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在黑暗環境與明亮環境中切換時有暫時性看不清?


當人長時間在明亮環境中突然進入暗處時,最初看不見任何東西,經過一定時間後,視覺敏感度才逐漸增高,能逐漸看見在暗處的物體,這種現象稱為暗適應(dark adaptation)。相反,當人長時間在暗處而突然進入明亮處時,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體,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復視覺,這稱為明適應(light adaptation)

暗適應是人眼在暗處對光的敏感度逐漸提高的過程。一般是在進入暗處後的最初約7分鐘內,人眼感知光線的閾值出現一次明顯的下降,以後再次出現更為明顯的下降;大約進入暗處25-30分鐘時,閾值下降到最低點,並穩定於這一狀態。據分析,暗適應的第一階段主要與視錐細胞視色素的合成增加有關;第二階段亦即暗適應的主要階段,與視桿細胞中視紫紅質的合成增強有關。

明適應的進程很快,通常在幾秒鐘內即可完成。其機制是視桿細胞在暗處蓄積了大量的視紫紅質,進入亮處遇到強光時迅速分解,因而產生耀眼的光感。只有在較多的視桿色素迅速分解之後,對光較不敏感的視錐色素才能在亮處感光而恢復視覺。

順便說兩個例子,一個是邊哨站崗的故事。根據我們老師講,以前北部邊界站崗的士兵經常會漏掉一些非法越界的人,士兵都很負責的在站崗,為什麼說沒有發現呢?後來心理學家進行觀測,認為是兩個士兵換崗的間隙,有人越境,新上崗的士兵從室內到室外站崗,一下子很難適應陽光下白雪皚皚的強光環境,出現明適應。後來換崗改成了,新上崗的士兵要和老士兵一起值15分鐘崗,老士兵才離崗。
另一個例子就是海盜的眼罩,其實這就是為了在甲板上到船艙里的時候可以把原本蓋住的眼睛漏出來可以很快的適應暗環境,要知道要是你拿著大刀片衝進對方船艙要是瞎了,呵呵,對方也有大刀片……


見生理學感覺器官的功能相關章節。不管是不是醫學生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都不容易,人體絕大多數功能都處在研究階段!如果你想學會了去賣弄我看就別看了。


人的眼睛有兩種細胞,一個叫視錐細胞,一個叫視桿細胞,前者是用來感受強光,後者是通過視紫紅質這種視色素來感受弱光。外界光照環境突然改變時,眼睛需要一個調整時間,所以才會有那種現象。有的人維生素a缺乏會導致視紫紅質分泌不足,從而患上夜盲症。


亮瞎了


這也就是我們印象中海盜為什麼要蒙住一隻眼睛的原因。他們要適應突然進去船艙時的黑暗,從光亮的地方到黑暗的地方才能夠立即看清楚


一種自我保護。可能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人的眼睛能夠無壓力在暗和亮之間切換。然後他們瞎了。被自然淘汰了。


應該是瞳孔的問題
從暗處切換到亮出的時候,瞳孔很大,導致進光量很多,會產生眩光的效應,就好像你照相如果曝光嚴重過度,照片也會發白一樣
而從亮出切換到暗處的時候,瞳孔很小,進光量不足,就好像曝光不足的照片一樣,肯定感覺什麼都看不到的


感光度太高,光圈太大,曝光過度。
重新測光以及調整參數需要時間。


似乎是跟視網膜上的錐細胞有關 記不清楚了 記得是眩光


不是高中知識嗎。。。


幸福總是來得那麼突然,讓人一時無法接受


戴墨鏡


進副本要讀條


應該是只會看到黑白顏色


哈哈哈

這個類似照相機的過度曝光

天暗光線弱,你就要盡量張大瞳孔讓更多光線進來才能看得清楚
但是突然天亮光線強,這時候瞳孔還處於張的很大的狀態,光線進來得就太多

類似於相機的過爆

說來說去
應該就是光線切換和眼睛瞳孔大小切換的時間常數不一致導致的


按攝影的角度來說是眼睛在調節光圈大小 比如從亮到暗 作為感光晶元的視神經一下子因為進光量急劇減少而無法正確感光 等光圈大小調整合適後就又看見了 反之一樣的道理


對暗適應:亮處→暗處→瞳孔放大、視紫紅質合成)→眼睛感受性
對明適應:暗處→亮處→瞳孔縮小、視紫紅質分解)→眼睛感受性↓

對暗適應形成需要30分鐘左右,而一旦接觸到光亮就前功盡棄。保護對暗適應的其中一個方法是戴紅色眼鏡,波長在620納米以上紅光可保護視紫紅質不會分解。

對明適應雖然只需一兩分鐘即可完成, 但夜間會車時迎面遇上遠光燈,絕對是大災難。在發現前方車輛開遠燈光時,盡量躲開發光點,可以看前方道路右側的邊緣處。

普通光線於感受性高的眼睛已是不能直視,更不用說遠光燈幾近於「不能承受之刺眼」的存在了……


和視桿細胞的視紫紅質分泌量有關


測光,調光圈,調iso,不過因為是化學反應(生理學反應),光圈還好比較快,iso調的比較慢。


瞳孔大小變化


推薦閱讀:

人怎麼判斷疼痛發生的位置的?
2017 年,心理學領域出現了哪些反轉了經典理論的研究結果?
為什麼在外國吸毒不那麼容易上癮呢?
有哪些著名的「神經騙局」?
孩子智力主要遺傳媽媽的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

TAG:視覺系統 | 神經科學 | 視覺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