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小說怎麼選擇第幾人稱?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特點是什麼,什麼樣的小說改選擇什麼樣的人稱?


啊。。。那麼我來講講Narrative theory吧。。其實並不是簡單的分成第一/第三人稱的。。
括弧里的中文翻譯通通不保證準確呀~

首先要介紹一個叫做Franz-Karl Stanzel的老爺爺,他把narrative situation分成三種:

  • First-Person Narrator
  • Authorial Narrator
  • Figural Narrative Situation

1. First-Person Narrator(第一人稱敘述):這種情況下呢,敘述者是書中的角色。它的特點是敘述者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例如(一般情況下)敘述者是不知道別的角色在想什麼的。
2. Authorial Narrator(作者敘述):這種情況下,敘述者就不是書中的角色,而是以局外人的角度講述他人的故事。特點就是敘述者無所不知。大多數小說都是這種的。
3. Figural Narrative Situation(圍繞人物的敘述):這種情況和第二種有些容易混淆。它的特點就是「呈現某個角色眼中的世界」,所以這種敘述一般是帶著角色的個人情緒的。舉個栗子咯,可能要仔細體會一下才知道和第二種的區別。

(Mrs Dalloway--Virginia Woolf)

好啦。以上就是Stanzel爺爺的理論啦。下面這個叫做Gerard Genette爺爺會讓人抓狂。他是醬紫分類的:


1. Homo-/Heterodiegetic(同/異故事敘述):如果敘述者是小說里的角色,那麼就是同故事敘述,如果不是,就是異故事敘述。
2. Intra-/Extra-Diegetic (故事外/內敘述):有的小說是故事套故事的,所以有內外之分。舉個栗子: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講什麼故事呢?他說,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
3. Focalisation (視角),視角又分為:

  • Internal/external focalisation (內部/外部視角): 前者是從角色的視角,後者是從敘述者的視角。
  • Fixed/variable focalisation (固定/變化視角): 如果一部小說一直是同一個人的視角,就是固定, 如果視角在是不斷切換的,從不同的人的視角接力講述這個故事,就是變化視角(例如《特別響,非常近》).
  • Multiple focalisation(多重視角): 同樣一件事,反反覆復被不同的敘述者講。
  • Collective focalisation (集體視角): 人稱是「我們」,我還沒讀過這樣的小說,讀過的麻煩推薦一下...

先碎覺好了....


  • 2016.2.12更新
  1. 新增例子。
  2. 增加部分說明,使其更簡單易懂。
  3. 列出參考書籍。
  4. 依然沒有更新完成。

首先反對其他所有人的回答,尤其是 @寫手K君 ,分類莫名其妙,簡直讓人摸不到頭腦。其次,除了 @李洵 的答案有所根據以外,其他人都是理所當然地用自己想像的東西來回答,沒有一點專業性。

關於敘事有沒有專門的學科來研究它的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敘事學。

題主的提問是「寫小說怎麼選擇第幾人稱」,我是無法提供答案的,就像我沒有辦法回答應該吃梨還是吃蘋果一樣,它們各有風味,只能憑你自己想法和文章本身的風格和內容來選擇。因此我的回答只能介紹視角的分類和屬性,供君選擇(因為水平所限,目前只講視角)。

細心的讀者可能注意到了,我在上面的話中,沒有說「介紹幾種人稱」而是「介紹視角」,因為在現有的研究中,我們傳統的認為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這些敘述者類型劃分已經是引起過極大爭論並且被淘汰掉了,但是因為現有的理論解釋起來有些複雜,所以大部分讀者還是採用這種傳統的說法。

視角部分採用熱奈特的說法。

——————————————正文開始的分割線——————————————


一.視角

  • 1.視角與聲音

首先明確兩個基本的概念,「視角」和「聲音」。

以英國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為例。小說第十章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到現在為止,我已經詳細記載了我的微不足道的生活中的一些事件,我花了差不多十章的篇幅來寫我生命中最初的十年。

說明之前的章節是後來長大成人的簡講述少年時代的自己,視角是少年時代的簡,陳述者是若干年之後的簡。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就可以對視角和聲音有更明確的了解。視角研究給誰看的問題,即誰在觀察故事,它是屬於人物的。聲音研究誰說的問題,指敘事者傳達給讀者的語言,它屬於敘事者,只是轉述和解釋人物看到和想到的東西。視角不是傳達,只是傳達的依據。

  • 2.視角的基本類型
  • (1)非聚焦型

即「零度聚焦」、上帝視角。從它的名字來分析,聚焦,就是把注意力放在某個地方,就是沒有固定的觀察角度,只要有需要,可以深入任何人或者事件中。大致相當於我們說的第三人稱。


這是一種傳統的、無所不知的視角。它具有極大的自由度,既可以寫紛繁複雜人數眾多的人物,也可以窺探他們內心世界的隱秘,它可以縱觀前後,環顧四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觀察者不僅自己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將各類人物的外貌、家世、言行等盡收眼底,而且還可以藉助焦點的自由移動,使人物互相觀察,揭示人物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隱秘。
在一些具有宏大敘事結構的作品中,經常使用這種視角,如《戰爭與和平》、《三國演義》、《伊利亞特》、《紅樓夢》、《人間喜劇》等。
在這種類型中,敘述者知道得比任何一個人物都多,但是這種無微不至的敘述在充分滿足讀者好奇心的同時,也強化了讀者的閱讀惰性。
下面舉兩個例子:

有時候,在一個看來不起眼的時刻,我們日常生活中累積起來的各種矛盾會突然爆發。對於哈里和艾麗斯來說,那天早晨他們坐在餐桌旁喝咖啡、吃烤麵包時,就出現了這樣的情形。這對夫婦看上去十分相配,但實際上,他們只是通過迴避一切不愉快的事,才維持了表面上的和諧。哈里沒有告訴艾麗斯他面臨被解僱的危險,艾麗斯也沒跟哈里說,她覺得有必要獨自離開一段時間,以尋求真正的自我。當哈里瞥見報上登的幼獸棒球隊的得分時,心想:「該死!連棒球也讓人心裡不痛快,他們又輸了。我真希望能夠告訴艾麗斯自己失去了麥克威合同——也許還會丟了飯碗!」然而,他僅僅說了句「把果醬遞過來。」艾麗斯遞果醬時,看到自己的手在顫抖。她不知哈里是否也注意到了。「不管怎樣,」她心想,「跟他說再見的時候到了,該自由了。」她站起來,低聲說了句:「哈里,再見。」然後過去拿起箱子,走了出去,把門敞在那裡。當風把門刮閉時,兩人都不知道,倘若那天早晨稍向對方敞開一點心房,他們的生活道路就會大不相同。

可以看到,這樣視角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第三人稱。非常全面,既能從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對夫婦,又能進入哈里和艾麗絲的內心,而且很容易駕馭,是寫作中新手的不二選擇。再看第二例:

哈里很快地瞥了一眼幼獸棒球隊的得分,卻失望地發現這次又輸了。他們已經寫到:「等明年再說。」他本來就在為麥克威合同一事焦慮不安,這下真是雪上加霜。他想告訴艾麗絲自己有可能失去工作,但只是有氣無力地說了句:「把果醬給我。」他沒有注意到她用微弱的聲音說出地話。當門砰的一聲關上時,他納悶地抬起了頭,不知道誰會早上七點就來串門。「噯,那女人哪去了?」他一邊問自己,一邊步履沉重地走過去開門。但空虛已隨風闖了進來,不知不覺地飄過他的身旁,進到了內屋深處。

這段使用了非聚焦型的選擇性全知,限制了敘述者的觀察範圍,以哈里為主要人物揭示其內心活動,雖然同為非聚焦,但是上述兩者還是有著明顯的差異,艾麗絲的內心活動顯然已經不是敘事者所能染指的了,而是僅僅限制在哈里的視角內,因此非聚焦和傳統的第三人稱在內涵和外延上還是略有差異的。

  • (2)內聚焦型

內聚焦就是把注意力放到一個或者幾個人上,通過他們的感受和意識來呈現作者想要表現的世界,對於其他人,則是像旁觀者那樣,僅僅靠接觸去猜度、臆測其思想感情。對於寫作者來說,它能揚長避短,敘述自己熟悉的環境,增加人物與讀者的親昵感,充分敞開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樣,它也是有劣勢的,比如不能直接描寫主要人物的外貌,而是要通過一定的媒介,再比如不能剖析他人的內心,只能靠主角揣摩。

固定式內聚焦、變換式內聚焦、多重式內聚焦是內聚焦的三個分支。

①固定式內聚焦


固定內聚焦近似於第一人稱,通過單一人物的意識出現,具有直觀生動、主觀片面、較易激發同情心和造成懸念。舉個例子:

看著哈里大大咧咧地一頭扎進報紙上的體育新聞里,我明白解脫自己的時候已經到了。我必須說出來,我必須跟他說「再見」。他讓我把果醬遞給他,我機械地遞了過去。他注意到了我的手在顫抖嗎?他看到了我放在門廳里的箱子正在向我招手嗎?我猛地把椅子往後一推,一邊吃著最後一口烤麵包,一邊從喉頭裡擠出來微弱的幾個字:「哈里,再見。」跌跌撞撞地奔過去,拿起我的箱子出了大門。當我開車離開圍欄時,最後看了房子一眼——恰好看到突如其來的一陣的風把仍開著的門猛地給關上了。

我們不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哈里到底對「我」做了什麼,但是讀完這段文字,我們很容易站在「我」的角度思考問題,認為哈里肯定做了什麼對不起「我」的事情。然而事情正是如此嗎?不見得。和上面的例子作比較,我們發現它們的差別不在於從全知敘事者或者哈里為中心轉到了以艾麗絲為中心,而在於從全知者視角轉到故事內的人物視角。前兩個例子中,由於敘述者的干預,故事的逼真性、自然性和生動性顯然不如第三個。聯繫這三個片段,我們能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個和家庭矛盾相關的故事,妻子沒有理解丈夫、丈夫也沒有理解妻子,日積月累的矛盾中,妻子突然爆發、離家出走,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雙方沒有誰對誰錯,只是不了解、隔閡,造成了這樣的悲劇。

所以各位在展現一個情節的時候,可以換個方法來思考。


舉個極端的例子,假如你要寫一個婦人出軌並被眾人發現、唾棄,但最終得到了救贖,贏得他人尊重的故事,你會怎麼寫呢?如果你用非聚焦來寫,大家所看到的不過是一個貪圖享樂、最終居然還被洗白的可惡女主角,但若是用固定式內聚焦寫的話,大家所看到的也許會是一個堅韌、寂寞、剛強的女性形象。至於能寫到哪一步,就看作者各方面的水平了,霍桑的《紅字》就是這個例子的印證,這也是我極力推薦的一本小說。

  • ②變換式內聚焦

變換式聚焦這個名字雖然大家可能會感到陌生,但是在以往的閱讀中肯定會體驗到,只是平時沒有注意罷了。比如大名鼎鼎的《冰與火之歌》、《銀河帝國:基地》、《我的名字叫紅》等,所使用的就是變換式聚焦,順便普及,它不叫POV(ponit of view),別被其他人誤導。它的特點是主要視角是會變化的,但是又不同於非聚焦,是由固定的幾個視角組成,從一個人的有限感知到另一個人的有限感知,從而推進事件的發展。難得的是,在適宜描寫大場面、多人物的宏篇大作的同時,也給作品一定的留白和想像餘地,從而獲得閱讀的樂趣。

如果你想寫一篇世界觀龐大、設定繁雜、人物眾多的小說,除了非聚焦,你也可以試試變換式聚焦,也許有不一樣的收穫。另外,此種方法要特別注意線索的鋪陳,主線是什麼,支線是什麼,作者一定要搞清楚,以免不知不覺挖了很多坑還渾然不覺。

  • ③多重式內聚焦

多重式內聚焦即讓不同的人物從各自角度觀察同一事件,以產生互相補充和衝突的敘述,簡單來說,就是不同的人從各自的角度出發觀察、講述同一件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立場,即使你自己認為所講述的沒有半點虛假全部都是事實,然而實際上它們仍然有可能是錯誤的。就是這種錯誤和偏差,造就了多重式內聚焦的魅力和藝術價值,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和思想,也就蘊含於此。


例如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筱竹叢中》就採用了這種方式,從死者武士本人、武士的妻子、強盜、樵夫的不同觀察角度敘述了同一個案件,給出了四個大相徑庭的版本,四人努力美化自己、把自己打扮得楚楚可憐或者道貌岸然,但是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這種時候就已經不重要了。我們所看到的是每個人罔顧他人、維護自己的形象,也透露更深層的意味。在偵探、懸疑小說中,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既可以製造懸念,也可以為人物陳情,何樂不為呢?

  • (3)外聚焦型

觀察者置於人物之外,他可以審視人物的相貌、裝束、表情、動作、記錄人們的談話,但他不可能準確地把握每個人的身份,更沒有權利進入任何一個人的內心。比如偵探小說的部分章節。
參考資料:
《敘事學》,胡亞敏 著
《西方敘事學:經典與後經典》,申丹 王麗亞 著
《文學導論》,希勒 威蘭 著

—————————————未完待續————————————————


謝邀。


視角分六種——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限制性第三人稱、上帝視角、pov視角。

ps:有人把上帝視角和第三視角並稱。我習慣分開說。


第一人稱——以「我」為視角。

優點:

  • 強烈代入感。
  • 容易跨越大幅度時間——尤其是寫回憶。

他十年前見過她,今天又見到了她。

時間跨度為十年,用「他」會讓人莫名其妙。用"我」會自然很多。

我十年前見過她,今天又見到了她。

缺點:

  • 難以講述複雜故事。

使用技巧:

  • 「我」看不見、聽不見、不知道的事不能寫。
  • 不能描寫「我」本人。

我是富二代,有古銅色皮膚和高挺的鼻樑。

第一人稱寫自己,很自戀。用「他」更自然。

他是富二代,有古銅色皮膚和高挺的鼻樑。


第二人稱——以「你」為視角。

優點:

  • 有新鮮感。
  • 多了「講述的語氣」在裡面。你可以溫柔地講、調侃地講、冷酷地講。

缺點:

  • 視角更狹窄。
  • 「你」內心深層次的活動不能寫。


使用技巧:

  • 第二人稱的帶入感和第一人稱相同。但是普通人對第二人稱的練習少,難以寫出彩。
  • 沒事兒別用第二人稱。


第三人稱——以「他」為視角。

優點:

  • 能講述複雜故事
  • 能同時塑造多個人物

缺點:

  • 代入感差
  • 不便掌握故事的整體脈絡。

使用技巧:
如果說,第一人稱是「我」戴著谷歌眼鏡錄視頻,第三人稱就是一堆人戴著谷歌眼鏡錄視頻。在小說里發谷歌眼鏡不要錢,你錄一段,他錄一段,錄到最後才發現剪輯是難題。

據我所知,有的新手錄完後,根本不剪輯,就亂糟糟一大堆故事放在那兒。讀者看不懂。

所以,第三人稱中,選幾個主視角,什麼時候變視角,一定要提前想好。


上帝視角——以作者為視角:

上帝視角就是作者戴著谷歌眼鏡。他能看到古往今來的脈絡,看到縱橫萬里的風波。他知道每個角色都不知道的事——比如,如今尚青春善良的少女將來是bitch,今天的小乞丐將來是蓋世英雄。

優點:

  • 視角最寬,可以寫出一個時代的恢宏風貌

缺點:

  • 代入感為0。

使用技巧:

  • 第一人稱禁用上帝視角。
  • 除非你要描寫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否則,別用。

【重點推薦!黃金視角!麻麻再也不用擔心我的視角啦!】
限制性第三人稱——以「他」為視角,但寫法受限。

  • 相當於第一人稱,但「我」變成「他」。
  • 特殊情況下,可以寫「他」看不到、聽不到、不知道的事。
  • 特殊情況下,可以描寫他本人。

特點:

  • 限三介於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之間,代入感強,又能講述相對複雜的故事。

限三和第一人稱的區別:

  • 限三可以描寫「他」本人。

我太小了,還不懂人間的悲歡離合,只能抱著媽媽的大腿哇哇哭,像一個即將被拋棄的舊布娃娃。

第一人稱,略肉麻。限三,ok。

她太小了,還不懂人間的悲歡離合,只能抱著媽媽的大腿哇哇哭,像一個即將被拋棄的舊布娃娃。

  • 限三可以描寫「他」看不見、聽不見、不知道的事。

我在卧室熟睡,爸爸做好了飯菜,敲門叫我起床吃飯。

除非寫回憶錄,否則熟睡的「我」不知道敲門的是爸爸。限三則沒問題。

他在卧室熟睡,爸爸做好了飯菜,敲門叫他起床吃飯。


三和第三人稱的區別:

  • 第三人稱可以同時兩個人的心理活動。限三不可以。

日出東方馮英才來,山下黑壓壓一片,千萬道目光射向他。馮英頭皮發麻,遠遠朝師尊長輩們行個禮,才轉向許雲帆。
許雲帆看他窘迫,略覺好笑,俯身行禮:「馮師弟,下回來早點。」

——這是第三視角。

日出東方馮英才來。山下黑壓壓一片,千萬道目光射向他,他頭皮一麻,匆匆朝師尊長輩行個禮,便轉向許雲帆。
許雲帆一襲淡青色弟子服,袖口緊緊扎著,長身玉立。胭脂色的朝陽落在她面頰上,她面頰嫣紅,眼眸閃爍,嬌媚極了。
她微微一笑,行個禮,聲音清脆:「馮師弟,下回來早點。」

——這是限三。

你的筆是他的眼。他看哪裡,你寫哪裡。
他看愛人和看仇人是不一樣的。【重點!】【重點!】


pov視角——用多個限三視角或第一人稱拼接,寫出一個更複雜的故事。

優點:

  • 保留了限三和第一人稱的強代入感
  • 能講述複雜故事
  • 能深度剖析人物

缺點:

  • 變換視角時,需要重新營造代入感。
  • 變換視角時,以前的人物容易走形。
  • 構思難度極大。

使用技巧:

  • 男主自覺像朵花,男配看他像糞叉。
  • 你得在一朵花和像糞叉之間來迴轉換。
  • 基本上做不到。?_?

pov視角的優點,全是讀者讀起來爽。缺點,全是作者寫起來苦逼。
向喬治·R·R·馬丁致敬。

寫作建議:
1~2個主要角色:第一人稱
3~6個主要角色:限三
&>6個主要角色:pov或者第三人稱
描寫歷史興衰:上帝視角


剛好看了《毛姆讀書隨筆》中有一篇討論《兩種不同人稱的小說》:

第一人稱為主角的風險是:

「沒有一個寫這類小說的作家能完全克服的另一個更大的缺點是,這類小說中的敘述主人公,即中心人物,和他周圍的其他人物比較起來,總顯得蒼白而不夠生動。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能提出的唯一解釋是,因為小說家在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是他自己。他是從內部主觀地觀察之後講述他所觀察到的東西的,所以他往往感到茫然失措或者優柔寡斷;反之,當他從外部通過想像和直覺客觀地觀察其他人物時,要是他具有像狄更斯那樣的才能的話,就會帶著—種戲劇性的眼光興味盎然地觀察他們,對他們的怪癖會樂不可支,寫出來的人物往往與眾不同、栩栩如生,從而使他自己的肖像倒相形見絀了。」

他推薦第一人稱為配角:

「在這種小說中,作者用第一人稱講述故事,但他並不是主人公,他講的不是自己的故事。他是故事中的一個人物,和其他人物或多或少保持著聯繫。他並不決定情節,而是作為其他人物的知己朋友仲裁者或者旁觀者產生作用。就像希臘悲劇中的合唱隊,他對自己所看到的事情進行思考;他可以慟哭,也可以提出忠告,但他沒有資格影響事件的進程。他把讀者當作知心人,把自己所知道的、希望的或害怕的事情都告訴讀者,要是他覺得不知所措,也照樣會坦率地講出來。」

「他可以像作者自我描述的那樣,目光敏銳、聰明伶俐。這敘述者和讀者,對故事中的人物,對他們的性格行為和動動機,有著共同的興趣;敘述者對這些人物的感受,也就是他要想激發讀者產生的那種感受。所以,他所取得的真實效果,同作者本人作為小說主人公所獲得的效果一樣令人信服他可以把主人公描述得既俊美又高尚,甚至可以給他戴上神聖的光環,而若在敘述者就是主人公的小說中,這樣做就不可避免地會引起你的反感。顯然,小說的這種寫法有助於使讀者對人物產生親切感,增強小說的真實性,是很值得推薦的。」

塗書筆記里就記錄了這三段,當時覺得有點道理。反正毛姆先生自己是用了不少第一人稱配角的講故事手法。


所有理論都無效,正確答案是:憑感覺。


貼一波上學期文學概論的筆記吧……上頭已經有人詳細解答敘述視角的知識,我們老師給的筆記算是粗淺的簡潔的總結……供參考~

三種敘述視角
①非聚焦型(全知視角、全知敘事、零度聚焦)
這是一種傳統的,無所不知的視角類型,可以從任意的角度觀察被敘述的故事,即敘述者大於人物。
②內聚焦型(等知視角)
每件事嚴格的按照人物的感知和意識來呈現,敘述者等於人物。
③外聚焦型
敘述者嚴格地從外部呈現每一件事,只是提供人物的行動、外表以及客觀環境,而不告訴人物的動機、目的、思維和情感。

再來一點對於上面一些名詞的解釋,同樣來源於筆記
敘述視角
定義: 敘述者或者人物與敘事文中的故事相對應的位置或狀態。簡言之,指觀察故事的角度。
敘述時間
定義:講述故事的時間。
故事時間
定義:故事的原始的、編年的時間。
敘述者
定義:敘事文中的陳述行為主體。
敘述接受者
定義:敘述者與之對話的人。或者,敘事文中的接受行為主體。
抒情者
定義:抒情性作品中的抒情行為主體。


用第二人稱啊。你丫這輩子是沒戲了!!就這樣。


第一人稱就讓人覺得親切,有娓娓道來的感覺。

如: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情人》

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慾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
洛一麗一塔:舌尖向上,分三步,從上顎往下輕輕落在牙齒上。洛。麗。塔。
——《洛麗塔》

第三人稱可以從各角度切入,更好的進行人物場景的描寫。

如:
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當時,馬孔多是個二十戶人家的村莊,一座座土房都蓋在河岸上,河水清澈,沿著遍布石頭的河床流去,河裡的石頭光滑、潔白,活象史前的巨蛋。這塊天地還是新開闢的,許多東西都叫不出名字,不得不用手指指點點 。
——《百年孤獨》

個人偏好使用第一人稱,但是瑪麗蘇這個概念的普及讓第一人稱變得很有自戀嫌疑,但是運用自如的第一人稱會顯得整個小說非常自然。

第三人稱更有利於描寫主人公自身,周邊場景。以各個方面的筆觸,細緻的描繪,再現場景。但是用不好會造成人物混亂。

另外提一本我覺得人稱使用方面很特別的小說:呼嘯山莊。

僅個人拙見。


人稱無所謂的,傳達力是本質


m


你擅長哪種用哪種。
我喜歡第三人稱的文
但並不影響我也喜歡盜墓筆記啊。
用的好,怎麼寫都ok


看看新加坡張姓女作家寫的迷途,你我他三個視角輪流轉換,看完你就明白了
看王小波的革命時期的愛情也可以


如果不是文筆特別好,千萬不要用第一人稱。
通常第三人稱上帝視角這些,比較好把握一些。


下面談談我自己在小說視角上的經驗。

1,第一人稱。「我」不是我。即使你筆下這個我是脫胎於你自己,也萬萬不能直接用你大腦原有的想法描述,你我大都平凡人,不值提筆,你筆下的「我」有他自己的際遇,他說話和你平時說話可不一樣。參考《麥田裡的守望者》

2,第一人稱。"我"的時態。

進行時,現場感強,要描寫當下感觀。這是候不要跳出來總結,抒情。會很彆扭。心理獨白也要盡量所見即所思。
過去時,自在。可以跳出來,可以借我後來怎樣…到現在才明白…來輔助你的敘述,可以假作記不清大腦混亂來使唐突的事件更合理。

3 第一人稱 旁觀的"我" 很狡猾的方法,用第一人稱我做配角,方便用各種方式圓故事以全貌,加上過去時,基本上就開了半個全知視角。要留白留懸念,就作「我」不知道狀。故事太離奇,就寫「我」也不信,但「我」的存在卻被讀者認可了,然後再想辦法…

小明從小就煩人,我一直覺得他有些神經質,昨天他說他爸會飛,看樣子差不多要瘋了。(到這裡你不信他爸會飛,但已經相信我認識小明。相信我正常,他瘋。)

可我錯了,幾分鐘前他爸從我窗前掠過,我住十一樓。

感情上,可借這個」我」來煽情。參考蓋茨比

難在這個作配角的「我」怎樣貼合故事。

困死了,五點了。先寫到這,其他人稱視角問題有空再聊!再說兩點。

一 選一個好的視角寫小說很重要,但這只是枝不是本,小說最難是寫人。

二 剛開始寫小說百萬千萬萬萬不可用第一人稱,耽誤你學寫人。

(寫答案太費時,困的我手酸)


第一人稱千萬不要每句開頭都是我我我,會讓人看不下去啊,也不要隨意用上帝視角,分分鐘讓人棄文
第二人稱很少很少,一般人根本無法駕馭
絕大部分是第三人稱,其中包括上帝視角
選用第幾人稱在你構思的時候就應該有個清晰的概念


難易程度就是我們常說的你我他。
第二人稱可以拉近距離感但同時也最難,在我們身邊用的最多的地方時寫情書,但是問題是你有對象可寫嗎?
第一人稱的話需要有很強的觀察力和可以將內心活動轉化為筆下文字的介質。很多時候你讀到一段話覺得哎呀我也是這麼想的啊,簡直寫到心坎里了啊之類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人稱放到最後不是看不起它,只是這個的確是最好入門的。符合大部分人的閱讀習慣,而且人們也喜歡站在上帝視角看故事的走向,自己寫起來也不會亂。


牛逼的人,什麼人稱都可以寫,還都可以寫在一本兒書里。例如,紅樓夢。仔細看看紅樓夢,多看幾遍,應該比你搜那些概念定義強。


我贊同前面有人說的憑感覺。
非要說個所以然來的話,那就是看你要設計的小說信息量多大,主線有幾條。
如果信息量大,主線又很多的話,第一人稱是有難度的,因為把不同的主線銜接在一起會很困難。
就拿最近翻拍的神鵰俠侶來說吧。在前兩集的劇情中,講述的是李莫愁曾經與陸展元的愛恨情仇。但是劇中不斷出現的是小龍女的畫外音,類似於,師父告訴我們,天下男人沒有一個是好東西。 我想師姐的悲劇就是從她出古墓那一刻開始的。
這個梗分析起來有幾個問題?為什麼這裡用了小龍女的第一人稱做視角?為什麼不是李莫愁為視角的第一人稱?為什麼不去掉畫外音以純粹的第三人稱來敘述?
首先在以往的版本中李莫愁的情史算不上主線,而於媽媽改變的這版想突出李莫愁成長的心態變化,可是這裡也沒用李的人稱來敘述。因為這部分並不是李的回憶。我們來試一試,如果總李莫愁的視角做第一人稱
我從小和我的師父師妹生活在古墓。師父告訴我們天底下的男人沒一個好東西,也從不許我們踏出古墓一步。可是在十八歲那年,我卻再也不甘心於一直待在墓中,我哄好了小師妹,騙過了孫婆婆,悄悄溜出了古墓。可我不曾想,這卻是我悲劇的開始。。。。
如果這樣畫外音會是什麼感覺呢?那就是李莫愁在晚年跟旁人回憶往事的口吻,但劇情的安排並不是倒敘,更因為,李莫愁根本不是那麼重要的主線。主角可是楊過和小龍女呢~而小龍女是看著師姐長大的女主,所以這裡用了小龍女的旁白,既能勾勒出李莫愁的成長心跡,又不至於跑偏主題。
這裡可不可以把小龍女的旁白去掉呢?其實去掉也不影響劇情。可是如果去掉,小龍女這個主角在前面幾集的存在感會削弱的乾乾淨淨。旁人看這部劇會以為主線就是李莫愁,李莫愁的情史講完了,整個電視也結束了。
而小龍女的聲音告訴我們,她才是自始至終的主線,我是看著李莫愁誤入歧途,我還要修鍊玉女心經,還要跟楊過談戀愛,還要跟李莫愁鬥智斗勇的。
可是前面幾集過後,就沒有了小龍女的旁白。因為神鵰俠侶的主線也不是僅限於楊過和小龍女的愛情,還包括,楊過遇到歐陽鋒洪七公等武林高手學到了各種牛逼武功一步步成為大俠等等一系列。。。。
如果整個神鵰俠侶以小龍女的口吻來敘述的話,很多事情是不好銜接的,小龍女和楊過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分開的。
以楊過的口吻來寫的話,興許可以一試,可是這樣一來,很多人的心理活動就只能讓楊過來揣測了,像黃蓉古靈精怪心眼甚多對楊過的看法也是幾經改變,郭芙對楊過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趣,如果全以楊過的視角來解讀,會晦澀很多,單薄很多,也主觀很多。
說了這麼多,題主慢慢悟吧~


都行
當然你們如果熟悉DnD的話可以寫成POV


第三人稱是最容易寫好的,這樣就不會越寫越沒有可寫的情況了。
確定人物性格,不同性格的人說話做事等各個方面都是不同的。
減少自我感情的代入。


推薦閱讀:

滿腦子都是梗卻描寫不出一個像樣的日常讓這些梗變得更豐滿,我要如何鍛煉寫作能力?
為什麼村上春樹作息很有規律,但其作品主角經常過著不規律的通宵生活,細節感受描寫還很真實?這是靠感覺想像出的寫作,還是以前生活的投影?
寫作時如何在腦中構造畫面?
余秋雨的文筆好在哪兒?
写诗/文章写的很好但不会起题目是怎样的体验?

TAG:小說 | 寫作 | 文學 | 小說創作 | 寫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