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他們不選擇出國讀博?
馬冬晗:馬冬晗_百度百科
當初很火的清華雙胞胎姐妹花,都是學霸,雙雙本校碩博連讀。
于海童:央視新聞
清華攝影大神+學霸,成績top3,本校直博。各位先不用急著噴, 題主只是好奇:一心做學術科研,出國讀博應該是更好的選擇,這大概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了。上面提到的、大家所矚目的同齡人榜樣,他們也都表示要投身科研,而且憑藉自身條件申請世界頂級名校的博士生應該並不成問題,而他們卻都選擇了本校讀博。
我想問問這是出於何種考慮,是清北這樣的top學校對博士的培養水平、以及科研的環境可以媲美國外頂校?清北的本科生對此的看法是什麼,或者在他們中的主流想法是什麼?
謝謝各位。
————————————————————————————
5月8日更新:
于海童學長來親自回答啦,大家來圍觀啊~XD
同學給我看這個頁面時著實菊花一緊……既然作者提到了我,也看到很多人在關注這個問題,就註冊了賬戶上來,僅從我自己的角度說幾句,希望能對大家的選擇有幫助吧~
先謝謝王智和我們系同學的回答,對我的描述基本是準確的,但多少有些溢美,所以我再複述下自己當時的真實情況:
英語:老GRE Verbal 710 + Math 800 + AW 3.5 托福 115 兩場考試從開始準備到結束花了一年半,是我自己很滿意的成績,但沒有前面說得那麼誇張。
成績:大四開學時我在熱能系內的排名是7/86.
科研:這裡多廢話幾句,我從大二下學期開始正式跟隨導師做科研訓練,但截至申請時只有一篇中文期刊和一篇中文會議論文。事實上我非常喜歡自己的科研題目,對科研也投入了比課程學習和準備外語更多的精力,但導師在本科時給了我非常大的信任和自由度,導致我走了不少彎路。到了申請時,很多比我同時或者晚開始科研的同學已經有了更好的成果。
所以就是這樣,當時的我從成績上來看,外語優秀,課程排名靠前但不突出,科研慘淡。這個成績在申請出國時是充滿變數的,熱能系本身在清華的工科院系中也不算出國申請結果出眾的。沒錯,同屆的第一名成功申到了Stanford,但另一個例子是一位大我兩屆的師兄,GPA第2,申請時3篇SCI,但申請Stanford仍然遭拒。
嗯,我不是題主描述的什麼青年榜樣,我就像任何一個走在選擇路口的普通同學,為自己的能力感到捉急,為選擇感到苦惱。
放棄推研參加有變數的申請,還是留在清華自由選擇自己的導師和方向?我選擇了後者。原因是:
1. 我非常喜歡自己在清華的導師,喜歡自己的題目,也非常喜歡組內的科研氛圍,但如果申請,受自身成績和不確定性的影響,我沒有信心一定能找到嚮往的牛校和喜歡的導師。這是首要原因。我的導師當年是熱能系的學霸出身,學長們形容他是一位有「師者之風」的老師,我相信他的學術水平和培養方法,也相信他自己的學習經歷和培養師兄師姐的經驗能適用於我。自己的題目更不用說,不然我不會死心塌地愛上科研。最後是組內氛圍,我們組的師兄師姐們非常優秀,論文數和獎學金的比例遠高於系裡的人均,跟同一方向的師兄討論經常給我珍貴的啟迪,我非常珍惜這樣的環境。
2. 正如前面我的同學說的,我對國外留學的壓力有些畏懼。聽到了很多先行人的吐槽,關於美國牛校里的學術壓力和緊張的科研節奏(這還是在不碰到黑老闆的前提下),也包括生活、醫療的種種難題和獨居他鄉遠離親友的寂寞。我承認自己的膽怯,但生活永遠是科研的大後方。如果不能保證積極的生活狀態,我不相信自己還能取得什麼成就。
3. 沒錯,坦率說,清華離國際一流還有距離,但這也不意味著國內的科研環境就真這麼差。前面說了,我們組內的學術氛圍很好,清華校內的院系合作也非常緊密,絕不會像外界想像中中國學術界的那麼不堪。在硬體上,用導師的話說,就城市整體來說,世界沒有太多城市比北京擁有更好的科研平台。星羅棋布的高校和研究所,還有國家砸錢一樣的經濟扶持,確實為我們掃清了相當多硬體上的煩惱。
所以就這樣啦,我留在了清華。現在距當初作出選擇,差不多正好過去兩年,這期間我無數次問自己,如果時光倒流,會不會作出不一樣的選擇。但我從沒有為自己的選擇後悔過。歸根結底,我的選擇還是因為個人的喜好。已經有了喜歡的導師、題目和環境,為什麼要捨近求遠呢?清華的光環不如斯坦福、伯克利和MIT,但我更在意是否喜歡自己做的事情。愛好是比咬牙堅持更強大的力量。博士五年漫長,為什麼不去做有意思的題目?人生短暫,為什麼不用在有意思的事情上?
我喜歡攝影,所以拿拍照做比喻:決定你照片質量的是你的水平,而不是你的相機牌子;決定你選擇相機的是你的實際需求和偏好,而不是你的全部預算。留學與留校,那是我選擇的相機牌子,我有信心憑藉自己的技術和實力,去用任何相機拍出我想要的未來。英語、成績和科研,它們是我的購買預算,為我提供了選擇出國的權利,但絕不意味著為我套上了出國的義務。
發現已經說了好多。沒有任何說教的意思,只是陳述了我自己的理由。可能對於不少同學,出國仍然是更好的選擇。
即使選錯了,又怎麼樣呢?咱們還年輕,還有可以試錯的機會。選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出選擇後,自己能否沿著自己選擇的道路踏實前行,去實現選擇的價值,實現當初做出選擇時自己心中嚮往的目標。
時間是檢驗選擇的唯一標準。我希望四年後,在博士畢業時,看到自己今天做出的答案,仍然可以面帶笑容說,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
--------------------------------補充
有幾位朋友關注了「科研走彎路」的說法,其實這是我自己特別珍惜的一段經歷。清華的本科生科研訓練(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項目是深受同學歡迎的,其重在「訓練」,對結果沒有硬性要求,給了同學充分的探索與試錯機會。現在回想起來,固然惋惜走彎路花費的時間和經歷,但既然科研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早走彎路的教訓反而會讓我以後更注意把握自己的方向。如果第一次走上歧途是在畢設甚至是在博士課題中,以我的心理素質估計會更崩潰吧。
然後,上面這些東西只是我自己很主觀的陳述,作為一個很特殊的個例,也許不能給大家作為參考。題主也提到了馬冬昕馬冬晗兩位同學,我與她們並不熟悉,據我有限的了解,她們留校的理由也應該是對系內科研環境的肯定,以及成才報國的志向吧。「又紅又專」在清華是個沒有諷刺色彩的詞,立志用專業知識報效祖國的她們是我們全體清華同學的驕傲。大家也都承認,中國的最高學府離世界一流隔著不止一條馬路,中國科研的整體風氣和實力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更是巨大。但總要有人去努力彌補。這件事除了我們,還會有誰來做呢?
原因很簡單,年輕人不懂事,不了解國內政策。
留在清華讀博,如果導師的水平和人品都好,一樣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成果。事實也已經證明如此。但是,不能只看個人學術水平的發展,更要看今後職業的發展。
中國是一個極度崇洋媚外的國家,尤其是在高校。中國最好的高校的人事處都有明確規定:想要拿到正式編製,必須在海外工作XX年;或者是想要評副高,必須在海外工作XX年。紅頭文件的規定是死的,於是,哪怕再優秀,只要是土博,就沒辦法直接拿到中國高校的教職。對,沒錯,在香港、新加坡、甚至菲律賓讀博,都比土博有優勢。當年浙大不是有個副校長,菲律賓的博士,也號稱海歸博士。
這些熱愛學術的同學,應該都是想進高校工作的吧。如果當初知道這種荒唐的規定,還會選擇在中國高校讀博?打死我我也不信!我作為中國的土博,對此有切身體會。
那麼畢業之後去國外做2~4年博士後不就達到要求了么?當然達到要求了,但是,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如果人家是海外的博士,做兩年博後,回中國基本都是青年千人了吧。那麼在海外找教職呢?可以,但我沒見過幾個CS專業土博拿到海外名校教職。
不是說在國內讀土博沒有出路。我想表達的是,作為土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搭上幾年的時間做postdoc,才能得到與海外博士相同的起點。
申報「青年千人計劃」有哪些條件和要求?
答:「青年千人計劃」的申報對象,目前主要面向自然科學或工程技術領域、年齡不超過40周歲;在海外知名高校取得博士學位,並有3年以上的海外科研工作經歷;申報時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或知名企業研發機構有正式教學或科研職位;為所從事科研領域同齡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為該領域學術或技術帶頭人的發展潛力。對博士在讀期間已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應屆畢業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績的,可以破格引進。
除了這個奇葩的國家,還有那個國家會如此赤裸裸歧視本國的博士?看到了吧,事實擺在眼前:如果你是土博,哪怕你比海外的博士更優秀,天朝的政策也不允許你跟他們公平競爭。況且,海外名校有更好的教授,更好的資源,更多的學術交流機會,對個人學術方面的發展也比在國內好。所以,還有什麼理由非要在天朝讀博呢?
這個結論是我的切身體會,希望本科生和碩士生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不要犯傻:
想在學術界工作,不要在中國大陸讀博,土博學歷毀一生!
想在學術界工作,不要在中國大陸讀博,土博學歷毀一生!
想在學術界工作,不要在中國大陸讀博,土博學歷毀一生!
--------補充一下--------
天朝這些政策初衷是好的,避免高校近親繁殖,吸引海外人才。但是這樣一來,本國的博士都成了犧牲品,而且絲毫沒有知情權!拿我來說,就算申請不到美國名校,申請香港、新加坡的學校還不是輕輕鬆鬆?如果知道這些政策,我絕對不可能在天朝讀博!當然,2010年那時候還沒有這些歧視性的政策。
況且天朝歧視土博的政策根本沒有避免學術近親繁殖。避免近親繁殖,最重要的應該是禁止本校學生在本校任教,然而國內高校並沒有這樣做。國內高校有權勢的老闆,出錢資助自己的學生去國外訪問2年,再回來給他們打工。這樣一來,天朝的政策既沒能防止近親繁殖,又坑了國內優秀的博士。至於人才引進,呵呵,浙大計算機的教師,沒有一個是四大名校的博士、博後。
陳斯傑
我們實驗室就有一個老師清華博士畢業,留在清華做老師。答主你的調查面還需要在廣一些才行。
學校都有臨時崗位,對外是叫講師,實際職稱是「師資博士後」,工資低的可憐,隨時滾蛋。聽說南大和上海交大的這種「講師」是沒有工資的,工資由他的大老闆經費出。你說的一定不是tenure track講師。兩種職位天壤之別。
你們自己看adam zhang 的回答。一些土博說自己找到了國內名校教職,實際都是臨時工。混到這個份上,還不如去IT公司當碼農,反正在高校大老闆手下也是打雜,沒自由,沒地位。
adam zhang
。。。補充一下答主的一丁點小問題吧,上交的那種臨時工叫做人事代理A,和講師一個待遇,沒有編製,工資和講師一樣,至於硬性的待遇...大概4k-7k左右吧,大老闆給補剩下的大頭,工資
騰天
你難道不知英國的大學也偏好有其他國家研究經歷的學者么。。。
「偏好」不是硬性規定。要是Oxford、UCL出個「紅頭文件」,規定英國的博士不能直接任教,那不得炸開鍋。
作為于海童(下稱童神)的默默崇拜者,在人人圖蟲等網站默默圍觀他的偉(ping)大(fan)生活,我繼續默默崇拜吧。我從一個出了國的角度回答一下。
先自我介紹一下
童神校友,同一級,但不同系。
本科成績:系裡前十,清華優良畢業生,優秀畢業論文
現在狀況:美國某非著名大學phd在讀
所以說,美帝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在很多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地方,不如國內,首先就是吃,不說了,說多了都是淚;其次,情感,留學生的情感選擇比國內小太多,身邊優質男生讀完phd都找不到女朋友的太多,不是科研壓力大,是他喵的沒有選擇;還有,醫療,網上關於美帝看感冒花去幾千刀,只打了幾瓶生理鹽水的故事,絕對真事;最後,離家這麼遠,你能理解5年過年不能回去,對著視頻流淚的感覺么?
這是美帝大量phd的現狀,我主要還是批駁的大家的很多誤解,美帝的生活還是有很多好處,所以各有利弊,清北本科畢業,留校與出國的選擇並沒有高下之分,在國內出成績的概率不比出國小。重要的還是你自己的努力,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大家好好奮鬥吧。
原因很直白:
如果純粹走學術道路的話,整個PhD生涯能夠帶給你的其實就只有兩點:
1. 基礎的「科研訓練」,包括但不限於潛心鑽研,投稿與發表技巧,寫proposal,追學術界熱點等
2. 師承。良好的團隊氛圍和導師不僅有助於第一點的提升,同時對畢業的博士生還能起到「扶上馬,送一程」的效果。如果在一流導師、團隊、學校里接受了成果豐碩的博士階段教育,畢業直接留校或者去同檔次的學校直接任教(Assistant Prof.)都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進一步考慮去業界發展,PhD生涯還需要提供:
3. 和實際工業界足夠緊密的連接,包括但不限於畢業生美譽、業內校友網路、圈子、合作項目多寡等
可以橫向對比一下清北和其他同類外國學校,儘管和超一流高校比在1.2.3上仍然是難以追趕的,但是如果僅和全球20~30名水平大學相比,說是水平旗鼓相當是沒有問題的,在某些領域上說是碾壓也是未嘗不可。
拿本人相對熟一點的CS來說,在學術角度上,以頂級會議論文而論,清華的水平仍然遠弱於MSRA,NTU,NUS,CUHK/HKU等;但在業界發展的角度上,托國內互聯網和大IT公司迅速發展的福,清華人的發展難度應該遠遠低於後面諸研究所/學校。
其他的領域並不是很熟,但是相信對比一下數據的話,以材料/生化計,清北每年一流期刊(N/S/PRL/Nano/APL)發表數量在同樣20~30名的水平,應該也沒問題的吧
總結一下,這實際上就是經濟發展導致科技水平進步,從一流公司或一流研究機構逐級向下滲透的絕好例子……還有人因為愛情啊~
但後悔了會亂說嘛= =1.牛人是不需要標籤的。(特別爛的人也是不需要的,大部分人是平常人,平常人需要標籤,所以大部分人需要標籤)
2.清華北大(及部分國內頂尖名校)在某些領域的實力未必比國外某些學校差。
3.在某些方面,留在清北(及部分國內頂尖名校)接觸到的特別資源,可能要比國外還要多一些。比如,國內某領域的權威門下弟子,可能這個權威未必比得上國際大牛,但在國內各方面總要給幾分面子。
最典型的,經濟學領域和政治學領域。如林毅夫的門下。
2017年7月24日 更新,學霸發表頂級文章了,厲害。
-------【學霸最新進展】
學霸已經發表 很不錯的SCI論文了,順利畢業有望(她2012年9月份入學,直博生一般讀5年)。
這是1年前發表的文章,到現在估計又在寫或者投出去至少2篇文章了。
注意這篇SCI的作者只有她和她導師,你就明白她做科研的獨立性有多強了。
進展彙報完畢,現在來回答問題,她為什麼不出國念博士呢?
我的看法是:她很困惑,對自己的科研事業沒有清晰明確的規劃,她害怕失敗,本科畢業後,她選擇了最容易走的一條道路,而不是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有風險的申請國外學校(如果決心要成為一名科學家,出國讀博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們可以從記者的採訪中,看出一些端倪。
京華時報:難道你沒有困惑或者想放棄的時候?
馬冬晗:其實我大學一直很困惑,可以說想搞科研的夢想很堅定,但道路很坎坷。高中的時候沒想過別的,就一心想上清華,上了清華我為未來的方向有過困惑,比如博士去哪兒讀,去哪個系哪個所,這些直接決定了將來。
京華時報:那你這麼多年是怎麼堅持的?
馬冬晗:我是執行力很強的人,我就是有明顯的強迫症。其實做計劃表的人大都是有強迫症的,尤其是能把計劃表做得那麼詳細,肯定是很嚴重的(笑)。但是有些時候,有強迫症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當然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我可能總是想得比較多,比如我基本上不需要別人來教育,我會進行很強的自我教育與管理,就是這類的。當我發現自己有什麼缺點的時候,我會及時進行改正,我會告訴自己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但如果我將來養小孩的話,我就不會養成我自己這樣。
京華時報:為什麼?很多人覺得你堪稱完美。
馬冬晗:沒有沒有。我會讓他(孩子)更自信,更獨立一點。我現在還是不夠自信,就是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但這也促使我不斷進步。原來我看過瓊瑤的自傳,上面說她就是很自卑的人,她總覺得自己寫得不夠好,其實已經很好了。說實話這樣活得很累,總沒有滿足的時候。
馬冬晗:我只是覺得校園的生活很適合我,這種狀態我感覺很好。對我來說,自由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而是不想幹什麼就不幹什麼,我還不是很想踏入社會,假如真的有一天進入了社會,再去了解不也不晚嗎?
京華時報:你每天真的只睡5個小時嗎?
馬冬晗:基本上這樣,周末除外。
京華時報:難道你想在學校呆一輩子?
馬冬晗:如果可以我想當一輩子學生。
通過這些對話,我們可以看出 她只是一直在強迫自己做一個教師眼中的好學生,強迫自己做一個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強迫自己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而對於自己的愛好,自己的人生,真的缺乏認識和了解。
我讀大學(國內Top6)的時候,我們班(90人左右)四年成績的第一名 Z 哥,當然沒有馬冬晗這麼好的履歷,最終也是選擇在本校直博,沒有出國,我記得他保研那段時間 也是比較迷茫,天天不知道幹嘛,研究生期間他的學術成果普普通通,現在在一個普普通通的研究所做一個普普通通的科研青椒,而我們同一屆當時成績比他差很多 選擇出國的海龜 現在已經是國內的教授了。
我敢在此大膽預言,馬冬晗會有跟我的那位同學 Z 哥差不多的未來,因為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儘管他們確實有過人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只知道把事情做好。
留在國內,是因為遇到一位好導師。
現在回過頭來看,讀博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導師好。真要走學術道路還是趕緊出國的好,因為現在什麼破學校都敢要求海外經歷了,要是博士就在海外以後找工作時有好處。
就我了解的清華某系的情況看,總體來說,國內的導師還是不如國外的導師負責的,水平也確實有差距。清華保研的學生其實也都是很好的,可惜很多就被清華這麼廢了,真正博士做得好的很少。當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還是有很負責的和高水平的老師的。
人家看得很清楚,人生不是一場又一場的比賽(雖然人家已經贏了好多場)。
對於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學術僅僅是一個選項而已。
憑啥要一棵樹上弔死?牛逼的人在哪都牛逼。。。想出就出,不想出就不出,可能僅僅因為喜歡媽媽做的菜所以就留下來了唄。我們外人哪能明白人家做的決定到底是為什麼。
一心作科研也未必以出國為上,前提是在國內有很好的導師,喜歡的課題,熟悉親切的環境。國外的不確定性(學校,導師,課題,生活)要大許多,還要浪費許多時間準備無聊的英語考試和申請材料,這對於心高氣傲和強烈民族自尊心的年輕人而言是一種污辱。
舉個例子,日本近代數學幾乎與中國同時起步,十九世紀晚期向歐洲派出留學生,這些人大多回國效力,到了二十世紀中葉,日本本土已有一批原創性的世界級成就,由從未離開國土的年輕人作出。今天日本數學家絕大多數成長並立足於國內作研究,到國外只是短期訪問和交流。其它學科如物理的情況也類似。
日本人有這樣的志氣,中國人難道就不能有么? 題主太小看同胞了。國內很多頂級的崗位是要對人員進行政審的。自費留學生到一定位置,就會被控制使用了。一些重要崗位和機密項目,除非有領導擔保,自費留學生是不能承擔的。而公派留學生不算,公派留學生都政審過了。
比如最為寬鬆的學術界,千人計劃A全職回國,經過組織考察,是可以擔任較高級別的領導職務的。但是千人計劃B,兼職的學者,是不能擔任要害位置領導職務的。
涉及軍工,國計民生的大央企,情報,經濟金融,更加嚴格。
所以一旦出國,一些窗戶打開了,一些窗戶也徹底關上了。
這些學霸留在國內一樣學霸,公派出國機會也特別多,而且組織放心。人生路很長,他們這些留在國內的學霸路不見得走得彎。知乎網友還是年輕,眼皮子還得修鍊。
當然,也有極少數精英階層是不受影響的。
家裡雖然有霧霾,但是有媽媽做的菜。
都是不知柴米貴的人啊。。。我不是清華北大的,但是我碩士博士期間有去美國等地的交流項目,有申請德國博士的項目。我都沒有申請,原因簡單:
沒錢!!!
沒錢!!!
沒錢!!!
父母是工薪階級,博士還要向家裡要錢??國外拿不了全獎,就靠補助的話,還是活不好。父母六十多歲,萬一生病拿不出來醫療費怎麼辦?我在國內,父母生病的話,就算錢幫不上忙,至少不拖後腿,至少可以出人力啊。
就我個人而言,沒有申請北美phd的唯一原因是,本科荒廢學術沒paper,空有GPA,申四大無望(Computer Science)……
這個呢,要從成本,投入產出比,將來是謀求一份科研職位還是就業的問題,
如果在北大能讀林毅夫的博士,試問你還會苦苦滴去國外讀一個不知名教授的博士么?對大部分人來說。
我覺得題主可以多加幾個人,北大韋東奕,柳智宇。
韋教主IMO滿分,丘賽五金一銀獲得者,在麻省理工放棄對其英語要求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北大直博。柳智宇IMO滿分,在拿到麻省理工全獎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出家龍泉寺。
只能說人各有志吧,像清華男神劉也行在一站到底里被小敏問及為什麼當初不出國時說,他當初在清華遇到了一個很好導師(施一公),他手下也剛好有適合劉的項目,所以就留在清華直博了。
滿篇的大神們,我添上一句拙見。其實去哪裡讀什麼總有個性價比的。自己心中有桿秤,都是權衡了許久的。有的人看國內有保障求穩,有的人肯定能申到全獎願意沖,有的人認為外國水好天高,有的人覺得報效祖國好,人各有志罷了。
不過,一定要深思熟慮,不可隨大流!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活魚逆流而上,死魚隨波逐流。
做自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