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句話?
這句話是我一朋友告訴我的,一開始我不太願意相信這句話,後來每當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我都會想起這句話,發現不會那麼煩惱。慢慢地我開始奉承這句話,認為我生活中遇到的好的事、不好的事都是最好的安排~
先轉載心理學文章,即使有雞湯味,即使是一家之言,也是專業受訓過的心理學工作者的意見:
一切是不是最好的安排?
文:廖瑋雯(微信號:wfwsj1986)
讀者問我,老師,你是個佛教徒么?
我說,我不是佛教徒,我只是個對佛陀的教法頗感興趣的普通人。
她接著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覺得對么?
對也不對。
我被丈夫遺棄,我們離婚,也是最好的安排么?
我想,苦難,決計算不得是最好的安排,苦難只是一種「真相」,一種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情,譬如生老病死,抑或七情六慾,喜樂苦悲。
人們常常期望尋求一些可以去確定的東西,從而藉此構築他們的安全感。
情人對於「矢志不渝,情比金堅,一生一世,白頭偕老,山無棱天地合才敢與君絕……」非常執著,普通的人對於「穩定」、「鐵飯碗」、「旱澇保收」、「XXX年不動搖」、「福如東海,壽與天齊」很感興趣。
我們會期待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希望一切都朝著我們所希望的方向發展,變成我們所喜歡的樣子。
但是,這種想法恐怕會讓人以失望告終。
因為很多困境無法避免,事情常常不會像我們所希望的那樣發生。
但是這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卻被很多人因為恐懼和慾望然後拒絕接受與承認,尤其是當一切不如我們自己所願的時候。
心理諮詢師會採取不同的理論基礎,通過不同的治療方法對遇到問題的來訪者進行治療。
精神動力取向的心理諮詢師會與來訪者一起去探尋他們過往經歷之中所發生的重大成長、創傷事件來詮釋他們現在心靈的阻滯,就像電影《催眠大師》在催眠中「回到過去」然後最終原諒自己的病人終而得到治療一樣。
認知行為取向的心理諮詢師會從非理性的,不客觀的觀念入手,竭盡所能地改變人的不合理信念,進而帶來思想和行為的改變,前提是來訪者必須認可這個理論的基本觀點,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來改變或糾正過去的想法和做法。
存在主義取向的諮詢師會將焦點根植於個體存在中的關懷,關注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等生命真相與個體的正面交鋒給我們帶來的激烈衝突和巨大影響。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甚至談過人們基因里攜帶的來自遠古祖先的記憶也會對我們的思想與行為產生影響。
有次他吃了某個品牌的黃油導致腹瀉,即便後來證實腹瀉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黃油,但是即使他認識到了這點,明白黃油並不會導致身體的不適,但是對於這個品牌的黃油,他卻再也提不起一點兒興趣,或許,這就是我們祖先在嚴酷的生存環境中遺傳給我們的重要信息,讓你腹瀉的食物可能會危及你的生命。
……
無論何種取向,最終都會指向一個方向,接納與改變。
你要突破阻抗,接納地去看待自己的過往,然後對於一些過去的痛苦與執著的事有所釋懷。
你要學會分辨究竟什麼才是合理的信念,然後不斷地和自己不合理的信念進行辯論,最終讓自己活於理性之中。
你要勇於面對生命背後的真相,迎面相對,向死而生,從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作出自己的回答。
你要用智慧去讓自己擺脫「自戀」,成為一個客觀的人……
佛法是如何看待一切是不是最好的安排的呢?
佛家認為世界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均無獨立自性,因而一切並不真實,萬事萬物時時刻刻因為因緣和合然後升起種種變化,所以,諸行無常。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在《正見》一書之中提到:認識到一切都是無常,就不會受困於期待,如果不去盲目期待,就不會攀緣執著,如果不攀緣執著,就不至患得患失,也就可以完全地真實地活著。
但是,佛陀並不消極,對於緣起緣滅,因緣和合,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善巧影響因緣,從而盡量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但對我們無能為力之事,要去學會欣然接納。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接著說到:如果能夠無懼無怖地去面對最糟糕的狀況,同時也能欣然接納最美好的發生,你會變得高貴而莊嚴,如同一個英明的將軍,胸有成竹,毫不驚慌。
這和理性情緒,認知行為療法,存在主義哲學等眾多觀點不謀而合。
所以,當我想去回答文章最初提到那個問題的時候,我想起了我在一篇文章里的結尾。那個結尾我說的是「一切自有安排」,並沒有說「一切是最好的安排」。
我認為這些安排究竟是什麼,不取決於,至少不完全取決於你,但是這些安排到底好還是不好,卻能取決於你。
婚姻不順,當然不是我們所期待的事情,但是走到這步,必然有其原因,既然一切已然發生,如若你還在責怪與怨恨,痛苦勢必還會延續下去,只有當你接納現實,承擔責任,你才會考量接下來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一切看你如何去看而已。
這便是人的局限與自由。
我認為,針對很多心理問題,佛陀有著獨到的見解。
本文由 廖瑋雯 授權壹心理發布。轉載、約稿、諮詢請聯繫作者:weifuwensiji@126.com 。
作者簡介:廖瑋雯,心理諮詢師。微信:瑋夫雯斯基,wfwsj1986 。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016415#
-------------------------------------轉載結束的分割線
我的評論兼答案: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是一句含蓄雋永的文學語言,不是嚴格的命題,當然更不是證實可以成立的命題。這類文學語言(甚至包括很多格言、警句、諺語、寓言),天生自帶光環,有感動人心的力量,但如果用於指導實踐,要格外警惕,分辨再審。
就這句話而言,我覺得需要辨析語境語義。從面對現實、接納真相這個角度來說,確實"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排斥它,欣然接納曾經發生的一切,它自然可形容為「最好的」。從避免消極無為,避免矯枉過正(從苦難中學習,而不要竟然去享受苦難)的角度,可以去掉「最好的」,變為「自有安排」。
美國基督教神學家 雷茵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1892—1971)在1934年寫下的著名的禱文: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上帝,請賜予我寧靜(胸懷),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請賜予我勇氣,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並請賜予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
後面還有不著名的兩句: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又及:
文藝青年最常見的致命缺陷,在於有情懷無邏輯,無批判性思維,喝雞湯不吃肉。
雞湯有用,但要知道它的局限。
說點自己的經歷吧,個人覺得這句話還是很值得深思的,彷彿也能帶個自己心理的慰藉並且能夠激勵自己。大學陰差陽錯選了海南大學,意外的讀了現在的專業,可想而知這個不情願。過來後看到校園環境和寢室之後,發現:還不算太糟糕。之後和很多大學新生一樣,填報了很多的校園組織,然後參加面試,險些進入了學生處。雖然那時候很是失落,也有種技不如人的感覺;大二時競選班長失敗,也是如此的感覺。現在覺得各種事情都還不錯,因為沒有進入這些組織,自己的思維沒有受到太多的限制,時常會有靈感迸發的感覺,因為沒有這些瑣事纏身,加上自己閑不住,於是在大一時學習了編程和跑社團,大二則開始做項目,跑比賽啥的,感覺這些自我的積累,讓自己充實了很多,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浮躁,真正的學了些知識。先說這些,以後再具體補充。
所謂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其實是當下或之前你那些有意無意的選擇所導致的結果。
事情發展到今天這一步,都是曾經種下的因,即使不好的結果,不是自己造成的,就是他人造成的。對於可以改變的事情,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讓你看清現實,然後解決問題,未來的自己會覺得這一切都很好。對於不可改變的事情,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因為這條路本來就走不通,那就快刀斬亂麻,迎接新的開始。
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是說要享受痛苦,只是讓自己解脫的一種途徑。目前的一切都已成定局,認清現實,接納現實,然後讓自己變得更好,活得更好,那麼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有的一切看似自有安排,但是都是自己心的選擇。過去改變不了,不管情況多麼糟糕,只要你能讓自己過得更好,那麼曾經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要感謝的不是痛苦,是你的心。要接受的不是痛苦,而是現實,然後讓自己乘風而上。
奴性的體現;如果有人跟我說這句話,我就會暗暗的想:這個人是一個好的奴隸
這幾年的經歷或許可以讓我對這句話有些解答。
大學畢業後,我因不想受工作束縛自己開店做生意。搞笑的是我一直不喜歡化妝,卻開了護膚品店,做了一年做不起來又開書店,書店生意不好又做了服裝店。真的是越開越糟糕,其實也可以找到原因,因為並不是我喜歡的。一直喜歡看書,但實體書店真的很難做。
為了生活什麼都做,擺地攤,給人帶發貨,最後還是一身負債。
就這樣上了一年班,又辭職跟朋友開青年旅社。結果卻因為合夥不開心,最後我獨自離開了。
那時候感覺自己真的一事無成,想離開自己生活的城市,就去了雲南。那幾天除了睡覺就哭,不知為什麼特別想哭,所以我在雲南待了十五天,什麼都沒做,就在保證餓不死的情況下哭啊哭。
我一直喜歡學前教育,但因為本科專業是無用的行政管理,所以一直不敢嘗試這方面的工作。當時本來想一直待在雲南的,結果西安有家公司讓我去,我一直喜歡寫文章,那個公司領導正好關注我平台,我就回去了,但感覺不合適也沒在他們公司待。
為了活下去,又開始做外賣。
那幾年我把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都做遍了,活得也很凄慘。因為不想跟人合租,更不想住城中村,就用信用卡租了兩室一廳,其中一間房子又做了短租。
儘管那幾年很糟糕,但我一直保持閱讀和寫作的習慣。平時也喜歡關注家庭教育,朋友邀請我進了一個家長的群。裡面有家長提出孩子的問題時,我就會回答。
結果那是做教育的家長群,他們就邀請我去他們公司工作,我就不做外賣去了。
那些年我一直關注家庭教育,就這樣做起了自己喜歡的工作,現在已經做了快兩年了,越來越喜歡。
後來遇到一個特別愛我的人,我們認識兩個月就閃婚了,現在過的很幸福,懷孕五個月,領導允許我在家工作。
雖然之前折騰過很多,但近期看安傑拉-達克沃思的書,書里說做過很多嘗試,然後找到自己的熱愛才會走的更長久。
或許,這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吧!
我給肚裡寶寶起名叫多耳,現在做一個微信平台叫多耳來信(duoerlaixin)歡迎大家關注。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並不是讓你忽視努力,不是讓你聽天由命,也不是讓你忘記傷痛。
而是當你努力後遇到挫折時,不要過分沮喪。
當你強求感情而不得時,不要墮落。
當你渾渾噩噩痛苦之時,歇歇腳,繼續努力尋找方向。
總之,人不是神,人總有力盡痛苦迷茫的時候,這時告訴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已儘力,未來必有屬於我的安排。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我想,是指任何命運的安排,都可能帶來好的結果吧。生活中總會遇到不盡如人意的事,如果消極面對,也許結果會更不如意,但是如果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在不如意的時候努力地去選擇一條光明的路,人生也會有另一個結果。「苦難會毀滅一個人,也會成就一個人」 世事無常,但一切又都是最好的安排,就看面對世事的我們,如何選擇。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句話可以分解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四部分。
其中「一切」、「都是」、「最好的」用詞均為肯定、極限、絕對性的詞,一般用於強化句意,多重之下有種不容他人駁斥的意味。
安排是個中性的動詞,有主動安排,有被安排,結合上下文,句中應該表達的是被安排的狀態。
表達作者的情緒較為亢奮。
這句話背後作者想表達
聽天由命,或是?
17年高考生。
理想專業是漢語言文學或者小學教育
一心一意想讀師範
無奈高考發揮失常
今年分數線高的離譜
誤打誤撞進了鄰市的學前教育
初步想法就是進去之後轉專業
可是後來啊
身邊人都說
這個專業真好
工作好找
也很適合你
看到這個之後
我也慢慢覺得
這個專業是真的適合我
鋼琴雖然只有六級
但至少也是有基礎
並且樂理也都跟著學
書法從幼兒園學到現在
不敢說好
卻也能算上略懂門道
體育方面
二級運動員
舞蹈和美術沒學過
但我願意學
我也相信我能行
最重要的一點
我喜歡小孩子
現在慢慢發現
雖然會的東西不多
以前學的也不夠好
但是也很感謝以前堅持的自己
現在已經不想轉專業啦
所謂最好的安排大概就是如此了
當你讀一下這本書就明白了 能以修行者的角度看生活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認同這句話的人大多是沒有能力去改變 只能被動接受現實。一旦遇到問題 總是用這句話來為自己找借口,倘若都是最好的安排的話 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苦難 就不會有無數人生活在痛苦中(老天給你苦難只是隨機的,你以為最好的給你別做夢了。這裡面也許有佛教因果不深究了)...只有不接受命運的安排 敢於挑戰 才能突破自己 超脫自我 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達到更高的境界,不然永遠只是普通人,一輩子庸庸碌碌 平淡無奇。有太多的人不敢邁出那一步,也止步於此。發現不好的就應該試圖去改變,用自己的能力改造自己的世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