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掉偏激極端的性格?
我做事易衝動,情緒起伏很快,易低落。被人誤解為善變
偏激在於無知。
人的內心有一桿天平,經歷一件事情就好比為其增加了一顆砝碼,讀了一本書,思考了一些問題都如此,大大小小的事件帶來了大大小小的砝碼。
當你再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就會用這桿天平去稱量這件事的分量,你的砝碼數量越多,重量越多樣,能稱量出的分量也就越精準,反之則容易稱大了,稱小了,走向極端與絕對化。
這個臨時想起的比喻或許不是很恰當,但應該也足以說明問題。
另外補充:
1.導致偏激的不僅僅是傲慢,還有一個因素:思維上的懶惰。仔細展開上面比喻:當我們遇到新事物時,我們做出的判斷都是基於將其與舊經驗進行比較,並將其歸類。
而仔細觀察事物更多的特徵從而更精確辨別一樣事物是需要精力的,從而大多數人在遇到一般問題時都會傾向於更省力的方式,即更粗糙的分類,這就是「偏見」的普遍來源。
2.我所說的「無知」,不是指綜合性的無知,而是指「相關認知範圍」內的無知。舉個反差最大的反例,廖凱原是名牌大學工科畢業,照樣在法學上民科,楊振寧在物理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但照樣在易經研究上民科。決定判斷精度的另一個因素,則是人對自己認知局限的謙卑。
親愛的,你這個不叫極端的性格。
我才是。我看到不爽的就噴兩句。
我覺得我是氣勢磅礴,別人覺得我是口吐飛沫。
我覺得我是蕩氣迴腸,別人覺得我上氣不接下氣。
我覺得我是妙語連珠,別人覺得我狗嘴吐不出象牙。
我就喜歡噴我眼中的傻逼,讓他們覺得我極端去吧,反正氣死的是他們,我最多掉點友善度。
瞅見沒?我這個才叫極端性格。
那你那個叫什麼呢?易衝動,情緒起伏快,大起大落,那就是不太擅長控制自己的情緒咯?
簡單來說,就是情商低嘛……
所以你要改的不是性格,是要多點情商啊……
Edmond 的觀點有道理。
想補充一點就是:盡量從立體的角度的去看。很多事物都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從立體的角度去看更準確,更客觀。
比如,一個人性格很差。如果只用性格的維度去評判,就是認為這個人很差。
但如果從立體的角度看,這個人性格差,但才華夠;說話直,但不說假話;愛吹牛,但品味高……這樣看這個人就還不錯。
因此,用立體的價值觀去評判就不容易偏頗。影星演戲棒,但私生活差,我就只看他演的戲,不管其私生活不就行了。作家書寫得好,但長得難看,只看他的書,不看他的臉不就行了……
同樣,對一件事情進行評判的時候盡量多角度去思考。比如是否違背法律、是否合乎人情、是否附合科學、是否真實、是否利益相關……最重要的從正反兩方面去考慮,兩刃相割,利鈍乃知,這樣一來更不會偏頗了。
首先,脾氣暴躁偏激不叫善變(兩種不同的人)只是叫情緒多變
人常道,衝動是魔鬼衝動是魔鬼。沒必要的,越激動越壞事。
答主同樣是這樣的性格 ,喜歡一吐為快,開心時感覺全世界都是自己的,不高興時覺得全世界都拋棄了自己。遇到不爽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罵得酣暢淋漓。
要評價自己這種性格,大概是:
我喜歡這樣的個性,但現實不太喜歡。
父親教育我,白的像一張紙一樣的人,總是會被對手輕易處理。
我不喜歡那些城府很深的人,因為看不透。自己也不想成為那樣的人。
已知給人以安慰,未知讓人恐懼。
但事實就是這樣,既然耿直得不到想要的結果,我們就只能學會把情緒收進心裡。
誰知道你會不會遇到對著你信任的人一吐為快後轉身那人就把你抱怨的事告訴了你的抱怨對象?每個人都要學會給自己留條後路。這不是無情,只是,害怕被傷害。
我曾經也夢想過,沒有人會害我,所有人都一樣,我對他好,他會對我好。
可是,反方向,這就是現實。
我們要學會微笑。
當然我們會發自內心地微笑面對摯友,微笑面對親人,微笑面對愛人。但我們要學會微笑面對對手,敵人。
要知道,當你生氣時,有兩方面對你不利:
1.旁觀者什麼都不知道,所有人看到的都是暴怒發脾氣的你,吃虧的是誰?
2.事實證明,生氣時作出的決定有百分之八十都是衝動,不是最佳的。可能對手的目的就是讓你生氣呢。
我們要學會忍讓。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你沒頭腦的亂髮一通氣,不會讓你一直感到輕鬆愉悅,相反,會不停的讓你感到不過癮,還想罵。忍一忍,我知道很難,但不久之後的你會懂得,一切都會隨著時間過去的,不管是工作,友誼,還是愛情。
適當學會宣洩。找一個你信任的人;(我建議不要了,原因如前文。父母除外,這世界上唯一不會背叛你的是你的父母);去跑步,健身,總之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最後,還是想說:
有所顧慮挺好的,太天真會受傷。收斂鋒芒挺好的,至少可以保全自己。圓滑挺好的,雖然會失去很多,但也能相應得到許多。
以上,當你想通後,大概就能明白。當然,還需經歷吧,別怕,我們同在路上。
即使天寒地凍,路遠馬亡。
一般來說,年紀大了以後,激素水平沒以前那麼高了,脾氣就沒這麼大了。
情緒易於激動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發發火,就把事情辦成了,那就可以了。
如果發火發了,事情搞砸了,損失利益,那就是愚蠢。
偏執也未必一定有問題,如果在人看為不對,其實有益的事情上偏執,說不定還能做成事情。干幾天遇到挫折就打退堂鼓的人,怎麼搞得定事情?
重點還是要有正直的心和智慧,正確使用脾氣,在正確的方向和方法上偏執。不用改,把本事練得和脾氣一樣大就行。
我一開始並不願意接受自己是個悲觀主義者,因為我畏懼這種自我暗示,把自己往失望甚至是絕望的方向去思考。於是我一直希望可以置之不理,從而假裝讓自己可以忘記它。
可是我終究明白,沉睡的日子總是要醒的,也必須醒來。直到現在,我之所以願意接受這種自我設定,大部分是因為我覺得我可以駕馭它了。
就好比很多曾經的過往糗事,總是需要在你真正脫離其中之後,你才願意把它平靜的說出來。好比總是在後來過上了好日子的人,才喜歡去憶苦思甜。也好比人總是在變好看了之後,才敢向世人展示曾經那一張張有些嚇人的老照片。
承認自己不完美也一樣,必定是你在其中尋到了一絲可以掌控它的秘密,或者力量,於是你願意坦然的用一種有些自嘲的方式,來完成這一場自我認同。
接受自己是悲觀主義者,一開始的切入點,當然是從跟父母的關係開始。
直到現在,我依舊收到很多類似的疑問:想要自己闖蕩生活,奈何放不下家人。
更嚴重一些的,則是家境不好,一方面想要體諒體諒家人,作為學生想要休學;作為職業者,想要照顧父母——因為不忍心看到他們太辛苦。
而另一方面,則是想要去外面的世界長見識,來完成自己的這一份心愿。
就這般陷入了糾結中。
我從前不愛回答這樣的問題,是因為,總覺得具象的家庭里,有著不同的難題——我不應該去為別人的選擇做出評價,畢竟我沒有站在當事人的角色。
可是這些年來,越發有一種感慨:我們常常把生活中那些日常的難,上升到了一種尖銳的局面。
從世俗的層面上來看,家境富裕的家庭,的確要比家境普通甚至困難的家庭,要過的舒服體面一些。
可是從相對的角度來看,對於大部分的子女而言,都覺得自己的父母是辛苦的——那是你的父母,所以在你心裡的分量,那一份生活艱難,就會疼痛得具象無比。
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才會延伸出來,要去報答養育之恩——因為養育之恩很是偉大,以及沉重。
可是,倘若我們並沒有正確對待這份沉重,我們可能就會陷入在這份惡性循環的漩渦里。
我曾經是這漩渦中的一員,一方面想要急速報答父母,另一方面想要實現自己的期待生活。
也不是一開始就想通的,我只是學著去衡量自己對於人生重要事項的排列順序,繼而延伸出「我需要先成為自己的依靠者,然後才值得被家人去依靠」的邏輯。
也就是說,你得從「小我」的角度去出發,然後才有去實現那個「大我」的資本。
前者意味著練就獨立的人格,有具體的奮鬥目標,也有相對應的承受力,並且在這些綜合元素下,可以去儘力實現自己個人想要的生活方式。
後者則是在「小我」部分實現之後,進一步層面的人生理想——比如回報家人,光宗耀祖,投入慈善事業,拓展其他人生理想領域等等。
只是生活里,大部分人的誤會,是在於一開始就把「大我」部分想得很嚴重,甚至是首要任務,繼而把這一層壓力轉變成一種束縛,一種無法實現「小我」的束縛。
從前遇上過一些朋友,問起人生理想,一開口就是升官發財,讓父母有臉面,讓所有人都對自己敬畏三分,「那是一種無上的榮耀,為此我願意拼盡一生」。
我疑惑:那麼,關於你自己具體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呢?
對方也疑惑: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啊。
我的理解卻並非如此。
所謂讓父母「安享晚年」,必定不是犧牲自己來去成全父母,而是需要讓他們明白,即使未來的日子裡他們離去了,你也能很好的生存在這個世界上。
這是我所理解的孝順價值觀,也包括其他人際關係里的排列順序都是如此——你得讓自己這一獨立的個體豐滿起來,作為引導自己人生的核心主幹,然後把其他的需要完成事項當成枝幹。
也是因為這樣,我總是力所能及地勸說家鄉的那些孩子,不要因為短暫地心疼父母的辛苦,所以乾脆不願意繼續讀書。
也不要因為看到家人生活的不易,於是想要憑藉自己的一份體力,可以暫時分擔父母的辛苦。
我不害怕辛苦,我只是害怕一輩子純粹體力上的辛苦。
這是一種無效的努力方式,如同嗎啡,讓你暫時得以緩解這個家庭的疼痛,可是因為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所以總是舊病複發,陷入代代相傳的苦難詛咒。
我從一開始就明白這個道理,並且會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被外在的價值觀所動搖。
這是作為悲觀主義者很是幸運的一面,不會刻意去放大那些放你歇斯底里的東西,你只是想在平和中,梳理出一條可以參照的標準出來。
生活里會接收到很多言論的衝擊。
旅行網站會美化去遠方的夢幻跟至高無上,可是從來不說身體力行上的奔波,以及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危險性。
而在你用自己掙來的錢去犒勞自己一場的時候,另一種聲音又冒出來了:父母尚在苟且,你怎能如此這般自私。
說真的,我第一次聽說到「苟且」這個詞語的時候,是很震驚的。
在我的理解里,我在寫字樓里加班到夜裡,很久沒有睡一次好覺,被同事穿小鞋萬般委屈壓在心底,地鐵擁擠里被踩了一路的高跟鞋,以及我的父母在家辛苦勞作,常年累積病痛時而發作,柴米油鹽難免爭吵......這一切,我都認為是生活本身的難——可是這並不意味著就要加重它的不堪。
「苟且」這個詞語很重,於我而言有一種羞恥的意味。我不希望以此來渲染自己的可憐,更不會以此放大父母的艱辛,來折磨自己——你還不足夠強大到盡孝一場,所以你很失敗。
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失敗,因為這個世上根本沒有一個絕對標準——何為真正的孝道。
以及生活的真相是,無論你多麼厲害牛逼,你都無法做到一場真正的報答——於父母而言,那些逝去的歲月,身上烙印的疼痛,大半輩子的風霜雨雪,這些都不是你可以逆轉避免的。
在我的悲觀理解里,我甚至覺得這是一種傳承,我們欠父母的債,在我們的孩子這一代償還。於是代代相傳,周而復始。
從來沒有一種對應的對等報答,因為你生來這個世界由不得你,而你的父母在決定養育你的時候,也無法保證自己這一筆投資就是絕對的潛力股。
我很少跟別人闡釋這一份「小我」至上的價值感——先為自己,才有家人;先有小家,才有大家。
或許對於一部分人而言,這是一種自私的選擇,可是就我自己這些年的實踐而言,它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我想要的那部分問心無愧。
我不希望有人拿出為了家人的名義,作為自己能力不夠,想要懶惰不勞而獲,以及不願意承擔後果的逃避理由。
我總覺得,在做任何一種選擇的時候,儘可能把出發點放在「自己先要什麼」,而不是「以其他人的現有狀況作為自己的預設前提」,或許選擇這件事情便可以少一點落入糾結里。
不管外在的人如何評定你的何去何從,重要的是,你得堅定那是你想要的未來生活景象,而不是在後來遇到困境的時候,跳起來指責「當初我是為了誰誰誰才這樣的」。
生活的殘酷在於它是平和的,而並非需要渲染高唱,以及需要告知給每一個人。那些你以為自己無法接受的,一旦發生了也不過如此——因為你也無能為力。
一個人越在意什麼,就越會被其折磨。與其這般,不如一開始就挑選一份值得去實現意義的部分來折磨自己——想要讓自己過的更好,順便也讓家人過的更好;而並非完全犧牲自己,僅僅成全了家人。
在年少的時候,我一直堅定非黑即白,生活永遠都是只能二選一。於是恨一個人要用盡一生,沒有這份工作就會被餓死,要麼分手要麼結婚等等。
直到後來生活會告訴我,第三種選擇,以及更多種選擇的呈現。
這些年裡,我最豐盛的收穫,就是漸漸在迷霧中摸索出一道微光——不要一開始就斷了自己的後路,不要繞很大的圈才去擁抱你一開始就期待的生活,以及在熱愛的前提下,再堅持一些,再努力一些。
嗯,這是我的答案。
世界並沒有善待你,所以你也不想善待這個世界。
人很大程度上是環境的產物,主觀能動性很小的,彆強求。
多經歷一些事情題主就學會收斂啦 人總是要長大的呀 (??????) ?
我跟你一樣,做自己就好了,不要一定改到完美,得接受自己的缺點,能改就改,不能改就盡量避免!
我大概也有些偏激。
表現為兩個極端:一方面當讀到古往今來忠義人士的故事時都會熱血沸騰,甚至熱淚盈眶;當生活中遇到有道德瑕疵的人時就厭惡非常,甚至說出極端言論。
第一個不想改,但第二個非常危險,也很折磨自己。有人說偏激是因為無知,這一點非常對,幾乎概括了所有的偏激,但是你不得不承認,有的東西無論你是不是承認,它都是存在的,因此我非常討厭那些教人自欺欺人的雞湯文。這種個性的危險性就表現為在工作中,如果我認為我的領導道德過關,能力過硬,我才會尊重他,否則,我無法掩飾對他的厭惡。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我心胸過於狹窄,或者是我有性格缺陷,我真的很希望自己的內心能夠像自己的外表一樣溫和…總之陷入這種糾結時的我,真的備受煎熬。
有葯嗎?
偏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卑,自卑很多時候是因為窮,很多慾望得不到滿足,而無處發泄,顯得極有攻擊性。然後用這攻擊性來遮住自己的自卑。自卑往往是以自信與好鬥的形式表現的。
深夜在反思自己的這個毛病。搜了知乎,覺得贊同第一說的很有道理。我確實又無知又懶又自大,這確實需要改改了。
我覺得我偏激確實是見得比較少,所以以為一點點事都不得了了,其實只要自己經歷多一點,承受能力增強了以後,也就對一些小的事情見怪不怪了。
太以自我為中心了。覺得自己好重要啊。就那麼確信自己所想的就是一定是對的,有點自欺欺人了。另外還有,以為自己的偏激舉動會對別人產生影響,所以想博得關注。這可能平時也有些自卑吧,也許環境有關。其實有時候說自己想狗帶不一定真的就去狗帶了。自尊心很強,太把自己當回事了。
完美主義。覺得只有好人和壞人,黑色和白色。或許知道了世界上是有很多漸變的,但是在被激怒的那一刻忘記了。衝動不理性。多看書,少胡思亂想
為什麼要改掉極端偏激的性格?
如果僅僅是因為常常被人批評「不要這麼極端」、「心胸狹隘、小肚雞腸」、「你這人情緒怎麼變化這麼大」、「那個誰誰誰好善變啊」等類似的原因,那麼答主還是慎重考慮吧。
畢竟,你的情緒是你自己的,你的人生也是你自己的,自己真正想要什麼、什麼對自己最好往往只有自己才知道、才關心,那些發表上述言論的人或許關心的只是他們自己的心情甚至可能只是隨口一說。
不要輕易僅僅因為外界的評價改變自己,畢竟發表評論容易,要真正做出本質上的改變是傷筋動骨的。
如果昨天批評你性格偏激想法極端的人在你做出改變之後又批評你沒主見沒心肝老好人,答主準備怎麼辦?
說句難聽的,不知道題主覺得自己同孔子相比如何呢?連孔子都做不到讓所有人心悅誠服認可自己(或者說取悅),題主又何必白費力氣呢?
曾經我也覺得我很偏很極端,後來見幾回世面被打幾回臉,我發現我離極端還很遠。
這個需要看是認知方面的問題,比如對某種事物因認知不足而產生強烈的偏見,還是人格問題,如果是前者了話,那多加學習,知識就是美德,我國清朝哲學家戴東原也提出,欲,情,知三端為一個人品德的重要指標,簡單來講欲不可縱,情不可違逆,無知為蔽,必須擴充自己知識面。如果是人格裡面帶有的偏激氣質了話,就比較難辦了,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來克制自己偏激情緒,在這方面我推薦多讀哲學,還有先賢修身養性的一些著作,事實上,哲學應該是對治偏激的良藥,不過建議先看哲學史。我曾重塑過我的人格,拙作一篇,拋磚引玉,希望能給你帶來某些啟發http://www.douban.com/note/538777492/
這讓我想到了另一個詞「偏執」
名詞解釋中的這兩個字並不怎麼招人喜歡
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性格缺陷
而我
恰恰也屬於偏執的人
年少的時候覺得這是我叛逆的資本以及引以為傲
但當自己真正遇上了棘手的事情
卻發現沒了個性
兩手空空
兜兜轉轉許多年過去了
你這種性格缺陷真的會被改掉嗎?
我不能作出一個準確的回答
只不過
是歲月,將其隱藏
眼球看起來是不是有點凸?
江山易改
推薦閱讀:
※被很多人說自己太「娘」,很苦惱,很想知道如何在外表和行為舉止以及心智上讓自己更加成熟、男性化?
※如何發現自己性格,行為方式,習慣上的缺點?
※一個人久了,為什麼會變得孤僻乖戾?怎麼才能保持內心的溫柔?
※如何讓自己及自己的生活變的更有趣?
※請問如何在25歲改變自己敏感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