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單太長怎麼辦?

已經很「精選」了


.
不知道是怎樣一個書單,所以分情況討論。簡單來說,應該把這些書分成「缺了不可」的和「有了更好」的。怎麼算「缺了不可」,怎麼算「有了更好」,對於每個人的標準是不同的。

就我的理解,如果是類似於「大學生必讀的 100 本書」、「人生不可不讀的 100 本名著」或者「給大一學生擬一份通識教育書單,哪些書可入圍?」這個問題下邊所列的書單,這些書單大致都屬於「有了更好」的。並不是說那些書單不好,也不是說那些書目不好,每本書認認真真讀過都會讓人受益終生,不過它們與自己的短期目標不是那麼契合。對於這樣的書,不必盲目追求數目,看過一本,便是多賺了一筆,放寬心態,不必焦慮。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培養一個好的讀書方法,同時擠出更多時間來讀書。讀書方法,可以去看《如何閱讀一本書》。怎樣擠出更多時間來讀書,可以參考這個答案:怎樣安排時間讀書?

至於「缺了不可」的書目,就是與短期任務緊密相關的書目。比如某些課本和參考書不看就不能取得好成績,某些培訓教材不看無法通過某門考試,某些理論知識沒有掌握就不能開展接下來的工作,這些書目就是「缺了不可」的書目。

最近剛剛參加工作,從事的行業之前接觸又比較少,所以這段時間來我閱讀了大量與專業相關的書籍,對於「缺了不可」的書目,我的體會是這樣的:

首先,一定要先捋清知識的脈絡。就像一腳踏入一座陌生的城市,盲目亂撞必定要走很多冤枉路,如果先研究研究地圖,就會從容許多。讀書也是一樣,研究某門學科,先要了解它分為幾塊。代數和幾何就是分塊,唐詩與宋詞也是分塊,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同樣是分塊,對於新人來說,由於對於學科的了解不深,所以分塊一定會比較粗略,隨著越學越深,脈絡越來越清晰,分塊也會漸漸細化。

怎樣分塊也不算難,比如我最近學習建築電氣的相關知識,就找來三個版本的《建築電氣》課本,三個目錄互相一印證,哪些章節重複出現,大致也就知道這門學科分為幾部分了,順便還能根據排列順序、篇幅長短什麼的,猜猜各塊的地位。把書單里的書分門別類,按塊分類,這樣就更清晰一些。

然後,盡量弄清楚各塊之間,有沒有先後的關係,哪些內容是其他內容的基礎,哪些書籍要在看完別的書之後再看。比如沒看過《資治通鑒》,單看王船山的《讀通鑒論》就沒有意義;沒有讀過《大學》,就不知道《傳習錄》一上來在說什麼;不懂得極限與連續,微積分就無從學起。以上都是這個道理,這樣了解之後,一張書單也就有先有後了。

最後,我覺得應該帶著任務去讀書。我成長最快的時間,都是跟著師父做項目的那些時間,頂著壓力,去翻書,去思考,去提問,雖然手忙腳亂的,好像沒有平時看書的時間長,但是反而印象更深,理解更透,領會得更迅速。

建議大家也這樣做,為自己的閱讀找個壓力。這個「壓力」可以是考試,可以是工作項目,也可以是自己給自己的一個目標:比如寫出一篇文章,認認真真回答知乎上某個問題。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反而更有動力。

總結一下,無非十六個字:知識分塊,理清脈絡,閑書閑讀,忙書忙讀。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章魚讀書」,回復「書單」,給你看我的精選書單,回復「讀書」,給你看我的讀書方法論。

.


不在社會裡面拼一拼,很多書實際上是根本讀不懂的,所以沒必要讀那麼多,棋諺有云:不得貪勝。
不在行業裡面闖一闖,很多專業書實際上活用的本質內涵是根本看不到的,所以基本沒必要過多「提前」涉獵。棋諺有云:入界宜緩,慎勿輕速。
不在成功失敗中起落滄桑幾回,很多極好的人生哲學的書籍在邏輯質疑思路下可能看起來只不過是邏輯不嚴密的亂七八糟胡說八道而已,所以不但不用多看,其實經歷不到這類書連看都不用看。棋諺有云:舍小就大,動須相應。
俗話說得好:
你為什麼沒有成功?
因為你失敗的不夠多。

去闖吧,先拿個一百萬出來。有志氣有智慧的兒郎當然是既可以出世又可以入世的。


書單太長是因為沒有取捨,沒有優先順序。
老規矩,懶得看答案,直接到最後看思維導圖

  • 有目標。僅僅知道讀書是不夠的,還要知道讀書的目的是什麼
  • 有取捨。僅僅知道讀書的目的是不夠的,還要考慮讀書的性價比,優先順序
  • 有計劃。僅僅讀書的性價比,優先順序是不夠的,還要知道為了達到目標,第一步做什麼,第一步的第一步做什麼

參考:
想看的書很多,但閱讀、消化的時間總是有限的,有什麼好方法提升閱讀、學習效率?
怎麼理解楊絳先生的「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詳見下圖


這個就取決於你讀書的動機了。
如果說是為了考試、工作或是專業上的讀書,那麼你只能硬著頭皮讀了。
如果你是抱著提高自己、充實自己等類似的想法,建議你不要太功利,如果讀書成為了一種負擔或是任務,那麼讀書本應該有的樂趣就就變消逝,轉而取代的是無窮盡的焦灼感。隨便讀,讀的下去就讀,讀不下去就換一本,讀書應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手段。


慢慢讀總會讀完的。當然,前提是,你是個讀書人。
如果買了不想讀的話,不如借鑒那句老話:買書不如借書。去圖書館吧。
我讀書都是一批一批來,買一批讀一批,讀完之前不再買。遇到好書就把書名先記下,下批一起採購。


學貴專。從一本開始,真正讀書的是不會數著讀了幾本的。


搬到地鐵線的最盡頭,這樣每天就有至少2個小時來讀書了。你會發現,地鐵真的很費書,好讀的書1、2天一本,書單再長也讀得完。


誰嫌太多的星,即使每顆都在太空轉動;太多的花,即使每朵都洋溢著春意? 
書太多了,慢慢享受即可。


真幸福。。


一天一本看,找自己感興趣的,喜歡的,有空就來看。

然後有一天你會發現,書單來書單去也不過就都是那些而已。

另外,注意,理論性的書最好直接看原著,其他語種看不懂的看譯過來的。不要看二手。這年頭沒有比二手理論更浪費時間的東西了。(你看看那些千篇一律的注水論文就懂了)


推薦一款專註優質書單的app,從此再沒看不下去的書~
下載鏈接在這裡:http://fir.im/dlqv
註冊邀請碼私信我,因為數量有限哈哈~


從上到下,一本一本的讀,一會兒就讀完了。


不是書單太長 是你太急於求成


一個實用主義者和浪漫主義者的綜合體是非常厭惡書單這種東西的。

如果說是專業書單,那麼按照一維的方式一本接一本去看是效率很低的。最好的方式是先閱讀學術史、科技史類的,人文社科的就先搞清楚大致的流派,科學技術類的就對技術的發展歷程和方向有個印象。然後讀一本集大成的,這種書其實是有個大師幫忙把主要的學術著作篩過了,讀過了然後組織起來,看到了什麼觀點去找 Ref. 就好。

如果說是通識類書單,那我和某一本好書不期而遇的怦然心動就變成別人安排的相親了!!無聊透了。


不知道是怎樣的一個書單。
但是我覺得當你在列一個書單的時候,你的動機就很明顯了。那就是:我要把這些書都看完。如果是專業類書籍倒也無可厚非,那就靜下心來帶著腦袋看下去。因為這類書籍可能對你的職業發展有很大的幫助,也就是所謂的學以致用。但是看的時候千萬不要帶著這個目的,感覺有點強迫自己似的。反而,帶著一顆求知的心去看會輕鬆許多。專業類的書籍,如果看進去了,認真思考了總會學到東西的,也不會如你之前想的那麼枯燥。
如果是一些提高個人素養類的書籍,我覺得沒有列書單的必要。首先,列了書單就感覺給自己下了個任務。對很多人來說,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如果沒有強烈的興趣支撐很難堅持下去。再者,這書單里列的書也不一定適合你或者說也不一定對你的胃口。因為各個作家的寫作風格文章架構都不一樣,有時候甚至連文字的排版也會影響到讀者。而且每個人的知識體系也不一樣。有的書是要在一定的基礎上或是對背景知識有一定了解的情況下才能讀得下去的,不然看了也是白看。(比如房龍的《美國故事》,寫得很是精彩,語言幽默風趣,對歷史人物事件點評精確到位。但是如果你對美國或歐洲歷史不太了解的話,讀起來還蠻費勁的。再比如,如果你對哲學感興趣的話,如果不先看一下哲學史就去看那些哲學大家的原作也就很困難了。)
閱讀後者類的書籍更多的是出於興趣和消遣吧。不要想著看了這些書你就能怎麼怎麼樣了。通過學習來充實完善自我的方式有很多種,看書只是其中的一種。如果你是一個坐不住的急性子,看書或許並不是最好的方法。你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像看電影來彌補。如果你的求知慾很強烈,很想看書又不知道從何看起的話,個人建議你直接去圖書館或者書店隨便看吧。找到自己喜歡看的認真看下去。作者們也是看過很多書的人,經常會在書里引用其他的書籍內容。那麼你就可以記下他引用的書名,等這本書看完了再去找那本。這樣循環下來就不用愁不知道看什麼書了。當然前提是你感興趣的領域。
不建議一下子買一堆書。這樣會讓你有緊迫感。如果看書只是完成任務就失去它原本的意義了。手上只有一本書會讓你更專心一些。看完這本再看另一本,效果會好一些。
個人在閱讀這塊做得遠不夠,權當交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如果有精華的話#—-#)


一本一本看


這實際上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因為我很久以前也如此迷茫過。當時捧著手裡的書單,感覺真的是兩眼發黑而不知從何做起。在此我與題主分享一下個人的見解吧。

私以為,要解決「書單過長」的問題,那就要思考如下兩個問題:

一,你的書單為什麼會那麼長?
二,已經精簡過的書單仍然很長,我們該如何讀完這份書單呢?
三,我們如何避免讓自己再次陷入同樣的困境?

一,你的書單為什麼會那麼長?

也許題主與我一樣,是一個愛好十分寬泛的人。我曾經為了這一點十分苦惱------因為我想做,想學的事情太多,而客觀上的時間又太少。更糟糕的是,我的愛好跨越多個領域,每個領域之間聯繫實在有限------這也意味著我讀完手裡的這本書,也許對我明天將要讀的另一本書毫無啟發意義。這樣的話會造成大量的時間浪費......現在已經過了通才的時代,隨著信息時代的腳步,沒有人可以再精通多門相關性十分有限的領域了。

當然,既然被列入了書單,我相信題主認為那是值得一讀的書,那麼,還是進入下一個問題吧。

二,已經精簡過的書單仍然很長,我們該如何讀完這份書單呢?

1. 首先,我們需要把書單上的書進行一個簡單的分類,大致來說有兩種分類方法:

① 將書單上的書按照學科分類,如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應用科學,形式科學等等;

② 將書單上的書按照對你個人的實用程度來分類,如專業技能(包括你所學的專業,以及你在日常工作中必須用到的知識,e.g.,財務技能,計算機技能,等等),和生活技能(如駕駛,烹飪,養生等等)還有消遣/精神追求(如各類小說書籍,當然,如果我是一個作家,那麼小說書籍也許對我來說就是專業書籍,而C++和PS類書籍則對我毫無用處);

就我個人來說我更偏好第二種分類方法,因為在這種方法中我們已經將每種書都進行了準確的定位,專業技能是為了獲得生存手段而不得不去讀的,生活技能類是為了獲得生活手段而需要去讀的,而精神追求類書籍,可以是對內在精神的填充,也可以是放鬆工作日里忙碌不堪的自己,要看你個人追求什麼------最好的情況就是對升華自己精神的需求可以與放鬆自己結合在一起,那樣看嚴肅文學的時候也覺得身心放鬆。


2. 其次,我們需要一個日程表,規定自己在一定的時間內,讀完書單上的某幾本書,甚至,對於專業書籍來說,某幾個章節即可。一般來說我傾向於以月為界限,每月開頭制定計劃,每月結尾總結成果。

比如,以三十日為期,我需要複習Grant"s Atlas of Anatomy這本書的第六章節,這個章節一共一百五十餘頁,那麼我每日會需要讀大約五頁,在周末我可能會考慮加量,這樣可以防止以後周中工作日出現特殊情況,導致我沒有時間讀書。

3. 在計劃未能如期執行時候,我們需要從本期書單中剔除最不重要的書,將它放置到下一期書單中。

這一個選項實際上是為了剛開始不能按照日程表執行閱讀計劃的人而制定的。也許在你的一百日閱讀計劃執行到第五十二天的時候,你意識到自己的閱讀進度遠不如自己所想。按照這個速度,你必然無法完成自己的閱讀計劃(不要期待最後階段發力------這是相當不現實的,在第52天,你可能已經第52次證明了自己做不到自己所定目標),這時候,你需要從書單中剔除你可能從之收益最少的書籍,而保留那些精華部分------猶如解剖學一樣,割除脂肪,保留肌肉與骨等等..........當然,如果你已經到了被迫割掉肌肉與骨等部分的時候(吶這實在是令人傷心......),你也許需要好好鍛煉自己的意志力,從制定更低的目標開始閱讀了。

三,我們如何避免讓自己再次陷入同樣的困境?


在漫長的閱讀中,你也許意識到你真正想要追求什麼,這時候就需要從你的下一期書單/總書單中剔除一些你覺得現在對你沒有用的書了。

這也是我在第二問中的第二條中,強調總結成果的重要性的原因。我們需要在閱讀中不斷地認知自己,意識到我們從哪位作家的什麼書籍中獲益良多,而在哪位先生的某本書那裡無謂地浪費了大量時間------這樣有益於我們制定下一期書單,也可以提高我們整體的時間利用效率。

當然,我們必須意識到閱讀應該是讓人快樂的,如果本期書單讓你覺得過於壓抑,那麼下一期也許可以考慮適當增加消遣。至於多少算是「適當」,哈哈,這要看你追求什麼咯。

希望我的個人經驗可以幫你享受自己的閱讀計劃與書單。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你的書單有多長不重要,你的藏書有多少不重要,甚至你看了多少書也不重要。
但你要清楚,哪些為了充實你的精神世界,哪些能給你帶來更好的物質享受,哪些是你真正需要的,哪些是你用來吹牛逼的,哪些是真正記住並可以靈活運用的。
你需要工程博士文憑?需要哲學思想?需要博古通今?需要談資?需要金瓶梅?問誰?


看第一本


推薦閱讀:

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是什麼心理?
莫言、蕭紅、余華,感覺這幾位作家的風格深受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影響,大家有同感嗎?
適合單親家庭孩子的繪本讀物書籍有哪些?
現在知乎的00後看什麼書長大?
為什麼孫悟空有種種不善之心,卻沒有一個是黑心?

TAG:閱讀 | 焦慮 | 通識 | 無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