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說?

第一次看推理的作品 不知道怎麼欣賞 從那些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構思精妙呢


阿婆的作品,不能錯過的有:
1.波洛登場的《斯泰爾斯莊園奇案》
2.開創某類型詭計的《羅傑疑案》
3.開創某經典模式的《無人生還》
4.開創隱藏殺人動機某經典方法的《ABC謀殺案》
5.開創兇手被偵探放走案例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至於盛名之下的《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看看也行吧,個人覺得一般。
但個人覺得最了不起,最具有文學性的是波洛死亡的作品——《帷幕》(新星版譯名)《幕後兇手》(人文版譯名)
偵探死亡的例子並不少見,但都是突然去世而且多半是假死。只有赫爾克里·波洛,在年老垂死之際從容地與搭檔黑斯廷斯上尉作別。也是直到這一部作品的結尾,黑斯廷斯上尉和我們才真正了解了他的老朋友是怎樣一個人。蓋棺定論,信哉斯言。
這部作品,卻不能直接拿來讀,至少也要先看完波洛系列的幾部經典之作,積累起對波洛的正面或負面的感情,了解波洛與黑斯廷斯上尉的羈絆,才能在閱讀這部告別之作時潸然淚下,感慨遂深。
我希望,許多年以後,我們都像波洛那樣欣慰地與親友作別——再見了,我的朋友,那都是些美好的時光。是的,那一直都是些美好的時光……


如果你非需要一個第三方的意見告訴你一部作品有多麼精妙,那它就是不精妙的。

當然,這建立在「有認真看完」和「智商正常」兩個基準上……


個人覺得阿婆的書與其讀實體書,倒不如去看改編的電影。一定得讀實體書的,也就是《無人生還》和《羅傑疑案》。

阿婆的主要問題是作品太多,所以各種所謂「水準作」也層出不窮。讀慣卡爾哥特風或日系變格派後,會覺得阿婆的很多作品既沒氣氛也沒情節,很多時候整本書的布局就是開頭20%殺人,最後20%推理結案,然後中間的60%就是無休止的對話,讀起來給人的感覺是連書中時間過去了多少都把握不過來,書中那些人甚至連殺人案發生後的驚恐感都沒有。

另外如果日系作品讀得多,會明顯感覺阿婆的作品人設比較單調,無論波洛還是馬普爾的故事,登場人物都是一群歐洲社會上流人士,給人的感覺確實不太親民。最直接的後果是,讀過十來本書,你腦子裡會被成群的歐洲人名字塞滿,但也許會連一個偵探之外的人的名字或至少有什麼性格特點都記不住……(無人生還除外)我自己迄今以來好像就記得尼羅河裡那個經過殺人案後居然還泡成了妞的馬克思主義者和ABC里那個被陷害的衰人……

看改編影視作品,上面這些問題就都能緩解很多,一般電影里能保留基本的情節和詭計,同時大大精簡了中間對話的長度。阿婆作品的改編電影,尼羅河、東方快車,這都是殿堂級的作品,當然還有經典的《控方證人》。而阿婆的其他作品搬上熒幕的幅度,在偵探小說界里也是獨一無二的了。電視劇《大偵探波洛》拍了12季,《馬普爾小姐探案》也已經出了6季,兩大系列的作品基本都收錄了,找影視作品看比看書真的輕鬆多了。


欣賞作品是一個很私人的事情。
這樣,我當一下暴露狂,告訴你我怎麼欣賞阿加莎的作品。
我看阿婆的書主要是在初中,一個初中生能有多少水平?當時我欣賞的是阿婆製造的逆轉和其合理性,一個案子再怎麼看犯人都是A,但是波洛居然說是B,而且,哦,天殺的,居然很合理!面對波洛的推理我居然無話可說!
那個時候我很愉快,沉浸在阿婆給我的一次又一次的驚喜之中。
現在我再回頭看一遍阿婆,由於是重新看,兇手是誰我知道了,就可以欣賞別的東西了,上世紀英國社會的各種樣子,人們怎麼插科打諢,波洛怎麼傲慢自大,黑斯怎麼遲鈍而富有正義感,更讓人覺得很奇妙的是,看兇手的一言一行,都會讓人有一種「哈哈,當初怎麼我沒想到這樣也說明了他是兇手?」的感覺。
這也讓人很愉悅,像是看著當年的一件無關大雅的小小失敗,想來只會會心一笑。
所以好的偵探小說絕對有重讀的價值。
更深入的看阿婆的故事,你會發現阿婆在講人性,這就是題主自己的理解了,我說的前兩個層次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最後一個就是個人的領域了。


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書,不能開著上帝視角去讀,或者像個無聊觀眾一樣等著波洛給你解答。
阿加莎克里斯蒂把所有的證據,證詞,涉案人物態度和背景,調查方法都呈現給你了。
既然有這麼詳細的敘事,等著破案簡直可惜。還不如自己思考若干個可能性,然後根據已有的證據找矛盾,符合所有證據,證詞,動機和條件的,有時候就可能是真相。
所以,在波洛最終解密之前,不妨等一等,把自己代入進入,做一番自己的推理,也是很有樂趣的事情。


其實阿加莎的書多看幾本就能猜出走向,我的感覺是她常常故意混淆重點。比如個人印象最深的《葬禮之後》,其實寫得比較混亂,結局揭曉後也是疑點重重,但是看到最後真的是深深的無力感,人心猜不透啊猜不透,中間各種相互懷疑和古怪人物,最後居然是看起來跟前文八竿子打不著的動機和真相。而且破案線索也很玄幻啊,還帶出來那麼有哲理的話:"沒有人真的看到過自己,別人才看得到我們。我們只能在鏡子里看到自己。而且那是一個左右顛倒的形象"。類似的像《三幕悲劇》,也是一開始拋出來一件案子,一下大家都驚呆了有沒有,然後當時在場的某人又出事,於是大家想啊想,一定是有人想掩蓋上一起案子。於是阿加莎又帶著我們繞啊繞,所有人物之間的恩怨情仇秘聞醜聞來一遍,最後告訴你,其實人家目的在後面那場案子哦,前面是干擾破案思路掩蓋作案動機隨便找個人殺殺哦。真的是,1.拋個案子,2.又出事啦或者有人預感又要出事啦,3.把那個圈子的所有事扒一扒,挨個懷疑一遍,4.拋出某個小細節,然後一個超級有罪感但被洗白白或一個超級無罪感的兇手被挖出來啦,5.恍然大悟,前面都是逗我咩?

那麼要怎麼欣賞呢?個人經歷:剛開始讀,會被她的結局反轉驚得一愣一愣噠,出乎意料的兇手和動機誒,感受這個奇妙的阿加莎世界吧;多讀幾本,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哈哈哈哈果然又是這個梗,我又猜到了,享受這種內心的滿足感和優越感吧;再讀幾本,天吶這個名字好奇葩,英國上流社會是這樣的啊,艾瑪好多豪門內幕啊,發掘推理之外的人情世俗吧......


看偵探推理的小說,如果做到以下四點就會給讀者非常棒的閱讀體驗。
1. 人物塑造好;比如偵探,阿婆書里的波洛和馬普爾的性格特色很鮮明,就像真的是我們身邊的人一樣,而是人無完人,偵探本身既有長處也有小弱點,更容易讓人產生好感。還有便是一個謎案里諸多嫌疑人,讓他們各有背景和特點,阿婆很注重在細節上描寫嫌疑人的心性。
2. 情節有急有緩;有的地方一下子拋出許多線索,讓讀者自己在腦海里回憶和分析,有的地方明明讀者急於知道,但卻停頓一下,留個懸念,引起繼續發現探索的興趣。
3. 矛盾多重;很多阿婆書里的案子都不僅僅牽扯了被害人和兇手的主線矛盾,也把相關人物的種種次線矛盾在破案過程中穿插呈現出來,倒是很有社會百態的感覺,洞察出了更多人與人的糾葛矛盾,情感羈絆。
4. 伏筆和反轉; 這個不需多言,大家都懂得,用前面不易察覺的伏筆,在後面實現驚人的反轉,這個需要作者的思維框架很嚴密。

我是多年阿婆書迷。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


阿婆的作品有英國小說家的通病,冗長啊。明明只要一點想法,卻偏要去寫長篇。大概只有羅傑疑案和無人生還讀起來比較引入入勝。


縝密的思維和邏輯,是阿婆永遠讓人看不厭的原因。


我覺得不用刻意的研究這種東西吧,你覺得好看的小說自然讀起來一氣呵成,代入感強。不然就算別人說這是部經典,你覺得無趣那也沒用吧。所以,去看你覺得精彩的小說,看多了自然會有自己的見解。最後吐槽下,我真的覺得阿婆的推理小說好啰嗦啊。。。


1. 背景類似: 設定在一個相對密閉的環境里(如火車車廂, 船上,與世隔絕的小島);
2. 人數恆定: 大概控制在十個左右,互不相識,因為不同的原因"巧合地"聚集在了一起;
3. 結構固定:第一部通常介紹主人公及配角,第二部主要講兇案的發生以及除去死者之外其他人的證詞,第三部分析證詞,進行邏輯判斷,最後得出結論.
可讀性與福爾摩斯系列相比確實差了一些,人名太難記了(? ̄? ??  ̄??)
參考書目: 《無人生還》, 《東方快車謀殺案》,《尼羅河上的慘案》.


冬天,外面下著雪,刮著寒風,坐在有暖氣或爐火的溫暖屋子裡,倒一杯茶,打開阿婆的小說,隨便哪本,然後根據阿婆給的線索猜兇手,簡直人生一大樂事,雖然經常被涮,但是沒關係,再來一本..


好像偏題了..


我覺得可以對比。
阿瑟·柯南·道爾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寫的,雖然都是推理小說,但有區別。
前者偏重對物資的感覺,還有流暢的事件。後者關注氣氛,注重飽滿的心理。
前者是外向的,後者是內向的。
所以我一直覺得,從疑犯是誰的角度讀……不是最好的推理小說讀法。還要多感受。
小說不是作為類型存在的!選擇小說而不是類型。


推薦閱讀:

綾辻行人的館系列能否不按順序看,哪本最好看?

TAG:推理小說 | 阿加莎·克里斯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