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哪些奇葩的藝術創意展覽?

http://dy.qq.com/article.htm?id=20150129A0004R00比如連接中這個,「裝置藝術·懸」

1、可能「奇葩」這個詞比較局限,應該說是有創意、讓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總之是讓人難忘的,再比如下面這個:奇葩藝術家用自己的屎給扎克伯格畫肖像


來說一個自己大愛的,2009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將1000個小冰人被放置在了柏林御林廣場音樂廳的台階上,讓它們慢慢融化成水。活動組織者希望通過此舉引起公眾對全球變暖的關注。

巴西藝術家阿茲瓦多用冰雕刻出了1000個坐著的小人,然後將他們放置在廣場的台階上。當時柏林的溫度大約為23攝氏度,冰人們在半小時內全部融化。WWF警告稱,由於北極冰川融化,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超過1米。會導致全球氣候變化,並使更多溫室氣體排放到大氣中。


Tehching Hsieh (謝德慶)

謝德慶最為人知的是他的五件一年表演。

一年表演1978-1979 (籠子) 謝德慶在其位於Tribeca 工作室裏,建造了一個11.6 × 9× 8 英尺的木籠子,並將自己孤獨監禁於其中一年。這期間,藝術家不交談,閱讀,寫作,聽收音機,也不看電視。

一年表演1980–1981 (打卡) 謝德慶在這件作品中每小時打一次卡,一天打24次,持續一年。

一年表演1981–1982 (室外) 謝德慶居於室外一年,其間不進入任何建築物,地鐵,火車,汽車,飛機,輪船,洞穴,或帳篷。

藝術/生活一年表演1983–1984 (繩子) 謝德慶和藝術家琳達·莫塔諾在腰間用一條8英尺長的繩子綁在一起,卻相互不接觸一年。

一年表演1985–1986 (不做藝術) 謝德慶不談,不看,不讀藝術,也不進入畫廊或博物館,只是生活一年。

謝德慶1986–1999 (十三年計劃) 在這十三年中,謝德慶做藝術而不發表。這件作品從他36歲生日-1986年12月31日- 開始,到1999年12月31日結束。在千禧年的第一天,謝德慶在紐約的約翰遜紀念教堂(Johnson Memorial Church)做公開發布,宣布「我存活了」。

描述來自wiki

藝術家網站
http://www.tehchinghsieh.com/


哈哈,最近紐約不是剛發生「在藝術展上,地上掉了手套沒人敢撿,唯恐這是藝術品」的事情,真是一切皆有可能。某次展出上,大熒幕顯示一個人端著一個水杯一動不動,我就在那看啊看,看啊看,看啊看。僵硬的姿勢保持了五分鐘零四十秒後,有人過來對我說,別看了,最後什麼都沒有發生……逗我哦?


說說一些印象深刻的展覽(部分是展品)吧:


大都會博物館剛閉幕的《Death Becomes Her:A Century of Mourning Attire》,專門展出近代葬禮上的服飾,死亡與時尚的結合,牆上都是跟葬禮有關的文字。看完之後,整個人都不好了吧……我就聯想到之前在漢墓里遊走的感覺。話說,正視死亡,也是生命的一種體驗。

Death Becomes Her Gallery Views

行為藝術歷來「奇葩」多多。「行為藝術的媽媽」瑪瑞娜·阿布拉莫維克(Marina
Abramovic),最經典的就是在MOMA,3個月和1400多人一一對視,當然,廣為人知的故事就是她見到了22年前的戀人,凝視,然後流淚,形式很前衛,情感倒是動人。

中國的,張洹,作品那叫一個慘絕人寰,每次看到都有種風中凌亂的抓狂感。

比如在北京的公廁(1990年代的哦)!!裸體塗滿蜂蜜之類的,蒼蠅密集的效果,那畫面太美我不敢貼,請百度……

然後渾身裹滿生牛肉,走在紐約街頭,放和平鴿。ORZ……

把各地廟裡的香灰積攢起來做一尊大佛,邊展出邊冒煙,最後坍塌。啊,靈魂,信仰,坍塌,消失……

把孔子弄成這樣……咳咳,非禮勿視。

還有一種奇葩的定義,是開創性的展覽,就像題主貼的鏈接,其中有個是西鐵城在米蘭設計周上,和建築事務所合作的」時光雨「,光影效果構築視覺空間,結合新的技術,讓人讚歎。

100多年前巴黎人民當年看到莫奈的畫,也覺得很奇葩,這塗鴉是蝦米?

而費城博物館有一個展館,放著杜尚的《大玻璃》,又叫「新娘被單身漢扒光了衣服」。

好吧,真的是「扒光了」,什麼都看不出來。那時候,印象派把光引入繪畫,一些透明的材質也成為支持藝術理念發展的媒材。

「敢為天下先「也長得很帥的杜尚先生覺得,玻璃是一種神奇的材質,把畫畫在上面,可以透過光,看到更多的東西。像是畫從2D變成了3D,甚至4D(時間流動也算的話)。他希望:不再使人想到這是一幅畫,而是「一種擴張成為玻璃的東西」。

據說畫里的解構是這樣的(from 台大網路教程網站):

《大玻璃》中各個不同的部份,都有其不同的意思。在上部,新狀通過三個氣流活塞又是由一條銀河纏繞著。新娘的慾念與男人的慾念,在所謂九個噴射點的空間地帶相遇。在下面的部分,一道煤氣從男性模型中,塑造出九個男人的形態,隨即以噴霧形態從篩子中噴出。噴霧水滴的反射,穿透新娘的衣服,衣服表示對新郎的熾熱情感,有加以減溫的作用。水磨盤由一條瀑布似的垂煉起動,這條垂煉實際上是由複雜的機械所構成的滑動架;水磨盤控制著剪刀的活動,而剪刀的活動又接到開動中的研磨器的接頭。

不管大家看沒看懂,我反正是不懂……


暫時就想到這些,不奇葩不要怪我咯……


Felix Gonzalez-Torres
"Untitled" (Portrait of Ross in L.A.), 1991
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轉悠的時候,突然有點低血糖就去拿了顆糖吃。因為糖果有點融化、剝糖紙的時候把手指弄得黏糊糊的,口味也是普通的人造水果味,吃了一半就包起來嫌棄地丟掉了。
後來知道這是藝術家為了紀念自己因艾滋病去世的男友Ross做的裝置。糖果的重量是175磅,大致和Ross健康時的體重相當。觀眾被鼓勵取走和吃掉糖果,而展館會補充那些被取走的重量。
之後看裝置藝術,總是想到那半顆被我丟掉的糖,在某個垃圾桶的角落靜悄悄地融化……
雖然不知道算不算的上是「藝術創意展覽」,這樣的個人體驗讓我覺得很迷人。
但是真的超難吃誒……


上次去看展看到的一個行為藝術方案 也不算見過最奇葩的,發圖方便你們感受一下


來個段子,,,
有個人在展覽館上吊自殺,過了一個星期保安才發現他不是展品,,,


《越晃越大》的作者●_●……


女藝術家道格拉斯的作品 《永生2號》《永生3號》

(21世紀民生美術館開館大展—多重宇宙,其中的展品)

就是這個!對循環和永生的表述…這個實在不太愛…洗手間里還有那塊肥皂的縮小版哦,可以用來洗手的。

發布了才看到已經有人寫啦…可見這個作品的確讓人印象深刻呀喂———


·菲斯克斯·岡薩雷斯·托雷斯的觀念藝術作品《無題(民意)》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看過「多重宇宙」之後身心具疲,我就跟同行的小夥伴講我幾年前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個觀念藝術裝置,就是這個——角落裡的一堆糖果。是藝術家為他罹患艾滋病而逝去的戀人所作的,糖的重量即是他愛人的體重,每一個參觀的人都可以食用那些糖果,缺失的重量會被不斷補上。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消耗因為載體的獨特—漂亮的金箔紙包裹的糖果,給人種種甜蜜的、憂愁的、嗟嘆不已的、憧憬惆悵的、不知所謂的…聯想,有參與感也有美感。


這個問題太不容易回答。

因為現在做藝術的人太多了。藝術家太多,收藏家太多,dealer也太多。大家都太削減腦袋找新鮮刺激,也太絞盡腦汁想要出人意表了。

這麼說吧,在當代藝術領域,「奇葩」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題主您給的鏈接裡面的東西,大家會覺得實在小兒科,跟「奇葩」這個詞沒有什麼關係。

就說我第一時間腦子裡能想的起來的,這兩年的,
——有把中醫的經絡紋在自己小腿上做成視頻的
——有在畫廊里裸體睡覺的
——有把手術室搬到展覽空間自己給自己植髮的
——有全程住在展覽空間里努力染上感冒再等待痊癒的
——有請大家投票是不是在自己身上割一道一米長的傷口然後投票通過真的當場割了的
——有抱一條大魚(真的好大的魚)在菜市場漫步的,等等等等。
但是,這些在當代藝術圈,真的也不算奇怪到駭人聽聞,讓人感嘆的。要想出個把藝術圈嚇一跳的點子可不容易。比如,前面說的那個在畫廊里裸體睡覺的,藝術家是個89年的姑娘,在畫廊里拿鐵絲編東西,晚上脫了衣服裸體睡在自己編的鐵絲床上。這個展覽本來大家也沒過分關注,過了兩天在公眾中引起了熱烈反響(哇靠小姑娘裸體生活在畫廊里),回過頭來傳到藝術圈裡(那個**的展覽大家都在議論誒)大家才議論多起來。

其實,一個展覽或藝術作品,看起來是不是「奇葩」都無所謂,關鍵還是要看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是不是有價值、創作形式和意圖關聯性是不是強烈、主題呈現度是不是完整深刻等。「奇葩」不是什麼褒義詞,藝術家不應該可以去吸引眼球;但它也不是什麼貶義詞,沒必要覺得「奇葩」的就都是故意作怪。


沒人提艾某某的一億顆瓜子?


推薦閱讀:

有什麼很好的畫貓的作品?
有人對 丹布朗的《天使與魔鬼》中的180度旋轉對稱字有研究的嗎?怎麼設計的?
為什麼梵高的畫作《蒙馬儒的落日》(Sunset at Montmajour) 長久以來被認為是贗品,現在卻被宣布是真跡?

TAG:藝術 | 當代藝術 | 展會 | 裝置藝術 | 藝術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