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建築在建造完成後,其投入使用的功能和最開始設計的目的大相徑庭?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建築日用指南,更多關於「建築」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想知道全世界有哪些建築竣工投入使用的時候,其功能偏離或者說完全背離了最開始圖紙規劃所想達到的目的?為什麼?(如果功能沒有太大變化,但竣工後建築實體外觀和最初圖紙設計的完全不一樣的也可以)
圖超級多文比較長,如果感興趣的話請備好足夠的流量/WIFI耐心閱讀。
---------------------------------------------------------------------------------------------------------------
個人覺得羅馬 E.U.R 區域的建築群應該是一個代表。
這個EUR既不是歐洲的縮寫,也不是歐元的縮寫,而是羅馬世界博覽會(Esposizione Universale di Roma)的義大利語縮寫。
E.U.R區域本來是當年義大利法西斯政府想秀自己的肌肉想強行裝X的一個產物,後來哪知道還沒等到世博會開幕的那一天就爆發了二戰,雖然裝X失敗,但二戰後新成立的共和國政府覺得既然都完成了這麼多了拆了多可惜那就接著建設吧先完成再說,管你是不是法西斯的建築,空間安排合理不合理。很快修完後,結果都沒料到戰後義大利經濟像坐火箭一樣飛速發展,1960年夏季奧運會確定在羅馬召開,於是這塊區域搖身一變又變成羅馬小奧運村(即南奧運村,大奧運村在羅馬西北部),奧運會結束後,這塊區域又被重新定義為商務區,一些義大利大型知名企業的總部都搬到這裡,結果成為了全球唯一一個由世博會和奧運會場址發展而來的商務區。
如今正在緩慢地重新開發中,逐漸變為一個商務區×住宅區×遊樂區×運動區混為一體的和舊羅馬截然不同的「迷你新羅馬」,區域功能已慢慢模糊,無法具體定義了。
---------------------------------------------------------------------------------------------------------------
這個區域的發展個人覺得很有點意思,說一下背景:
1935年,那個時候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奪權執政已經13年了,勢力強大,義大利王國又是當時世界上的列強(個人認為二流吧),不僅控制了整個亞得里亞海沿岸一直到希臘,還掌控著衣索比亞、利比亞、厄利垂亞、索馬利亞等一眾東非國家,在咱天朝的天津還有意租界,領土那比現在大得多,地盤大了,感覺自己拳頭也挺硬的,總想著說搞點什麼大型活動讓全世界知道我「新羅馬帝國」的厲害,炫耀一番。本來前一年也就是1934年第二屆世界盃在義大利舉辦,各方面被法西斯操縱了一番感覺很爽,但覺得還不夠,於是這個時候Giuseppe Bottai(羅馬市長、同時還兼任亞的斯亞貝巴市長、企業部部長,教育部部長)站出來提議說那就搞一場「文明的奧運」------舉辦一屆世博會,並定於1942年召開(之所以選42年是因為慶祝「1922年向羅馬進軍-奪取政權成功」20周年,PS:那時候的世博會時間並非固定為5年一屆,時間自定),於是墨索里尼拍板就定下,決定搞一場盛大的極盡炫耀的世博會,翌年即1936年,羅馬世博組委會成立,開始全權負責設計整個場所。
既然決定舉全國之力辦,那就一定要做得高大上,請了當時義大利相當有名望的一些建築師來設計規劃,這裡面包括Marcello Piacentini, Giuseppe Pagano, Luigi Piccinato, Ettore Rossi, Luigi Vietti等等一些人,尤其是Marcello Piacentini,在當時,皮亞琴蒂尼和墨索里尼的關係就等同於阿爾伯特·施佩爾與希特勒的關係。除了操刀EUR區域外,如今羅馬大學城的主體建築、熱那亞曾經的歐洲第一高樓都是皮亞琴蒂尼設計的,威望自然在義大利數一數二。
設計師都沒什麼問題,至於選址,其實一開始沒確定在現今位置,而是選的偏北區域,後來突然想到不能僅僅只為舉辦個世博會,而是要在世博會結束後變成一個新城(想得還挺遠的。。。),變成一個「新羅馬」,來和舊帝都呼應,以顯示法西斯的力量媲美帝國時代的羅馬。不過比咱天朝好一點的就是沒有選擇拆羅馬舊城來建設場館,而是確定在羅馬舊城以南五公里,面向地中海靠近奧斯蒂亞鎮的一個叫「Tre Fontane」的郊區,定為世博會會址,官方名即:E42,意為42年博覽會。
之後就是眾設計師商定方案,進行規劃,所有人的意見非常統一:那就是建設一群極為壯觀輝煌,帶有強烈的羅馬地域色彩的場館,配合寬闊筆直的大道、規整的水池、充滿力量感的雕塑等等一系列元素能夠烘托出「新羅馬帝國」的偉大。
本來荒無人煙的區域如今開始如火如荼地建設,晝夜施工,與北部五公里左右的羅馬舊城遙相呼應。當然這是新羅馬,一端連接舊帝都以示延續,一端面向地中海以示開拓,意圖很明顯就是要掌控整個地中海,橫跨亞非拉,恢復舊帝國的偉大景象。到1938年的時候,整個項目面積已經擴展至400公頃。
這就是當年的規劃圖,中軸線為哥倫布大道(跨湖時大道一分為二之後再合併),大道北段一直延伸到地中海海濱結束,大道南段一直到古羅馬城牆的Ardeatina門結束,全長27公里,也是迄今為止義大利最長的城市道路。
規劃詳圖:
PS:正常看羅馬地圖,這個區域應該是倒過來的,展開的一邊是南部面向地中海,而收縮的一邊是北部連接舊羅馬城。
下面放一些當初的建築模型和設計圖紙:
所有的一切已經準備,五年再造一個「新羅馬」工程要動工了。
插句題外話,說下EUR大拱門,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面向大海的EUR南端靠近湖的部分是一個拱形結構物,我再給大家放一張當初官方的宣傳海報,就是以大拱門為背景的:
如果之前不告訴大家這是皮亞琴蒂尼設計的羅馬EUR大拱門,並且遮住下面的文字,我敢說幾乎所有人都會以為這是沙里寧設計的美國聖路易斯大拱門。
放一張聖路易斯拱門的圖片:
哈哈,是不是看起來像一對雙胞胎?
就因為這個大拱門的造型,1948年,沙里寧設計的聖路易斯拱門圖紙被質疑被罵被撕逼,原因很簡單,評論家認為皮亞琴蒂尼設計的羅馬大拱門是為墨索里尼的獨裁政權服務的,是法西斯的象徵,你弄個法西斯喜歡的東西放我們聖路易斯像話嗎?!然後象徵法西斯就算了,你這跟之前皮亞琴蒂尼設計的一模一樣,赤裸裸地抄襲啊,這裡要注意的是,皮亞琴蒂尼這個時候還在世,還在羅馬大學建築學院教書呢!(雖然是為法西斯政權服務的建築師,但是二戰後並沒有被新政府和人民清算,因為確實是實力派代表,戰後很快就安排投入到教學中,並且還是建築系的系主任,1960年去世了,他最後設計的一個建築是和奈爾維合作的羅馬奧運會E.U.R大體育館),就因為這個事,涉及大師之間的作品,當時的建築界爭論過很久,美國紐約曾經著名的建築評論家Douglas Haskell還寫道:
The use of a common form is not plagiarism....his particular accusation amounts to the filthiest smear that has been attempted by a man highly placed in the architectural profession in our generation.
支持沙里寧一派的人說拱形本身是一種自然形態,是建築史中的一部分,怎麼能說是法西斯象徵呢?
當然面對質疑和炮轟,沙里寧也反駁說:
It"s just preposterous to think that a basic form, based on a completely natural figure, should have any ideological connection.
之後也就不了了之了,皮亞琴蒂尼也從未對這個事情發表任何看法,當然羅馬大拱門因為二戰爆發法西斯政權被推翻後永久停工,而聖路易斯大拱門63年正式動工,65年10月完工對外開放,於是弧形大拱門成了聖路易斯最為著名的城標,而首創的羅馬弧形拱門卻逐漸消失在視野中直到被完全忘記。
好了,這裡越扯越遠了。。。。。。
接著說EUR的工程,到1939年,EUR其實又被重新規划了一次,不過和上一版沒有太大的變化,只是局部一些建築被調整或取消,所有工程全面開工。
不幸的是————
席捲全球的二戰爆發了,但是,羅馬本身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傷害,EUR工程繼續有條不紊地推進中。但是幾乎當時所有的人都心知肚明,這屆世博會將化成泡影,永遠地停留在圖紙上了。建設了三年後,到1942年本該是舉辦世博會的年份,那時候二戰正進行到高潮階段,EUR區域的大部分重要核心建築其實已經竣工,但因為各方面現實因素,整個EUR區域還是迫不得已地停工了,工人都撤走了,腳手架都還沒有被拆除,那些規整的極權美學的建築風吹雨淋,荒廢在那裡,日復一日地等待著世人重新發現它們的那一天。
放幾張建設時的圖,時間點均為1939年左右。
說實話,那時候處於極權統治下的義大利各項建設確實速度很快,放到現在一棟樓要都要拖延好多年才能竣工,有時候從某種程度上講EUR工程的確算是對羅馬來講算一個好的政績工程了,不然現在開發這塊地估計是能拖多久就托多久,圍工地都要圍個大半年了,何況建設途中各種糾紛扯皮賠償抗議罷工節假日不斷,或者資金鏈一斷也許就永久停工了。
1942年全面停工後一直到新政府接手前的模樣:
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場地平整和路網規劃幾乎已經完成,人工湖開挖了但是還沒建設,幾個大主體建築已經完工,整個芭蕉葉形的EUR區域已經呼之欲出。(最後一張是已經通車的哥倫布大道,可以看到遠處EUR的「方形斗獸場」和「聖保羅聖彼得教堂」的穹頂)
兇殘的二戰結束後,義大利王國覆滅,法西斯政府倒台,新的義大利共和國建立,新政府接手後,雖然滿眼望去一堆法西斯極權風格建築,會讓很多人感覺恐懼,不舒服,並且也和傳統的聞名於世的羅馬市區的巴洛克風格和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相當不協調,但是新政府並沒有因為是法西斯代表建築,因為是半成品未完工的建築群就下令推倒重建,即使那時候義大利的經濟已經開始在高速發展。後來當局下令繼續完成EUR區域,保持所有已建成的建築的原貌,所有的已完工雕塑(包括法西斯敬禮的標誌雕塑)都不得拆毀,填補其他未建設的區域,已完工的建築除了極個別的繼續保持展覽會議的功能外,其他的建築內部改造去除原計劃的展覽功能,改為辦公場所。
這是EUR區域功能和目的第一次變更,由展會建築變為辦公建築,E42名稱不再使用。EUR三字保持不變,最後定義為商務區的時候EUR的含義則變更並引申為「歐洲區」(Europa的簡寫,不再是世博會的簡寫了)。
1955年,羅馬奪得60年奧運會的舉辦權,從這年開始,羅馬開始大興土木,尤其是EUR區域,被劃定為南部小奧運村,在籌辦這屆奧運會的時間裡完成了一次最成功的轉變,從原計劃的世博區域成功變為商務區×體育運動區的新區。
這是1960年羅馬奧運會場館分布地圖,北部分布的十幾個場館包括奧體中心體育場在內的是奧林匹克公園,也是大奧運村,南部的EUR則是小奧運村。
下面就是1960年奧運會閉幕後的EUR區域,因為經濟繁榮,所以建設速度非常快,已經完成了90%,除了中央區的幾個小地塊還在建設之中,其他的已經如規劃圖中所顯示的基本上建設完成。
上圖都是六七十年代羅馬的一些明信片照片。
EUR財政部大樓,有沒有覺得和芝加哥密斯的湖濱公寓很像。
奈爾維和皮亞琴蒂尼合作設計的羅馬大體育館
這是EUR的第二次用途變更。
同時這裡也建設了羅馬第一批高層建築,之後這裡便被羅馬考慮建設成一個完整的商務區,同時也是第一個由世博會場址演變而來的商務區。
之後八九十年代義大利經濟第二波繁榮時期,自然人文環境都不錯的首都湧入了眾多外來移民人口,一些城內的人也開始搬入EUR區域內居住,EUR開始大面積擴張,這一時期修建了大面積的小高層住宅和分布其間的別墅,使得EUR區已經和周邊完成融為一體,不再是單獨的一片建築孤島,到九十年代已經完全和羅馬舊城無縫連接在了一起。成為名符其實的「新羅馬」。
EUR區域人口的激增,使這片區域成為商務區×運動區×居住區混為一體的新城,於是眾多商家和娛樂場所進駐此地。
在羅馬曾經紅火一時的LunEUR公園,包括摩天輪、過山車在內的一堆娛樂設施豐富了這個地區的生活。
自此,EUR區域已經發展到頂點階段。成為羅馬最現代最宜居的地區之一。世界五百強中有三家公司的總部設在EUR(埃尼石油ENI,義大利郵政PosteItaliane,國家電力Enel),香格里拉、諾富特、喜來登等連鎖酒店的在EUR地區都有分店,交通遠沒有城內那麼擁堵,因為靠近地鐵起點站所以地鐵上的人也不太多,治安在羅馬還算不錯的區域之一。
春天EUR人工湖畔的櫻花全部盛開,真的挺漂亮的。(全是1959年日本贈送給義大利的)
已經走過七十多年歲月的EUR的俯瞰。
---------------------------------------------------------------------------------------------------------------
到現在看起來都還很不錯的對吧,接下來我要讓大家瞎眼了哈哈。。。
財政部三座大樓的現狀(荒廢了好多年,據說快要爆破了)
60年奧運會自行車賽場(不過現在已經爆破了,現在是一塊未開發的草坪)
修了N年都沒竣工的地下水族館(據說快開幕了)
警察在審訊EUR區街邊站街小姐。
已經關門並且被拆除的LunEUR公園(包括絕大多數的遊樂設施,現處於荒廢狀態)
。。。。。。
EUR現在有新的一波改造,但是跟題主問的沒什麼關係我就不繼續寫了,感覺已經偏題很多很多扯得太遠太遠了。
總體說來就是一大堆以展覽為目的的世博會建築修建後,因為戰爭導致世博會沒能成功舉辦,在之後全部被用作辦公樓,不能用作辦公樓的建築則被臨時拿來當做了奧運會比賽場地,之後又被定義為商務區,建築立面和內部很多開始改造,不能進行改造老化了的要麼廢棄在那裡要麼爆破拆掉。總之曲曲折折折騰了這麼多年,這就是E.U.R。
回答完了,不知道符不符合題主的要求。。。返回一看才發現寫了這麼多- - 至於裡面一些單個經典建築的風格和分析就不寫了,和問題沒關係。。。寫不動了。。。
歡迎關注個人公眾號:architecture
資料來源於wiki,EUR官方網站,校圖書館館藏的EUR資料。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告知刪除並致歉。(因文章和圖片數量太大就不放個人的作品了)
1937年12月日軍攻入南京,日軍第9師團將被困於南京五台山上的2000多名中國警察、高射炮兵與難民全部殺害,就地掩埋。1939年,日軍從東京調建築師高見一郎來南京,仿照東京靖國神社的規制與格式,在被害中國同胞的千人坑之上建造了日本在中國規模最大的神社。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將其改造為「中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堂」。建國後成為江蘇省體育局工作用房。而現在則成為退休老幹部娛樂活動中心。
有答主提到了巴黎東郊的Noisy區,在其他類似的問題下也有類似的回答引用過,用於批判現代主義烏托邦的理想主義因枉顧現實而造成的荒謬局面(且不論裡頭的建築是不是現代主義建築)。圖片和內容多半是引用了巴黎攝影師 Laurent Kronental 的一組攝影作品,文字內容也出自那篇對其攝影作品的介紹的文章,
A Utopian Dream Stood Still: Ricardo Bofillamp;amp;amp;amp;amp;amp;amp;amp;#x27;s Postmodern Parisian Housing Estate of Noisy-le-Grand
這是英文原文。
這篇文章把努瓦西區形容成了一個未來主義建築高度集中,幾乎被遺棄的烏托邦式的世界。「一片完全與設計初衷相悖離的社區,終於慘淡收場,真實的現代主義的烏托邦就是這樣的。」而其實,這片社區是在法國戰後social housing的建設浪潮中逐漸完成的,原本就不是給有錢人住的。
並且,除了文中提到的這兩棟建築外,其餘的建築大部分並不在Noisy區。
其他的建築,譬如這個:
這樓在巴黎西北部,Crimee地鐵站附近。和Noisy區相隔很遠。
而這個:
地址是Cité du Parc et cité Maurice-Thorez, Ivry-sur-Seine, Paris
也不在Nosiy。
其實Archdaily上給每一張圖片都標註了地址,但是到了微信公眾號上,地址就沒了,於是就統統被歸入了努瓦西區。
何況,Noisy區並沒有成為很多人想像中的廢墟。前陣子答主滿懷著廢墟旅遊的期待去逛了一圈,在途中發現整片社區的活力仍然還在,軸線端的廣場上到處是玩鬧的小孩兒,大量的低收入居民在此聚居,反倒是老頭兒老太太倒找不出幾個。
至於交通的話,除了巴士,有RER的A號線貫穿而過,直通巴黎城區,去市中心花不了半小時,不光是景點,去市中心的火車站(Gare de Lyon)也是直達。相比之下,回龍觀是個什麼狀況,大伙兒心裡都有數吧...
BTW:IBM在那兒還有一棟樓呢,新的
沒有對大師不敬的意思,但是說實話前幾天看完黑川大師的作品,我開始懷疑建築師工作的意義了,是否太多主義在綁架了建築師自己的同時,也綁架了使用者的真實意圖。
作為新陳代謝派的開山鼻祖的黑川大爺,在理論以及建築學發展中的地位不可否認,但是理論與實際甚至使用之後的狀態,衝突還是十分巨大的。建築的意義其實不是在設計完成那一刻具備的,也不是在建成那一刻開始的,應該是在人開始使用的時刻才真正開始的。
說實話看了破敗的艙體之後第一感覺是很傷感,很多那些存在於書本或者精美雜誌上的建築,是否真的能適應使用者的需要,之前也看過若干大師的作品在建成之後與當時初衷大相徑庭的例子,這裡不一一列舉了,否則更要陷入絕望之中了。
尤其是居住類建築的命運是最難把握的,與受用者的關係決定,建築師的初衷,有時候可能只是個願景罷了,不是悲觀,眼見的事例確實很多。一個建築能有圖紙轉化成現實需要付出的東西就已經絕不是在學校里畫一張好看的剖面那麼簡單了,若是能在使用中徹底貫徹建築師的意志,更是可遇不可求啊。
之前在北京工作時候,最大的落差莫過於霍爾大爺做的moma,業主在建築四周建起的圍牆,使建築成了一個堵塞在城市中的脂肪瘤。左家莊的面貌也並沒有因為moma的存在有任何改觀,相反破敗不堪,之前拍過很多,回去慢慢找下。我想moma方案中開放給城市的中心庭院,應該是一個很美好的憧憬,但是最後的落差,可能也恰恰是先進方案與業主使用以及飛速的城市化之間不可逾越的矛盾與鴻溝吧
這裡並不是否認建築師努力的價值,也許題主列出的問題也並不是只有中國才有的。當然優秀的案例也存在很多。
寫這些也是希望各位同學以及從業者共勉吧。是不是我們談的看的理論太多,而忽視了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問題本身以及人本身。建築師不是一個自上而下的說教者,我們應該做的是不是應該自下而上的更多關注基層,而不是粗暴的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我們並不熟悉的現實。Context的意義也並不是單一的物理場地,人以及社會的大語境,可能才是建築師應該真正考慮的吧。。。
zaha hadid vitra fire station
根據archdaily的說法 「Today, the fire house has been converted into a museum that showcases Vitra"s chair designs after the fire district lines had been redrawn」
有兩張圖片傳重複了,誰能告訴我怎麼刪呀?(??д?)b
沒有想到會有人看,那就再補充一些圖片,和建築師簡介,還有這個建築師很牛的,我發現他的其他的作品也蠻符合要求的,一併慢慢補充好了Y(^o^)Y。
(??? ??)?
以下原答案。
巴黎東區的Noisy-le-Grand
《飢餓遊戲》、《巴西1985》的取景地。
它就像一個失敗的『巴別塔之城』,處處建築以強烈的後現代主義的氣息衝擊著你的視覺。
多圖:
二戰之後,巴黎的這片區域湧入大批貧民和外國移民,法國政府為解決這一問題,特地蓋個這個建築。但是當時的設計師,想法有些烏托邦,試圖建造一座『光明之城』,想要打破階級,使所有人的大雜居。
現在這片建築還是一片半成品,被擱置了,我看過它的設計圖,建成後,至少看著超漂亮,震撼。
當然,這個半成品也好美噠,是很多電影的取景地,現在在裡面居住的大多是當時的建築工作者,年輕時在這裡設計了種種美好的藍圖,豪言壯語,雖現實多艱,老了他們也是不捨得離開,除此之外也經常會有一些名模來這裡拍照。
補充圖片
好漂亮的說,有生之年真想去看一下ヘ( ^o^)ノ\(^_^ )
以下為建築師簡介,感興趣的可以看一下,嘻嘻
里卡多-波菲爾(Ricardo Bofill),西班牙著名建築師,享有「建築鬼才」之美譽,在他年僅 24歲時便創建了集建築師、詩人、美術家、音樂家以及數學家於一堂的知識精英集團「TALLER DE ARQVITECTURA」(泰勒建築事務所)。
里卡多·波菲爾是許多國家建築協會的名譽會員,被許多大學授予名譽博士。里斯本的Saldanha大廈1998年榮獲年度最佳建築獎;Donnelley大廈在1990年-1996年期間獲得年度房地產開發獎(1993年,芝加哥太陽時報)及最佳新建築獎等十餘項大獎。除了建築設計外,里卡多·波菲爾在學術上成就顯著。曾撰寫《城市建築》、《空間設計》等論著和評論文章。
個人簡介
1939年
生於西班牙巴塞羅那。曾就讀於巴塞羅那建築學校、瑞士日內瓦建築大學。
1963年
創建泰勒建築事務所。
1975年
因設計完成集合住宅「Walden7」一舉成名。他將加泰羅尼亞傳統技法融於現代設計中,其最初15年作品,大多帶有地方特色。
1985年後
其事務所逐步進軍國際舞台,設計類型也由住宅擴展到機場、音樂學院、劇院等公共建築。
里卡多·波菲爾與其建築設計室
里卡多·波菲爾出生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就讀於瑞士日內瓦的建築學校。1963年,他發起創立了由建築師、工程師、社會學家及哲學家等組成的 「建築設計室(Taller de Arquitectura)」。
1991年巴塞羅那機場擴建項目是其成功典範,還設計了西班牙的瓦拉多利音樂廳、法國的梅斯音樂廳及美國休斯敦萊斯大學的舍菲爾德音樂學院。
住宅是建築設計室潛心研究的另一領域,典型範例是巴黎的新城。他們在巴塞羅那、斯德哥爾摩及海牙打造的住宅區確立了其在歐洲建築領域的重要地位。
該設計室在寫字樓設計上也展示了傑出的才能,最傑出的寫字樓包括東京的資生堂大廈以及芝加哥的Dearborn中心(2003年竣工)和Donnelley大廈(1992年竣工,波菲爾先生設計的第一座摩天大樓)。
下面補充一些他的其他作品也符合要求的。
原本只是工業生產上一個廢舊的水泥廠,然而遇到大建築師,於是水泥廠就華麗麗的變身啦[怪我嘍],點擊[ http://pinyin.cn/e22595 ]查看錶情
建築師: Ricardo Bofill
項目: 建築辦事處/檔案/模型實驗室/展覽空間/ Bofill"s式公寓/客房/花園
地點: 巴塞羅那,西班牙
總建築面積: 3100平方米和花園
房屋面積: 500平方米
完成日期: 1975年
廢舊的水泥廠?拍鬼片倒是差不多!然而,Ricardo Bofill竟然將這棟如古城堡般的建築改造成了自己的私家莊園,作為Taller de Arquitectura(由Ricardo Bofill創辦的建築事務所)的總部和他本人的住宅。
改造圖紙
圖片有些亂,將就著看看吧。還有一些上傳失敗(╥╯^╰╥)
同濟大學四平校區的大禮堂。
據說由於修建後全國正值特殊時期,校長李國豪先生機智將這座宏偉的禮堂用作了食堂,直到特殊時期過去,大禮堂才重新修繕,恢復了了本來的設計用途。
1961年修建時,跨度40米的大禮堂曾是遠東最大的禮堂,號稱遠東第一跨。
用作食堂的話…那這應該是有史以來規模最任性的食堂了。
-
要說這事,必然是——橫道河子東北虎林園。
建立於1986年,原名「中國橫道河子貓科動物飼養繁育中心」。名字里沒有「保護」也看不出科研的目的。基本就是宰豬場,只不過宰的是老虎。出資方是「黑龍江省外貿廳」現在叫「商務廳」。建立的目的就是經營老虎產品,如虎骨酒,虎皮等等。
沒成想,1993年5月29日,國務院頒發了《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第二天,銀行就撤資了……這個「宰虎場」其實一單生意都沒來得及做……
於是經營者順坡下驢,掛上了「黑龍江東北虎林園」的牌子,從「宰虎場」變成「保虎場」。變成了東北虎保護繁育基地。
何止大相徑庭,明明就是南轅北轍。
不過,畢竟出資方是要賺錢的。好像現在去這個「東北虎林園」可以買到「壯骨酒」。至於是不是虎骨……我也不知道……
精裝壯骨酒 780元一市斤
「福」字後面一缸白骨。經營者很有意思。
動物骨骼
據說這個中心,還在不斷致力於取消虎骨貿易禁令。因為他們倉庫里堆積的死虎一旦開放貿易,價值連城。字面意義的,價值連城!
(完)
PS:中醫……被改為清真寺的教堂_——聖索菲亞大教堂
其歷史可以分為如下三個階段:
【拜占庭帝國時期】
公元4世紀時,龐大的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帝國的統治者,選擇了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建立了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中心。
因為博斯普魯斯海峽剛好卡在黑海與地中海的關鍵交通要道上,戰略咽喉位置不可小視。因此君士坦丁大帝選定這裡建立基督城,並修建了一座大教堂,這座美麗的大教堂的身世與君士坦丁堡的歷史緊緊相系,她就是聖索非亞大教堂(St.SophiaChurch)。
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奧斯曼帝國時期】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被新興的奧斯曼帝國佔領。索菲亞大教堂被改建成為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現為博物館。
歷史記載,在公元1453年6月,奧斯曼土耳其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了君士坦丁堡,終於走進了他朝思暮想的聖索非亞大教堂。他下令將教堂內所有拜占庭的壁畫全部用灰漿遮蓋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並將大教堂改為清真寺。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土耳其共和國時期】
1932年土耳其共和國總統凱末爾下令,把聖索菲亞大教堂變成博物館,禁止把此處用作宗教禮拜場所,長期被掩蓋住的拜占庭馬賽克鑲嵌藝術瑰寶也得以重見天日。
據說,這些年土耳其政府有意把聖索菲亞大教堂博物館的一些小房間用作小型祈禱室,供博物館職員開放給基督徒及穆斯林使用。
成都金融城
作為成都市新政務中心修建,是市各級領導班子的辦公集群,後因故改為金融公司辦公集群。
每一個公園和廣場,都不是為了廣場舞建的,最終都變成廣場舞的地方
還記得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嗎?
皮划艇比賽場館
自行車比賽場地前,貌似成了駕校
划船比賽前場地
沙灘排球比賽地
自行車越野賽場地
棒球比賽場
以上場館皆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使用的場館。。。
天安門
大多數體育場都成了歌劇院
中國的盲道。
基本就是死道。
我上次在魔都就差點在金屬盲道上滑倒。
庫哈斯的央視大樓
Excuse me 大師說好城市綠地呢?
克爾白神廟,近年有考證或許是古代波斯人建立的多神教神廟,供奉拜火教諸神。一說是信奉基督教的閃米特部落以調和矛盾供奉原始諸神,他怎麼就怎麼就怎麼就成了一神教廟了呢,他怎麼就怎麼就怎麼就綠了呢。
為啥沒人說一下成都新行政中心呢?
成都市新行政中心建設啟動於2004年,佔地255畝左右,建築面積約37萬平方米,投資額約12億元,2007年底全部建成,加上土地價值,總價估計在25億元以上。
按照最初的規劃,成都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和法院、檢察院近70個部門將在2008年內搬進該行政中心。但因其過於豪華,在坊間曾引起大量非議。特別是在2008年剛開始搬遷時,汶川地震發生了。豪華辦公樓和民間的踴躍捐款的反差使成都政府承受了社會上巨大的壓力和責罵。
於是,成都市政府在2008年7月16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已搬到新辦公區辦公的政府部門全部搬回原址,新行政中心將妥善處置變現,所得收入全部用於受災群眾安置和災後重建。現在這個設計建造的市行政中心已經變成了天府國際金融中心,大量的銀行保險和證券公司買入了這些樓宇。麥當勞肯德基
本來是吃東西的
結果變成了世界連鎖公共廁所
推薦閱讀:
※冷門、小眾的優秀國外建築師有哪些?
※如何通俗簡單地解釋帕拉迪奧母題?
※為何許多當代中國建築師偏愛磚材?
※古代大型平頂建築是怎樣做防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