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高質量的生活的人,如何在夢想和錢之間抉擇?

題主現在處在人生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要在掙錢的傳統職業和不掙錢的藝術之間做出大學的專業選擇。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適用於很多人。

我GPA 4.0,進本地最好的大學沒有問題。由於課外興趣也很廣泛,綜合素質較強,大學畢業出來找一份好工作也不成問題。
可是,我從小迷戀音樂,屬於綜合音樂素養非常強,卻沒有一項尤其出眾的類型(伯克利音樂學院測試我樂理為大四級別,中國好聲音曾經找過我)。可做一個成功的音樂人/歌手/電影配樂師,做出有影響力的歌是我畢生的夢想。(題主堅強地不匿名,大家若想測評一下題主的音樂技能可以點進我的頁面,有視頻鏈接。可以給大家一點概念。)

(p.s. 為了防止再有答主誤認為題主好吃懶做搞得我跟你反目成仇我要說一下,為了樂隊排練我在9點上課的國家每天6點起床,為了保持成績的同時練琴練吉他唱歌作曲,每天一點睡覺。)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在上學的同時受了一年的音樂人半職業化訓練,獲得了非常好的基礎,卻沒有充分意識到音樂人的生存空間有多小。直到近日,真正接觸了一些全世界頂尖的音樂人後,才發現即使是他們,生存也充滿對錢的憂慮。
我喜歡有質量的生活。對於我來說,物質享受甚至可以部分等同於精神享受。例如,我不喜歡穿質量糟糕的全化纖衣服。也想有經濟實力可以在喜歡的百老匯演出來我的城市的時候可以拿出200刀看演出。我不需要名牌也不需要豪車。並不是拜金,而是精神上有這個需求。相信大家可以了解吧?請不要認為搞藝術的不可以有像葛巾老師那樣的對生活的要求。

題主的心理活動:
-我認為白天上班,晚上去酒吧唱歌就算是選擇了「穩定職業」那條路,因為我不再音樂的推廣,個人品牌的傳播等,只想過穩定的生活。
-題主在中產階級家庭,生活偶爾可以享受,但大部分時間依舊節省。如果沒有拿到獎學金,學習音樂會花掉一筆巨款,我覺得我不應該這樣去花父母辛苦一輩子掙的錢。
-我屬於非常刻苦的類型,總認為音樂行業的付出回報率比起傳統行業來說太不樂觀,害怕十年後比我懶惰的多的人因為選了好行業生活都比我輕鬆。事業成功的目的是快樂,而若我不成功,我則不會快樂,夢想則會變成負擔。

中心思想總結:
1. 最近總是有人告訴我,「不要因為掙錢而去做一件事情。錢應該是成功的附屬品。」這句話大家怎麼看?若是沒有錢,達不到自己對生活的要求,最後為了獲得足夠的錢而使夢想從「想做的事情」變成「必須做的事情」,會不會本末倒置?
2. 在一個自己有興趣做而穩定掙錢的職業,和自己極不穩定的夢想之間,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
3. 一個老師說,「做任何事情都要絕對地相信自己,不然就無法做到」。也就是說,若我用一個不樂觀的心態看待我的事業,我根本就不應從事這個事業?大家認為這句話有道理嗎?
題主不求一個解決方案,但求一些思想。請大家自由發揮,我會努力領悟你們的人生感悟。我儘力把自己的真心話說出來了,也請大家真心答題,因為我會很努力地去理解每一條答案。

感激不盡。

=============
選擇:
我選夢想了。謝謝你們。


我是題主。問出這道題的半年後,我終於可以來自答這道題了。略夢幻的感覺。好好地講一次自己的故事吧。


我並不是一直都想學音樂的。


初中時,我想當HR總監、外企總秘、同聲翻譯、外交官、CEO或至少500強企業的地區總監——一切小女生幻想中的高薪白領職業。

初一時回國,剛好是開始看霸道總裁愛上我的年紀。雖然鳳姐寶馬女都還沒出現,但晉江文學城也足夠毀掉一代人的三觀。

當時喜歡著明曉溪顧漫郭敬明,一本「小時代」全班傳閱。高跟鞋小煙熏Prada Hermes Louis Vuitton是最高理想,美好生活是像杜拉拉一般在職場中橫衝直撞、戀愛升職、精緻禮服、紅酒香檳,人生巔峰是住在擁有180度落地窗的高級公寓里。拉開羅馬簾,欣賞著都市夜晚的光怪陸離,燈紅酒綠,遍地星辰。

在一個物質主宰的年代,那就是最真實的夢想。

那時的自己,沒有什麼特別想做的,只有很多特別想要的。


中二病最重的那一兩年後,大約是我懂事了,我媽 @Julia 開始與我分享她工作上的事情。她當時像我的理想中那樣,在500強企業里做著管理者,每天身上穿著西裝裙和高跟鞋,臉上掛著煩躁與疲憊。

她說,細高跟和鉛筆裙不如平底鞋和秋褲,紅酒和香檳也比不過草地雞湯和武漢鴨脖;前者是苦難,後者才是幸福。

最開始我以為她只是不再有年輕人的野心和精力,如果是我一定會享受白領精英的觥籌交錯、運籌帷幄。她罵我傻。


然後有一天她在公司晚會上礙不開情面,喝了很多酒。我回家後看著她明顯是吐過後的半死不活的面孔,如雷擊頂——

幸福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並有選擇的權力,而不用為了現實的殘酷失去後退的餘地。

我第一次擺正了我的金錢觀。

金錢不是一個拜金時代的浪漫,也不是一個成功人生的標誌。它僅僅是一個讓自己保留選擇權的工具。


為了這個選擇權,我立志成為一名「成功人士」,我給未來定的目標是「掙錢掙到有安全感」。

可是「安全感」這個詞如此萬能而虛無縹緲。它沒有頂也沒有底,像戀愛一樣以「感覺」為準,以個人慾望的大小為轉移。這是一個看不到頭的目標,於是我只能拚命地學習,並宣布我想考進常青藤。

因為不想在任何方面輸給任何人,所以只能把每一個人都當作假想敵;做每一件事都好像在打仗,唯恐在沒有看見競爭的標準前就失去了競爭的資格。

我父母那個時候其實挺欣慰的,覺得孩子現實一點,功利一點,怎麼都不是壞事。

高一那年,事情出現了神轉折。我回加拿大了,寧做鳳尾不做雞頭,轉到了一所提供國際文憑學位(IB)的高中里。那所學校很奇怪,坐落在比較窮的區域,卻辦著IB(也有正常班),所以有著這個區里最上進的中產家庭的孩子和貧窮到吃不起午飯的孩子。

這個學校里正好有門課,叫「搖滾學校」(Rock School,後文里簡稱RS)。這門課的核心就是把搖滾四大件的樂手召集起來,組團,演出。搞搖滾的大都桀驁不馴,所以這門課的學生主要是本地家境中等偏下的老外。但就是這些人,比任何IB課里傳統意義上的有錢人家的好孩子都更能讓我感受到對生活的激情,對愛好的執著。
這門課本來是作為一門選修供我業餘時間玩一玩的,沒想到這一玩竟然玩偏了人生。回想一下,最重要的轉折點當然是……

迷上了班上一個彈吉他的男孩子,J。(此處應有會心笑聲)

J對音樂的迷戀超出了我有生以來對任何事情的迷戀。他能抱著一把吉他一坐就是四個小時,而我即使從6歲開始彈鋼琴,在那個時候每天一小時的練鋼琴時間仍然是一種累贅。每天放學後他會在音樂教室里練吉他一直練到學校關門。很多個下午,我就坐在那裡聽他彈吉他,聽他的和弦,聽他的sweep picking和他翻奏的Jon Gomm。

喜歡上一個人後會愛屋及烏地喜歡他喜歡的一切。我為了更了解他,每周向他索取一張十首歌的歌單。就這樣,我從Billboard Hot 100轉向了Eric Clapton, Dream Theatre, Porcupine Tree, Steve Vai, Muse, Red Hot Chilli Peppers, Bjork, Amanda Palmer……慢慢地我發現了音樂中更大的世界,慢慢地我發現,原來音樂還可以這樣,原來情歌不一定慢也不一定抒情,原來聽歌有時不懂歌詞都能聽哭。

青春期大部分的進步都是為了喜歡的人而完成的。因為他是吉他大神,我是唱歌渣渣,於是在RS里我十分賣力地練習與演唱。一次次演出,一次次失敗,卻一次次為了讓他正視我而爬起來。就在這一次次中,我突然發現,這門課對我的吸引力大過了所有其他我視為「正道」的學科。高一的上半學期,我第一次向我父母提出「做職業音樂人」的這個可能性。

這之後的風暴大家可以盡情發揮想像力,我就不描述了。一個字,「痛」。

當時我問J未來想幹什麼。他說,做吉他手啊。我驚訝,因為他家裡窮,又是單親,還有一個在上大學的姐姐,但他依然斬釘截鐵地說,只想做吉他手。我問他,那你怎麼掙錢呢?他說,如果我不做吉他手,要再多的錢,有什麼用?
這句話讓我深刻地理解了什麼叫「所有的分手都是因為不夠愛」,而我為這種入骨的愛而動容。許多人都不能為了最愛的人拋棄金錢,他卻可以讓自己的整個未來圍繞著「先要有音樂」這個前提計劃。音樂於他,不是一個夢想,而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後來,J開始從網上訂購吉他的零件和木架,自己組裝,設計電路和外形,噴漆、打磨、光亮。他憑藉自己對吉他的熱愛開始在附近的幾家吉他店裡賣店吉他,還做定製,掙了不少錢。現在的他正在一個音樂學校就讀。我知道,他很開心。)

當時我唱歌還很爛。我媽領著她的朋友去看我的演出,然後每次都把我損得無地自容。最近知乎上有個問題問挨了罵後如何恢復,我想說:堅強是學不來的,只有自己熬出來。七次跌倒八次爬起來,很痛,但痛一痛就習慣了。
對於當時我的來說,重要的不是這次有多痛,而是下次的痛會比這次的輕。

13年的夏天發生了一件事,我媽媽終於同意讓我學音樂了(知乎上發過這個故事)。當時整個人的感覺是,現在外界阻力變成助力了,我真的要為自己的選擇全盤負責了。高二退出了IB,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學校有很好的課程和老師,於是我選的課有作曲、基礎吉他、錄音技術和又一次RS。知識越來越多,技術越來越強,越來越被他人認可的我和音樂之間突然沒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阻力越大愛的越深。J和我也結束了,他不再是我前進的動力。我開始認真思考,情緒不被左右時,我若選擇這條路,到底會有怎樣的後果。

那個夏天,我去了伯克利音樂學院的五周夏令營。在那裡的第一周我就看盡了各路大神,也知道自己到底有多糟糕。我迷茫、無助、被打回娘胎重新做人。終於在一個晚上我一邊哭一邊給我媽打電話,說我錯了,我幹不了這一行,我太差了,我們來考慮一下怎麼讓我考上UBC吧。
只是電話一放下,我又不能接受自己追夢的歷程竟然在這個自己夢寐以求的地方結束。於是我打開知乎,提出了這個問題。

那時正好是高二的暑假。憑著我的平均分,高三轉攻學術學科也並非難事。只是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里,我被各種答案打得不知所措。有人打臉說我就是不夠愛;有人說我其實什麼也不會就是太矯情;有人說沒錢玩兒屁;有人讓我定下心來好好地計算閾值在哪裡,有多少麵包我才會開心。感謝每一個答過題的人,無論你們是打臉還是乾貨,都讓我最清晰地找到了自己的底線。

我看著各種答案迷茫了整個夏天,最後夏令營結束時還是發現,自己是真愛,自己放不下。即使一輩子無法規劃,沒有退休金,沒有失業保險……那又怎麼樣呢?如果沒有音樂,我就是失去了一切。
即使有再多的錢,再穩定的生活,如果活不出我想要的意義,我也會後悔。人只活一輩子。一輩子結束,一切煙消雲散。而讓我平淡地過一輩子只求舒適和安穩,我不甘心。

「幸福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並有選擇的權力,而不用為了現實的殘酷失去後退的餘地;」只要我還有這個選擇,我就會選擇音樂。我不願意為了現實的殘酷而不去努力實現自己今生的夢想。

「金錢僅僅是一個讓自己保留選擇權的工具。」只可惜,我的選擇只有一個:夢想。一切剩下的,就圍繞著它安排吧。

所以,最後的最後,我下定決心僅僅是因為發現:
自己夠愛,捨得。

然後,2014年12月14日,我拿到了伯克利音樂學院的offer。
這並非終點,而是起點,但至此,我內心已經有了將這條路走下去所需的一切勇氣。

----

故事結束了,但故事背後的思考沒有結束。
當初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就驚訝地發現有很多人跟我一樣面臨同樣的難題,所以我分享我的故事也是為了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正因為這樣,我不能光理想主義地隨意瞎說,我得為讀者負責。

我有很愛很愛我的父母(我也很愛很愛他們),他們願意把自己一輩子辛苦攢下來的錢用在我的教育上。當然如果我的家長不為我買單,我還是會很愛他們,並自己想辦法勤工儉學去讀。不過我承認,我是幸運兒。

即使我這樣幸運,也沒有鬆懈。我已經完成高中畢業所需學分,申請好提前半年畢業(15年1月底)。從現在到九月大學入學,我有大半年的時間潛心修鍊,好好地準備,才能更好地利用大學的資源。 如果是你,請考慮一下如何最有效率地完成你的學業。

我還幸運在有一個我可以信任的腦子。整個追夢期間,我都不必放棄教鋼琴教聲樂教英語法語等兼職,甚至如果大學上到一半家道中落我也能打幾年工再返校完成學業。只要不出重大意外,我就總有辦法完成我的Bachelor of Music。如果是你,請評估一下風險,設計一下後路。或者你沒有後路,那麼,我誠心地祝你好運。

到這裡,我最開始糾結的高質量生活還是音樂夢想的問題已經不復存在。假設生活質量由50%精神滿足和50%物質滿足組成,從事音樂的話,即使我不幸地成為最失敗的一批音樂人,我仍然能得到100%的精神滿足。從事其他的行業,即使物質再富足(且不說這有多難),精神滿足也為0%。最簡單粗暴的數學。

最後的最後,
每個人決定自己的命運,很多時候就是一念之差——找借口失敗,還是找借口成功。
當然,夢想並非對於所有人都是「全有」或「全無」的狀態。即使你受生活所迫只能掙錢,若有空閑,不要忘了你的初心 :)

微博:SherryLiMusic
不熬雞湯,只打雞血。也就是努力完後問你一句,我到這兒了,你在哪?~


整個知乎的氛圍上來都讓我個人覺得挺不好的,不好在什麼地方呢?

知乎上特別流行一種「浪漫主義」,這種主義的特徵就是:
1,理想必然是跟金錢是相衝突和對立的
2,理想主義者全都是窮鬼,選擇了理想就代表過的不好
3,理想必須是跟金錢隔絕的,和銅臭不沾邊的,不然就不能算是理想

這類問題隨手一翻,就有典型,比如這個:為什麼我和父親之間道理說不通?他跟我講現實,賺錢是硬道理,我跟他講人生意義,他就說我還年輕不懂?

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大量存在這類問題:
23 歲到 35 歲該如何實現資產增值?如何不陷入結婚生孩子買房的惡性循環中?
年薪100萬(或以上)的你們,不妨講講現在的謀生手段和奮鬥史,以及想對20歲年輕人說的話?

這讓我感覺挺不好

---------------------------------------------------------------------------------------------------------------------------
回到題目本身上來

題主本身的情況有很大特殊性,既有浪漫主義的渴望,又有現實主義的需求,光是身處國外就夠特殊了,但其實細細看,又跟大部分年輕人沒多大區別,事情有很大的共性

自身熱衷音樂,但是有較高物質欲,怕音樂養不活自己
想做別的高收入工作,覺得不開心,也怕因為三心二意做不好

而國內的年輕人中,特別流行這種心理:
畢業很想留在北上廣大城市奮鬥,但是覺得太累,又怕競爭太激烈
可是會二三線城市的家鄉吧,整天按部就班波瀾不驚,又不甘心人生就這麼下去了

這些想法都挺有代表性的,也挺有共性的,而且不管懷有多大鴻鵠之志的人,都不免會有這樣的懷疑和想法的,這很正常

不過再怎麼猶豫和彷徨,我都希望年輕人都能牢記這幾點:
1,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所有
2,每一件事都有它的代價
3,想追求理想主義,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成本,付出相應的代價,理由見第一條
4,除了所謂的人生要浪漫要青春要激情,你還必須得考慮自己有沒有對其他人的責任,比如爹媽父母什麼的

如果沒有這樣的思想準備,所謂的夢想跟浪漫主義,其實都是過家家而已

單方面的討論思考憧憬都沒多大用,TZ應該做的,或者說大部分年輕人應該做的,其實無非是評估成本和做自我的心理預估而已,也就是用實際的計算來替自己選擇

1,高質量的生活是什麼樣的?房?車?多好的房?多好的車?要多少錢?每個月花費需要多少可以滿足高質量這個標準?除了這些,還有其它什麼物質需求?一一把數字列在紙上
2,你覺得什麼樣的職業或者事業可以滿足這些物質需求?從事職業多少年可以實現?工作狀態要緊張密集到什麼程度,自己能否接受這種勞累和辛苦,是否有時間來進行自己感興趣的音樂,如果沒有,自己能否接受?
3,自己除了音樂外,是否還有確定不移的興趣和富有天分的領域跟技能,是否可以確保自己的一定能達到物質需求。從題主的問題描述裡面,如果不是先天家境富足的話,物質欲還是相對比較難滿足的,跟選擇音樂還是其它道路關係倒不大。為了滿足較高的物質欲,選擇音樂可能會比較艱難,選擇其它道路可能沒那麼艱難,但仍然要很困難才有可能達到,而且我覺得這兩種艱難程度不一定懸殊的厲害,靠音樂成為富人和靠其它普通渠道成為富人的難度,在我看來都差不多(沒有100%穩妥的路子可以保證一個人成為富人)
4,如果做音樂想達到這種生活目標,可否達到?如果不能達到,為什麼?如果可以達到,需要哪些條件,需要多少年?
5,如果沒有那麼高的物質欲,什麼樣的生活水平可以讓自己滿足,房,車?多好的房,多好的車?每個月的花費多少可以滿足?
6,為了實現這樣的生活水平,需要什麼樣的精力投入,什麼樣的職業工作,有沒有時間去沉浸在自己感興趣的音樂里(這裡的音樂非特指,可以指代任何夢想/興趣)
7,單純去做音樂,又沒有可能實現這樣的生活水平,如果可以,需要多久,如果不可以,為什麼?
8,情緒機制考慮。
如果以音樂為全職,不論是否成功,開心程度會是多少?給個數字A。
如果不以音樂為全職,不論錢多錢少,不開心的程度會是多少,給個數字B。
比較A和B的大小

以音樂為全職成功後的開心程度是多少?給個數字A。
選擇其它職業生活富足得到滿足的開心程度是多少?數字B。
比較A和B的大小

選擇其它職業仍然實現不了物質需求,不開心程度多少?給個數字A。
以音樂為全職奮鬥多年不成功的不開心程度會是多少?給個數字B。
比較A和B的大小

統計下次數,如果A都小於B,那麼建議不要選擇音樂作為全職了

9,責任機制考慮,是否需要對父母和家庭承擔責任,這個因素也要算進去,責任和義務有多大,每年需要給他們多少錢,把數字也寫進去

上面9個方面的問題考慮下,其實答案就出來了,能看出來自己可以承擔什麼樣的風險,負擔什麼樣的成本,具體到個位數

說實話,如果不考慮錢,青少年在考慮未來選擇時候,不確定道路的風險值要遠遠比已經確定道路的風險值要大,而且大很多,也就是說,選擇已經有的興趣,堅持不懈,最為靠譜,起碼未來和前途的規劃,要比別的道路清楚的多,不過顯然這樣的看法在這裡是不適用的,所以,只能說一句,諸君好運!


說在最前面。

這個答案沒有人生感悟。這個答案就是給題主看的,寫的內容僅針對題主現在的情況。很多判斷與假設基於我對題主的了解。不喜勿噴。


我是不完全贊成「不要因為掙錢而去做一件事情」這句話的。有很多很多事情,想完成的話,最需要的就是錢。可能僅有錢不能做到最好最優秀,但至少可以完成。當然包括音樂。錢應該成功的附屬品。還是不贊成,錢還說是成功的墊腳石、催化劑、原材料……絕不是簡單的從屬關係。那個人是支持你繼續你的音樂夢想是嗎?但其實我不認為你除了做音樂,在做其他事情或者從事其他職業的時候就只因為錢這一點,你不會這樣走你的路不是嗎?

為了獲得足夠的錢而使夢想從「想做的事情」變成「必須做的事情」,是說為了賺錢,你不得不繼續唱歌繼續做音樂來滿足自己對生活的要求。還是說你為了實現夢想而賺錢,賺得很辛苦很累,當賺夠錢的時候,夢想以及被磨平,已經不是夢想。還是說為了賺錢完成夢想遲了很多苦,想要放棄,但不忍放棄,只是為了完成夢想而完成夢想。我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種,但是夢想在我看來是那種你想到的時候會微笑,會覺得辛苦沒什麼的,令人幸福的東西。你沒有這種感覺之後,不如停下來想一想這還是不是夢想。


我會選自己極不穩定的夢想,被一個很重要的朋友感染的。

在你夢想勾勒得最清晰最熾熱的年紀,難道要拋下它,等到你人老珠黃、滿臉皺紋、有氣無力的時候再拾起來,或者就一輩子摔在哪兒?我不是說什麼青春萬歲之類的理由。我只是覺得,你現在選擇的有興趣且有穩定工作的職業,在你追夢失敗的時候,總也會有一個這樣的職業。你的綜合素質、你的各種能力,它們並不會隨著時間逝去,相反,你會積累更多經驗、閱歷,仍然會有一個方法有著穩定的收入來源活下去。即使不一定有一開始就妥協的生活狀態好,但那個時候至少自己不會有不甘願。

你看你身邊就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在自己的人生過了一小半,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後,有選擇了新的職業,開始新的學習,一樣很成功也喜歡這樣的生活的人。那你也可以,遺傳。

再多嘴一句,你說你要改變世界,哪怕是很小的一個部分,那你現在找到了一件趁手的工具,怎麼能把它扔掉?


我認為的你的矛盾點:因為學習音樂有太多的代價包括付出的大把的時間精力和高昂的學費經費,擔心以後如果沒有辦法通過做音樂使自己過上仍然有質量的的生活,精神享受也變得貧乏。那一天來到的時候,你是否不再快樂,夢想也不再是夢想。

這些矛盾都是基於你的假設,如果你沒有成功。為什麼有這些假設,因為你看到了那些很厲害的人但仍然為生計煩惱,擔心自己以後會不會也是這個樣子。不是因為擔心自己不夠努力,不是因為擔心自己抓不住機會,不是擔心自己綜合素養不夠好。我覺得你最擔心的,也是我最擔心的,是你自己先天的條件如何。其實我是樂觀的,你看你從剛開始那個樣子,慢慢的一點點努力成了今天的模樣,那以後會變成更好的模樣。

長久以來,你一直給我很多正面的東西,更果斷、更敢想敢做、更有夢想。那我反彈給你一點好不好。你的未來還有很多種可能,任何一個都不應該從這裡結束。

你現在最過不去的就是你心裡這關。你真的熱愛,那就去追啊。追的方式也不只有伯克利音樂學院這一個,任何一個大U ,Major那個你感興趣的有穩定工作的專業,minor一個音樂,也行啊。無論怎樣,追到了皆大歡喜,追不到了那又怎樣呢。

我養你啊。

利益相關:題主是答主這輩子最好的朋友,沒有之一。答主是題主這輩子最好的朋友,也沒有之一。

我才不會告訴你我從一開始就只想寫那一句話呢。


這個答案繼續使用內部評分和外部評分的概念。
前半部分內容與之前寫的一個答案有所重合。

內部評分表和外部評分表
內心世界對自我的評價是內部評分表。內部評分表越高,這個人越能達到心靈的幸福與自由
外部世界對個體的評價是外部評分表。外部評分表越高,這個人在世俗意義上越優秀、越成功

簡單地說,內外對應的就是題主所言的夢想和金錢

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內外評分表重合極大,因為大多數人根本沒有內部評分表的自知,面對外部價值觀的脅迫時就會選擇隨波逐流而放棄初心。

沒有一個強大而合理的內部評分表的人幾乎不可能卓越。

梵高會在畫出向日葵之前就乖乖地當個農民;愛因斯坦在畢業即失業後就會乖乖地找個小職員的工作一直做一下。假如不堅持內部評分表,為了一時的利益受到外界的脅迫而放棄所有未來的天才會不計其數。

在中國的理工大學缺少什麼?的文末部分提到過be different VS be better? 的問題。

從清北到211,幾乎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do things better上。大家崇拜的是GPA更高,哇,TA專業排名前三呢;申請的學校更好,哇,他去H大了,哇,她去S大了;找的工作薪水更高,哇,他剛畢業年薪XX萬了。本來這算是一種三觀比較正的氛圍,但當它統治幾乎所有學校時,它會導致非常多的惡果。
我們的技術狂熱者在哪裡?我們的genius在哪裡?精英們都逐大流了,誰還能成長為genius呢?

只知道去do things better不知道去do something different
一撥一撥的人衝上去,為更好而競爭,卻不為不同而喝彩。
為更高的分數,更好的學校,更高的薪水,好像所有人都迷戀著這樣詭異的氣氛。

評論里知友@任坤給出了一個巧妙的描述:這兩套系統彷彿兩個優化系統,一個是帶有一定innovation擾動的全局優化系統,另一個是innovation極低但也試圖往更高點走的優化系統,前者可能更慢但趨向於全局最優,後者可能很快帶容易卡死在局部極值點。

只在意外部評分表的一群人當然都會選擇做類似的事情,變得非常同質化,在be better的路上走向極端。這類人通常不值得深交。

另一方面,一個完全依賴內部評分表並忽略外部評分表的人則容易變得懶惰、懦弱。在徹底失去與外界思想的聯繫後,內部價值觀甚至可能變得扭曲、畸形。變得只剩空洞的夢想,只有虛假的情懷。


而一個好的內部評分表達到be different的同時也能達到be better的必要條件。
莫言不是因為對金錢的渴望而努力寫作的,但是這不妨礙他獲得常人不可及的財富。
久石讓不是因為想賺錢才努力作曲的,但是他在作曲界做出卓越的貢獻後,這個世界也自然地回饋他與之相匹配的功名利祿。

可以說,絕大多數三觀合理的「內心追求」(或者說「夢想」)都會讓這個世界受益。在追逐內心訴求的過程中,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得到物質上的回饋。
(當然,那種殺人放火一類的夢想自然不會也不應該得到回饋。)

在上一個答案中國一流(A-level)的學生是什麼樣子的?里我舉了兩個例子。懶得再舉新例子,這裡再用一下。
--------------------------------------------------------------------------
2.S小姐
S小姐在某一段時間裡可以說是我最重要的朋友。
我在如何看待智商對學習理科的影響?這個答案里提到過她:

和她聊天可以非常深入而愜意。說實話,比看知乎評論區/和普通人討論話題不知道輕鬆愜意到哪裡去了。然而我還是不覺得她的智商是天生的,160+的IQ是在不斷的自我突破中鍛鍊出來的。學習到精疲力竭,一隻手托著下巴時就睡著了,第二天早上發現臉壓在書,然後趕緊繼續看幾頁。(和你待久了,我也會變得和你一樣聰明努力的,對吧,香)

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父母都是典型的知識分子。教育背景:THU和東京大學建築系,還帶著一股對銅臭的不屑一顧。這個世界上真的會有不在乎錢財的人的。而她現在的導師則是大名鼎鼎的隈研吾。學過建築的人應該都知道隈研吾在建築界的地位吧。
她的目標就是成為她導師那樣的卓越的建築師。這是她內部評分表中最重要的一項——到底成為多優秀的建築師?
【看起來這就是為了心靈的幸福和自由而放棄金錢了吧?】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她依然可以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雖然隈研吾先生不是巨富,但他一定不缺錢。
S醬始終是那樣聰明又努力的女人,還享受著建築界最好的資源,有著世界一流的舞台。

S醬這樣人最後都沒有成為這個社會的A-level,沒有變得成功且幸福的話,那麼一定這個世界有問題。
【成功=外部評分表高分;幸福=內部評分表高分】

3.Y小姐
出生於富貴人家,家底殷實。UChicago本科,經濟和傳媒的double major,會中日英三國語言。
Y醬始終在be differentbe better間保持著良好的平衡。
有一張另類的內部評分表,與追求金錢的流行價值觀迥異。在事業上甚至沒有任何非實現不可的夢想。對她來說最重要的事是家人要幸福平安。什麼是幸福平安呢?就是照顧好爸媽,為父母做飯上茶吧。就像她每次回國在做的事那樣。即使讀本科期間,一到暑假回國時她每天都會為家人做好一桌飯菜,為父母煮好拿手的咖啡,她說這是對她來說最幸福的事了。
【看起來這就是為了心靈的幸福和自由而放棄金錢了吧?】

然而即使有著這樣內部評分表已經她還是在世俗價值觀內表現良好(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因為她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又有不俗的名校背景,學習上也一直很有毅力。這就是所謂的在be differentbe better間保持著良好的平衡了。然後,在這個看臉的社會她還自帶著天生的光環。而她的未來大概是接手父母不大不小的企業,做下一代CEO吧。雖然這不是她內心的追求,但這並不代表她做不好。就算只是為了讓父母開心她也會努力完成父母的期待。

總結一下,Y醬是那種從小被精心呵護的花朵,從小開始享受著最一流的教育資源,成長成了溫柔善良的美少女,長大之後也會繼續得到父母扶持,獲得商業的成功。最特別的是,她對家人的關愛已經足以讓她在內部評分表中獲得了極大的幸福感。
我的內部評分表有至關重要的一項——帶給身邊的人幸福是一個人最寶貴的品質。Y醬就非常願意將自身的幸福輻射給身邊的人。
Y醬這樣人最後都沒有成為這個社會的A-level,沒有變得成功且幸福的話,那麼一定這個世界有問題。
【成功=外部評分表高分;幸福=內部評分表高分】
----------------------------------------------------------------------------------

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然後自然而然的收穫屬於外界的成功
哈佛幸福課上講過,幸福是人生的終極貨幣。我對此深表贊同。
追求幸福才是每一個人的初心。
【這裡不談夢想。因為夢想既可以偏向幸福,也可以偏向成功。】

一個最具操縱性的建議集中精力在內部評分表中獲得高分,讓外部評分表自然而然獲得高分。

最後一個問題。一個只關注外部評分表的人是否更容易在外部評分表獲得高分(成功)?
答案:不是。
只關注外部評分表的人更容易在短期中表現成功,而在長期來看失去成長性、表現不盡如人意

舉例說明。
在中學時代我們面臨的外部評分表是單元化的考試分數。面對這種以考試為基準的外部評分表,應試教育的缺點被無限放大,太多學生在沒有形成內部評分的習慣是就面對這種非常功利而單一的評價體系。
A是我的初中同學。他為了對付數學中考竟然把初中數學的各種題型通通背誦下來。於是他中考數學可以考得跟我一樣,145分。但是到了高中數學,題型變化多到他完全記不住的程度,而他的數學基礎在長期的畸形學習中變得非常差,於是數學成績一落千丈。到了高考前夕我數學可以經常在140徘徊,而他已經跌到接近及格線(90)的水平了。
利用各種雕蟲小技刷高分已經成為A當時最主要的學習方法。實際上由於他記憶力很好,所以初中時期他付出很少就能長期在班上佔據前幾名。而我當時幾乎一半的學習時間花在數學上最好才能勉強跟上他的數學成績。但是這種讓分數指導學習的習慣已經讓A失去了未來的成長性,變成只能在初中時期外部評分表得高分的人。

在大學時期,只注重外部評分表的人也容易變成GPA刷子。除了想盡各種正規不正規的方法提高GPA外,腦子已經思考不了其他東西了。在大學時期的外部評分表中GPA刷子可能表現出色,成為人人佩服的學霸。但是很難相信除了應試以外什麼都沒有準備過的人也能在以後的工作後表現得同樣出色。大學最值得佩服的是那些專註於自己內心的追求同時還能在外部評分中表現優異的大神們。

股票市場有言,「牛(bull)可以賺錢,熊(bear)可以賺錢,只有跟風的豬賺不了錢。」因為豬的決定會被外部評價脅迫。在泡沫最瘋狂的時候貪婪地殺人市場賺點小錢,在泡沫破裂後恐懼地撤出,虧的血本無歸,跌到底點附近時又普遍性的恐懼不敢進入市場。巴菲特所言,「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不僅經常逆著普通投資者的看法行動,還要經常做與華爾街主流相悖的投資。做到這點必須要一個強大而合理的內部評分表做支持。只有始終關注內部評分表,避免被外部的市場氣氛脅迫,巴菲特才能在跑不贏大盤時也能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在泡沫中退出,在探底時進入。

路飛的夢想是成為海賊王,但真正帶給路飛幸福是自由和冒險。
「在這片大海上最自由的人就是海賊王。」海賊王之名只是路飛追求自由和冒險的果實。路飛最關注的永遠是自由和冒險的生活。
假如為了外部評分表高分(海賊王稱號)而犧牲了自由和冒險的生活,這樣的路飛是離海賊王更近還是更遠呢?

鳴人的夢想是成為火影,但真正帶給鳴人幸福的是保護夥伴和木葉。
火影之名只是鳴人保護夥伴和木葉的果實。鳴人最關注的永遠是保護同伴、保護木葉。
假如為了外部評分表高分(火影稱號)而犧牲同伴和村子,這樣的鳴人是離火影更近還是更遠呢?

高喊著夢想是XXX的時候,想好真正帶給自己幸福的是什麼了嗎?
連路飛和鳴人這倆二愣子都不會忘記初心啊。


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並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惡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 —— 連同他的專業知識 —— 就更像一隻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為了獲得對別人和對集體的適當關係,他必須學習去了解人們的動機、他們的幻想和他們的疾苦。—— 愛因斯坦

慢慢地,我發現了音樂中更大的世界。

很喜歡題主答案中的這句話,這句話才是熱愛的可靠來源。


一直記得《實習醫生格蕾》中的一句話:

作為一個外科醫生,你得懂一切

我就一直在琢磨什麼是格蕾說的「一切」。


看題主自己的答案,可以看出,她認識到了,真要拿音樂當飯吃,她得懂一切——一切和音樂相關的東西,這個世界可就真的大了!


我的女兒將滿12歲,學鋼琴將近7年。這7年里,我接觸了多位鋼琴老師,一直沒遇到滿意的,直到遇到了一位懂得兒童鋼琴教育的「一切」的W老師。


前面遇到的幾位老師,各有不足。有一位老師D尤其有強烈的懷才不遇之感,D在某師範院校藝術系工作,工作很勤奮,對學生一片真情,但是她似乎只能帶精英學生,遇到有些個性問題的學生,她就辦法不多。她帶自己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也辦法不多,所以孩子成天和她鬥智斗勇。每每和她聊天,她都是在感嘆這世道為何如此艱難,不僅領導欺負她,連鄰居也欺負她。她非常想辦一個鋼琴中心教鋼琴,但是又忌憚「銅臭」——她對商業世界了解甚少,因為她缺乏商業知識,所以想當然地就把鋼琴教育事業與商業對立起來了。


和D打交道,經常會覺得累,因為她總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裡,不肯邁出一步來看看外面的世界。而這個不肯,和她具備的相關知識不足也很有關係。她是國內一家音樂學院鋼琴教育系畢業的高才生,但是這家音樂學院給予她的教育卻是有缺憾的,並沒有把學生教育成一個完整的人。她只知道鋼琴技藝本身,不知道和鋼琴相關的文學、心理、社會學、歷史等知識,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我旁觀她,發現她一個突出的不足,是讀不進去書。她很頭痛自己的孩子迷戀郭敬明,可她自己也只是讀讀于丹。


D教琴是認真的,她的鋼琴技藝沒的說,但她一來不知道如何能把自己的技藝轉化成可以讓自己有更大的財務自由的商業價值,二來她不懂兒童心理,或說不懂兒童教育。於是,這些不懂就一直鬱結在心裡,時常便表現為憤怒。


我感到D不是理想的好鋼琴老師,於是,機緣合適時,換了另一位老師教女兒,這就是W老師。

聽W老師的第一節課,我就認定,這才是適合教女兒的好老師。


上第一節課,W老師讓女兒調整琴凳,他一瞅女兒彎腰調整琴凳的樣子,就說:玥玥,你在家肯定不勞動! 我一聽,可不是嘛,說得太准了!


之後再看W老師上課,講解的清晰程度遠在前面那位D老師之上。W老師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微小的疑問,每次都要追問孩子到底理解了沒有,再三讓孩子把理由講清楚,而D老師就只是灌輸知識,很少如此來訓練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W老師的這種授課方式,對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幫助,他訓練孩子追根刨底的精神,訓練孩子不浪費腦力,言必有據。孩子跟著W老師練習兩年,耐心、禮貌和鋼琴技藝都大有長進,而且,由於我受了W老師那句「一看你平時就不勞動」的話的刺激,在家也訓練孩子養成勞動習慣。可以說,收穫多多。所以,我認定了孩子今後就跟著W老師訓練。今年,W老師的學費漲了一倍還多,我們沒二話,照付。


W老師自己辦了鋼琴學校,對老師的訓練很是嚴格,我旁聽過他們訓練老師的課程,可惜年輕老師們的知識面和W老師相比,差太遠了。而思維能力更是有差距,以W老師這樣的思維能力,學什麼都不會差,他只是選擇了學音樂


W老師深諳孩子和家長的心理,他自己讀書多,見識廣,和我們這樣的自認為知識面還不錯的家長聊,大家都覺得很有趣,所以我經常送書給W老師,下次上課他就必定會和我聊我送給他的書,看得出他是真讀了,還真喜歡。所以,他和他的這個鋼琴中心,鎖定了一大批我們這樣的客戶:有購買力,覺得錢花得值,願意長期追隨


所以,W老師的這個鋼琴中心完全有別於社會上的一大堆花花綠綠的藝術學校。他的鋼琴中心尊重老師,尊重家長,尊重孩子,一進到他們鋼琴中心的空間里,就感覺到有無聲的音樂在靜靜流淌。我非常喜歡他們鋼琴中心的設計和裝飾,簡潔大方而優雅,精緻而絕不局促。一走進去,坐下來就覺得安心。和W老師熟悉了,聊起來,才知道,他不僅懂鋼琴,他還會畫畫,鋼琴中心的所有裝修設計都是他親自指導的,他會畫設計圖。他的鋼琴中心能長期租在鬧市區且鬧中取靜,也是因為有商業圈的朋友幫忙。


我有次由衷地和他講:W老師,您其實是個理科腦子,思維清晰的很,學理科也沒問題的。他哈哈一笑,說他本來理科成績就很好,他還很喜歡天文,中學時是天文社的成員。


因為都喜歡文學,他和我聊到自己的文學閱讀時,感嘆當年在中央音樂學院讀書時,多虧當時的班主任盯著他們讀很多文學書,不僅要求讀,還要求背誦。當時覺得老師好嚴格,有抱怨,但多年之後,他和他的同學們聚會,大家最懷念的,恰恰就是這位老師,因為這位老師給他們奠定了不錯的文學基礎,這對他們理解音樂理解鋼琴藝術,太有幫助了。


W老師以前在中學教音樂,因為熱愛兒童鋼琴教育,所以50歲的時候,出來辦了這個鋼琴中心,越辦越紅火。20年過去了,W老師已經70歲,可是他呀,精力充沛,每天忙不完。他也很懂享受生活,定期會和夫人坐豪華游輪旅行十天半個月的,每周的授課時間也都有定時,絕不額外多授課。別看70歲了,他還是自己開車,開輛奧迪,派頭活像巴頓將軍。


這樣一位熱愛鋼琴教育而又能以此過上不錯的生活,有著自己的財務自由的好老師,讓我看到,以音樂為生當然可為,但是,前提是:你得了解你想從事的音樂事業相關的一切,而不是只了解其中的一部分。


說起來,這不是每個職業的普遍規律嗎?所有走到職業金字塔塔尖的人,哪個不是懂得和自己的職業相關的幾乎一切,非如此,何以談得上「專業」?高質量的生活,來自高質量的思考,正所謂:行行出狀元。


記得讀過齊豫的一個訪談:把音唱准了我們再談感情

齊豫是台大人類學專業的本科,後來去美國修習了藝術人類學,碩士。然後唱歌。
她提到給她最大影響的李泰祥,說「他是專業的,作品是成熟的,架構是緊湊的,是改不掉的,就像有些人的詞,那種完整性是不能動的。當時的校園民謠是完全業餘的,誰拿個吉他都可以唱,學兩個月吉他,會四個和弦,就可以寫一首歌。也有偶有佳作的時候。比如梁弘志突然寫出的《恰似你的溫柔》,突然出現一個傑作,連李泰祥都說,哎,這首歌不錯。可是他做十首歌只有半首是這樣的,其他的都很平。...李泰祥的水平很均衡,他是指哪兒打哪兒,你讓他寫一點中亞的感覺,馬上他的旋律和音階出來就是中亞的感覺。那些普通的學生怎麼會?他的音樂語言不是太大眾,不是那麼通俗,他的音樂語言是比較完備的。其他的人是一種衝勁,或者以詞為主。」
採訪人問:一個歌手的文化素質和感情會直接投射在他的演唱里,你認為你的文化修養和感情對自己的歌曲有什麼樣的影響?
齊豫:比較膚淺的東西,太感官性的東西,我沒有興趣。......曲高和寡這個標籤是我一出道就貼在了身上的。可是,雖然曲高和寡,《橄欖樹》卻又被大家全面接受,所以說起來很矛盾:被大家知道,又是暢銷的,可又曲高和寡。......有時候我們做東西很用力,可是使勁的東西也不見得就不流行啊。

..........

採訪人:很多歌手已經是超級富豪了,你過的是一種什麼生活?
齊豫:我?超級不富豪。挺小康的那種,有飯吃。

.....

採訪人:心情不愉快的時候會做什麼?
齊豫:什麼都不做,就在那兒傻坐著,讓它慢慢地沒有。不是打坐,是傻坐。我不會打坐。我就是在家裡把它消化,大不了跟朋友講,我喜歡用講來卸掉壓力的人。我不是那種不讓人家見到我的世界的人,也不是非得特定的對象我才跟她講什麼話。
採訪人:最近香港狗仔隊殺到了台灣。
齊豫:可能沒我的事兒,我沒那麼紅。
採訪人:但你的很多朋友可能會害怕。
齊豫:我感受不到,我的藝人朋友很少,幾乎是零。

------------------------------------

不枉我喜歡齊豫這麼多年。這篇採訪也讓我聯想到洪晃的那本《我的非正常生活》,劉索拉在書後撰文評價洪晃,說她總是給人一種「商業」的錯覺,其實她所做的一切,體現的是無非是一種受過歐美嚴格教育後體現出的一種專業精神。要做,就按照專業的標準來做,一絲不苟。

齊豫和李泰祥,都是有很強的專業精神的。這篇採訪我看了幾遍,喜歡的也是齊豫的專業態度,比如:

採訪人:天使也好,天籟也好,這些都是人們讚美你的話語。當你全身心投入音樂時,是一種什麼狀態?
齊豫:其實我是一個很理性的人,所以唱歌的過程中我是很理性地在看待,很控制。對於我的喉嚨我也非常清楚:我該用什麼樣的聲音,這一句可以唱多長,我要用實音、虛音、氣音還是喉音?我要像演員一樣控制情緒,不能太濫情,不能灑狗血,不能太噁心,可是又要傳達出那個味道。如果哽咽,得哽咽成什麼樣?這都是我設計出來的,也許不是那麼清楚,但在腦子裡是那麼個過程,是一個控制的過程,很清晰。閉上眼睛,關上燈,喝點酒那樣去唱,我是不會的,我不是那種型的。
採訪人:不是那種全憑感覺的?
齊豫:對。我反而老在聽我的音準不準。有些人討厭我老是在聽音準不準。我覺得音準是最基本的,音準了以後我們再來談感情。所以有時我會特別注重音準。我是希望在這樣的控制之下會有多樣性。而在失控的狀態或者說感性的狀態中,永遠只有一種聲音,因為我一進入感性,習慣的聲音就很多,就像演員,老是有習慣的動作,碰到什麼都喜歡眨個眼睛,每一部戲都這樣,那就很難過。我的特色是我的音色,可能有些人認為我的唱法是固定的,可是我覺得我是有變化的。我自己心裡是有一套想法的。
採訪人:我們在你的音樂里聽到的大多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實際上你是很技術地達到這種精神性的,可以這麼說嗎?
齊豫:可以這麼說。我希望給你三十度,你能摸到三十度;如果我給你三十度,你只摸到十五度,就不夠準確。有些人是很濫情的,他自己都唱到100度了,別人只能感覺到十度。

------------------------------------------------------

所以,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個命題,實際上是個偽命題。


欣賞匿名用戶回答中的這段話:

為了滿足較高的物質欲,選擇音樂可能會比較艱難,選擇其他道路可能沒那麼艱難,但仍然要很困難才有可能達到,而且我覺得這兩種艱難程度不一定懸殊的厲害,靠音樂成為富人和靠其他普通渠道成為富人的難度,在我看來都差不多(沒有100%穩妥的路子可以保證一個人成為富人)。

補充1

其實,拋開其他,僅就鋼琴教育本身,D和W的差距也是明顯的。W老師的同班同學有石叔誠這樣的鋼琴名家,他們還是好哥們。W自己在鋼琴圈裡的專業交往/活動也遠比D要多,他看很多國外鋼琴教育雜誌和網站,自己吸收很多東西來訓練鋼琴中心的老師。


同樣是教巴赫二部創意曲,D老師能講出來的東西就遠不如W老師豐富。D只是就曲子談曲子,W老師會講巴赫作曲的特點為什麼是這樣的,為什麼他能寫出結構這麼複雜的復調,在那個時代,除了音樂,其他藝術還有哪些類似的特點。沒想到,我們的這些聊天,日後被我用在編輯文明之光 (第三冊) 上了,這本書,其中一章是「第十七章 從巴赫到柴可夫斯基—— 近代音樂的發展歷程」,我從W老師那裡了解到的知識全都在這一章里得到了印證。


補充2

也許這篇專欄對理解這個問題也有借鑒:游泳的魅力——讀《粗養的智慧》筆記1

當時讀到這本書我就很興奮,W老師教鋼琴的方式,與《粗養的智慧》里那位斯坦福大學游泳俱樂部的教練史黛芬妮訓練隊員游泳的方式如出一轍,他們都是高明的心理學家,在教學中都有著極強的洞察力。W老師教會學生通過練琴這件事,了解到堅持、耐心、有步驟、禮貌、守紀律、獨立.....史黛芬妮通過游泳同樣訓練隊員懂得堅持、耐心、有步驟、禮貌、守紀律、獨立....


所以我在想,每個人選擇一件自己喜歡乾的事情去深入鑽研,並通過這件事建立起與世界的普遍聯繫,就如佛家說的方便法門一樣。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文殊菩薩,他們各有各的方便法門,但目的都是普度眾生。西諺:條條大路通羅馬,或許也可當此解?


過去了是快樂,過不去是折磨--關於近憂,關於遠慮


這大概是每個人在20歲左右都會思考的問題。特別是對那些還沒有被考試和念書磨去稜角和夢想的人。
到底是夢想重要,還是麵包呢?能不能兩全呢?我想你一定找了大量的資料,發現沒有,才來到了知乎,這麼認真地提出了這個問題,把自己的癥狀剖析得如此清晰,期待有一個人給你一幅靈藥,醍醐灌頂,做出正確選擇,最終沒有遺憾地得到想要或是需要的一切…
但是,這樣的答案是不可能存在的。(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在開頭放那句話的原因,對此我也感到很難過)


從題主的描述看,題主是一個很優秀的人,而且應該是具有所謂音樂天賦的。同時應該也是一個對於別人評價很在意,想獲得外界認可的人。我想說,如果要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來說,這後面的兩點真的要到你做出一定的成就再來看。你所要走的路會和你身邊的大多數同學完全不同,如果你是那麼在意周圍的雜音,會讓你自己一直處於問這個問題的時候的那種糾結的境地。
追求夢想,特別是藝術類的,真的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來忍耐付出過程中外界的非議和那種付出而不知何時會有回報的寂寞。這是先決條件,其它的一切機遇大概還得另說。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樣的,自己的路只有自己走了才知道,自己的人生為什麼要因為別人的一個答案而決定呢?那些看似有用的大道理,往往適用於大多數人,單誰也不能說你就不是那個特例。

希望樓主能夠跟從自己的內心找到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不一定是對的,也不一定會讓你最順利地得到你在題目中提到的那種生活,但一定要是你充滿熱情且想要的。(這需要和個人的人生目標,價值觀,以及現實的條件結合一下考慮)但如果你真的開始去放手做一件事情,的確會遇到困難,但你會發現同時也會有很多人幫你,有很多機遇出現。並且這些不一定比困難少。

在現實面前,每一個追逐自己夢想的人,不管成功與否,都值得被尊重。

(很多時候回答問題說的一些話看似說給題主聽,其實也是說給自己聽,所以可能略主觀,各位見諒~)


幾年前我也面臨了同樣的選擇,純藝還是理工。所以對題主的問題深有感觸。最後我折中選了設計。我目前的感受是,雖然沒有過上理想中烏托邦式的藝術家生活,但是也依然保持了對世界的熱情觀察,同時在藝術創作上也多了一分自如,因為不用取悅任何人,所以越發不拘泥於形式。以前我覺得自己喜歡畫畫,現在也讀書,寫給自己看的小說,嘗試畫插圖。畢業後工作有保障。

我這樣的生活方式,估計很多人都認為是膽小鬼行徑,褻瀆藝術的純潔性吧。

但是,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比搞純藝的就低一等。我也是在用自己的雙手來詮釋我理解中的世界並且樂在其中。(而且,老子的東西還不賣呢。)

當然,我沒有題主般的才華與野心。畢竟是老了 _(:з」∠)_

但是我想說:

選擇大學 不一定是選擇人生。

同理,要做音樂 不一定要上音樂大學。

安藤忠雄在成為一個著名建築師前,他是一個拳擊手。
娜塔莉?波特曼在獲得奧斯卡獎的同時,她在大學裡還有一項科學專利。
林書豪是學經濟學的。
Lorde,Taylor Swift得Grammy的時候連大學都沒上。

每年上音、央音、甚至是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學生,最後能做出名的又有幾個?

父母為你付出了很多,如果要讓他們再為你這個昂貴的夢想買單,是不是有些過分?

如果你相信自己對夢想的執著,相信自己的才華,那麼我覺得你最終一定能到達嚮往的彼方。大學就算再重要,也只有四年。

在此之前,能夠上個好的綜合大學,學點能安身立命的本事,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
看了其他人的答案,很多指責題主對音樂不夠愛。我反正不知道什麼叫夠愛,但是作為一個高中生,在音樂上有如此實力,一定是需要巨大付出的。沒有愛,做不來啊。
這種「卧槽你一個搞藝術的居然談錢?!」的論調實在讓廣大藝術家壓力山大啊。雖然我也希望世界上能多一些梵高,但是古語有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啊,當然,如果題主受到上帝的感召要當梵高,那就當梵高吧。不要聽我一個既得利益者的胡言亂語。


我想談談我自己的經歷。我並不出自什麼音樂世家,父母均是十分平凡,只是出於略略培養一下音樂修養的意圖在我三歲時送我去彈鋼琴,通過朋友的關係找到了某音樂學院教授級別的老師作為啟蒙老師。老師當年年紀已經很大,不太願意繼續帶學生,因為朋友的關係還是勉強收我為徒。彈了幾年後她告訴我父母我的資質是她這麼多年帶的學生中極為優秀的,她第一次這樣覺得的學生現在已經是某知名樂團的藝術總監了,我是第二個,並勸說我父母考慮讓我將鋼琴發展成職業。父母當時將信將疑,也未多想,只是繼續讓我跟著學習。後來初二初三左右要考高中了,父母覺得也許還是傳統的路更為適合我,便讓我停止了一切鋼琴相關,好好學
習。
結局么 所謂的平凡的道路 現在的發展也還不錯,音樂在我的生命里更多的變成了一種愛好。

只是偶爾看著喜歡的鋼琴家,心裡還是會有一種悵然之感。我知道這條路很窄,當年若是堅持根本不意味著註定的成功,但這種悵然的來源不在於此,而是在於未能付諸一試的遺憾。人生短暫,夢想與天賦尤其難得,如果不放手一搏,何以言人生?
我的啟蒙老師去世至今也有些年頭了。回答此問題時想起她和她對我的希望,百感交集。只能深深道上一句對不起了。
當年父母為我做出了選擇。但我想,若是讓成熟的我來做決定,也許結局還是如現在一樣。說著要追尋夢想的我也許還是會對現實妥協,走上平凡的道路。歸根結底,也許就是取決於實力,夢想的堅定程度,以及對追求夢想途中的付出所能接受的最大限度。


樓主是我非常羨慕佩服的偶像啊,這麼年輕而又有才華,還很有真性情。寫出的音樂一定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而且我是覺得,既然音樂是你又有熱情,又有特長的專業,其實堅持走下去反而更容易讓你獲得高質量的生活。

不勸說過多,只是聊聊我的現狀。我也是放棄了穩定職業,不再白天工作,晚上學音樂,而是全職學習。

我明天就滿三十歲了,都要是你的雙倍了。我在農村長大,小時候接觸音樂的機會少之又少。
工作後跟朋友去KTV,絕對的跑調跑節奏,常被笑,但這樣我都能很嗨;後來我是失戀了找個寄託去學鋼琴。學的很慢,但喜歡上了音樂,覺得音符從自己手上彈出來,雖然生澀但是好神奇啊。

2012年底,我去旅行,碰到一個一直在路上的朋友,聊起夢想,我說自己在學琴是希望可以給自己伴奏唱歌,很喜歡自彈自唱。可是覺得不可能,因為年紀大了,不容易專註,時間又少,又沒有基礎,學的很困難。

後來他說了句 「 有什麼不可能的 」 。點醒了我,是啊,有什麼不可能。2013年回來後,就去學了聲樂,然後覺得有工作總是不能專心學習,就不工作了。一直到現在,有一年多了,現在學的是調性和聲,拿來分析一些歌曲覺得挺好玩。
現在還是學的慢,也不知道能走多遠,走到哪裡;知道自己比不了別人,更比不上你們這些有童子功的小孩,但比起三年前的我,我進步不少了,我居然可以在培訓中心學生展演時上台,不看歌詞跟節奏唱歌(節奏感不強,還是會有地方拖拍,但是進步不少了),我以前是看著歌詞也唱不對節奏的啊。
每當我老覺得自己學的慢,很煩躁,焦慮,堅持不下去想放棄的時候,我就會想想三年前的自己。。。


我是因為音樂上視唱練耳的困惑而關注到的題主。其實,我有個預感,題主應該是會在音樂道路上走下去的。加油!期待你的音樂作品。


您好!這個問題問進了我的心裡,想必也問進了許多人的心裡吧。
請允許我做下自我介紹,我是一名普通大學生,從小學習古典吉他,小提琴(當然中國大多小孩學習音樂是因為家長的功利心,想以後升學加分等等,我的家長就是如此)但都算不了很專業......個人性格可能接近朴樹一點,適合搞藝術。我喜歡有深度的音樂,高中畢業就去學習了樂理並且嘗試作曲,教我的老師說我旋律真的挺不錯的,於是我就天真的幻想以後可以改變當下中國人的音樂觀念......
後來我在大學有了自己樂隊,自學和聲,配器等,樂理逐漸精通,但有件事情我越來越清楚,那就是音樂只能成為我的愛好,而不是全部。
我試著分析我的情況:1,我不是權威出生
2,音樂這一塊我沒有非常專門的朋友圈可以讓我進入這個行業 3,好多學音樂的朋友,特別是作曲系的(武漢音樂學院)最後都轉業了,就業前景不好 4,我喜歡研究有深度的音樂,中國底子非常薄,而我不可能出國

因此我擬定的路是,音樂我會一直愛與研究下去,但只會當做我的業餘生活。等我事業有成,或許是退休之後,我的思想更加成熟,閱歷更加豐富,且精通樂理,那時候我再去作曲,應該會有好的作品吧

希望我微薄的見解能提供參考


看到 @Sherry Li 自己回答了這個問題,很有感觸。
對我來說,或許最大的困惑是人生太短,而夢想太多。

對我來說,編程是業餘玩的東西,寫小說才是一直當做夢想和事業的。

賺到的第一筆錢是稿費。

最開始大概幾十塊,印象太模糊了。

後來初中有好幾次,每次不多,不到一百,通過指導老頭的關係,直接推薦給了某編輯投稿,據說由於編輯按照千字最低稿費給,還罵了他們一次,於是漲了,結果還是那麼點。

對我來說不算巨款。到底怎麼用了我也忘記了。

我是初一的時候看了《挪威的森林》,當時其實不是特別喜歡現實主義的作品,只是覺得村上此君頗有意思,於是去書店開始買他的書。我當時有一個習慣,從某人的處女作開始看,當時是看了《青春三部曲》,也即《且聽風吟》、《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

中間夾雜看了《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當時初二。對於村上,《且聽風吟》我一直不覺得寫得好,就那樣,我寫過模仿作,後來發現閱歷不夠,但是仔細想想,村上此作本身不過如此,更多是讓人覺得一種空虛感。

模仿作*(初二的作品)被某君評論*(因為太羞恥就不丟上來了):

這種風格是什麼風格?在我看來,是一種「建立在『超脫』上的針對半現實世界的旁觀者」文風。有點繞口,簡單來說,就是說,首先,文章並不樸實,寫這種文章的作者一定首先是一個「衣食無憂」的城市人,其次,文章中的一切幾乎都沒有任何按照現實世界中的「規則」在運行,所有的人物、言語、情節都以一種由作者「內心而生」的「架空模式」在失控地塑造、發展著,最後,本文只是在用叛逆的筆法嘗試討論、揭示一些「現實」,且交雜了大量已存的文學作品的思想,可以說本文並沒有就如何解決這個作者將現實與虛擬糅合在一起的世界的「問題」的解決方式告訴讀者,一句「我被進去了」了事,只圖抒了胸懷,到頭來只是「世界的旁觀者」,沒提出任何建設性的看法——就像西方民主一樣,強調了一種「過程大於結果」的思想。

首先,我們要學習小說做得好的地方。這篇小說的寫作風格雖然不敢苟同,但是一種淡淡的「幽默感」始終縈繞於全文,這種「幽默感」或許可以拿來分析一番,但這裡,只把它視為一種單純的幽默。

  終於忍不住要夾雜私貨了,老實說,這種類型的文,正如我討厭我那同學寫的東西一樣,我看著非常難受,有種視線受污染的感覺,因為雖然我能容忍很多類型、各種程度的文章,但那種完全沒有任何審美情趣的,扭曲的,「現實世界」的旁觀者的文,讓人簡直火大,這大概就是「根本原則」的問題了吧。雖然想說自己果然還是不夠成熟,雖然想寫輕鬆基調的評測,但最後還是變嚴肅了,但果然,無論是寫手,還是評測者,都應該有自己的原則,不向有違自己原則的東西妥協也算是必須堅持的做法吧。

說得太對了。因為衣食無憂,感覺不到任何生活的壓力,我所寫的東西只是尋求內心的刺激,但是玩著玩著又玩膩了。

同時看了塞林格的全集。 @遊俠D 在擺擺書架上借了我《九故事》。至今一直喜歡《九故事》,把英文版啃了一次,又忘了。

《大方》有一期村上的訪談。在此之前我看過更多村上的訪談。村上春樹此人,能作為小說家是在《尋羊冒險記》之後的事情。而我一直沒有找到作為小說家的自信,倒不如說,我很多時候懷疑自己只能做寫雜文博客的作家,而缺乏一種更加尖銳的東西。

我其實很不想學村上。一是他起步太晚,30歲才開始寫小說;二是他有一種奇妙的傾向,雖然在技法和思想不斷磨礪的現在,已經隱藏了很深了,但是我是從處女作開始看,還是充滿了一股濃濃的錢德勒味道,但他又完全遊離於描寫對象之外的感覺。但是我很同意他的觀點:把菲茨傑拉德當做小說家的尺子。

菲茨傑拉德24歲寫出了《人間天堂》。對其評價我還是可以套用前面某人對我的模仿作的評價;但是菲茨傑拉德的確是小說家的尺子,我,很想,很想,很想,即使只是在處女作方面,超過他。

初中時候的指導老頭,和教我的老太太,都是非常有水平的老學究。關於小說,兩人持截然不同的觀點;但是兩人的確對於我的雜文有過一些評價,對於小說家,都不太看好,說以好好學習為重。

因為成績一直好,所以被保送了。初中花了一年,寫了亂七八糟很多東西。雜誌投稿大抵是拒絕,我也用筆名瞞著爸媽,也沒寫自己多大;那時候開始接觸 VB 和 C,但是都是有一搭沒一搭玩,寫代碼不寫注釋,對單片機比較感興趣,很多亂七八糟的都接觸過。

因為很討厭針對學生辦的比賽,所以高中以後都沒怎麼參加過。初中那些東西我只是感覺我在虐別人,沒有實感。

高一的時候,我放棄了。

我是無法超過菲茨傑拉德的。

*

後來看了奈須蘑菇的作品,感覺:「拿小學生作文出來騙錢了吧?」。
期間開始看更多亂七八糟的書。我不喜歡看英法的一些,於是一直沒看。倒是高中開始自學日語*(很差呢),於是把夏目漱石等人看了;之後是日本的三大同人奇蹟,對於龍騎士07的劇本比較讚賞。

再之後,看了沖方丁的作品。據稱他是19歲寫出《Mardock Scramble》的。當時,我覺得以他為目標還是能超過的。

初三,寫了《烏鴉》和《第三類永動機》的初稿。
第三類永動機章節列表
烏鴉|烏鴉小說

輕之殿七月八日評測 兼 第十二號公告
輕之殿九月十九日測評
輕之殿三月五日測評

《第三類永動機》的話,第一稿完全是中二暴走的作品。第二稿已經改的面目全非了,但是還是沒有足夠的自信進行投稿。
《烏鴉》是試水。

以沖方丁為目標,我還是有自信的。來回做了多個版本的亂七八糟的東西,當然投稿也有拒絕的,也有發回來讓我大改的。至少是有了回復。

高一的時候,另一件事讓我有了自信。某個網站的編輯看了初稿,主動聯繫了我。不是某點,但是也是不小的網站,問我想不想當簽約作者。

以沖方丁為目標努力,這條路也不是不可取。我詳細問了一下待遇,發現在新人裡面已經算是非常高了,但是……錢還是太少。

那時候我在看神巫六六的東西,發現作者其實也能混很好,錢也可以不少。當然,在最後與父母長談了一次。

我媽媽說「我覺得你養不活自己」。

於是我花了一個月,想了一下我一個月會花多少錢。後來發現,以我以前的生活水平,一般作者的稿酬是完全負擔不起的,網路作者雖然可以靠打賞,但還是夠嗆。

但是我害怕,非常害怕一件事。

菲茨傑拉德沒錢之後,藝術水準其實也在下降。

同樣的話,父親也對我說過。

「創作者當然可以在艱苦的環境下創作。基本的吃喝,就你說的稿酬數量完全能搞定。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你創作出來的,所謂有追求的東西*(暫且不把網站叫做量產工廠),是從你內心的哪個角落裡流露出來的?是擔心明年後年能不能攢到出去玩的錢的角落?還是衣食無憂,每天躺著可以不擔憂的角落?」

「米蘭昆德拉說,感謝有一個多災多難的祖國;然後他現在是法語作家。菲茨傑拉德也是過不了苦日子的。當然有筆下尖銳,或者是筆下很悲傷的作家,就像是史鐵生的作品,是一直離不開他的殘疾的;但是你不一樣,我不是說你水平還不行之類,而是說,你體現出來的那種『幽默』,那種『大都市的旁觀者』,是跟你高水平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的;」

「創作者也是要吃雞腿的。而你得躺在舒舒服服的床上先。當然,我可能說錯了,但是我覺得你需要考慮考慮。你的生活註定了,高品質的日復一日才是真正能滋養你心靈的東西。」


@Sherry Li 所以我停手了。我現在把從初中開始一直有一搭沒一搭在乾的編程當做未來的職業;但是每一個看到我完整履歷的人,都會說「你對媒體很感興趣?」。

還好,寫小說是不著急的事情。村上的話,是30歲,總之慢跑也來得及,先舒舒服服開一家叫做《爵士貓》的咖啡店先。


我的童年生活很安靜孤單。日常只有一個娛樂項目——看書。

家裡整面牆的書櫃都是我的書,兒童畫報,作文書,童話書,科幻書,推理,名著,傳記,心理,除了不愛武俠和言情,我看的品類很多,基本沒有限制。

父母很忙,沒有時間顧我,所以遇到難題我就到書里去找答案。

書告訴我,人生短暫,大膽些,再大膽些,不要給自己的未來設限。

書告訴我,勇氣是基石,智慧是翅膀,才能在現實的磨練中突破重重困難達成自己的夢想。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習慣高質量的生活的人」。我只知道,少時的經歷決定我無法忍受沒有夢想的生活。而生活必然會給出無數的現實中的難題。

要平衡現實與夢想,必然要克服重重困難更辛苦才能做到,但只有努力平衡好夢想與現實,我才能感到更舒適且有樂趣,我的人生才有價值。

我想起幾年前到一家流浪動物保護中心,創辦者和夫人跟我講起他們的故事,期間夫人切開一隻西瓜,狗狗都圍上來,她咬一口西瓜,啜一口汁水,然後吐出瓜瓤給狗狗們吃,她說:「我捨不得不給它們吃。」

原本他們是生意人,有別墅有豪車,一天在路上撿了一隻流浪狗狗,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漸漸已經有幾百隻狗狗貓貓,房子車子都賣了,生意早就不做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流浪動物中心上,人和貓狗都擠在那個不大並且非常簡陋的場地里。夫人開始抹眼淚,她說,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幾百條生命是沉重的壓力。

我看著僅有的一位義工發著高燒去煮喂狗狗的米飯,他晚上就睡在地上隨意扔著的一張涼席上;看著髒兮兮的夫妻倆那拚命堅持而又絕望無力的表情,和他們腳邊跳躍環繞的狗狗們,心裡既感動又悲傷。

這件事給我的震撼極大,我害怕自己堅持的夢想,會讓自己未來絕望而無以為繼。

從那以後,我告訴自己,我一定會一如既往堅持自己的夢想,但同時我得拚命地想出更有發展前景的方式去實現它。


時不時我會收到私信說,你肯定很有錢,所以你可以做熱愛但很花錢的事情,比如常年訓練,課程要花錢,子彈要花錢。

是啊,每一件事,如果加上「很有錢」,就不那麼艱難了,我們也不用問出「如何在夢想和錢之間抉擇」這樣的問題。可我只是一位普通人。

第一次訓練結束以後,我如其他學員一樣,被課程深深的吸引了,學習如何使用槍械,還能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這是一件很棒的事。但要繼續課程,每個月的支出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我來說壓力很大。

我應該怎麼辦?

報名參加了第二次課程,我再次獲得了教官的肯定以後,我問他,我們可以談談嗎?

我誠懇地對他說我很熱愛我們的課程,在課程里我學到了很多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知識,而它們對我們的生活至關重要,我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我希望可以繼續參加課程,但我負擔不起長期的費用。我想冒昧的請求能不能給我更多的機會,我會把我的體驗點滴展現給大家,在網路上真實記錄我的課程日記,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課程。

我當時心跳很快,非常忐忑。但我一定要試一試。

Bill看著我,然後他答應了。

我當時高興得都快跳起來了!這麼好的課程,我能繼續參與了!公司是美國公司,教官都是美國人,不懂中文,我能用中文幫助公司做宣傳;又能讓有需求的華人了解課程,從而獲得更多的選擇,這是三個很好的結果!

後來我才知道,當初Bill答應,並不是相信我能夠為公司帶來多大的宣傳效果,因為他完全不懂中文,我寫沒寫日記,他無法知道。他答應,是因為他感受到我的誠意以及我在課堂上的態度和表現。他選擇相信我,如果我足夠努力,未來在這個領域會有所發展。

無論如何,我靠勇氣終於獲得了通往夢想之路的敲門磚。

我沒有對Bill耍小聰明,無論他懂不懂中文,我都開始記錄我的課程體驗。無論評論是善意還是惡意,我都繼續真實記錄我的課程體驗。

我一如既往地要求自己堅持真實,我相信真誠的力量無比的強大。

漸漸開始有人因為閱讀了我的日記,在yelp上找到評價和聯繫方式,然後向公司預約課程。當他們在靶場上認出我來時,我高興的跳到Bill面前說:「他們看了我的日記!」

是的,他無從查證我是否寫了,也不知道我都寫了什麼,但現實讓他知道我說到做到了。

隨著我的堅持記錄,後來學員漸漸多了,他說,通過看你的日記而來參與課程的人,我應該給你酬勞。

我說我不要。

無論他說多少次,我都不要。

並不是我特別有錢而不屑或格外大方,是因為,我免費參與課程,我不能因為別人的善意而洋洋自得,我一定要依靠我自己的其他技能儘力回饋。


Bill說,公司成立十幾年,來找過我談條件的華人不少,但你是唯一一個說到做到的人。

我說,當初你不認識我,但你選擇信任我,我會銘記在心。


充滿勇氣和堅持真實,讓我幸運地擁有了一條通往夢想的路,但現實中,就算我不支付自己的課程費用,那我也同樣面臨著生活的其他壓力。

我曾經上過一段時間的班。朝九晚五,非常規律,收入穩定,但我無法參加課程。

每次參加課程,至少花費六到七個小時。那就意味著我無法進行常規的工作。

我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最後,我選擇了堅持自己的夢想。

我又一次陷入思考,這次,我要解決我的生活壓力。

我開始與相關領域的機構進行合作,運用自己的商業技能獲取酬勞,他們支付我薪水並且支持我繼續訓練。我跟中國的合作機構開會,因為時差晚睡早起,每晚都只能睡五六個小時,並且全年無休。2015年我有三天假期。2016年也是。

我沒有時間寫長文,所以我開始在朋友圈和微博發圖文,無論再累再晚,我都當天整理課程視頻和照片及時發布。我無暇回復每一位評論,但我堅持親自接待每一位諮詢的客戶,到現在已經超過一千人次。

我越來越忙,參加課程和工作佔據了我幾乎所有的時間,常常覺得累得想哭,但我哭又不出來。

我跟閨蜜戲謔我多麼愚蠢,選了一條腦力和體力並重的路,但我同時又多麼的幸運,我能夠安心地堅持訓練,做熱愛的事情,並且從中賺錢,持續發展下去,這是我夢想中的生活啊!


有人說,你做生意就是做生意,談什麼情懷!

我想說,如果沒有情懷,我堅持不下來。


如何在夢想和錢之間抉擇?

在我看來,糾結在如何抉擇中,不如思考如何竭盡全力平衡他們。


這已經是緊急且重大的人生選擇了,如果不能結合很具體的情況(家庭資產、收入,你的能力、目標之類的),給出的建議都是坐而論道的空談。

我個人建議,通過關係找找業內人士(歌手、製作人),當面請人吃頓飯聊聊天,再找找音樂學院的老師(最好是搞流行音樂的)上幾節課,然後再綜合判斷。要知道老美都奉行鼓勵教育,「綜合音樂素養非常強」這話水份有多少你我都不知道……


在喝孟婆湯前你就要選個好一點的生存模式了。
要麼有一個有錢的老爸。
要麼找一個有錢的老婆。
努力吧!孩子!


來知乎潛水這麼久,第一次認真答題,手機碼字中。我也遇到了這個情況,在半個多月前做的決定是走自己夢想的路。

先說說自己的情況吧。一來一個月前畢業於八大美院末流美院,學的是環藝,畢業設計有幸得了獎,能得到一些好的設計公司的工作機會。但自己對這個專業熱情不高,一想到以後要跟圖紙和軟體打一輩子交道就頭痛。二來得到了一個機會,父親的一個朋友是個知名雕塑家,願意收了我,跟他學東西給他打下手,他所有的作品都是放入自己的藝術館展覽而不賣,所以我每月只有雕塑學會發的兩千多元工資,並且這個情況應該要持續數年之久。

父母都是普通公務員,母親想我走自己的專業去設計公司上班,穩穩噹噹地結婚生子;父親支持我去學雕塑,當時大學報專業時因我不報純藝而生氣。父親年輕時也是畫畫的,後來迫於生活壓力進了這個鐵飯碗。看著父親生活中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工作之餘畫畫寫字,我猶豫把工作當掙錢、夢想當愛好,這樣是不是會平衡些呢。父親告訴我說,你要真喜歡就一心撲上去,我挺後悔的,要是我現在年輕個二十歲我就辭職跟你一起去了。

現在來這兒學習了這些時間,每天和機器、樹根、鋼鐵打交道,辛苦而又充實。可對未來沒有把握卻也充滿希望。師父告訴我,藝術家不要在乎金錢,不要拘泥於到了年齡就要結婚生子,年輕時沒有苦難和挫折,是創作不了深刻的作品的。

除了沒有物質生活,還得承受旁人的不解和嘲弄。一個三層三棟圍在一起七十年代老樓里居住著一千多人,一個農村家境貧寒的朋友看著我連窗戶都缺一塊的屋子笑稱,「這不是人住的地方」。每次從這棟樓里進出都吸引了所有奇異的目光,看來我得把長發剪了,把這些衣服都放起來。把自己收拾的和師父底下的工人一樣才能心態平和地去做事吧。


錢這玩意兒,我個人覺得到了一定歲數,他自然會或多或少的來投奔你。只是過些年,朋友們結婚生子過著相對富足的生活時,我還沒有女朋友。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頂住這個壓力,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哦

--------------------------
幹活去了


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有時候不明白:「真心喜歡做某事」和「因為某事做得好而喜歡」其實是兩回事。

人都希望得到讚美和表揚。如果一件事情自己比較能做好,表現比較突出,得到的正反饋就會多,反過來就會鼓勵和推動自己繼續多做這件事,或者專註於做這事(因為做別的事得不到那麼多正反饋)。時間一長,就會以為自己熱愛、迷戀這件事。但熱愛、迷戀的真正對象其實是「正反饋」。

不是說所有的熱愛和迷戀都是這個樣子。但有些「看起來像」的熱愛和迷戀是這個樣子的。

從你的描述來看,你的音樂就有點兒像是這種樣子——你不把它當目標看,而是把它當工具看——你是希望通過音樂走向成功,而不是追求音樂自身中的成功。你會考慮音樂,更多的是因為你了解到自己在這個領域可能比較有本錢。

音樂對你來說有點兒像人們做投資——手裡已經攢了一萬塊錢,考慮把它放在哪裡才能有收益?收益大不大?有沒有風險?

考慮到專業音樂學習的經濟投入確實巨大,投入產出也確實極不穩定的情況,不太介意你把音樂做為「主路」發展。還是先給自己找一個能保本的營生,有餘力、余錢了再發展音樂。這樣在音樂上有收益時是皆大歡喜,沒收益時也不至於傷筋動骨。何況很多音樂上有造就的人也並非科班出身,你要是真有才能,應該也找得到表現的地方。

那些願意用自身才能單賭前途的都是些什麼人呢?你可以說他們對自身才能有著真正的信心。但這種「真正信心」其實並非「自信」,而是「相信」,說到底是一種熱愛。

王小波說:我喜歡寫小說,我相信自己有這個才能,所以我寫。(大意如此)——這種語氣就是一般真正熱愛某項事業的人會有的態度。

人們常常把「能力」和「意願」割離。比如說:不是我做不到,我只是不願意做。其實呢,「意願」就是「能力」的一種。

所以確實沒準啊——如果你不是真心相信自己可以在音樂上有所成就,也就說明你在音樂上可能不是真正地具備才能。

真正的喜歡,可能都難免帶有一點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色彩吧?

//如果說,你確信自己在音樂上能有所成就,只是不喜歡和擔心有不少很不錯的音樂人也吃不飽飯這個現實——那我仍然建議你還是先去做別的。因為你對吃飽飯的熱愛要比音樂大(這不是批評)。

所謂藝術和搞藝術,就得有點兒不計較現實生活成敗得失的氣質。

藝術本來就是一個「反現實」的設計。


父母都是公務員,生活中等衣食無憂,但這並不妨礙我媽媽努力賺錢,爸爸安心退就二線安心養老。
我自己創業開公司,努力賺錢,心有成為頂級演員的夢想,但這個夢想卻只能為了生存暫時放在很久的以後。

我一個月賺1600的時候沒人相信我。包括我的父母,所有親朋。
記得我剛來北京的時候,家人朋友隔三差五打電話讓我回家,房子都買好了,你放著公務員不幹,創你妹的業啊,不虧錢就萬幸了,萬一被騙了,傳銷了,學壞了咋整?乖乖回來在政府多好啊…巴拉巴拉一堆。
特別是我爸爸,每次醉酒後都給我打電話,就是嘛三件事,結婚,穩定,回家。
嘮叨了將近兩年,最後還是逐漸接受我的觀點了。
你一定以為是我說服他老人家了,錯!之所以改變立場是因為看到我在北京混的不錯,賺的是以前的幾十倍才慢慢改變想法。
那個時候我的夢想(當時是希望成為有價值的人,解決別人的痛苦,順便賺點錢)對於他們太過遙遠,太過不切實際。
但,當一個月賺10萬的時候,這些鄙視質疑嘲諷冷眼的目光和流言都變了。

我就呵呵了

那個時候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

這個世界只相信你擁有的,而不相信你所承諾的。

以上為故事背景
…………………正題的華麗分割線……

高質量的生活最需要什麼?
答,錢!
沒錢過個屁高質量的生活?
我很想成為全職演員,這是我現在的夢想,但,實現夢想意味著我要付出這樣的代價:
1,公司解散,之前創業積累的人脈,客戶,員工,行業經驗全部付之東流。
2,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很可能變成幾個月沒收入,然後跑個龍套演個小角色賺點辛苦費,連個人花銷都不夠,只能吃老本。
3,重頭開始學習這個行業的規則,培養人脈,看別人臉色(因為不是老大嘛)娛樂圈的規則更加複雜。
4,父母失去安全感,擔心我以後去不上媳婦…………
5,今年27,這個不尷不尬的年齡改行後,學習時間成本過高
6,缺乏收入來源,會嚴重影響自信和交際圈
7,夢想實現後也未必比我在原行業付出同樣努力和時間後賺的多
8,你朋友會說你是dsb

不要問我怎麼知道的這麼詳細,因為我就是那個dsb


選擇錢,等你有了錢,你就可以實現你當初的夢想了。當然有時效性的夢想可能就沒有辦法了,譬如結婚前百人斬什麼的。


所謂賺得多錢的行業,餅夠大,但不見得大家不一起去分一杯;
所謂賺錢少的行業,願意去開托的話,成功了,能成一家之言,還沒有人會知。

更多的,是樓主想法天真爛漫,認為「讀這將來必定會幹這」的人生二分想法,我真心覺得你人生經驗還未足夠,還是亂選一科,到你畢業再問還比較好吧。


我完全不同意什麼從心選擇,我也不同意你參考任何一個高質量的回答。
天賦既是才能,也是累贅。
只能送你四個字:
「認清現實」
因為現實就是你做出任何選擇,都可能會後悔,但是不做出選擇,你也許只能遺憾的告訴別人你後悔過而已。


推薦閱讀:

月入2萬能否在一線城市過上有品質的生活?
人做事可以認真到什麼程度?
如何改善出租屋的室內空氣質量?

TAG:人生 | 心理 | 生活質量 | | 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