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同樣的生活壓力下,有的人能夠承受,有的人卻無法忍受?

是什麼決定了個體對壓力的耐受?對壓力的耐受是好事還是壞事?


壓力的定義其實非常簡單,「 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在身體、心理或情緒上的反映」。


說定義容易,真要搞明白它,還要從壓力的產生說起:壓力的產生,需要兩個因素:一是壓力源,即產生壓力的事件;二是我們對事件評估之後所激發的應對壓力的能力。也就是說,當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馬上就會在自己以往的經驗中迅速搜索:我以前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嗎?我遇到時能順利處理嗎?如果搜索的結果是「我以前曾經很好的處理過類似事件」,那這個件事就不會給我們造成什麼壓力;如果搜索的結果是「我沒有辦法應對這樣的事」,或是「我沒有處理這樣事情的經驗」,那我們往往就會一下子感受到壓力。所以,真正讓我們感受到壓力的,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應對壓力能力的儲備量。這就是為什麼經歷相同的事件,有的人可以很輕鬆的面對,有的人卻會因此一蹶不振。所以,我們要讓自己過得好一點,並不是要消滅所有的壓力,而是要增加我們應對這類事件的能力,增加我們與壓力共處的定力。


  過去的幾年,我接觸過很多1型糖尿病兒童的家庭,這些家庭雖然面臨的是相同的疾病,可是每個家庭的運轉情況卻有很大的差別。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那些對現狀接受度越高,越不懼怕疾病的家庭,孩子的身心狀態明顯要比那些整日在擔憂和恐懼中生活的家庭的孩子狀態好得多。那些能比較好的應對疾病事件的家庭,通常會有一些比較相似的特徵:比較好的家庭關係,家人之間能夠彼此理解和支持;比較好的親子關係,父母與孩子之間可以比較順利的表達情緒情感,包括憤怒、害怕、無助等讓人不舒服的情感;有求助的能力,從而可以獲得來自家庭外部的幫助;比較開放的態度,對現狀有比較清晰的理解,也持接受的態度,這樣就可以幫助家庭從哀傷無助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精力放到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上,而對疾病了解越多時,越能幫助他們把神經松馳下來。通常這些家庭越能接受孩子生病的事實,就越不懼怕疾病所帶來的種種影響:他們承認孩子生病的事實,也不再試圖完全改變現狀,這反而讓整個家庭平靜下來,家庭成員開始回復到正常的生活中去。也就是說,這些運轉良好的家庭,已經學會了與壓力和平共處。

換個角度看,疾病的壓力其實是可以促使家庭去更多的關心孩子,與孩子建立更好關係的;同時,因為面對疾病時,需要家人相互的支持與鼓勵,所以,孩子生病後,這些家庭中人際關係往往會比孩子生病之前變得親密,孩子通常也會獲得比生病之前更多的關注和陪伴,從而身體、學習、人際交往、人格強度等等方面也都得到了提升,所以有些家庭在孩子病後甚至會有「因禍得福」的感覺。其實,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並不是成名成家或是多金多權,而是建立有意義的愛的關係。這關係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那是保證我們一生感受幸福的源泉。一個孩子,身體很健康,但他體驗不到愛的關係,一生過得平安但枯燥,那恐怕也不會是父母們希望的事情;而一個人格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即使是要承受疾病所帶來的種種困擾,但他的心靈可能是自由和舒展的,相應的,他感受到的幸福指數可能也是很高的。


所以,對於壓力,我們不能簡單的將其歸類為「壞」的、不受歡迎的。其實,壓力與成就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一個倒著的「U」形曲線來理解:在曲線的兩邊,即過大的壓力和過小的壓力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過大的壓力會讓我們喪失應對事件的信心,從而失去處理壓力的能力;而過小的壓力,又會讓我們產生倦怠,從而不去應對。在曲線中間的部分,是適當的壓力,對應的是高成就,這部分壓力對我們有著重要的作用,其實此時的壓力可以形成為動力。


壓力的產生,會激活我們自身的一個「戰鬥-逃跑」系統,這個系統是幫助我們避免危險的。當壓力產生時,那實際是在提醒我們正在面臨著某種危險,當我們評估自身能力的結果是我們能應對那個危險時,我們就會進入戰鬥系統,這時候,壓力就變成了動力,驅使我們去努力的解決問題;當我們自身評估的結果是不能應對那個危險時,我們就會進入逃跑系統,這就保證了我們自身的安全,所以,壓力對我們是有保護或是激勵作用的。


既然壓力對我們也有好處,那我們就不能一門心思把它拒之門外,我們要努力的方向就變成了與它和平共處,在生命的路上,與它同行。要做到這點,我們就要學習找到壓力源,學習一些壓力管理的能力。壓力源通常會有幾種:生物性壓力源,比如生病;社會會壓力源,比如住房擁護、交通擁堵;文化性壓力源,比如初到某地,語言不通;心理性壓力源,比如溝通能力欠缺、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等。這些壓力源很多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學習或努力得到改善的,比如學習時間管理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學習人際交往的調控技巧,可以幫我們更好的與人打交道;學習情緒管理可以幫我們更發好的了解自己,同時妥善處理情緒;學習一些放鬆技巧可以幫我們更好的緩解壓力等等。

作為人,只要我們還活著,壓力是一定會與我們同行的,所以,面對壓力的跟隨,重要的,並不是趕跑它,而是試著接納它,並努力去理解它,這樣,我們才能從容的與它在一起,和平共處,並相得益彰。


如果把壓力比作一滴水,面對壓力就如同用一個碗去承受這個水。不同的人碗的大小不同,大一些的碗自然遊刃有餘、而小一些的碗則會比較困難。這是一個比喻,碗就代表著我們的生活。生活有四個方面,包含著身體健康、外貌、情緒體驗的身體層面,包含著工作成就、愛好技能的工作層面,包含著人際交往、愛情家庭的人際層面,以及包含著精神信仰、未來夢想的精神層面。每一個層面都包含著許許多多的生活體驗與生活資源。然而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充分的發掘這四個層面。有的人生活中只注重工作而忽略人際,有的人只注重精神而忽略身體…對生活四個層面資源的發掘度決定著你碗的大小,也決定著你應對壓力時的表現。比如說同樣面對來自工作的壓力,生活中只注重工作層面的人,和生活中四個層面都注重的人相比,肯定會感到更大的壓力。因為對於他們來講工作壓力的問題是全部,而對於四方面全面的人來說,這只是四分之一。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來自中心諮詢師 李昂


因為兩個人的經歷不一樣,你不知道他們之前承受了什麼,所以你不知道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如果一個人長期被父母過高期望,那麼也許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某次失敗的考試或經歷,而不是某人偶爾嘲笑他髮型不好看。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因長相自卑的環境中,那麼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能就是某人相對於他長相有意或無意的語言或行為,而失敗的考試或經歷在他看來卻沒有什麼。
所以題主的問題本身就是不準確的,世上根本就沒有相同的壓力,因為同樣的事情對不同的人來說意義不同,造成的壓力也是不同的,就像世上沒有感同身受這個詞一樣。
我覺得個體對壓力的耐受是由個體處理壓力的方式來決定的,善於排遣壓力的人,一定更耐壓。如果一個人善派遣而耐壓固然是好的,會越來越強。但是,若一個人不善於排遣而耐壓,那麼他這種耐壓是危險的,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在不排遣的情況下無限耐壓。他會隨時隨刻你想不到的方式崩潰。


壓力一樣,壓強未必一樣。就像那個你選擇禿頂還是陽痿那個問題一樣,不同的人對待不同的壓力時的耐操性是不一樣的,這應該和價值觀自我認知有緊密聯繫。對我來說,失業這種壓力我有很好的抵抗力,失戀這種壓力對我則是毀滅打擊。


1. 這件事對你多重要
2. 面對這個問題 你有沒有解決辦法

1取決於出身,環境,朋友,親人,世界觀等,每個人都不一樣。比如說我曾經對「自己所信仰的東西到底對不對」這件事情有過非常強的懷疑,甚至懷疑到了整個人都抑鬱崩潰了的地步。可是這件事在大多數其他人看來很可能屬於扯淡。同理我從小就沒覺得沒錢或者被別人看不起有什麼大不了,從小不能理解什麼叫做「自尊心強」或者人為什麼好勝,但是也許換另外一些人身上,被某些人看不起就該自殺了。所以我不理解但是尊重那麼想的人。

2.就完全是看你的經驗和智慧了。 人最害怕的是無法處理的問題。所以如果一件事情你覺得無解而這件事情對你又很重要,那你的壓力顯然就會特別大。但反過來,如果你心中已經有了譜(比如說你清楚自己只要按順序做1,2,3,然後三個月後這件事情就能完美解決,而三個月對於這個問題可以接受),那你的壓力就會小很多。

1 改起來可能比較困難,能做的頂多只是告訴自己,大多數問題就算無法解決,但也總有給繞開的辦法。
2 的話多經歷,多思考,總是能提升的


為什麼國外乞丐都沒壓力,生活在國內大城市的精英們壓力十足呢,根源在於攀比。大家都在比誰過得好,誰住別墅,誰開更好的車,這是為什麼很多人出國旅遊或者遠離自己城市喧囂以後會變得輕鬆自在,無比舒暢。境界於身在喧囂,心離浮躁,就像會在世外的高人那樣的心境。


1、信息不對稱,每個人對成功或者失敗產生的後果認識不同。
比如有些人覺得表白成功就能得到幸福,表白失敗就陷入不幸。而事實是表白成功,如果兩個人不合適,傷的更深,而表白失敗,最多最多回到原點,而且避免了繼續投入精力。
2、每個人對結果的承受能力不同。
有些人為了一個機會孤注一擲,有些人就是來玩票的,孤注一擲者能力未必比玩票的強,但他輸不起,所以壓力山大。
富二代明明能出國,還參加一下高考,結果考上了佔了農二代的名額,可能還不去讀。


覺得樓主問的應該是「同樣的挫折,為什麼有些人能承受而有些人不能」
好吧還是先說壓力
————————————————————————————————
壓力是由應激事件引起的。當外界或內在的應激事件發生,引起我們自身的應激反應。如果,這種應激反應超過了我們的承受範圍。便可稱為壓力。如圖:

這裡可以看到,應激事件、應激反應、壓力。是客戶存在而無法改變的。可以調整的,只能是認知及範圍。
————————————————————————————————————————
好~我們來談認知:
認知:就是對客戶事物經大腦加工之後的反映。是由一系列過程組成。它不同於感覺。原因是感覺是對客戶事物的真實反映。而認知是認識和知道。帶有自己主觀的理解。
所以,干煸對客戶事物的認識,可以降低或消除應激反應從而消除壓力。很簡單,生活中很多勸慰人的話。都是基於這個道理。「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類的。就是這樣。
————————————————————————————————————————
接下來~是可承受的應激範圍
為什麼我說題主問題的應該是挫折。就在這裡。其實挫折的最直接體現了。自身可承受的應激範圍。
當遇到壓力或者挫折是的。為保護自身,人類會採取的不同的心理防禦策略。而策略的不同,就直接導致了心理應激範圍的差別。
比如:暴飲暴食、購物、喝酒、運動、等等都是心理防禦策略。為什麼失戀了要喝酒,購物狂的成因都是這個原因。
同時心理防禦策略中還有一些健康有效的:諸如:
升華:定義我記不住了。大概就是屌絲男被甩後 奮發圖強的狀態。
運動:
~~~
——————————————————————————————————————————
所以,最後回答題主問題
之所以有些人能承受,有些人不能。原因有2點
1、對壓力的認知不同
2、處理壓力的方式方法不同
要想能承受更大壓力有2個辦法
1、改變認知(大家可搜索理性情緒療法又叫【ABC】療法】很簡單的且實用的方法
2、儘可能改變自己的心理防禦措施。可用升華啊 運動啊之類


有錢人和窮人面對公司的解僱壓力是肯定不一樣的


臉皮不夠厚。價值觀不理性。


沒有目標的人,看見四面八方都沒有出路,絕望而垮掉;有目標的人,哪怕目標再小,都可以讓他忍辱負重,得以新生。


1.從小成長的環境不一樣
你從小和老虎一起長大,長大還會怕貓嗎?
2.有些坎就是生命的閾值
邁不過就是邁不過,那也沒有辦法,只能想開點,眾生皆苦。
3.楊絳:「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最後是來一碗自己拿來壓箱底的雞湯:


開學的前一天晚上,有的人寫不完作業就不寫了,有的人寫不完通宵也要寫完。
沒有同樣的壓力,只是取決於你有多怕你媽和你老師。


為什麼同樣一道菜,
我喜歡吃,
而她,
確難以下咽?


主要是成長環境和個人性格。
就個人性格來說。同樣的壓力,樂觀與悲觀的人所想的內容自然不一樣。很多時候面對困境面對無窮無盡的壓力,堅持下去的動力非常重要。樂觀的人會想:「再堅持一下就好了。」悲觀的人會想「不行,我再也堅持不下去了。」一個是肯定自己,一個是否定自己。可想而知,肯定自己的人一定會變成自己所期望的樣子。否定自己的人永遠沒辦法邁出自己可以的那一步。這也是自信與不自信的區別。
就成長環境而言。太寵溺孩子的家庭,孩子往往脆弱,太多時候被家人用保護的方式過濾掉。當壓力來臨,從未經歷強大壓力的孩子承受的壓力過大,沒有循序漸進的過程,自然會選擇放棄。另一方面,父母的性格與教導方式深深的影響著孩子。一個家庭父母性格懦弱,孩子也就會有懦弱的一面。很多處理事情的方法,都是由家長教育孩子的,課本裡面的東西太少,言傳身教往往對孩子影響最大。家長習慣了逃避和放棄,孩子自然不懂的如何向前沖。


每個人情況不同,有的女生說13厘米受不了,會很疼!還有的說9厘米都太長了。有的竟然說5厘米也不行,疼得走路都彆扭。可你看視頻里很多女的20厘米也很享受啊。。人跟人的差別很大,同樣是女的穿個高跟鞋感受就完全不一樣!


追求的東西不一樣


男孩子被打多了,臉皮就厚了。
女孩子嬌生慣養動不動流淚了。

窮人拿五百塊獎金就幸福了。
億萬富翁降到百萬富翁可能去樓了。


別人不小心踩你一腳。。。你是罵娘害怕笑笑?
個性脾氣的形成很複雜,我認為任何科學的解釋都不科學。


活著就是幸福!每天對自己默念,直到紮根到三觀。
想像自己是一個剛降臨的生命,第一慾望是活著,在沒有其他慾望前,活著就是幸福。然後你有了第二個慾望,沒滿足之前,你感到了壓力,這時你不斷努力學習,同時把慾望降到第一個,直到你滿足第二個慾望,這個過程你還是幸福的。按這想法,慾望得到不斷擴大,同時還能保持幸福感。
現實中我們的慾望是跳躍式的。上學時,我們都想拿一等獎,其實下面還有二等獎,三等獎,成績中等,及格,甚至到最低的弄懂一道題目。我們最初應該把幸福感放到一道題上,然後不斷努力學習,能達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最重要的是我們在不斷幸福地進步。

如果我們能夠把幸福感總是保持最低(活著就是幸福),還能不斷低調努力學習,到底能到達什麼高度? 這是我這一生想知道的答案。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們忍不住喜歡反駁不同於我們的觀點?
什麼是社交直覺(Social Intuition),怎樣培養這種直覺?

TAG:心理學 | 生活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