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用抗生素一段時間後耐藥性會消失嗎?
對個體而言,如果發現自身的病菌有抗生素耐葯問題,有辦法逐步削弱或解決嗎?
還是說如果發現某種抗生素對自己效果不好甚至無效,那他這輩子就告別這種抗生素了?比如:某人皮膚痤瘡服用紅霉素無效,但服用其他抗生素有效,那如果他長期停用紅霉素,過上3年、5年甚至10年以上,是否可以慢慢讓紅霉素對其有效?
或者,某人先更換其他類型抗生素將相關病菌殺滅,且保持不再使用相關耐葯抗生素,如果幾年後此病菌複發,是否還會保留原有的抗生素耐葯問題?
謝邀
其實是否耐葯,和人是沒有關係的,只和感染細菌有關係,而人,只是提供藥物與細菌,或者細菌與細菌戰爭的戰場而已、
只是你在使用過一種抗菌藥物以後,就會篩選出大量對這種藥物耐葯的細菌,這些細菌大量繁殖後,如果你一旦出現感染癥狀,使用前面那種抗菌藥物是無效的、
而如果你停用抗菌藥物,並且免疫力正常。待在空氣新鮮(這裡指的是環境比較開放,與霧霾與否關係不大)的環境中,大概30-60天,你體內的菌群基本可以恢復。但如果你待在醫院內,即使你自己不用抗菌藥物,因為有很多其他人在用,所以環境里的細菌總是耐藥性很高的,如果這時你感染了,很多藥物就都耐葯了。
同理可得,一種抗菌藥物基本都有自己的使用壽命,當整個環境中絕大多數細菌都對其耐葯了,它就差不多壽終正寢了。
綜上所述,良好的免疫力、開放清新的環境以及停用不必要的抗菌藥物是菌群恢復的三大必要條件,缺一不可。也是大醫院並不想讓病人留下太久,尤其是腫瘤等等免疫力很差的病人,除了床位周轉等硬性指標,容易感染各類耐葯細菌也是從病人角度出發的原因。
==============================
7.19補充
為什麼身上帶有耐葯菌在自然環境中過一段時間可以恢復,因為耐葯菌的生存能力是不如非耐葯菌的,可以抽象理解為:細菌的技能樹有耐葯、競爭力、毒力等等,長期生存在高抗生素壓力環境中的耐葯菌為了生存,把技能點都點到耐葯上去了,因而和其他細菌競爭力以及毒力不足。
不請自來,先回答結論,耐藥性這種要看你下次感染的是不是耐藥性病菌,如果你感染的是耐藥性病菌,不論你停用多久,都沒有可能恢復(單獨用藥)。
正如 @米調炫楓 所言,耐葯與否,和人無關。耐藥性的出現是基於病菌的基因導致,而這個問題並非是針對個人,它是個全球性的問題。
簡單說一下抗生素的歷史,第一個用於醫學的抗生素是1928年fleming發現的penicillin,隨後被Florey 和 chain 研究和produce penicillin,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全球都很有幫助,而且這三位認為penicillin是天然產物,並且用於全人類的,所以penicillin 沒有專利,他們三位分享了1945年的nobel醫學。隨後是schartz 在Waksman 的實驗室做研究生時,從放線菌分離出的streptomycin,主要用於治療肺炎,(這讓我想起魯迅的血饅頭)。而Waksman也因此獨得了1952年nobel prize。隨後antibiotics 作為wonder drug真正的進入一個golden era,以至於我們日常生活隨處可見。
但是隨後很多發現病菌出現對抗生素的耐藥性,而病菌大面積耐藥性的出現也是由於人類普遍使用所促成的, 當然也不單指是人類自己使用,很多養殖類產業要用大量的抗生素,甚至要遠大於人類自己使用的。這也就類似達爾文的適者生存一樣,在抗生素存在的環境中,那些擁有耐藥性基因的病菌會獲得更大的競爭力,生存下來。一般來說penicillin類的抗生素主要作用於病菌細胞壁,而他們普遍含有beta-lactam,而耐藥性病菌被選擇的產生了beta-lactamase來分解這類抗生素,以至失活。而其他類的也有不同類型耐葯機理(如下表)。
adapted from Patent WO2002068933A2
並且從70s開始,新型的antibiotics基本沒有新的發現,而發行的抗生素是基於70s以前發現的抗生素的母核改造,並且病菌對於新發行的抗生素的耐藥性的年限日漸縮短(如圖)。這些耐藥性的病菌也在臨床上引起很多的感染,以至成為superbugs!
adapted from Amino Acids. 2014, 46, 2287
而這些耐藥性的superbugs已經引起全球的關注,並且who也發行了去年的病菌耐藥性的報告 WHO |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lobal report on surveillance 2014。其他類似FDA 也沒有有效控制,The Rise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Consequences of FDA"s Inaction, 當然亞洲也是病菌耐藥性的重災區,主要是中國,印度,東南亞,下圖只是顯示了其中一種resistance。
adapted from Global Health Threats of the 21st Century -- Finance Development, December 2014並且全球也在大量協作並競爭研究新型的抗生素。http://www.nytimes.com/2012/12/10/opinion/teaming-up-to-make-new-antibiotics.html?_r=0,下表是進入臨床三期的candidates。 最終是希望我們不會進入pre-antibiotics era。
adapted from J Antibiot 2013, 66, 571
補充 @米調炫楓 的答案。臨床上,一般認為以往3個月內曾經用過抗生素的,過去90天曾經住院2天或者以上的,此次住院5天或以上的(後面兩種情況和你住院期間有沒有使用過抗生素無關),都是多重耐葯的高危因素。所以使用抗生素時,如果你沒有這些情況也沒有其他多重耐葯菌感染高危因素,那麼可以先考慮你非多重耐葯菌感染,可以先使用低級別的抗生素,反過來說,由於使用抗生素或者接觸耐葯菌引起的耐葯,隨著時間是可以部分恢復的。
另外補充,醫生由於長期處於醫院內,尤其是神經科,呼吸科等污染性科室,其耐葯菌感染概率是遠遠大於普通人群的。實際情況中也是,比如我自己,定期發燒是家常便飯了,選擇藥物時也會考慮耐葯菌感染可能性很大。
最後,進化也是要有代價的,很多時候多重耐葯、全耐葯的細菌其毒力、繁殖性會出現下降的,所以臨床上有時如果出現全耐葯細菌,需要考慮是不是定植,甚至可以考慮直接無視。普通人,有正常免疫的人,你的免疫系統對付細菌時,對於細菌耐葯不耐葯可是通吃的,其實對於多重耐葯菌,全耐葯菌其實是不用特別擔心的,因為說到底,這類細菌依然主要是感染一些有嚴重慢性病、器官移植、大創傷、高齡、反覆以及其他嚴重免疫缺陷的病人。說的難聽點,這些人要以前,幾乎是必死的,因為要維持的他們的生命,所以耐葯菌的出現幾乎是必然的。跟你用不用抗生素沒關係,每個人都是一個培養皿,你不用別人在用,細菌一樣會變異,出現新的耐葯菌,而當你感染的就是耐葯菌的話,自然治療就很麻煩,所以停止濫用抗生素一直都是一個國家層面上的問題,而不是個人能夠避免的。
首先弄明白耐葯的不是你,而是你體內的致病菌。
耐藥性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基因突變產生的耐藥性菌株;另一種是由細菌生物膜(biofilm)產生的耐藥性。
細菌生物膜,你可以理解為:一群細菌,靠著細胞外DNA以及糖蛋白之類的物質連在一起,形成矩陣式的空間結構。
由基因突變產生的耐藥性菌株,在相應的抗生素選擇下會成為主要的類型。按道理來說,換其他的抗生素後,這種類型的菌株會減少,對之前使用的抗生素的耐藥性也會相應減少。
然而,事實上,並沒有那麼簡單。
因為絕大部分的慢性感染都是由生物膜造成的。
細菌形成的生物膜:
1、在物理結構上,細菌形成矩陣狀的空間結構,使得抗生素難以完全滲透,並且含類黏蛋白(mucoid)的生物膜更難去除。不僅如此,細菌們還會產生群體感應(quorum sensing),實現了細胞與細胞間的交流。
在生物膜中,有一部分細菌處於有氧狀態,另外一部分處於無氧狀態。而有些抗生素只在氧氣濃度較低的情況下有效,比如粘菌素(colistin)。其他的一些在氧氣濃度較高的情況下有效,比如氨基糖苷類(aminoglycosides)。
2、在生理作用上,生物膜在受到抗生素攻擊時,生物膜中的一小部分會自動產生對抗生素的抗藥性(不是變異,不是可遺傳的那種)。在粘菌素的作用下,生物膜細菌可以改變其膜的理化性質,使得粘菌素失去作用。而在Beta-lactamase的作用下,生物膜可以產生相應的酶,將其水解。
這一種耐藥性,在抗生素停用後會自動消失。
3、在遺傳上,使用抗生素時,生物膜中的活性氧(ROS)會增加,活性氧通過破壞DNA,從而加快細菌的變異,使得可遺傳的耐藥性菌種更容易生成。
研究也發現,即使給患者用多種抗生素進行治療,也仍然無法將致病菌完全根除。因為在生物膜中存在持留菌,在抗生素的作用下會進入休眠狀態,抗生素一旦移除,這些細菌又會開始生長。
因此,由生物膜導致的感染,耐藥性很難消失。
關於生物膜的治療,之前我提過一個問題,可供參考:臨床上是如何診斷和治療生物膜(biofilm)感染的? - 健康
生物膜的感染的治療還是比較棘手的,不僅是治療存在耐藥性的問題,檢測也是非常困難的:- 世界上的大部分細菌都沒有辦法在實驗室中培養。
- 一個患者可能存在多種生物膜的感染,不同細菌的生物膜定植的位置不同,這對取樣操作的要求很高。
- 生物膜中細菌的毒性,相比遊離細菌的毒性要低,所以患者往往表現不出急性感染的癥狀。
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防止生物膜的感染了:
- 減少使用含殺菌成分的物質(比如舒X佳),維持身體表面和消化道的正常菌落的平衡。
- 對於急性感染,使用恰當劑量的抗生素,確保致病菌能有效地根除。
- 對於器官或外植體的移植,確保在無菌環境中進行:比如手術醫生要戴雙層手套;用通風設備減少空氣中細菌的污染等等。
正在複習藥理,紅霉素很容易產生耐藥性,但是聽完幾個月耐藥性會自行消失
學biofilm的不請自來~ 如果堅持用藥一段時間,發現有抗藥性了,其實不一定是有抗性基因了呢^_^ 也有不少菌體臨時表達高耐性而已的說,這種表象不會遺傳,所以他們的後代是沒有抗性嗒~ 當然也有一些有了抗性基因,不過生長速度通常小於無抗性菌體來的。。。大概就這樣吧~
我覺得可以誒,但是前提是,你又大量感染了這種細菌,然後不吃藥,然後各種方法鍛煉增加機體免疫力,然後長期不吃類似抗菌素。然後你再得病,稍微上點葯就行了。其實就是變更健康了,不依賴藥物,靠自己的身體。
1,感染病菌對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目前耐藥性主要還是細菌的抗性普遍提高
2,有些人長期使用抗生素身體會加快代謝,這事一般所提的病人抗藥性。停用後一般會慢慢消失,但完全消失要很久很久甚至根據人體不同會終身保持。
3,有些時候細菌並不會被完全消滅,會在身體某些病灶潛伏,一般來說再發病細菌抗藥性會增加
生物進化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適者生存,能適應環境的才能生存下去。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就好像充當了惡略的環境,把不耐葯的病菌幹掉,將耐葯的病菌留下來。 耐葯菌因為沒有被去除, 你停用不停用抗生素,它都在那,一旦它繼續感染,還是一樣。所以為什麼臨床上有些病要多種抗生素聯合應用,就是要儘可能的將致病菌殺滅,以免耐葯菌的產生。
如果像你說的,一個人長期使用抗生素,並不能減少耐藥性,反而會增加病菌的耐葯。因為不耐葯的被殺滅了,失去了競爭,耐藥性將迅速生長,這時如果不換用有效抗生素的話,不論使用多久的抗生素,一樣無效。其實,這個應該是人為的幫助了致病菌的篩選和進化。
注意區分耐藥性與抗菌譜。
沒有一種抗菌素可以抗所有的細菌。無效有可能只是正好在抗菌譜之外,就是說可能這次沒效下次就有效了。這在抗生素可以輕易買到的中國二三線城市很普遍。現階段醫療機構外的細菌抗藥性基本還處於戰五渣階段,一般不會有太明顯的耐葯。但是病毒感染抗菌素無效,嗓子疼去藥店買合螺旋黴素吃了沒用還胃疼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這等於讓數學學霸去考地理。估計到時你痤瘡已經好了吧
世界快點出支原體新葯 耐葯又癥狀明顯的尿道炎盆腔炎真的好痛苦可以死人的,救救這些人吧都是老公傳染得無辜的
耐藥性是針對細菌而言的,通俗的說就是細菌的能力。如果你現在學會了開車,過一段時間就不會開了?細菌耐藥性也是如此。
細菌產生耐藥性是遺傳基因吧……鬼知道那需要多少代才會消失……嚴格來說,那還不是消失!
最簡單的意思,停用抗生素與細菌耐藥性無關,而與人感染的細菌有關,再次使用抗生素時,1.人體感染的是耐葯菌那麼就耐葯,2.仍是前次感染的耐葯菌複發仍耐葯,3.新感染的敏感菌因抗生素使用不當也會變耐葯菌。
最後,耐葯菌越來越多,抗生素使用範圍越來越少。例外,剛產生耐藥性的細菌,停止使用抗生素,其耐葯變異有些會停止,過段時間使用同一抗生素也會有效。
長期使用抗生素會二重感染吧
說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
記得我最後一次打點滴,打小針,總之就是注射類治療是在2007年4月,高考前一個半月左右。當時到底是什麼病因我到現在都不清楚,就是頭疼,全身酸軟,發燒,每天上午打點滴下午上課,會考都要提前去打一針才能堅持坐一個半小時,堅持了20來天,兩個手臂都是針眼,實在沒辦法我請了一個月後的假就回家了,然後莫名其妙的就好了。
從此,我堅持拒絕一切藥物,感冒了,扛!發燒了,物理降溫,扛!出現傷口,碘伏或者雙氧水清洗一下,不用任何消炎藥!鬧肚子了,調節飲食,扛!8年了,除了皮膚病用過一點外用藥,我幾乎沒有接觸過藥物,感覺一身輕鬆,好幾年沒發過熱,感冒最多三天必定好轉,傷口從沒感染過,而且明顯感覺癒合時間比以前短很多。
反對高票答案,抗藥性是和個人有關的。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導致人體內的共生菌群產生抗藥性,會很容易死於併發症。
有人可能注意到了病毒性感染可能也會開抗生素,而抗生素對病毒是無效的。這時候用抗生素是為了治療併發症。
平時人體內攜帶了大量有益菌群,這些細菌不會大量繁殖,和人相安無事。但一旦人感染了急性疾病,這些土著為了和外來入侵者搶地盤,會開始大量繁殖損害人體,引起併發症。
如果人長時間使用抗生素,會導致體內菌群產生抗藥性,當它們開始造反引起併發症的時候,抗生素就不能治療這些細菌性併發症了。
所以說濫用抗生素不光是對社會不負責任,對自己也是有害的。
回答題主原先的問題,過一段時間以後應該會消失,因為細菌為了產生抗藥性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在沒有抗生素的環境下競爭力是沒有非抗藥種強的,應該會自行消失。但是具體要多久我就不知道了。推薦閱讀:
※一塊正在腐敗的肉,突然被拿到月球,會繼續腐敗嗎?
※「西瓜放入冰箱,使用保鮮膜後細菌反而增多」這一說法是否屬實?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