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抑制地對母親態度很差,我應該怎樣調節這種心理?

寫的有些亂,希望大家包涵……知乎上認識的人太多,還是匿了吧。

我個人脾氣一向不算好,但現在我自己也感覺我與母親之間的交流問題,已經不是脾氣好不好所能解釋的了。

簡單說來,她過問我的每一句話我都本能的反感,就是那種「不希望她問我任何與我的工作生活……一切與相關的事情」的感覺。舉一個例子吧,剛剛打電話給爺爺,她在旁邊問起上周我父親的朋友請我吃飯怎麼樣,我回道:「你覺得那能怎麼樣?」

我現在對她的感受就是,感覺她過問的每一個問題都沒有意義、也沒有問的必要——其實我心裡清楚,這是我對她的偏見——因為同樣的問題換一個人來問,我就不會有這種反感的心理。回復她之前我的第一反應,永遠都是「她問這個幹嘛?這種問題有什麼過問的必要?」——她認為我的這種想法是我不正常,實話說,我也覺得是我心理有些問題。我對家裡的其他人,就不會是這種反應,起碼不會問我第一句話就不耐煩;我也不會戒備其他家人詢問關於我的問題。

事實上我也知道這樣是我不對,但是我也說不出來為什麼,這幾年我好像對我母親防備心很重。其實從小到大,她對我的培養耗費心血最多、犧牲也最大,她也(通常是批評我態度不好的時候)偶爾說起以前一個人領著我上課學習是多麼不容易(因為家裡其他人出於種種原因不怎麼幫忙)——這也是事實,但我逐漸不喜歡聽這些事情,也不喜歡聽她與家人相關的其他抱怨,覺得她多說一句跟家裡人有關的話我都很煩。

現狀就是,我從心理上覺得與母親交流很累,所以盡量避免給她打電話——因為總感覺(這既有統計上顯示的結論、也有先入為主的偏見)跟她的電話交流會以兩人爭執而收場,實在沒意思,也搞得雙方心情都不好。這種情緒在這兩年來達到了頂峰,以往雖然也很少打電話,但是跟家中聯繫的時候,也還是會先與她聯繫吧——現在能給家中其他人打電話就給其他人打電話了。

就是主觀上避免與她交流。很怕她會問我什麼問題,而我又無法自控做出不合適的回應。但越是這樣不與她聯繫,我心理也越有負罪感,而她越希望與我多說說話,結果真說起話來我又做出態度不好的回應——已經陷入惡性循環。

回憶一下近十年的人生——大概從16歲起,我就有著想要逃離她想法,那時候只覺得她管的太多,我的生活沒有自主權(我現在也說不好是不是只是心理作用產生的負面感受,也說不定那時候我還是有一定自主權的?);大學畢業以後決定出國,除了希望學業上繼續深造,我甚至覺得更大一個原因是為了離開她遠遠的;後來畢業也不想回國,有一半的原因是為了不在她身邊生活;再後來沒抗住她強烈希望我回國的奪命連環call的懇求,回國了,但是堅決拒絕了留在老家或者與老家很近的城市,隨便拿了個offer趕緊選了個相對比較遠的城市跑去工作了。

在我小的時候,她是個目的性太強的人,喜歡拿我與其他人比較——比較這種事情,難免會比輸——所以我時常覺得我很難讓她滿意。她當然也跟我說過「我早就知道你這麼聰明/厲害/是最好的」一類讚揚的話,但是我在內心深處認為她說這些話只是一時間滿意我的某一次表現而已,她的實際想法還是她從小一直說到大的那句「沒有我你什麼都不是」。

長大之後我回顧年少的時代,我認為可能她更多的是把我當做她的事業一類的東西來呵護。。。這個評價可能對她不太公平,她總說她是世界上最愛我的人,也許我的想法是我的偏見。

如今她說她不會像以前那樣,要求那麼多,隨便我怎麼樣都好——但是我感覺我並不相信她說的這句話,我已經不(像小時候那樣)信任她了。所以現在她每問我一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都是反感,也許就是因為我對她的這種不信任吧。

說了這麼多,我並不是抱怨以前的事情,我只想尋求大家的幫助。我感覺我現在在面對母親時,已經抑制不住自己的態度,第一反應永遠都是對抗——要麼是消極的,要麼是正面頂撞。我應該怎麼做才能緩解這種心理狀態?我是不是應該去看心理醫生?希望聽聽大家的意見。

感謝。


一點個人感悟,對剛剛開始反抗父母控制的小夥伴無用,但對已經反抗多年的老戰友們可能有用。

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是最近的事,大概前一段的某天晚上,我和母親正在好好地說著別的事情,母親無意中提到結婚的事情,說了一句:你這今年底還是結不了婚啊~

然後,我就像一個乾燥的被點燃的炮仗,立刻開啟了反擊模式:我都這樣了你還要咋啊,你們怎麼就不能為我考慮一下啊……(以下省略抱怨的話300字)

母親停了一下,說:我隨便說了一句,你咋這樣大的反應,真是越來越看不懂你了。

-----------------------------------------------------

這件事讓我很觸動,原因是三個:

1、其實我和父母的關係已經緩和了很多了。而且我認為自己已經接受了現在的相處模式,我的心態已經調整的不錯了。——我以為自己已經沒有了怨氣

2、這樣的反應完全是本能的,如果說我之前的反抗都有目的性,那這次的行為沒有任何目的,就是在她說出那句話的瞬間,我覺得一股火直衝腦門。——我對父母的控制產生本能的反感和憤怒

3、這件事上,就事論事,我母親真的就是無意中說了一句,並沒有真的想要去控制我的意思,這點事後我反思了一下,確實她就是隨口說的,因為其實她也知道說了沒用,我是不會聽的。

原本雙方的關係調整的算是不錯了,可這次突如其來的吵架,讓我意識到,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這件事讓我意識到——我在理性上接受了現實,可是深層次的不滿還是存在,只是被壓抑了,一有機會,還是會爆發出來。

----------------------------------------------------------

這件事讓我對幾個事實有了更深的理解:

1、我們和我們的父母是如此的不同,這種不同是骨子裡的,根子上的,邏輯深處的。

2、人是極難被改變的,控制欲是我們父母自身邏輯的必然產物,幾乎就是本能,讓他們放棄控制欲是不可能的。(這不意味著他們就能控制結果,只是說這種行為傾向是極難改變的)

3、我自己的這股怨氣有它的道理,但也有它的問題所在,不可以無限擴大需要有意識地化解,否則會成為我和父母之間不定時的炸彈,極大影響雙方關係。畢竟他們是愛我的,我也是愛他們的,我已經(通過前期的反抗)在結果上擁有了一定的自主權,而日子還是要過下去。(反抗爭取自由是對的,無限上綱就有點過了,還是度的問題)

----------------------------------------------------------

下面是我自己做的心理建設,也許對你有點用:

1、我們的父母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的,控制是他們的本能,所以在和他們的相處中,感受到那種有意無意的控制,是很正常的。我們要爭取自由,但也沒必要過度敏感。當我們感受到這種控制時,慢慢變得比較鈍感,慢慢讓自己做到見怪不怪,慢慢地能夠以平常心面對,說理也好,轉移話題也好,總之,不要立即火冒三丈。其實這麼多年反抗下來,從結果上看,他們已經控制不了我們太多了。

2、他們確實跟不上這個時代了,有時候真的是不可理喻,但對我們的愛也是真的。控制是他們表達愛的一種方式(唉,嘆氣),正如他們口中的這是為你好,也是真心的。雖然方式方法讓人難以接受,也帶來很多問題,我們也需要自覺抵制這種控制,但也沒有必要否定他們確實是想讓我們好的,這份愛是真的。(某些特殊情況除外,一般情況下,中國式父母對子女是有愛的)

3、要警惕自己把父母的控制作為一切問題的原罪的傾向。追根溯源是我們的本能,尤其是我們的人生已經被父母的控制影響很多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把現實中遇到的困難最終歸因為我們父母的控制。——比如在單位受了氣,就會想到,要不是聽了你們的話回到老家進了這個破單位,老子需要受這個氣嗎?——父母的控制會演化為一種原罪,每當我們的人生有不如意,我們都很容易把導致這種不如意的原因歸結為當年父母的控制。這種原罪有它的道理,但更多的,是不合邏輯的,會傷害我們與父母的關係不說,也讓我們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我們是成年人了,不要上綱上線,要就事論事。

4、我們走上現在這條路也有我們自己的原因。那條我們想要自由選擇的道路,可能會比現在的路美好,但也並非毫無問題。我們之所以走上現在這條路,肯定有我們自己的問題和我們自己的考慮,比如我當年無奈回省,除了家裡壓力大,其實也因為自己沒有學到真本事,在外面底氣不足。我們自己要承擔自己那份責任。

5、他們的身份決定了,即使最終證明責任在他們身上,我們又能如何?他們如果生病了,後悔的還是我們。一味追究責任是有道理的,但是也許不是最理性的選擇。我們自然要去反抗,要去爭取自由,但面向未來,把當下的日子過好,可能是更為明智之舉。

6、人生沒有完美,我們與父母之間的恩怨糾纏是一筆扯不清的糊塗賬,這就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有時候,也許真的需要難得糊塗。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不如意,這樣的不如意還不是最難以接受的那種。無論如何,這條路並不完美,好在,人生本來就不完美。

7、恨是雙向的,寬容也是雙向的,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放過他們,有時候,也就意味著放過了我們自己。

特別提醒——以上的話,是說給已經經歷了很多反抗、取得了一定自主權的知友,對於還沒有開始反抗的知友,以上建議不成立。


不知道題主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感覺應該是女孩子
如果是女孩子,貼一篇我覺得很有啟發的文章

?女兒與母親的五場戰爭?
作者:宋涵


每個男孩心裡都有一個英雄,每個女孩也有一個她想要成為的女性形象。比如,她想要成為像可可·香奈兒那樣的大膽新女性,或者是日劇里拈花惹草養貓的小清新主婦,也或者只是公司里那個靠自己買房買車的優雅女上司。

而在她的一生中,她最不可能想要成為的女人,就是從她出生之日起就與她的生活親密相連的女性:她的母親。

要不要這麼犀利呢?母親節才剛剛過去,溫情的節日祝福還未褪去餘熱,我卻像身穿黑色大袍、面無表情的審判者拋出這個不愉快的事實。但是,我相信女人們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在她們漫長的一生,她們都在和一個女人進行戰爭,或明或暗。

男性讀者也許會嚇一跳,畢竟母親對他們而言是最初也最持久的女神,是生命早期的安全感、是包容一切的溫柔、是永恆的愛。性別的不同增添了神秘的崇拜感,他們永遠不能想像母親是如何孕育出生命的。但對女兒來說,女性身份的神秘就蕩然無存了。母親的身體所經歷的一切,她都會經歷。從青春期開始,這就是兩個女人之間的對峙了。

幾乎所有的女兒都抱怨過母親的"控制欲"。從年少時期的不穿秋褲絕對不準出門、偷翻抽屜偷看日記,到工作以後的連環奪命call"我安排了老同事兒子和你相親,你一定要去"……,我的許多女朋友們能如數家珍地道出母親給自己留下的心理陰影。有個女朋友至今看見牛奶就反胃,是因為在她的中學六年,她媽媽雷打不動地每天為她準備一盒牛奶,無論她多麼強烈地表達她討厭牛奶的腥味。抗議無效後,她妥協了,然後每天在上學路上把牛奶偷偷倒掉。我的另一個朋友一到周五晚上就情緒崩潰、必須要上館子吃一頓來撫平心緒,因為她媽媽每到周五就會給她打電話:"你都32歲了,還一個人,你以後要怎麼辦喲!還能不能生出孩子喲!"有些母親還反抗不得,被女兒一頂嘴就以淚洗面、甚至絕食,讓戰爭的另一方憋了一肚子沒地方撒。這讓很多女兒們暗暗下了決心:以後絕對不做像她這樣專制的媽媽。——當然能不能做到,那是後話了。

女兒和媽媽的戰爭,還存在於對"美"的爭奪上。進入青春期,女兒開始特別在意自己的臉蛋、髮型、身高、體型,並對漂亮衣服和飾品蠢蠢欲動,母親將這一切視為危險的信號。我親眼看見一個14歲女孩讓父親買了一條略顯隆重的裙子要去參加同學的生日party時,她母親恐慌地問:"她才那麼小,為什麼就這麼虛榮?"我也親耳聽見一個媽媽對她即將上大學的女兒說:"你要穿得爛一點。"這些行為都顯示了母親的兩種心理:一,她難以接受女兒從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成為一個可能具備性感特徵的女人,在許多父母眼裡,子女永遠都是"小孩",而不是"人";二,她擔心女兒被男性傷害,於是用一種最保守的方法:裹住女兒的美的可能性,來隔絕傷害源。當她這樣做時,她在無時不刻地傳達一種潛意識:男人是可怕的,美麗是罪惡的。

第三種隱性的戰爭與前一種戰爭緊密相連。漸漸長大的女兒開始發現母親不僅沒有太多的女性魅力,還有作為一個女人最致命的弱點:她得不到男性的、尤其是丈夫的愛。無論女兒多麼叛逆,她內心深處都會不自覺地將母親的命運視為預測自己未來的鏡子,畢竟她們彼此是如此血脈相連。女兒發現眼前的這面鏡子是黯淡又落寞的--這對滿懷羅曼蒂剋期望的女兒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她並非不愛母親,因此她感到委屈和憤怒,同時也深懷恐懼:害怕將來成為像母親那樣沒有愛情滋潤的中年女人。所以,當母親苦口婆心地給予女兒關於如何挑選男人以及婚姻相處的建議時,大多女兒都像一扇堅定無比的鐵門,將其所有建議反彈回去,不僅僅是因為她們在叛逆期,更是因為在長久的婚姻中,還能維持愛情之光的母親太少了--母親的那一大筐說辭,太蒼白無力了。

許多女兒在工作成家以後,與母親的關係也沒多大的緩解,總是夾雜著些許不快。最大的一個原因是當女兒有能力也有意願讓母親享受更好的生活時,母親總會以最掃興的方式澆冷她的一腔熱血。我的一個大學同學在美國留學期間,給實驗室導師打工賺了點美金,興沖沖地把父母接到美帝,計划了半個月的遊玩行程:路線、旅店、餐廳、景點都規劃好了。然而如同往常一樣,在這半個月中,她幾乎每天都在和媽媽舌戰或冷戰。她每一次付賬,老太太都會像一隻老鷹一樣緊緊盯住她的錢包,然後感嘆:"這麼貴喲!"在最美的風景里,老太太也不去欣賞,只是不停地念叨剛才又花了多少錢。我的同學在最後一天的晚餐上終於爆發了:老太太每責怪她一句,她就點一個昂貴的菜,直到點了十幾個菜,老太太終於閉嘴了。她以這樣殘忍的方式贏得表面的勝利,內心卻難過不已:無論她多麼想去理解自己的媽媽,她也不得不接受這個頑固的老太太這麼多年來一次又一次對她美好期待的毀滅。

是的,最後一種戰爭才是最曠日持久的:對抗母親的嘮叨。不知為何,在男性作家裡的文章里,母親的嘮叨總是與母愛天然聯繫起來的,是愛的證明。女兒對母親的嘮叨卻常常不耐煩,因為她們很敏銳地感知到(有些人是要在許多年以後才感知到),這是對她個人自信的一種凌遲。嘮叨的本質是不信任對方的智商與能力,更何況中國母親的嘮叨通常伴隨著指責。大大小小、事無巨細、瑣碎無邊的嘮叨與貶低,足夠像一把微型的削皮器,日積月累,把女兒的自信與自我削得不剩骨頭。男性在社會上還有另一種力量鼓勵他們去勃起、去爭取,女性的張揚卻一再被挫敗,當許多成年女性在掙脫自我壓抑的過程中艱難前行時,她們會在自我貶低的源頭,隱隱約約看到那個熟悉的身影、聽到那串熟悉的嘮叨。

與兒子不一樣,在母親老去、女兒長大的過程中,女兒會以天然的女性視角,來觀察她眼前這個女人的命運;母親是她了解"女人"是怎麼一回事最近的模板。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我們所處的社會中,中老年女性的生活處境並沒有那麼幸福。她們很多有無力感,她們或多或少受過男權社會的傾軋,她們很容易放棄自我努力,在庸常、嘮叨、抱怨與毫無安全感的路上一路滑下去。是的,她們大多勞累而辛苦--面對這樣勞累而辛苦的母親,兒子想的是:"媽媽如此辛苦,我將來要好好報答她。"女兒想的是:"媽媽如此辛苦……(請注意轉折)……我將來一定不能像她那樣,絕不。"

女兒與母親的戰爭本質,是女性害怕自己陷入像母親那樣的生活中,是她不認同母親作為一個女性的生活狀態(如果一個女兒深深認同母親的生活,她們之間肯定可以和平相處)。她希望從中蛻變出來,創造一個有美的、有愛的、有自由的、有接納的新世界。她容易被母親惹怒,恰恰是因為她對自己並沒有太多信心,她害怕這個對自己一生最有影響力的女人真的影響了自己,並在潛意識裡恐慌自己終究會變成她。她在用憤怒來抵禦這絕望和恐懼。

在母親與女兒的戰爭中,我通常站在女兒這一邊。紀伯倫對父母說:"你可以庇護子女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會在過去停留。"

好的"母親",應該是可以跨過無形的時間界限,常常站在"女兒"的那一邊,去打量自我與世界的女人。


題主的問題掃下來,給蘑菇感覺是:
1,題主對母親有憤怒感。同時,又覺得自己不應該產生這樣憤怒的感覺。
2,題主很有自省能力,對於自己為何會對母親產生憤怒感,以及何時開始產生這種憤怒感,分析都很到位。
3,題主為了控制自己的怒氣,很努力。

首先,談談對於題主行為的理解。
1.雖說題主一直說自己這種行為不應當,但是,因為被母親控制而產生厭惡感,這是很正常的反應。說句不中聽的,如果那人不是你媽,你早不知道甩哪了。
2.因為那人是你媽,所以,你在感到憤怒的同時也對於這種憤怒感到了負罪感。這也是正常的反應。
3.題主說總覺得娘親說的所有話都沒有意義。
你在跟你媽交談時,總對她的言語感到憤怒,認知行動理論中,認知在感情之前。你會產生憤怒的感情,是因為,當你媽跟你說話,你下意識的覺得「她問這個准又是要控制我」,儘管你理性的認為不是這樣,可是你的自動思考在你媽問話的那一刻就直接轉化成了這種認知。你一想「不知道又是想怎樣控制我」,當然會生怒。
4.說到這裡,大家估計就要明白了,必須要改變這個自動思考。但是蘑菇必須要指出,一個人要改變自動思考是個非常非常難的事(相信題主已經深有體會,蘑菇自己也深有體會 T-T)。

看到很多朋友說,題主你不正常得去看心理醫生,你控制不住自己該看心理醫生。總覺得有種違和感,就是明明這是個(至少)二人關係的問題,大家容易把這個苦惱的根本原因歸結到了題主個人的身上,然後讓題主個人去尋求解決方法。蘑菇想說,這個事讓題主一個人忍耐,讓題主一個人去看心理醫生,效果肯定有限。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存在的問題,最終必須回到人與人的關係中解決。

再來,談談如何處理的問題。
探求自己為何會有某種的狀態的原因是一種很有意義的行為,但原因這種過去式基本是不可逆不可改變的。而且,尋找出來的原因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沒有客觀事實能證明,過去發生的某件事一定是後來發生的這件事的原因。
重點是,題主你想要做一個怎樣的自己?(注意;憤怒並不是無用的感情。)
然後,你到底是想追求一個怎樣的母子關係?
如果僅僅是要不吵架的關係,分開互不通信,OK了,so easy。

不吵架不一定關係就好,吵架也不一定關係就不好。你媽媽對於跟兒子吵架是怎麼想的?(說個極端的,沒準她正想:總算能與兒子說上話了,儘管是吵架。)
你和你媽雙方都在試圖溝通,方式卻有些不對勁。你們看似在吵架,卻又似乎沒有真正衝突過。

仔細看下來,題主與自己母親的衝突始終停留在事情的表面。(估計)吵架停留在,「你何必問這些無意義的問題」之類的討論上。但實際上,真正的衝突點不應當在這裡,而是「你這種干涉性的問話讓我覺得很不愉快」。
題主要是直接把這句話回去跟媽說,(估計)會這樣吵起來(所以不建議直接的衝突方式)
-[你這種干涉性的問話讓我不愉快]
-[我沒有干涉你,我只是關心你]

蘑菇的建議是,換一種間接的方式,比如寫一封信。如實的傳達題主的想法和心情,題主在知乎上的這篇文章就很好,很誠意。誠實地傳達給你媽,但不要期待回信。只是把你自己砸過去,因為目前為止這是你能夠,並且應該做的。
對方回不回應,砸不砸你,那是對方的事。
你需相信自己投石入水的波瀾,等待對方把她自己砸回來,或者不砸回來。


題主你好。我也是一個從小發誓決不像我媽那樣生活的女兒,從中學時天天想離家出走偷偷寫下抱怨媽媽的長文,到今天能夠和媽媽正常地生活在一起,我花了20多年。如今我感恩媽媽賦予我的一切,無論是外表、性格、價值觀還是她施加於我的痛苦,都是我的福氣。我希望能盡量簡潔地描述一下這個過程,但願能夠為題主和各位依然沉浸在不良母女關係中的女孩子們提供一點點的幫助。

我有一個早產的身體很弱的哥哥,從小媽媽就在人前人後說哥哥得過腦膜炎智力受損,所以媽媽對哥哥的關懷無微不至到極點,然而又總是哀嘆這個孩子身體智力之差無法回報自己的含辛茹苦。相比哥哥,我就是健康兒童的代表人物,因此媽媽把她絕大部分的精力投放在哥哥身上的同時,我的童年反而是比較有自由度的,整個小學階段我一邊旁觀著媽媽對哥哥時而極致關心時而又打又罵,一邊自由快樂地玩耍和學習,一直是大隊長一直是哥哥的反面教材,對哥哥來說,我就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我們兄妹的記憶中一遍又一遍布滿了媽媽對如何照顧這個羸弱的兒子的過程描述,每一遍都是濕淋淋的。

然而隨著哥哥離開家進入集體生活,我的快樂童年嘎然而止,媽媽把她滿腔的愛和期望全部轉移到我的身上。可悲的是一直全面優異的我居然沒有進入重點中學,直到最近才從當年班主任口中知曉我和另幾個同學是如何被某些家長施加影響改變保送規則後擠出了名單。然而這個結果被媽媽認定為我鬆懈了,是時候由她好好管管了。結果是我在中學時代學習成績越發不如從前,從此與重點絕緣。中學時期是我人生最黑暗的時候,最常見的場景是晚上媽媽邊哭邊罵邊忙忙碌碌做家務,我幫忙也好發獃也好做功課也好都無法讓她平靜下來。望子成龍的媽媽反覆給我看她從小學到大學的考卷和成績單,激勵我超越她,她每天晚上坐在我房間里打著毛衣監督我做作業,晚上睡覺不許我關門以免我偷偷看課外書,給我安排大量課外實踐全面鍛煉社會能力,只要我對她的任何決定提出不同意見她就發怒乃至痛哭,至今我一見到別人哭就會產生巨大的厭煩感想要逃離。我清晰記得放學後獨自在家自在得很,一聽到媽媽停放自行車的聲音就立刻跳起來收拾好做出媽媽要求的樣子戰戰兢兢。有一天媽媽帶著我去看望一位醫生朋友,請教更年期的問題,那位阿姨對媽媽說「千萬不要罵孩子」,我在一旁聽著覺得春天快來了,然而當然是什麼也沒有變。

一心想逃離的我後來去了外地工作,可是或許是因為子女都出去了媽媽所有的怒火都集中在爸爸身上了吧,很快爸爸病倒了,兩年不到就去世了。我記得自己在追悼會上瘋了一樣地哭,回到家趴在床上放聲大哭,把我一輩子的眼淚都哭完了,現在想來,哭是因為覺得唯一一個愛我的人沒有了,保護傘走了,從此我要一個人面對魔鬼一樣的媽媽了。事實上,清醒以後我是發誓要好好照顧媽媽的,於是回到媽媽身邊。可是那時徒有一顆報孝的心,卻對於改善母女關係完全束手無策,唯一的變化是我工作上的事媽媽再也沒有插手,她只是對我在家裡的行為進行事無巨細的要求和挑剔,永無令她滿意。

後來,長期在外在各國遊歷獲得榮譽無數的哥哥回來了(咦我媽不是說他智力低下的嘛)。媽媽頓時熱心投入到哥哥的婚姻和育兒大業中,謾罵的對象轉移到他們的小家庭。我再度自由了,那以後的十來年裡,我和媽媽的接觸就比較少了。我全身心投入到成為一個與媽媽不同的女人的使命中,建立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

講這麼多是想對後面的改善母女關係的方法提供一個鋪墊。現在我們的母女關係可能達不到理想狀態,我還是會時時被媽媽傷一下忍不住頂撞一下不過跟以前相比,已經好轉很多。

隨著自己有了孩子,隨著媽媽日漸老去,我開始慢慢分析自己和她的關係,逐步找出修復關係的方法。總結出來大約有幾點:
1、了解媽媽的成長過程,即她的原生家庭。
從媽媽口中以及媽媽的兄弟姐妹講述的零碎瑣事,加上我對外公外婆的印象,我大致能夠了解到窮困的八子女家庭中排行老四的媽媽從小是幾乎沒有得到過家庭的關愛的,媽媽沒有被愛過所以她不懂怎麼去愛人。然而外公外婆即使沒米下鍋也要讓子女上學,這點讓媽媽發自內心認同知識的價值,事實上她是八個孩子中學習最好的也是個人發展最好的。然而她對於深陷在家庭子女中間無法全心投入工作以至於沒有達到理想的職業高度是有種很強烈的不甘心的。
了解到這些,我心裡開始真正希望對媽媽釋懷,她對我所有個人意願的忽略和她強加於我的所有意願,都是出自一種對愛的錯誤理解,而這種錯誤是被她的原生家庭烙在她的潛意識裡的,她自己意識不到。我除了對媽媽產生無邊的憐憫,又怎能對此生氣呢?

2、多接觸媽媽的同齡人。
最近媽媽生病住院,我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她的同學朋友,並旁觀了同病房的另外幾位老太太以及他們的朋友,我深深體會到媽媽身上的思維模式和溝通問題,不是她一個人的,是一代人的共性。我不能回看這些老太太們前面幾十年經歷了哪些具體的人和事,所以是無法真正理解她們的。然而,與這些老太太們接觸,足以讓我加倍對媽媽釋懷,因為她對待我的方式是這個時代對待她的映射。而相對於某些老太太,我媽簡直像個天使一般可愛了。

3、自己要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媽媽一直是要強的也是她的家庭中最出色的,所以她對子女的期望自然是高的,當我能夠給她買房子,給她買商務艙機票去看望哥哥,陪她吃遍杭州的高檔餐廳,她雖然心疼錢但也明白了我們的經濟實力遠超過她,也就漸漸對我們的社會能力放心不再嘮叨。當媽媽親眼看到我和老公相濡以沫和公婆相親相愛,她雖然嫉妒但也明白了我能夠擁有幸福。當媽媽住在我家養病每天吃到我做的一日三餐,生活起居被照顧得好好的時候,她雖然略有不自在但也明白我們有能力按自己的想法打理好家庭生活。當媽媽的朋友們都羨慕她有一雙好兒女的時候,媽媽的自豪感也就抵消了之前的不滿。
做這些當然我要付出滿多,可是對於一個一心要挽回母女關係的女兒來說,這是畢生的心愿。我把所有對爸爸的思念和對媽媽的不舍都在這幾年抒發出來,一想到媽媽已經七十多歲,縱然還有一些磕磕碰碰,也都不願計較了。

4、了解自己接納自己。
最終的最終,以上做的一切都讓我更多挖掘出小時候的痛苦,再次品嘗這些痛是需要勇氣的。可是每回憶起一點一滴,我就試圖分析當時的背景,試圖多理解一些媽媽,並因此多了解自己的性格生成根源。幾年挖掘下來,受益最深的其實是自己,我在四十歲開始正視自己的缺陷,真正接納這個有缺陷的自己,真正珍惜現在這個獨特的自己。接納自己以後,之前糾結的很多事,尤其是與媽媽有關的事,也變得沒那麼糾結了。現在有時我會跟媽媽談談諸如「偏心哥哥」這樣的話題,媽媽有時會願意談有時依舊不高興,但是我再也不會有那種戰戰兢兢或者厭煩的心情了。
事實上,當我努力不帶情緒地去剖析自己時,除了缺陷,還能發現我所有引以為傲的優點也統統帶有媽媽深深的影響,即使我確實成為了與媽媽非常不同的人,可是當認同了所有的今天都源於孕育我的那個家庭,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必須承認的是,我十分幸運地遇見一位充滿智慧和愛心的婆婆,她身體力行地教會了我怎樣關心和照顧別人。比如我身體不舒服,是不敢跟媽媽說的,她必然會說因為我這樣那樣導致生病然後話題延伸到各種平時她看不慣的生活方式上,卻忘記問我病情怎樣,而婆婆則從不指責我,她會讓我馬上躺著問我想吃什麼。這種體貼是我以前很少得到過的,自然也不會去做,感受到婆婆這麼做的巨大溫暖,才慢慢學習著模仿她的方式去照顧她和我媽。比我以前的方式確實贏得更多媽媽的認同。

今天寫這麼多,我想表達的是,每一位苛刻的媽媽都是命運派來錘鍊我們的天使,她令我們或憤怒或痛苦或失落或自卑,可是不體會過痛苦我們又怎能珍惜幸福?

女孩子們,當你成年後,修復母女關係就如教養子女一樣,是自我成長的一部分,是這位天使在我們邁向成熟前設計的最後一場考驗。我們都希望在媽媽遠去的那一刻,彼此緊握雙手充滿感激地對望,不留任何遺憾。

------


多謝劉柯 的邀請!

題主二十多歲,成家立業的年齡,現在與母親的關係模式還停留在青春期——對媽媽的感情既厭煩又內疚,想離開又躲不遠。

有很多孩子和母親的關係,都會呈現出水深火熱的局面。因為中國的親子關係,通常是沒有邊界的,母親和孩子經常處在共生的狀態,彼此分不清哪些感受是自己的,哪些感受是對方的,哪怕是孩子已經長得牛高馬大,已經結婚生子,做母親的還是把自己和孩子混為一談,很少去想到孩子已經長大成人,要放手讓他過自己的生活。

在審視親子關係的時候,我們還是儘可能地不要去過多責備媽媽,因為處在媽媽的角度來看待女兒,又是另一種看法和體會,每個人都會在關係里百感交集,卻苦於找不到有效的溝通方式。

中國的媽媽往往對孩子的感情是比較糾纏的,如果媽媽和爸爸的關係不夠好,爸爸的家庭角色不強,那麼所有的教育重擔會落在媽媽的肩上,媽媽惟恐照顧不好孩子,管教不好孩子,則會採取不理性的絮叨、過多的管束、事無巨細的安排等讓孩子喘不過氣來的方式,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管理,而不會過問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題主似乎就是在媽媽的無孔不入的管教下長年得不到舒展而產生了對媽媽的極度憤怒,這個憤怒是指向和媽媽的關係,而不真的認為媽媽不好。

孩子通常到了十二歲以後,就需要面對和媽媽的分離,從身體和心理上,都要經歷一個分離適應期,這是獨立的需要。很多時候媽媽覺察不到這一點,無意識地妨礙了孩子的心理成長,同時媽媽也不願意孩子離開自己(心理上),媽媽需要孩子象小時候那樣依戀自己,圍繞在自己身邊。

所以,媽媽可以一晃二十來年,把孩子當成最初的那個小baby來看待,問一些無意義的話,說一些關心不到點子上的話,企圖一直要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但給孩子的成長需要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擾。

孩子在青春期一方面要求自己能夠在家庭中獨立,另一方面情感上還是不得不依賴父母,經常會陷入尖銳的心理衝突。他希望在自己有困難的時候,媽媽能夠提供幫助,然而經常會發現,媽媽不但幫不了,還幫倒忙;他希望自己在受到外界傷害的時候,能夠得到理解和關心,但媽媽又粗枝大意,完全感受不到他心理變化。

在這種情形下,孩子對媽媽滋生了很多的憤怒,任何不經意的詢問,都會讓孩子控制不住發火,氣不打一處來,有的人甚至於連媽媽的聲音都聽不得,繼而和媽媽爭吵、抬杠、頂嘴、冷嘲熱諷。

孩子就想用這種激烈的對抗方式來挫傷媽媽對管教自己的積極性,想要攻擊媽媽的糾纏,想要通過引起媽媽的不滿來宣告自己的獨立,想要告訴媽媽自己不再需要媽媽。

這個時候,媽媽是孤立無援的,她想和孩子在情感上結成聯盟,想感受親情,希望孩子需要自己,但她始終沒能意識到孩子已經長成大人,是一個完全能夠對自己的事做決策的成熟的人,她不知道應該和孩子保持一種讓彼此都能夠獨立的空間距離,她應該放手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私人生活和獨處的機會。

你越掙扎越不搭理她越厭煩她,越不合作,她就對你越機械式地管理,把你當成一個不聽話的小孩,需要用更多的管束來表達她對你的愛,這個結就越來越打不開,一直滯留在你的生活中,無論你是三十歲,還是四十歲,無限循環下去,你和媽媽的關係就很難達成和諧。

你如果能夠領悟到,自己對媽媽的這種難以克制的憤怒情緒,是針對和媽媽的關係的,那麼就容易處理了。你想要和媽媽保持距離,想要和媽媽有一個全新的各自獨立的關係,不想被媽媽過多地關注,不想回到青春期的感覺,那應該怎麼辦?

讓自己表現出成熟的樣子給媽媽看,不再去頂撞她,不再排斥她,通過和她平等對話來實現你的獨立,你只有傳遞出一種你不需要媽媽終日絮叨也能過好自己的生活的自信,媽媽也就會逐漸不再糾纏你,不再把你當成小孩子來看,而是會尊重你的個人邊界,不再說那麼多搔不到癢處的話,不再做那麼多不必要的事了。


我是來強答這道題的,因為今天既是女神節更是我母上的生日。
先用下面這幾張截圖,秀一下我和母上目前有多恩愛^O^

(話說這就露陷了,的確,我本意是想給老媽清購物車的,奈何母上大人太寵我,捨不得我破費,只挑了一件)

下面開始正經答題

(可是你們能想像的到嗎?我曾經和我媽的關係惡劣到題主還嚴重的多,即窩不只有爭吵之煩還有皮肉之苦。。)
我和我娘是在初二那年鬧翻的,原因就是我在她的地盤(我媽是一名光榮的老師)和女生談戀愛結果被她當場抓獲,於是我就悲催的轉學了,從那以後我和她基本上是勢不兩立,她說的一切我都要反對,我們是天天打天天掐(當然每次都是她打我掐我,我抱頭鼠竄,最慘烈的一次是我媽氣的拿掃把打我,然後我骨頭比較硬吧,把掃把鋼斷了^O^笑cry)

甚至是就在我高考前一天,還因為和前女友發簡訊聊天被她抓住(我媽絕對是間諜中的王牌)而被打出家門,在市圖呆了一天,晚上額等她消了氣才敢回家。。

總結一下為什麼會和母親水火不容(扣一下題)
,窩的觀點很簡單主要就是因為年輕的時候太作了,不作就不會死。。我很感激窩媽,要不是我媽在我大方向上的嚴加管控,我不可能考的上軍校,甚至在初中的時候就淪為了小混混。。

所以事情的轉機就是離開家上軍校了,兒行千里母擔憂,我媽有多疼我也是這時候我才真的體會到。新訓的時候我一有時間就是寫信,瘋狂的寫信,只給兩個人寫,一個是我媽,一個是我前女友。。並且從那時候開始我每次拿到手機都會立刻給她們打電話(到那時候你才會體會到,為什麼很多長大了的孩子都會說能被媽媽叨叨兩句是多麼的幸福,因為在外面沒人會念叨你,部隊里直接是令行禁止,讓你幹什麼你就必須幹什麼,不聽話的刺頭直接擼)我大一新訓結束,她帶著弟弟來看我,我當時一看到她眼淚就在眼眶裡打轉,但是我忍著用沙啞的嗓音和她說我很好的時候,她一下子就抱住我哭了出來,於是當時還是忍不住就掉了眼淚。。

新訓三個月受的各種委屈,我都沒有哭過,可是看到媽媽那真心關切心疼的目光,我剎那間心底就融化了,又變成了媽媽懷裡的孩子。走之前,媽媽跟我說「孩子,要是真受不了,給我打電話,這兵咱不當了,我和你爸幫你想辦法」

為了和媽媽好好相處,我可以告訴題主我學會和悟到的一些東西。

首先就是古話說的是有道理的「順則為孝」,母親在一天天老去,她和你接受的教育,經歷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所以必然的她有些想法和我們是不同的,而我們為人子女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就應該盡量順著她說話,理解她。像我媽寒假給我安排相親,雖然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搞笑的事,但在她面前我會表現的很重視這件事

然後,試著和媽媽做朋友,也就是說你怎麼對朋友的就怎麼去去對待她,我大學有兩大成就,一是教會了媽媽玩微信,一是教會了她逛淘寶。。我會時不時用淘寶送她一些小禮物,沒事就給她分享一些有趣的朋友圈^O^

最後,媽媽也是女人,也是要寵的!!!!
我小時候特不理解我媽為什麼那麼喜歡購物,還每次都要拉著我,當時真是個傻子,媽媽每次拉我的手,我都會很不耐煩的甩開她。可是現在我會主動拉著媽媽一起去逛商場,雖然她逛大半天都不會買幾件東西,即使讓我搶著付了款,也會忍不住用壓歲錢的方式再還給我。但是請你不要煩躁,要知道,憑什麼你願意花費大把時間在女朋友身上,你卻不能將自己的時間分一些給這個生你養你的女人!!

還有就是我媽是東北女人,喝酒特凶的那種,她一喝完酒就會變身萌萌噠少女。(我小時候特嫌棄她這一點)但是去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在外面吃飯,老爹要玩牌,我和媽媽先回家,媽媽又一次喝醉了,她先是摟著我一隻胳膊,整個人倚在我身上走,又突然坐在了雪地里,賴在那不起來,我果斷蹲下了自己身子,把媽媽背起來回的家。「我對她開玩笑說「別看你是快50歲的老女人嘍,一喝了酒就跟我閨女似的」媽媽趴在我背上哈哈笑了兩聲,把臉貼著我的背,半晌沒有說話,可是回家後我才發現自己衣服上濕了一片,媽媽是哭了的。。

歸根結底是我當年不懂事,讓媽媽操碎了心,現在是該她享福的時候了(這是我的承諾)


不斷祝福自己的父母。


反對白桑之和甜閣下的答案,更傾向於林小摸的答案。
我自己跟題主的情況很像。跟我媽也是見面就要吵起來。結婚之後才慢慢好轉。
說下我的看法:
跟母親相處的時間,很難有好心情。做得好了,批評一下戒驕戒躁;做的不好更要批評一頓,好迎頭趕上。
母親在你成長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多,這些付出都轉化成她的壓力,進而變成情緒垃圾統統發泄到你身上。
在你母親看來她含辛茹苦的撫養你;在你的感受是,每天生不如死的煎熬。
當有力量反擊了的時候你做出了反擊,將這些年承受的情緒垃圾都發泄了回去。
並且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別說看見,就是提起她都會立刻整個人都不好了。
------------------------------------
再說說我的解決方法,供題主參考。
首先是反擊,這點很重要。用反擊爭吵的方式強制母親改變相處模式。她的每一句難聽的話都會迎來十句不好聽的話。當然這麼做完全不能改變母親的說話模式,作用在於可以使自己更自信。不再因她的挖苦諷刺而沮喪。
第二就是溝通,告訴她吵架的原因。要求她用平等溫和的方式相處。如果她拒絕,說明你的反擊沒做到位。來點更刺激的,她批評你事業不行的時候,你就說她一輩子家庭婦女一事無成,養個孩子還看不起她。不用多,兩次之後她就再也不願意和你吵架了。
第三是把自己的事情處理好,她心裡深處覺得你把自己的生活處理的很好,才有可能用平等的方式和你相處。我自己也是在大城市不依靠父母買了房子,娶上媳婦之後。才做到跟父母平等相處的。我媽有嚴重的女尊情節,覺得我結婚了就是別人的男人了,打狗還要看主人呢,罵我會讓我媳婦不高興的,這才跟我客氣起來。


先簡單分析一下成因:
1、觀念差異
父母認為兒女照自己說的去做,絕對沒有壞處;兒女認為父母太迂腐,自己並不喜歡他們說的道理。最尷尬的一點,兒女好不容易耐著性子和父母溝通了半天,父母還是不理解。
2、啰嗦、啰嗦、啰嗦
即使兒女心平氣和的聽了父母的建議,甚至做出了改變,父母仍然嘮叨不斷,一天到晚念「緊箍咒」。這讓你的暴脾氣往哪安放。
3、父母的控制
父母沒有把兒女當做完全的獨立社會人,放心不下,希望已經成年的子女繼續依照他們的想法去生活。
解決辦法:
1、學會說情話
我認為以柔克剛是王道。把你對男友/女友 說的情話,換個對象,每天對父母說上幾遍。他們念緊箍咒,你就零時差用情話回擊。用蜜罐泡著他們,絕對關係緩和。你可以試試。教大家一句我對我媽說過的:「都是你的寵愛,讓我變得依賴。」在她嘮叨我房間不整潔的問題時,我就是用這句話「回擊」的。
2、「反擊」之前停頓一下
面對父母一波波語言攻勢,能不能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我停頓一兩秒再回話。利用這一瞬間,在內心好好思考一下。因為我發現許多人對待父母的差態度已經被訓練成應激反應了。只要聽到父母話語中帶有某些關鍵詞,諸如「早睡早起、多運動、少上網、少玩手機、快談戀愛」等等,立馬脾氣躁動起來。但是有時候父母對你說這話的時候,還真的沒怒,是非常好的態度和你說的。可你用暴脾氣反擊,他們能不以暴制暴嗎?關係只能更惡化。
3、在父母面前痛快哭一場
我認為許多人和父母在溝通方面仍然存在問題。究其原因,還是對父母不夠信任,認為父母不可能理解自己的難處、自己的想法。只要這種觀念存在,問題就不可能解決,你們的溝通就不能稱之為真誠的溝通。摒棄這種觀念,忘記時間,好好暢聊一次,問題方能改善。
近日,我一個朋友就和父親有過一次這樣的交談,他們的關係可以說是差了一輩子了,但是有一天我朋友真的放下芥蒂,好好和父親聊天,聊到了凌晨3、4點,第二天中午醒來,父親竟然對兒子說:廚房有飯菜,你去吃吧。朋友說他父親從來沒說過這種話,你們也可以想像他們之前的關係是有多差了。
4、解決矛盾的源頭
父母念叨的問題,有的並不能一時解決,比如戀愛,那你可以告訴爸媽自己現在有點恐懼愛情,而且現在真的沒遇到合適的人,其實自己也想快點找對象。
還有一些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比如多運動,早睡早起。父母說的這些健康提醒,我們做子女的應該聽進去,改善改善。實在改不了,你就不能用障眼法騙騙父母?比如早起,父母上班去了,然後來個回籠覺,父母快下班回家了,關掉電腦,洗個蘋果給爸媽吃?你自詡為聰明人,面對父母你怎麼乾的都是蠢事?
當然,能解決這些小習慣是最好的。
5、擁有幸福
「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並去實踐。但請用行動和成果告訴爸媽:你的想法是對的。」——這句話是書面表達,我翻譯一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多賺錢並多花錢在父母身上,可以改善和父母的關係。

希望上面的內容對大家能有幫助。


這個問題有兩個原因,第一,你現在生活顯然不是一帆風順可以拿到任何人面前炫耀自滿獲取滿足感的對吧?這很正常,大部分人肯定生活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壓力——第二是根據大數原則和樓主的描述,我也可以很容易地推測出,你母親在對你的養育和管理當中,從來沒有幫助過你釋放和舒緩你的痛苦和壓力,而只是單方面地給你施加壓力然後你得自己去想辦法解決,一貫如此,對不對?

所以你形成現在這種心理是非常正常的而不是異常的,因為你自己生活的壓力只隨著工作等方面不斷增加,在現實這個坐標繫上,你的壓力增加了,而同時,在回憶這個坐標繫上更是日益積累著,因為每一次和你母親的對話,不管多少都會進一步增加她對你的壓力,每次和你對話就會觸發你過去一系列的受壓回憶——意味著每一次你和她對話,就等於在精神上要重複一次她對你過去造成的所有壓力的總和。而這個總和還在日積月累不斷增加,那哪怕每次只是再少的增量,日積月累也是非常恐怖的壓力增加。

當然,也可能壓力積累不在回憶而是在現在,和你母親的談話僅僅是習慣性的心理觸發開關,具體是哪種這要心理醫生進一步和你交流之後才能確認了。

所以,第一,個人以為,讓你母親轉而做到幫助你減壓是最好辦法但不太容易,——除非她同意和你一起接受長期心理輔導——主要是她因為她才是問題源頭。這種事情,做到了當然好,如果做不到,那減少交流接觸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減少你的壓力回憶和本能被重新觸發的次數,不然真的越搞越糟。你大可以把你這麼做的理由和你母親講清楚,這絲毫不可恥,然後剩下就是看她怎麼做了。

第二就是儘早去看心理醫生,不是你有病,而是你需要確認壓力源頭,然後根據醫生建議,找到舒緩壓力的方法。這樣把壓力積累消除之後,再對話就不會有那麼強烈的情緒反應了。


謝邀。

社會對於男性和女性的期望有所不同。對於一個男人來說,他面臨的主題是:我能不能成功。當一個男人有錢、有地位、有名望,那麼他是不是一個好父親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贏得了那麼多資源,本身便是對家庭的最大貢獻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她面臨的主題是:我能否成為一個好母親。女人會把自身的價值建立在孩子(或丈夫)的成就上,當孩子有所成就時才覺得自己是好的,所以很多女人為了孩子甘願辭掉工作做起了全職媽媽。女性對心理學往往更有興趣,背後的動力也可能出於成為好媽媽或賢內助的願望。

正因為女性存在著對於能否成為好母親的壓力,所以有些母親(往往是缺乏自信的母親)在子女教育時用力過猛了。過多的教導、陪伴、培訓、規矩、訓練,有可能會幹涉孩子自主成長的空間,侵犯了孩子可貴的自尊,剝奪了孩子與其他人相處的機會。

一個強勢而富有「愛心」的媽媽,為孩子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心血。有一天朋友約她一起外出看電影,對此她卻非常糾結。她擔心不在孩子身邊,孩子的爸爸會不會打罵孩子,孩子會不會很想她,甚至,如果經常這樣的話孩子會不會不再那麼需要她了.......這些負面的聯想讓她放棄了看電影的機會,留在家裡陪伴孩子。當我聽到這一段時,不免心想:「你去看電影該多好啊,也許你的兒子樂得跟他爸爸一起打遊戲呢,這也有利於他們關係的改善」。媽媽的這種自我犧牲聽起來是偉大的,但我們可以發現這種關心並不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礎上的,是她自己太缺乏自信了。

對於一個缺乏安全感的母親來說,她一定要讓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具有絕對意義上的存在感,生怕孩子不要她,不理她,遠離她,生怕孩子會愛上其他人。嚴重的還會對孩子有強烈的佔有慾,每當發現孩子可能跟另外的人好(奶奶、爸爸、阿姨等),她便以一些小伎倆(常見的是貶低或攻擊那些孩子喜歡的人)繼續把孩子留在身邊。對於無助的小孩來說,忠誠的站在媽媽這邊是唯一的選擇。

關心如果沒有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那麼便成為了控制。在當代的很多家庭中,孩子並不缺少關心,缺少的是尊重。無論在家庭里還是在社會上,尊重永遠是稀缺資源。很多母親並沒有尊重孩子自由的需要,只是一味地訓練和要求孩子。對於她們來說,孩子玩遊戲、發獃、幻想這些自我滋養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而乖乖地坐在椅子上看書或做作業才是好孩子(但很多時候孩子只是在討好母親而已)。有些母親對於孩子的自主行為是害怕的,對於孩子的「聽話」是高興的,這些母親自身沒有真正獨立,一直需要別人來定義她們,她們也會以別人的標準去定義自己的孩子。有些母親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沒有或者不願意麵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

當一個孩子的自由、尊嚴和發展機會總是被這些不安全的母親剝奪時,那麼便種下了親子之間的仇恨。在孩子弱小時,孩子對父母的憤怒一般只能被壓抑、投射、置換,而無法對父母直接表達。那些容易去攻擊其他小孩(或小動物),喜歡搞破壞,出現了動物恐怖症,或者表現得像個小大人那樣的孩子,往往意味著親子之間存在的嚴重問題。當孩子長大之後,那種針對父母的敵意便有了表達的機會,此時,出現對抗情緒是必然的,正如題主的表現那樣——強烈的遠離和反擊母親的衝動。對於那些幼時經常被母親過度「關心」的孩子,遠離永遠是深層的渴望,甚至寧願遠嫁他國或外出流浪也不願意待在家裡。

何時才能和解?當潛藏的憤怒表達的差不多了時,和解便來臨了。但憤怒的消解沒那麼容易,特別是對方不但不接受,反而指責你「忘恩負義」時,很多不安全的母親便會這樣去保護自己。如果對方能接受,並真誠的道歉,憤怒的消解會更容易些。有機會的話你不妨去真誠地表達對母親的憤怒,在她能承受的情況下。畢竟母親是你內心深層最重要的人物,對她的攻擊必然會導致內疚,但如果憤怒被她接納了,那麼內疚也便消失了,和解之路便開啟了。如果你只是以被動攻擊的方式(不理她,遠離她),或者經常跟她爭執,反而更容易內疚。

最後貼上一些學術研究的結果,關於親子之間和解產生的時間點:

  • 22歲是孩子開始感激父母的年齡,不過兩代人關係的其他轉折點來得更遲。
  • 對女性來說,27歲時她們開始接受父母有關撫養孩子方面的意見,男性是29歲。
  • 被調查者中有70%承認青少年時期認為自己「什麼都懂」。這些人一般要到25歲左右開始更尊重父母的意見。在這個年齡段,他們會就財政、健康和買房等問題與父母探討。
  • 令人意外的是,78%的人說直到自己成家立業,才意識到父母曾經經歷的艱辛。
  • 子女接近30歲時,他們與父母的角色開始發生轉換。27歲到29歲間,子女開始擔心父母生病或是無法好好照顧自己。

解決母女關係的問題,請看《母愛的羈絆》


吃了飯不要忙著回房間關門上鎖打遊戲,試著和媽媽坐在一起看看電視。


最害怕的事情往往會發生,那就是沒有禮貌。

就算和陌生人在一起,對方也知道不亂問。不隨便干涉你的興趣愛好。對於你想做的,又不是很受限制的東西,對方是不會任意否定的,當然了,對方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看到你不高興或者不想進入一個話題時,對方會知趣但也算是有禮節的躲開,不會喋喋不休的的逼迫你。

在這種正常的交往模式中,雙方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著各自的界限。都有最基本的禮貌。

我見過太多不成熟的人,有著不成熟的交往方式。當對方不想聽自己說話,仍然喋喋不休。對別人飲食起居等行為習慣評頭論足,甚至可以上升到道德的範圍。

我想問一下,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是跟誰學的。誰家的孩子這麼沒有教養,沒禮貌。

更有甚者還沒有和對方聊幾句,就想交淺言深,突破別人的自我界限。表露一些內心的隱秘情緒,並且試圖引誘對方也進行深度表達。

說句不中聽的。這些極度畸形的交往方式,往往來自於父母。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父母往往會失去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理智和禮貌。

沒錯,打著愛你的旗號。父母干著突破你自我界限,「讓你無法形成完整自我」的事實。因為自私和無知:他們想留住你。讓他們的自我和你的自我融為一體,一片混沌。

總之他們從頭到尾都是想讓你們不分彼此,你獨立成人云雲都是次要的

假設父母有七八個兒子,他們還會這樣沒有禮貌嗎?他們會不會冷靜下來放每一個兒子走自己的路,很克制的對待他們。而不像只有一個獨生子。由於他們極其焦慮的養老問題。非要完全得到,並且控制自己的孩子,像拴狗一樣拴在身邊。

畢竟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大家親子一場。如果各自都誤認為沒有隔閡和界限,太過放肆。壞了規矩。失去了最基本的一點禮貌和剋制。那就真的會在這痛苦的牽絆中成仇了

如果朋友太過放肆,太過和你不分彼此,不守規矩。頂多不要這朋友。但是父母這樣從幼兒就開始侵犯你的自我,則直接影響你成人。你連擁有一個獨立人格都是天大的困難。

這是真正的利益相關了。一方面父母要和你不分彼此,阻止你形成獨立自我。另一方面就算你對你父母再親,但是事關自己的存亡,你沒有一點點生存的渴望嗎?

你的父母在監視你,還會用電話遙控你,你害怕嗎?你以為你能在地理位置上面逃開,但是那零零的電話聲又將把你搜捕到。多麼的恐懼和無助,多麼的憤怒和無奈。但是一日為奴,終身為奴,你身上早已經被打上了屈辱的烙印,你想不想哭泣

你逃不開的,控制你的不止有電話,更有人心。你終於難以安寧。

他們無時無刻不在監視你,看著你偷偷吃東西,看著你偷偷睡覺,玩物喪志。看著你狗歡沒好事,居然會高興的翹起小尾巴蹦噠兩下。他們甚至看著你試圖成為一個人。總是他們是永遠的,滿懷著帶有俄狄浦斯情結惡趣味的旁觀者。

你以為你身邊的朋友,同事把您當個人看。你自己也能做一點事情,人模狗樣也經濟獨立。沒用的。軟弱的內心就像生雞蛋一樣,稍微經歷一點風浪,殼只要破了一點點,蛋黃就會一點點的流出來,痛徹心扉。畢竟從來沒有被煮熟過還談什麼獨當一面。

你做為一個成年個體,就像非洲大草原上性成熟的野生動物。要找另外一個女人組成家庭了。應該有自己的動物群體,有自己的尊嚴了。但是你一直躲在父母的屋檐之下,有自己的群體嗎;從小到大經營過自己的群體嗎。 除了父母這個群體,並沒有別的群體要接納你,容你在屋檐下過生活。總之你父母的目的達到了。除了父母這個小圈子你一無所有,更不會有別的選擇

對於這種屈辱你感到憤怒嗎,面對這最殘忍的扼殺,你只能平靜而淡漠的和他們少聯繫。變得有禮貌罷了。畢竟父母都是心知肚明的,他們並不傻,並不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而一無所知。

當他們有一天突然發現你變的客套了,他們不能再用道德和金錢的雙重枷鎖來搞你了。因為你很客套,很有禮貌的原因,他們不能說你不孝順。不能用這東西噁心你,挑你的刺,自認為理直氣壯,找人哭訴。

你不求他們要錢(沒錯,當你在上小學的時候,給他們要五毛錢時,自己祈求的嘴臉就像狗一樣下賤),還要給他們錢。這樣他們也不好像以前那樣狠狠的挖苦你了。畢竟吃人家嘴軟,那人家手短。但是一個要飯的還知道不受嗟來之食呢。

父母很難先做改變了(實際上他們故意不改變)。只有自己先劃分界限,變得剋制又有禮貌。之後父母受到這種態度反饋,他們可能不得不跟著你的態度而剋制自己。


7.29
謝謝大家的贊,雖然很奇怪為什麼。

對於我來說要繼續好好生活下去就是離開這個家,我媽的行為和三觀是幾十年養成的,我也不再耗費自己的機智和耐心去做改變她,這種平添失落和仇恨的無用功。

說句難聽的,如果不是單親家庭,媽媽或者爸爸的行為還輪不到子女來操心。

……………………………………………………………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對我媽的感覺只剩下,她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不停激怒我,傷害我,干涉我,浪費我時間,卻讓我無能無力的人。
這個人居然是我媽。

---------------

大概從六歲開始我就成了我媽的垃圾桶,她把對這個世界上的所有偏見和憎恨都傳遞了給我。 年幼的時候喜歡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我,哪怕我恨得咬牙切齒淚流滿面喃喃自語說要殺了那個別人家孩子,她也不放過我。 盯著我寫作業,稍微潦草一點就要重新寫過,擦寫過多就用白紙貼過再寫。 考差了就打,閃耳光,往我臉上吐口水,記得有一次考了70多分,害怕得差點自殺。 後來到了初中我脾氣越來越狂暴,動不動就發脾氣,尤其是我媽對我訴完苦之後,我就想不明白,你媽逼這麼委屈就沒想過你以牙還牙嗎?
長大後我才明白,事情根本不是她說的那個樣子,她傾訴的是經過她臆想後的所謂事實。

前些年我慢慢察覺自己在外面我還是個衣冠楚楚,有耐心,有理智的人。 但回到家我就變了,暴躁,聽不得我媽的隻言片語,通知不住的摔東西。

你知道我是怎麼克服這種心態嗎?

首先,我對自己承認了,我恨她, 剩下的就好辦了。再也不去想我怎麼變成了這樣,不用再沉迷於愧疚。

Things did not kill u, make u stronger.童年經歷對我唯一的收穫是,我內心告訴我絕對不可以變成我媽那樣的人,不要像我媽那樣對待我的孩子。
雖然我不可避免的繼承了她的一些特質。 但起碼承認自己的仇恨,內化它,是讓我解脫的第一步。 當然,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很多女性從父母家到丈夫家,從來沒有獨立過。
反控制的方法常常是控制。而控制也意味著責任。權衡使用。


個人覺得可以主動出擊。面對問題主動出擊是一種人生態度。

我覺得作者最主要問題,是被動性的問題,而不是感情的問題。

比如和母親交流這事,你可以有N種主動出擊的辦法:
1,交談內容主動出擊,要求談論你母親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
簡單一句,「媽,我今天不想談我的事,談談你最近的事吧。」
2,交談時間主動出擊,你主動打電話。
3,交談心態主動出擊。別把她當媽,當成爸爸或者同事對待。
比如說,不要讓她來把你對比別人家孩子,你主動把她對比別人家家長。
比如,「媽,我們同事小雨每次回家,她媽都給她做紅燒肉,我最喜歡吃的
蒸魚,好久都沒吃過了。」

從作者描述內容,更多的是作者從來沒有掌握過對話的主動權,交流的主導者,
這才是作者最煩惱的地方。
作者以後要結婚生子,夫妻交流,記住交流是一種探戈:有時你進,有時他進。

樓上很多的答案,有很多雞湯,有些建議也有用,但是很多都是治標不治本。
她的問題只會轉進。


父母和子女出現問題和矛盾,有錯的和該反省的不是子女,而是父母。
這是我成年前我媽的態度,在我自己有了孩子後,我更能體會到這句話的意義。雖然我劇烈孕吐到先兆流產卧床保胎到生,生的時候難產順轉剖幾乎送命。
子女天生的基因包括智商和長相都是父母遺傳的,後天的教育包括性格和能力是父母完成的,所以父母是世界上唯一最沒有資格指責子女的人。
何況孩子本能都會天生依戀信任父母,這樣的前提下,和子女關係不融洽感情不親密的父母都是自己沒做好。
然而,堅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父母,相比較認為父母與子無恩的父母,往往親子關係更差,其實真相無非是種玫瑰者得花,種荊棘者得刺。


題主,依我看,你需要努力成為一個更成熟的人。


在給出題主詳細的建議前,來說說我聽到的故事。

我有一位60後朋友,他的母親是寧波人,傳統的家庭婦女,熱衷於油鹽醬醋和家族倫理方面的瑣事。

曾有句玩笑話,寧聽蘇州人吵架,不聽寧波人講話。而那位母親又絕對算得上寧波人中數一數二的吵嘴高手。在家族內的人際紛爭中,她總處於風頭浪尖,並能獲得壓倒性的勝利。親戚們也因此對她充滿敬畏。

這樣一位母親,在家庭方面也有強烈的控制欲。她希望子女永都能夠在自己的身邊。不同於其他傳統婦女,她的抗爭手段,很強勢。但我朋友卻又是出自骨子裡的叛逆。他嚮往自由,嚮往獨立。

從小到大,母親都在插手著他的生活。小時候,無非是些無關痛癢又的管教。但隨年齡的增長,這樣的管教也漸漸從保護,轉變為束縛。他渴望脫離傳統的價值觀,擁有自己的空間。矛盾也在這時達到風頭浪尖。

工作後,他提出獨立生活。母親不從,堅決要求他留下,他選擇收拾行李直接離開。緊接著的是她的歇斯底里。據說,那陣子,他的母親精神失常,揚言要與他斷絕關係,甚至起了自殺的念頭,家中也被弄的雞犬不寧。

只是我那朋友也不是一般的倔強,這點像極了他的母親。最終母親的歇斯底里沒有換來他的妥協與屈服,他在這場抗爭中十分堅決,獲得了勝利。而隨著時間的過去,母親也接受了事實。

他終於有了完整的個人生活——精神上的完整和獨立。

在混亂的80年代,他開始闖蕩自己的江湖,看盡世間的酸甜苦辣。他經歷失敗,嘗遍辛酸,只是在母親殷切的想要了解他的近況時,笑著說,一切都好。

我那朋友,如今已過半百之年,所幸父母健在,生活愉快。近30年的生活中,他混過黑道,也走過白道,下過商場,也入過職場。他經歷了失敗的婚姻,也找到了新的伴侶。但這些事,對他的母親幾乎是隻字未提。

如今對於兒子的事,他的母親一直這樣對我說:"現在雖然不知道阿良現在做些什麼生意,也不知道他住哪,但他過的很好,我們也很放心。只要不做些違法亂紀的勾當,我也不去過問,隨他去罷。"

後來,他背著父母,在距他們住處10分鐘車程的住宅區買了房。他告訴我,人年紀大了,身體的事說不好,萬一爸媽有個三長兩短,我能在第一時間趕到。

要我說,我朋友對於自己的母親,可以說是絕對的不坦誠。

但我覺得,他深愛著自己的母親,以一種無比成熟和溫柔的方式。

他和母親,如今都過的很好。他能夠避開和母親的矛盾,儘管過程有些痛苦,但最終讓母親擁有這樣的一份安心與幸福,還能有什麼比這更好的結果。

愛可以是迷戀,是依賴,是佔有,是失去時心臟被針尖刺穿般的疼痛。

愛也可以是包容,是理解,是放手,是自始自終為對方的幸福著想。

前者片面稚嫩,後者成熟寬廣。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我的建議如下

1.親情不代表徹底的理解。觀念不同,思維迴路不同是客觀事實,保持一個讓雙方都覺得舒服的距離,必要時可撒個無傷大雅的謊言。親情是讓對方幸福,活的舒坦。

2.充實自己的生活。讓母親感受到,你過的真的很好。

3.成為一個真正心胸寬闊而又成熟的人,去理解你的母親,包容你的母親,以一個強者的姿態去看待這個問題。


其實根據你的描述,我推斷你母親對你的愛,是我所說的第一種。在對待你的問題上,她是片面的,希望題主能夠站在更高的境界理解她吧。

最後,其實那朋友是我父親。


我認為主觀上去努力調整看法和做法短期內收效甚微。 倒不如拉開一段距離,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自然和解和理解的。


推薦閱讀:

省錢快省出毛病來了,怎麼辦?
抑鬱症患者會哭嗎?
如何應對自己對他人的厭惡感?

TAG:心理諮詢 | 心理調節 | 情緒管理 | 父母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