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坑儒,到底是焚的那種書?
1歷史真正是燒的儒家書籍嗎?
2是什麼原因?
3這個措施對於當時的局勢是否正確?
4大家對這個是否有很多誤解?
註:像秦始皇這種天才我想應該不會做如此遺臭萬年的決定,應該是有某種原因讓他不得不做。希望有相關專家給出合理正解。
謝邀。
研究秦漢史,首先繞不開《史記》。《漢書》里的大量引用自然不用說,即便是近現代史學家如呂思勉錢穆傅樂成等,也多根據《史記》來看。
首先,焚書和坑儒是兩件事,而且並不在同一年。某些影視劇里「一邊燒書一邊殺人」的鏡頭是不嚴謹的。
先看焚書。
焚書的事情發生在始皇帝三十四年,《史記 始皇本紀》如下描述:「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僕射周青臣進頌曰:「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悅。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始皇下其議。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異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異時諸侯並爭,厚招遊學。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當家則力農工,士則學習法令辟禁。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
白話文可以自行百度。簡單的說,就是不少人都建議始皇帝分封王室子弟(前有王綰等人,這次是淳于越),而嬴政和李斯是主推郡縣制的,嬴政連太子都不肯立(扶蘇至死為長子,而非太子),自然對分封毫無興趣。李斯反駁周的意見,認為以前天下大爭,諸子各執己見各秉一派學說,遊說諸侯謀取功名無可厚非,現在天下一統,再不能任由這些人胡說八道了,要如何如何怎樣怎樣。另外,這些人亂搖舌頭蠱惑百姓,動輒三皇五帝如何如何他國別處如何如何,因此我建議,除了秦國的官史外,其他的史書全部燒掉。對於其它書,只有博士能藏,其他的也要燒掉。那些技術類書記(醫藥卜筮種樹)可以保留。
由此可見,就焚書這件事情來看,李斯的思路很清晰:
1、必須全部燒的:非秦國官史之外的史書。
2、進國家圖書館專門保管的:《詩》《書》、百家語者。
3、不受影響的:技術類書籍。
始皇帝大筆一揮:OK!
再看坑儒。
事發始皇帝三十五年。《史記 始皇本紀》記載如下:
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葯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濡,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葯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乃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七十復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聽事,群臣受決事,悉於咸陽宮。
侯生、盧生相與謀曰: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於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始皇聞亡,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葯。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市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葯,徒*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謫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白話文請自行百度。我為什麼還要引用上一段呢?因為這涉及到盧生等的角色。這些貨色是幹嘛的呢?要嘴皮子勸皇帝折騰的。秦漢時代這號介於方士和學士之間的變色龍特別多,嬴政是第一波,劉徹是第二波。很難界定他們屬於哪一派,反正變著法子說,好聽點叫博採百家之長,不好聽點叫瞎雞巴扯。這些貨勸皇帝修仙,錢花了時間過去了工夫耽擱了木有結果(肯定沒有結果),看嬴政這架勢是要終身問責啊,心虛了,議論一番跑了。這個消息傳到嬴政那裡,老頭子掛不住了:媽蛋,老子花錢養著你們還被你們埋汰,真當我錢多人傻好欺負啊!再加上之前尉繚子給秦王相貌的那番評語(「秦王這個人,高鼻樑,大眼睛,老鷹的胸脯,豺狼的聲音,缺乏仁德,而有虎狼之心,窮困的時候容易對人謙下,得志的時候也會輕易地吃人。我是個平民,然而他見到我總是那樣謙下。如果秦王奪取天下的心愿得以實現,天下的人就都成為奴隸了。我不能跟他長久交往。」),嫪毐、呂不韋的門客們瞎說,還有包括自己的前丞相在內的一大票人整天嘚啵嘚啵三皇五帝好分封諸侯好,老嬴政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老子不忍了:你們這夥人,老子前陣子收了天下書,找了不少書獃子假神仙,想搞個太平盛世的,你們這貨人走了不打招呼,錢花了老鼻子了神仙屁也沒一個,盧生這幾個貨老子很給你們面子了,還特么背地裡罵我,奶奶的,沒這麼欺負人的!那誰,有關部門,給我查查!」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人是你咬我我咬你互相咬出來的(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可能是覺得法不責眾,你能把我怎樣?或者是怕死,咬出幾個來脫罪自保。當然了不知道有沒有坐老虎凳灌辣椒水屈打成招,按照秦法那個嚴苛勁兒,屈打成招也有可能。反正他們的如意算盤是打錯了,嬴政冷冷一笑:老子祖上,在長平,四十萬人都埋過,怕你們這四百?全給我埋了!於是烏呼哀哉了。
埋的人里當然可能有儒家學派的人,但不全是。至於後世人牽強附會把「坑生」理解為「坑儒生」,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原因很簡單:
1、嬴政這個人能力和激情值得稱道,客觀功績不容抹殺,但從他行事來看,相對比較衝動一些,殺伐決斷毫不容情,說他濫殺可能有些不準確,偏激乖張並不為過。
2、他推郡縣制,一幫人就鼓吹分封;他禮賢下士,有人就說他虛偽(尉繚子這人挺奇葩。這也說明後世縱有孝公禮賢下士,難有商君肝膽相照。明君與賢士,缺一不可。)這麼幾次三番的比叨逼叨,不堪其擾。
3、彼時國內局勢不穩,刺殺的有,謀反的有,說三道四的有,唧唧歪歪的有,如果不出手管管,再亂髮聲音,後果難以預料。
於是嬴政急了,索性一殺了之。
措施是否正確呢:
後知後覺的看,這樣做只會激化矛盾,禁錮知識活埋學士更是反人類。
但從秦始皇的角度看,也可以理解:
1、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一百五十多年都是依法治國,大家各司其職各盡起言。就算是有張儀、范雎等這樣的外交家,也都是謀國謀疆,哪有這麼多人今天說這明天說那的弄的人頭暈?不是老秦人就是事兒多,要依著他的性子,不是李斯攔著,早就想把外國人趕走了(逐客令)。
2、六國初定,老子剛想緩口氣,耀武揚威(巡遊、勒石)表現呢,你們又出來胡說八道。六國我都滅了,怕你們幾個嘴皮子?
3、把這些刺頭兒拔了,推行秦法,天下太平。
如果他沒死,繼續強權個幾十年,效果很難說。但他的猝死,加上沒有立太子,事情就成了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
有沒什麼誤解呢?
大概會有一些吧。歷史上哪件事沒有誤解呢?
誤解一就是焚書坑儒一塊干,這個皇帝好混蛋。
誤解二就是所有書籍全燒掉,妄圖愚民真可笑。
誤解三就是燒的都是孔孟徒,儒家劫後還餘生。
前面分析過了,在此就不再贅述。
不過最大的後遺症就是燒了六國史書。媽蛋,秦國當時蝸居西陲,根本不知道當時外面的世界多麼精彩啊,這麼一燒,後代人就只能靠老秦人那隻言片語道聽途說的記載來揣測當時的國際局勢異域風情了。司馬遷都氣的吐血:金正恩也沒這麼干啊!、
畢竟,他怎麼想,只有他自己知道。
焚的是雜書
坑的是術士以及少數儒生
後來漢朝開始發跡的儒家主動認祖宗 找先烈
形成了現在的認知
焚書是燒所謂無用的書,還是保留了在秦。典型實用主義立場。坑儒是坑無用的學說人,屬於擴大化。也沒有波及民間。
嘛。先佔個坑。這個問題錢穆先生《秦漢史》以及《劍橋中國史》第一卷都有詳細說明。還有一些其他文獻,我回校在整理一下思路。匿了。
推薦閱讀:
※這個結局來自哪個電影或者電視劇?
※為什麼清軍靠屠殺漢人能夠得天下,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嗎?
※《士兵突擊》和《我是特種兵》哪個比較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