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學作品是如何反應當時的社會現狀的?


《在酒樓上》,辛亥革命時期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

謝邀。

辛亥革命,發生與1911年,是中國近代較為重要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政治以及思想上給國人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魯迅先生作為一位奮鬥在革命前線的戰士,一直以筆為刃,用文字來給世人帶來精神層面上的解放。在魯迅的小說集《彷徨》中,收錄了許多反映革命期間社會環境的小說,它們無一不抨擊了封建統治,無一不能體現出魯迅先生對於革命的熱情。

《在酒樓上》被人們譽為「最富魯迅氣氛」,成功的通過了對於「我」和「呂緯甫」的描寫,映襯出了辛亥革命期間知識分子的真實寫照。通用運用知識分子這樣嶄新的題材來關注到在病態社會中,人的精神痛苦。

《在酒樓上》講述了一則「我」和「呂緯甫」在分別十年後,再度聚首故鄉的故事。「呂緯甫」曾經與「我」一樣都是奮鬥在革命前線的知識份子,可十年後再次見面時,已經從當年的「敏捷精悍」變成了如今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而「失了神采」的眼睛和「蒼白的長方臉」也同樣暗示著呂緯甫對於命運的妥協。

呂緯甫這次回鄉有兩個目的:為未曾謀面的表弟遷墳;給阿順送剪絨花。這兩件事與十年前使他離鄉的原因:推翻封建統治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雖然呂緯甫以在政治上變得頹唐,但是從他對這兩件小事的處理方法上來看他也還是個有著良知的人。但是去做這些「等於什麼也沒有做」的事,也能體現出呂緯甫已經對於渾渾噩噩的生活失去了信心。即使呂緯甫在做小事上認真仔細,但是在對大事的處理上卻是讓人失望的。他甚至為了生存去傳授《女兒經》以及《子曰詩云》這些舊時代的經典文化,違背了他的初衷。在文中「我」對於「呂緯甫」的態度正如魯迅先生對於同時代的,也已向命運低頭了的知識份子一樣,肯定了他們在反封建鬥爭中的勇敢,惋惜並批評了他們的妥協和消沉。而魯迅作為為數不多的還奮鬥在前線的人,也不由得「漸漸的感到孤獨」,但是他將自己比作「暗綠的密葉」中的「紅花」,「憤怒而且傲慢」。

呂緯甫雖然已為了生存放棄了目標,但是他還有著清晰的思想。魯迅使用意象的寫作手法將呂緯甫以及其他的知識份子比作「蜂子蠅子」,雖然數量龐大,但是卻力量微小,而「蜂子蠅子」的飛行軌跡:「飛了一個小圈子,便又回來停在原點」又和以呂緯甫為代表的知識份子的人生軌跡相貼合。與「呂緯甫」不同的是,我雖然「繞點小圈子」但是方向還是如一。在與封建作鬥爭的這條路上,許多人選擇了隨波逐流,但是魯迅先生對於革命的熱情使得他能逆流而上,即使這條路被編製在「不定的羅網」之中,魯迅先生始終堅信他能在純白的未來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在酒樓上》中,魯迅先生,通過對話的形式,將當時社會中兩種截然不同的知識份子的精神狀態,直截了當的呈現在讀者眼前,讓人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知識分子內心的矛盾和孤獨。不僅警醒了那些奮鬥中的知識分子,讓他們能夠更加清晰的意識自我,還批判了那些和呂緯甫一樣,自甘墮落的人。


推薦閱讀:

魯迅《肥皂》的感受?
魯迅《鑄劍》中黑衣人和眉間尺的吻到底是怎麼回事?
魯迅是個睚眥必報的人嗎?
為什麼每次說到魯迅時都很少提及《故事新編》?
如何理解魯迅說的『偽士當去,迷信可存』?

TAG:文學 | 魯迅 | 社會現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