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巴塞羅那的建築十分統一?

上圖是網上搜得的巴塞羅那鳥瞰圖。
看得出街道規劃井井有條。
房屋都是一個類型(四四方方中間是庭院之類的)。

請問是出於什麼原因形成這個現象的呢?


本答案非經作者本人允許,謝絕知乎日報以及私人賬號以外的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

正好剛考完城規,準備講講上課老師提到的內容,順手一搜找到一篇魏瑪包豪斯建築學院的學生論文,信息量很大,內容翔實,於是寫到最後變成在大致翻譯整理的基礎上補充一些自己所學知識的一篇回答了。。。
巴塞羅那歷史上經歷過幾次大的城市規划行動,我就按時間順序依據這幾次行動的發展過程來寫吧。

1859, Plan Cerdà

談到巴塞羅那城市規劃,必然得從Ildefons Cerdà其人說起。這位生於1815年,卒於1876年的加泰羅尼亞(Catalunya)土木工程師、城市規劃師以及社會活動家,奠定了現在常出現於巴塞羅那城市宣傳片以及各色旅遊紀念品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八角形網格狀城市肌理的基礎。

Ildefons Cerdà出生於巴塞羅那周邊小鎮的富庶家庭。1841年以工程師學位畢業之後,他一直致力於主持巴薩等西班牙城市的市政工程建設,其中包括街道、給排水及遠程通訊網路的規劃。自父親及兄長過世,由Cerdà繼承家產以來,他開始成為活躍的政治活動家,並為了實現理想中的城市而努力。他著名的巴塞羅那城市規劃,即所謂「Plan Cerdà」,於1859年開始實施,卻是早在1854年就開始設計了。

在1854年的巴薩,這座西班牙第二大的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已經讓這座成形於中世紀的古老城市狹窄的街道和落後的城市衛生系統無法承受。另一方面,中世紀以來巴薩不僅是西班牙的一個重要貿易城市,更是文化自主,經濟發達的加泰羅尼亞地區的首府。在這個以加泰羅尼亞語而不是西班牙語為第一語言的地方,文化的自主意識尤其強烈。而18世紀以來波旁王朝取消了加泰羅尼亞的自治權,甚至禁用加泰羅尼亞語為官方語言,加泰羅尼亞文化受到了嚴重打壓,人民和政府都希望通過城市的建設來獲得對發展的自信和希望。

老城的城牆在這一年被拆除,城市的擴張和更新已經勢在必行。

上圖為巴薩老城區哥特區(El Gothic)。勉強可以辨認出蘭布拉大道(La Rambla)和加泰羅尼亞廣場(Pla?a de Catalunya)。

經過5年多的前期設計和調研,工程師出身的Cerdà放棄沿用老城的城市肌理,確定了新區充滿理性的正交網格狀結構。在他眼裡,這才是適合未來城市和現代生活的城市形式。

圖中可以看出網格結構是與海岸線平行布置的,街道平行或垂直於海岸。至於街區朝向,圖中調整了方向,實際中絕非正南正北。

實際街區如下圖,以向上為正北。

中心這個多條大道交匯的醒目的橢圓形廣場便是Glòries廣場。在Cerdà的規劃中這裡將成為新城區的中心,但是實際中一直處於主城區邊緣地區,直到92年它的地位才在因奧運而進行的城市更新項目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強調。

言歸正傳,每個八邊形街區都被放在邊長為113米的正方形格子內,四個倒角都是45度。倒角的靈感來自於巴薩老城區,在狹窄的街道中車輛想要拐彎實屬不易,倒角騰出了轉彎的空間,改善了狹窄街道中的通風和採光問題,還順帶讓十字交叉處的街角有了點兒小廣場的意思。

至於八邊形街區內部的設計,Cerdà想了很多種方案。最常被提起的一種如下圖,灰色部分為建築物,留白處為綠地和公共空間。建築物只佔街區兩側,進深不超過24米,高度最高4層。如此一來,便可保證良好的通風和採光,也讓巴薩擁有充沛的綠地。建築物不致太過密集,衛生條件也能得到改善,人們在此溝通交流,享受生活。

街道寬度則被限定為20、40以及60米三種尺寸,在不同情況下設置,以此來保證交通通暢。街道基本保證互相垂直,有時候也不得不為舊有的道路做一些妥協,便會出現八邊形街區被斜向街道一分為二的情況。有的時候又是為了交通方便設置斜向街道,畢竟對角線才是穿過一個方形最短的路徑。直到1999年才完工的Diagonal大道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穿過無數街區,成為了明信片中那條醒目的城市軸線。

至於Cerdà為什麼要把城市規劃成近乎變態的方正形狀,倒也不止是為了滿足工程師的美感和理性潔癖。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從地理上保證每個居民的居住權利。沒有社會分級,區域不分好壞,他要求平均每幾個街區就要共享一所教堂、學校、市場、墓地、公園以及警察局。公共設施平均分配,既保證每個人都享有使用公共資源的同等權利,又能提高城市運作的效率。這便是Cerdà心目中的理想城市。

自加泰羅尼亞廣場開始,新城在Cerdà的藍圖上開始生長,然而一切並不總是那麼順利。在財政困難時期,投資者面對諾大的遠離市中心的新城和尚未完善的市政設施打了退堂鼓。直到19世紀70年代,在經濟大幅增長的刺激下,大部分被閑置的新城規劃區才又開始建設起來。

巴塞羅那最大的城區Eixample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形成了。井噴式的建設持續到1885年,在此期間巴薩人口增長了兩倍。

Eixample是一個怎樣的城區呢?如果我說高迪的很多代表作品,從巴特羅公寓,米拉之家到聖家堂都位於這個區域,便可以估計出它在現代主義及新藝術運動中所佔的地位了。當時的Eixample富人商賈雲集,建築師們找到了他們的伯樂,讓加泰羅尼亞文化的花朵在繁複精美的裝飾和生動的建築線條中放肆地盛開。當人們談論巴塞羅那的八角形網格狀城市肌理時,他們談論的是Eixample。巴塞羅那也由此成為了世界上新藝術風格建築最多的城市。

前面提到在Cerdà的設計中八角形街區實際上只有兩側有建築物,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卻是扎紮實實的閉合街區。一座緊挨著另一座的雄偉大樓包圍著中心的庭院或廣場(後來經常是胡亂建設的住宅),而不是Cerdà想像中有自由的風穿過的低密度城市花園。經濟的增長不可避免地帶來人口密度的增加,這種中空的閉合街區是一種由老城借鑒而來的妥協。南方濕熱的空氣可以通過中心的庭院向上流通,而在廣場上聚會、聊天、購物的生活習慣,似乎已經流淌在西班牙人的血液中。


80s, Plan Espais

20世紀40年代獨裁者Francisco
Franco掌權,膨脹的人口從較貧困的地區湧向這個富饒的工業及港口城市。60年代開始為了防止已有住宅區變得更為混亂,巴塞羅那建設了大量社會性集體住宅。80年代開始實行的Plan Espais城規計劃致力於降低Eixample區的建築密度,改善高密度城區的居住條件以及擴建公共空間,意圖使城市回歸到Cerdà最初的夢想中去。

但是Eixample仍然不可避免地改變了。建築物的進深達到35米,超出Cerdà所設定的24米界限,人們不得不通過建築物內狹小的天井和天窗進行採光和通風。在宏偉的立面和規整的平面之內,混亂無序的內部空間形成了一種有趣的反差,提醒著我們這個城市的過去和現在。

1992, Olympia

巴塞羅那一直都沒有忘記Cerdà的精神。借著1992年奧運會的機會,又一輪城市更新開始了,改擴建目標主要集中在沿海區域。這一次奧林匹克村的街區無論平面布置規整還是雜亂,均採用了經典的Cerdà式八角形,其中比較典型的三個住宅區建築進深大大減低,八角形中心是廣大的綠地和廣場,算是終於實現了Cerdà最初的設計吧。

Diagonal大道也在這次擴建中變得更加醒目。本來就很長的寬闊大道乾脆延伸到了海邊,大道終端原先是發電廠和污水處理廠的地方如今是Herzog和de Meuron於2004年設計的三角形Forum building (Catalan: Edifici Fòrum)。沿海一帶更聚集了巴塞羅那的新鮮建築,其中也有Frank Gehry介於建築和雕塑之間的一尾「巴塞羅那魚」(Barcelona fish)。

這個早在1859年便已定下藍圖的烏托邦,歷經150多年的堅持和成長,它的理性與秩序在今天看來也是如此令人震撼。在巴塞羅那,人們等待的不止是聖家堂。


引用來源:

1. Frank Kübler, Ildefons Cerdà und sein Plan für die Erweiterung Barcelonas.

2. 課堂筆記

圖片均來自網路及所引用之學生論文。


補充:

感謝@高倚天 童鞋的推薦,巴塞羅那 —— 一個城市的故事與回憶 這篇博文講述了更多巴薩城市規劃背後的故事,有血有肉,值得一看。

謝謝知友指正,修改了回答中一些筆誤。真是太不好意思了,每次看到日報就很羞愧。。。


看到評論區有人提到~!
特克斯八卦城


從側面表現出城市意志的連續性比較好。
不過反過來想,略有「雜亂」的城市軸網和建築風格也許孕育了更多可能性。


想知道裡面是什麼,就找旅館的德國小哥爬上柵欄拍了張照。提議後,小哥說他也很好奇,但是沒看過,就興奮地踩著凳子上了。

我住的青旅街區裡面就是些花園雜物。可能其他街區裡面是幼兒園活動場所或其他布置。通風采光很好


容易迷路啊


老城區不要太雜亂無章…街道短小且每條道路都有名稱,再短都有~~街角人行道的設計確實確實讓人覺得很不高效(國內人行道都在街道口。而西班牙的人行道離路邊要走一小小段,穿過馬路自然還要走回去一小小段才到街沿線),每天感覺都多走了好多路


講真, 今年fieldtrip去了巴塞羅那. 街區"切角"的設計對於行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的原則來說太不舒服了. 過馬路的時候得多走兩個彎.


歐洲是一個把城建做到深處的地方,從始至終的貫徹,好傳統!


俺們這嘎噠好像沒有堅持這麼久的事,現在都是一屆領導一個想法,毫無長遠規劃可言,基本算野蠻生長.....


應該說歐洲的城市都是這樣的特徵,這就是認真進行城市規劃的結果


推薦閱讀:

TAG:城市規劃 | 建築 | 巴塞羅那西班牙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