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被認為有政治才能,曾被當做宰相苗子培養,但為什麼卻因為桃花詩兩次被貶?


一直挺喜歡看豆子的答案笑笑,這次我偏玻璃心了。有時候調侃別太過分了。別拿惡搞當解構,別拿不知尊敬當個性。

只拿《舊唐書》《資治通鑒》(司馬光反對改革)《順宗實錄》(韓愈覺得永貞就是群魔亂舞)談永貞革新的流氓行為也是醉。

持絕對否定觀點的書,或多或少會將貞元士林的「浮蕩」風氣誇大,並醜化中心人物。改革派咯,史書形象無非天資刻薄、志大驕人。誰讓他們膽敢得罪既得利益者,膽敢向宦官叫板呢?三十多年後的甘露之變,士人無能為力,宰相王涯都被砍死了。

唐順宗即位就中風真是點背。點背。點背。沒抓住兵權的改革就是死。就是死。就是死。韋皋。韋皋。韋皋。還有王叔文本身資歷的問題,一個陪下棋的怎麼能讓世家大族和進士出身者服氣?除非皇帝強力支持。但皇帝有心無力啊。雪上加霜,慘之又慘。
這些是永貞革新失敗的重要因素。

說說詩歌本身吧。提及元和十年前後的詩歌,有一個隱蔽而耐人尋味的現象:劉柳元白韓的近體詩比例大大上升,之前他們寫的古體詩可不少。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他們心裡的感情由矛盾糾結轉為純粹單一。這是君權對士人精神、詩歌精神的殘酷碾壓和閹割。憲宗固然英明,可是自從打了勝仗後,也不免驕傲強權起來。

韓愈仕途狀況不錯,站定了朝臣立場,即便元和十四年諫佛骨被貶,態度也是悲壯而堅定的;以前他的古體詩風格怪奇,形式創新頗多。
元白那壁廂開始了通江唱和的轟轟烈烈異地戀,貶謫失意中求閑適;不得不從兼濟到獨善,新樂府古體詩運動的良知精神安在?
劉柳則是回長安不到一個月後再度南逐,從純粹的狂喜到純粹的絕望;柳宗元古體詩《行路難》中對夸父神話的禮讚,這樣的恢宏也永遠失去了——「君不見夸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崑崙。披霄決漢出沆漭,瞥裂左右遺星辰。須臾力盡道渴死 ,狐鼠蜂蟻爭噬吞。北方竫人長九寸,開口抵掌更笑喧……」,說自己是夸父、反對派是小矮人,在有些人看來,也是情商低吧?
就這樣,古體詩的璞玉,換作了近體詩的桃核雕。

第一首桃花詩,是以近體詩的形式,表現純粹的諷刺。一方面是「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十年辛酸血淚,一方面是近體詩轉型期的不成熟,他還沒能更溫柔敦厚卻不失有力地表達負面情緒,以符合儒家美學(詩歌語言和技巧的不成熟,在沒有其他論據的條件下,不能等同於其情商與人格不成熟的缺陷。何為成熟的近體詩請看答案最後)。有些人看不到諷刺與懷疑精神對士人與詩歌的可貴,體會不出幽默與鐵骨錚錚;有些人只看到(想當然的)官場權術,便亂扣上情商低的帽子。

請別忘了,我們是沒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我們的信仰來自祖宗,來自歷史。
請別自掘墳墓,動輒說貶謫都是作的,山水詩都是裝的,殉國都是無意義的,古代愛情故事都是直男癌的……

近年論文倒是有很多翻局的,說劉柳回來了也不會重用,會被背後插刀子,不管有沒有桃花詩。關於劉柳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研究和永貞革新的研究,一直到建國後和八十年代以來才有了新的突破。第一首桃花詩有不少學者認為不是諷刺,是十年後故地重遊單純的感慨,但被諫官舉報。第二首才是諷刺。

可以說,元和十年春,全長安有無數雙眼睛盯著北歸的五個司馬(原二王八司馬,二王和兩個司馬已死,程異當官中)。
沒有桃花詩,也會有別的骨頭可挑。五個狂喜的人,還出不了岔子?

八司馬中有程異,是唯一被提拔的。明經出身,管鹽鐵財稅很有一套的經濟人才,品德清廉。明經和經濟能讓權貴放鬆警惕。 而劉柳與那些權貴同為進士出身,志向和追求差不多,但是方式和三觀相差很大,作為根基不夠的異類,被長時間排擠也是正常的。

永貞革新的後果就是這麼嚴重:柳宗元老丈人楊憑是京兆尹,賞識劉禹錫的杜佑(杜牧的祖父)同平章事又管鹽鐵,還有柳宗元的一些父執,對於劉柳被貶期間的求助書信中的懇求,都只能置之不理。程異也不敢幫助昔日同僚。

不僅劉禹錫,柳宗元也有作死的地方。改革的時候順宗身體不行要換皇帝了,王叔文和柳宗元心中的人選不是憲宗,且被憲宗知道了……別說以前得罪的人了,光是侵佔了柳家祖宅和藏書的人,都不會希望劉柳回來被任用。

換個角度看,即使就是那首詩直接導致被貶,又如何呢?當人生這麼悲劇的時候,得一知己,就是最大的幸運。劉禹錫有柳宗元。

柳宗元一直盼著回長安續弦,生子,留下香火,哪怕不做官了也好。北歸的途中,柳宗元寫下了一生中最歡樂的詩篇。若真因為劉禹錫的一首詩,就又被貶到比永州更遠的柳州,柳宗元能不惱么?能。
他絲毫不惱,他流著淚說劉禹錫被貶的播州太遠、條件太差,劉母年紀大了不方便過去,希望以柳易播。即使一無所有,也要儘可能讓朋友不落入最糟糕的境地。韓愈在柳宗元的墓志銘里讚揚這份患難真情。在裴度的斡旋下,劉禹錫從播州改貶連州。兩人在衡陽分別之際,三唱三和,依依不捨。柳宗元去世前,還把年僅四歲的兒子和遺稿都託付給了劉禹錫。《柳河東集》整理刊印了,後來這個兒子中了進士。

如果我能有如此真心而優秀的知己,「二十年來萬事同」的知己,情願折壽十年去換。能活得這麼率性敞亮,要麼是有實力,要麼是有人正在為你付出太多太多。

後來劉禹錫與白居易活得足夠長,他們一邊悲嘆著「集中唯覺祭文多」,一邊在近體詩上開拓了新的境界。「溪水悠悠春自來」,「淮水東邊舊時月」,「舊時王謝堂前燕」,「山形依舊枕寒流」,一字一句,都是國風之致。

《始聞秋風》
劉禹錫
昔看黃菊與君別,今聽玄蟬我卻回。  
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
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雲睡眼開。
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台。

這是我最喜歡的夢得的一首詩。這年陽春三月桃花迷了眼,那年陽春三月兔葵燕麥迷了心,才會有「晴空一鶴排雲上」、「為君扶病上高台」,一掃「悲秋」傳統的詩豪,三度貶謫仍心性難馴的一條漢子。


因為嘴賤。

古代詩人並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純潔善良,王勃不是,李白不是,元稹不是,劉禹錫也不是。說什麼劉禹錫得到重用可以振興祖國,但昏庸無能的皇帝任人唯親,不可能重用他……這就屬於受迫害妄想了。
嘴賤兄的才華自然不消多說,白居易稱之為「詩豪」,便足以為其才學定性。唐順宗是個病秧子,朝政託付給了王叔文,劉禹錫就是王叔文的最愛。
對了,還有柳宗元。

劉禹錫嘴欠到什麼程度呢?
仗著做了高官,任意凌辱其他人,滿朝文武幾乎沒有他看得上眼的。
這還好說,畢竟是才子,恃才傲物也算真性情。但他「頗怙威權,中傷端士」(《舊唐書·劉禹錫傳》),這說明,就連行為剛正不阿的士子也被劉禹錫他們排擠了。
京城人士非常噁心他們,卻又不敢聲張,道路以目,私下裡稱呼他們為「劉柳」。
這是遭了眾怒了。

說劉禹錫有宰相才的,是王叔文。

每事先下翰林,使叔文可否,然後宣於中書,韋執誼承而行之。外黨則韓泰、柳宗元、劉禹錫等主采聽外事。謀議唱和,日夜汲汲如狂,互相推獎,曰伊、曰周、曰管、曰葛,僴然自得,謂天下無人。榮辱進退,生於造次,惟其所欲,不拘程式。士大夫畏之,道路以目。素與往還者,相次撥擢,至一日除數人。其黨或言曰,「某可為某官,」不過一二日,輒已得之。

當然,這是說他們太狂了。
革新自然有革新的好處。
但狂就是狂,所謂黨爭,並不是說反對派不是什麼好人,你革新派就一定是好人。領頭羊王叔文被整了,劉禹錫也就滾蛋了。

去哪裡呢?
去朗州當司馬。
其實就是現在的湖南常德,在那時還屬於鍛煉官員的地方:

地居西南夷,士風僻陋,舉目殊俗,無可與言者。

下基層支援鄉村建設,舉目四望,沒一個可以說上話的,劉嘴賤瞬間就成了劉悶逼,好在風景尚佳,劉高才也就成了劉婉約。
寫了許多唯美的作品,的確很棒。

皇帝還是很想重用賢才的,原本想著慢慢讓劉禹錫回來,但大家都不願意。抗議得最狠的,就是武元衡。
之前柳宗元看武元衡不爽(點這裡了解武元衡),因為武元衡拒絕加入王叔文的朋黨,所以他們就是看他不爽,把人家直接從御史中丞搞成了右庶子,這是革新的新黨整治頑固勢力也好,還是單純想統領朝政為所欲為也好。反正事兒是劉禹錫他們辦的,現在人家武元衡在中樞,皇帝想用他當宰相,那是門兒都沒有的事。
沒辦法,繼續為山區健康工作近十年。

唐憲宗是韓愈文章里所說的明天子(今明天子在上),元和十年,因為記掛著劉禹錫的確很有才能,所以專門對他進行了召還。
劉禹錫接到命令,當時就跳起來了。回到京城,趕上花好月圓聯歡晚會,因此寫了一首詩,就是著名的《玄都觀桃花》: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乍一看,是看不出道道兒來的。
但如果把玄都觀換成朝廷,把桃樹換成官員,你就懂了:

大家都說桃花美,風景真是好耶!
我栽的桃樹都給拔了,新樹是我走了以後栽的。

啥意思捏?
如果還不懂,豆子叔叔不妨簡單粗暴地替劉同學直抒胸臆:

呵呵呵呵,一群官員,油光滿面。
以前官員的拔擢和打壓都是我管,現在朝廷里這麼多的官員都是我走了以後上來的。

不愧是劉嘴欠,這是典型的欠抽。
雖說唐憲宗很仁厚,但也只能讓他滾蛋了。
有多遠滾多遠。
後來考慮到他還有八十歲的老母需要照顧,還是貶到了連州(廣東清遠)當刺史,繼續磨練,後來幾番調動。

在和州,有作《陋室銘》。
言曰: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當時學課文的時候,老師讓大家分析了一下作者的優美文筆,高尚情操。然後老師問了,問大家說,這篇文章里,作者還是有缺點的,是什麼呢?
我們沒看出來。
本著教材的唯物主義思想,老師講,「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很明顯,作者看不起農民階級,可見封建文人士大夫的階級局限性。
這其實是在扯淡。
劉禹錫的自戀是由內而外的,是深入到骨子裡的。請回想一下一分鐘前我說過的他重傷端士,自以為是,然後回頭仔細再看《陋室銘》,是不是感覺他從頭到尾都是在自誇?
好吧,可能我想多了。
所以我只能聲明,作者看不起白丁,不是專門看不起白丁,他也看不起同事,還看不起皇帝。

十年後,劉同學終於把唐憲宗熬死了。
新皇帝讓他回京做官。
重遊玄都觀,因此寫了《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當時的人們,稱讚他的文筆,噁心他的為人:

人嘉其才而薄其行。

為什麼呢?
這不是什麼文字獄,也不是平白無故就出來的鄙薄,以老劉之前對滿朝文武的行為,玄機自然全在詩里。
我來翻譯一下:

百畝的庭中生了青苔,
桃花落盡了,菜花開。
種桃的道士去哪裡去裊?
之前的小劉又回來!

下面是簡單粗暴版:

朝廷(因為沒有我所以)都荒涼了吧?
官員們不紅光滿面了,黯然失色了呢!
栽桃樹的老皇帝(唐憲宗)去哪裡了呢?(顯然是死了)
我劉禹錫又回來了!

的確。
嘴賤兄的人格是有問題的。

一直深深珍惜他的才學的宰相裴度,試圖讓他進中樞,但所有人都聽說過他的故事,以及,皇帝也看了《游玄都觀詩序》:

予貞元二十一年為尚書屯田員外郎,時此觀中未有花木。是歲出牧連州,尋貶朗州司馬。居十年,召還京師,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紅桃滿觀,如爍晨霞,遂有詩以志一時之事。旋又出牧,於今十有四年,得為主客郎中。重遊茲觀,蕩然無復一樹,唯兔葵燕麥動搖於春風,因再題二十八字,以俟後游。

翻譯:

我貞元二十一年當尚書屯田員外郎,當時也來看過玄都觀的花和樹。那年被貶連州,不久又貶到了朗州。十年後,召還京師,我寫了一首詩,被貶,到今天又有十四年了。我當上了主客郎中,重遊故地,樹都被砍光了,唯有小草和青苔在春風中搖曳,所以再題二十八字。我還會回來的。

「我還會回來的。」
呵呵,你什麼意思!
還會回來的?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你為憲宗皇帝的死鼓掌,「我又回來了,我寫了這首詩後,我還會再回來」,是不是意味著,你期待著再度回來,然後為朕的死鼓掌叫好?
劉禹錫啊劉禹錫。
管你叫一聲劉嘴賤你敢答應么?

可畢竟文宗和裴度都是很愛才的,也不貶謫他了,讓他在京城工作吧。
累轉禮部郎中、集賢院學士。
然而,最終裴度下去了,劉禹錫就沒人護著了。因為嘴欠(是真的嘴欠,而不是因為正直)的緣故,他還是被人攆出了朝廷。
鬱悶啊,苦逼啊。
晚年跟白居易關係好,多有酬贈。比方說,《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就寫盡了他的辛酸: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看起來,老劉也是很痛苦的,知道自己被嫌棄了二十三年,卻不知道,所謂的兩度因為桃花詩被貶,實際上也只是因為自己屢屢嘴賤。
而嘴賤,恰恰是因心直口快。
心直口快,恰恰反映了他的本心。
所以我給他起的外號,叫劉嘴賤。

最後,看到某百科如此描繪劉禹錫:

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游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

評:

別逗逼了。


針對那個點贊最多的答案說兩句吧。
劉禹錫的詩的確能顯示出他為人很狂,兼豁達自負。一個住在草屋都能說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人,焉能不狂。但是劉禹錫也並非為同僚不喜歡,至少柳宗元、王叔文這些與他政治理念類似的人,都很喜歡劉。柳宗元被貶黜時都心心念念希望保全夢得。


劉禹錫被貶,說到底無非是因為黨爭和永貞革新的失敗。劉所在的王黨是革新派,當年唐順宗和革新派都希望收奪宦官兵權,制裁藩鎮跋扈,打擊貪官污吏,動了宦官及舊世族的利益,最後革新失敗,宦官得權,唐順宗都被迫禪位,何況劉禹錫了…劉之後的仕途,顯然只有貶黜。革新的那幫人都貶了,與他們性格討喜與否幾乎沒有關係。後來唐憲宗即位,雖然是明主,但被宦官擁立才繼位的他,最後還是被宦官殺了。顯然,劉禹錫在那樣一個黨爭的背景下,作為當年新政的力推者,肯定被宦官集團各種排擠。


感謝@烏梅的答案。果然人率性妄為都是有本錢的。他男票真有福氣能找到這樣床下琴棋書畫床上皮鞭滴蠟的好妹紙。

關於史料的剪裁問題,空間很大。我們都會選擇支持自己論據的東西。但是走過了,完全結論在先,放古代,就叫「羅織」。我讀過高分答案的全篇,我承認很用功夫文筆也很贊。但是我什麼都沒有點。我想寫點東西來談談不同看法,發現烏梅小姐已經寫透了,我不可能說得更好。

在中國這個保守主義的大本營,什麼最難?變革。因為中國人太成熟老辣,對變革本身都是排斥的。因為變革的結果是未知,可能突飛猛進可能今不如昔。乾脆不變,至少不會變得更壞。保守,不是貶義詞。我就是保守派。大一統帝國成形後,政治改革就鮮有成功案例。

能混到那個級別的官員,進入核心權利層的,沒有幾個是有過分幼稚病的。混在體制內能吃香喝辣的人,一般是不大願意革自己命的。觸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受到的反撲是相當猛烈的。文彥博說話,皇上您是跟士大夫治天下。已經近乎威脅。所以改革派們,多少是有些浪漫主義情懷的人,多少是有些不太把人情往來看得過重的人。如果維護同事間友好和諧是更重要的事兒,那你好我好大家好,一起吃香喝辣,改革個毛啊。改革,就是要搬開絆腳石。我很喜歡蘇東坡,但是站在王安石立場,這一個喜歡說風涼話,又有很大輿論影響的人,是不是應該讓他去涼快,讓他「誰不改革誰下台」?所以現在看到很多史家對王安石評價很低,有的甚至把北宋亡國的罪魁帽子都扣上了。

王叔文一干人,乾的是要動人乳酪的事兒。既得利益者側目說句「柳劉」再平常不過。柳宗元這些人其實還是太厚道,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改革也一樣。有時候是要人頭落地。商鞅變法能成功,不是靠城門立柱而是靠剁了太子老師的鼻子。柳劉這樣的人做不來這種殺伐果斷,他們也註定成功不了。況且他們上頭的大老闆可沒有商君老闆對國家機器的控制力,比神宗皇帝都不如。封建時代的變革,其實更多是大老闆想有所作為,網羅一幫人去執行自己意圖。頂不住壓力,具體操盤手就當替罪羊的。找個合適機會換波人再試試。那個什麼詩案,就是個政治鬥爭。小說家寫書都常有段子,奸臣把某詩作拿來附會成反詩然後陷害忠良。把這個當真,太敏感。

柳宗元的文章我讀過很多,是一個厚道而有政治抱負的人。他的文章多有政治諷喻。但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是《段太尉軼事狀》,一個死人,和柳宗元本人瓜葛也不多,柳為他捍衛名譽,仗義執言。韓愈和柳宗元政治立場不同,但是在柳子厚墓志銘一篇也極盡溢美之辭。劉禹錫流放播州,柳念劉母年高,
「播州非人所居,而夢得親在堂,吾不忍夢得之窮,無辭以白其大人,且萬無母子俱往理。」並「請於朝,將拜疏,願以柳易播,雖重得罪,死不恨。」每次讀到這裡我都很動容。

柳劉二人相互引為知己。柳宗元《重別夢得》寫到「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歧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臨舍翁」。二十年來萬事同,晚歲當為鄰舍翁。我老了麻木了,如果我十幾歲能讀懂,我必是讀一次哭一次。劉禹錫也應和「弱冠同懷長者憂,臨歧回想盡悠悠.耦耕若便遺身世,黃髮相看萬事休。」
最後柳宗元客死柳州,劉禹錫窮畢生之力為柳宗元整理遺稿刊印。柳的幼子也是劉禹錫代為撫養。這份情誼,配得上「以柳易播」。這樣的朋友,這樣的友誼,值不值得你拿十年二十年的壽命來換?我願意!


「劉嘴賤」??呵呵。


政治是什麼,要團結人,要拉攏人。曹操為了拉攏張綉可以忍殺子之仇,徐階為了除嚴嵩把孫女嫁給嚴家為妾。說白了,文人身上那種恃才傲物把複雜關係看簡單東西是很難讓他們走遠的?他如果真的有政治才能,會得罪那些握有兵權的宦官集團?
第二,因文字獲罪的歷史,在天朝可謂由來已久。集大成者,可能是滿清?司馬遷的外孫楊恢因為在寫給友人的信中因用詞不慎而被漢宣帝下令處死。這可是西漢四帝中的明主漢宣帝,尚不能免俗,何況他人。蘇仙也曾被烏台詩案搞得酸爽一片,生不如死。因文字而獲罪,因文字而喪失政治前途。他劉禹錫不是第一人,也不會是最後一人。前有楊恢寫諷,後有柳永寫詞賦。在封建時代,不論是那一帝國。複雜的政治鬥爭,都決定了文字和言語將會是你擊敗政治對手的契機之一。既然你有充當政治家的決心,為什麼又要犯文人的毛病。文人敏感肆意的性格,固然可以刺激他們的靈感,留下曠世的名作。然而把文人的肆意放縱帶到政治泥潭裡面,是要吃大虧的。可惜的是,成為一代詞宗詩豪的這些文人,從來不會把政治的審慎和文人的恣肆分辨清楚。文章自古憎命達,在封建時代尤如是。唐朝詩人得高位大爵者,也只有高適一人罷了。可嘆,可思。


因為他只有政治才能,沒有宰相肚量。

搞政治是人類智力生活中最複雜的部分,也要求政治人物有最高的素質才能勝出,所謂進可欺身壓正太,退可提臀迎眾基,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行程,不是說你有了才華就不需要學習一個,更不是說你有了智商就不需要情商,劉禹錫一黨和宦官集團的鬥爭,本來就是誰跑得快誰就能贏,結果劉禹錫這類人都是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圖樣型,你說能跟內臣宦官、世家大族們競爭么?

給你們看看真正的國士無雙是什麼樣的,什麼叫做政治素質: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缻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真的猛士,敢於在美帝國主義者的鐵蹄面前高唱國際歌,區區幾個文人騷客,會寫個詩文,提提意見,也想充做棟樑之才?


很簡單。誇他的和貶他的兩個人正好是對頭。誇他的是王叔文。貶他的是武元衡。
在那個宦官已經可以謀殺皇帝的時代。你有宰相器又怎樣?要是站錯隊你就準備去嶺南「日啖荔枝三百顆」吧。
像劉禹錫這樣的文人不少,年輕時文才出眾,名動京城,於是幻想自己將來出將入相。哪知道真正進了官場才發現水很深。然後要麼辭官歸隱,要麼愁緒滿懷。
劉禹錫一沒逃避,而且還很頑強。「前度劉郎今又來」,字裡面帶著一股擰勁。
文人做到這樣子,已經不錯了。
至於說當宰相,而且是在動蕩的情況下當宰相,
很抱歉,命運沒給他這個戲份。
這個戲份給了誰呢?
張居正。

順便吐槽一下排行第一的答案。起綽號的功力真的一流。
劉嘴賤233333


@豆子已經回答的很好了,劉大嘴別看詩文不錯,其實就是一個侍才傲物、誰都看不起來的主,皇帝要的是能團結大多數人的宰相,絕逼不想要個替他把所有人都得罪光的廢柴,所以貶他到偏遠山區接受鍛煉是希望他能有所覺悟有所改變是唯一正確的做法,但他的賤嘴是寫在他DNA里的一段鹼基表達,那時候又沒有轉基因,除了回爐重造實在是沒辦法改掉,所以終老不被重用完全是正確的。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不用翻譯,一股子的酸味兒力透紙背,其實就是看不起一幫子新晉權貴,拐著彎譏刺當朝皇帝有眼無珠,貶他其實還是留了情面的。再次回京的時候還是改不了嘴欠的臭毛病,又寫了《再游玄都觀》: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滿滿的「我胡漢三又回來了」的即視感,聽了這話,不想抽他的絕逼是少數。

話說歷史上幾次改革不成功的先例都有人品古怪的人摻雜其中,比如拗相公劉大嘴之類的,所以改革撂了挑子其實與主政幹部人品不好是有很大關係滴。


記著高三語文老師當時給我們說過二王劉柳,(王叔文,王伾,劉禹錫,柳宗元)他們四個好像不是什麼特別好的官。
值宦官當朝。宮內有一位順宗寵愛的美人,王叔文與那美人同流合污,王叔文作為靠山,而那美人的就在順宗耳邊說好話,王叔文地位逐漸高升,而官官相護,官官相勾,他們急於陞官,又提拔安排了很多自己這邊的人,與宦官對抗,導致出現眾多問題。宦官專權局面被動搖。
因為那美人與王叔文地位頗高,順宗身體本就不好,直至後來癱瘓在床,又因治病而變啞,期間美人陪順宗垂簾聽政,因順宗無心朝堂,大部分還是由王書文抉擇,王叔文掌握著朝綱,宦官專權的局面被打破。
永貞運動,宦官為奪權利極力阻礙其。順宗被逼立太子。順宗死後,永貞革新運動(順宗年號為永貞)宣告失敗,宦官再次當權。二王被貶為司馬,不久之後就死了。之後太子即位,劉柳等八位均被貶為司馬,即二王八司馬事件。我是認為因詩被貶絕大多數是被貶的隨意找的理由,也或許,太子本就對這些人恨之入骨,而且劉禹錫人品好像不咋的。但因其才能後又被召回。再同一樓。


如有差入,請見諒。(我百度了下,但我找到的那些不太全,當時我們做過一個古文訓練,是講這個的,老師順便也給我們普及了下,只能按記憶和百度到的歸納出這些)

已更改(如有不妥請指出,謝~)


題主要是有個同事寫這種詩給你看,你不被氣個半死才怪。還管他有沒有才能。


哈哈,你看蘇軾蘇轍!不是說好的兩個宰相苗子嗎?
宰相苗子像韭菜,割完一茬又一茬。至於是不是能當宰相,還得靠自己,畢竟苗子是苗子,不是每個苗子都有機會當宰相。
況且遇上黨爭,鋒芒畢露的絕對吃虧。站隊會被整,不站隊也會被整。


他被貶不是因為永貞革新失敗嗎?跟性格有什麼關係。。


節選王躍文《西州月》
張兆林問孟維周,劉禹錫有首詩,說什麼什麼桃千樹,儘是什麼劉郎栽,讀過沒有?孟維周早已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了,便說沒有讀過。原來孟維周聽說,陶老書記對前段縣處級領導班子調整有些看法。幾位對安排不滿意的原縣委書記和部門領導牢騷滿腹,有的跑到陶老那裡訴苦。如南縣的雷子建被安排到地委黨校任校長,氣得罵娘。他媽的張兆林太會玩人了。剛上去時,到處安撫人心,讓大家都覺得張書記待自己不錯,把自己當做他的心腹。事實上到底誰是心腹?只有他姓張的心中有數。好了,現在他根基牢了,一切都明朗化了,原來陶書記培養的全部靠邊站。陶老不准他們亂說。這些人一亂說,難免讓人誤會是陶凡在操縱。中國政治同西方不同。尼克松下野後,從卡特一直批評到里根和布希,那是很正常的事,既不妨礙哪位在位總統的威信,也不妨礙他自己死後享受國葬。中國國情不同哪!但這些同志若硬是要嚷幾句,他也只是安慰他們一下,不作什麼評價。有次在陶老家中,好幾個人在場,有人又提到了最近幹部調整問題。陶凡搖搖手,說,不要議論這事,不要議論這事。接著隨口念出了兩句詩,說是劉禹錫的。在座的聽不明白,卻感覺到可能同人事問題有關。不知誰給傳了出來,但傳得不全。孟維周聽到後,對那詩有點印象,但也記不清了。回去一翻書,方知原文是「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說的是劉禹錫被貶官十年後,應召回到朝廷,見朝廷又扶植了一批新貴。有感到此,作詩譏諷。孟維周明白了這個曲直,當然說沒有讀過這詩,省得惹麻煩。有些事是要裝聾作啞的。張書記問過孟維周后,便作平淡的樣子,其實仍疑雲不散。孟維周忽發一念:乾脆效法前人,以今典古,就說那兩句詩我雖沒讀過,但從字面上看,用現在的話講,應該指事業後繼有人,欣欣向榮。細細一想,算了算了,不要自作聰明。


文人大都幹不了政治,因為不管是真的還是附庸風雅,精神還是追求一種潔凈和柔情的,內心是柔軟的。而政治需要的是無情和冷酷。
山桃紅花滿上頭,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
水流無限似儂愁。
看看,這是真文人啊,怎麼做得了政治?另外,少100個政治家,世界只會更加和諧,而少了劉禹錫,損失太大了。
又有誰記得劉禹錫當時的政治家?


劉禹錫千古!


詩再好
人不會投其所好
也是不好


上面吹噓劉禹錫的也是夠了,我承認豆子哥說的有點太狹隘,劉禹錫的確是主要因為永貞革新失敗而被排擠。
但劉禹錫歷史評價真的不高,就因為新唐書為了迎合當時尊崇士人的風氣可以把劉禹錫不利的評價刪掉,你們就可以說劉禹錫被排擠是因為統治者傻逼,假設先說王叔文是為了清除宦官藩鎮,跟武元衡對著干是什麼意思,排除異己罷了。而劉禹錫在得志時是什麼樣?
韓皋憑藉貴門,不附叔文黨,出為湖南觀察使。既任喜怒凌人,京師人士不敢指名,道路以目,時號「二王、劉、柳。」
足以見得豆子哥說得是有一定道理的,嘴巴臭必定得罪了不少人。
自認高人一等就叫有個性么?
喜歡嘲諷人就叫針砭時弊么?
排除異己就叫清除姦邪么?
中國的被貶+文章寫得好=統治者傻逼,寫詩好=宰相之才的邏輯我真是學到了。


一個現象:所有的不順都可以歸結到此人不會說話、不討人喜歡,即所謂「情商低」。這種歸納大概可以取悅智商不高、能力不足,以為自己合群/討人喜歡情商高其實情商一樣呵呵的人。


--文人喜自誇、善自矜,也常互黑,骨子裡總有些恃才傲物、以某種才能形成身份區隔的心理驅動。唐朝名士都愛舞文弄墨、觸景賦詩,其中也不乏軍事才能、政治判斷力的人才,比如高適曾任劍南節度使,舊唐書贊之為詩人最達者,文人未必都夸夸其談、性格有缺。
--我們以不同立場和價值觀評判某個人,難免結論有異,由於自身處境更以前人的言行作為觀照與寄託。劉禹錫的內心強大在懦弱文人中罕有,現實中順者不免嗔其癲狂失禮,而逆境中人往往受到他豁達堅韌個性的激勵。《陋室銘》雖自大,但正如白居易憑弔中所稱「四海齊名白與劉」,當時的文壇巨星級人物難免飄飄然。然而,即使劉白「同年同病同心事」,對某一事物的看法也會根據自身代入感而不同。「命壓人頭」和「沉舟側畔」的典故自不必說,二人在晚年都對佛事產生興趣,但劉仍然是以豁達心境為出發點主要對於佛教的方法論著力頗多,而白更關注教義的修行實踐方面。
--劉和柳宗元性格的迥然有異更是直接影響了二人的最終命運。柳宗元長吁短嘆、鬱鬱而終,而劉禹錫至少尾盤發力捲土重來,雖然檢校禮部尚書和死後追贈的戶部尚書都屬虛銜,但已是「二王八司馬」除程異以外的最好結局,程異是難得的鹽鐵財稅的專業人才,最後拜為御史中丞。
--個人認為,當世學者李敖先生和劉禹錫的社會形象神似,愛之認為不屈不撓,惡之則鄙夷為跳樑小丑,但結果也算名利雙收。(歷史細節多湮沒難考,下面的內容多含推斷。)我反而認為,劉禹錫有意識地利用這種輕狂和guts的形象來獲取政治資本,可謂深藏不露。改革有如觸及靈魂,沒有團結的戰鬥力和意志斷難成功,永貞革新的失敗只以「結黨營私」而論略顯模糊焦點,自古勝者譽為柱國,敗寇諷其朋黨。政權交替、強藩待價而沽、內侍權傾朝野都是重要原因,原有的利益格局分配和政治權力架構重組都顯操之過急,使其成為「百日維新」的前世註解。
--因此,幾位司馬第一次被召返京並非是革新派重新掌權,而是時局困境依舊和各派妥協的結果,即使重新在中央任職也是前途兇險。劉禹錫敢於以辛辣嘲諷之語寫出第一首桃花詩,如果沒有此行前景黯淡的消息透露,他不會草率地害了同僚前途,而柳宗元在二次貶謫途中也未有怨言而甘願互換治所。劉禹錫以這首桃花詩在社會評議中做實了「革新和強硬」形象,這是對決策者的一種自我營銷,日後朝中每有改革動議都會想起徵召劉,只是多為權臣所阻,這與其政治宣傳手法不無關係。試想一個人若受到大眾唾棄,怎麼會經常被想起?主要還是在於他表露出自己的價值所在。
--黨同伐異的政治交鋒中最忌諱反覆無常之人,李商隱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生存,蘇軾為新舊黨所不容,而那些有guts的人反而被視為忠誠。人品在宦海沉浮中的作用多大很難說清,人本來就是複雜的動物,威權式的皇帝更愛殺讒佞跑官小人,官場老油條也常起起伏伏,一條路走到黑有時會有奇效。二次寫桃花詩時昔日政敵都已故去,這有點兒像郭德綱先生說的藝術家與壽命的笑談,正常人吐露胸中23年鬱結的惡氣未有何不妥,從青春英姿到老生華髮的悲涼,真的是一句「沉舟側畔」就可以輕描淡寫的嗎?社會學的衝突學派常講「安全閥效應」,社會治理中需要某個渠道把怨氣釋放,何況生老病死的血肉之軀呢?這首詩雖有戲謔前朝和攻訐政敵之意,但仍然向世人展示自己的guts和改革決心,在社交媒體極度匱乏的古代,寫詩酬答就是最重要的表明立場手段之一。現代社會某些政治人物也還是會採取「言外之意」的政治作秀而爭奪話語權,更何況古代。
--劉禹錫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的內心強大和反向思維,縱然有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意味,在柔弱腹黑的文人群體中也屬獨樹一幟。政治場域中他的社會認知形象是一以貫之而永不妥協的,只要改朝換代或者時局需要以改革來為內部矛盾紓困,他一定會是最先被想起來的那個。有性格弱點不可怕,能把它反向包裝為宣傳賣點也算是心機boy一枚啊。一切歷史難免終淪為當代史,誰又能說得清。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逆境時這句詩能帶來激勵,無愧詩豪之名。

【略去一些考證和文獻,需要時再做修訂】


「被認為有政治才能和"有政治才能",是兩碼事。
教我們古代文學史的孫老師教育我們說:別整天聽他們喊懷才不遇,他們有什麼才?就是喊得好聽的才。真有才的,沒這個功夫整體喊來喊去。

我覺著吧,這個年輕人,還是要多讀書。他們詩歌文章寫得好,就好好學習詩歌文章。別的,別管。
為什麼不管?因為還有很多書等著你去讀。沒這個功夫。


不請自來。
貌似我對詩句解釋不太一樣誒,歡迎不同理解的一起討論!

來看看以下兩首詩詞:

《水調歌頭·盟鷗》 辛棄疾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偕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

學這首詞的時候,老師說辛棄疾在此表達他自己閑極無聊 (取「萬字平戎策」vs「東家種樹書」之意)。
不過私以為這裡釋為以種樹表達在朝廷樹立人才亦可。

《五月十九日大雨》 劉基
風驅急雨灑高城,雲壓輕雷殷地聲。
雨過不知龍去處,一池草色萬蛙鳴。

暗示剩在官場的都是一群呱噪的蛤蟆。。(吐槽一句,知乎也是,知乎上動不動就膜,很多答案都是「聽取蛙聲一片」,也不知有什麼好的)

------- ------- -------

回頭看劉禹錫的大作。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里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我理解的「種桃道士」、「劉郎」都指的是劉禹錫和他的同黨(不僅僅是劉禹錫自己,他是代表一群人說話的,雖然這群人不一定希望他做代表),畢竟古代「劉郎」、「謝娘」這種詞都屬泛指的。「玄都觀里」的各式植物,隱喻的是朝中之人。
「之前的人才,都是我扶植的;我離開後,剩下的人都很菜,還要靠我回來。」
這個解釋似乎正好和有個高票答案相反呢。

唉。。劉夢得說話如此心直口快,不被貶才是怪事呢。後世文字獄一般是一成句意九成解釋,像劉禹錫這樣寫滿七分嘲諷的人。。還好老劉活在唐朝。
這種性格怎麼當宰相啊。。

以上。 :-)


如果是從下面這個問題下找到我的,以下是文中答應的送您回原題的鏈接:

有哪些古詩詞細細品讀後,從不同角度看待,會發現十分有意思或者是更深的理解? - PrajnaTianyu-J 的回答 - 知乎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是否有民意調查?
為何商鞅認為儒家學說於秦國有害?
北大漢簡《趙正書》中記載秦始皇傳位給胡亥是否屬實?
秦始皇兵馬俑為什麼著名?

TAG:政治 | 中國古代歷史 | 古代文學 | 古代 | 劉禹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