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


情人


我讀這本書,完全因為王小波,王小波曾不止一次的表示,王道乾譯版《情人》,美的像詩一樣。


因為這樣,我找到了這本書,這是一本不足七萬字的短篇小說,與其說是小說,倒不如說是瑪格麗特·杜拉斯的自傳,或者日記。杜拉斯的文字,向來晦澀,《情人》也是如此,通篇跳躍式的敘述,老實說,可讀性不強。七萬字讀完,結構有點像《局外人》,因為有些荒謬,有些意外。

「我已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王道乾譯本)小說以這段話作為開頭,這也是備受讀者推崇的段落之一,杜拉斯的越南愛情,黑色的大轎車,搖晃的船舷,曲折的湄公河,孱弱的中國男人由此徐徐展開。


小說以我為中心,向外映射,有受難保守的母親,暴唳不通人情的大哥,委屈老實的小哥哥,膽小卻富有的中國情人,這些都是在我15歲時圍繞在我身邊的人。


「在那天,這樣一個小姑娘,在穿著上顯得很不平常,十分奇特,到不在為一雙鞋上。那天,值得注意的是小姑娘頭上戴的帽子,一頂平檐男帽,玫瑰木色的有黑色寬飾帶的呢帽。(王道乾譯)」這曖昧不明,模稜兩可的裝扮,引起了黑色利穆新轎車裡男人的注意,這個男人也就是後來成為情人的,中國撫順商人。來自種族與家庭的衝突,使得這本書充滿的叛逆精神,正如杜拉斯本人所說:「如果自己不去寫作,就去做妓女」。一個出賣靈魂,一個出賣肉體,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


就是這樣一部跳躍不斷,充滿意識流的小說,成了代表杜拉斯精神的著作。

就我而言,這部作品,遠低於我的預期,結構混亂,語言贅述太多,可讀性差,至於為什麼如此暢銷,我不明白,也許過分解讀,也許我還年輕。


因為王小波,愛屋及烏,幾個小時就看完了情人,發現看不懂,太過跳躍,不同時期,現實與夢,愛情與家庭交織亂入,不懂,不能代表不好,獲獎可能與杜拉斯當時的文壇地位有關,更與當時法國的政治、社會背景有關。


語言文字,就算是譯本,也是美得無話可說。像散文,語言夠美,內容倒是其次了。


"我已經經老了,有一天,在一處公共場所的大廳里,有一個男人向我走來。他主動介紹自己,他對我說:我認識你,永遠記得你。那時候,你還很年輕,人人都說你美,現在,我是特為來告訴你,對我來說,我覺得現在你比年輕的時候更美,那時你是年輕女人,與你那時的面貌相比,我更愛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

這個開頭展示了一段舊情,而看這本書也源於我一段私情。那段時間我特別愛看關於不道德的愛情小說,這本書合乎傳統道德觀嗎?答案是否定的,但是也是不道德增加了真實。
一個華僑闊少在湄公河上遇到一個少女,他們認識了然後在一間公寓私會。但是他們出身於不同的種族,還是免不了棒打鴛鴦,最後闊少娶了"合適"的妻子,少女隨著家人離開。

大致情節差不多如此,其中還穿插了大段少女家庭的事情,就不多述。如果討論這本小說,可以有很多方面,比如說家庭成員,還有書中亞歐文化,還有學校教育……

但是最打動我的是,假如兩個人註定不會在一起,這段感情該何去何從呢?在那件公寓里,他們私會、融合……肆意歡樂,過著有一天沒一天的日子。

但是他們的明天卻遲遲定不下來,就像浮萍雨一打就要散了,但是他們還是敢於擁抱了愛情……

現實中又有多少人這麼糾纏,懷念?大都是平淡無味,寡淡如水吧。而這段情,反而才明白人生的崇高與卑微。


「如果我不是一個作家,我會是一個妓女。」
——瑪格麗特·杜拉斯

可以試著多閱讀杜拉斯的作品,如廣島之戀,恆河,楊·安德烈(貌似是這幾個名稱,抱歉五年前看的了,一口氣讀了許多,名字倒有點記不大清)

《情人》最後留給世人最為稱讚的,卻是開篇,以及「Very early in my life it was too late.」。

突然想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也不錯,也是五年前讀的了,米蘭·昆德拉寫得很有意思,部分跟杜拉斯有異曲同工之處。


我已經老了。

與你現在備受摧殘的面容相比,我更愛你那時的面貌。為啥要愛殺豬刀的味道啊?

我已經老了。

漸漸害怕自身已衰老這個事實。回想,這麼久的日子過過來,恰巧最美好的卻是那個自認為「當孩子真不好,想快速長大」這個備覺每日生活都是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而又沒大任將於斯的年紀。

這次再讀《情人》是在觀影《情人》之後,與第一次讀時隔3.5年。(讀的挺晚,感謝王二)書沒變,白人女孩沒變,情節沒變,我變了,我已經老了。大概是因為自己真的老了,所以很是覺得那些20剛出頭的小女生嬌嗔「唉,老了老了」佐以滿臉膠原蛋白的配圖這一行為的低齡化。

我已經老了。

讀到翻譯後記「這位女作家原屬難懂的作家之列」方找到友軍。彷佛再讀它就是沖著這句話似的。

故事梗概我可以講出,但是作者如此跳躍、無甚邏輯(對不起)的排文敘說,及字里行文間想要表達的情愫恕我未能感知其一二。現在回想細節,猶記得女孩在第一次跟男人翻雲覆雨後問到為什麼總是覺得孤苦無告?「大概是因為我們是在炎熱的下午做愛。」

我已經老了。

寫東西總是思緒難以受控,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中心思想。

關於作者的母親,我認為還可以拍一部名為《母親》的文藝電影,以饗擁躉。

We are all aging, technically.


推薦閱讀:

這個版本的《情人》是誰翻譯的?感覺比王道乾先生譯的好讀,但又不是王東亮先生的版本。
杜拉斯的《情人》中為什麼有那麼多描寫母親和親情的內容?

TAG:作家 | 瑪格麗特·杜拉斯作家 | 情人瑪格麗特·杜拉斯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