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港片與內地電影在影像質感上一眼能夠察覺出來?攝影風格上有何區別?

我在兒時通過錄像帶與VCD建立了對電影的愛好,港片帶給我很多回憶,觀看內地電影或是國外電影時總感覺畫風和質感與港片有明顯區別,合拍片興起後,很多香港HKSC攝影師來到內地參與制作,但仍能感覺出與老港片的區別。想問一下除了攝影師的風格外,受導演的影響有多大?又或是說港片的畫面風格是怎樣的?


這個主要導演和DP有關
DP為Director of Photography,即攝影指導
DP負責電影的畫面

影像質感和當時拍攝的環境,鏡頭和拍攝底片特性有關
如果是數字攝影機和膠片攝影機的話,這兩種特性會更不一樣

我自己不是特別能分得清你說的這種質感
如果你沒有例子的話
你覺得這兩個算是嗎?


鞋,題主小時候的港片記憶里的影片應該是九十年代全盛時期的香港電影。題主的年齡應該是九十年代初生人。首先說明下,這個東西和攝影的風格應該不大,攝影在大部分電影中屬於從屬地位(注意大部分),為了影片的敘事而服務,港片的基調並不能歸功於攝影的風格。從現在的眼光看來,與同時期日本電影,美國電影相比,香港電影拍攝出來的影調並不精緻(杜可風等人除外),有很多粗糙的地方。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太過於好賣,以至於大家都在趕工賺錢,有很多片子一周的時間就被拍攝出來,後期剪一剪就上了。真正給予香港電影給大陸觀眾帶來的「港味」印象的,恰恰是所有人沉浸在故事裡的時候會忽略的城市景觀!九十年代初的大陸,北京三環路一片荒蕪,上海浦東新區毛都沒有。回歸前夜的香港是香港地產金融製造都在鼎盛期的香港。大量的高樓大廈讓每個內地人驚羨。香港的高樓,香港的豎幅繁體廣告牌,香港車水馬龍的街道,香港的女人男人的時裝,香港的小巷,每一樣都和大陸不一樣。色彩不一樣,質感不一樣,連空氣折射都不一樣(這個不是開玩笑,大家出過國的都知道 同樣一個人在西班牙拍攝的影調和華北拍出來的確實不太一樣)。等等這些元素構成了素材,這些素材是什麼?這個叫做城市化!當時的大陸城市化率是多少?有多少高速公路?有多少立交橋?有多少中產白領?我們還一隻腳在農業社會。成熟的城市化的城市,帶來的不同於大陸的華人文化圈景觀,攝影師去記錄下來,就成為了有港味的電影。相對應的,台灣九十年代的電影是不是也很「台」呢?現在讓我拍小清新電影,我也會選擇在廈門,台灣這種地方去攝製。人往那一戳,哎,就像那麼回事。什麼?你讓我去蘭州?感情好,馬路牙子旁邊,姑娘穿著超短裙蹲著,手裡捧著比臉還大的碗,碗里是紅呼呼的牛肉麵~眼底的反射全是鐵橋。畫面倒是很特別,來製片,有种放學操場見……
ps:還有一點要補充,題主那個時候應該還是在用電視觀看影碟機里播出來的盜版VCD,或者更早的錄影帶,這種膠裝磁再轉數字的盜版影像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格呢。


香港電影畫面設置得很暗淡,沒有歐美電影和大陸電影那樣清晰。尤其是晚上,香港電影里夜晚的畫面總是一片深藍暗淡,而大陸電影就是黑乎乎一片,這個區別很明顯。


多圖。想不到我這種不咋會用知乎的小透明也能被邀請,謝謝。
首先香港電影獨有的質感和它城市的風格是分不開的,比如九龍城寨,旺角街頭錯落的燈箱,大大的繁體字招牌,這些都是別處不具備的景觀。比如,

另外,影片給你最直觀的影調來自於後期調色。我猜測你看的老港片以奇案,古惑仔,警匪混戰,武俠江湖為主。影調要麼偏黃要麼偏藍要麼偏綠,由於題材戲劇化和導演審美,偏得有點過。
杜琪峰的《槍火》,1999

同樣杜琪峰的《華麗上班族》,2015

這種比較貼近大眾生活的題材,色調相對就自然些。
回到杜琪峰2007年的《神探》

是不是又有了點老港片的味道?
這兩年我看的合拍片里比較有港片味道的《赤道》。

但是實際上,它的調色在現在的審美看來有點失敗。
對比好萊塢,人物即使處在偏黃的色調下,臉也是比背景接近膚色的。但是赤道和老港片一樣,整個人也發黃或者發綠。(上為《赤道》,下為《消失的愛人》,注意膚色對比)

最後我猜你小時候看的錄像帶畫質不高,顆粒感較重?而現在的電影追求越高清越好,畫面光滑。
不過有的導演也會刻意保留顆粒感,比如侯孝賢的《聶隱娘》,就是不理解的觀眾會認為噪點太高-_-#
如果喜愛顆粒感,推薦你一個地方,中國電影資料館~~經常有經典電影的放映。
沒出生在港片黃金年代有點遺憾,仗著對香港電影的情懷來作答,答得不好請包涵啦


大多時候是後期製作的問題,也有一部份原因是攝影器材的原因。
因為中國電影工業起步較晚,早期的一些電影大導演製作電影幾乎都是在日本和韓國。所以六代導演的電影風格有強烈的日本風。
香港電影的工作有一個傳統的流傳過程,不像大陸沒有傳程。任何一個有傳程的工業或者藝術都或多或少的形成一定的風格與流派,這就是為什麼香港電影發展那麼多年風格還是那麼鮮明,因為香港電影的前期比較成熟形成的。


我十分明白題主想要表達的意思!!!因為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也有這種感覺,小時候都是吃完午飯等著大約一點半的樣子開始看電視上放港片、港劇

現在都還有這種情節,覺得在下午的時候能看港片、港劇,內心很安定的感覺

不過現在的合拍片越來越受不了,畫面總是顯得格格不入,彆扭


是配音!


出來攝影器材等硬性原因,我覺得是一種情懷,這種情懷來自於導演自身,來至於整個香港的人文,這種情懷包括了整個片子的調調,畫面所呈現出的狀態和散發的感覺,當然,這種感覺很大程度上是打光跟後期的緣故。總之覺得港片適合在下雨的夜晚窩在床上觀看,當然如果旁邊有愛人更好,因為它有種神奇的能力,一個人看會胡思亂想,兩個人看會溫馨可愛


大陸電視劇的上下兩邊是有黑邊留字幕的,港劇沒有,是全屏


節奏,香港電影的節奏和故事內容,又快又多,不拖拉,內地電影就....


其實風格不同是大多數是當時港產片的內容製作,拍攝手法,導演等等都不同,說真的,很多現在大陸的什麼大片,我覺得還沒有08年以前的的港產電影好看,電影內容我感覺細緻多了


後期調色處理不同吧


我倒沒覺得,不過香港電影翻來覆去就那幾個演員拍,就算沒有拍攝風格的差異,看那幾個熟臉也知道是。


對於香港導演參與內地製片能拍出老香港的味道 畢竟那些環境和文化或多或少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香港的車水馬龍 高樓大廈 風土人情 都很大一部分決定了影片觀眾的喜好和收視。這些都跟內地是不一樣的 影片當然會有不一樣啦w


美學觀念不同


主要是配音,分分鐘齣戲…


後期處理


你應該看看同時期的其他的,那些小製作的一樣的沒什麼感覺!還是一種製作的問題!比如好萊塢大片和一般的美國電影光看畫面就知道製作費用是多少了!都一樣!一般的美國電影你會吐的一塌糊塗的!還有一種就是習慣的問題,感覺這東西就是先入為主的問題!你問問現在的年輕人保證沒你那些情懷!我也是看港片長大的,只能說就這樣了!現在國內的一些片子也還可以吧!


我覺得是燈光的應用,很多國產電視劇我懷疑根本就是自然光拍的。。。


看港片一直看粵語版!!!不為什麼 就是感覺


重要在燈光吧,還有一個比較重要,就是拿什麼拍,想畫質感好就要用菲林拍+燈光+導演,導演也是關鍵,哎呀,反正,和導演關係很大,導演決定一切


說的問題略有偏題主,凌晨3點在賓館看了部電影《伙頭福星》。邊看,鏡頭A:一個微小的笑話能讓三個主角追逐打鬧歡樂很久。B:男女主角拿著水管打鬧嬉戲許久。邊嘆,這樣的鏡頭好奢侈好浪費,在內地早剪完了……
鋪這麼多回正題:港片很自然家常,拍出來的就是真實故事,生活細節信手拈來。而大陸,1不能暴力,2不能涉情、3主題鮮明、4不能反動,人物出場後面一定要帶光環!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阿飛正傳》這部電影?
如果張國榮來參加擺渡人的電影,會有什麼不同?

TAG:電影 | 攝影 | 攝影師 | 中國攝影師 | 王家衛導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