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時如何在腦中構造畫面?

我個人一直覺得描繪某個事物時可以大致分為兩種寫法,第一種是先有畫面後有文字,第二種是先有文字後有畫面。具體區別是前者在落筆前腦中是已經有一個非常細緻入微纖毫畢現的畫面的,就像在腦子裡播電影一樣,我「看」著這個畫面,然後把看見的東西記錄下來寫在紙上。而後者是落筆時腦子裡是沒有什麼畫面的,只有一個大概的想法和劇情的走向,我要從腦袋裡搜刮各種詞句,一字一句的塑造出畫面來。舉個例子就是假如我要寫一棟房子,前者我是已經想好這房子長什麼樣,看著腦子裡的畫面像寫生一樣進行描述就行了,後者是我寫完最後一個字前我自己都不知道這房子具體長啥樣,這個房子在我筆下呈現出什麼樣式完全取決於我在寫時想到了哪些詞句。
然後我覺得,兩者寫法相比比較正確的,或者說比較可取的,應該是第一種寫法,我也一直想這樣做,但實質上上真正動筆寫時就不由自主無法控制地變成第二種了,結果自己寫的糾結,寫出來的東西更糾結,還特別費時費力最後也不討好。
我一開始覺得是閱歷問題,畢竟好多事我都沒經歷過,而寫遊戲方面的東西時就特別有靈感,各種東西信手拈來,還有功夫在詞句運用上製造些小幽默,因為我遊戲玩的多,遊戲里什麼時候會是什麼畫面我一清二楚,不用特意思考都從腦子裡自動蹦出來。
可我再一想又覺得不對,畢竟我又不是寫生離死別崩潰發狂這種沒親身經歷過真難寫出感覺的東西。而且我也看過不少電影,按理說寫一般場景應該也能遊刃有餘才對,可事實上寫這種普通的場景我都難以在腦中構造出畫面。


關鍵不是「房子是什麼樣的」,而是「你從哪個角度看房子」。看電影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建築自身的構造,也要注意導演為什麼用這樣的鏡頭去表達人物和建築之間的關係,為什麼要這樣打光,人物為什麼要這樣走位。「畫面感」不是「描述」本身帶來的,而是「分鏡」技巧激發出的想像力帶來的。

除了「分鏡」之外,也要注意構造的辯證關係,例如在屋外看到了一個水龍頭,在屋內就要體現出水路設計,這樣水龍頭才會有真實感——那麼自然了,房屋的設計也需要和屋主本人的性格扯上關係。

還有一點就是,極端情況下人們會忽略次要現象,比如主人性格非常鮮明,建築就可以儘可能地誇張,那麼設計不合理的地方也就很難被讀者察覺。

最後就是,畫面這東西,講實話沒有什麼「技巧」可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熟能自然生巧,我剛開始寫的時候,總是強迫自己想像整個畫面,然後找最好的切入角,但現在我已經能快速地依靠直覺找到最好的鏡頭去描述了,中間至少隔了有三年時間。

——

為什麼一定要想像畫面再寫呢,打個簡單的比方

「他用右手拍了拍她的肩膀。」

看起來只是用右手拍了拍,但讀者想像畫面時,實際比較容易是一個女左男右的位置,因為這樣才可以同時看見男人的左手和右手,這樣讀者更容易確認拍女生的是右手,在這種情況下,光線的投射和男左女右是不同的,如果不注意,讀者就很容易在這個位置齣戲,儘管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出,但其實是隱約察覺到了畫面的不對勁。

塑造真實感的唯一方法就是真實發生,走捷徑只能走一時。


加強寫作的畫面感,是需要訓練。

前幾天我向一位同學,介紹了自創的一種訓練方式。在平時日常生活中,可以在腦海中進行細節描寫的練習。

當你生活中所看到的場景,情節、圖片,試著在腦子裡轉化成文字。

比如等紅綠燈的時候很無聊,這時候我會觀察周圍的人。然後把我看到路人的行為直接在腦海中轉成文字。

比如:前面有一個趿著拖鞋的婦女,在等紅燈的當兒,突然一隻腳踢下鞋子,去蹭了蹭另一腳。(這時我當時看到的畫面,常人看了一眼就過去了,而我常常在心裡將我所見所聞用文字描述了一遍。)

畫面感不是僅僅是構造和憑空想像,它需要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發現和積累。到寫作的時候,想寫什麼的時候,相應的對象的畫面可以在記憶中把它調出來。

這會比憑空想像,來得更真實、生動、接地氣。

寫作不單單考驗文筆,想像力,還考驗觀察力。我描述一些事,經常會有提供很多細節,不是生硬編的,是我有刻意去觀察和記住細節的習慣。

細節對於一個故事是畫龍點睛。


@不老神話 謝邀。

我讀了兩遍問題描述。事實上自從某次我不看描述上來就答引戰了以後,我就長記性了。一切脫離題主原本諮詢問題自顧自展現自認為有道理的知識儲備的行為,都是耍流氓。(畢竟人家寫那麼長的描述不是自high的)我們來一步步解決題主的問題。

讀了題主的問題描述,負責任的說我很受啟發。我並沒有想過描繪某個事物分為這兩個類型,在看過題主的描述之後我開始認真思考:

在寫作中描繪某個事物,真的是分為「先腦中有畫後描繪」和「腦中無畫(朦朧畫)用筆(寫作)憑空造出自己想要描繪的畫面」這兩種嗎?

答案是否定的。

也就是並沒有題主想像的這兩種分類。

但是題主有一點沒有琢磨錯,確實前者是正確的,而後者並不存在。

我們來有理有據有節的分析下後者為啥不存在。

「 後者是我寫完最後一個字前我自己都不知道這房子具體長啥樣,這個房子在我筆下呈現出什麼樣式完全取決於我在寫時想到了哪些詞句。 」

上文摘錄自題主的問題描述。但事實上題主不可能跳過「想」的步驟直接達成「寫」的目的,從生理學的角度講(我文科生說的不對各位莫怪),您是先想了,才動筆的,而不是手不受大腦控制自發唰唰唰寫了一大篇字,然後寫完再動腦一看,哇靠!我寫出個房子!要真是那樣您要不是神筆馬良,要不就是帕金森綜合症(手抖為明顯癥狀)。

會出現您說的這個「我自己都不知道這個房子具體長啥樣,最後到底寫出什麼完全取決於我知道哪些詞句」,這個問題是因為:

1.您根本就沒想好房子應該是啥樣,概念特別模糊,知道很多詞但是就不知道怎麼描繪這個房子合適。(也就是對您筆下想描寫的這座特殊的房子不熟悉),這屬於對房子外觀了解甚少,這是腦洞不夠大,積累的房子類型不夠多,屬於現實中找不到原型無從描寫。

(房子可能不太直觀,拿我來說要讓我描寫一下米格-35我也是一臉懵逼,我並沒見過那種特殊的飛機我連普通飛機都描述不利落,想破腦袋也想像不出來米格-35啥德行)


2.您大概知道這房子的大輪廓和想要一個什麼感覺的房子。然鵝,並找不到合適的辭彙來描述這個房子,而您現有的辭彙並描述不了您想要描述的房子,於是索性退而求其次,使用已知辭彙和見過的房子模板進行拼接或者返回前者纖毫畢現地描述某個見過的房子。這是辭彙量不夠的癥狀請使用辭彙量口服液。(開藥處見文章底部)


3.您大概知道房子的輪廓和想要一個什麼感覺的房子, 而且您能夠找到比較合適的辭彙來描述這座房子,然鵝到了細節描寫部分,比如這樣一座房子應該給人什麼感覺,這樣一座房子裡面構造應該是怎樣的?就沒了思路。

這是腦洞問題和寫作技巧問題。腦洞方面您不能夠沉浸在自己描繪的場景中感受所描繪事物給您帶來的感覺。

而寫作技巧方面,負責任的說言之成理即可,過度描寫是傷人的刀。就如我從未見過哪個文豪把屋子的每一個角落都描寫得特別具體。

史蒂芬.金先生說得好,好描寫應該是讓人看到事物的輪廓,至於具體這玩意啥樣?一人眼裡一個樣兒。「那是一個有些破舊的黃銅盒子,上面還有銹跡。」這樣足矣。

把這個描寫成那是一個高三厘米寬四厘米長五厘米的黃銅盒子在左上角還有銹跡,想要打開它你需要....眼熟不?這叫產品說明書,不叫小說。

所以不管是房子的外觀還是房子的內部構造,都可以撿著自己覺得重要的事物說。其實沒有多少人會在意您是不是少寫了窗帘上的暗影和牆上的光斑,還有地上的木屑加上鍋爐里的灰燼。當然要是一進房子啥也沒有那也不真實不是,您至少得寫出點東西,如果寫不出請服用辭彙量口服液。

下一個問題:

「 可我再一想又覺得不對,畢竟我又不是寫生離死別崩潰發狂這種沒親身經歷過真難寫出感覺的東西。而且我也看過不少電影,按理說寫一般場景應該也能遊刃有餘才對,可事實上寫這種普通的場景我都難以在腦中構造出畫面。 」

為啥遊戲就能寫的很好,是因為在玩遊戲的時候您沉浸進去了,而且遊戲相關創作多半屬於同人性質的作品。我很高興聽到您起碼有一種類型文思泉湧,不像我寫哪種類型都可以但是哪種都不精。

電影看得多小說寫得好,這是很多人特別大的一個誤區。但這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我就想說這兩者有相互激勵作用但沒有看了電影一定就會寫小說的道理。(畢竟電影不擴充辭彙量也不會由人物口中冒出大量的描寫來)

而且電影里大部分場景恰恰不是一般場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不會按照電影中的處理方式去處理,電影為了在兩個小時內騙觀眾一張票,要竭盡誇張之所能,很多場面並不是普通生活中會有的。

您所描寫的角色除非是已有的電影中的某個人物,您才會知道他在特定的場景下會採取什麼行動,您所描寫的事物除非是已有的電影里的某個事物而您的小說恰好和那個電影的設定完全重合,您才能依照您自己的說法,纖毫畢現的展現這個事物。然鵝,一般來說我們把這種做法叫做抄襲。

我建議您:

1.嘗試從您熟悉的領域(如遊戲)入手,對人物也好,事物也好,故事也好進行同人創作,也就是適度給這些事加戲,一步步從同人到原創。遊戲類創作恕我直言,只要真的喜歡,創作難度相對小,因為人設,劇情甚至故事背景,招數名稱等等都給了,自己原創的部分被無限縮小了。

2.嘗試在生活中用手機拍攝隨便一張圖片,然後對那張圖片進行描述,如果描述不能,請按照上面說的分析您到底為什麼描述不能,介時您會發現有可能自己還是詞到用時方恨少。

3.很少有寫手能做到每個領域的創作都非常牛逼,一般都是某一項專精。所以如果您對遊戲感興趣的話就不要強迫自己去寫其他熱門類型(何況遊戲也一直算比較熱門的類型)。人在強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熱情會極度減退,以至於影響創作思路。(無法沉浸)

4.樓上有冥想隨筆說,我認為有一定道理,如果能時時刻刻地練習如何在腦中構造畫面,假以時日必然會有所成就。因此我也建議您如果有時間多看看四周想一想如何描述眼前的場景,看得時候最好以點為單位,不要一看一大片,這就是2裡面說照片的必要性,它教會您如何一張張拆解眼前畫面。

5.在寫作領域,文體的差異是不能被無視的。您如果想寫小說,那麼請看小說,如果想寫劇本,那麼請鑽研劇本,如果想寫遊戲,請參照遊戲腳本。想寫小說(隨筆),不看書卻看了很多電影,然後納悶為啥寫不出來。基本和想打籃球卻學習了很多橄欖球技巧納悶為啥投不進去是一個道理。

【造福群眾】--所有寫作類答案整理 - 知乎專欄

祝好。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兩點題外話:首先,我不知道這個問題的標準答案,我只能談我自己的感受;其次,在寫作這個領域,人們是缺乏方法論的,所以在這些問題上人們的想法都非常混亂。


你所說的兩條路徑的困擾,從畫面到文字以及相反的過程,老實說,我基本上沒有遇到過。因為我會對一個故事思考很久很久,當積累的差不多了才動筆,這個時候我已經對自己的故事非常熟悉了,裡面的角色、場景、情節等一切,在我看看來似乎本來就存在過一樣。對我來說,每一筆落下都是畫面,我能看到我筆下的角色交談以及他們眉頭緊鎖時的表情,我能聽到故事中呼嘯而過的山風,我能聞到魔葯煉製的時候散發出的那種刺鼻而噁心的氣味,我甚至能觸摸到孩子細膩的肌膚,感受到TA們的稚嫩和乾淨。那些我虛構的東西,一隻魔法寵物,或者某隻奇怪的古董鐘錶,我能感受到它們的皮毛或材質。我們肯定不可能一開始就考慮到故事的每一個部分,所以,我們需要將我們之前熟悉的部分擴展到陌生的區域。我們對我們的角色熟悉,對TA們生活的基本場景熟悉,這就決定了故事的整個風格,後續的部分肯定要和這種風格一致。所以,終歸來說,你至少要非常熟悉你的角色和故事最初發生的場景,我的看法就是,你對你所寫作的東西投入太少了,你對寫作這件事投入的太少了。如果你不能清晰地看到你所要創造的東西,那麼請將你的筆收回,因為還不是時候。


帶著畫面寫成的故事在閱讀的時候自然也會帶著畫面。就像你將美酒罐裝到一個罈子里,並貼上了封條,讀者揭開壇蓋的時候酒香四溢,這種香味和你灌入的香味是一樣的。你將頭腦里的畫面轉化為文字,然後這段文字在讀者那裡被還原成了畫面。對讀者來說,缺少畫面感的文字難以將自己帶入到故事中去。是的,就是這幾個字——「帶到故事中去」。強調畫面感的故事通常是那種需要讀者深度代入才能體會到閱讀樂趣的作品。這就是讀者的期望。如果是海德格爾(哲學家)創作了一個故事,讀者不會期望那是一個需要代入的故事,相反,他們會期望從中讀到哲思。

那沒有有辦法可以增強自己的形成畫面感的能力呢,我認為是有的,那就是以恰當的方法多體會。比如你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女主角被一群憤怒的野蠻人追趕,她拚命地向前奔跑,但野蠻人和她的距離越來越近,你要不斷去想這個畫面,剛開始可能會比較模糊,不要緊,繼續,繼續,再繼續。這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你需要一點耐心。漸漸地,畫面清晰開來,你開始俯瞰這一切,你開始看到女主角身著的是白衣,衣襟已經被荊棘刺破,你開始將思想投射到女主身上,去體會那種慌亂和恐懼,你用她的眼代你的眼,用她的鼻代你的鼻。你慌不擇路,不顧地上的石子和荊棘,但你的力量太有限了,你跌跌撞撞,你不知道自己哪裡在流血,你感受不到疼痛,但你能聽到身後的喊叫,能感受到長矛從耳邊飛過,插入到身邊的泥土裡,那種聲音就如同那年在校場上聽過的箭射入草靶的響聲……


當你將自己代入的時候你就能體會到寫作的流暢感,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你都不需要思考,恰當而優美的比喻脫筆而出,你自然而然地把握到那些既連續又片段的細節,然後將這些細節恰當地寫出來。看到了嗎,就是要交代那些必要的細節,只是必要的細節,你問我什麼是必要的細節,我不知道,我只是看到我要創作的畫面,所以我自然知道什麼是必要的細節,而人與人之間必定存在如康德所說那種共同性,否則科學和審美就會缺乏基礎。


最後,也是題外話。那些宣稱自己的經驗必然會給人以指導的人都是在胡說八道,即便他只是暗示這一點也不行。正如有人提到史蒂芬金,我讀過他那本關於寫作的書,他除了不待見評論家,也不大認同那些傳授寫作經驗的人。我現在和他有一些感同身受,寫作有沒有規律,當然有,只是我們對此太過缺乏了解,沒有科學上的那種方法論作為指導,大家都只能拼湊一些零星的想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寫作這門技藝本性使然,它總體來說就是一個適合個體戶的工作。成功者自然功成名就,不大有精力去系統地研究這門技藝本身,而那大學裡給人上著寫作課程的人,自己多半不是一個成功的寫作著,那他何德何能,去教導這一門技藝呢?畫畫可以在學校培訓,但成為大畫家可不能光靠培訓,同理,你在學校里學到了文字和修辭,但和一個創作者的距離還差的太遠太遠。


這個回答寫的比較順便,希望將就這看,望有一點點啟發。


題主對問題描述之詳盡真讓人嘆為觀止。

有一種理論認為,人的大腦是不能無中生有的。具體點說,人不能創造——甚至不能構想出完全不存在的東西——甚至做夢都不可能。那些被認為想像力豐富的作家,並不是憑空創造了那些意象,而是他有過類似的體驗——或親眼見過,或在其他人的表達中有所收穫——他只是將這些所得聯繫到一起,以豐富的聯想力作刻刀,塑造了一個看起來好像全新的意象而已。

比如科幻作品中的外星人,不管腦洞多大,總逃不過「人」的雛形,比如有五官有內臟等。誰又知道外星人是不是以別的形式存在呢?也有一些作家構想出了完全不同的外星生命,但一看就知道也沒脫離人類現有的認知範疇,他的每一個靈感都來自前人的聯想,前人又來自更前之人的聯想。

因此,要想在腦中構造畫面——特別是好像開了某域先河的畫面,須得先有足夠的素材,然後有豐富的聯想力作雕刻刀,才有可能成功。

素材怎麼來? 多看幾百本書,幾百部影視劇,多聽幾百個人說話,多走幾百座山頭,再加上多多聯想,我就不信你還寫不出來——寫不出來我直播吃翔!

當然,有了互聯網,很多素材都可以直接從網上找到了。比如無所不能的貴知,這麼多專業人士在描述「XXX的體驗是怎麼樣的」,素材真是取之不盡了。你以為蛤蟆和跳舞兩位大神跑到這裡來只是為了虐狗么?我敢說他們也是為了找素材。如果沒這個原因,我再直播吃翔!

題主自己也說了,因為玩遊戲多,寫遊戲的小說就信手拈來,其他小說場景就不那麼順了,就是這個原因。 不要過分依賴想像力,所謂想像力,真正的含義應該是「聯想力」才對。


我寫作是腦袋裡面現有的畫面,然後用文字把畫面表達出來,我比較喜歡寫的是那些奇幻的小說,我覺得這種就是發揮想像的一個過程。很多不一定是自己經歷過的,你可以通過影視、閱讀、動漫等感受到一些人物的感情和一些特定的場景。我覺得寫作這個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我原來寫小說大概1000字需要寫一個小時,現在45分鐘就可以搞定了,我覺得這就是一種進步。而且寫作也分多種類型:詩歌、散文、寫實小說、虛幻小說、推理小說等,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類型,我就比較喜歡寫奇幻故事之類的,主要是看自己了。有時候我覺得畫面就在我的腦海里,我只要拿起筆就可以寫出來了。


-

一、

寫作不是還原想像。

(以下1.2是整理頭緒,可以直接忽略)

1、寫作藉助於文字,並最後落實為文字。

1.1、文字剝離掉人類附加在其上的情感和神性,就只是一種工具和媒介。作為工具,文字並不比記事的草繩更高級,也不比圖形繪畫更簡單直接。草繩和繪畫有太多的限制條件,文字則是在此基礎上,逐漸脫離這些限制,慢慢發展形成的獨屬於某一群體個體之間用於交流傳承的暗號集合。作為媒介,媒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媒介的雙方。文字的雙方則是過去人類的共同經驗記憶教訓和現在懵懂無知的我們。

2、想像不是空中樓閣,空中樓閣這一詞依然是可以理解的某種具象。想像或者可以概括為是合理的推演。

2.1因此,不要迷信想像力。想像看起來像一束光,你想到哪,想像就直接穿越時間和空間來到哪。而光亮之下所見的一切,都只是來自現實世界每個個體生命經驗和記憶的投影。沒有這光亮,一切不存在。有這光亮,一切也只是扭曲的幻象,你一點一點去接近去還原,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包括事實和情感,所有存在都似是而非。

二、寫作和畫面的目的。

和電影一樣,寫作和畫面都只是為了傳達作者的某種情緒和意念。就如徐湘楠君所說:

關鍵不是「房子是什麼樣的」,而是「你從哪個角度看房子」。看電影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建築自身的構造,也要注意導演為什麼用這樣的鏡頭去表達人物和建築之間的關係,為什麼要這樣打光,人物為什麼要這樣走位。「畫面感」不是「描述」本身帶來的,而是「分鏡」技巧激發出的想像力帶來的。

純粹的像福樓拜現實主義那樣事無大小的將細節都描述出來沒有意義。以我個人為例,我在第一次寫小說時,每寫一個小章都將所有的人物以及所在地點時間物件事無巨細的交代清楚,結果朋友讀後反應小說太瑣碎了,衝突也被層層的細節掩蓋了,導致閱讀起來節奏很慢,人物關係不明確,每一個人都變成了索引符號。

因此,具體在哪裡,做什麼,是什麼環境,這些都無關緊要。最主要的是有什麼人物,有什麼樣的衝突。而且衝突要明朗化,像古代小說那樣將明不明意思埋在字面之後,會非常高影響閱讀。古代小說的寫法和現代小說的技法完全不一樣。強調的重點也不在一個層面。

腦中構造的畫面以及各種細節,這些都不需要最後落於筆下,而是寫作之前的準備工作。也不需要一本正經的所有這些都交代清楚。房屋的走向,城市的布局諸如此類只用在自己的草稿里像寫設定一樣,寫出大概就OK了。。真正落筆寫小說時,小說的節奏,設置衝突,明線和暗線,人物的關係,還有最核心的推動力是什麼,這些才是重點。

一切先開始寫再說,所有空想、猶豫,毫無作用。只有自己在不斷的寫作中,才會發現問題並一一找到解決方案,前提是不中途放棄。


昨天看了嚴歌苓先生的一部分演講
她講到她在美國留學時老師要求他們對某一個物體信手拈來 從五感到印象
這恰恰針對了題主的問題
我先說首先一個 社會閱歷並不是大問題 因為很多寫手在十幾歲甚至初中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寫東西了 這其中也有能夠把物體描述的繪生繪象的
重要的是要去多觀察生活
當然查資料也是一個好辦法
比如你要寫的剛好是在一棟海邊別墅里的場景 可你又沒去過海邊別墅怎麼辦 查資料 圖片 想像自己住在裡面 內部構造如果不明白就把自己的房間帶入 你在自己家走一走 想像它是別墅的一樓
而這種方式可以幫你鍛煉你的想像力
我常用的方法是另一種 將自己帶入人物 通過自己去感知
比如主角是一位科學家 他古怪有著不少的怪癖卻是個天才 那麼他看物體的角度肯定和你有些不同
如果這個科學家走進海邊別墅他看到的可能不是這個房子有多大 風景有多好 他可能掃了一圈沒發現什麼就繼續研究去了 也可能無意中發現房子里的自來水中含有微量的某種稀有金屬 然後就去找水源了
如果是建築師 普通人則另當別論
這就好比你去了解一個人 漸漸去分析人的行為我相信比想像一個空間簡單
簡而言之就是多觀察 多練習
這和以前數學的空間幾何差不多 哈哈哈開玩笑


我就不說什麼技巧了,最真實的就是真實存在過的記憶畫面最容易描述的有畫面;

其次就是學習名家寫一個故事畫面的手法,或襯托、或對比等.....

一下我就舉個例子我的一篇文章《異鄉人》的片段;

依稀記得今年春節後離家的早晨,黎明的光淡淡地籠罩著這古老的一灣。殘舊的村落零星亮著幾盞明燈,或許是另一家熱正在準備著離別。父母親出來送我,他們滄桑布滿褶子的臉龐今早顯得格外暗淡沮喪,正如人的心境。村口那粗壯的樹榦收藏了我數不清的童趣和對這個家太多的不舍。

不遠處亮起兩行明燈,喇叭嘟嘟響起來了,農家的狗吠起來了,班車徐徐開過來。我默默走向父母親,認真地撫摸撫摸他們的雙手,我格外的用心,生怕我走了記憶會讓他們模糊起來。班車停下來,父母親在目送我,我要再次丟下背影開始遠行了。可這次,我沒有這樣做,我回首給他們笑臉,看見母親那掛滿不規則紅血絲的臉頰上垂著兩行淚。他們看見了我,勉強回以微笑,揮手作別。班車開走了,車窗外他們蹣跚的背影消失在坡頭。

一路上車窗外林立著老樹枯乾的枝,傘一樣的伸張著,似乎在做著最後的努力,力圖把我庇護在它那無葉的軀體下。透過稀疏的林木,我看見了清冷的陽光照在那一片高樓闊市裡,好像歇斯底里地呼喊著做夢的人兒起床。


題主所說的兩種路子,就好像做題目一樣。
一種是看到題目後,腦子裡有了題目的模板。
一種是看到題目後,想到什麼方法就立刻撲上去算,浪費力氣,而且效率不高。
畫面,就是描寫時的模板。

如何培養呢?
一個簡單的方法,daydream
沒事就在腦子裡搭一個劇場,演一齣戲(這個技能每個人都會吧?)
唯物論說,物質決定意識。
所以原因歸根結底,還是見過的少,讀過的少。要做的是,多看多讀。

看,不一定是親身經歷。
修車匠,他沒事時坐在那裡幹嘛呢?
小店店主,嘴裡叼著什麼牌子的香煙?
清潔工,掃地的順序是啥?
學校門口停著的車,一般是什麼型號的?
不知道這些,畫面是不全面的。

送諸君一句話。
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觀察。——福爾摩斯


我的做法是,每天中午吃完飯,在公司附近的小花園找一個座位坐下,打開手機的《印象筆記》,心中構想有可能發生的一起事件,譬如路人爭吵,保安攔住車輛盤查,園林工人殺蟲等事件,用半個小時描寫這些事件的細節。在文筆越來越流暢的同時,亦能在今後在寫作過程中隨時調用這種即時的畫面感。


推薦閱讀:

余秋雨的文筆好在哪兒?
写诗/文章写的很好但不会起题目是怎样的体验?
小說與電影、戲劇劇本的區別,分別是什麼?
古今中外你讀的小說中最讓你少女心(少男心)爆發的段落有哪些?

TAG:小說 | 寫作 | 小說創作 | 寫作技巧 |