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背古文(如詩、文言文等)比較快?


和許多人介紹過這種方法,大家都是很驚訝的表情,但是估計沒有一個人嘗試,估計像我萌這樣的文科生才會使用吧!無奈ing。前面幾段講了我的老師,如果沒有耐性請從第二個分割線開始看吧!(^~^)
—————————————————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
畢竟剛從高中升入大學,高中都有那麼幾篇必備古文。但是我想說的是初中。

還記得那時候課內有文言文需要背,基本每單元都有,課後還有十首左右的附錄詩(人教版)。當時還小,不覺得任務繁重,現在回望感覺就是地獄啊!

所幸我遇到了一位好的語文老師。別的方面(人生指引方面)略去不提,就專說說背書方面的。她呢,比較像我的性子,要強。所以啊,不僅課後要求背誦的要背,她認為好的文段和文章也是要求背誦的。並且要求全班50%左右的同學背完才能通過她的考驗。

鑒於此,她對我們進行了不止一次的背誦輔導,讓我至今受益無窮。


———下面是重點(不會說三遍)——

其實說白了就記住一點就好:千萬不要妄圖先了解字詞意思再背書。

原因很簡單,縱使你深切地知道了每個字和詞的意思,你想要背出整個句子,就得把它們拼起來,如此一來,語句的先後問題就成了背書的障礙。極易導致背書過程中出現磕絆和不流利的狀況。(這是最令人惱火的。(〝▼皿▼))

所以,我們面對一篇生疏的文言文,首先做的就是標示生字讀音,排除障礙。然後就直接開始背吧!沒錯。
就是死記硬背!
就是死記硬背!
就是死記硬背!


當然,還有一個小訣竅:睡覺前把你要背的文章默背一遍(也有助於睡眠),起床後在洗漱時再背一遍。加上人的記憶修補能力(好像是叫這個名字吧),一定讓你事半功倍。


—————————————————

按照我親愛的老師所說,這種方法不見得是效率最高的方法,但是一定是效果最好的。首先就是流利;其次,很多句子的意思你開始不了解,當讀或者記憶了多遍之後意思就很自然地流露出來了。這是一種極為特殊和舒暢的體驗。(本人有過多次);再然後,你能夠發現許多韻律上的小技巧,為以後的背書打下基礎。

老師說這種方法是脫胎於古代士子讀書的方法。古代人從小開始誦讀經典,用的就是死記硬背。老師是絕對不會告訴你字詞句的意思(黃毛小兒告訴你也不知道,告訴你幹嘛!哼!),等到你長大後回憶起自己背誦了什麼就會逐一領會幼時自己不能明白的主旨,從而收穫人生至理!「不過你說小時候記憶力強我也無法反駁咯,我也覺得自己背誦能力大不如前。或許是因為懶呢!(?????????) 」

在我回答這題的前一天,我終於完成了中哲的六篇背誦內容,用了三周左右,嗯,就是一周兩篇吧,不算多。
這六篇是《識仁篇》、《傳習錄(選)》、《仁說》、《觀心說》、《原君》、《童心說》。


不每次看到考試之前,一群同學拿著《高考必背64篇》使勁背,我都覺得頭大。
我說,難道你們背完還會忘么?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說人應該過目不忘。
我只是想說,醒醒吧,古詩詞根本就不是那樣背的

人的記憶分兩種,視覺記憶聽覺記憶
隨著不斷學習的過程,你會發現,有的人早讀只需要盯著課本猛看即可,有的人必須大聲讀出來。
這是因為,不同人適合的記憶類型不同。

比如我,就是典型的聽覺記憶型。所以我背古詩文和英語課文,大部分靠聽
早上起來,趁賴床的空當就把手機上的app打開,播放白雲出岫的古詩文朗誦或是新概念英語。一邊播放一邊起床穿衣、刷牙洗臉、吃飯收拾,基本能保證每天至少20分鐘。
周末放學回家的車上,或是出去玩的路上,依舊打開app播放,又能把一篇英語或是古文記得差不離。
是的,你也看到了,之所以看起來背書不花時間,是因為聽東西需要爭分奪秒、見縫插針。
很神奇,我的英語《新概念3》、《新概念4》,全是靠每天早上和周末路上聽,加上每天早讀大聲讀兩三遍,背得很是熟練,很長時間過去也不容易遺忘。
古文更是這樣。5歲背會《出師表》,6歲背會《赤壁賦》,全得益於我喜歡賴床。之後一路走來,小學背初中必背的,初中背高中必背的,高中開刷《古文觀止》,基本只靠聽。
不用每天晚上痛苦地坐在書桌前一遍遍重複,不用早讀翻來覆去讀三十分鐘,只靠一雙耳朵,就這麼簡單。

【具體推薦(無任何利益相關):「懶人聽書」app里的「人教版高中古詩文朗讀」(主播是白雲出岫,同樣也有初中版)、「新概念英語」app、「朗易思聽」app】

有的人會問,我也這樣試過,沒有用啊?
有三種可能。
1.你偏向於視覺記憶型
同樣,也有節約時間的背書方法。
① 隨身攜帶速記本
我學習最拚命的時候,同學在路上看到我,永遠手裡拿著記滿古詩文、文言文的活頁紙,或是四六級單詞,口中念念有詞。早上跑操800米,我能邊跑邊背完兩大頁四級(高難度動作,謹慎模仿);在食堂排隊買飯,也會掏出口袋裡的速記小藍本,抓緊時間背上兩頁。
要想節約出大塊的時間去刷題、總結,無論你是視覺還是聽覺記憶型,都需要抓好零碎時間,見縫插針。

② 利用小紙條
我的杯子上、桌子上、文具盒上,都會貼著寫有英語單詞、數學公式或是古詩句的小紙條。
相信我,你的目光每天至少會無意識地掃過杯子10次,如果上面寫了兩句古詩,或是三個英語單詞,一天下來,怎麼可能記不住?
當然,需要注意,貼的小紙條絕對不能過量!
如果信息量太大,當然不可能記住啦!

附圖:準備清華大學的保送生考試時,我杯子上的「小紙條」(每天一張,字丑見諒)

2.放著聽力,心裡在想其他事。
當然,即使是無意識地在聽,也會產生影響的。比如再背課文的時候會對文章有印象,從而背得更快;比如可以訓練發音和語音語調……
不過,還是盡量在聽的時候「走心」啦!
畢竟,靠零碎時間的聽覺記憶,可以省下大票的時間,想刷題刷題,想玩耍玩耍~

3.對聽語文/英語這件事本身存在抵觸情緒。
通常都講究,分析問題要先分析內因,背書也不例外。
所以說,要想記得快,需要找到你內心的源動力
——我曾經問過一個高我一屆的英語大神,她學習英語的源動力是什麼。
她說,每次別人在刷劇、在扣手機時,她坐在學習桌前背著《新概念》或是《展望未來》,抬起頭看到書桌上貼的歐美愛豆(偶像),都會對自己說:
加油,現在你沒有時間在網上為愛豆應援,總有一天,當你的英語爐火純青時,你會有機會,穿著優雅的晚禮服,端著紅酒杯,用流利的美語和你的偶像談笑自如!

幾年過去,她的愛豆換了一茬又一茬,可她對英語的摯愛卻始終如一。
雖然中二了點,但的確有夠燃啊!

同時呢,家長不應該過度要求孩子去聽語文英語,為此去訓孩子就更不值得了。
畢竟耳朵長在孩子身上,應該讓孩子主動意識到去聽的好處,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呀~
當然,也可以每周適當地休息一下。比如早飯桌上分享家庭趣事時,就可以果斷把《離騷》關掉!
畢竟,長期堅持才是硬道理。
苟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最後表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當然是把我前面提到的「視覺記憶」與「聽覺記憶」訣竅相結合咯

關於語文學習,我還有許多乾貨和經驗想要分享給你們:
※現代文閱讀?滿滿的都是套路!
※怎樣和文言文的之乎者也搞好關係?
※你不可不知的高考詩歌鑒賞幾大元素!
※想要家有「才子佳人」,家長該怎麼做?

……
以及,數學、英語、文理綜合、理科競賽、出國留學,全部都有我邀請的各路學神,來為大家做經驗交流哦!
所以,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學痞笑談中」,由清華大學世文班保送生李天逸獨家出品,更多精彩的青春紀實、學習乾貨、經驗分享、原創故事,等你來看!
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噢~
青春多少事,學痞笑談中!

http://weixin.qq.com/r/7Trl-X7EbiMRrTqe92-- (二維碼自動識別)


強行裝逼
我這個人沒啥優點,就是背的特別快。
首先,你要多讀文言文,大量讀,而且試著翻譯,語感有了背就會容易一些。讀的時候請不要選太難的,先看比較像白話的,再讀難的。
第二,多背。不管是詩還是文言文。我初中的時候沒事就喜歡裝點逼,裝逼嘛,沒幾句詩是不行的。我就背了特別多詩。有時候看書看見一句喜歡的,就會把全詩找出來背。有時看到書里的詩,也會背下來,比如現在紅樓夢上的詩啊判詞啥的我基本上都背過了。後來我成了我們班背政治最快的,不管多長的題,五分鐘之內就能背出來
多讀多背其實就差不多了,但你在實際背的時候還要講一點方法
先全文翻譯,理解意思,再按照意思分段,不要太短也不要太長。
然後
背第一段 背第二段。 背一二段
背第三段。背第四段。背一二三四段
這樣背會忘得慢一點。


古詩文背誦的話,首先一定一定,要自己把全文寫一遍,我覺得這個很重要。然後查找通讀全文,接著翻譯註釋,理解句子,以及句與句之間,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過渡是怎麼進行的,就是抓住作者的思路,意識流的行進。再接著通讀全文。然後背誦的時候就是背幾句,到某個文章句意的節點,就要回過頭來從前頭幾句開始背,到某一大段文章內容暫停了,再把整個大段背誦一遍,再然後從來頭開始背一遍,之後就這麼循環往複的來。說白了,就是在理解全文(可以做到腦中自動翻譯)的基礎上,配合艾賓浩斯遺忘規律去背。
從上初中已來學過的古詩文,我到現在(大四)也是基本張口就來,有的記不清了,讀三遍就一定可以全文背誦了,也是相當於又加強了記憶。這是一定要經常進行的,找以前背過的文章,詩詞,不論是單純的背誦,還是當成經典學習,都是很好的。
背誦之前,自己一定會認認真真寫一遍,我是帶著那種「彷彿在干某種神聖的事」的心去寫,所以對於背誦古詩詞,這是我的愛好,而不是應付老師或考試。在家裡有一個抽屜,裡面放的是我抄過的詩詞文章,也有個幾本了。
這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一直以來我對文言文,古詩詞這些的記憶能力就很強,詩詞基本上可以說是過目不忘(僅限於絕句,律詩這樣的短篇呃),對古文也是可以很快就背會了。譬如,前段時間我們中建史理論課,我們小組要從建築學的角度解析《小雅·斯干》,我倚在床上不到二十分鐘背會了,高二有一個晚自習不想學習了,就把《長恨歌》背了,還有背《少年中國說》也沒用幾天吧。再至於其他的長詩短詞的就不談了。說這些只是想說我的方法的確對我的古文記憶有用(不過生活中我突出一個健忘呃…)。哦,忘記說了,對於現代文,我幾乎是打死都記不住的。哭了……


背詩詞的話,韻腳、或者句式都會對記憶有所幫助。

文言文的話。。。。多讀,有語感就好了。文言文比較簡潔,用詞很精準,對比起來現代文其實需要記憶的字更加少,之所以難記,可能是因為語言習慣使然吧。


將標點去掉,自己添加。先理解,再記憶。熟悉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筆,背誦或者複述就容易的多了。


我的方法是找到文言文的韻律,很多文言文很講究韻律,只要你找到那種韻律很快就能背下來,就像一個調子,像哼歌一樣,一開始只記得節奏瞎哼哼,然後很容易就記住歌詞了,我就是這樣背的,很久都不能忘,就算忘了,只要有人提示一句,你找到那個韻律,很多句子也能順下來,對那種不怎麼講究韻律的我只能死記硬背,而且一兩年就都忘光了。找到韻律後在慢慢理解整篇文章基本很多年不看也不太會忘,聽我背的話可以感覺到我背文言文是很有節奏的,是因為我對著韻律在唱讀,前幾天朋友突然和我聊起歸去來兮辭,我驚覺居然還能斷斷續續背幾段,感覺應該把這個方法教給別人,要不然可惜了。


先理解詩的含義,在背誦,背英語也可以這樣,很有效


古文我覺得是自然而然背會的。
古人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文讀得多了,文意用詞萃然於胸,下筆自然如有神助,很多時候你都會迷惑,那些句子真的是自己寫成的嗎。
不要以外在的標準作為自己行動的準則。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駢文背起來比較快,跟著語感走


古文大多駢散結合,因此很多時候有著固定的韻腳,讀起來也相對押韻,甚至朗朗上口,古詩與古詞更是如此,一些詩詞讀幾遍甚至就能背誦了。我背誦的方法是先通讀幾遍,將整個文章進行理解,著重要理解整個文章的內容與作者的思想,對於大多數朗朗上口的古文,通讀幾遍並且進行理解後,你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前面幾句無需刻意背誦應該也能記得了,然後你直接合上書嘗試開始背,每背到背不下去的時候,就打開書看看是哪句,然後把這句的意思,以及它和前後文的聯繫都理解一下,然後繼續嘗試背誦,這樣剛開始會比較慢,但是到後面習慣了就能很快背誦了。


理其義,述其事,常習之,可成矣。


背的差不多了,把每句第一個字寫下來,看著就能串起來了...
只有我是這樣幹麼...
不說了...
背離騷了...
明天檢查我還沒開始我覺得我要死了...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方法我之後有時間再說。
我就想問問樓上的各位,你們覺得最難背誦的是哪篇古文?


看你們一個個捉急,學霸來解密:你的得會找關鍵詞啊騷年!!!每一段都有那麼幾句關鍵的…串起來就差不多了…細節嘛!肯定會丟散落四的…但是如果串聯有序,一般都八九不離十啦…記性好了不是好事,比如我們團長時不時就讓我來兩段…


一個我自己總結的方法
先把各種生詞的讀音標上,然後看一遍文章背景,再簡略的看一下字詞意思,注意是 簡略 的看一下不要咬文嚼字 ,接著你就可以愉快地去朗讀全文在腦子裡形成印象,已經形成印象後,把文章的每一小節或者③句話單拎出來背,從易到難,不容易有畏懼感,保證你過程的輕鬆愉悅。基本上這樣背完,再串起來就不難了,整個過程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分節背誦,其次是理解字詞意思,哦對了,文章背景和作者簡介我覺得也很重要(分人,可能是我喜歡看故事的原因:-D)
嗯哼,以上
(知乎首答,一定要允許我放上我最喜歡的柯南&>_&<)


死記硬背的話一定要注意力集中。
心中默念: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集中
啊!!!!
然後就能快速的背下來了。


我覺得還是要理解,不理解文章,背起來非常困難,詩還算好的,大多比較簡短又押韻,一些古文就很蛋疼了,所以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從未打過長答案。但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是因為今天心情好),本人特地寫了一篇大作。如果你能找出所有涉及到的古文,那就說明你已入門了。

如下:

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蒙絡搖綴,參差披拂。重岩疊嶂,隱天蔽日,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既而兒醒,大啼,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大驚曰:卿今日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贊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未至,道渴而死。孔子云:何陋之有?


推薦閱讀:

愛情和麵包用文言文怎麼說?
【甚矣!汝之不惠】這句話為何是主謂倒裝?

TAG:文言文 | 詩歌 | 古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