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之類的傳世作品,藝術性到底高在哪裡?

《蒙娜麗莎》確實是非常偉大的藝術作品,但是它的地位為什麼如此之高,以致於幾乎被公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美術作品?(沒有之一,或者至少前三)

作品本身的藝術性高在哪裡?或者說,美在哪裡?

拋出技藝或者技巧不說,假設現在有一百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繪畫,都是頂級大師的作品,各有千秋。但是,為什麼像《蒙娜麗莎》《最後的午餐》《星空》《向日葵》《印象日出》《吶喊》等作品,能成為其中的佼佼者,地位躍然於其他作品之上?

以上作品之中,《吶喊》和《星空》,是唯二本人能欣賞得來的美術作品。
《吶喊》中的扭曲,絕望,力量,一看就可以很直觀的感受得到。
《星空》的神秘,以及隱藏在神秘之後的那種涌動的力量,那種波詭雲譎,也是能直觀的體現出來。

但是,
《蒙娜麗莎》,拋出畫技不說,作品藝術性在哪裡?
《最後的午餐》宗教意義很大,討論價值很高,但是歐洲古典畫家中,表現宗教題材的作品不計其數,從出美術意義上來看,其價值高在哪裡?
《向日葵》《印象日出》,都是代表著一個畫派的作品,領先於時代,屬於開創者,地位非同凡響。但是,除了這個開創意義之外,從純美術角度上的藝術性來看,該如何鑒賞?

那麼,《蒙娜麗莎》等作品,本身的藝術性到底高在哪裡?或者說,美在哪裡?它們的地位為什麼如此之高?

是否:
1- 作品的作者,在行內的地位很高,以至於他們的作品,也水漲船高?
2- 在某個階段,機緣巧合,被民眾大量討論,社會影響力較高,有被動炒作之嫌,故名氣暴漲。如傳說《蒙娜麗莎》1911年在巴黎盧浮宮被盜,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之後《蒙娜麗莎》才有今天的名氣,成為古典油畫甚至美術史上第一名作。

拋開技法不談,國產油畫如《陶》這樣的在世界美術史上不入流的作品,跟《蒙娜麗莎》這樣的傳世之作,藝術性到底差在哪裡?
如何鑒賞一副美術作品的藝術價值?


首先,作為一個藝術從業人員,我不是很清楚題主所說的:「……被公認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美術作品?(沒有之一,或者至少前三)」的出處是在哪裡,因為向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偉大的藝術作品是分不出高下的,而且就我個人的了解,《藝術的故事》的作者——貢布里希(近現代最權威的美術史家之一),他最推崇的畫家是委拉斯貴茲。所以我個人認為《蒙娜麗莎》是偉大的作品,但認為是最偉大的藝術作品是有欠考量的。


其次,題主在列舉的《蒙娜麗莎》《最後的午餐》《星空》《向日葵》《印象日出》《吶喊》這些作品,其實正好是在美術史上具有開創性作用的作品。(《向日葵》和《印象日出》嚴格來說不是一個畫派的作品)


《蒙娜麗莎》的經典在於為後世肖像畫立下了美學標準。在文藝復興以前,中世紀的人物肖像的對象是宗教人物、國王、貴族,平民的肖像畫幾乎是沒有的。以聖像畫為例,為了凸顯宗教的莊嚴與警示意義,人物塑造得幾乎沒有個性的表情,僵硬,刻板。

這種情況在文藝復興時期才得以改善。但在文藝復興早期的繪畫雖然生動了許多但依然在繪畫技巧和審美趣味上達到巔峰

這是文藝復興先驅喬拓的代表作《猶大之吻》,他可以說是「舊世紀最後一個畫家,新世紀第一個畫家」就如但丁。喬拓給文藝復興繪畫藝術確立了一個標準——「真實」,藝術家的視角從神落回到凡間。而《蒙娜麗莎》甚至拋棄了歷史、神話、宗教的題材,直接拿一個義大利婦女作為對象,這是意義非凡的。而且,他確立了一種肖像的美,她是非凡真實的,彷彿是任何一個義大利婦女,彷彿又超脫了具體的個人的美。

我們在美術明信片上,甚至廣告上,已經司空見慣,以致於很難用嶄新的眼光,把它看作現實中的一個男子所畫的一個有血有肉的現實中的女子的肖像。然而,拋開我們對它了解的或自信了解的那些東西,像第一批讀者那樣去觀看她,還是大有裨益的。……她正像是在看著我們,而且有她自己的心意,她似乎跟真人一樣,在我們面前不斷地變化,……有時她似乎嘲弄我們,而我們又好像在她的微笑中看到一種悲哀之意。這一切聽起來有些神秘,它也確實如此,一件偉大藝術作品的效果往往是這樣。……」


以上的這段話取自《藝術的故事》(貢布里希著)中描述《蒙娜麗莎》的文字。拋開常被人津津樂道的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貢布里希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式就是拋開當下的視覺經驗,像第一批讀者那樣去欣賞。而許多歷史上地位崇高的藝術作品也正是需要這樣。當今我們覺得把一個人畫得真實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把人畫得不那麼真實才是藝術家的才華。但在當時,從中世紀的僵硬中擺脫出來,通過對解剖、透視、光學、數學等的研究,將藝術瞄準真實,體現現實中人的美與偉大,是文藝復新藝術的美學追求,而以《蒙娜麗莎》為代表的一批偉大作品,達到了當時的巔峰。


《蒙娜麗莎》立下的肖像畫的審美情趣,也是後世模仿的對象。

十七世紀西班牙影響最大的現實主義畫家委拉斯貴茲的代表作《教皇依諾森十世》

17世紀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倫勃朗的自畫像

以上兩張都是非常著名的肖像畫,也出自兩個偉大的藝術家,但在這裡,肖像畫的審美情趣與《蒙娜麗莎》是類似的,畫作中體現的寫實的美學追求是不變的。這就是《蒙娜麗莎》的偉大之處。


《最後的晚餐》是宗教題材繪畫,在達芬奇的前後都有許多藝術家表現過

《餅和魚的故事》約504年,這是中世紀時期耶穌與門徒的形象

《最後的晚餐》杜喬,公元12世紀到13世紀

15世紀錫耶納畫派的代表者是畫家薩塞特《最後的晚餐》

達芬奇《最後的晚餐》

上下比較一下,我們會發現達芬奇的畫作中的人物完全融入了三維空間中,顯得分外自然從容,是活生生的人。而在此作品中所展現的黃金比例的分配也是很精到的。

所有人物排列在整體的2/3處,而耶穌這一角色在構圖上採用了完美的矩形


畫面中的人物,其驚恐,憤怒,懷疑,剖白等神態,以及手勢,眼神和行為,都刻劃得精細入微,唯妙唯肖。這些典型性格的描繪與畫題主旨密切配合,與構圖的多樣統一效果互為補充,使此畫無可爭議地成為世界美術的典範傑作。

畫面利用透視原理,使觀眾感覺房間隨著畫面作了自然地延伸。為了構圖使徒做得比正常就餐的距離更近,並且分成四組,在耶穌周圍形成波浪狀的層次。越靠近耶穌的門徒越顯得激動。耶穌坐在正中間,他攤開雙手鎮定自若,和周圍緊張的門徒形成鮮明的對比。耶穌背後的門外是祥和的外景,明亮的天空在他頭上彷彿一道光環。他的雙眼注視畫外,彷彿看穿了世間的一切炎涼。達·芬奇改變了文藝復興早期對這一題材的傳統處理方式,圖中人物列為一排,以基督為中心,十二門徒分為四組,對稱分列兩側,形成了一個穿插變化又相互統一的整體。達·芬奇成功地運用構圖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17-18世紀風格的《最後的晚餐》

丁多列托的《最後的晚餐》

以上是兩張後來的《最後的晚餐》從人物動態上和場景描繪上依然帶有達芬奇經典的影子。


莫奈雖然不是印象派的創建者,卻是最鮮明體現出印象主義繪畫本質特徵的畫家,與《日出印象》在藝術成就上起名的印象派畫作其實還有很多,比如莫奈自己的《魯昂大教堂》、《睡蓮》、《乾草垛》,雷諾阿《糕餅磨坊》,畢莎羅的諸多作品等。但《日出印象》卻是最能貼切地表現出印象主義風格的。

印象主義的畫家們不再以固有色的觀念認識和表現客觀事物,在他們眼裡,樹不只是綠色的,在特定的光線及環境作用下,它會具有一般人想像不到的顏色,畫家的目的就是要準確捕捉到不同時間、不同季節、不同環境、不同光線中的「真實的色彩」,這樣才能留住美妙的瞬間景象。這種印象主義的審美追求一直到現在都是寫實風景畫家們不斷努力的方向。

《日出印象》真實顯示出這一種嶄新的繪畫風格。在室外面對海港,莫奈吧武術不怎麼調和的色彩小筆觸,敏捷而又精確地點染在畫布喬當的位置上,這種看似逸筆草草的畫法,具有極強的表現力,無比生動地傳達出清晨日出時那一瞬間的海港景色。它遠比眾多精雕細琢的著名風景畫更真實地在線了大自然變動不居的光色和由此產生的整體氛圍。整個場面是「短暫的、易逝的、偶然的」。《日出印象》這幅看似粗略的風景畫,被批評家貶為只不過是「印象」而已,而這也是印象派得名的原因,也是這種機緣巧合成就了此作品在藝術成就以外的盛名。

以下是印象派代表作

魯昂大教堂

乾草垛

睡蓮之一

糕餅磨坊

Boulevard Montmartre, morning, cloudy weather

從藝術史的風格分類中梵高是屬於後印象主義的。

後印象主義是指那些在印象主義之後出現的,即受到過印象主義繪畫影響,又不同印象主義者的一批畫家的藝術探索。這些畫家放棄了再現性的繪畫道路,不再迷戀如實地描繪實物的外觀,而將藝術的追求放到藝術家的內心精神世界和外在物象所體現的抽象的美學構成上。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梵高、塞尚、高更,而塞尚更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

梵高作品中所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其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難以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以環境來抓住對象,他重新改變現實,以達到實實在在的真實,促成了表現主義的誕生。

梵高一生創作了共十一幅向日葵。

第一張是最為人熟知的

《向日葵》就是在陽光明媚燦爛的法國南部所作的。畫面像閃爍著熊熊的火焰,滿懷熾熱的激情令運動感的和彷彿旋轉不停的筆觸是那樣粗厚有力,色彩的對比也是單純強烈的。然而,在這種粗厚和單純中卻又充滿了智慧和靈氣。觀者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梵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總之,梵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衝動和熱情的生命力。

詳細的解析可以詳見BBC的紀錄片曠世傑作的秘密07梵高


藝術欣賞本身對於個人而言是一件非常主觀性的活動,我們可以對自己喜歡的作品無條件的接受;也可以對自己不喜歡的作品無條件的拒絕,哪怕是最負盛名的作品。

但是當我們如果需要解讀藝術作品,評價藝術作品的時候任然需要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許多作品在不同的時代審美習慣下給人的直觀感受是不同的。就好比有的人喜歡老的音樂,覺得它們有情懷,而有的人則會覺得那些音樂西過時了一樣。許多在美術史上被非常推崇的名作其實有非凡的時代意義,有些是開一時之先河,有些代表了一種美學理想的最高追求。正是這種意義讓藝術品本身具有了非凡的藝術性和美學價值。


一般來說不論各種藝術作品,其感染力愈高,則藝術性也就愈高。


蒙娜麗莎之所以富有感染力是因為:
1.誕生於西方美術蓬勃發展的文藝復興時期,受到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這一時期誕生的美術作品盡情歌頌人性之美,為後世立下了標杆。
2.人物原型神秘的身世
3.畫作中一些神秘的數字和符號
4.作者本人的傑出才能引人關注


所以說來,我們站在畫作前,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幅油畫,而是畫作背後的故事。至於為什麼蒙娜麗莎比吶喊,星空這些畫作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更高,我想主要是因為它們誕生較早,並且宣揚的思想是比較容易為人接受的人文主義,所以才會如此受人推崇。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藝術品能像《蒙娜麗莎》那樣譽滿全球。根據記載,畫中人為佛羅倫薩銀行家的妻子麗莎。達?芬奇為她畫像時間是1503年,正是麗莎24-27歲的時候。畫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稱之為「神秘的微笑」。

  銀行家佐貢多以豐厚的酬金請達?芬奇為夫人作畫。據說模特是佛羅倫薩人,剛剛喪嬰,當夫人出現在畫家面前時,她身著華貴的連衣裙,梳著時髦的髮式,一綹綹捲髮散在雙肩,眉毛齊整,兩頰緋紅,頸項和手臂佩帶著名貴珠寶,全身充溢著唯美但奢靡的貴族氣息。在彎彎的雙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閃閃發光。當她用目光注視著這位鼎鼎大名的畫家時,一顆能容無限智慧的蘇格拉底式的腦袋映入眼帘,面孔下面布滿銀白色的鬍鬚,看上去像是暫留人間的神,這與她終日見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間發自內心的微笑,使她的臉顯出奪人的光彩,令人神往,靦腆、調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來了。模特靈魂深處的奧秘,被觀察敏銳的畫家一下子抓住了。「我同意馬上著手工作。」達?芬奇向蒙娜麗莎點了點頭。

  為了維持麗莎自然的微笑,畫家動用了智慧的腦袋,為她講了精彩的愉快的故事,還請了各式各樣的小丑、琴師、街頭藝人為夫人表演,藉以喚醒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婦。麗莎坐定以後把一隻手放在另一隻手上,作出一個少婦的姿態,畫家注意到夫人的頸項和雙手,可惜被金銀珠寶所佔有,畫家對麗莎說:「如果夫人不反對的話,我想描繪不加任何裝飾的頸項和手臂,這是屬於您最純真的美,請夫人去掉一切象徵財富的飾物,讓我盡情描繪屬於你本人的一切麗質。」於是麗莎急忙褪掉所有飾物。我們現在看到的正是一位毫無修飾、情趣天然的女性。

  蒙娜麗莎勾起了達?芬奇對後母的回憶。有一次,畫家向少婦傾訴了自己的身世,當講到母親在24歲就死去時,他的聲里充滿憐憫和悲痛。達?芬奇在畫麗莎時,是用真誠而純潔的情感去描繪的,他用對母親的情感來盡情描繪此人的肖像。不僅如此,他還把她作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作為人類世界的歡樂和光明來描繪。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體驗,用畫筆傳達給所有的人。文藝復興的到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成為這一新時代的標誌而載入史冊。《蒙娜麗莎》的繪製前後歷時四年。她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

《蒙娜麗莎》無愧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蹟,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使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這種明暗畫法被認為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蒙娜麗莎》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

古往今來,真正的大藝術家都是打開了中脈,得到了自覺的靈。他們的靈感來自天上。就算有些在世時得不到承認,但卻只有他們的作品能通過時間的考驗,成為不朽的作品。許多人在欣賞之餘不明所以,只覺得他們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其實是因為他們的作品有清涼的能量散發出來,並使人自然而然地進入無思無慮的狀態。
這有令人賞心悅目的世界經典8千多人小站:http://site.douban.com/151676/room/1541749/。


審美是因人而異的,即使是不同的審美觀,也會對世界上一些畫產生強烈的共鳴,星空是,蒙娜麗莎也是。你可以對一些表示無法欣賞,但你得知道他們好在哪裡。而不是質疑他們的價值。 先說說梵高。梵高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梵高的繪畫的重心,不是正確的表現方法,他用色彩與形狀來表達對所畫東西的感覺和希望別人產生的感覺。「有意識地拋棄『模仿自然』的繪畫目標」。這就是你為什麼看得懂梵高的畫的原因。他的畫可以直接與你產生共鳴。直接接受他所要傳遞的東西。梵高為了生計賣了不少畫,生前默默無聞,死後收到了熱烈的追捧。從某些方面來說,梵高打破了隔膜,原來繪畫是服務於上流社會的,宗教畫掛在教堂,肖像畫服務貴族於皇室,景物風景也是給富人們裝點門面。繪畫的受眾是那些有學識有地位的人。打個比方,我們覺得那些喝紅酒的人裝逼,搖一搖,抿一口,舉起來看看。但是對於會品紅酒的人來說,每一步都能品出些滋味。但從梵高開始,大眾也能欣賞繪畫,市場擴大了幾倍。普通的藝術家也能賣畫出名,我老師和我吐槽過:「現在的畫就像工廠的流水線出來的。」我是沒有資格來評論的,但是從他的態度也可以反應當下一些畫畫人的無奈。


至於對美術界那些名氣大的人實際作品的質疑,你要知道,他名氣大地位高,是因為他有拿的出手的好作品,只有你能有一張好的作品,讓大家都佩服,你就能有張位子。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作品出來的,一個時代也就那麼幾十個,最後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寥寥無幾。不論是畫畫還是搞音樂,名氣永遠只和實力有關。


大眾的追捧?這的確有些關係,但實際作用不大。雖說藝術品大眾化,但是對於其價值的判斷,不是我聘個幾萬水軍可以左右的。國內藝術品市場炒得火熱,你覺得那些畫有多少能流傳下去?好的畫就是好,大眾喜歡,圈內認可。垃圾?面對那麼多同行,你敢拿出來嗎?

為什麼你欣賞不了?因為你缺少方法。就像那個品紅酒的例子。有些酒例如白酒,一上口就知道好壞。而有些,你不會分辨,覺得各個牌子沒什麼區別。樓上最高贊的回答就是有方法的欣賞,構圖,色調,形體,結構……這些都是你去看畫的工具。你不是欣賞不了,你是不會欣賞。怎麼去看呢?答案很簡單,閱讀和實踐。有人問,學那些什麼美術史論,音樂理論的是幹什麼的呀,簡而述之,就是捧畫家音樂家的人。閱讀這些人寫的文章,學習他們看畫的角度。入門書籍妥妥的是貢布里希的《藝術的故事》。然後就是實踐,在讀的過程中去運用這些方法。相信不久你就能對那些你曾經看不懂的畫流連忘返了。答的有些偏了……


《蒙娜麗莎》延續了一部荒誕營銷史
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賬號:觀空立友(gkly_1)

無需授權即可轉載,甚至無需保留以上版權聲明

轉載時請務必註明作者。

《蒙娜麗莎》的肖像幾乎是縱貫古今最為人熟知的面龐。

不用我說大家也應該知道它在藝術史中的地位——無價之寶。據盧浮宮官方估計,每年600多萬的訪客中約有八成是為了一睹此畫。一些淺薄的遊客初次見到這幅全世界最著名的作品時可能還會有一點點失望。

為什麼呢?

首先它被封在防彈罩中,又被很多遊客包圍著,很難看清這幅佳作,難免讓人不爽。其次當你真的離它很近的時候,其實還是很遠。


你原本多麼期望它真的是與眾不同的作品,可是真的看過之後也許並不會帶來多麼強烈的感覺。

現代人的眼光每天都被大量圖片和視頻狂轟濫炸,去看一個幾百年前的東西難免不會帶有看古董的心態,大家可能更多的是為了親眼看到。


就算你真的看了很激動,也不知道自己多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所引發的藝術效果,多大程度上是因為深知它所擁有的多年的名望。很難有想像力把自己置於文藝復興的文化氛圍中去感受它當年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多麼的具有開拓意義。

藝術史從其學術角度給了很多證據以證明此作品擁有現在的地位當之無愧。

《聖安娜與聖母子》 達芬奇

但其實盧浮宮的展廳里還有好幾幅達芬奇的作品,跟《蒙娜麗莎》獲得的關注比起來它們就像沒人疼的孩子一樣,幾乎沒人對它們投以哪怕是最為輕淺的關注。

都是達芬奇畫的,待遇咋就那麼大呢?

你肯定不能用《蒙娜麗莎》比其它幾幅作品要畫的好很多為由就把這個問題給搪塞過去,它們都是同一個人用的同樣的手法,技巧,心態去完成的。

那我們往前追溯看看,發現《蒙娜麗莎》在幾個世紀中都是一幅相對不知名的畫作,它依然是個好作品,但也只是眾多好作品中的其中一個而已。

《母與子》拉斐爾

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以前,達芬奇並未被認為是真正偉大的繪畫巨匠。在當時像提香和拉斐爾的某些作品價值是十倍於《蒙娜麗莎》的。

直到二十世紀《蒙娜麗莎》才以幾何倍的增速獲得世界級的聲望。

即便如此它的聲明遠播也不是因為藝術評論家們突然開始欣賞這件天才之作。

而是它被動地成為了社會熱點。導致它的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突破了圈子文化的小眾範疇,進入大眾傳播領域。


一句話——眾人拾柴火焰高。


1911年有一個義大利人,就暫且管它叫小明吧。小明把這張作品從法國盧浮宮給偷出來了。

立馬就有了聚光燈效應。

所有主流報紙上都有關於這件事的討論和報道,立刻就進入了公眾視野,當時就成了全球曝光度最高的藝術品。

小明把這張作品藏了兩年準備出手賣掉的時候被抓了。

這一抓,抓出了更高的知名度。


義大利人把小明視為民族英雄,為自己國民的愛國主義所振奮。

因為達芬奇是義大利人,但這張作品在法國人手裡。


法國人困惑於小明的愚勇的同時也激動於畫作的不期而歸。

所以在《蒙娜麗莎》重回法國之前,在義大利全境展出。


從此以後《蒙娜麗莎》的地位今非昔比。不斷地有人願意跟它發生點關係。

八年之後的一九一九年杜尚在《蒙娜麗莎》複製品上添了小鬍子和山羊須。

把它變成了雌雄同體。

隨後達利也根據自己的容貌畫了《蒙娜麗莎》。

也是雌雄同體。

安迪沃霍爾也給出了自己對於此畫的版本。

不僅是藝術家啦,各個行業不同的人都在利用《蒙娜麗莎》去達成自己的企圖。你們去網上查,各種關於《蒙娜麗莎》的不同的用法,音樂,醫學,電影,公司,任何行業,最近連QQ都用它做了一次營銷。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們試圖用物理的、化學的、心理學的理論來解釋和探索它的奧秘。

每當他們利用《蒙娜麗莎》的時候,他們又反被它利用,悄無聲息地把自己融到西方文化的結構中。

現在已不可想像沒有《蒙娜麗莎》的西方藝術史。當年那個小偷被抓後很快就出獄了,100年後當地演的話劇管他叫「愛國者」。

假設他有幸跨過整個歷史看到這一切,回去來一句:這整個活動就是我的一次營銷策劃,目的是要成就一件天才之作。你們說他是否會是史上最牛逼的營銷策劃大師呢?

我們說藝術家的價值體現於三個方面:學術價值,社會價值,市場價值。

此作品最終抱得大名乃是無意中從社會價值方面入了局,最終形成了一個被廣泛認可的價值共同體。


藉此營銷策劃活動,通過社會效應的各種疊加,豐富了它原有的學術價值,提升了它的市場價值,三種價值互相滋潤。

還有這個小偷不叫小明,本名溫琴佐·佩魯賈。

他雖用的是小偷身份,但無意中成就了一部藝術史和延續其後一直到今天的一部營銷史。讓一件本來只在藝術史界有價值的作品從多個思考維度,多個歷史跨度,多個傳播方式,不斷地影響著後來的藝術文化發展走向。


正因其偶然性,多少帶點荒誕色彩。

荒誕性在於應了一個嚴肅的規律—在一個緊密結合的社會網路中不同專長的人的高效協作可以把一件事做的更好。能在不知不覺中把一件作品從盧浮宮偷走本身就是本事(雖然社會道德不喜歡這樣的人),而達芬奇在歷史的檢驗過程中也確實顯現出其過人的優秀,再加上被成百次的複製,被數以千計的廣告徵引,以及所有需要它的各種方方面面一起成就了它的獨一無二。


藝術吧,尤其是美術。三大塊去說,構圖,色彩,筆觸(國畫是線條)。
藝術不是給您看懂的,他是給獨特受眾看的。
這個獨特受眾,《蒙娜麗莎》就是這位買主的丈夫看的。它有好幾個特點,她似笑非笑,是不是看的你很陰森?事實上,在畫這個蒙娜麗莎的五年間,達芬奇請了樂隊之類的在旁演奏,希望這位女人能夠微笑,然後女人並不想笑卻被逗笑,所以似笑非笑。
第二,欣賞《蒙娜麗莎》不是和梵高,和雷諾阿去比較而是和同時代的比較,現在讓你和23世紀的人比較科技是不是有點才殘忍了?達芬奇和喬托相比,喬托仍較為僵硬但已有人性之光,達芬奇幾乎畫出了一個真實的人,光影和結構都非常精準,請注意!他畫的是蛋清畫不是油畫,那個時候還沒有油畫顏料。

第三,《蒙娜麗莎》的構圖有跨時代的意義。文藝復興是藉助宗教的外衣發揚人性,所以大部分還是在畫神和神的故事,只不過是把神畫的像人。可是這一幅直接就畫人,是繪畫世俗化的代表。再折,人家畫完人一般背景都是很廣闊的天空和教堂之類的,表現神性,他直接畫了藍綠綠的風景,因此有隱秘之感。
這還只是《蒙娜麗莎》。您所謂不怎麼樣的《最後的晚餐》在我看來就是神作,儘管我沒入門的時候也很喜歡梵高和莫奈,但是中國人對於印象派的宣傳還是太小資了,動不動就印象派是藝術,很高級大家看不懂。其實印象派之後,繪畫還有很多很多的流派。
現實主義、結構主義……

還是講《最後的晚餐》吧,這幅畫的獨特受眾是基督教徒,人物比例精準和每個人的神情都不一樣,表達的情緒也不一樣就算了,最牛逼的是這個構圖,你沒有發現他們都是在一邊桌子吃飯么?有沒有特別像在看電視劇?文藝復興是14世紀到16世紀誒!那個時候是沒有電視劇和電影的!這是怎麼想出來的啊!!!頂禮膜拜!!!
還有您說的《吶喊》,想必您沒有看過《吶喊》之二吧?蒙克本來就是個非常脆弱的人,所以畫面常常表現的這樣恐慌,如果您欣賞的了蒙克為什麼欣賞不來馬蒂斯的《舞蹈》,這個我就挺奇怪的了。
藝術有很多種,我希望您不要帶有偏見,不要認為哪種更好,就去欣賞就好了。不然,強行裝逼會有很多偉大而優秀的作品因為偏見而沒能看到,就得不償失了。
如果國際公認的好作品自己無法欣賞出了藝術審美的多樣性以外也考慮一下自己的藝術修養是否達到,是否都能領悟其內涵而依然覺得難看?如果是,那就是喜好問題,都是緣分不必強求。
剩下一些梵高的畫,一直不會分享圖片。這次誰要就送給你們吧。


作為一個外行,原來也看不出好在哪裡,去博物館按歷史順序看了一遍自然就了解了。

美女要對比著看,名畫要歷史地看,他的幅畫基本上領先同時代主流100年,而且是劃時代的,劃時代的意思是說歷史在他之前的畫家只能湊合看,他以及他之後的畫家放在今天也基本符合主流水平。

但是你要說他的畫比現代的畫作還好,老實說作為一個外行我看不出,畢竟歷史在前進,畫畫理論技術發展了幾百年,現代人的畫我看著比他的幾幅畫順眼。


好的藝術是一個永不被拆穿的謊言,但每個人都能看出各自的一份真實來—愚見。


瀉藥。說自己的理解… 很有名的作品是有很多因素的… 和時代,歷史,新思想相關的…文藝復興-弗洛倫薩-三傑-達芬奇-代表作-各種故事-作品本身厲害-最出名…
而且看過原作的都說蒙娜麗莎畫得好,特別好,只有看原作能看出來…
我沒看過原作不敢說…


推薦閱讀:

關於西方美術史最好的著作有哪些?
有那些優秀的西方美術史紀錄片?
如何自學美術史? ?
什麼是大師?大師是依賴他的作品成為大師嗎?畫出了被所有藝術評論家公認為大師之作的畫家是不是大師?米格侖與維米爾一樣偉大嗎?
美術史上有哪些好玩的事情?

TAG:繪畫 | 美術 | 美術史 | 藝術欣賞 | 油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