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訛變的繁體字/異體字?
比如復:複本有重複義,彳也有重複義【按:「彳」沒有重複義,題主表達有誤】。導致表意重複。
比如萬無等以及其衍化字,都是訛變、異體取代等造成的形意無關字。
比如網等本應做罒網,卻畫蛇添足。
但簡體字同樣漏洞百出,所以有沒有一種避免簡繁兩種弊端的存在?
皈,元是南北朝時新造底歸字之會意俗體字,從自從反,自反曰皈,現皈字之自訛作白。
題主所舉的例子,除了「無」字字形在隸變後字形略有訛變,其它皆不是訛變。
「復」本義是返回,是「復」的初文。但從「夊」表示行走之義的字在金文加「彳」旁作爲義符是古文字演變的正常軌跡。這點和從「止」金文加「彳」構成「辵」,隸變後的一眾「辶」旁的脈絡一致。「夊」(倒寫止)、「止」皆是足形[1]。個人認爲,這是因爲商代人認爲,從「夊」、「止」表示行走之義已足夠了(雖然甲骨文也有從「彳」並從「止」的字,例如「達」[2]),而周代人覺得需要加「彳」旁強化這些字的「行走」之義。相同地,從「彳」的字也也趨同地在後世加「止」,同樣成從「辵」,也就是隸變後的「辶」,例如「遠」甲骨文從「彳」,金文加「止」[3];「遍」在隸書仍從「彳」作「徧」,後世變爲從「辶」,儘管這例未發生在古文字階段,但這個過程是和「遠」一模一樣的。
一個字,無論是從「夊」從「止」,或是從「彳」從「辵」,甚至是寫成「辶」,皆是爲服務其時代的人更好理解字義的意符同義替換,是每個時代的人根據不同的需求對漢字做出的合理改造,商代人覺得從「止」或從「彳」就可以了,周代人覺得要統一爲辵最方便會意,後世覺得每個從「辵」的都要寫個「辵」太麻煩了,於是隸變把「辵」作偏旁寫作「辶」……皆是正常的文字演化過程,不是訛變。
補充:如果題主喜歡復復這樣有理據、恢復甲骨文的簡化,那就應反對把「後」併入後這樣的同音叚借的簡化。「後」和復的演變幾乎如出一轍,甲骨文是幺(絲)係足(依然是「夊」,倒寫「止」),會落後之義[5],無論如何皆是前後之「後」的本字。甲骨文後期和金文也有加「彳」強調行走的「後」字,和「復」的脈絡一模一樣。至於春秋戰國的同音叚借,用「句」叚「後」的用例最多,甚至也有用「厚」的地方,而「後」則是商代、西周、春秋、戰國、東西漢、南北晉、隋唐、宋元、明清……或任何時代,用得最多、當之無愧的正字。[6]「?幺夊」是六筆,「後」也是六筆,如果追求簡筆,「?幺夊」完全不落後於「後」字。
至於「萬」,「萬」字很早就因爲數詞一萬的「萬」不易造字而被同音叚借。這個我覺得也沒有什麼訛變吧?你想怎麼造「萬」字呢?10000個一嗎?即使是「萬」,也是因爲同音叚借,既然本字其實根本沒有過,也就不能談訛變或未訛變,更何況在歷史上有時期是以「萬」做大寫「萬」作小寫[7],同時用二字。如果硬要說萬有何訛變,大概只有可能在戰國文字中下添「冂」形,隸書以後把頭部內「×」形改成「十」字成「田」形(這一點也是常見的隸變規律,「恖」--&>「思」[8],但這個確實可以算作隸書之訛,大概。),最初下部和禺同形,除這兩點外沒什麼可以詬病。而簡化字把爲存「萬」字本義的「蠆」簡化爲蠆「蠆」卻十分值得批評。既然簡化字選擇把「萬」字數詞義完全剝奪,「萬」作爲聲符也用萬來替換,完全可以選擇還「萬」字本義,把「蠆」簡化爲「萬」,使「萬」字成爲不被叚借、不用作聲符,安安靜靜地做一隻小蠍子,像「藉」字的簡化一樣。可惜,我只能說簡化字方案有太多厶貨和遺憾。
「無」確實字形上存在形訛。我認爲形訛的字通常有這樣的過程:
一開始的初文,尚可,不算太?襍 --&> 可能?化,可能訛變,可能簡省 --&> 篆書,整理了可能是較保守、複襍的字形 --&> 後世隸書、楷書等,徹底棄療……
以「無」舉例:商代金文「無」有一例,
是大(正面人形),雙手各持一個形像「口」+「丯」組成的東西,但每筆皆是撇捺。根據《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我們知道那可能是牛尾:「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摻牛尾投足以歌八闋。」[10][11]
在甲骨文中,「無」略有減省,或省去大所持物的口形,或乾脆像是「大」所持的像是竹形。
也就是說,「無」字構字本和「爽」、「夾」字差不多,本義是跳舞。金文(應爲周代以後)「無」被叚借爲有無之「無」,所以「無」加「舛」(雙足)?化的「舞」字專門表示舞蹈的「無」了。[10][11]
那「無」的形訛問題究竟出在哪呢?我看了一下,可能這過可能在春秋戰國和篆書的寫法有關。(注意不是它們發生了訛變,主要是他們的寫法易引起誤會。)
乍一看,這個「無」字似乎比甲金文,相去甚遠。但仔細看,其實也是從「大」從二「口」從二「木」,所持之物用「口」+「木」來表示(非「呆」,「呆」作爲俗字歷史非常短,先秦此形和現在所用dāi聲的「呆」毫無關係),「口」上一橫出「凵」形的邊界,變成「廿」形。像隸變後的「甘」、「堇」最上、「漢」去水的最上一開始皆是一橫不出「凵」的「口」,但後世出「凵」外和「廿」構成同形字,但我們仍應認爲這是「口」形。這倒是不要緊,主要是二「廿」上面的二橫太長,又太接近了,隸變後就寫成了「無」的「」下的一橫。而二「木」的撇捺撇捺,在隸書中又寫的太長太佔空間,所以在隸書中簡化作了四點。
另外順便一提,《說文》「無」的「大」下二「木」間加了「亡」字,小篆「亾」形。加了「亡」的「無」在當時和之前的古文字史上並非主流。可能是加註聲符,可能也同時兼意,因爲當時漢語的「亡」和「無」一樣叚借爲「沒有」。
其實,在戰國文字中,已有「無」上部寫得像夾板一樣的字例了。
(夾襍我的一點厶貨。我自己隸定的「無」字甲骨文字例之一,從「大」從「竹」,和爲有無之「無」自造的形聲字,從「又」「亡」聲,理據是隸變後的半包圍結構的「又」通常寫成「左」形(見「有」、「友」、「右」),「亡」和「無」曾同聲,古也有「亡」叚借「無」的例子,就像「萬」被同音叚借,「萬」再同音叚借「萬」。個人覺得最理想的情況是用它代「舞」字和作爲聲符的「無」,用亡代有無之「無」。這兩個字皆夠簡單、符合漢字造字規律。可能沒必要,就當我隨口胡謅吧。)
繼續回歸正文。
駁題主「網等本應做罒網,卻畫蛇添足」,首先,這絕對不是訛變。文字之初,多是象形字,但隨著有些複襍概念無法用象形表達,有了兩個或多個象形字構成的會意字(也是民科超喜歡的,彷彿形聲、指事、叚借,甚至象形都是不存在的,反正怎麼會由自己定,一個字能會一千字長文),但會意一千人可能有一千種理解,其實不是種好造字法。指事和象形密切相關,先不提。然後有些則懶得造字,直接借現有文字中同音的字用,這是漢字向表音上發展。有了叚借的用法,有些字可能叚借了四千年未還。然而這樣終究不好,漢字基本部件如果基本被借走,後人就難以分析字義,可能顯而易見的事也隱而不見。例如「又」(右)、「止」的叚借。人民群眾有表意的需求,終於,形聲字出現了,形聲字的出現標志著漢字的成熟。[12]
這樣一個漫長探索的過程後,古人回頭看之前造的那些象形字,也據理用同樣方法改造它們。於是,有了加註聲符「亡」,作?罓亡,也就是後來的「罔」[13]。這是形聲化。但楷書把?罓亡寫成「罔」,我反正是看不出「網」形了,所以人民群眾也有表意的需求,於是增義符「糸」。這個簡化思路很好,但也有經歷了形聲化變得較爲複襍而未簡化的字,例如「戴」、「往」(「之」本意前往,加註聲符王作「?」,「?」上面的「山」形是隸變結果,後加註意符「彳」, 「?」又被省寫作「主」,這就是爲什麼往看似「主」聲卻是「王」聲[14])。也有和「網」經歷差不多,但是在甲骨文晚期就加註聲符「虍」,再加註意符「皿」,然後被簡化成幾乎就是「戶」變體「盧」的「盧」。[15]
這問題就變成了,哪些漢字應作爲獨體字出現?其實「盧」作爲獨字加註聲符和意符本身沒什麼,金文加註皿後「盧」本字更是縮成了田或其它東西。可問題就在於「盧」也是比較常見的聲符。顯然對文字改革委員會來說,數千年「盧」的演化不是一份完美的答卷,但無論文改委否採用的是早有的俗字,個人認爲「盧」也不是份文改委的好答案。我同意文改委覺得「盧」作爲多個字的聲符,有成爲獨體字的必要,但我認爲「網」的思路更好。雖然這次我們甚至要追溯更早……(話說「盧」這個字真的很有趣,漢語多功能字庫提供了多個「盧」的甲骨文寫法,而且有些和後世的一些字形很像,甚至很像當今簡化字xD)
(好了,厶貨完畢,我們繼續說正題。)
「有哪些訛變的繁體字/異體字?」
我回答了題主所提那些皆不是,那到底有沒有呢?有!哪些?「壽」!這看起來詭異、被一堆簡單字構成,卻不知所云。但這實際只是隸變之訛。哪怕是篆書,也可清晰反它是一個從「耂」(「老」省,類似從「耂」的字有「孝」、「考」),「疇」的初文聲的形聲字。[16][17]「疇」現在又以壽爲它的聲符,加上了意符「田」。很多現在以「壽」聲字之前皆是「疇」聲字,包括「壽」[16]、「鑄」[18]。
不得不說這個訛得真厲害,出現了不明覺厲的組合:「士」、「乛」、「工」、「一」、「口」、「寸」,連「吋」都出來了……然而我不覺得它的簡化字高明到哪去。「壽」不知是文改委借鑑日本新字體(或相反),而且改成從「豐」從「寸」是鬧哪樣……(「邦」從「豐」聲,文字中左側的字有豎寫成豎撇的趨同演變,可能是爲美觀,所以「壽」左上就是「豐」。順便說,相反在在右側的趨勢則爲加一小提筆)。無論是否有古籍來源,「壽」和「壽」都是一路貨色,都是訛變組成的幾號字,其上沒有一個部件表音或表意,無論是「士」、「乛」、「工」、「一」、「口」、「寸」,或「豐」和「寸」。
個人的看法,壽如果能簡化爲?耂疇最好,而其它壽聲的字,改爲疇聲,去多餘意符耂。例如濤,?氵疇。
「疇的初文」是七筆,「壽」也是七筆。 chóu或shòu,「壽」是得聲自「疇」,所以我想得聲自壽的字直接得聲自「疇」也無妨。
另外,題目中也問異體字中有哪些訛變字,我推薦用教育部異體字字典,收集的異體字非常全,隨便看一個字的異體字,基本大多是訛字。
&<想到好例後將再補充&>
引用:
[1]:夊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2]:達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3]:遠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4]:止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5]:後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6]:簡化字(一)——簡繁爭論
[7]:趙瑾昀:據說簡化字只有 388 個,其中只有一個字是 1949 年後出現的,是哪個?
[8]:思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9]:小學堂字形演變
[10]:無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11]:趙瑾昀:「無」字被簡化成「無」,但是「舞」字為什麼沒有改變?
[1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D%E6%9B%B8#.E5.BD.A2.E8.81.B2
[13]:網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14]:往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15]:盧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16]:壽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17]:疇:中華語文知識庫
[18]:鑄: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19]: 的解釋| 的意思|漢典「 」字的基本解釋
[20]: 的解釋| 的意思|漢典「 」字的基本解釋
[21]:禱: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22]:濤: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23]:籌: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
[24]:藏: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這種例子在漢字裡邊簡直遍地都是,上學學的文言文的通假字裡邊基本上都是可以做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現在說一個有意思的例子吧:
剪
對古文字或者篆刻有一些了解的知道,「前」對應的古文字隸定是「歬」上止下舟,大概是取人站在船上順流而下表示前進的意思。後來表示「剪刀」的「剪」和「前」讀音相近。於是就把「歬」加了一個刀,成了一個形聲字。這個字經過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字形——「前」。也就是說前的上半部分和左下部分其實是「前」的本字,而「前」本來表示的是「剪」。
後來的事情大家貌似都知道了,不知道為什麼表示「前jian刀」的「前jian」變成了「前面」的「前」,而「歬」卻廢棄不用了。可是之前的問題又出現了,為了再次區分qian和jian於是把「前qian」又加了一個「刀」來表意,變成了「剪刀」的「剪」。
於是就這樣,「剪」這個字被加了兩次表意符號才成了現在這樣。
看到題主還問了漢字訛變的問題,我再說一點吧,我不只在一個地方提到過這樣一句話,但凡漢字的訛變,異體字的出現,除了極少數的偶然情況外(比如當地只有一個識字老先生把字寫法記錯了),都逃不過這樣一個原因:
為了使漢字更加方便使用。
這裡的「使用」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書寫的方便性,一方面是記憶理解的方便性。
前者一般主要是漢字簡寫,簡體字的出現,後者一般兩種情況,一是體現在增加形符,比如上文的前,或者增加聲符,二是把奇怪的構件改成常用的構件,比如「黎」很多人把右上寫成「勿」——都是便於記憶,理解的。也有先加聲旁,再加形旁,再簡化的,網就是典型的例子,加了聲旁,再加了形旁,最後簡化了回來。煞,著,惣,耶這些吧
其實訛變的並不多,尊,拱等私以為廢票訛變,包括題主的網也不是,只是漢字自然演化而已,一下只有包括「朕」在內少數幾個訛變。但是既然題主列了網,我便把之類都列出來,真訛變後註 訛變。
朕 訛變
尊 會意變形聲
蕐 華 象形變會意
廾 [扌興] 拱 會意變會意變形聲
[日之寸] 時 會意變形聲
有時間再繼續更
推薦閱讀:
※為什麼漢字中的肉是兩個人字?
※「武」字為何沒撇?
※為什麼「胖」寫成「?月半」,不寫成「?月圓」或者「?月全」?
※「右」字是什麼時候、因為什麼原因才反過來寫的?
※「?氵芝」 是什麼字【從(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