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43的畫質如何?

各個貼吧論壇都說43畫質差,但又沒人放對比圖,那麼43畫質到底有多差呢


近期做了一些更新,置於文前,先來解釋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為什麼大底感測器先天在畫質上就比小底有優勢呢(為了簡化原理這裡不考慮後端光電轉換的工藝差異)?俺這裡不談那些信息學公式,暫用一個類比幫你徹底搞清楚這個問題。
大多數人也許直觀的認識是:大底感測器的面積大么,如果感測器類比一個蓄水罐,把光子類比成降雨,顯然下雨時可以大的那個可以儲的水也多啊,聽上去似乎就是這麼回事,那麼原因真的是這麼簡單么?
應該說確實有關聯,但這不是真正的直接決定性原因。感測器面積大的那個只是滿阱容量(full well capacity)更大,換言之,可以蓄水的總量更多也更不容易溢出。但影像系統拍照是要算上鏡頭(漏斗)的,決定單位時間光子數量的是鏡頭光圈的物理孔徑(aperture diameter),【專業點你可以說入瞳】類比一下就是蓄水罐被加上了漏斗,假設漏鬥口徑超小,就算你的蓄水罐再大,單位時間內你能接到很多水么?
因此我們可以推斷,無論感測器面積是大是小,只要單位時間內滿足光圈物理孔徑一致,這兩個系統的shot noise信噪比/景深都是一致的(這裡忽略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導致的差異,比如F和Time未必非常准)。類比一下,就是決定蓄水量的因素是漏斗開口,而不是蓄水罐本身的容積有多大。(前提是蓄水罐不會滿溢)

目前除了C家的部分sensor,一般都是shot noise佔據系統主導(越是高感也越主導)。(除了最鄰近base ISO的1-2個ISO里read noise比重會大些),也就是說這些感測器全部是ISOless的,這塊內容就不做展開了,了解下即可即可。

根據這個簡單類比,現在豁然開朗了沒有?
(1)日常我們比較靜態畫質,如dpreview的studio場景,外接光源恆定,對於同一級的ISO,那F和Time的曝光組合一致,物理孔徑D=物理焦距f/光圈值F,由於同視角下小底系統的物理焦距f偏短,其物理孔徑D必然偏短,因此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光子數少,信噪比自然差了。
(2)然後再換個思路,如前面所說,等長時間內如果物理孔徑一致,兩個系統接收的光子數相同,信噪比也一致,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雖然相同時長內,大底和小底接收了同樣數量的光子,但前者由於面積大導致亮度變低,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引入ISO進行增益(gain),因此大底上用更高的ISO仍然可以維持和小底上更低ISO同樣的表現。記住一點,增益不會影響shot noise的信噪比,因為這是對於光源的統計漲落雜訊。

所以大底小底的本質意義是決定了配套鏡頭物理孔徑的差異,間接影響到了接受光子數,由此才影響了畫質。可以看到只要廠商提供匹配的鏡頭方案(但事實上不提供,比如FF出24-70 F2.8,M43隻會出12-35 F2.8,而不是12-35 F1.4對吧),小底高感完全可以持平大底,但這個時候鏡頭群小型化也是狗屁了;低感反而才是小底真正的死穴,因為小底天生偏亮(單位面積上的光子總是容易比大底偏多),大底永遠可以曝光更長時間來獲得相同亮度,從而獲取總光通量的優勢,這就是小底base ISO做不低的本因!

------------------------------------------------------------------------------------------------------------------------------------------

說到IQ,單純要靜態畫質好很簡單啊,滿足大面積的感測器+先進cmos技術即可;剩下那些處理器演算法、raw位數都確是擾動因素(比如sony cmos自家優化的不咋樣,IMX071就是個例子),有影響但不是核心根源,先暫且略過。

而更通俗和基礎層面的說法則是:一個影像系統相對更能接收光線(大幅面搭配大鏡頭)+光電轉換層面更好地利用前端信息(cmos工藝等方面)。

由此推論,只要感測器使用的cmos技術一致/或者說逆襲程度不夠填補物理差距,那麼M43當然比所有面積更大的底來得差,這就是鐵板釘釘的事;但早年間的差距之所以顯然特別大,原因只是當時松下底的技術非常糟糕,所以進一步放大了這個差距而已。

樓上幾位嚷嚷什麼像素密度的人,說句不好聽的,判別IQ的路子就根本錯了,像素密度過高造成的是只是相對更低的per-pixel層面的表現,和整塊感測器根本不是一回事(通俗點說,就是把單個像素點拿出來比,它的表現變差了,就那麼簡單的事);如果像素密度決定一塊底的畫質,理論上你可以把一塊大底不斷裁小做成新底,以你們的邏輯,那所有這些底畫質都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像素密度一樣,對不?呵呵,自己不覺得很逗么?

愛玩DXO的,可以直接選取老掉牙的IMX109(松下的MN34230我就不列了,數值上略低,實際使用來看區別很小,色彩我覺得還比IMX109好點)和同期24MP/28MP APS的,看看M43(對應27-28MP APS)在像素密度處在劣勢的情況下per-pixel的表現究竟如何?

有什麼值得一提的區別么?完全沒有,當然最低感的成績沒得比,因為原生ISO是200起步(實際上是ISO100提亮的,ISO sensitivity可見,注意這項不是測虛標的,而是測廠商的增益側重)。

前面說了,純比較screen是錯誤的,per-pixel只是維持單個像素原大檢視時的表現,無意義,所以必須以同一尺度輸出時的畫質為準,於是我們切到print(請注意print並不等於縮圖到800w像素,實質上隨便縮到或超採樣到任何像素都是一樣的)。

根據數據,很顯然,具體到整塊sensor的表現,仍然明顯存在距離,畢竟面積差距擺在那裡,但是可以接受,1stop是不到的。而M43和APS純粹因面積造成的SNR差距,大概就是0.7stop左右,也就是圖裡這麼回事。
DR,TR,CS那幾項趨勢與這個一致,我就不列了。早期的24MP(NEX-7),canon著名的18MP老湯底,數據你們可以自己看,比這個差距還小得多,canon那些機器市場上還在繼續賣,你們還是去聲討它吧。

小底的存在價值,主要就是用感測器面積縮小的代價換取更小的鏡頭群(與大底同規格的鏡頭相比),玩的就是一個大景深。如果你追求的是極端好的靜態畫質,需要大幅度裁切,淺景深應用,弱光下要硬性高快門速度,那麼的確可以考慮上更大的底。至於M43當前對於普通用戶的輸出需求,其實早就冗餘,而不是什麼很不夠,只是更大的底冗餘度更高,而沒有人會不歡迎這樣的冗餘度。說難聽點,成天嚷嚷差的人,你們打過多大的照片,對IQ可用程度有基本認識么?另外小底還有個優勢就是天生偏亮,所以什麼-4EV對焦,那簡直是小兒科把戲。

關於M43機型選擇,首先在標變焦段上,我建議可以不做任何投入,反正不要購買狗套機,儘管像14-42A、14-45這樣的套頭素質比目前大部分廠商的套頭厚道得太多太多,秒殺我玩過的某些DSLR和EVIL上的16-50和18-55,說虐爆都不過分,但都是F3.5-F5.6,這個是先天殘疾。主要玩這個焦段的人建議直接入LX10,標準的松下中端機性能集成(類GX85)+1『上的高F值鏡頭,鏡頭素質表現合格,收縮便攜度秒殺GM1套機,幅面那點小差距也直接被鏡頭抹平了。(1』和43/aps的差距比物理差距還來得小呢,1『技術相當先進)類似的,只玩14-140那類大驢變也不建議,直接FZ1000/FZ2500一台即可。

另外GM和GF全部不建議入,除非能拿到超白菜價,純粹為小而小的玩意,性能功能犧牲太多,所謂便攜度算上鏡頭也就那樣,搭餅乾蛋糕比不過rx100/lx10/g7x,搭大鏡頭那和中端機不一回事,出外還是放一個包里,有毛區別,持握感反倒垃圾。玩P就GX85起步、玩O就EM10 mk2,喜歡延續DSLR類的直接G85,P的兩台都算全家桶機型,暗病也基本解決了(如那個煩人的Shutter Shock,不知道廢了老子多少片子,G85有更新的玩意,但也明顯貴,還是GX85更適合大眾點)。至於新出的EM1mk2和GH5,這都是各自的技術展示機/專業幹活機,和普通用戶沒一毛錢關係,大家就是看看將來有哪些吊炸天的features未來可以下放而已,不多展開說了。

反正,M43機身總體目前性能較突出是IBIS,前2代5軸就已經足夠強,EM1mk2這次強出天際,P家的5-axis+Dual IS II反饋也不錯,高速AFS堪稱光速(松下更出色-4EV,弱光下也好使),13年機器放今年依然是一流水準,不落後一毛錢。但多數機型AFC依然不夠給力,PDAF不大普及,DFD這樣的曲線方案倒是堪用,但鏡頭限定在P上了,O的沒法用,很遺憾。
視頻方面P家更強點,尤其1080p,非常滿意;4K的話都不是超採的,但也足夠大部分人用用了,4K grab出張照片問題不大,現在還可以靠這玩玩後對焦、景深合成,拍微距產品挺給力。一大缺點是4K下的AFC還是很不怎麼樣,主要問題是處理器性能不夠,刷新率相對1080p時縮水了,比不過另外兩大家電廠,不明白的人,建議接長焦頭拍一個朝鏡頭跑向你的人,可以對比下NX1/A6300的表現就懂了,不是一條街的水平。
操控我更喜歡P的,尤其是AF pad,真的太方便了,前波輪確定光圈,看EVF的時候另一隻手在LCD上一摸直接選焦點,直接完成點測聯動,ok就能按快門,需調整的話後波輪調整下,這樣的拍照方式真的太爽了。

鏡頭群就不在展開了,其實各家都差不多,有實惠貨吸引你入門,也有坑爹貨等著你,多少錢辦多少事吧。搭配考慮1『搭配大底機,1』負責旅遊焦段(現在除了24起步的,還有nikon DL1850很誘人),大底機搭配自己最常用焦段的定焦/特種鏡頭(如微距)即可,至於選M43/APS/FF主要取決於你的需求和偏好了。

對比圖你要看,直接去dpr,image-resources的studio里去找就行了,當然了,那裡會引入圖像處理器,鏡頭橫向或個體差異,甚至拍攝時偶有的小issue等等因素。

--------------------------------------------------------------------------------------------------------------------------------------------

ps:最新的EM1 mk2在DXO上ISO拿了1300分,這是個啥概念呢,這樣的技術做到APS幅面,至少2200分,做到FF,至少5000分,屬於great leap,吊打什麼A7R2。。。

當然DXO是黑箱,我保留疑問。


m43的1600w像素的像素密度基本和大法那塊2400w像素的底一致。但提供了更為可靠和迅速的對焦。iso3200內可用。
相對廉價和便攜的鏡頭是m43最大的優勢,比如14,20這兩個餅乾頭,或者17 1.8。長焦鏡頭方面40-150都不大。
而對焦,奧巴已經夠快了,中檔單反水平,而松下新機型,比如gm1,能達到頂級單反水平。而對比對焦比相位對焦來說,很難跑焦。
100%情況下不夠理想,尤其是跟全副對比。raw能拉的程度也不如aps-c。
但奧巴直出vivid不掉寬容度(想想大法直出屎黑),松下在gm1以後的直出畫質也大大改善。
如果作為一個便攜隨身機,m43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我覺得m43更好的定位是掃街利器。拿著a7m2加上碩大的fe 35mmf1.4或者GM頭去抓拍人感覺和舉著單反的老法師一樣恐怖。 需要高虛化人像75定42.5定也OK。當然你要和全畫幅比是不可能。但是我覺得和apsc畫幅的機子比。差距應該沒有想像中的大。一個好的器材,除了看底,同時也要看鏡頭群。至少m43的鏡頭群是比一些apsc畫幅的微單要完善很多。當然,如果你是一位職業攝影師可以完全無視m43。不過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愛好者,為什麼不多花點時間在拍攝上面。而是整天討論器材呢?我覺得享受當前的器材,用好現在的器材不是更讓人愉悅么?


M43最為詬病的就是景深大,像素低,高感弱,寬容度低。

夜景是適合檢驗M43的絕佳場景。

下面為一組夜晚和弱光風景照。

當天有雨霧,使用器材EM1/714/1240,手持拍攝,ISO 1600,aperture 2.8,輸出格式JPG Fine,後期LR,水平有限,樣片僅供各位參考。


m43並不差,只不過底小所以高感和全幅不能比,尤其是和sony A7s II這種變態比。但是也在可用範圍內。
M43的特點是,長焦端佔便宜,焦距係數是X2,而且有防抖。當然廣角就吃虧了。
M43的機器體積小,非常適合當隨身機,性價比比幾個大底卡片好多了。


世界上有什麼經典的火車旅行路線? - Enzo Jiang 的回答
這回答里的照片都是用EM1拍的,我想不說沒人看的出。


m43用久了 換回全幅旗艦才想起來
原來高感是可以用的啊!


m43的底對我來說夠用了。
更大幅面底機器對我來說只是代表著更大的後制空間 反而不會那麼嚴謹地去構思畫面


瀉藥,其實有些答案很不錯,比如 @君子於役 的回答。所以技術理論方面我就不廢話了。從應用角度說一點吧。

M43早期發展時,松下的感光元件技術相對較差,導致一批機型的畫質確實不夠好。但大概2~3年的時間裡松下就迎頭趕上,畫質方面已經很有看頭了。加上奧林巴斯後來一直堅持使用索尼的感光元件,在同代機型上,M43的旗艦機只在個別項目上落後於APS-C旗艦機,比如弱光下高感光度的表現,但差距並不明顯。在棚拍和光線充足時,我覺得不僅普通M43機型畫質不弱,甚至有時旗艦機還會略好於APS-C的旗艦。

舉個栗子,國內著名的測評網站:Welcome to soomal.com 數碼多 ,他們測評M43機型很全,有大量M43機型的實拍樣張(大部分拍得都很漂亮)。另外,數碼多的產品圖集也一向以精美著稱。這些圖集中的絕大部分都是用M43甚至更古老的4/3系統拍攝的。過去他們網站上的圖片都保留了EXIF信息,我記得到2014年還經常用老掉牙的奧林巴斯E-300(4/3系統的單反,2004年發布,800萬像素)拍攝產品圖集。隨便發幾個鏈接:
Olympus 奧林巴斯 E-P5 微型可換鏡頭數碼相機
Soomal作品 - Edifier 漫步者 魔磚 M5 藍牙無線多功能音箱拆解 圖集[Soomal·數碼多]
Nokia 諾基亞 Lumia 720 智能手機
Soomal作品 - 奧林巴斯 Olympus Pen E-P5 微型可換鏡頭數碼相機 圖集[Soomal·數碼多]

BTW:寫完才發現現在數碼多已經把圖集的EXIF信息都去掉了。


畫質差可能是你放大1000%的情況下的區別。這區別對於某些特殊要求的廣告也許是需求,但是對於普通人來說沒有多少意義。而且也有一些攝影大師用m43拍廣告(不是大師不敢用,容易被不明群眾噴),至少m43的畫質本身並不差,和全畫幅對比細節能看出來區別而已。畫幅差別更明顯的是光圈虛化和焦距差別。


題主你去這個帖子(不是我照的照片,因此不隨便轉載人家的)看看高手用M43拍的照片,看完了再來說說感想,看看畫質到底是不是差。

奧林巴斯75mm F1.8 (43/M43定焦鏡)貼圖

需要看的就是樓主wfs55拍的片子,機身是奧巴EM10,鏡頭大多數是75mm f1.8.
我看了這些照片後最大的感想就是,我手頭的EM1+75mm f1.8和1240 f2.8絕對夠我練個5年10年的了。


這個問題撕得很歡樂,

問題問的是M43畫質到底有多差,但慢慢地,話題就演變成了索尼和松奧到底誰更值得?

而真正的起因應該就是前段時間突然被炒起來的等效光圈概念。大家一看,我M43明明買的是42.5 1.2,怎麼就突然等效成了85 2.4了?我花大價錢買的12-40 2.8,怎麼突然就變成了24-80 F5.6了?

於是乎M43用戶不淡定了,我去,被坑死。

而對於全畫幅微單用戶(不錯,就是信徒們),本來大法早期出微單主打的賣點就是便攜,否則怎麼把「微單」商標給註冊了呢?

「微單」這個詞被糾結了無數次,但無論是「微型單反」,還是「微型單電」,突出的就是微。

所以早期A7+35 2.8,簡直是逼格的象徵。

可是,索尼的野心太大,小巧的備用機根本難以滿足其胃口,於是乎在年初的時候GM推出了,包括後來出的50 1.4,索尼的真牛頭軍團怎麼看都跟「微不沾邊」。

於是乎,當年被「微」字弄得毫無脾氣的佳尼開始反擊:「你他媽的不是微嗎?你繼續微呀?」到最後,你不還是得跟老子搞一樣的體積?

這個時候,在微的層面,大夥漸漸想起來,還有「M43」。松下GF+12-32餅乾,那才是真微。

其實等效光圈這個概念很早就被提出來過,只是那個時候大家對此不屑一顧,如果對camlogic熟悉的朋友應該還記得,閆偉在有一期視頻里明確說過,不存在光圈等效。

而最近光圈等效火起來是因為那個F值的定義。

從嚴格科學的意義上來說,這似乎沒什麼問題,我也接受這個觀點。

可是,實際上,這又如何呢?選擇相機,是實實在在的,不是理論推導。

全畫幅是好,首先你得買得起呀?

大家為什麼選擇索尼?因為它是微單,不是因為他是索尼。

這是一句十分重要的廢話,因為很多索粉忘了,忘了索尼在05年收購美能達之後是做過單反的,只是做得很慘。你是索尼又如何?你就是做得不好。在單反領域,我只認佳尼。

現在回到最現實的問題,你得買得起。

對於索尼全畫幅,我覺得A7就不要考慮了,為什麼?沒防抖!索家三隻屌絲定焦可都是沒防抖的。

A7 2?你配什麼鏡頭呢?想拍個人像,你只能選擇FE85 1.4,就算是蔡司家那個85 1.8,也得7000+了。

想玩長焦?

24-240+a72都將近15000了,更別說其他頭了。

你會慢慢發現,索尼微單確實挺好,可惜,你買不起。這句話不是鄙視人的,是真的這個樣子,對於大眾來說,沒必要動輒四五萬地往裡砸錢,而預算在1.5w以內,不要選索尼全畫幅,真的。

我其實算是半個索粉吧,以前是A6000L+S30 1.4+E50 1.8+E55-210,後來滅門了。

這幾個鏡頭都不是很滿意,而且鏡頭還不是最關鍵的,對於A6000,這才是又愛又恨,這台機子的性能確實不錯,但兩大槽點:

第一:塑料機身,一定會掉漆,一定會,我的是銀色機身,掉完裡面是黑色的,太難看了。

第二:屏幕,那真的是狗屎一樣的屏幕,那塊92萬色的液晶屏,以至於在那塊屏幕上,根本就沒辦法挑選自己的照片,色彩、解析度和亮度,都很差。

索尼apsc最新旗艦A6500,還是一樣的屏,只是加了觸摸功能,而觸摸,在M43上面,那可是2013年的標配了。

而且6500,1/4000s的快門速度,這真的很不厚道。要知道,這可是售價近1w的相機。

買回6500,你就知道為什麼人說索尼沒鏡頭了。

說了這麼多,不是說索尼不好,而是說量力而行。

回到最初的話題,M43畫質到底有多差?

在這樣一個手機畫質秒單反的年代,真的有多少人能明白畫質到底是什麼?

其實說白了,底大一級壓死人,這是至理,對於M43用戶,不要去爭辯這個,這話絕對沒錯。

如果說底大的相機做出來的畫質還不如底小的,這基本上就是「不是路不平,只是你不行」。看看中畫幅,你就明白了,在純粹的畫質面前,什麼便攜、什麼操控、什麼性能、什麼對焦,全都是渣。

拋卻這個因素,作為一個從索尼APSC滅門入M43的普通愛好者,說說M43的吸引力:(1)便宜(2)好玩

(1)便宜
相對於索尼全畫幅,M43無論是機身還是鏡頭,無論廣角還是長焦,無論是定焦還是變焦,跟索尼根本就不是一個價位。

對於索尼殘幅?已經很久沒更新過鏡頭群了。

(2)好玩
還是那句話,無論是機身還是鏡頭,無論廣角還是長焦,無論是定焦還是變焦,在目前的微單領域,M43依然是最強的。

作為滅門大法的半個信徒,我只能說,因為價格,我只能離開。不用期待索尼會降價,索尼在微單領域已經是獨一無二的霸主,能夠吃著火鍋把錢掙了的主是不會跟你談性價比的。

當年因為A6000而入大法門,這確實是一台不錯的機子,也確實是一台槽點滿滿的機子。但後續的索尼,隨著影響力的飆升,已經逐漸走上了跟佳能一個鳥樣的路子:給你擠最貴的牙膏,你愛用用,不用滾!

對於M43用戶,別跟全畫幅比畫質,沒必要的,真的。

實際上,真要比畫質,在同價位比,不談價格談畫質都是耍流氓。而談價格,奧巴40-150 F2.8即便是等效80-300 F5.6,貌似也不會比索尼的70-300 F4-5.6差吧?價格還更便宜。

這個答案有點偏題,但真心不希望對於攝影愛好者,言談必上全畫幅,這絕對是扯犢子。


GuessTheFormat
樓上說3/4不行的 ,來這裡猜畫幅,國外攝影網站收集了很多殘幅,全幅,3/4的照片給人猜,能猜中60%的請務必在下面留言


不知道M43畫質怎麼樣,沒用過。但是畫幅不必過於在意吧,一些人動不動就說一步到位上全幅,要麼就是全幅要麼就是入門全幅要麼就是二手全幅,好像其他都是渣。
但是和中畫幅、大畫幅比起來全幅也是個小朋友而已。。。

上面是自己畫的,為防止下面那些太小了看不清再發一個網圖。

在絕對實力面前,什麼全幅截幅M43都一樣渺小。所以不要太在意了,聽說國外M43挺火的。


能看的到的缺點,主要是虛化能力弱,高感比全幅弱兩檔,比apsc弱一檔(這個可以用五軸防抖彌補)。
就DXOMARK網站的評測得分來看,M43得分和佳能截幅機得分基本相同,佳能的中端主打機器70D分數還略低。別忘了佳能是銷量第一的單反品牌。
就我的使用經驗來看,M43相機並沒有成為我拍攝的瓶頸。

但是,消費者基本的心理:同等價格,能買大底幹嘛要買小底?加上M43陣營的營銷能力,造成了使用M43的人越來越少,人少作品少,自然吸引不了新人入坑。

而廠商既然選擇了做這麼個小底,自然就得在其他方面下功夫來吸引顧客。我個人的體驗,M43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
無論高端低端,晶元一樣,所以畫質一樣
外形、做工、操控都不錯,特別是準備下市清貨的E-P5,這個價錢性價比無人能敵
鏡頭群豐富
五軸防抖強悍
……
最後,我個人看法:M43和APSC畫質上並沒有顯著差距,而相機是個綜合系統,畫質只是這個系統的一部分,結合到其他方面,M43系統能給我的遠比那點畫質差別來多的。

另:我說的是M43不差,而不是M43比誰誰誰好。


主要看構圖和構思
全畫幅和m43無非天天跟你拼虛化
然而作品風格指導你去選擇更高性價比的產品


引用一下:
佳能g7x,dxo71分:誘人的多面手 DxO公布佳能PowerShot G9 X感測器測試結果
M43的EM5,dxo71分:dxo終於把EM5給測了 來看看m43和apsc之間的差距吧
我覺得G7X更符合43強調的「畫質和便攜平衡」光圈也比M43變焦鏡頭大o(∩_∩)o
要我選,G7X這種低ISO畫質好,高ISO光圈大,又小巧的機器肯定比M43強;如果強調畫質,那和M43又沒關係了。


水平不夠器材湊,這是個對大多數人都能適用的事實。撇除手機黨,有體力有米當然上全幅/萊卡/各種 鏡頭。沒體力有米可以萊卡Q/RX1R + M43配pro/DG的中長焦鏡頭,有體力沒米就上殘幅,沒體力沒米就去鹹魚老款M43+20餅. 不考慮攝影水平,M43滿足日常需要,就像高爾夫,標準款買菜,R的話可以一覽眾小山。


不是M43畫質差,而是其他家在進步。

上有APSC:A6000套機才3000多,底子好對焦快,成像不比M43差哪兒去;文藝青年選擇fuji旁軸也不錯。
下有1寸底:新出的黑卡RX100M4,便攜與畫質兼得。

最最關鍵的,全幅的A7都6xxx了,你說M43再優秀也不可能吊打全幅吧。
----------------
M43和APSC一樣天生吃焦距和光圈的虧,M43的12-40 2.8差不多等效全幅24-80 5.6了。焦距不說這個光圈可就吃大虧了,本身M43像素密度就高,造成高感偏弱,進光量再打個折扣…

關於等效光圈一說請參考http://www.dpreview.com/articles/2666934640/what-is-equivalence-and-why-should-i-care

----------------
話說回來,M43的興起是在單反天價的年代,靠價錢取勝的,現在索大法一發力全幅市場,一眾小底准專業廠商都很受傷。


我只想說一句,畫質不算差,可以跟apsc一比,關鍵是要追根溯源!早在幾十年前就誕生的110畫幅,專為間諜機,微型機而出的畫幅,看看他的畫幅尺寸吧,17*13 這才是微單正統的延續!沒人提過這點,都在說畫質,沒有意義!


推薦閱讀:

TAG:攝影 | 單反相機 | 微單相機 | M43 | 全畫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