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北美票房慘敗?

北美前期點映影評人口碑不佳,路人口碑也撲街,11月18日正式首映,首周三天票房不到100萬美金,截止2017年1月1日,比利的北美票房才170萬美金
11月11日中國內地上映,目前中國內地票房已達2000萬美金,全球票房第一。
11月18日-20日北美票房排行榜,比利正式上映第一周,排第14名
1, FB - $74,403,387(-), $74,403,387
2, DS - $17,761,060 (-59%), $181,627,937
3, Trolls - $17,448,673 (-50%), $116,163,206
4, Arrival - $12,138,671 (-50%), $43,709,470
5, AC - $7,256,950 (-53%), $25,637,690
6, Hacksaw - $6,666,920 (-37%), $42,854,292
7, EoS - $4,754,215 (-), $4,754,215
8, BfT - $2,366,810 (-), $2,366,810
9, Accountant - $2,156,421 (-51%), $81,293,439
10, Shut In - $1,605,648 (-56%), $6,042,293
14,Billy Lynn』s Long Halftim (+690%) $901,062, $1,057,673
目前全球票房95%來自於中國
Domestic: $1,057,673 4.5%+ Foreign: $22,600,000 95.5%= Worldwide:$23,657,673


看完電影,想說兩句。
首先,這部電影太過壓抑,一般什麼會這麼壓抑呢?是生活,是真實的生活。李安的片子拍的很真實,不光題材真實,最主要的是他所運用的120幀4K技術,也是在追求真實,務必讓觀眾沉浸到故事裡。一般來講,作為電影,總要有虛構的地方,比如美國好萊塢大片,為了取悅觀眾,不會與現實聯繫的太緊密。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是這樣,坐在屏幕前,你會感覺,「是的,就是這樣,這就是人性,這就是生活」。並不是說這部片子沒有虛構成分,而是說它讓你感覺不到這種虛構。所以力求真實,是本片的一大特色。
其次,這部真實的電影,反映的真實的社會,是在哪裡呢?美國,美國的社會就是如此。從蘇聯解體以來,美國社會就陷入了一個怪圈,正如電影中所反映的那樣,自以為是,娛樂至上,對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和人大加嘲諷,然而內心卻很虛弱。就像最近的美國大選,美國人階級與階級之間的不理解,已經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層社會與底層民眾完全脫節,權力在一票政客間來回循環,而底層民眾的聲音卻無法被聽見。而這,也正是這部電影中所反映的。下層人民在溫飽線上徘徊(比如帶林恩去放鬆的那個普通工作人員),林恩為了姐姐不得不去參軍。而那些上層人士卻可以一邊調侃他們這些士兵一邊觀賞橄欖球賽。而拉拉隊隊長菲茜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角色,她代表了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青年。她看似喜歡上了林恩,然而實際上她無法理解林恩,林恩只是她生命中的一個過客。說到底,她無法脫離她的階級,她只是一個虛榮普通假裝尋找生命意義的女孩。另外一個很有意思的角色,是被克拉克勒住脖子的那個青年。他代表的是美國在反正統主義思潮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自大,莫名的優越感,以及不願意去理解他人的娛樂精神。看完這部影片,你會覺得,美國人出了問題。至於什麼問題呢,又說不上來,因為問題太複雜,每個人都有問題。比利林恩和他的戰友們,邀請戰鬥英雄演出的富豪,觀看球賽的觀眾們,在球場的工作人員們,比利林恩的家人們,每個人或每一群人,都代表了一個階級,而每個階級,都有問題。而且這問題不單單在美國,在世界上也存在。
所以這問題是什麼呢?從我個人來看,是美國外表的強大與其內里的虛弱,蘇聯解體之前,美國人的精神是昂揚向上的,但當這個對手不復存在後,美國人便變的狂妄自大起來,具體表現在對國際事務的插手和幾次對外戰爭上。然而海灣戰爭和911襲擊事件給美國人上了一課,他們會不由自主的想「難道我們真的很強大嗎?」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內911成了美國人的禁忌。所以,在這個時候,美國人外表很自信,然而內心卻極度缺乏安全感,表現出來,就是一個浮躁的政界和一個浮躁的社會。
而比利林恩,正是撕開了一層層的偽裝,把這種黑暗的現實展現了出來。但實際上,這個世界,如果有最難以接受的東西,那一定是真實。沒有人會將真實的生活展現給別人,也沒有人願意看清真實的自己。人是活在謊言中的,而真實,往往令人們反感。人類需要這種玫瑰色的氛圍把自己包圍起來,不至於被真實打倒。然而,真實卻又無處不在。我很敬佩那些勇於面對真實的人,但也很理解那些只看到真實一角便立馬把自己層層裹住的人。
所以,我認為這就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北美票房慘敗的原因,沒人想看見醜陋的自己,沒人想看見生活的真實。一句話,這部電影不討美國群眾的喜歡,當然,事實上,它也不討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喜歡。


其實輿論口碑對影片票房還是影響很大的,特別是對一個中國導演,一部文藝片來說。

我先摘幾段國外的影評:

①「撇開影片的技術魔法和微妙的片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本質上還是一個比較戲劇性的故事,它講述了一個內向的人與他心中壓抑的情感掙扎的過程。……只要《比利·林恩》將重點放在一些難以說明的觀點上,它仍舊是一個迷人並且戲劇化的人物故事。但是李安對於表現手法複雜化的需求卻讓影片陷入兩難境地,其中一邊是常規敘事,另一邊則是以更加露骨的方式進行表達的存在質疑的嘗試……《比利·林恩》只是一個說的過去的故事,不過是使用讓它看上去比生活本身更廣闊的方法裝飾了一下。」——Indiewire

②  「《比利·林恩》中有一些令人難忘的時刻,但是它最關鍵以及最令人意想不到的荒唐之處在於它所使用的尖端技術讓畫面本身的情感力量減少了。它笨拙的表現方式讓劇情變得碎片化,並且沉迷於那種膚淺的基調中。李安顯然是想通過這些影像追求一些超現實的感覺,但影片卻因此破壞了劇情以及那些關於「我們究竟是誰以及責任與犧牲」的關鍵時刻。李安毫無疑問是一個極富遠見的電影人,但是影片中的高度協調的視覺清晰度卻讓觀者不得不分神,最終就造成了一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虛假的觀影體驗。」——The Playlist

③ 「屏幕上的畫面沒有顆粒,色調很冷,它們看上去透明而光滑,在接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不斷給那些渴望與這個故事建立情感關聯的觀眾們潑冷水。」——Film School Rejects

④「《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問題不只是視覺上的虛假,它的故事本身太像新聞報道了,太準確也太匆忙。」——Collider

大部分差評都跟120幀有關,李安想增加一個賣點,然後被理解成了影片的重點,最後變成了大家的噴點。直接的說我認為這就是一次不懷好意的集體的跟風的裝逼。
我的認知是這是一部文藝片,不是動作片,不是科幻片,鏡頭可能會非常重要,畫面的地位就沒那麼高了。120幀只是讓動態畫面更清楚了,不是翻天覆地的革命,不可能成就一部電影,也不可能毀掉一部電影,因為它沒有這個能力。如果說清晰是種罪,我們且看幾十年後還有沒有電影低於4K不用高幀。這種說辭跟足球比賽不裝鷹眼放任裁判誤判是足球樂趣一樣強詞奪理。我60幀看的很投入,沒有所謂的分神,我很享受街道的代入感。退一萬步說你不滿意可以去看24幀啊,有必要一味拿這個來說事?

大部分人說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小兵的成長,但我的理解不同,我覺得比利不是真正的主角,他成不成長也不重要,他是一個被觀察的客體,也是一條輔助線,一顆投入水中的石子,讓人看到水的波紋。就像他最後說的,戰爭不屬於他們。電影展示了不同人的對於戰爭,士兵,英雄的理解和應對,有些人清楚自己想利用戰爭來為自己獲利,有些人利用英雄來達到自己心裡的滿足而不自知。那麼到底什麼是對的,什麼是戰爭,很多人在等這個答案,它好像並沒有給出答案,因這個答案不重要,比利的看法不重要。主宰戰爭的是人們對於戰爭的理解,而不是戰爭的本質,不止戰爭,大部分事物都是這樣。士兵與敵人互相奪取性命,但最終他們只是戰爭的實施者,經歷者,是木偶,是演員,是投出的炸彈。導演如果給出了答案,也不過跟拉拉隊一樣,跟球隊老闆一樣,跟球迷一樣,只是自以為是的片面之言。也許電影想說的就是這個。

第③條中說 屏幕上的畫面沒有顆粒 意義不明,這跟120幀沒有半毛線關係,然後說 不斷給那些渴望與這個故事建立情感關聯的觀眾們潑冷水 我覺得就是上面所說的理解不同了,他們希望主角給出一個符合自己心意的答案,然後去感動去共鳴,結果吃了癟。沒意識到自己成了影片中的能源開發商等人一樣的角色。

第①條寫到 只要《比利·林恩》將重點放在一些難以說明的觀點上,它仍舊是一個迷人並且戲劇化的人物故事 這個影片會讓我想到拆彈部隊,區別可能是它要表達的東西太多了,我相信如果一味的含糊其辭,它也不會變成拆彈部隊,只會更糟糕或者完全脫離導演的意圖。所以第④條說 它的故事本身太像新聞報道了,太準確也太匆忙 我是同意的,事情發展的太快,人物太刻意,拉拉隊員每一句話都在為最後的反應做鋪墊,衝突接連發生,前戲各種不夠。整部片子充滿了話劇感,也許話劇出身的男主反而是影片最不話劇的部分,他內斂的表演印證了sometimes nothing is better than something這句話,讓整個片子不至於太假。

所以我並不想說這個片子很完美,但很多地方已經儘力了,不是所有小說都適合拍電影,至少李安沒有把小說拉近溝里。電影3D效果突出,無序的回憶我很能接受,節奏也沒覺得有什麼問題,演員沒毛病,感情渲染到位。就當它是一部精裝豪華版的PPT有聲讀物,也還是值得一看的。


-

謝謝邀請,我不了解北美觀眾,不知道看電影的主要是哪些人群,更不知道他們媒體的聲音在這部電影和對待大選態度上有沒有某種承繼性。但如果說《比利林恩》這個片子——電影藝術層面上——不好,無疑是極不客觀的。

關於電影的討論我此前有過一個回答如何評價李安的新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 凱常的回答 - 知乎。

如果就故事接受而言的話,李安無疑冒犯了很多人的價值觀。任何民族都需要神話,這是他們的精神維繫所在。比如美國人非常喜歡的西部片,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美國神話,那些西部故事裡白人充滿開拓精神,不僅銳意進取,還經常化身正義,而印第安部落則代表著野蠻、落後、以及對文明的拒斥。

美國的西部拓荒史實際上是怎麼一回事兒,大家都知道,他們自己葉門兒清,但是趕在他們自己反思這個事情之前,你拍一部真實、但悖於他們價值觀的東西,受到冷落那幾乎是必然的。

我不是很清楚美國民眾如何看待伊拉克戰爭,但是就電影里呈現的形態而言,那些意見無疑是割裂、甚至對立的。資本家認為其中體現了美式價值觀,勇敢、友愛、熱愛國家、對恐怖分子決不妥協等等,然後立即就尋思低價買入IP,蠻橫地賦予它一個自己理解的圖景然後推到市場狠狠消費它。

士兵們已幾乎忘卻了自己為何而戰,他們帶來了戰爭,戰爭導致了流離失所的難民,獨裁者被打倒了,他們卻無法為伊拉克人民重建一個家園,唯一能做的就是再次走進民眾之間,繼續尋找恐怖分子,並製造出更多的仇恨與難民……

作為平民階層,比利的姐姐將此戰視為國家對他們階層的可恥的出賣。石油商人則是從單純的利益角度,視其為政府在石油資源方面的訴求。

而對於更多的中產、以及不了解戰爭的年輕人呢?該看演唱會看演唱會,該做社工做社工,這些看似友愛之舉足以提供支撐他們對精神價值人生意義之類的疑惑,而這場戰爭只不過是又一個供作消費的文化噱頭……

李安沒有凸顯什麼政治立場,但這部電影呈現出了一種無力感,那是一種美國人慾重新組織組織種群神話而不能成功的深深頹喪。

這個時候觀眾回過神一想,原來是李安拍的!這就好像一個華裔導演,站在了他們的主場,然後對著他們聒噪:你們藥丸啦!

正如比利的戰場遭遇令舞台上的煙火爆炸聲聽起來特別刺耳一樣,也許李安的態度非常中和,但對身臨其境的人來說就顯得特別挑釁;也許李安的聲音非常友善,對身臨其境的人來說就顯得特別聒噪。

最後附上一段魯迅先生的舊文吧:

立論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說謊,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那麼……。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好書分享/電影分析的公眾號:凱鵝

http://weixin.qq.com/r/AUT07DXE-GiDrXGP9xET (二維碼自動識別)


在全世界都在直播超級碗中場秀的此刻,我又想起了比利林恩。
120幀上映排片期間我騰不出時間去一次北京或者上海,等到有時間的時候上海影城1廳的檔期已經結束,非常遺憾沒能看到120幀的版本,我只能就劇情來談談我的感受。我覺得這部作品在敘事、鏡頭、配樂等各方面都屬上乘,票房不好和普通人觀影之前會搜索影評作為參考有關聯吧,這部片子上映伊始就有很多負面評價,爛番茄分也挺高,我沒觀影之前也以為李安這次玩新技術玩砸了,但是看過之後感受有了變化。
我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區票房高,很多人覺得拍得很好值得推薦,而美國人不待見它。因為我們是局外人啊,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我們只看電影本身。但影片描述的是真實的美國,它剖析了很多美國人並不喜歡看見的現實。這方面的細節其他回答都提到了,我不再重複。總之人家鴕鳥當得很沉醉,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呢,(參見《新聞編輯室》,多數美國人是這樣認為的,只有少數清醒的人知道不是這樣,如果嘴快說出真相,不願面對真相的人仍會拒絕相信,而說出真相的人會挨罵。)李安這麼直白地剖析這社會的種種問題,就像《新聞編輯室》里那位痛陳美國並不夠好的白人招來了反對和謾罵一樣,鴕鳥們都不愛聽實話,何況說實話的還不是鴕鳥群體里的自己人,竟是個外來的和尚如此放肆,鴕鳥們怎會不炸?
回答這個題目的時候,我聯想到的是前一陣華人圈裡掀起的抵制APA酒店的浪潮。大多數直腦筋的人看到APA酒店的作為之後的反應是轉發、痛斥、號召同胞抵制。而聰明一點的人會知道,我不喜歡APA這樣胡扯,我不希望它生意好,那麼我用什麼鬥爭策略會更有效。去agoda去booking去西方人訂酒店的各大網站給APA寫差評啊!寫「APA是右翼分子開的酒店,他們竟公然不承認南京大屠殺,所以我號召大家抵制它」嗎?不不不,應該寫啊呀這間酒店好糟糕熱水一點也不熱我洗個澡生生凍感冒了、啊呀這什麼破酒店上個客人用過的茶杯都沒換真是好噁心、啊呀衛生間好多霉還有銹跡斑斑、啊呀床單怎麼這麼臟他們好好洗了沒有、啊呀前台這什麼服務態度一上門就被懟出一肚子氣以後再也不來這麼差的酒店了,之類的。如果老闆安排你出差去住那,不必抵制,去就去。列印幾張蓮蓬乳之類看一眼就想吐的噁心圖片或者貞子啊鬼娃娃花子什麼的黑白照,夾在它那個書里噁心下一個客人嘛。幫助它業績下滑的辦法很多,懟它否認南京大屠殺傷害中國人民感情這事是所有辦法里效果最有限的。(以上招數來自APA相關問題下某匿名用戶的回答,看完沒有收藏,已記不清出處,憑回憶複述。)
對於好萊塢的影評人來說,他們這樣一群聰明的、擅於玩弄文字和受眾的人,在遇到自己不喜歡的電影時,他們才不會直白地說「這電影好胡扯我表示實名反對和抵制,去看的都不是美國人,是美國人就頂」,他們有得是技巧挑刺、抹黑、讓票房慘淡。


謝邀。就和與魔鬼共騎一樣,有歷史學家說李安拍的東西更接近於歷史真實。

李安這個電影,賣不好,是這屆觀眾不行。


瞎說大實話的電影可賣不動,何況這還是他們眼裡的外人說的


從飲食男女,到少年派,李安大多數時候,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中場戰事》也一樣。

把故事用電影的方式呈現出來,銀幕變成鏡子。不討論立場,無所謂對錯,不宣揚,不煽動,不鼓勵,不直接說誰對誰錯,然後愛國青年看出政治正確和不正確,文藝青年看出成長,玄學家看出隱喻,還有一部分人什麼都沒看出來,於是提前退場。

誰也沒錯。而且無論怎麼說,從一部電影裡面尋求優越感的人腦子一定有問題。

只是啊,大家對這部電影的態度,像極了電影裡面的眾生對待戰爭的態度,不是嗎。

李安是導演,電影裡面大家都聽他的。

可是電影外面的我們呢。


120幀影院都還普及不了,我是沒看成這個噱頭,因為普通版本擱李安歷史作品裡看真是平庸中的平庸。


在國內票房也不好,肯定上不了兩億,也就是說還不如爵跡了

原因應該比較多,電影還是太晦澀,表達上也不夠商業,我看的時候就有人半路離場,簡而言之,還是太悶

新技術肯定占很大原因,我們會為了李安更新設備,因為李安是神,美國電影院未必願意,這樣也很容易降低觀影體驗,沒看24幀的,據說比較一般

跟中西文化沒啥關係,李安這水平,目測已經超越中西,其實中國人也真未必看得懂


北美口碑全面撲街,截止11月22日。爛番茄新鮮度只有43%(不及格)
媒體評分只有5.5分(滿分10分)
爆米花觀眾口碑60%,已經有4855人評價,均分3.5分(滿分5分)
前期點映影評人、媒體和觀眾的口碑多方撲街,所以索尼方面就不再投入宣傳了,直接上映,開館數不多,票房直接慘撲。

box官網上顯示該片的成本是4800萬美金,按照北美的票房表現,這片是無法收回成本了。
至於國內,李安兩字就是逼格的象徵,不在朋友圈發一個「我看過60幀」或者「正在看120幀」狀態都不好意思出去打招呼。北上兩地的文藝青年大排長龍購買票價高昂的120幀影票的景象估計今天還有(國內已經上映2周了)。而且該片在國內採取差別定價的原則。120幀的票價上海是200左右,北京博納悠唐店是288元(具體北京看過的人說一下),而全國其他地方的60幀影廳的票價最低都得60元起。


這麼好的片子,居然不被票房認同,可惜了安叔對這個世界的一片溫情,是的,我認為這個電影有一種普世的溫情。

北美不認同,能夠理解,畢竟片子打破了老美一貫自吹自擂自嗨的神話,這片子安靜的客觀的不溫不火地呈現出的無力感,大大不符合被美國隊長,大兵瑞恩培訓過的人們的價值觀,所以北美票房慘淡可以預期。

但中國人為什麼也不認可呢?這部片子拍得節制卻深刻,充滿了東方哲學式思考,真的是只有李安有這個智慧出這樣的作品,國人為各種「x囧」貢獻了幾十億票房,卻不願看這樣一位國際級大導演的精心之作,我為安叔扼腕。


李安一個華人導演拍這樣調調的片子分明就是在質疑美帝的英雄主義情懷,赤裸裸的揭開美帝人民不願面對的社會現實。

換了我是美帝人民,我也不喜歡看這種東西。


簡單說來,一半比較無奈的心疼;一半是難以理解。

心疼的是說的是票房。即使攤上120幀的技術進步,即使國內60幀據說也能「體會到身臨其境的細膩」,但畫面細膩本身並不能算作多麼吸引大家的「噱頭」,必然會完敗給上一部《少年派》里的精緻風景。所以就噱頭來說,票房撲街很正常。但一般而言,決定票房的,還是電影的劇情本身,尤其是劇情的「精彩程度」。這部《林恩》太過寫實,既不左也不右。似乎每一個擁有政治傾向的人都能一邊體會打臉對方的便秘感,一邊自己也要不時被臊得面紅耳赤。劇情也是不溫不火,最高潮的地方也就是林恩和恐怖分子的纏鬥以及「德克薩斯人被踢了屁股」那一段話。除此以外,影片基本做到了全程無沖。所以,當初因為「李安」和「60幀」就拽著我進電影院的朋友,沉默地看完,隨意地感嘆下畫面的細膩,緩解一路回家無可討論的尷尬,而並沒有更多的感想。對我而言,隨著經歷的增加,逐漸能體會到生活現實里也有類似的諸多尷尬,對林恩那種不知道什麼樣的選擇才正確的遭遇感同身受。全程認真看完,好幾個地方如果導演再刻意渲染或者放任主角多發展下情緒甚至把畫面停留的久一點,或許我就會哭出來。但是電影並沒有給我這樣的機會,於此我很感激,畢竟哭不出來的,才叫生活嘛。同時也知道,這樣的電影只能在夜深人靜感情充沛的時候才有基礎感觸,因為隔了幾天再去二刷的時候就差點在前半段睡著(當然這和我剛踢完足球比賽有關)。於是,也就明白它在票房的撲街,幾乎是肯定的。

而另一半難以理解的,則是口碑的撲街。該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現在是8.6,我覺得刨除大家對「李安」這位華人導演的認同分和120幀技術的難度分,這部電影就劇情本身無論如何也能到8以上吧
。而關於這部電影如何精彩的問題,大家可以通過豆瓣和知乎上的相關問題得到看法,我不用贅述。反正,我也同意這部片子細膩地刻畫了生活的尷尬和不合時宜,以及一個敏感而困惑的男孩的成長曆程;戰爭內外的情節穿插得當,情緒渲染含蓄。換句話說,這部片子怎麼看都是一部高逼格的文藝片。這樣的片子,票房的撲街往往會對逼格的提升帶來磅礴的推背力,也因此是諸多文藝青年用來鄙視大眾疲軟審美觀的由頭。可事實是,偏偏在燈塔國這部電影居然連口碑都撲街了。我能理解的是,即使算上政治不正確的減分,也不至於淪落到這樣的地步。於是,希望有對海洋彼岸的電影及評分細則更為了解的大神們,給出類似刻畫細膩情感的「溫吐」片慘被低分的類似經歷和根本原因,曬出以理服人的類似豆瓣高贊數的低分評價,我才能信服是電影本身的問題。不然這個故事可能又要和當年卡梅隆夫婦在奧斯卡對決的場景聯繫起來了。換句話說,政治正確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具有影響力——我不僅僅是說「只是反映在紙面上」的,我更說的是經過多年熏陶而深深刻在許多人心中的。希望我只是小人之心了。

即使能夠找到類似的案例,解答我的困惑,我也依舊可以繼續感到「不理解」:難道對岸的文藝大神們不會在劇情里去尋找隱埋意象符號么(就像當初《少年派》身上發生的那樣)?難道他們不會將原著延伸到劇情里進而感慨東方含蓄的意蘊之美么(正如當初《聶隱娘》那樣)?

而即使真的是這樣,我還是覺得難以理解,真的——那就肯定是川普惹的禍!


比利林恩這部片子的細節處理,感情鋪墊都非常的李安風格,如果只是客觀的評分,可以算的上好片。

然而,拋開什麼「和美國觀眾價值觀不符」這些東西不談,電影本身最大的致命弱點就在於不夠引人入勝。

影片的後半段漸入佳境,可是這掩蓋不了影片前半段的平淡。甚至可以說的重一點,就是太無聊。


電影本質上還是一個娛樂方式,你不能要求所有觀眾都是只盯著其中的藝術性看。什麼對戰爭的反思啦,什麼對人性的思考啦,大多數觀眾根本不在意這一點,也不願意想的太深。或者說,可以在意,但是前提是有足夠的感官刺激,經典的比如《大逃殺》。

比利林恩的劇情實在是過於沉悶,對於大多數只不過想進影院找樂子的觀眾來說,自然缺乏吸引力。而作為最大噱頭的120幀新技術,全球只有五家影院能提供,形成不了太大影響。票房不高我覺得並不算意外。

至於國內,大概是因為李安的名頭足夠響吧。


最重點的問題是這部電影沒有重點。我們都知道李安是在講述一個客觀全面的事實,演繹的是生活,但是這個事實背後他到底想要表達的內容或者說宣導的生活價值觀是什麼?他拍了少年這一天的生活有親情有反戰有人性等等,表達的點太多了,反而沒有了重點。看完了這部電影,少年接著上戰場,資本主義繼續挖石油,中東人民繼續造反,我們吃瓜群眾繼續吃瓜。So what?

對於美國多價值觀的電影史,反英雄主義或反戰都不是觀眾差評的因素。我們大多數時候默認一部完整的電影最基本有起承轉合的故事線,哪怕前面boring一直在鋪墊但後面要有個點是要留給觀眾發泄情緒、是點題的。當然,因為我們都知道的原因「導演是李安」,中國式的含蓄讓我們理解「對,這就是李安的風格」,但並不是某一種風格的電影都可以得高分。試問國內的觀眾朋友萌,如果導演不是李安,你真的會知道或者甚至給這部電影好評么?恐怕看到一半就沒耐心了吧。攤手。


哦,說的好像在全球其他地方這個片子賣的都很好一樣。事實上,除了中國以外,《比利林恩》都是票房極其慘淡。與其問,為什麼它北美票房低,不如問,為什麼中國觀眾這麼喜歡它?中國觀眾為何電影審美能力吊打全世界?


票房差倒罷了,只是媒體影評上的低分實在讓喜愛這部電影的觀眾心痛。


看慣了虛假,看慣了好萊塢的三秒一衝突,五秒一高潮的商業片的觀眾,覺得不好看很正常,也很真實。

平淡,無聊這兩個詞,足以概括覺得它不好看的人的評價。
這自然可以,你買了票,覺得不好看,OK的。但說什麼只敢匿名說不好,國人就是腦殘,看到李安就怎樣怎樣,這種話一出口,就完全暴露了你的心態和修養。

審美是費勁的,是要花力氣的,絕對不是簡單的娛樂和狂歡。
這個故事講的,配得上李安這個講故事的人。
還就是有,無論是大多數還是少數,喜歡琢磨喜歡看反映真實的電影。礙到誰了?

李安的電影,我從來都會在前五分之三的地方犯困,2個小時的時長很難讓我全程集中注意力,而他一向善於用娓娓道來的方式和你對話。

很多人樂於把電影當作完全的對日常生活的背叛和逃避,殊不知電影作為藝術,最大的魅力不是為你提供烏托邦,恰好是對一部分人的胃口,然後這部分人找到意義。
哪個國家,哪個民眾的人,也無法大言不慚地說,我們不需要追尋意義。

120幀,不是為了炫技術,你彷彿親眼看到聖戰徒死在你面前,彷彿在如此逼真的微觀世界裡,看到你自己,就是這樣的,這樣被困在這個社會,看著它撕裂,忍著,忍著所有社會撕裂所給予每個人的痛苦和不得已。

要說炫技,那就是平行蒙太奇和隱喻蒙太奇的運用,故事軸線的運行之中,有條不紊的穿插戰場回憶,在現實與回憶中審視自己,審視戰爭,在無數的風涼話和不同的既得利益群體的嘴臉中,看清生活到底特么是個什麼玩意兒。

豆瓣也好,外網也罷,當有些人不想用這個電影裝逼的時候,便連最基本的電影審美都不願意去做了,自然的,依然存在著叫好的都是為了裝逼,都是偽文青,不叫好的都是沒審美,這種互相攻擊的幼稚行為依然在各大平台上演。
真無聊,跟匿不匿沒關係,跟你的心態有關係。誰還會因為你花了300塊錢罵你?
個人有個人選擇,提前退出也好,津津樂道也罷,誰也不比誰更高大上。
說起來,與其擔心人家票房成本收不回來,不如換個角度,擺出一副因為我是觀眾所以我是大爺的姿態,也並不能讓你得到什麼。

最後,120幀,你說它只是噱頭,那是因為你只是觀眾,這自然可以,但不妨礙就是有那麼些人,覺得這是技術探索,而每一步的探索,都是值得思考的。

反正我不管別人,我就是覺得,這部電影給9分沒毛病!
扣的一分,給兩個小時時長。


更多的只是新的營銷噱頭和李安的「文藝光環」的結果,消解意義,美國人覺得無聊,英國人覺得無聊,法國人覺得無聊,日本人覺得這種故事我們五十年前就看多了,日本中性剖析戰爭死亡,但卻比比利林恩表達更出色核心更深沉的作品太多了
到了中國,啊,李安啊,文藝啊,你們無聊那是你們沒看懂。。。。。。。


其實我在看的時候就一直在擔心,這麼好的片子燈塔國接受的了嗎,然後看著全場座無虛席的東方巨幕廳,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推薦閱讀:

國內電影票房指的是實際的票價還是影院的標價?
有哪些高口碑低票房的國產電影?
為什麼戰狼2有那麼多「精神股東」?
如何評價電影《少林寺》?

TAG:電影 | 電影票房 | 李安導演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