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義在於何處?

人活著是為了什麼?就是簡單的耕田種地,上班下班,交朋友談戀愛,娶妻生子,繁衍後代?是這樣嗎?


王陽明在他年僅十二歲的時候,就已經悟出了生命的意義在於何處,而且當時的小王陽明非常的逗趣,先是在課堂上用天真而又稚嫩的話語,指導私塾先生,繼而又在家教育自己的狀元老爹。搞得這兩個高級知識分子,又想哭,又想笑。

那麼生命的意義到底在於何處?「何謂人生第一等事?」

且看十二歲的小王陽明是怎麼回答的。

有一天上課,王陽明又開小差,又想到聖賢這個糾結的問題。估計是憋得太壓抑,於是王陽明就想問問私塾先生,或許老師可以告訴自己答案。

見先生有空閑,王陽明舉起小手。

私塾先生點頭示意,王陽明同學你有什麼問題?

「先生,何謂人生第一等事?」

對於這個問題,私塾先生連想都沒想,直接脫口而出,「人生第一等事情,就是讀書考科舉,做大官。」

說完這句話,原本自鳴得意的私塾先生,只見十二歲的小王陽明,天真的搖了搖他的小腦袋,說道:「先生您說得不對,我認為人生第一等事,是讀書,做聖賢。」

私塾先生,瞬間石化了,心內嘀咕著,這個熊孩子口氣真大,你日後能考中「同進士出身」你就偷著樂吧!還要做聖賢?天朝兩千多年才出幾個人,用手指都數得出來:老子、孔子、孟子、莊子、朱子……

私塾先生的答案錯了嗎?肯定沒有錯,在大明朝,對於老百姓而言,還有什麼事情比讀書科舉中第更為重要?還有什麼事情比科舉中第做官更有價值?還有什麼事情比做官造福百姓更有意義?

很顯然,王陽明獨立思考過人生,也思考過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只不過他一直感覺很混沌,思路一直沒有打開,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具體的認識,畢竟他只是一個十二歲的孩子。

後來,小王陽明的爹,王華下班回家,路過私塾,進去向私塾先生了解王陽明的學習情況。私塾老師就把王陽明在課堂上說的,立志當聖賢一事,告訴了王華王狀元。這下輪到王狀元石化了。王狀元是在儒家典籍中浸潤多年,才悟到讀書要有更深層次的追求,內心才開始有一丟丟的聖賢情節。而且此後為官多年,這種情懷一直保持在內心,始終沒有遺失。聽到私塾先生講王陽明現在就有聖賢情節,表面上裝得很沉重,其實內心樂開了花。真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王華以為小屁孩鬧著玩而已,想摸清兒子的真實想法。晚飯過後,逮到機會,就同王陽明閑聊起來。七聊八聊,就把話題扯到自己的主題上來。

「守仁,你有夢想嗎?你的夢想是什麼?」

「有,我的夢想是讀書做聖賢。」

「做聖賢?我問問你,什麼是聖賢?」

「聖賢就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王華假裝很生氣,責備王陽明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把孔子落魄周遊列國都找不到正規工作,孟子四處求職碰壁,隔兩年就被炒魷魚等案例剖析了一遍,希望能忽悠住王陽明。

沒有想到王陽明很堅定,咬牙跺腳地說,「我就是要做聖賢,讀書做聖賢有錯嗎?」

王華看到兒子這麼堅定,摸清了他的真實想法,最少現在是這樣。於是改口說到,「立志做聖賢是好事,你要知道歷代聖賢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情操高尚,品德高潔的賢人。一般人輕易做不了聖賢,你首先得把書讀好,把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讀透背熟,能後參加科舉考到功名,最後才能實現做聖賢的夢想。」

小王陽明感到很意外,一向端莊嚴肅的老爸,今天怎麼變得如此和藹可親,和自己心靈如此接近,激動的他,特別想和老爸勾肩搭背,說聲謝謝。可還沒有等王陽明緩過神來,發現他老爸已經走進書房。

故事結束了,由此可見,對於生命的意義,小王陽明給出的答案是,做一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聖賢。而且從王陽明的一生經歷來看,聖賢的這四條標準,他的的確確都做到了。

而我們每個人,即使做不到聖賢,也要心嚮往之。朝著這個目標邁進。至少可以做到王華所說的「首先得把書讀好,把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讀透背熟」,只要能成為一個像聖賢一樣的普通人,也相當於是成就了生命的意義了。

就像佛家所說,人人皆可成佛。人成,即佛成。


讀《活著》,它告訴我「人是為了純粹的活著而活著,而絕非為了活著以外的事情而活著」。人的活著,除了活著以外並沒有附加任何其他。生命本純粹。

價值與意義是人附加於生命本身的。一路前行,也一路思考。

或許,任何人的價值就在於去尋找價值,人的意義就在於去尋找意義。又或者說,人生的價值就在於無價值,人生的意義就在於無意義。人類是自由的,可供人類描繪的未來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一次偶然的機會,拜讀胡適先生的《人生有何意義》,發現自己的想法竟與先生不謀而合,不由心生感激。書里談道,「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何以有生,而在於自己怎麼生活。」繼而又談道,「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麼意義,他就有什麼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作點有意義的事?」

不必認為人是多麼地了不起,即便是草,它不必思考就能成為它自己,僅憑它的生存本能。人不一樣,人必須要通過思考來成為人本身,通過思考來成全自己的價值與意義。人類是悲哀的,他可能會在茫茫人海大千世界中迷失自我。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或者比其他生靈還要低一級。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作為人類本身,我們能夠賦予自己作為生物以外的第二重生命,扮演著自己的上帝,又何嘗不偉大。我們在思考中成為人,我們是自由的。正如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所說: 「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更高貴得多;因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對他所具有的優勢,而宇宙對此卻是一無所知。」

綜上,生而為人,價值之於生命者,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生命的意義在於何處

奉獻

當你唱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很投入,很激動的時候,你會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當有人,當親人感到你的生命比他的生命更主要的時候,你的生命就不止是你一個人的生命,你的生命就己經是很有價值,是佷有值得保護的了,
在這個問題上,說明某一件事,或某一個單位或某一個家庭,己經發生了很大或天翻地覆的變化。

說一個事:
有一個顧客
那一年因事故,她丈夫的弟弟己經離開人間,同年他丈夫的另一個弟弟也因事己經入獄,
諾大的家庭,諾大的產業,眼看家庭就要支離破碎,事業就要山崩倒海,
顧客的丈夫就是是家庭的唯一的主要男人,她丈夫就是家庭的主樑柱。
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他本人的身上,希望他帶好這個家,保護家庭和事業不致於破敗。
所以本人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著家庭的每個人的心。
她丈夫就是每一個人的一份子。
那時她丈夫的安全和生命是最主要,錢並不主要。
顧客說當時就連她丈夫外出釆貨和坐車,全家人都擔驚受怕,怕有三差兩錯。
那年她丈夫的妹妹宮外孕,流很多血,
妹夫三申五令催她去看,目的也是讓我輸血,

妹是她丈夫的媽的獨生女,非常疼愛,
顧客的丈夫也非常的痛愛唯一的妹妹,
危難之時,為最親的人施點血是應該的。
她丈
丈夫的媽也看出這個問題,
他媽對他說:男人的血最寶貴,這個家全靠你,你拿一點錢過去給妹看病。
言下之意……
在這個家庭吃粥還是吃飯,就全指望她丈夫,
如果有三差兩錯,有風吹草動,都會……
……
既然是全家人的希望,他就處處為家庭著想,為事業著想,不辜負親人的希望……
……
人的生命意義何在,可想而知……


人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大體分三個趨向度:

1、生存:生存,是為了滿足溫飽,不斷地在社會上貢獻出價值;

2、生活:當人的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滿足了,大家開始追求幸福愉快的生活,旅遊、購物、讀書、娛樂,正因為有了這些種種的產業,我們的生活圈豐富了,養活了更多一批人,也讓更多一批人產生出價值來。

3、生命:當生存、生活都已經滿足之後,我們會問:什麼是生命?生命的起源在哪裡?我活著所做的一切的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 我的人生價值和自我價值如何能夠實現?

易經裡面64卦講的很清楚:順行發展,就是繁衍後代;逆行發展,就是修成自我,回歸本源!但你要相信,沒有一個人是無緣無故地落到這個社會上的,我們都有自己是使命和目的,只是你了解的層次不同而已。因為越了解自己的人,越清楚自己的使命。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向內探索,來清晰自己,不為物困,不為情擾,活個明明白白!


一,首先我要告訴你,生命從來都沒有意義,不同人的人生意義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所以海德格爾所說:存在時一種可能性。是即將生成的東西,而不是實體化的存在,所以對於任何意義的概括都使得生命瞬間成為凝固的存在,喪失掉本原的活力。所以薩特才說:人是自由的,你可以去賦予生命意義。加繆認為人生本沒有什麼意義,但是真正的意義在於人的自我賦予,這也是個體最高的自由和追求。

二,真正的意義在於自己的創造。

加繆曾經以西西弗斯推石頭的故事來象徵人類共同的命運,題主所說的意思和西西弗斯推石頭類似,也即是人生都是一種索然無味的周而復始。加繆曾在《局外人》一書中在《局外人》中加繆塑造了一個在母親死後,毫無悲情色彩的默爾索。他面對著母親的死去不但沒有悲傷,而且到了第二天照例看喜劇電影,去各種娛樂。朋友找他幫忙,他覺得自己沒有理由拒絕或者不拒絕,也許這都無所謂。女友問他結婚的事,他也說這都無所謂。老闆和他談工作,他也覺得這也無所謂。後來在沙灘上殺死阿拉伯人之後,面對著為他辯護的律師,他也覺得這也無所謂,或者說怎麼都行。默爾索唯一的愛好就是傍晚時分堪路上那些往來不息的路人,或者聽著大海的聲音。默爾索顯然看透了人生的周而復始。

然而,加繆在另外一本書《西西弗斯神話》「荒誕的推論」中提出一個人認識到世界是荒誕時是否就意味著生活不值得過呢?加繆的回答是否定的,加繆認為有尊嚴的生活是在認識到荒謬之後,依然可以有尊嚴地去生活。

加繆認為荒繆的結果應該是激情,西西弗斯知道自己的未來永如今日,自己只有改變自己來與命運抗爭。這樣他就比懲罰他的諸神更加堅強。他用執拗的熱情拒絕悲哀來擁抱自己的勞動,以此來嘲笑諸神。並且聲稱:「不存在任何嘲笑所無法改變的命運。」而西西弗斯拒絕去順從神明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成為了自己的主宰。純粹的幸福也就在這一主宰之中,因此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而後來《鼠疫》一書,將這種個人的反抗上升到人類集體命運的反抗。加繆給醫生里厄設置了更為荒謬的生活場景,但是里厄與默爾索的不同在於他關注別人的幸福。他對別人的痛苦以及自己的職業道德有著清醒的認識。作為醫生,他的使命就是與痛苦死亡來戰鬥。儘管他也知道死亡最終勝利,他也知道鼠疫對於他來說不過是一場無休止的失敗。這點可以說是對於西西弗斯精神的繼承,但是與西西弗斯的抗爭比,里厄除了嘲笑天神和勇敢前行之外,他還有一層道德意義上的崇高。因為他始終在盡自己的可能性去保護他人享有更加美好和長久的未來。而且里厄並認為這些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因此這就將西西弗斯精神從自我救贖提高到了全人類救贖的高度。

三,既然沒有意義,為什麼還要活下去?

西西弗斯推石頭,所有人都在推石頭,那麼人類既然所有的結局都已經寫好了,那為什麼還要依舊去做徒勞無益的事。因為已經知道沒有意義,再去創造意義這才是人類和動物最大的不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是人類最大的尊嚴。

我記得日本作家安部宮房曾經寫過一本書《砂女》,他將西西弗斯手中的「石頭」變成了柔軟的「沙粒」。一片荒漠之上的孤獨感和村中日復一日的挖沙的行為交織在一起,使得追求自由的人最終深陷於鬆軟之中無力反抗。「道路持續向上,越發陡峭,越發變成真正的沙子」。西西弗斯所推之物石頭,這堅硬無比的東西具有一種天生的反抗感,當客體與主體一致必須變得同樣堅硬。而沙子不同,他代表的是一種柔軟與流變。因此安部宮房說:「確實,沙子不適合生存,但是對於固定不變的對於生活是否就不可或缺呢!正因為人們執著於固定與不變,所以才會出現厭惡。假如一切如沙子般流動,那麼這種感覺就會消失。」主人公本是為了自由,但是最終在流變與鬆軟中得到了快樂,在結尾時男人想到的不再是逃走,而是將自己的蓄水裝置告訴他人,與他人和解之時恰好印證了書中開篇的那句話:「沒有處罰,也就沒有逃亡的樂趣。」現代人承擔的荒謬感前所未有,而且這種荒謬是一種無定型的瑣碎式的東西,但是最終就是這些瑣碎式的荒謬卻成了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現代人的處境和那個被困在沙粒中的男人差不多,把意義當作目標。最終混淆了兩者的區別,才陷入了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生命的意義是自身賦予的,正因為沒有意義,所以才要去創造意義。

我見過的哲學流派,唯有加繆和儒家雖然否定現在,但是並不將希望寄託於將來。「世事皆依舊,何故向黃昏。」人活著唯一能得到的就是現在,失去了現在,我們根本一無所有。那些讓你摒棄現在去實現彼岸的哲學,他們或者讓你成佛,或者讓你上天堂,或者成仙....唯有儒家和加繆的哲學是人的哲學。

孔孟和加繆一樣都是孤兒,他們也都有一種倔強在生命裡面。年少時覺得那些狂狷之人很牛逼,尤其反感孔孟,後來才覺得人要狂狷太簡單了。人要逃避現在,沒事去打坐,修鍊。成仙,成佛也不是什麼難事。

這個世上最難的事,也許就是你明知道自己所做的事徒勞無功,但是你依舊還是要去做。

所有的道理也就是一句話:「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抑或孟子的那句:「雖千萬人,吾往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每個答案都產生了不同的人生態度。
現在,借上座部的因緣「取緣有」,說點有意思的。
仔細體會一下其中滋味。

十二因緣里的其中一支,
若順著念,為什麼會「有」?因為生命個體的本體意願要「取」。
生命因為生命本身的行動,證明了生命本身的存在。
因為「抓取」行為的存在,導致了生命的定義「有」,
所以,人生在世,努力奮鬥才會有部分得到,
當然,都是些浮雲結果,終將飄散。
留不住。

若倒著念,為什麼會「取」?因為「有」的存在。
「有」在那兒,才會有「抓取」行為的出現。
生命的本體存在,導致了生命行動的必然。
比如:為什去爬山?因為山在那兒。
所以,人生在世,因為活著,所以總有追求。
當然,一世又一世這麼追,
也不是辦法,
所以要解脫。

就這麼簡單罷。


在我看來,生命的意義在於尋找發現真正的自我,當你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時候,你就是聖賢了,我們的一生都在做這一件事,而身邊的友情,親情,愛情還有我們生活中更多的人和事這些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讓我們發現真正的自我,我們在不同的角色關係中會有不同的情緒變化,在不同的事情發展中會出現不同的思考邏輯,這一切都是源於我們自身的多樣性,我們經常說人的性格是複雜的,一個人往往會有多重性格,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和事會做出不同的反應,一個人如此,生活中一件事往往牽扯很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相對應的反應,這就造成了事情的複雜性,而整個社會中又有多少人多少事。

在座的各位都處理過事情,都經歷過事情,一件事情需要我們做決定的時候,如果我們掌握的關於這件事的信息越來越多以及越來越具有確定性,那麼我們做的決定就會越來越有利於我們自身利益,但是就如我上面說到的,一件事牽扯那麼多人,而你又是事情發展中的一環,在你之前其他人都或清楚的或稀里糊塗的做出了他們的決定,這種情況的複雜性會讓你做決定的時候如履薄冰,而生活現實告訴我們,很多人做的決定其實並不是最好的,就不要說最好的,很多人的決定簡直可以用糟糕來形容。

我們假設一件事上牽扯的每個人都對自己有著足夠的了解,透徹的解析,那麼我相信他們每個人對一件事的性質利益也會分析的到位,結合自身特點,肯定會做出對整個局面利益對自身利益相對和諧的決定,這是不可否認的,就好比我們現在開上帝視角去翻閱歷史的時候,我們往往批評一個人一生、讚揚一個人一生都是建立在我們對其歷史人物剖析的足夠多,對整體大局了解足夠深的基礎上,才會做到如此客觀評價,所以如果我們社會中每個人都能做到這個地步,那麼是不是社會複雜性會降低很多,但是,這是根本不可能的,或者說在某個時間段,時代里是不可能的。

所以,對於在座的所有人來說,我不管你們是扮演什麼角色,只要你是個人,哪怕不是人,是其他生物,意義都是在於此了解自己,了解自然,我們可以用兩個比較有逼格的字來形容我上面說的一大堆東西:悟道。


為了消滅一切煩惱!


早想回這個問題了……


在滾滾紅塵里活著、修行、隨緣、自在。
就這樣老去,直到回家,我們的凈土。


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生命只是存在,不曾帶著什麼使命,也沒有什麼非承載不可的價值;它是偶然的、渺小的、無序的、荒誕的,意義和價值都是我們的文字遊戲,它只能在人類語言所創造的方寸之地生效,在此之外我們的理性總是捉襟見肘,面對生命這樣的東西,它就是一把刻度不清的尺子。


你現在做的事情,都是你以前想做的,你以後做的事情,都是你現在想做的。你開始問生命的意義在於何處,這個問題就是你生命的意義,你覺得以前想做的事情,沒有意義了,你就開始踏上解脫的第一步了。


活著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活下去,我們卻可能找到有趣的事物 ,如你遇見那花,如我遇見你。讓我們把一切納入掌中,然後再來見識一下這世上所謂的真理。----大蛇丸


生命的意義就在於「緣份」二字。由於你的存在並和有情眾生結緣,改變了他們的業力,他們的生命多出了無數可能的變化,世界也因你而有所不同。


人生沒有意義,或者說,意義只是對單一的個體說的,某件事對我有意義,不見得對別人有意義。


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

挺奇怪的,我剛才就想到這幾句,覺得分享給大家挺好的,正琢磨放到哪個問題下,就看到這個提問的,不是很應提但是對一些人應該有點啟發吧


對不可說之事保持緘默,在世界的日常中找尋幸福。


人活著,就是為了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找到以後實現它


承上啟下。


對凡夫來說,是的。題主有這樣的想法,代表您開始看清了這些是煩惱。我們無始以來一直都這樣子過生活,重複又重複,終有一天會厭倦,並開始尋求解脫。尋求解脫的時候,隨緣修福德。當更有福德後,佛陀就會安排得遇更高深的佛菩提道。因為佛菩提道的修學需要很多很多的福德、正知見、除性障和發大願。三大阿僧劫的成佛道路,非大心之人難以修學。每個人都會往成佛的道路去的,只是差別快慢而已。今生信受外道,不代表以後不能成佛,佛菩薩永遠悲憫護念著我們,用各種方便法來攝受眾生,對眾生不離不棄。我們辱罵佛菩薩時,佛照樣攝受我們,不會因我們的過失而不攝受,並在適當的時機安排我們得遇佛法,教導我們。

希望答案對題主有幫助。
阿彌陀佛


推薦閱讀:

現代生活對人最大的約束是什麼?
有什麼以食物為題材的電影推薦么?
都27了,一次戀愛都沒談過,這麼失敗的人生該怎麼改變?
如何變得踏實?
為什麼墨菲定律這麼准而且無時無刻的發生著?

TAG:生活 | 哲學 | 人生 | 佛學 | 玄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