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滅六國,為什麼反秦都要以楚國為旗幟或口號天下就景從響應?
亡秦必楚背後又怎樣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秘密在其中?
首先,沒有「反秦都立楚國的旗號」這回事情。
我們先來看看立楚國旗號的都是些什麼人。
第一個,陳涉。他是楚人,而且起義之始以項燕為號召,所以他以楚為旗號是順理成章的。
第二個,襄彊,他是陳涉部將葛嬰所立,葛嬰也是楚人,而襄強不知何許人,但《風俗通》稱襄氏為「「楚大夫襄老之後」,則襄強必為楚國貴族後裔無疑,否則葛嬰不會立他為楚王。
第三個,景駒,他是陳涉死後,陳涉部將秦嘉所立。秦嘉是陵人,也是楚國人。景駒不知何許人,但景氏本來就出自羋姓,世為楚國公族,如戰國時楚國著名辭賦家景差。所以景駒必然也是楚國貴族後裔無疑。
再來看看項梁。
項梁剛起義不久,陳涉部將召平就矯詔拜其為楚柱國。——這表示項梁當時也被拉進了陳涉系統中。陳涉死後,秦嘉立景駒為楚王,結果項梁借口「陳王戰敗後,死活不知,這時秦嘉立景駒為王,是背叛了陳王」,就攻擊秦嘉、景駒並殺死他們。然後尋訪楚懷王之孫熊心,立為楚懷王。
項梁自己是楚國貴族之後,而且他所立的楚王是正經的楚王室後裔,那麼他以楚國為旗號再自然不過。
以上幾個楚王(以及立他們為王的軍事領袖)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是楚人,起義地點在楚地,根據地所在也是楚地,而且所立楚王除陳涉自己之外,都是楚國貴族後裔,所以他們以故國為旗號反秦,立楚為國號,有何奇怪?
除了這幾位之外,再看其他的反秦義軍:
武臣受陳涉派遣徇趙,甫至趙地,即自稱趙王。
武臣派韓廣徇燕地,韓廣至燕即自稱燕王。
齊人田儋起兵,自稱齊王。
魏人魏咎起兵,自稱魏王。
由上可知,反秦義軍以齊、燕、趙、魏為國號的都有,絕不是都以楚為旗號。但在反秦過程中,由於楚軍兵力最盛,因此其餘義軍願意遵其號令罷了。——說到底,不過是個拳頭問題。先說結論:楚漢之際,無論是在社會力量上還是在政治策略上楚國都牢牢佔據了主動,因而一直保持著反秦的領袖地位。
因為題主的問題存在一些問題,因此我們暫時將此題目理解為:為何在反秦戰爭中各國願意接受楚國的領導?
首先是在社會層面上,楚國在客觀上保留了最強的反秦有生力量。戰國時期楚國一直陷入貴族體制的泥沼之中,集權程度很差,除最後項燕對王翦的抵抗動員了20萬人之外,基本上沒有能夠動員大量軍隊,在客觀上這也保護了楚國的有生力量,在秦末之際幅員遼闊的楚國在客觀上擁有最豐富的反秦力量,而諸如陳涉、項羽、劉邦等反秦主力也確實與楚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同時,除了客觀上的有生力量外,楚國的反秦意願也是最強的。陳涉首舉義旗之後,楚國出現了【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皆刑其長吏】的現象,在這其他五國並不多見。其原因很可能在於秦國向六國強制推行秦法,與秦法與楚俗有差異最大,楚國保留了大量自然、浪漫的因素,諸如道家思想、楚辭、楚國禮器等等,這與崇尚軍國主義的秦國法家思想具有明顯不同,因而當秦國銳意推行秦法之後再楚國引起了激烈的反抗。
基於以上主客觀兩點,楚國奠定了其反秦領袖的社會基礎,但是為了維持這一地位還需通過政治的謀略。
反秦戰爭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陳涉為領導核心,第二階段是以楚懷王和項梁為核心,第三階段是以項羽為核心,在波雲詭譎的政治變幻中,楚國通過一系列政治措施維護了自身的領袖地位。
第一階段反秦事業的核心主要為陳涉的張楚集團,自立為王的武臣、韓廣本身就是出於張楚集團,因而自然繼承與陳涉之間的君臣關係,楚國的領袖地位基本依靠陳涉在起義的領袖地位而得到天然的穩固。
但是陳涉之死則造成了一次嚴重的政治危機,秦嘉改立楚貴族景駒實際上是在陳王無繼承人的情況下造成了楚國內部的分裂,在這一情況下,原本在張楚集團中處於邊緣地位的項氏叔侄掌握了實權,【項梁謂軍吏曰:「陳王先首事,戰不利,未聞所在。今秦嘉倍陳王而立景駒,逆無道。」】實際上就宣告著在陳王已死的情況下,項梁作為陳王的繼承者重新掌控了楚軍,但是這種純粹依靠實力的統治缺乏合法性,因而項梁決定接受范增之建議,擁立楚懷王以穩固政權,這就使反秦戰爭進入了第二階段。
本身懷王並不具有實權,只是象徵性的存在,對六國貴族和六國遺民起到號召性作用,從而鞏固楚軍政權。但是項梁之死卻改變了整個楚軍的格局,項梁死後楚軍沒有陷入陳涉死後的混亂,楚懷王【從盱台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一舉奪取了兵權,成為反秦聯盟的實際領袖。同時從項梁到懷王的變化,也意味著反秦的領導階層從新興軍功集團轉變為六國貴族,由此帶來的對於亡秦後天下秩序藍圖的改變為項羽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因此第二階段,楚軍的在反秦聯盟的領導地位主要來源於楚懷王的政治合法性。
六國貴族與新興軍功集團的不同在懷王之約里表現的最為明顯,當時六國紛紛復立,然而對於滅秦之後的天下局勢卻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懷王之約實際上保留了七國秩序,只不過以入秦的關中王替代了嬴氏秦國,因此對於新興軍功集團而言,在六國基本復立的情況下,關中王是他們封王的唯一可能,這在客觀上損害了軍功集團的利益,這為項羽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項羽斬殺懷王親信宋義,在巨鹿大破四十萬秦軍,這不僅僅是一個軍事事件,更是一個政治事件,【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這意味著在軍功集團利益受到威脅的大背景下,項羽利用自己的軍事、政治才能,成功的將軍事上的勝利轉化為政治的勝利,贏得了新興軍功集團的支持,成為了楚軍乃至整個反秦聯盟實質上的領袖。
而最能體現項羽軍功集團屬性的事件莫過於【乃立章邯為雍王】一事,在一事件發生在巨鹿之戰之後滅秦之前,懷王之約並未得到落實,項羽也並未針對懷王之約與楚懷王進行交流,但是項羽已經在此時立章邯為雍王,在事實上已經破壞了懷王之約,成為之後項羽大分封的伏筆,這一舉動不僅是為了安撫章邯打擊劉邦,更是告知各路軍閥:諸位皆可封王。項羽利用這一舉措,成功的穩定了楚軍局勢和自己的政治地位,不動聲色的奪取了反秦聯盟的領袖地位。
因此第三階段,項羽通過軍事上的勝利和封王的承諾獲取了六國的軍功勢力的支持,成為了反秦聯盟的實際領袖。
總而言之,在社會方面,楚國擁有最多的反秦力量,同時反秦意願也最強烈,這為其地位奠定了社會基礎。在政治方面楚軍經歷了三個階段,其領袖地位先後來自於陳涉的首義之功、楚懷王的政治合法性、項羽獲取的軍功勢力的支持,通過以上政治謀略的實施,雖然政治形勢多有變化,但是楚軍一直都是反秦領袖。原因一是陳涉的影響力。
當時還沒脫離貴族社會的影響,陳涉首次將這格局打破,他打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不是一個政治正確的口號,但給予好亂者極大的激勵,陳涉給予了天下豪傑一個亂的機會。再者因為陳涉是楚人,以楚的名號首舉義旗,擁有領導性的地位,就連隨後崛起的貴族項梁都承認了張楚政權。
其中魏國故地是被陳涉部將周市打下來,眾人擁周市為魏王,周市反立魏公子魏咎為王,魏國等於是張楚政權所光復。趙地由陳涉將領武臣所收復,後陳余蠱惑武臣自立為王,拒絕聽從陳涉號令西進。武臣又派趙人韓廣攻略燕地,韓廣又不聽武臣號令自立為王。雖說一個個脫離陳涉政權,到也符合「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精神。
周市企圖進一步攻略齊地,被田儋算計驅逐,田儋趁機收復齊地。其實田儋和周市是一對同生共死的基友,被章邯反攻時他們又聯合起來對抗秦軍了。陳涉敗亡的原因在於他號召力不足,以他的身份代表不了楚國,更沒法號令六國。但趙、魏、韓復興皆與陳涉政權有關。
項梁勢力後來成功取代了陳涉領袖位置,主要是陳涉本就以項燕名義起兵,其二范增解釋過........《史記項羽本紀》載: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計,往說項梁曰:「陳勝敗固當。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今陳勝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今君起江東,楚蜂午之將皆爭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將,為能復立楚之後也。」於是項梁然其言,乃求楚懷王孫心民間,為人牧羊,立以為楚懷王,從民所望也。
劉邦原本想在陳涉死後投靠楚王景駒,途中受張良蠱惑去跟了項梁。張良眼見各國復國成功,勸項梁立韓成為王,領兵收復韓地,儘管沒有成功,韓也藉助楚的力量。後來章邯把魏、趙、齊、楚都打殘了,如果不是項羽通過巨鹿之戰扭轉局勢,聯軍氣運就差不多了。
巨鹿之戰以後的事情自不必解釋了,天下諸侯皆以項王為首,楚熊心不過一傀儡。1.除去逃去北方的燕趙的殘餘勢力燕代,楚國是最後一個傾盡舉國之兵,在名將項燕的帶領下,大破李信的帶領的秦國二十萬精銳,要不是李信撤退的及時,恐怕哪一戰要全軍覆沒。這是秦國自從商鞅變法圖強以來為數不多的一次慘敗。縱然最後王翦傾舉國60萬大君,也花了多年也只是攻破了楚國都城壽春,俘虜了楚國君臣而已,名義上名義上滅亡了楚國。當時的楚國以及名將項燕可謂是積聚了六國貴族殘餘勢力的厚望,也是深入楚國人民的最後一個救命稻草,陳勝作為一個楚國人以項燕為旗號的原因之一。
2.楚國地廣幾千里,深山大澤湖,,林立,六國滅亡以後基本上流亡貴族都逃亡這些深山老林中,項燕自刎後,他的兒子項梁帶領著殘餘的江東子弟兵也盤踞在這一帶,這時候楚地是六國貴族反秦勢力的大本營,這也是為什麼亡秦必楚的原因之一。
3.楚國作為一個地大物博的超級大國,一直不能凝聚國力,進行最深層次的人力物力財力的舉國動援。就是因為楚國貴族林立,大部分封地都有私兵,並且實行自治。中央很難控制地方,調動地方的財力物力人力。因此基於楚國最深層次的歷史原因,秦國要以秦法秦政劃楚,必然會有強烈的反抗,並伴隨著殘酷的鎮壓。以至於王翦滅楚之後,一直帥軍留在南楚,最後客死南楚。以至於關中老秦人空虛,這也是為什麼大將章邯為什麼要以刑徒作為軍隊。這也是為什麼起義首先在楚國爆發,最為深層次的原因。
純屬個人愛好,如有不周之處還望海涵。這個問題其實問的還是很有講究的,田餘慶先生曾撰文寫過有關問題,即《說張楚》。
題主的意思其實問的就是為什麼親代末期的反秦起義首先爆發於楚國舊地且天下必要以楚國首先起義而迅速響應,最終滅亡秦國?而且在所有六國的起義軍里屬於楚國舊系統的最多,而且實力最強,很多六國的重新建立是楚國人的貢獻或參與。
結合戰國晚期的歷史可以知道,楚國雖然在楚懷王時期被秦國欺騙得很慘,國君都死在秦國,但楚國依然有很強大的國力和很廣闊的戰略縱深空間。具體表現就是楚國雖然遷都郢陳後遷都壽春,但始終對於秦國是一個威懾。楚頃襄王的時候還曾經出兵收復過失地。
楚國在戰國末期也是秦國統一中費時較長,消耗精力最大的國家。根據史書和考古發現,當時楚國的反叛是不斷的,很緊張。參考《里耶秦簡》,當時洞庭郡等地的秦軍經常有征伐盜賊的大規模軍事行動,而簡文里的盜並不是一般佔山為王的小賊。
後來楚地民不服,秦始皇東南巡遊也傳說這裡有王氣,其實反映了佔領區內人民的不滿和敵視態度。而這一點是其他諸國無法比較的,韓國應當說是其次的,新鄭曾經發生過反秦的暴動,導致韓王安後來被流放處死。
因此楚國的雄厚實力和歷史文化傳統使得它具備了號令影響山東六國的威名和實力,做到了名實相副。戰國末期趙國慘敗於長平,四十多萬精銳被活埋,趙國後來又和北邊的燕國戰事不斷更加衰弱,不再具備強大的實力。而魏國此時也只是防禦有餘進去不足,失去了河東和河內大片土地的魏國,此時深處中原的四戰之地,雖然得到了原來宋國的大片土地,但其實已經是日薄西山,迴光返照而已。齊國長期和秦國交好保持中立,因此在前260年以後的40多年裡,列國的真正軸心是在楚國,合縱的領導人也是楚國春申君而不是其他人。
歷史選擇和造就了楚國。陳勝是第一階段的農民起事,而項梁項羽則是第二階段的貴族反秦,開始了歷史的曲折發展,六國基本除了韓國都復國了。
田餘慶先生在《說張楚》一文中提過一個很重要的結論:非張楚不能滅秦,非承秦不能立漢。對於後一點可能大家共識比較多一點,前者可能有些微爭議。建議參考一下幾篇文章:
田餘慶:說張楚
陳蘇鎮:「天下苦秦」辨
辛德勇:雲夢睡虎地秦人簡牘與李信王翦南滅荊楚的地理進程
辛德勇:馬王堆帛書「張楚」注記與〈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之尊漢、尊楚問題
其中陳蘇鎮先生是承繼田先生的論點進行申發,主張「亡秦必楚」的必然性。辛德勇先生的文章則致力於發掘其偶然性。
標準答案: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題主想問的是「只要…就…」還是「都要…才…」啊…這混著用就看不懂想表達什麼意思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民謠都這麼說。。。陳涉世家中的原話應該是「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翻譯過來應該是現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假裝稱為擁護公子扶蘇、楚國將軍項燕的人,向天下倡議,應該會有很多響應我們的人.
因為扶蘇愛民如子、謙遜待人更深得廣大百姓的愛戴與推崇《陳涉世家》里就有提過「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乃公子扶蘇,而傳說中公子扶蘇是秦王與楚人的後人,其實還是偏向於打著為扶蘇找公道的口號。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戰爭,川人自閉,吳越軟語,唯九頭鳥火爆且地勢優越,亡秦楚也
推薦閱讀:
※秦始皇焚書坑儒,到底是焚的那種書?
※這個結局來自哪個電影或者電視劇?
※為什麼清軍靠屠殺漢人能夠得天下,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嗎?
※《士兵突擊》和《我是特種兵》哪個比較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