槍短炮的攝影師以及外國人。人與展覽變得很敏感。

開幕式在一樓大廳里,場面很亂。剪綵的人有中國美術館的館長、雕塑大師劉開渠,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唐達成,還有我,再有什麼人就不記得了。原本聽說王蒙來出席開幕式,卻沒見人來。高名潞說文化部辦公廳一早來電說,王蒙部長臨時改去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參加一個年俗活動去了。

剪過彩,參觀開始。我已記不清擠滿中國美術館三層樓所有展廳的都是哪些作品。各種個性張揚、奇思妙想、前沿前衛、異想天開、尋奇作怪、離經叛道、故作高深等等的「創作」不一而足。我看到一位身穿紅衣的藝術家坐在一個矮凳上,在自己特製的腳盆里洗腳,腳盆內外貼了至少一二百張美國總統里根的照片。他把兩隻肥胖的腳泡在水裡,不斷蹭踏著里根總統的「尊容」。他要表達的思想已經被西方藝術家使用了千萬遍:戲謔、調侃、反權威和反權貴。妻子和劉敏認為這很可笑。劉敏小聲問我:「這也叫藝術嗎?」 更叫人稱奇的,還有人賣魚賣蝦,有人坐在地上「孵蛋」。其實在當代藝術剛剛出現時,很難免這樣幼稚和荒唐地模仿西方或自我臆造。一方面我們沒有當代藝術的土壤,一方面那個時代又「忘卻」 了傳統的根基,那就一定會這樣荒誕不經了。就像那時的文學。但是當代藝術總是要開始的。

在一樓東側的大展廳中,幾個說話有東北口音的年輕人過來叫我看他們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是一個很大的四四方方的紙盒子,像一間屋子,紙牆內外畫滿寫滿甲骨、八卦、大篆、古文以及稀奇古怪的符號,一位瘦高個子對我說這就是受我的小說《陰陽八卦》啟發「創作」的。說著,他掀開一面「牆」叫我鑽進去,讓我感覺一下是不是我的小說。我鑽進去,裡邊也寫滿古體字畫滿符號。我對他們客氣幾句便鑽出來,心裡卻覺得這樣的「創作」未免有些幼稚和圖解。如果說我在《陰陽八卦》中對當時僵死又空洞的傳統的困惑, 更能使我找到相近感覺的卻是在二樓上徐冰首次展出的《天書》。

一個小時後,我決定離開中國美術館去看看王蒙。在我們下樓時,館內的人愈來愈多愈雜,有點混亂。有人用避孕套吹成氣球, 再用曲別針別上自己的名片,滿地亂扔,被擠來擠去的人踩得叭叭響;兩三個身體上下裹纏著白紗的人好像重傷員,直挺挺從大門外往裡走進來,據說是「行為藝術」。我叫司機小孫找來高名潞,我說: 「現在有點亂,你要小心別出事,出事就把展覽搞砸了。」說完我就去南小街看王蒙。我心裡隱約有點不祥之感。

此時,王蒙早已從虎坊橋搬到南小街一個臨街的獨門獨戶的四合院里。這房子原是夏衍先生的住所,鬧中取靜,格局挺好。我敲門時還不知王蒙是否已從白雲觀回來,門開了,原來王蒙在家。我說:

「哦,原來你故意沒去美術館。」王蒙說:「你怎麼不懂,這種不知深淺的展覽我能隨便出席嗎?」我想了想也是,他是國家的一位部長啊。剛剛展覽上那種混亂的情況,他去了怎麼表態?正與他聊天之時,電話響了,王蒙拿起話筒接聽,忽然「啊」的一聲隨即面露驚訝。他放下話筒後便對我說:「我說這展覽不好說嘛,開槍了。」

畫展怎麼會開槍?我一怔。

這便是一位藝術家肖魯對著自己作品《對話》開槍射擊的事件。剛剛在美術館二樓,我看見這件作品,只是孤零零立在那裡的一面鏡子。作品名稱寫著《對話》。我還納悶為什麼叫作「對話」?原來還有作者自己。當作者站在鏡子前才是「對話」——掏出槍來對鏡子中的自己開一槍,就是「對話」了。這就是當時正走火入魔的「行為藝術」了。世界哪國的藝術展上有這種「行為藝術」?然而, 在消費社會和媒體時代,行為藝術會不會被異化為一種廉價的炒作的新聞事件和商業投機?

後來知道這個事件發生後,出於安全起見,中國現代藝術展當日被關閉了。

在返津的路上,妻子、劉敏和小孫對頭次遭遇的荒誕不經的展覽一邊議論一邊說笑。我心裡卻不是滋味。一時也說不清為什麼不是滋味。

——————————————————————————————————————

本文選自《激流中》 馮驥才講述八十年代文壇內外的人情與世情。京東《激流中》(馮驥才)【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 噹噹《激流中》(馮驥才)【簡介_書評_在線閱讀】 - 噹噹圖書


扯幾個。有空來填坑。拉丁美洲藝術家作品為主。

  • AlloraCalzadilla, Returning the sound, 2004. 波多黎各在美國軍事演習失事之後被居民要求美軍撤出波多黎各,主要是一個叫Vieques的島,去過的小夥伴們應該知道是那個要坐小飛機過去的小島,在軍事基地解禁之後這兩個藝術家就搞了個這個作品,就是在摩托車後面放上喇叭然後讓摩托車尾氣吹響喇叭繞著V島過去的軍事禁地轉一圈。以此來『慶祝』軍隊撤離和島的歸屬權回歸居民。

  • John Cage 4"33『』 這個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個作品,也算是行為藝術。大致就是在4分33秒時間裡面所有樂器不發出聲音,讓外界的聲音組成整個曲子,意在讓人發現這個世界。 youtube上面比較有名的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Y7UK-6aaNA

「Everything we do is music". ----John Cage

  • 草間彌生 1969年在MOMA NY前面的「Grand Orgy to Awaken the Dead」。嘲諷當時MOMA NY收藏的都是dead art而非modern art。並自己稱為「my first exhibition in MOMA NY"

  • Alfredo Jaar The Cloud (2000) 墨西哥/美國邊境作品,在墨西哥/美國邊境用三萬個氣球代表穿越邊境時死去的人,風會把氣球從美國境內帶回墨西哥。同時邀請死者家屬在場念死者名單。樂隊在邊境兩邊同時演奏,圖為Jaar自己當時的演奏照片。

  • Miguel Luciano, DREAMers Kites: Sonia Flying (2012) 波多黎各籍藝術家,在華盛頓讓非法移民的孩子們放飛風箏要求DREAMers法案通過(許多小時候與父母一同偷渡過來的兒童無法獲得身份所以無法在美國正常讀書/工作)。

白雙全的《等一個朋友》


沒有約定任何人,

你站在一個地方,等待一個朋友出現。

當他問你:「你怎麼知道我會從這經過?」

你就答他:「其實我並不知道,只是我在這裡等了你很久。」

等一個朋友

九龍塘地鐵站 (進又一城前的大堂)

29.12.2006 (12:47-16:38)

沒有和任何人約定,我只是隨意在香港挑選一個地方站著,等一個我認識的人出現。這這一次我在九龍塘等到一個很久沒有見的大學同學Jacky,他問我:「你怎麼知道我會經過這裡?」我答他:「其實我並不知道,只是我等了你很久。」當我在等我「這個」朋友時,我想起耶穌說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我想我也是在等一個好的撒瑪利亞人。


---------------------

以上內容摘自微信號《前線》


不知道為什麼對這個行為印象很深,身邊很多朋友也是。


幾年前在一部紀錄片看到的,忘記是誰了。
那個藝術家準備一袋米,把很多硬幣混在米里,背著米袋在市場上走,在米袋底部划了一個大口子,
市場人很多,藝術家在人群中走過,米袋中的硬幣和米一直灑落,他身後很多人都在撿硬幣,只有一個小男孩幫他撿回一捧米。
我時不時還會想起這個場景,覺得挺有趣。


「為無名山增高一米」,雖然我不曉得有什麼意義。


劉伯麟的Hiding in the city算么.
http://www.liubolinart.com/Photo/Hiding%20in%20the%20city/Hiding%20in%20the%20city/index.html


忍不住來安利一個法國街頭藝術家JR

第一次認識他因為他在TED上的一篇演講:Use Art To Turn The World Inside Out (用藝術顛覆世界)


裡面提到了幾個很有意思的項目,比如FACE 2 FACE, WOMEN ARE HEROES, INSIDE OUT. 詳細的背景介紹什麼的都在視頻里就一一贅述啦。

看完以後就一直關注他了。


他的官網: http://www.jr-art.net/fr


藝術家:盛奇

畢業於中央聖馬丁

作品


1、蒼鑫的「身份互換」系列作品,還有他與其他幾人聯合完成的《為無名山增高一米》。
2、蔡國強的爆破藝術作品(若也算行為藝術的話)。
3、謝德慶的「一年」系列作品。
4、高氏兄弟的「擁抱」系列作品。


既然大家回答的這麼認真,那我就來點炫酷的吧。幾年前我找工作室找到宋庄去了,然後認識了一幫搞行為的,其中有一個叫做追魂的大哥非常有才華,他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品:《炸天》
作者:追魂
年代:五六年前吧
介紹:追魂脫光,在生殖器上幫上繩子的一頭,十幾個年輕人(附近工廠里的小工,後來還真有人走上了行為的道路)拽繩子的另一頭,進行拔河。

作品:忘了名字了
作者:追魂
年代:也是差不多那時候
介紹:追魂脫光倒立,把國旗插進菊花里。

有一個小有名氣的人,從圓明園走出來的,那就是跟方力鈞一代的了,叫片山。他的一個系列行為的作品理念很有特色,是你選擇強權,我選擇吃屎。

作品:《吃屎》
作者:片山
年代:應該是從九十年代就開始了,是一個長期的系列作品
介紹:吃自己的屎,最初太噁心,吃不進去,所以拌飯吃。後來經過長時間的適應期,可以輕鬆吃進純屎了,很有毅力的一個人。

還有一個人叫成力,他的一個作品算是比較有名了。

作品:《高幹》
作者:成力
年代:應該是11年左右吧
介紹:在一場展覽上成力和一女子在展廳頂上脫光了做愛,被公安機關抓走了,而且這事兒還是追魂鼓勵的,起先成力沒有這個想法,純粹是被人忽悠了。


蔡國強,萬里長城延長一萬米,1993年。

去年去紐約的時候在大都會博物館偶爾看到的中國當代藝術展里的作品,現場展示了整個項目事前的計劃以及實施當時的錄像記錄。

我印象中,創作的靈感似乎是來自於當年「萬里長城是從太空中唯一能用肉眼觀測到的建築」的流言,一直用火藥做創作的蔡國強就有了用火藥將太空中能看到的長城延長的想法。用了六百公斤火藥,將火藥從長城最西頭往西鋪設一萬米,然後點燃「給外星人看」。整個燃燒過程十五分鐘。

這件作品本身可能不夠震撼,也沒有所謂對人性的探討之類的行為藝術常有的內涵。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規模之大,時間之早,以及地點之敏感。做這麼一件作品不可能沒有當地政府的同意,事實上,從視頻記錄里可以看到,點燃「儀式」的現場圍了很多當地百姓和一些穿制服穿軍裝的人。既不是在全民思想大解放的八十年代中後期,也不是在半國際接軌的二十一世紀,以我今天對九十年代初國內政治文化環境的「臆測」,在相對封閉的內地省份,竟然能批准藝術家做這樣一件幾乎沒有效益的事,讓人驚訝。

在牆內的網站查不到詳細一點的資料,憑印象寫的東西可能有不少錯誤。出去了再回來改。

3.26
在大都會博物館裡展覽時的注釋:
In this ambitious pyrotechnic display, the artist has appropriated the Great Wall as a piece of Land Art, revitalizing one of China"s most enduring icons by tapping into its perceived cosmic energy. For this work, Cai and a team of volunteers laid a ten-kilometer fuse across the barren ridges of the Gobi Dessert, starting at the westernmost end of the Ming dynasty (1368-1644) wall at Jiayuguan, Gansu Province. Small charges were placed along the line at three-meter intervals, while larger charges were set at every kilometer. The fuse was ignited at dusk on Feburary 27, 1993. The initial explosion took fifteen minutes to travel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line and was seen by forty thousand residents and tourists. For Cai, this collective effort also subverted the Great Wall"s "original practice and ideological function."


八十年代末的中國現代藝術展,有一件《不許回頭》,主體是禁止掉頭的交通標誌,鋪在地上,面積不小,印象里還有幾位藝術家躺在那上面,具體造型記不得了。這算是早期比較有影響的作品。在那個年代,有特殊的意味。
更有影響的作品,就是這次藝術展的開槍事件了,導致藝術展被迫停展。


我想給來大家介紹一個治癒系男神 約瑟夫·博伊斯 Joseph Beuys的行為藝術作品。

作為20世紀德國極富盛名的藝術家,Beuys本身的經歷極富傳奇性,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大時代的背景。

博伊斯1921年出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與了德國空軍。在1943年,波伊斯駕駛的飛機在轟炸蘇聯時被敵方擊落,艙內的戰友當場喪命,而波伊斯則幸運的在顱骨、肋骨和四肢全部折斷的情況下被當地的韃靼人救了回來,並靠動物油脂、奶製品和毛氈恢復了健康。

退伍後博伊斯選擇了藝術作為終身的職業,「治療」冰冷理性的社會一直是他創作的主題。提出的「人人都是藝術家」的這一論調更是對西方藝術家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從精神層面來看,他更像是一位傳道士,傳遞著他信奉的人道主義與生態保護。

1974年,他在美國策划了一次轟動社會的行為藝術 「 I LIKE AMERICA AND AMERICA LIKES ME 我愛美國,美國愛我」。


這個行為藝術從德國開始,一輛救護車把他從杜塞夫的家運到了機場,隨後他裹在毛氈里,躺在擔架上被運到了紐約。另一輛鳴著笛的救護車將他帶到了目的地。

在這個行為藝術中,除了畫廊,博伊斯從沒有踩到美國的土地。原因是當時的美國正在發動對越南的戰爭。

博伊斯說「除了這隻狼以外,我不想看到其他的美國。」 而這隻野生的郊狼才剛剛從德克薩斯州的沙漠逮捕過來,野性未除。在三天的時間中,博伊斯和這隻郊狼被關在紐約的René Block畫廊,同睡同眠,真實上演了一出與狼共舞。每天,觀察員和參觀者可以隔著鐵柵欄參觀他們,博伊斯此時依然裹著毛毯,露出一隻手杖,形象彷彿是一隻幽靈或是薩滿巫師。

散落在地上的還有三角鐵和手電筒,以及堆著的一摞《華爾街日報》,而美洲狼那邊是一堆稻草,很快裹在博伊斯身上的毛氈也被狼撕碎了。

所有人都把心提在了嗓子眼,擔心著他的生命安全,但慢慢的,氣氛開始轉變,這隻郊狼竟然很喜歡這張毛氈,博伊斯也不吝嗇的和它一起分享,最後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博伊斯睡在了稻草上, 而美洲狼則緊緊的裹著毛氈。在三天的表演結束後,他又搭上救護車從機場直接回到了德國。

博伊斯的這個作品彷彿是一連串的謎題,每個物品都是一個符號更是解謎的提示。毛氈是博伊斯經常使用的材料,這與他個人在戰爭時期被救下,用毛氈取暖的經歷相關,對他而言,這象徵著溫暖,而且可以把自己包裹而與這個世界隔離。躺在擔架山和救護車上則是他對現實社會的診斷,為了掠奪資本而一次次的發動戰爭,人類似乎已經病了。

而《華爾街日報》則代表著人類的資本,現實的世界。美洲狼的選擇更是富有深意。通過這個作品,它一方面想讓大家看到自然與現代社會之間的鴻溝,另一方面則是影射了用美國白人武力大規模屠殺印第安人的歷史,在印第安文化里,郊狼是智慧的神聖象徵,它聰明,機敏又富有靈性。但白人卻將狼視為陰險,殘忍的代名詞,從前被崇敬的郊狼而今卻被美國白人捕殺,此時的郊狼就像是美國過往文化的象徵,又像是一個凝結著仇恨的生靈,使人無法淡忘這段歷史。

而最後,博伊斯以身犯險,如同釋迦摩尼佛捨身喂虎一樣,換來了與郊狼的和解。他極其激動的說,自己能夠活下來完全是神的作用!在最後一天,這隻郊狼已經可以和平與他共處,並且能接受他的擁抱,他們看起來竟然是如此的和睦。而這是寓意著白人與印第安人的仇恨也能得到和解嗎?答案不得而知。藝術家已經逝去多年,這個世界仍然沒有盼來和平,但希望如博伊斯所願,最後的最後所有的傷痛都能被治癒。


籠中的「亞當」和「夏娃」


如果一個人在完全脫離人類社會的封閉環境下長大成人,TA將會是什麼樣子?

對於所有在1952年7月初參觀那不勒斯動物園的遊客來說,那將是一個永遠難忘的夏天,因為就在展示黑猩猩、大猩猩及其他靈長類動物的籠子旁邊,人們驚異的發現了一對奇異的新展品:赤身裸體的成年男女「亞當」和「夏娃」,他們看上去外表只有二十幾歲,生理特徵和一般成年男女幾乎沒有差別,然而形象邋遢,頭髮髒得打結,指甲又長又鉤,舉止怪異,靠四肢行走,並且不理解人類的語言和交流方式,面對遊客的吶喊和手勢,他們不做回應,只是恐懼或好奇的張望,和那些關在其他籠子里的動物沒有差別。

當地動物園回應,「亞當」和「夏娃」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北部的薩羅共和國。在墨索里尼執政期間,薩羅共和國是二戰最後十八個月中法西斯主義的最後堡壘,在這段統治期間,有72000人慘遭屠殺,40000人被截肢,大量的人被送入集中營,大批婦女被強姦,一些慘無人道的實驗也在同時進行著,其中就包括亞當和夏娃的實驗:當他們兩人被發現時,已經在一個城堡的封閉房間內被關押了整整十七年,在他們的成長階段里,從來沒有與任何人類有過社會接觸或情感交流,也就是說,他們的「主人」一直把他們當成動物飼養,沒有傳授給他們語言和知識。

「亞當」和「夏娃」的展出立即在義大利及整個歐洲掀起軒然大波,媒體紛紛把矛頭指向當年的墨索里尼政權,但更多的指責是針對那不勒斯當地政府和動物園,為什麼進行這樣慘無人道的展示?為什麼不對亞當和夏娃採取必要的援助措施等等?迫於巨大的壓力,動物園方面不得不宣布,這個所謂的展覽其實是兩位藝術家Nathalie Vukoti?和Massimo Scamarcio特意策劃的一個行為藝術作品。

在完成作品之前,Nathalie和Massimo進行了整整兩個月的封閉訓練,期間他們把自己關在籠子里,隔壁的籠子里關著的是兩隻從小在封閉環境下長大的黑猩猩,Nathalie和Massimo帶上控制發聲的口枷,靠四肢行走,不洗澡也不說話,只吃簡單的食物,模仿黑猩猩的舉止行為,像動物一樣隨地排泄,發生性行為等。在正式展覽前,兩人依靠了部分化妝(比如打結的頭髮,捲曲的指甲等)完成整個表演。

籠中的「亞當」和「夏娃」非常成功,Nathalie和Massimo也因此名聲大噪,他們的作品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爭議,部分表演挑戰了當時的社會道德底線;有贊同者認為藝術家試圖喚醒公眾反思大眾在集權統治下的生存狀況,動物保護主義者則認為作品旨在喚醒人類對動物的良知,籠中系列也引發了學術界的討論:如果假設成立,一個人在完全脫離社會、不接受任何教育的封閉環境下長大成人,他會是什麼樣子?是否還能學習語言和知識重返社會?這個假設對於人類了解個體成長和教育學有著相當現實的意義。

Nathalie Vukoti?解釋,作品的靈感來源於亞平寧半島傳統民族文化的研究,由於從小生存在特殊的成長環境下,父母都是墨索里尼的忠實擁簇,從小的生存和教育環境以及對於性的態度都非常壓抑,這些經歷決定了她後來的創作風格,她希望通過作品引發人們重新審視一下傳統文化根源和對於權力以及性的理解。

在那以後,Nathalie還嘗試著創作了「籠中」系列的其他作品。在新的作品裡她不再化妝,而是以正常人的身份在籠中生活,「籠中2」場景依舊在動物園,Nathalie選擇裸體,不攜帶任何物品進入籠中,僅靠遊客投擲進籠中的食物、書籍和報紙,還有冥想度過一個月。「籠中3「共有四男四女八位藝術家參與,他們帶上口枷在封閉的籠子共處三個月,期間不通過語言和手語交流,由於生存資源有限,在三個月的時間內八人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身體較強壯的男性Ottavia聯合另一名男性Massimo試圖霸佔食物和水,並以此換取4名女性的交配權,這個實驗性的作品進行了不到一個月,由於另外兩位男性的退出宣告流產。

最後,以上內容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全部是我昨天逛魔都動物園臨時想到瞎編的(包括人名),本人不了解行為藝術,如有幼稚之處請專業人士諒解,如果有搞行為藝術的同學感興趣可以拿去參考(記得給版權費就行~哈哈。)


推薦閱讀:

如何表現深情又狠毒?
什麼樣的作品才是好的當代藝術作品,有共性和標準嗎?
關於地景藝術 ,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大地藝術作品?
有哪些以文字、標語為內容的當代藝術作品?
你如何看待 Marina Abramovi? 與她的行為藝術?

TAG:藝術 | 當代藝術 | 調查類問題 | 藝術家 | 行為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