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蒙恬、蒙毅在秦朝朝廷中出任要職,而功勞更大的王賁在統一完成後卻沒有其他相關歷史記載?

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魏、燕、趙、齊四國都由王賁領兵滅國,因功受封通武侯,但是史記中好像並無記載他在統一完成後的政治事迹,為什麼?
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10年,蒙恬為內史、蒙毅為上卿,在秦朝的中央政府中仍擔任要職,王賁並未出任任何官職嗎?
在統一六國後,王氏一族再次登上歷史舞台好像就是巨鹿之戰的王離了,那麼王賁是已經去世了嗎?是在胡亥趙高政變之前去世的?


  1. 攻打楚國時,秦始皇問需要多少兵馬,李信說只要20萬,王翦說要60萬(秦始皇全部家當),秦始皇說王翦老了,被嚇尿了。王翦深知始皇肯定有防範自己的意思,告病回家養老。重點是你王翦一辭職boss就同意了,自己也沒用了,還是早點養老吧,功高震主。李信初戰告捷後大敗,始皇大怒親上王翦家道歉並讓他打楚國,王翦避讓再三,想想老上級白起抗命且說風涼話上吊後屍骨未寒,自己如果再不出山和白起一樣得死,何況秦始皇比曾祖父秦昭襄王態度誠懇,於是就坡下驢。王翦深知「功高震主」,攻打楚國前反反覆復向秦始皇討要田宅(史書記載是1+5次),意思告訴秦始皇自己是個大老粗,沒有遠大志向,秦始皇聽到貪得無厭的王翦很開心也很放心,也為後期歸隱埋下伏筆。打楚國時,始皇安排王翦副手是蒙氏,以平衡和互相牽制各家族勢力。可見王翦是個非常睿智的萌老頭
  2. 司馬遷大叔評價王翦「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思說王翦有能力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卻撒手不管,說明王翦自願有意隱退。王賁功勞也不比王翦差,但我推測王賁也很睿智,因為王翦向秦始皇討要田宅時,王翦另一個兒子也就是王賁兄弟不理解王翦,覺得王翦的貪得無厭會招致秦始皇不滿,這裡我猜測王賁懂父親的苦衷,耳熏目染,王賁也功成身退。父子二人把功名利祿推給更年輕的蒙氏兄弟。
  3. 但王翦非常不願意第三代人繼續在戰場上打拚,孫子王離也是秦始皇死後趙高殺害蒙氏給王離安排的兵權。
  4. 以史學家酷愛黑秦始皇的尿性看,如果王翦王賁非正常死亡(類似白起那樣),一定會被史學家拿來說事,估計王翦父子善終,歸隱後亦無可圈可點的大事情。畢竟那年頭司馬遷大叔他們每次都會在竹片上刻值得刻的事情,娛樂八卦不會任性記載。
  5. 史書上看王翦打仗注重策略(攻打趙國被重創,轉而離間李牧成功;攻打楚國策略應用水平),王翦性格老謀深算,有勇有謀,懂迂迴策略;而蒙恬呢,趙高賜死扶蘇時,蒙恬建議扶蘇帶兵回去探個虛實,蒙恬竟然對聖旨有懷疑。另外蒙恬很有可能是未來國家總理,因為死太監趙高勸李斯變節時的關鍵論點是:如果立扶蘇為太子,蒙恬肯定是宰相,你李斯呢?這一點打動了李斯,所以當時人們認為蒙恬將是大秦第二代領導核心身邊的紅人。性格決定命運,蒙氏血氣方剛,志向遠大,桀驁不馴,王氏急流勇退,功成身退,止於至善,所以兩大家族一進一退。
  6. 這麼厲害的人,在司馬遷大叔那裡只有聊聊數百字的列傳,手動跺腳牙痒痒,恨不得穿越過去一睹神采!
  7. 一家之言,請輕拍。


史書上確實沒有任何記載,但是有個伏筆。那就是王翦攻楚前的自保舉措,這一行為對王氏家族一度隱匿於朝堂應該有一定的影響,畢竟「寡人與將軍共天下」這句話還是很嚇人的……


王離為王氏18世,生二子:王元、王威。王元為了躲避楚國的搜捕,遠遷山東琅琊,而成為琅琊王氏之祖;其弟王威出仕漢朝任揚州剌史,稱為太原王氏之祖。王元、王威後裔以「太原郡」為最初的郡望。

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
他們家族很擅長悶聲發大財……


這麼說來,攻滅太子丹後來敗於項燕之手讓王翦接盤的青年將領李信後來出任的官職是?與他後來的子孫李廣李敢李陵之間那些人的名諱是什麼?猜破韓信的廣武君李左車後來的下落和子孫是誰呢?陳情表裡前太守臣逵後刺史臣榮的都姓什麼?
太史公:寫字很累的,我又不負責寫家譜……
楊惲:我外公這本書吧,好不容易我才傳下來,你們自己到處改別打著他的名號!
班固:什麼項王,項籍就是項籍。
司馬溫公:他們不知道我也很無奈啊……


退隱或者早死,如果被殺,太史公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黑祖龍的。話說王離把秦國賣了,四百年後,琅琊那幫後代又火了一把啊。


應是早死


幾個可能吧,第一就是死的比較早,過早的失去了政治舞台上表演的機會,也有可能是王翦之前的睿智遠見,說明王賁在耳濡目染下,肯定是在功成後身退來保全王氏家族,也許直接父子一起卸甲,或者是選擇了讓出比較顯眼的官職,不過史家無記載,可能性不如直接隱退大,不過秦滅後王氏家族命運如何就更不得而知了,記錄太少


推薦閱讀:

《史記》始皇本紀記載使者在回咸陽的路上遇見滈池君是怎麼一回事?
如何評價秦始皇時期的公路「秦直道」?
同樣是對戰匈奴,如何比較蒙恬和霍去病?
项羽为什么被大众视为英雄的代表?

TAG:歷史 | 秦始皇 | 歷史人物 | 史記書籍 | 秦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